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沈陽市2025年高中三年級教學質量監測 (三)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個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 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距今5800年—5300年的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馬鞍山含山縣,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古城擁有內外兩重壕溝,四周環繞多個“衛星村”并挖掘出多個高等級的大型貴族墓葬,可以說整座遺址是當時巢湖流域乃至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型區域中心。據此可知該遺址A.擁有完善的社會組織能力 B. 已具備早期的國家形態C.進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 D.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2.《孫子兵法》中提到:“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基于這樣的認識,孫武明確強調“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這一主張A.推動了百家爭鳴的發展 B. 沖擊了“天人感應”學說C.蘊含了樸素的唯物思想 D.增強了兵家的思想影響力3.唐律的《雜律》篇規定,每年的2月1日以后至10月30日以前,不可用火燒田野,以免損毀莊稼。但考慮到“北地霜旱,南土晚寒,風土亦既異宜”,所以允許各地“各依鄉法”,如北方可在早春或春末播種前進行燒荒。這樣,聚居于中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成為最大受益者。這一舉措A.有利于少數民族對唐律的認可 B.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C.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自主執法權 D.標志著中華法律體系正式確立4.宋代童蒙教材《名物蒙求》中輯錄: “云維何興,以水之升,雨維何降,以云之蒸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往來進退,消息盈虛。”這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A.得益于印刷技術的進步 B. 注重培養兒童理性思維C.打破了儒家的知識壟斷 D.助推了自然常識的傳播5.16世紀以來,隨著貨幣白銀化與財政貨幣化的完成,客觀上造就了大運河沿岸經濟的繁榮。明代士大夫一直努力將宦官勢力排斥于漕河管理體系之外,但終明之世,宦官始終在大運河事務上扮演重要角色。這反映了明代A.以田賦為主的傳統財政運行模式破產B.宦官已納入漕河管理體系的制度范疇C.皇權與國家財政在利益分配上的角逐D.大運河承載的經濟功能發生根本改變6.表1為1886—1889年英國市場的中國工夫茶與印度茶、錫蘭茶銷量比重變化表年份 1886 1887 1888 1889中國工夫茶比重愛 62.1 51.2 46.5 32.3印度茶比重% 34.6 43.4 44.0 48.9錫蘭茶比重% 3.3 5.4 9.5 18.8表1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印度和錫蘭重視茶葉種植 B. 中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下降C.英國的茶葉市場需求飽和 D.中國茶葉生產技術相對滯后7.1905年科舉制廢除后,清政府逐步完善留學畢業生考選,考試內容既涵蓋數學、物理等西方科學知識,也設有《四書》《五經》義理闡釋;民國建立后,雖以“民主共和”為宗旨重構考選流程,但仍保留“國文”科目測試傳統文學素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留學畢業生考選制度A.因傳統的倫理束縛引發效能低下 B.以選拔實用技術人才為目標C.體現中西文化博弈下的制度調適 D.構建了近代文官體系的框架8.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告誡全黨,從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就要緊緊盯住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一定要避免不顧中心任務,盲目地亂抓亂碰,造成許多工業陷于停頓狀態,出現工人失業,生活水平降低,不滿意共產黨的情況。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A.借鑒蘇聯城市經濟建設成功經驗 B.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C.確立以城市工作為黨的工作重心 D.急于獲取城市資產階級的支持9.“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果實。”由此推知,新中國的土地改革A.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堅實基礎 B.實現了農村土地國有化轉型C.克服了政治經濟上的巨大困難 D.開啟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序幕10. 1978年9月,鄧小平視察東北三省和唐山、天津等地時指出: “現在在世界上我們算貧困的國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們也屬于比較不發達的那部分”,“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這反映出當時A.國際局勢對中國發展極為不利 B.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開始C.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現了分化 D.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亟待轉移11.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公元前1500年陶片上發現刻有四組圖案:持弓箭的武士、麥穗環繞的祭司、馱運貨物的商隊、田間耕作的農人。