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課時1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學習目標:1.了解生態脆弱區的含義,認識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區域認知) 2.掌握分析生態脆弱區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綜合思維) 3.理解不同生態脆弱區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生態脆弱區及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生態脆弱區(1)概念:指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的地區。(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3)面臨的主要問題: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現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蝕、土壤鹽堿化、土壤肥力下降等。(4)我國的生態脆弱區特點: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典型地區: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石漠化問題突出。北方農牧交錯帶:草場退化,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沙塵源區。2.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況①位置特征:位于農區與牧區的過渡地帶,也是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②現象變化:氣候出現冷暖、干濕變化時,就會出現農進牧退或牧進農退的現象。(2)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3)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微思考] 1.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提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南方丘陵區、西南山地區、青藏高原區及東部沿海水陸交接地區。2.土地退化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方面?提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土地生產力下降、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生態交錯區。(√)(2)生態脆弱區自然資源缺乏。(?)(3)土壤鹽堿化屬于土地退化。(√)[糾易錯] 1.沙漠化不同于荒漠化。提示:正確。沙漠化是沙質荒漠化的簡稱。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風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人類活動和干旱的氣候,原有綠地逐漸演化成類似沙漠景觀的過程。荒漠化是一種土地退化,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僅僅出現在我國的西北干旱區,在我國的東部季風區也存在。2.自然環境惡劣導致北方農牧交錯帶出現土地退化。提示:錯誤。我國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嚴重,有自然原因,即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由此導致的脆弱的生態環境。這些區域特征是該區域荒漠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人類難以改變的。但是,根據歷史記錄和考古學家研究證明,在自然條件與現在差異不大的歷史時期,西北地區的土地退化遠沒有現在嚴重,土地退化的發展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要想治理土地退化,首先就要分析人類活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戶人家的村莊……凌晨5時,魏光財家的那頭白毛驢準時嘶叫起來,開始了這個村莊一天的生活。除了他和妻子張菊花,這里平時基本看不到第三個人影。自從兩年前送走最后一戶鄰居,東容村六社,這個位于甘肅省民勤縣沙漠邊緣的小村莊,就只剩下了他這一戶人家。從民勤縣最邊緣的西渠鎮西行13千米,就是魏光財所在的東容村六社,一路上黃沙漫漫,不時揚起沙塵。許多地方連路都被沙子埋沒了,即使是最熟悉路況的司機,也很難一下找到這里。被黃沙掩埋的村莊1.(區域認知)文中描寫的一戶人家的村莊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是什么?提示: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多大風,沙漠廣布,屬于溫帶荒漠帶。2.(地理實踐力)魏光財一家人在此地進行農業生產耕作時,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什么?提示:主要面臨缺水、風沙危害嚴重等困難。3.(綜合思維)魏光財一家人在此地開荒種田,對此地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為什么?提示:該地氣候干旱,荒漠廣布,不適宜農耕活動,因此在此地開荒種田,會破壞生態環境,導致土地荒漠化加劇。1.正確認識生態脆弱區(1)從成因看: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往往是氣候變異以及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對其脆弱的生態產生強烈干擾,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2)從分布看:生態脆弱區往往具有過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3)從表現看:生態脆弱區的土地易退化,呈現出荒漠化景觀,不同的區域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土地退化表現 土地沙化 土壤侵蝕 石漠化 土壤鹽堿化 土壤肥力下降我國的分布 “三北地區” 黃土高原地區、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 西北干旱灌溉區、華北半濕潤區 東北平原黑土分布區2.正確理解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農牧交錯帶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2)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潛在原因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如圖所示:②氣候異常是導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如圖所示:(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壓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對環境的壓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方式,人類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如下圖所示: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另外,人類對水資源利用不當,也會加劇土地退化,比如在綠洲地區、河流中上游過度利用水資源灌溉農業區,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會導致生態惡化和次生鹽漬化。3.判斷不同地區土地退化人為因素的技巧不同的地區,因為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方式的差異,造成土地退化發生、發展的主要人為因素有所不同。人為因素 典型地區 主要危害過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區 使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壞過度放牧 半干旱地區的草原牧區、干旱地區的綠洲邊緣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進程過度開墾 農墾區周圍及荒漠綠洲 使土壤風蝕沙化和次生鹽漬化水資源利用不當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古城遺址 上游用水過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綠洲退化、沙化 科爾沁沙地位于西遼河平原,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疏林草原,目前是我國最大的沙地。該地平均年降水量可達300—500 mm,堆積了大約200米厚的沙質沉積物。下圖為科爾沁沙地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科爾沁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殼運動 B.深居內陸C.過度放牧 D.海陸變遷2.該處沙質沉積物的主要來源是( )A.西北內陸地區 B.河流堆積C.當地土壤沙化 D.海浪搬運解析:第1題,科爾沁沙地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疏林草原,但由于人們過度放牧,加之氣候干旱,使得草原演變成了沙地,C正確;地殼運動、深居內陸、海陸變遷都不是導致科爾沁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A、B、D錯誤。故選C。