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新兒校協作體高一年級第一次聯考歷 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十(下)第一至四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葛劍雄在《秦漢移民與社會經濟》中指出:“秦漢時期,大量身份低微的戍卒、刑徒、商人等,或因軍功賜爵,或因墾荒獲田,或因經商致富,逐步改變原有社會地位,躋身于地主、官僚階層。”這一現象說明秦漢時期A.社會階層間流動性增強 B.重農抑商政策徹底瓦解C.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 D.社會矛盾得到根本解決2.通過對西沙群島海域華光礁一號沉船進行水下考古發掘和調查,出水了一大批南宋時期的外銷瓷器,包括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以及福建地區的德化窯、磁灶窯、義窯、松溪窯等諸窯產品,類別豐富,還有一些銅鏡、銅錢等金屬制品,以及保存相對較好的船體構件。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于佐證南宋A.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年代 B.經濟政治重心已完成南移C.商品經濟繁榮發展的態勢 D.外貿在國家稅收中的地位3.下表是明末清初部分學者對明末政治危機的認識。這些認識人物 認識顧炎武 軍制、定都(形勢)、錢法、田功以及學問空疏、胥吏鉆營、士大夫無恥等為有明一代主要弊端王夫之 酷刑、奄宦與夷狄為明弊政之重黃宗羲 君主貪婪、大臣無權、法治敗壞、宦官專權為明朝衰敗的主因唐甄 明末諸臣“使之治兵而兵無用,使之治賦而用不足,盜寇日張,國勢日蹙。于是乃復用太監,橫征無藝”A.蘊含著一定的進步與啟蒙色彩 B.是西學中用的具體政治實踐C.意在維護新興階級的政治利益 D.是理學思想日益固化的結果4.據統計,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先后發布184條有關改革的各種詔令,涉及人才選拔、農工商業、裁汰官員、科舉、財政經濟、法律制度、文化教育、軍事國防等各個方面。這些措施在領域方面缺乏協同,且未作后續籌備規劃。由此可知,維新變法A.缺乏必要的社會群眾基礎 B.存在實踐層面的現實困境C.與傳統封建體制徹底割裂 D.意在全盤西化以救亡圖存5.下表所示為1910~1923年天津進口的布匹、棉紗數量統計情況。這可用于說明,這一時期時間 布匹(千匹) 棉紗(擔)1910年 1 793.81 304 2411911年 1 655.99 235 4891912年 1 607.49 306 8771916年 2 786.88 620 7741917年 3 598.79 535 9281919年 2 578 382 8021920年 1975 294 7301921年 1 584 340 8091922年 1 730 353 5611923年 1 359 120 718A.民族工商企業已擺脫對外依賴 B.民族工業以紡織工業為主體C.傳統自然經濟仍占居主導地位 D.近代民族工業在曲折中發展6.193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告全黨同志書》中指出:“我們要求全黨同志緊緊抓住中日兩國間的基本矛盾,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基點。”這一主張提出的時代背景是A.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B.國共兩黨政治理念趨同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D.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下圖是上海檔案館中陳列的關于抗美援朝時期的圖片檔案,畫面中上海旅館店員正上街游行,響應抗美援朝捐獻武器的號召。由此可推知,這一史實A.利于民主革命勝利的取得 B.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C.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D.得益于工業化建設的蓬勃開展8.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復關”申請,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體制是否符合關貿總協定(GATT)的市場經濟要求存在質疑,此后數年談判沒有實質性進展。直至1992年10月之后,前期談判的核心問題才迎刃而解。與這一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B.世界貿易組織成立C.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實施 D.中共十四大的召開9.下表是《漢謨拉比法典》中部分有關借貸、租賃、雇傭契約的規定。這些規定契約類型 規定借貸契約 限制年利率最高為20%(谷物)和33%(白銀)租賃契約 土地或房屋的租金需按約定支付,若因自然災害導致歉收,租戶可減免租金雇傭契約 雇傭工人的工資需預先約定,雇主若克扣工資將受嚴厲處罰A.旨在加強王權專制 B.有助于穩定社會經濟秩序C.沖擊了奴隸制經濟 D.彰顯工商立國的政策導向10.公元1世紀以來,犍陀羅(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處的白沙瓦谷地)藝術中的建筑廣泛使用希臘柱式、拱券和山花裝飾,將印度佛塔與希臘神廟結構相結合。