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昆山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調研測試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說“它將表明: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里的“它”指的是( )A.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B.新中國的成立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實施D.西藏和平解放2.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始于( )A.開國大典 B.五四運動C.北平和平解放 D.中華民國建立3.某校師生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其中一組同學準備在西寧市人民公園向市民講述志愿軍故事。以下最適合在此宣講的是( )A.飛奪瀘定橋 B.血戰臺兒莊C.躍進大別山 D.堅守上甘嶺4.在一次戰斗中,黃繼光奮不顧身地沖了上去,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為戰友開辟了前進道路,最終壯烈犧牲。這一英勇事跡發生在( )A.平型關大捷 B.孟良崮戰役C.挺進大別山 D.上甘嶺戰役5.“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對我軍駐守的約3.7平方千米的陣地共傾瀉炮彈190余萬發,投彈5000余枚,炮彈的火力密度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這一戰打出了我國的國威軍威,創造了我軍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堅守防御戰的成功典范.“該戰役是( )A.平型關大捷 B.百團大戰C.遼沈戰役 D.上甘嶺戰役6.“貧雇農得地開心,中農有地放心,富農不動定心,地主勞動回心。”這一局面出現在哪一事件后( )A.抗日戰爭勝利 B.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推行7.某檔案館收藏的一份1955年的文件寫道:“茲批準王記鐵器鋪加入第三手工業合作社,原有生產工具折價入股,按勞分配與按股分紅相結合。”這表明當時改造的特點是( )A.全行業公私合營 B.和平贖買政策實施C.生產資料集體所有 D.保留資本主義成分8.“1953年暑假,中國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點配備原則,把學校里的理工科大學生提前分配工作,據統計大約43%的大學生被分配到重工業、國防工業等各部門。”這一情況的出現可能是( )A.進行民主政治建設 B.投入“一五”計劃建設C.投身改革開放浪潮 D.響應興邊富民行動9.小歷同學在學習中發現,“一五”計劃中工業部門投資占比58.2%,其中輕重工業投資比大體上是1:9。針對該現象他列出了以下幾條影響因素,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①舊中國重工業基礎薄弱②加強國防建設,增強國力的需要③受蘇聯建設經驗的影響④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總路線的要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迎面闖進我們眼底的,是高聳入云的鉆塔,一座座巨大的儲油罐,一列列飛馳而去的運油列車,一排排架空電線,和星羅棋布的油井。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現代化石油企業的壯麗圖景……”這是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發長篇通訊描述的場景。這一場景應該出現在( )A.大慶 B.北京 C.蘭考 D.沈陽11.企業實行合營后,國家派干部加強領導,投資進行新建、擴建,整頓經營管理,這些措施提高了工人勞動積極性,生產迅速提高。公私合營企業的產值在1954年較1953年增長了25.5%。這說明( )A.全行業公私合營實現了和平過渡B.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發展C.贖買政策得到廣大資本家的擁護D.廣大工人支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2.如表反映20世紀50年代我國圖書出版社發生的變化,與該變化趨勢緊密相關的是( )年份 私營出版社(家) 國營出版社(家) 國營所占總數比例(%)1950 184 27 12.81953 356 62 14.81954 290 70 19.41955 19 77 80.2A.土地改革的實施B.工業化全面進行C.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展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推行13.浙江省一位老工人回憶道:“20世紀80年代以后,廠里開始引進先進的設備……‘大鍋飯’制度變成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按件計酬制。”材料反映國企改革中( )A.調整生產資料所有制 B.調整生產方式C.調整經營管理模式 D.調整分配方式1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這里的“撥亂反正”主要是指( )①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②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③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④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以下是1984年《福建日報》頭版的報道《五十五名廠長、經理呼吁:請給我們“松綁”》的部分內容。該報道內容表明國家改革的當務之急是( )A.加強企業對外合作交流B.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C.調整企業人才選拔機制D.實行利益平均分配制度16.下列社會生活現象中,最有可能出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是( )A.人民群眾歡慶新中國的成立B.人民代表參加一屆全國人大C.中共八大在北京隆重召開D.深圳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17.建國初期黑龍江北部荒蕪地區建立起一大批國營農場。90年代初,黑龍江國營農場總局推行雙層經營體制,家庭農場與分場簽訂承包經營合同。1998年,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這一歷程體現了(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B.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C.土地所有制變革成效顯著D.政企分開管理體制的實行18.1977年以來,中國高層多次訪問歐美與日本等國,重點考察了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企業管理、科技發展、國民生活等領域。1978年7月至9月,國務院召開務虛會議,著重探討提升技術引入力度、增加外匯、使用比較合理的方式去引進海外投資等。這表明當時我國( )A.對外開放格局的逐步形成B.確立新型國家的基本框架C.醞釀國家重大戰略的調整D.與歐美國家建立外交關系19.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文中▲是( )A.政治協商制度 B.多黨合作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社會主義制度20.20世紀80年代,美國《新聞周刊》記者報道,福建石獅的小商品貿易和廣東南海民間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紡織、小冶煉、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滿世界瘋長”。該報道說明( )A.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B.中國品牌享譽世界各地C.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D.改革開放釋放經濟活力21.新中國出現了三個“區”:“特別行政區”為解決港澳臺問題;“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民族自治區”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三“區”的出現體現了( )A.一國兩制,有效推行 B.民族平等,共同繁榮C.科技進步,推動發展 D.制度創新,中國特色22.在2024年的某晚會上,維吾爾族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畬族民歌《我是山哈人》、高山族民歌《娜魯灣情歌》亮相熒屏。這組歌曲的主題應是( )A.禮贊新中國 B.民族一家親C.軍民魚水情 D.共筑小康夢23.2000年至2008年,澳門人口從43萬增加到54萬,土地面積從21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人均GDP從1.4萬多美元增加到3.9萬多美元,增長2.7倍。這直接得益于( )A.“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B.海峽兩岸關系的密切C.澳門回歸祖國D.“一帶一路”合作的深化24.