第2題,該處沙質沉積物厚度大,主要是西北風從西北內陸地區搬運而來,A正確;沙質沉積物巨厚,不是河流堆積、當地土壤沙化造成的,B、C錯誤;當地距離海洋較遠,D錯誤。故選A。答案:1.C 2.A (2024·山東威海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高二期末)下圖示意中國不同類型生態環境脆弱區分布。據此完成3~4題。3.關于我國生態脆弱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口密度小B.類型較單一C.新疆天山山麓綠洲邊緣區生態穩定D.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生態脆弱4.圖中序號所示區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與主要成因對應正確的是( )A.①地—深居內陸,氣候干旱B.②地—圍湖造田,打壩淤地C.③地—過度開采地下水D.④地—過度開墾,過度樵采解析:第3題,讀圖可知,我國生態脆弱區既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也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同時還有西南山區、華北地區和東南丘陵等地區,并不都是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A錯誤;地域分布廣,地域差別大,類型多樣,B錯誤;新疆天山山麓綠洲邊緣區為生態環境脆弱區,C錯誤;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的橫斷山區是生態環境脆弱區,D正確。故選D。第4題,讀圖可知,①地位于大興安嶺西部和內蒙古高原東部地區,是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地帶,是農牧交錯帶,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導致森林資源減少,草場退化,生態環境脆弱,A錯誤;②地區位于華北平原,水資源短缺,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量大,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是過度開采地下水,B錯誤;③地位于東南丘陵和洞庭湖平原地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圍湖造田和水土流失,C錯誤;④地位于黃土高原地區,存在過度開墾、過度樵采而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D正確。故選D。答案:3.D 4.D 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1.治理原則(1)樹立生態脆弱區要以保護、恢復自然環境為第一要務的觀念。(2)綜合運用生物、工程、經濟、社會等措施解決問題,實現人地和諧發展。2.綜合治理措施(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從土地適宜性出發,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集約化、高效、特色農牧業及農牧產品加工業。(2)構筑防護體系①在草地退化嚴重地區,利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結合的方式,適當人工補種植物,固沙防沙。②在黃土高原水蝕、風蝕嚴重地區,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3)以地養地,自然恢復選擇部分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人工種植高產牧草,解決牲畜食草問題。(4)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在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退化草場,使牲畜數量控制在草場承載力范圍內;調整牲畜結構,減少山羊等對草場破壞嚴重的畜種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5)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微思考] 1.除教材中介紹的途徑外,還有哪些途徑可以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提示:我國西北地區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開發太陽能、風能是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2.我國西北地區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有哪些?提示:改善耕作技術,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調整農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資源;修建坎兒井等用水工程、蓄水工程。[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黃土高原地區屬于生態脆弱區。(√)(2)導致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石漠化嚴重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搬運作用。(?)(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氣候干旱。(?)(4)解決農牧民的生活用能問題有助于農牧交錯帶的生態保護。(√)[糾易錯] 我國西北地區的治沙手段主要是建防護林。提示:我國西北地區的治沙手段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態移民等。2023年6月17日是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最新監測顯示,自2000年以來,每5年監測一次,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實現連續3個監測期縮減。庫布齊治沙模式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高度肯定,被稱為“全球治沙樣本”。庫布齊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科學治沙,科技先行。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人們發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樹、無人機植樹等100多種沙漠生態新技術。在庫布齊沙漠,目前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可達到85%。201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中國庫布齊生態財富評估報告》,認定庫布齊治沙共創造生態財富5 000多億元人民幣,這也是全球首個由聯合國官方發布的生態財富報告。1.(區域認知)庫布齊沙漠所在地區應主要發展何種農業生產活動?提示:主要發展畜牧業。2.(綜合思維)庫布齊沙漠的治理中,人們采取了多種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保護和恢復地表植被,防治沙漠侵吞。3.(地理實踐力)在庫布齊沙漠的治理過程中,可采取何種途徑幫助當地的農牧民脫貧致富?試舉例說明。提示:①在封沙育林育草時,引導當地農牧民種植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多年生的草藥植物,改變傳統的農牧業生產方式。②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沙漠風光,發展特色沙漠旅游活動,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資源在西部地區,不同的區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體如下表所示:地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農作區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鹽堿化牧區草原 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干旱的內陸地區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要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優化土地利用結構4.以地養地,自然恢復5.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6.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7.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2024·江蘇無錫高二期末)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沙漠、沙地分布及內蒙古某地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發展統計圖。讀圖,完成1~2題。1.根據圖中信息分析,該地荒漠化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干旱B.過度農墾C.開采礦產D.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2.針對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不斷發展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A.恢復地表植被,退耕還牧B.實施人工降雨C.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糧食生產D.發展立體農業解析:第1題,由內蒙古某地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發展統計圖可知,該地人口增長較快,耕地增長也快,據此可以判定荒漠化不斷發展與過度農墾有關。