該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笈多帝國推行宗教寬容政策 B.亞歷山大遠征客觀上推動文化交融C.羅馬帝國的擴張波及至南亞 D.孔雀帝國版圖基本上覆蓋整個印度11.在中世紀西歐的莊園領地上,農奴對份地享有永久的使用權,但如果農奴逃亡,領主有權追回。“如值外敵侵犯,城堡會給農民提供庇護,在9~10世紀,庇護比之自由更為急需”。這表明西歐莊園A.賦予了農民土地所有權 B.提升了領主軍事實力C.重視自耕農的個人權益 D.具有封閉性與穩定性12.公元701年,文武天皇頒布的《大寶律令》中規定了有關口分田、職分田、公廨田等名稱和內容的土地制度;在政治架構上,確立中央“二官八省一臺”制,即太政官統轄八省處理政務,設彈正臺負責監察;地方按國、郡、里三級行政體系進行管理。由此可推知,《大寶律令》的頒布A.推動了中日文化深度交流 B.強化了封建中央集權C.加速了莊園經濟蓬勃發展 D.鞏固了幕府統治基礎13.14世紀,葡萄牙的艦隊和商船頻繁向西南方向航行至非洲西北方的加那利群島。里斯本也在14世紀后期迅速崛起為大西洋沿岸極具影響力的港口城市。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新航路開辟的要素在逐步積累 B.歐洲貿易格局出現根本性轉變C.葡萄牙掌握東西方貿易主導權 D.殖民勢力間的競爭已全面展開14.據學者研究發現,自地理大發現開啟全球貿易時代后,歐洲主導的貿易網絡雖將東亞納入世界市場體系,但中國出口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傳統商品,其生產工藝與管理模式在16~18世紀間基本維持原有水平,僅因市場需求擴大而實現產量增長。該學者的觀點旨在說明A.工業革命前東西方制造業發展差異顯著 B.早期世界市場對東亞經濟轉型推動有限C.大航海時代東亞保持世界經濟核心地位 D.全球貿易加劇東西方社會發展不平衡性15.1687年,牛頓在其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運用機械論系統闡釋天體運動規律。然而,為緩和與教會的矛盾,他又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動力”,主張行星的初始運動需借助神的力量,這種“自然神論”在17~18世紀的科學界頗為盛行,成為眾多科學家的應對之策。由此可知,當時A.科學革命陷入停滯 B.宗教改革推動了科學的發展C.天主教的勢力增強 D.理性主義在宗教外衣下成長16.18世紀末,英國首相皮特在施政過程中,因議會反對派抵制其政策,遂向國王提議解散議會并提前舉行大選。隨后,皮特所領導的內閣在大選中贏得多數席位,得以繼續執掌政權。這一事件主要反映出英國當時A.責任內閣制遭到破壞 B.內閣與議會形成雙向制約C.國王仍擁有實權地位 D.內閣成為國家的權力中心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隋文帝建立隋朝后,立即啟動新律編纂工作,在繼承前代刑律基礎上,系統修訂五刑制度,明確“十惡”罪名,創設“八議”減免條款。然而,初期司法實踐中案件審理仍顯繁雜,“斷獄數猶至萬條”。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命蘇威、牛弘等人再次修訂律法,刪繁就簡,最終形成《開皇律》。唐朝律法在隋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構建起以律、令、格、式為核心、典、敕、例為補充的法規體系。到宋朝,主要法典《刑統》延續律、令、格、式的基本形式,但更加注重現行敕、例及上級批詳的運用。“敕”作為皇帝發布的指令或決策,在元豐之后地位顯著提升,律法體系由“律令格式”轉變為“敕令格式”,“敕”逐漸取代“律”成為核心法規,“律”反而依附于“敕”,凸顯“敕”在法律體系中的主導地位。自隋唐以降,中國古代律法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封建法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律法以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根本目標,致力于調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其制定與執行始終圍繞皇權展開,皇帝不僅是最高立法者,其頒布的詔令敕諭更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皇權凌駕于一切法律條文之上。從律敕并行到以敕代律的演變過程,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的本質特征。-摘編自韋慶遠 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律法演變的主要趨勢。(4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律法的特點及其作用。(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近代以來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通過技術、制度到觀念層面的深層變革,中國人對歷史和文化價值認同的共同基礎不復存在。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矯枉過正”,以及體制轉型期我國公眾對西方信息理想化誤讀帶來的對傳統文化的疏離,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傳播的結構性斷裂。在西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傳播斷層對中華傳統文化逐次剝離。