經研究,這些圖案與同時期吠陀文獻中記載的社會群體構成高度吻合。這一考古發現最能佐證A.宗教祭祀主導古印度社會經濟生活 B.種姓制度通過宗教儀式固化社會分工C.早期種姓制度已形成職業世襲特征 D.吠陀文化真實反映古印度的階級結構12.2023年,考古學家在西非馬里的杰內古城遺址發現了一組保存完好的14 世紀泥磚建筑遺跡。這些建筑墻體厚實,表面飾有獨特的浮雕圖案,且每棟房屋都設有高出地面的通風孔道。這種建筑風格最能體現這一時期西非A.跨撒哈拉貿易繁榮對建筑材料的影響B.熱帶草原氣候下適應環境的生存智慧C.伊斯蘭教傳播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特征D. 中央集權國家對城市規劃的統一要求13.15 世紀末,意大利教育家維多里諾在創辦“快樂之家”學校時,提出“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住所”,主張通過體操、劍術、舞蹈等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優美的姿態和強健的體魄,同時以古典文學、音樂、繪畫等課程提升審美能力。這體現了A. “因信稱義”對信仰自由的肯定 B. “以人為中心”對人培養的追求C.“自然權利”對身體解放的倡導 D. “科學理性”對神學束縛的沖擊14. 19世紀中期,法國企業家阿方斯·富爾德在給友人的信中抱怨:“我們的工廠主不得不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國債和鐵路債券中,而用于更新機器和擴建廠房的資本卻少之又少。更糟糕的是,農民們寧愿固守土地也不愿進入工廠,導致熟練工人始終短缺。”信中內容旨在強調A.殖民掠奪的資本未能轉化為工業投資B.土地抵押制度固化農村生產經營模式C.小農經濟慣性阻礙了勞動力市場化進程D.金融資本偏好低風險投資抑制工業投入15. 1957年,蘇聯《真理報》報道了一則來自烏克蘭集體農莊的新聞:“從前只能在集市上偷偷售賣雞蛋的農婦安娜,如今可以光明正大地在自留地飼養10只母雞,并將多余的雞蛋按政府規定的價格出售。農莊里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精心打理自留地,部分家庭的副業收入甚至超過了集體勞動所得。”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農業集體化的強制推行 B. “新經濟體制”的試點C.農業生產自主權的調整 D. “加速發展戰略”推行16.2025年4月,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則漫畫(圖1)。圖中文字為“哐”、“別報復,你會得到獎勵”、“張嘴吧”。漫畫旨在說明①美國濫用關稅霸權威脅全球經濟安全 ②戰后國際貿易體系已瓦解③美國的極限施壓取得了系統性的勝利 ④中國面對霸凌的堅定立場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均為必答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①遼代陶瓷在少數民族陶瓷中特點突出,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顆璀璨之星。②遼瓷最早受唐代陶瓷工藝影響,初步掌握了制瓷技術,到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戰火不止,部分漢人遷居遼地,為遼瓷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③這一時期契丹人從游牧狩獵轉向定居生活,導致對陶瓷的需求發生變化,此時的陶瓷具有極強的便攜性功能,是為了適應契丹人游牧生活而產生的。④后遼朝與宋朝形成對峙格局,雙方交流頻繁,貿易興盛,陶瓷制作工藝相互影響又進一步發展。⑤這一時期遼朝逐漸封建化,開始了半定居的生活,農業、手工業、商業逐步繁榮起來,生活水平和審美水平隨之提高。⑥遼代陶瓷發展后期,因金銀器數量減少,間接地促進了陶瓷生產的繁榮,陶瓷產品數量激增,且器型也趨于多樣化。⑦這一時期代表契丹傳統游牧生活方式的器具逐漸衰落減少,契丹固有的民族風格已經削弱,造型上也明顯簡化,文房用具以及茶具、酒具數量的增多表明了漢文化在遼境內的傳播與普及。⑧總體來說,契丹人對中原民俗文化及外族文化的崇尚,使其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族文化精髓,民族文化的融合讓遼代陶瓷更具特色。⑨遼瓷的發展變化體現了遼代契丹民族在發展中不斷融合再鑄的演進歷程,反映了遼與其他民族交往之間多元發展的時代特征。——摘編自趙麗君《遼代陶瓷造型演變的特點分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瓷發展的特點。(6分)(2)論從史出是史料實證的重要原則之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完成下表所列研究提綱。研究主題:小節標題 材料序號第一節:第二節:(要求:自擬研究主題與小節標題,不能照抄原文;列出2個能夠支撐對應小節標題的材料序號,且所選取的材料序號不可重復使用)(8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53 年,新中國啟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化戰略。通過集中資源建設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156項重點工程,初步構建起國家工業體系的骨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通過行政指令統籌資源配置,將農業與輕工業的積累優先投入重工業領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 “工業化是強國之基, 關乎國防安全、民生改善與民族復興”。至1957年,工業產值占比從 17%躍升至33%,鋼鐵產量由135萬噸增至535 萬噸,標志著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歷史性轉變。———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材料二二戰后,聯邦德國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在私有制基礎上,政府通過立法保障市場競爭,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1949—1960年,德國政府頒布《反限制競爭法》《企業憲章法》,既限制壟斷又保護中小企業;同時實施“馬歇爾計劃”援助,引進美國技術,發展汽車、電子等新興產業。1950—1960年,德國GDP年均增長7.6%,失業率從10.2% 降至0.7%, 被譽為 “經濟奇跡”。