故選B。第2題,恢復地表植被,退耕還牧是我國西北地區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故選A。答案:1.B 2.A3.(2024·韶山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中衛沙坡頭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過去這里受流沙侵襲,黃沙蔽日,包蘭鐵路也常被風沙掩蓋,造成交通中斷。近年來,當地采用“麥草方格”治沙法(也稱草方格沙障法),通過扎制1米×1米的麥草方格,在格子中間種植沙生植物來固定流動的沙丘,植被覆蓋率由過去不足1%上升到42.4%,在鐵路線兩側形成了“綠帶”,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襲。原來人工固沙1.2畝/天,現機械鋪設草方格達48畝/天。這種治沙方式已推廣到世界許多國家。下面圖1為中衛沙坡頭自然保護區景觀分布示意圖,圖2為草方格沙障景觀。圖1圖2(1)試說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種植固沙植物的生態效益。(3)根據圖文材料說出草方格沙障法應優先治理的地區。解析:第(1)題,草方格沙障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狀,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近地面風速,減弱風的輸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動;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2)題,草方格沙障中種植的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這類植物根系發達,可有效固沙,減少沙丘移動;同時增加植被覆蓋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強蓄水能力;削減地表風力,減輕風力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利于有機質積累,改善植物生長條件,以達到長久固沙的作用。第(3)題,風沙容易掩埋農田、村莊、道路,優先治理地區應為對人類活動影響大的地區,如靠近人類生產、生活區域的沙漠邊緣,交通線沿線地區,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形成的沙化土地。答案:(1)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風速,減弱輸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動;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2)固沙植物根系發達,可有效固沙,減少沙丘移動;增加植被覆蓋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強蓄水能力;削減地表風力,減輕風力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利于有機質積累,改善植物生長條件,以達到長久固沙的作用。(3)靠近人類生產、生活區域的沙漠邊緣(或居民點和農田附近荒漠、半荒漠地區);交通線沿線地區;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形成的沙化土地。課時作業(四)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基礎練](2024·華中師范大學瓊中附屬中學第二學期月考)下圖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隨深度的變化。該沙丘位于毛烏素沙漠的南緣,無人為擾動,多年保持穩定。據此完成1~2題。1.6—8月,該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顯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風速較大 ②蒸騰量較大 ③氣溫較高 ④降水較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為維護生態安全,毛烏素沙漠的南緣適合( )A.植樹 B.種草C.栽灌木 D.自然演化解析:第1題,讀圖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較低,根據材料“該沙丘位于毛烏素沙漠的南緣”可知,該地位于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過渡地帶,夏季風速較小,氣溫較高,降水量相對較多,但蒸發蒸騰量較大。故選B。第2題,材料“無人為擾動,多年保持穩定”說明人類活動干擾很小,因此保護該地區生態的最佳辦法是順應自然,讓其自然演化,無需人為干涉。故選D。答案:1.B 2.D(2024·風華實驗中學高二限時練)下圖為我國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地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3.加劇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人為原因是( )A.氣候干旱與異常B.地表崎嶇不平C.經濟活動過度D.城市化進程加快4.②地區森林所起的主要環保功效是( )A.吸煙除塵 B.防風固沙C.凈化空氣 D.美化環境5.形成③④兩個地區共同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多石質山,土層淺薄B.海拔較高,熱量不足C.紅壤分布,土質疏松D.地形崎嶇,降水量大解析:第3題,A、B兩項都是自然原因,排除。①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塔里木盆地周邊,過度的經濟活動會導致荒漠化,加劇生態環境的脆弱,C正確。城市化進程加快不一定加劇生態環境的脆弱,D錯誤。第4題,②地區位于我國農牧過渡帶,森林所起的主要環保功效是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等,B正確。吸煙除塵、凈化空氣和美化環境不是當地森林所起的主要環保功效,A、C、D錯誤。 第5題,③④兩個地區都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地形為丘陵、山地,共同生態環境問題是土壤侵蝕,土壤侵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形崎嶇,降水量大,D正確。云貴喀斯特地區多石質山,A錯誤。兩地區為亞熱帶低山丘陵,熱量較充足,B錯誤。紅壤土質黏重,C錯誤。答案:3.C 4.B 5.D(2024·河北石家莊第二中學高二上學期月考)中低產田是我國重要的耕地資源,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改良和提升中低產田的土壤地力,是“藏糧于地”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我國中低產田質量提升的重點分布區域有西北和黃土高原干旱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區、青藏高原區。據此完成6~8題。6.西北和黃土高原干旱區與華北地區中低產田質量提升的共同關注點是( )A.保護黑土地資源 B.改造低產坡耕地C.發展節水灌溉技術 D.治理土地沙化7.我國當前很難在青藏高原實施大范圍的中低產田改良,主要是由于( )①該區域生態脆弱 ②投入成本過高 ③農業技術落后 ④作物產量不高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8.為了提升南方丘陵區中低產田土壤質量,首先需要( )A.植樹種草 B.治澇排污C.節水灌溉 D.改良培肥解析:第6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北和黃土高原干旱區以及華北平原地區發展農業的限制性因素在于水資源短缺,因此,三個地區之間的共同關注點在于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C正確;黑土地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排除A;華北地區地處平原,因此改造低產坡耕地不屬于華北地區關注點,排除B;華北地區土地沙化問題并不突出,排除D。故選C。第7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生態環境脆弱,實施大規模中低產田改良難度較大,投入成本較高,①②正確;我國目前農業技術水平較高,排除③;改良過后的田地作物產量會提高,排除④。故選A。第8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方低山丘陵地區以紅壤為主,土壤肥力較低,因此為了提升南方丘陵區中低產田土壤質量,首先需要改良培肥,D正確;植樹種草、治澇排污和節水灌溉不屬于提升土壤質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排除A、B、C。故選D。答案:6.C 7.A 8.D9.(2024·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級中學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GDVI)可在同一指標體系下將全球荒漠化脆弱性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等級。研究發現,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極高數值一般出現在荒漠周邊地區。下圖為全球荒漠(圖中陰影部分)分布示意圖。(1)說明全球荒漠分布地區的共同自然地理特征。(2)簡述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極高數值一般出現在荒漠周邊地區的原因。(3)經過多方努力,我國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試說明我國遏制荒漠化而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題,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從位置、氣候、地形、水源、土壤、植被角度回答。