-摘編自高衛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三個傳播斷層反思》材料二我們正在經歷著中華傳統文化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又一次歷史性變革,正在開創一個嶄新的時代:通過文化認同找回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通過文化選擇和借鑒,將傳統與現代統一起來,實現文化自覺。現在的中國,既不唯古是從、因循守舊,也不像曾經那樣認為“中國百事不如人”,而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因其常道,革其變道,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精神照耀下逐漸放射出絢麗的光彩。習近平總書記所概括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和當代價值所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正成為今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豐厚滋養。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專題形式,將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高度。-摘編自牟鐘鑒《中華文化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現代文化傳播斷層出現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時代中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原則及時代意義。(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487年5月7日,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派遣紳士佩羅·達·科維良,以陸路探索近東、非洲及亞洲地區。科維良長期投身海外冒險活動,熟悉穆斯林文化與生活方式,精通阿拉伯語,具備豐富的跨文化交流經驗。據科維良記述,國王秘密召見時表示,希望他能“完成一項偉大使命”-探尋傳說中基督教君主“長老約翰王”的國度,同時查明肉桂、香料等東方物產的原產地(當時歐洲市場的香料主要經威尼斯商人中轉)。科維良從葡萄牙啟程,途經巴塞羅那、那不勒斯,抵達埃及,并于1488年成功抵達印度西海岸,輾轉游歷卡利卡特、果阿等地,后經霍爾木茲、紅海返回開羅,完成了橫跨亞非大陸的探索之旅。-摘編自顧衛民《若奧二世時代(1481~1495)葡萄牙海洋帝國的擴張事業》材料二這條海上通道吸引了無窮無盡的商人運來商品和財物裝上馬尼拉大帆船。阿卡普爾科除了接收、卸載裝滿亞洲產品的包裹和貨箱,還扮演著商品分散點的角色。除了宗主國,新西班牙、太平洋沿岸從危地馬拉延伸到智利廣大地區的商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因此,從16世紀末期起,大西洋船隊的壟斷商開始反對太平洋航線給新西班牙消費者提供紡織品和香料。-摘編自[墨]卡門·尤斯特·洛佩斯《新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的美洲終端》(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若奧二世派遣科維良進行探險活動的歷史背景。(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條海上通道”直接聯結的西班牙殖民地名稱,并簡析其對美洲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藝復興的發生,彰顯了新興資產階級希望打破封建生產關系對追求財富的限制,其對封建社會的批評大多限于具體的人和事,宗教改革則直指羅馬教廷。科學革命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在知識領域的延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從多個方面沖擊了中古時期以來傳統的世界觀,也開始構建新的世界體系。啟蒙思想家最大的貢獻,正是對新時代的設想和新制度的設計,我們需以此視角觀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而資產階級取得政權的結果之一,就是資本主義在西歐獲得快速發展。-摘編自晏紹祥 蘇新歡《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與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確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思想解放與制度變革”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江西省新九校協作體高一年級第一次聯考·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戍卒、刑徒、商人等身份低微群體通過軍功、墾荒、經商等途徑改變社會地位,進入地主、官僚階層,體現出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增強,故選A項。