資源簡介 七下18《井岡翠竹》教學設計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接觸過《陋室銘》《愛蓮說》等托物言志類散文,能初步分析“物象—精神”關聯,但對井岡山革命歷史背景了解較模糊;對散文中“反復”“頂真”等修辭的鑒賞能力較弱,需搭建語言品析支架。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中描寫井岡翠竹的優美詞句,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進行語言表達,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仿照文中句式進行寫作練習。思維發展與提升:梳理文章內容,分析作者描寫井岡翠竹的角度與層次,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欣賞文中描繪的井岡翠竹的自然美和其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傳承與理解:借助文中對井岡山革命歷史的描述,了解井岡山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激發對革命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培養文化擔當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提取文中反復出現的“難忘”關鍵詞句,梳理作者由“形”到“神”的遞進式描寫邏輯;感悟翠竹“堅韌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理解革命文化的當代傳承價值。教學過程 導入激趣:播放竹海+《十送紅軍》片段,提問:“為何井岡山人對竹子有特殊情感?”引發學生對“難忘”的思考。活動一:尋“難忘”之跡——梳理文本脈絡 任務:從文中提取“難忘”相關語句,分析遞進式描寫邏輯1. 關鍵句提取①“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作用:開宗明義,以“最”字突出翠竹的獨特地位,奠定情感基調。)②“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毛竹年年長,為的是向敵人示威……為的是等待親人。”(作用:通過反復強調,將“竹子”與“革命”綁定,深化“難忘”的歷史內涵。)③“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挑得起。”“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作用:以呼告句式將“難忘”升華為永恒的敬仰,賦予翠竹人格化精神。)2. 描寫分析活動二:悟“難忘”之魂——解析象征意義 問題探究:1.意象對比分析——翠竹的“雙面人格任務: 對比兩組句子,完成填空意象對比分析: 堅貞組:“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vs“刀砍火燒,永不低頭” → 共同點:頑強生命力奉獻組:“穿云鉆霧,呼嘯而來” vs“擠上火車,走上迢迢征途”→ 情感變化:從“激昂沖鋒”到“沉穩使命”小結:堅貞組均用擬人表現不屈,但前者以顏色變化隱喻長期斗爭,后者以動作描寫突出瞬間抗爭;奉獻組通過“穿、鉆、呼嘯”展現主動奔赴,而“擠、走”體現建設時期的沉穩奉獻2. 標題探源——從《青山翠竹》到《井岡翠竹》小組討論:“課文原題為《青山翠竹》,后改為《井岡翠竹》。這一改動有何深意?結合文本和井岡山歷史背景談談你的理解。”小組討論后參考:強化革命象征性:“青山”泛指自然山色,而“井岡”特指中國革命圣地,直接關聯紅色歷史。改名后更突出竹子與井岡山革命精神的綁定,如文中“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的反復強調。明確地理標識: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改名使意象具象化。文中多次以黃洋界保衛戰、竹釘陣等史實印證竹子在井岡山斗爭中的特殊地位。深化集體記憶:“井岡”二字承載集體革命記憶,如朱德的扁擔、毛委員挑糧等細節,使“竹”從自然物升華為精神符號,呼應結尾“井岡山的象征”的升華。小結:從《青山翠竹》到《井岡翠竹》,一字之差,卻讓“竹”從自然意象躍升為革命豐碑。那么,作者如何通過文字將這份精神鐫刻于讀者心中?讓我們走進文本深處,探尋“難忘”的密碼。活動三:析“難忘”之技——探究寫作手法 1. 修辭手法尋寶: 排比造勢: 分析“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的鋪陳,體會革命功績的厚重感; 頂真遞進: 拆解“竹葉燒了→竹枝→竹鞭→竹根”的鏈條式結構,感受生命力傳遞的節奏。 2. 多感官寫作體驗: 仿照“竹梢搖動如綠浪,竹聲沙沙似戰鼓”,讓學生從觸覺(竹皮冰涼)、嗅覺(雨后竹香)等角度補寫句子,強化語言表現力。 作業布置: 撰寫“我身邊的井岡翠竹”隨筆,以身邊物象,如松樹、梅花,為載體,運用托物言志手法表達品格追求。板書設計 18井岡翠竹 形:虬枝傲骨 → 神:神采/神勇 言:擬人排比 → 志:奉獻/氣節 法:第二人稱 → 情:軍民同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