結合圖文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全球荒漠分布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這兩種氣候多分布于陸地內部,氣候比較干旱,植被稀少,以荒漠景觀為主,河流少,地表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第(2)題,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極高數值出現在荒漠周邊地區的原因主要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回答。結合圖文可知,荒漠周邊地區靠近荒漠,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多大風,風力作用顯著;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沙質沉積物。而荒漠周邊地區由于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發展耗水量大的農業、工業產業或者過度放牧等對水土資源過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均使得該地區極易發展為荒漠化地區。第(3)題,針對我國的荒漠化問題,我們采取的措施有因地制宜,針對我國出現荒漠化現象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來制定措施。如:針對荒漠化地區水資源短缺,我們采取了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針對荒漠化地區多大風,風力作用顯著,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沉積物,我們利用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針對人口激增導致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我們控制人口增長,調節農、林、牧之間的關系;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答案:(1)位于陸地內部,氣候干旱,植被稀少,以荒漠為主,河流少,地表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2)自然原因:荒漠周邊地區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多大風,風力作用顯著;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沉積物。人為原因:人類活動不當,對水土資源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3)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調節農、林、牧之間的關系;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控制人口(或答: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退耕還林還草;擴大林草面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好的丘間低地;營造護田林和防護林等亦可)。[提升練](2024·河北石家莊第二中學高二上學期月考)在治理吐魯番風沙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建設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開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氣候等原因引種失敗外,目前已成功引種栽培500多種植物。據此完成1~2題。1.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 )A.大風 B.嚴寒C.干旱 D.雨雪2.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觀賞植物,發展沙漠旅游業 ③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題,吐魯番風沙危害嚴重,尤其是春季,吐魯番風沙肆虐,給農業造成嚴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遭遇大風天氣,A正確;嚴寒、干旱、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現,B、C、D錯誤。故選A。第2題,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①③正確;發展沙漠旅游業主要是針對沙漠景觀,不需要大力培育觀賞植物,②錯誤;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不適合在該沙漠植物園進行,該植物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主要是為開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錯誤。故選A。答案:1.A 2.A(2024·河北百師聯盟高二期末聯考)鹵泊灘位于陜西省中部,屬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在過去,該地以漫灌淋鹽的方式進行鹽堿地治理,卻因難以向外排鹽始終未獲成功。21世紀初,該地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田塊間挖設蓄水溝渠(旱季溝渠水可回補農田),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生物—農業”綜合治理模式,新增萬畝高產耕地。據此完成3~5題。3.該地漫灌淋鹽未能成功治理鹽堿地,主要是因為( )A.位于低洼盆地 B.夏季蒸發旺盛C.灌溉水鹽度高 D.土壤含鹽量高4.推斷該地在蓄水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主要是為了( )A.降低蓄水溝渠水位B.減少作物病蟲害C.降低溝渠水體鹽度D.提高生物多樣性5.除治理鹽堿化外,該地采用“工程—生物—農業”綜合治理模式還有利于( )A.農業機械耕作 B.減輕水土流失C.提高復種指數 D.改善局地氣候解析:第3題,漫灌淋鹽是通過大水漫灌的方式將鹽分稀釋并排出,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鹵泊灘位于古咸水湖形成的低洼盆地,水不易排出,鹽分仍累積在盆地底部,故未能成功治理,A正確。夏季蒸發旺盛是鹽堿地出現的原因之一,漫灌淋鹽是通過稀釋地表鹽分將鹽分淋走,與夏季蒸發旺盛關系并不大,B錯誤。灌溉農田的水多為淡水,咸水灌溉與事實不符,C錯誤。土壤含鹽量高,通過漫灌淋鹽也會慢慢稀釋鹽分,但材料中說未能成功治理,表示這種方式未能起到效果,故與土壤含鹽量高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A。第4題,鹵泊灘位于陜西中部,長期受鹽堿制約,在田塊間挖蓄水溝渠,可以儲存大量的灌溉用水,在水渠中種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將鹽分轉化, 從而降低溝渠水體的鹽度,對降低蓄水溝渠的水位作用相對較小,C正確,A錯誤。種植水生植物不能減少作物病蟲害,B錯誤。水生植物的增加的確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但這并不是在鹽堿地溝渠種植水生植物的主要目的,排除D。故選C。第5題,該地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田塊間挖設蓄水溝渠,田地被森林和溝渠分割成小區塊,不利于農業機械化工作,排除A;該地為低洼盆地,該工程對減輕當地水土流失的作用不大,排除B;復種指數與該地的熱量有關,增加防風林和蓄水溝渠不能提升本區的熱量,不能提高復種指數,排除C;增加防風林和蓄水溝渠,可以改善局部地區氣候,D正確。故選D。答案:3.A 4.C 5.D(2024·南京高二期末)下圖為我國西北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第6題。6.僅考慮降水量,該地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A.①②③④全部種樹B.①②種草、③種樹C.①種樹、②③種草D.①種樹、②③④種草解析: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①處年降水量達到400毫米以上,屬于半濕潤地區,僅考慮降水量,治理此處的沙漠化可以考慮種樹;②③處年降水量為200—400毫米,屬于半干旱地區,該地治理沙漠化的可行措施是種草;④處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屬于干旱地區,水源缺乏,不適宜種草。故選C。答案:C 條田渠網是改良濱海鹽堿地的一項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田間稻作的勞動生產效率。下圖示意我國某濱海條田渠系網的4種結構形式。據此完成7~9題。7.條田渠網在改良濱海鹽堿地方面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A.灌溉作物 B.減少洪澇C.沖洗土壤 D.降低水位8.與丁渠網結構相比,甲渠網結構( )A.稻株間隔更合理B.灌溉用水損耗少C.化肥施用更均勻D.機械化效率較高9.在治理鹽堿化過程中,隨著土壤鹽分的不斷減少,采用的條田渠網結構形式依次是( )A.丙、乙、丁、甲B.甲、乙、丙、丁C.甲、丁、乙、丙D.丙、甲、乙、丁解析:第7題,讀圖可知,條田渠系網包括引水渠和排水渠,即通過合理的排灌沖洗土壤中的鹽分,從而降低了土壤含鹽率,起到了改良鹽堿地的作用。故選C。第8題,讀圖可知,甲渠網縱向布置且密度較小,丁渠網橫向布置且密度較大。兩種結構向比較,丁渠網稻株間隔更合理,灌溉效率更高,損耗少,化肥施用更均勻;但甲渠網更有利于實施機械化作業,效率更高。故選D。第9題,結合上題分析,條田渠網的主要功能是沖洗土壤,降低土壤中的鹽分;四種條田渠網結構相比較,丙渠網密度最大,因此排鹽效果最好,適合鹽堿化最嚴重的土壤,其次是乙渠網,再是丁渠網,甲渠網密度最小,排鹽效果最差,適合鹽堿化程度最輕的土壤。因此,隨著土壤鹽分的不斷減少,采用的條田渠網結構形式依次是丙、乙、丁、甲。