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課型 講授課教學 目標 史料實證: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實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了解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 時空觀念:通過材料分析,了解張謇選擇實業救國的背景; 歷史解釋:通過研讀表格、文字資料,梳理總結張謇大生紗廠的興衰歷程以及原因。 唯物史觀:通過對圖片的分析與歸類,感受近代南通在交通、服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變化,了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 家國情懷:了解張謇創業初期的艱辛歷程,感受其堅韌不拔、愛國等精神品質;教學 重點 了解張謇創辦實業的典型實例以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 難點 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以及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教 學 過 程 【新課導入】 播放近代生活影像,創設情境。 【新課講授】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教師講述:介紹張謇生平。有這樣一個人,他是高考狀元,他卻放棄人人羨慕的狀元身份,決定“實業救國”。這個人是? 學生分享張謇生平。 教師出示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張謇發生轉變的原因以及想要實業救國的決心。 材料一:“亡國之馬關條約,朝廷能忍,吾四萬萬同胞卻不能忍……一旦盡撤藩籬,喧賓奪主,西洋各國,援例盡沾,其后患必然以我剝膚之痛,益彼富強之資逐漸吞噬,計日可待。” ——張謇《條陳立國自強疏》 2、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教師出示大生紗廠的圖片,簡要介紹大生紗廠的由來。呈現《大生一廠在1899-1926年的利潤狀況統計表》,讓學生概括大生紗廠的發展狀況。 3、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短暫的春天” 教師展示材料:據海關統計,英、法、德3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一戰時輸華貨物的總值都大大減少,英國減少了一半,法國減少了2/3以上,德國幾乎完全停止了對華貨物輸出。 ——《過渡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概括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 內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 外因: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民族資本主義受挫、陷入絕境 教師提問:一站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如何?為什么? 發展再度受挫,因為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學生分享有關官僚資本主義四大家族的內容。 教師點撥:歸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5、展示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概括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 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小總結:根據時間軸回顧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社會生活的變化 1.交通工具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 合作探究:以上交通工具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教師點撥: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 廢除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 3.飲食、服飾 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旗袍、中山裝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 4、特點:變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總體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小總結: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課堂小結】 1、利用思維導圖小結全課。 2、課后選擇題練習。 【布置作業】1.復習鞏固; 2.完成相應練習 【板書設計】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安全提醒】 1.響應國家和政府號召,做好防疫工作和各項要求 2.注意交通、游泳、用電、用火、視頻等各項安全 教 學 隨 筆 播放視頻,吸引學生興趣,提高注意力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相對豐富,教學重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好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創設,很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存在問題,留給學生思考時間較短,沒有獲得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反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