秦漢時期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并未徹底瓦解,排除B項;這些身份低微的人進入統治階層,打破了貴族對政治的壟斷,但這不代表貴族政治的消失,排除C項;社會階層流動不代表社會矛盾得到根本解決,秦漢時期依然存在諸多社會矛盾,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宗羲直接提到君主貪婪,其他學者提到的宦官專權、大臣無權等都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產物,這些認識都是對明末政治弊病的批判,且提出了改進的方向,具有進步性與一定的啟蒙色彩,故選A項。這些學者都是中國本土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主要基于儒家傳統,沒有明顯引入西方文明因素,排除B項;這些學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C項;他們的認識是對理學思想束縛的突破,而非理學思想日益固化的結果,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發布了184條改革詔令,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但由于時間倉促,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和配套措施,導致改革措施難以落實。例如,廢八股、改策論等政策使讀書人毫無思想準備;裁并衙門則讓官員和家屬一夜之間無以為生,造成了混亂,這些都表明維新變法的現實困境,故選B項。雖然改革未獲得廣泛支持,但材料核心是措施本身的“不配合”與“無準備”,而非群眾基礎問題,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變法未觸動封建制度根本,僅是妥協產物,且部分措施(如科舉改革)仍保留傳統框架,排除C項;變法雖引入西學,但核心仍是“中體西用”,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進口布匹和棉紗在1916~1917年達到峰值(布匹3598.79千匹,棉紗620774擔),這有利于刺激民族資本的投資。1919~1922年布匹進口量下降(從2578千匹降至1730千匹),表明民族工業得到發展,逐漸減少對外進口,呈現“曲折”特征,故選D項。A項“擺脫對外依賴”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未體現紡織業在全國民族工業中的比重,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天津棉紗進口量在1923年銳減(120718擔),這從側面反映出國產棉紗逐步替代進口,自然經濟地位明顯削弱,排除C項。6.A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中日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最終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共中央······要求全黨同志緊緊抓住中日兩國間的基本矛盾,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基點”,故選A項。B項中“政治理念趨同”的說法違背史實,排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材料時間為4月,此時尚未完全建立,排除C項;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始于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晚于材料時間4月,排除D項。7.C 根據材料可知,上海人民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抗美援朝捐獻武器的號召,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加強的體現,故選C項。抗美援朝主要是維護國家安全與國際正義,并非保障民主革命勝利,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國才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排除B項;工業化建設蓬勃開展主要是在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后,與抗美援朝時期圖片所反映的主題不符,排除D項。8.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直接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體制的質疑,直接解決了“復關”談判的核心問題,為中國入世提供了經濟體制方面的重要前提,故選D項。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A項;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于1995年,晚于1992年,不是解決前期談判核心問題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改革開放政策貫徹實施是長期過程,并非1992年解決談判核心問題的直接關聯因素,排除C項。9.B 根據材料可知,借貸、租賃、雇傭契約的規范,體現了統治者重視利用契約來管理國家,限制借貸年利率,可防止高利貸盤剝,穩定金融秩序;租賃契約中因自然災害減免租金,有利于保障租戶利益,維持租賃關系穩定;雇傭契約則保障了工人工資,維護雇傭關系和諧。這些規定規范了經濟活動,有助于穩定社會經濟秩序,故選B項。