故選A。答案:7.C 8.D 9.A(2023·新課標卷Ⅱ)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如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厘米—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讀圖,回答10~12題。10.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 )A.基巖風化 B.流水搬運C.冰川搬運 D.風力搬運11.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低 B.大氣含氧量低C.蒸發弱 D.太陽輻射強烈12.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 )①增加大氣與地下熱量交換 ②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 ③增加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 ④減少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0題,由材料可知,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說明其來源不是基巖風化,A錯誤;流水搬運來的沉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而草氈層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B錯誤;冰川搬運不具備分選性,冰川沉積物的粒徑大小雜亂無章,C錯誤;風力搬運范圍廣,所以草氈層中的細土物質多來自風沙輸送,其來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與河流沉積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區,D正確。故選D。第11題,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氣溫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A正確;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進行厭氧分解,空氣中的含氧量對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響較小,B錯誤;蒸發、太陽輻射對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響較小,C、D錯誤。故選A。第12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以起到隔熱作用,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緩解下部凍土融化,②正確,①錯誤;草氈層具有水分保蓄及調節地表徑流的作用,可增加下滲量,增加地下水補給,③正確,④錯誤。故選C。答案:10.D 11.A 12.C13.(2024·河北唐縣一中高二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庫曼斯坦位于中亞,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國土被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庫姆沙漠覆蓋,國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硫磺等礦產資源。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沙化面積不斷擴大。國內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區以放牧為主,牲畜數量連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綠洲,以種植棉花為主,并且是土庫曼斯坦最著名的優質棉花產區。下圖為土庫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圖。(1)分析土庫曼斯坦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的氣候原因。(2)請從農業生產活動角度,分析土庫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3)針對土庫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的問題,指出該國應采取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題,荒漠化的氣候原因從降水、蒸發、晝夜溫差、大風等方面分析。該國地處內陸,降水少,蒸發旺盛,干旱環境使土壤干裂嚴重;大陸性的氣候特征,晝夜溫差大,地表物質風化嚴重,沙源豐富;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多大風天氣,風力的搬運、侵蝕和堆積作用強烈,導致荒漠化嚴重。第(2)題,從農業生產活動角度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也就是從人為原因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土庫曼斯坦農業以畜牧業為主,不合理放牧導致植被破壞嚴重,綠洲地區種植棉花大量引水灌溉,導致地表水短缺,可能導致土地荒漠化加劇,還可能引起土地次生鹽堿化。第(3)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從引起荒漠化的人為原因方面分析。措施:調整農業結構,退耕退牧還草;培育耐旱作物,發展節水農業;控制合理載畜量,禁止超載放牧;規劃輪牧休牧區,保障現有草地正常更新;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擴大人工種植草場面積;政府出臺退耕退牧政策,并對農牧民進行經濟補貼;嚴格礦區的審批管理,合理規劃礦區用地和礦區覆土工作等。答案:(1)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土壤缺水,干裂嚴重;(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表物質風化嚴重;(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大風日數多,風力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強烈。(2)農業生產活動以放牧為主,過度放牧導致地表植被嚴重破壞;棉花種植區大量引水灌溉導致地表水源嚴重短缺。(3)合理控制草地載畜量,禁止超載放牧;規劃輪牧休牧區,保障現有草地正常更新;積極開展種草活動,擴大人工草地面積(建設人工草場);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退耕退牧還草;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節水農業;政府出臺退耕退牧政策,并對農牧民進行經濟補貼;嚴格礦區開采審批管理,合理規劃礦區用地和礦區覆土工作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97張PPT)第二章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二節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課時1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學習目標:1.了解生態脆弱區的含義,認識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區域認知) 2.掌握分析生態脆弱區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綜合思維) 3.理解不同生態脆弱區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研習任務一 生態脆弱區及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生態脆弱區(1)概念:指生態系統抗干擾_________、易于退化且難以______的地區。(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濕交替、______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______邊緣等地區。(3)面臨的主要問題: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現為:土地沙化、______化、土壤侵蝕、土壤_________、土壤肥力______等。能力弱恢復農牧沙漠石漠鹽堿化下降(4)我國的生態脆弱區特點: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典型地區: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_________問題突出。北方農牧交錯帶:草場退化,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______源區。石漠化沙塵2.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況①位置特征:位于農區與牧區的過渡地帶,也是半濕潤地區與_________地區的過渡地帶。②現象變化:氣候出現_______________變化時,就會出現農進牧退或牧進農退的現象。半干旱冷暖、干濕(2)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3)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微思考] 1.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提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南方丘陵區、西南山地區、青藏高原區及東部沿海水陸交接地區。2.土地退化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方面?