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這說明( )A.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B.“一國兩制”獲得了廣泛認同C.海峽兩岸有著高度的文化認同D.海峽兩岸的民眾渴望祖國統一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1949年中國共產黨大事記(部分)時間 主要內容3月5日﹣13日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會議完成了新形勢下工作重心轉移4月23日 第三野戰軍占領南京,宣告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9月21日﹣30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舉行材料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材料三 堅持艱苦樸實的生活作風……多開動腦筋,站穩立場,幫助貧雇農徹底翻身,一定要勝利完成土改。(1951年11月26日)——萬慧芬的日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之一)(1)依據材料一表中大事記,歸納新中國成立的有利條件?并依據所學談談新中國成立的國內、國際意義?(3分)(2)材料二歌詞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哪件大事?依據歌詞指出這件大事的目的?依據所學概括這件大事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分)(3)閱讀材料三萬慧芬日記并結合所學,分析她參與的歷史事件使中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對農業發展有何影響?(2分)(4)材料二、三反映的歷史事件對新中國的發展有何共同作用?(1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材料一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開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征程。——摘編自人民日報理論部《本質》(1)根據材料一圖A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圖B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什么政策?這種政策有何意義?(3分)(2)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社會變革”完成的標志,據材料概述其對“中國道路”的重要貢獻。(2分)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 1978﹣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表(單元:億元)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2國內生產總值 3645 4546 9016 60794 99215 187319 142119 538580(1)據材料一指出1978﹣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呈現什么變化趨勢。這種趨勢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 鄧小平為中國經濟奇跡奠定基礎已經過去40年了,他允許中國農民自主生產,在南方沿海設立了經濟特區,也讓外國人在那里投資。這很快帶來了成果——40年后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繁榮有很多方面讓人難以置信。——德國2018《時代》周報網站刊登《更高,更遠,更快,中國》(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使經濟取得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跡。(2分)材料三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以提高企業活力,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重慶鋼鐵公司等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改革。——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關于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的探索》(3)據材料三指出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向分別是什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什么?(2分)材料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4)材料四中“一條新路、好路”是指什么道路?這條道路的探索主要得益于哪次會議?(2分)28.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材料一: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材料二: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的正確選擇,是社會主義民主在民族地區的具體體現。西藏于1965年成立自治區,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西藏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生產總值由1965年的3.27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億元,增長281倍。——摘編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實踐》材料三: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著眼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以超凡的智慧和膽略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并首先成功地運用于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先后順利回歸祖國并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從此,香港、澳門在祖國懷抱里不斷向前發展,保持了長期穩定繁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及這部憲法確定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1分)(4)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新中國制定政治制度和方針政策的出發點是什么?(1分)參考答案1-10 BADDD DCBAA11-20 BCDBB DBCCD21-24 DBCC25.(1)有利條件:七屆二中全會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渡江戰役勝利宣告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舉行。意義: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國際: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大事:抗美援朝;目的:保家衛國;影響: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變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影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4)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26.(1)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政策:贖買政策。意義: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2)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貢獻: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7.(1)趨勢:持續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改革開放。(2)措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設立經濟特區,引進外資。(3)手段:擴大企業自主權。方向: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最終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8.(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3)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港澳穩定繁榮。(4)從國情出發,與時俱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