材料中關于借貸、租賃、雇傭契約的規定,主要圍繞經濟活動中的權益和責任,沒有涉及強化王權專制的內容,排除A項;《漢謨拉比法典》是維護奴隸制的法典,這些規定是對奴隸制經濟下經濟活動的規范,并非沖擊奴隸制經濟,排除C項;僅從這些有關借貸、租賃、雇傭契約的規定,不能得出古巴比倫是工商立國的政策導向,排除D項。10.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大帝于公元前4世紀東征至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希臘化城市,將希臘建筑風格帶入古印度地區,長期的文化交流使得古印度犍陀羅佛教建筑中廣泛使用希臘形制,故選B項。笈多帝國(公元4~6世紀)的宗教寬容政策確實促進了印度本土宗教的文化發展,但材料現象發生于公元1世紀,時間上不符,排除A 項;羅馬帝國雖在公元1世紀擴張,但其勢力范圍未達南亞。犍陀羅的希臘柱式源于希臘化時期,而非羅馬直接傳入,排除C項;孔雀帝國在印度北部崛起是在公元前4世紀,與材料時間不吻合,而且其崛起無法說明犍陀羅藝術中廣泛使用希臘建筑形制的原因,排除D項。11.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奴不能隨意逃亡,體現出莊園的封閉性;城堡為農民提供庇護,利于維持莊園生產生活秩序,體現穩定性,故選D項。農奴只有份地使用權,土地所有權歸領主,排除A項;莊園主要是經濟和社會單位,并非軍事實體,領主雖擁有軍事權,但材料未體現其軍事實力的提升,排除B項;莊園制度以領主利益為核心,農民(尤其是農奴)的權益極為微弱,排除C項。12.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大寶律令》對土地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架構進行了明確規范,通過建立“二官八省一臺”的中央官制和地方三級行政體系,將權力集中于中央,強化了封建中央集權體系,故選B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大寶律令》的頒布與中日文化交融的具體聯系,無法得出“推動了中日文化深度交流”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大寶律令》與莊園經濟之間的關系,且日本的莊園經濟形成于9世紀之后,排除C項;日本幕府統治始于12世紀末,《大寶律令》頒布于701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13.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葡萄牙早在14世紀就對非洲沿岸進行了航海探索和建設里斯本的港口,積累了航海技術、地理認知與商業資本,為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奠定重要基礎,故選A項。歐洲貿易格局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開辟后(15世紀末)的結果,14世紀尚未出現根本性轉變,排除B項;葡萄牙壟斷東西方貿易是在新航路開辟后(16世紀)通過控制印度洋航線實現的,14世紀時其尚不具備此能力,排除C項;14世紀殖民擴張尚未大規模興起,此時歐洲國家主要處于早期航海探索階段,未出現殖民勢力全面競爭的局面,排除D項。14.B 材料指出,全球貿易未提升東亞工藝和管理水平,僅帶來產量增長,說明早期世界市場未能有效推動東亞經濟向近代化轉型,故選B項。材料聚焦于全球貿易對東亞的影響,未對比工業革命前東西方制造業發展差異,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東亞在大航海時代的經濟地位,排除C項;材料未強調東西方社會發展不平衡加劇,排除D項。15.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牛頓的科學體現的是理性主義,但他為了規避教會壓力,又承認了上帝在科學中的作用,這一“自然神論”成為17~18世紀科學家的“普遍策略”,借助這一策略,17~18世紀科學發展起來,體現出理性主義在宗教外衣下成長,故選D項。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科學革命的重大突破,說明科學革命仍在發展,并非陷入停滯,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宗教改革與科學發展的直接聯系,重點在于科學家借助“自然神論”應對教會壓力,排除B項;材料雖反映出科學家需規避教會壓力,但不代表天主教勢力增強,實際上這一時期科學發展已對宗教權威形成沖擊,排除C項。16.B 根據材料可知,議會反對派阻撓內閣的政策,體現議會對內閣的制約,皮特作為英國首相,直接建議國王解散議會并提前大選,他領導的新內閣在大選中獲勝后繼續執政,體現內閣對議會的制約,這說明內閣與議會形成雙向制約,故選B項。首相建議國王解散議會并提前大選,新內閣在大選中獲勝后繼續執政,這是責任內閣制運行的正常流程,說明責任內閣制并未遭到破壞,排除A項;18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已逐步完善,國王“統而不治”,行政實權掌握在內閣手中,國王同意解散議會更多是形式上的權力,排除C項;在英國君主立憲制下,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排除D項。17.(1)主要趨勢:法律格式由以律令為主變為以敕令為主;法律形式逐漸多樣化;法典編纂逐漸細化與系統化。(4分,任答兩點即可)(2)特點:皇權主導立法;重刑輕民、禮法結合;律令分工;具有鮮明的實用主義。(4分,任答兩點即可)作用:政治上,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經濟上,調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社會層面,規范社會行為,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穩定;法律的發展推動封建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對周邊國家法律制度產生深遠影響。