提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土地生產力下降、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生態交錯區。( )(2)生態脆弱區自然資源缺乏。( )(3)土壤鹽堿化屬于土地退化。( )√?√[糾易錯] 1.沙漠化不同于荒漠化。提示:正確。沙漠化是沙質荒漠化的簡稱。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風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人類活動和干旱的氣候,原有綠地逐漸演化成類似沙漠景觀的過程。荒漠化是一種土地退化,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僅僅出現在我國的西北干旱區,在我國的東部季風區也存在。2.自然環境惡劣導致北方農牧交錯帶出現土地退化。提示:錯誤。我國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嚴重,有自然原因,即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由此導致的脆弱的生態環境。這些區域特征是該區域荒漠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人類難以改變的。但是,根據歷史記錄和考古學家研究證明,在自然條件與現在差異不大的歷史時期,西北地區的土地退化遠沒有現在嚴重,土地退化的發展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要想治理土地退化,首先就要分析人類活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戶人家的村莊……凌晨5時,魏光財家的那頭白毛驢準時嘶叫起來,開始了這個村莊一天的生活。除了他和妻子張菊花,這里平時基本看不到第三個人影。自從兩年前送走最后一戶鄰居,東容村六社,這個位于甘肅省民勤縣沙漠邊緣的小村莊,就只剩下了他這一戶人家。從民勤縣最邊緣的西渠鎮西行13千米,就是魏光財所在的東容村六社,一路上黃沙漫漫,不時揚起沙塵。許多地方連路都被沙子埋沒了,即使是最熟悉路況的司機,也很難一下找到這里。被黃沙掩埋的村莊1.(區域認知)文中描寫的一戶人家的村莊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是什么?提示: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多大風,沙漠廣布,屬于溫帶荒漠帶。2.(地理實踐力)魏光財一家人在此地進行農業生產耕作時,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什么?提示:主要面臨缺水、風沙危害嚴重等困難。3.(綜合思維)魏光財一家人在此地開荒種田,對此地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為什么?提示:該地氣候干旱,荒漠廣布,不適宜農耕活動,因此在此地開荒種田,會破壞生態環境,導致土地荒漠化加劇。1.正確認識生態脆弱區(1)從成因看: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往往是氣候變異以及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對其脆弱的生態產生強烈干擾,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2)從分布看:生態脆弱區往往具有過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3)從表現看:生態脆弱區的土地易退化,呈現出荒漠化景觀,不同的區域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土地退化表現 土地沙化 土壤侵蝕 石漠化 土壤鹽堿化 土壤肥力下降我國的分布 “三北地區” 黃土高原地區、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 西北干旱灌溉區、華北半濕潤區 東北平原黑土分布區2.正確理解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農牧交錯帶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2)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潛在原因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如圖所示:②氣候異常是導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如圖所示:(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土地退化的人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壓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對環境的壓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方式,人類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如下圖所示: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另外,人類對水資源利用不當,也會加劇土地退化,比如在綠洲地區、河流中上游過度利用水資源灌溉農業區,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會導致生態惡化和次生鹽漬化。3.判斷不同地區土地退化人為因素的技巧不同的地區,因為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方式的差異,造成土地退化發生、發展的主要人為因素有所不同。人為因素 典型地區 主要危害過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區 使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壞過度放牧 半干旱地區的草原牧區、干旱地區的綠洲邊緣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進程人為因素 典型地區 主要危害過度開墾 農墾區周圍及荒漠綠洲 使土壤風蝕沙化和次生鹽漬化水資源利用不當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古城遺址 上游用水過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綠洲退化、沙化科爾沁沙地位于西遼河平原,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疏林草原,目前是我國最大的沙地。該地平均年降水量可達300—500 mm,堆積了大約200米厚的沙質沉積物。下圖為科爾沁沙地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科爾沁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殼運動 B.深居內陸C.過度放牧 D.海陸變遷2.該處沙質沉積物的主要來源是( )A.西北內陸地區 B.河流堆積C.當地土壤沙化 D.海浪搬運CA解析:第1題,科爾沁沙地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疏林草原,但由于人們過度放牧,加之氣候干旱,使得草原演變成了沙地,C正確;地殼運動、深居內陸、海陸變遷都不是導致科爾沁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A、B、D錯誤。故選C。第2題,該處沙質沉積物厚度大,主要是西北風從西北內陸地區搬運而來,A正確;沙質沉積物巨厚,不是河流堆積、當地土壤沙化造成的,B、C錯誤;當地距離海洋較遠,D錯誤。故選A。(2024·山東威海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高二期末)下圖示意中國不同類型生態環境脆弱區分布。據此完成3~4題。3.關于我國生態脆弱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口密度小B.類型較單一C.新疆天山山麓綠洲邊緣區生態穩定D.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生態脆弱D4.圖中序號所示區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與主要成因對應正確的是( )A.①地—深居內陸,氣候干旱B.②地—圍湖造田,打壩淤地C.③地—過度開采地下水D.④地—過度開墾,過度樵采D解析:第3題,讀圖可知,我國生態脆弱區既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也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同時還有西南山區、華北地區和東南丘陵等地區,并不都是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A錯誤;地域分布廣,地域差別大,類型多樣,B錯誤;新疆天山山麓綠洲邊緣區為生態環境脆弱區,C錯誤;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的橫斷山區是生態環境脆弱區,D正確。故選D。第4題,讀圖可知,①地位于大興安嶺西部和內蒙古高原東部地區,是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渡地帶,是農牧交錯帶,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導致森林資源減少,草場退化,生態環境脆弱,A錯誤;②地區位于華北平原,水資源短缺,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量大,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是過度開采地下水,B錯誤;③地位于東南丘陵和洞庭湖平原地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圍湖造田和水土流失,C錯誤;④地位于黃土高原地區,存在過度開墾、過度樵采而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D正確。