——摘編自高德步《世界經濟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中期中國與聯邦德國現代化路徑的不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國現代化路徑對各自經濟的影響及啟示。(6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傳統紗籠 (sarong)和科本(kebaya)服飾雖具民族特色,但寬松的剪裁不利于培養紀律意識,艷麗的色彩易引發感官放縱。真正的 ‘文明服飾’ 應是筆挺的西式襯衫、長褲與皮鞋——荷蘭女王陛下的臣民需通過著裝展現對理性秩序的認同。當原住民穿上西裝,不僅是外表的改變,更是從 ‘自然之人’ 向 ‘文明公民’ 的蛻變。”……通過《公民手冊》與學校課程強調“西裝=文明”,將傳統服飾污名化為“野蠻象征”, 并舉辦“西式服裝設計大賽”吸引本土消費者。——匯編自《荷屬東印度政府公報》及《公民手冊》材料二1920年,泗水華商林文慶發起“國貨縫紉機運動”,推動本土企業生產改良版縫紉機,其廣告宣稱:“腳踏板的每一次起落,都是對殖民壓迫的反抗。”——摘編自《泗水新報》(1923年6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荷蘭殖民政府對原住民服飾的態度并分析其目的。(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印尼應對殖民侵略的主要策略及歷史意義。(6分)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從古至今,春節的慶祝方式和意義都在不斷地發展和演變,以下是春節發展的主要階段:主要階段 概況上古時期 源于上古時期的“臘祭”,以農歷的“歲首”作為新舊交替的標志。夏商周時期 春節被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歲苔在日期上有差異,核心均為祭祀祖先與天地,體現了“敬天法祖”的傳統。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后采用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確定以夏歷正月為歲首。春節習俗逐漸豐富,節日從宗教儀式向民俗活動擴展。魏晉隋唐 春節從唐代開始成為政府法定假日,逐漸成為全民性節日。宋元時期 春節習俗進一步世俗化;元朝統治者保留漢俗,同時融入“白節”(蒙古新年)的某些儀式,如獻哈達、祭火神等。明清時期 貼春聯、吃餃子、吃年糕、舞龍舞獅等習俗定型;官方“封印”休假與民間“忙年”結合,形成從小年(臘月二十三/四)到元宵節的完整節慶周期。民國時期 民國政府改用公歷,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新中國成立以來 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通過《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分別規定了春節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根據蕭放《節日里的中國—春節》整理提取材料中的相關信息,自擬論題,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釋。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歷 史 答 案1. 【答案】C2. 【答案】C3. 【答案】B4.【答案】C5.【答案】C6. 【答案】B7. 【答案】C8. 【答案】B9. 【答案】A10. 【答案】D11. 【答案】C12. 【答案】B13. 【答案】B14. 【答案】C15. 【答案】C16. 【答案】D17. 【答案】(1)遼瓷發展特點:階段性(或答伴隨手工業經濟發展而發展);具有民族特色;受中原文化影響;受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變化的影響;成為中國陶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產品數量增長,器型多樣;代表傳統游牧生活的器具減少,造型簡化。 (每點2分, 最高不超過6分)(2)示例1:主題:于碰撞之中嬗變小節標題 (三選二即可) 材料序號 (任意兩個即可)民族交融 ② ④⑦游牧和定居 ③⑤⑥中華文化包容 ① ⑧⑨示例2:主題:陶瓷中的民族風格小節標題(三選二即可) 材料序號 (任意兩個即可)遼瓷的產生 ① ③遼瓷的華夏化進程 ⑤ ⑥⑦遼瓷的價值 ①⑧⑨研究主題2分;每小節標題1分(示例中三選二即可);每節標題對應的材料序號,每點1分(材料序號有且只能有2個,不足兩個或超過2個皆扣分),最高不超過2分;共8分。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所選材料序號不可重復使用。不按要求作答, 不給分。518. 【答案】(1)中國以重工業為核心,服務于國防與國家工業化;德國注重產業均衡,發展汽車、電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依賴計劃經濟;德國實行社會市場經濟。中國側重生產積累;德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在蘇聯援助同時注重自主建設;德國借助馬歇爾計劃,融入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任意答三點,即可得6分,但必須兼顧中德兩個角度,否則扣1分)(2)對中國的影響:工業產值占比快速提升,奠定重工業基礎,但輕工業與農業發展滯后(2分);對德國的影響:二戰后聯邦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穩定。(或者答新興產業崛起,社會保障與充分就業,促進社會穩定)但后期高福利加重政府財政負擔。(2分)啟示:現代化路徑需動態調整,平衡政府與市場、效率與公平、積累與消費的關系。(2分)19. 【答案】(1)態度:貶低傳統服飾為“非文明”,將西式服飾定義為“文明標志”, 強制推行服飾西化。(2分)目的:政治控制:通過服飾規訓消解原住民的民族認同,塑造對殖民統治的文化服從;經濟滲透:推動西式服飾產業的銷售,服務于殖民經濟剝削;意識形態灌輸: 以“文明開化”為名,掩蓋殖民侵略本質,構建“西方文明優越性”的認知。(每點2分, 最高不超過6分)(2)策略:通過改良技術、 自主生產,降低經濟依賴, 削弱殖民經濟控制;將縫紉機改造為反殖民象征;強化文化認同。(每點2分, 最高不超過4分)意義:利于實現經濟獨立;技術改造激發民族主義意識。(2分)20. 【答案】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