(4分,任答兩點即可)18.(1)原因:近代社會危機的沖擊;西學東漸的影響;思想文化運動的激進態度;政治運動的干擾;社會轉型的影響;教育變革的沖擊。(6分,任答三點即可)(2)主要原則:堅持文化主體性與文化自信;注重批判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秉持開放包容與多元借鑒。(4分,任答兩點即可)時代意義:增強文化自信根基,強化民族精神獨立性;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文化滋養,促進社會和諧;助力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融合;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4分,任答兩點即可)19.(1)歷史背景: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對東西方貿易的威脅;葡萄牙人長期對香料的渴求;環印度洋航路的存在(東非與印度之間海上航路的存在);葡萄牙王權強化,試圖打破威尼斯商業壟斷;造船技術進步,航海能力提升;傳播基督教的狂熱,促使歐洲人尋找“長老約翰王”以擴大宗教影響力。(8分,任答四點即可)(2)殖民地:菲律賓(馬尼拉)、新西班牙(阿卡普爾科,位于今墨西哥)。(2分)影響:刺激當地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推動跨洋貿易網絡形成;促進亞洲、歐洲與美洲的文化融合,形成多元文化格局。(2分,任答一點即可)本土經濟發展受限,加劇了對宗主國經濟的依賴。(2分,任答一點即可)論題:思想解放運動為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奠定基礎。(2分)闡述:文藝復興興起于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借復興古典文化宣揚人文主義,沖擊封建神學,肯定了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的正當性,為資本主義發展營造思想氛圍。宗教改革打破了羅馬教廷權威,新教倫理將獲取財產合法化,英國清教徒海外擴張推動資本積累。科學革命動搖神學世界觀,為啟蒙運動提供理性基礎。啟蒙運動中,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盧梭主張“人民主權”等理論,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美國1787年憲法踐行三權分立原則,法國《人權宣言》宣揚自由平等,均是啟蒙思想的實踐。(8分)總之,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思想解放運動不斷沖擊封建傳統,為英、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動力,推動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確立與發展,印證了精神變革對制度演進的重要作用。(2分)示例二:論題:思想解放與生產力的協同演進推動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2分)闡述:14世紀,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發展,意大利率先興起了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其以人文主義為核心,批判封建神權,倡導人性解放與理性探索,沖擊了封建生產關系,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道德基礎。文藝復興不僅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更通過推崇商業和財富積累,顛覆了封建生產關系,形成了新的社會價值觀。宗教改革進一步打破羅馬教廷的權威,新教倫理將財富獲取與道德正當性結合,為資產階級的崛起提供了合法性。17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系統設計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藍圖。思想家們提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等理論,為推翻封建專制提供了思想武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率先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美國獨立戰爭(1776年)和法國大革命(1789年)相繼建立共和政體,資產階級通過代議制民主鞏固了政治權力。這些革命不僅終結了封建等級制度,也為近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8分)總之,思想解放與生產方式變革的協同作用,不僅塑造了近代西方的政治經濟結構,更通過階級斗爭推動制度調整,推動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這一過程體現了思想、政治與經濟的深層互動,為現代化提供了歷史范式。(2分)(“示例”僅作為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