故選D。研習任務二 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1.治理原則(1)樹立生態脆弱區要以_______________自然環境為第一要務的觀念。(2)綜合運用______、工程、經濟、社會等措施解決問題,實現____________發展。保護、恢復生物人地和諧2.綜合治理措施(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從土地適宜性出發,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集約化、高效、特色農牧業及農牧產品加工業。(2)構筑防護體系①在草地退化嚴重地區,利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采用______相結合的方式,適當人工補種植物,固沙防沙。②在黃土高原水蝕、風蝕嚴重地區,利用______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灌草生物(3)以地養地,____________選擇部分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人工種植高產牧草,解決牲畜食草問題。(4)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在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退化草場,使牲畜數量控制在______________范圍內;調整牲畜結構,減少______等對草場破壞嚴重的畜種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5)控制______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自然恢復草場承載力山羊人口[微思考] 1.除教材中介紹的途徑外,還有哪些途徑可以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提示:我國西北地區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開發太陽能、風能是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2.我國西北地區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有哪些?提示:改善耕作技術,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調整農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資源;修建坎兒井等用水工程、蓄水工程。[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黃土高原地區屬于生態脆弱區。( )(2)導致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石漠化嚴重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搬運作用。( )(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氣候干旱。( )(4)解決農牧民的生活用能問題有助于農牧交錯帶的生態保護。( )√??√[糾易錯] 我國西北地區的治沙手段主要是建防護林。提示:我國西北地區的治沙手段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態移民等。2023年6月17日是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最新監測顯示,自2000年以來,每5年監測一次,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實現連續3個監測期縮減。庫布齊治沙模式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高度肯定,被稱為“全球治沙樣本”。庫布齊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科學治沙,科技先行。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人們發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樹、無人機植樹等100多種沙漠生態新技術。在庫布齊沙漠,目前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可達到85%。201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中國庫布齊生態財富評估報告》,認定庫布齊治沙共創造生態財富5 000多億元人民幣,這也是全球首個由聯合國官方發布的生態財富報告。1.(區域認知)庫布齊沙漠所在地區應主要發展何種農業生產活動?提示:主要發展畜牧業。2.(綜合思維)庫布齊沙漠的治理中,人們采取了多種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保護和恢復地表植被,防治沙漠侵吞。3.(地理實踐力)在庫布齊沙漠的治理過程中,可采取何種途徑幫助當地的農牧民脫貧致富?試舉例說明。提示:①在封沙育林育草時,引導當地農牧民種植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多年生的草藥植物,改變傳統的農牧業生產方式。②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沙漠風光,發展特色沙漠旅游活動,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資源在西部地區,不同的區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體如下表所示:地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農作區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鹽堿化牧區草原 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牲畜的大量無序增長干旱的內陸地區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要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優化土地利用結構4.以地養地,自然恢復5.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6.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7.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2024·江蘇無錫高二期末)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沙漠、沙地分布及內蒙古某地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發展統計圖。讀圖,完成1~2題。1.根據圖中信息分析,該地荒漠化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干旱B.過度農墾C.開采礦產D.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B2.針對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不斷發展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A.恢復地表植被,退耕還牧B.實施人工降雨C.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糧食生產D.發展立體農業A解析:第1題,由內蒙古某地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發展統計圖可知,該地人口增長較快,耕地增長也快,據此可以判定荒漠化不斷發展與過度農墾有關。故選B。第2題,恢復地表植被,退耕還牧是我國西北地區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故選A。3.(2024·韶山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中衛沙坡頭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過去這里受流沙侵襲,黃沙蔽日,包蘭鐵路也常被風沙掩蓋,造成交通中斷。近年來,當地采用“麥草方格”治沙法(也稱草方格沙障法),通過扎制1米×1米的麥草方格,在格子中間種植沙生植物來固定流動的沙丘,植被覆蓋率由過去不足1%上升到42.4%,在鐵路線兩側形成了“綠帶”,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襲。原來人工固沙1.2畝/天,現機械鋪設草方格達48畝/天。這種治沙方式已推廣到世界許多國家。下面圖1為中衛沙坡頭自然保護區景觀分布示意圖,圖2為草方格沙障景觀。圖1圖2(1)試說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種植固沙植物的生態效益。(3)根據圖文材料說出草方格沙障法應優先治理的地區。解析:第(1)題,草方格沙障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狀,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近地面風速,減弱風的輸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動;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2)題,草方格沙障中種植的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這類植物根系發達,可有效固沙,減少沙丘移動;同時增加植被覆蓋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強蓄水能力;削減地表風力,減輕風力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利于有機質積累,改善植物生長條件,以達到長久固沙的作用。第(3)題,風沙容易掩埋農田、村莊、道路,優先治理地區應為對人類活動影響大的地區,如靠近人類生產、生活區域的沙漠邊緣,交通線沿線地區,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形成的沙化土地。答案:(1)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風速,減弱輸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動;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2)固沙植物根系發達,可有效固沙,減少沙丘移動;增加植被覆蓋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強蓄水能力;削減地表風力,減輕風力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利于有機質積累,改善植物生長條件,以達到長久固沙的作用。(3)靠近人類生產、生活區域的沙漠邊緣(或居民點和農田附近荒漠、半荒漠地區);交通線沿線地區;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形成的沙化土地。課時作業(四)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基礎練](2024·華中師范大學瓊中附屬中學第二學期月考)下圖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隨深度的變化。該沙丘位于毛烏素沙漠的南緣,無人為擾動,多年保持穩定。據此完成1~2題。1.6—8月,該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顯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風速較大 ②蒸騰量較大 ③氣溫較高 ④降水較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為維護生態安全,毛烏素沙漠的南緣適合( )A.植樹 B.種草C.栽灌木 D.自然演化BD解析:第1題,讀圖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較低,根據材料“該沙丘位于毛烏素沙漠的南緣”可知,該地位于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過渡地帶,夏季風速較小,氣溫較高,降水量相對較多,但蒸發蒸騰量較大。故選B。第2題,材料“無人為擾動,多年保持穩定”說明人類活動干擾很小,因此保護該地區生態的最佳辦法是順應自然,讓其自然演化,無需人為干涉。故選D。(2024·風華實驗中學高二限時練)下圖為我國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地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3.加劇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人為原因是( )A.氣候干旱與異常B.地表崎嶇不平C.經濟活動過度D.城市化進程加快4.②地區森林所起的主要環保功效是( )A.吸煙除塵 B.防風固沙C.凈化空氣 D.美化環境CB5.形成③④兩個地區共同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多石質山,土層淺薄B.海拔較高,熱量不足C.紅壤分布,土質疏松D.地形崎嶇,降水量大D解析:第3題,A、B兩項都是自然原因,排除。①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塔里木盆地周邊,過度的經濟活動會導致荒漠化,加劇生態環境的脆弱,C正確。城市化進程加快不一定加劇生態環境的脆弱,D錯誤。第4題,②地區位于我國農牧過渡帶,森林所起的主要環保功效是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等,B正確。吸煙除塵、凈化空氣和美化環境不是當地森林所起的主要環保功效,A、C、D錯誤。 第5題,③④兩個地區都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地形為丘陵、山地,共同生態環境問題是土壤侵蝕,土壤侵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形崎嶇,降水量大,D正確。云貴喀斯特地區多石質山,A錯誤。兩地區為亞熱帶低山丘陵,熱量較充足,B錯誤。紅壤土質黏重,C錯誤。(2024·河北石家莊第二中學高二上學期月考)中低產田是我國重要的耕地資源,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改良和提升中低產田的土壤地力,是“藏糧于地”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我國中低產田質量提升的重點分布區域有西北和黃土高原干旱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區、青藏高原區。據此完成6~8題。6.西北和黃土高原干旱區與華北地區中低產田質量提升的共同關注點是( )A.保護黑土地資源 B.改造低產坡耕地C.發展節水灌溉技術 D.治理土地沙化C7.我國當前很難在青藏高原實施大范圍的中低產田改良,主要是由于( )①該區域生態脆弱 ②投入成本過高 ③農業技術落后 ④作物產量不高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8.為了提升南方丘陵區中低產田土壤質量,首先需要( )A.植樹種草 B.治澇排污C.節水灌溉 D.改良培肥AD解析:第6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北和黃土高原干旱區以及華北平原地區發展農業的限制性因素在于水資源短缺,因此,三個地區之間的共同關注點在于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C正確;黑土地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排除A;華北地區地處平原,因此改造低產坡耕地不屬于華北地區關注點,排除B;華北地區土地沙化問題并不突出,排除D。故選C。第7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生態環境脆弱,實施大規模中低產田改良難度較大,投入成本較高,①②正確;我國目前農業技術水平較高,排除③;改良過后的田地作物產量會提高,排除④。故選A。第8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方低山丘陵地區以紅壤為主,土壤肥力較低,因此為了提升南方丘陵區中低產田土壤質量,首先需要改良培肥,D正確;植樹種草、治澇排污和節水灌溉不屬于提升土壤質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排除A、B、C。故選D。9.(2024·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級中學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GDVI)可在同一指標體系下將全球荒漠化脆弱性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等級。研究發現,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極高數值一般出現在荒漠周邊地區。下圖為全球荒漠(圖中陰影部分)分布示意圖。(1)說明全球荒漠分布地區的共同自然地理特征。(2)簡述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極高數值一般出現在荒漠周邊地區的原因。(3)經過多方努力,我國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試說明我國遏制荒漠化而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題,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從位置、氣候、地形、水源、土壤、植被角度回答。結合圖文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全球荒漠分布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這兩種氣候多分布于陸地內部,氣候比較干旱,植被稀少,以荒漠景觀為主,河流少,地表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第(2)題,全球荒漠化脆弱性指數極高數值出現在荒漠周邊地區的原因主要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回答。結合圖文可知,荒漠周邊地區靠近荒漠,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多大風,風力作用顯著;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沙質沉積物。而荒漠周邊地區由于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發展耗水量大的農業、工業產業或者過度放牧等對水土資源過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均使得該地區極易發展為荒漠化地區。第(3)題,針對我國的荒漠化問題,我們采取的措施有因地制宜,針對我國出現荒漠化現象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來制定措施。如:針對荒漠化地區水資源短缺,我們采取了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針對荒漠化地區多大風,風力作用顯著,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沉積物,我們利用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針對人口激增導致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我們控制人口增長,調節農、林、牧之間的關系;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答案:(1)位于陸地內部,氣候干旱,植被稀少,以荒漠為主,河流少,地表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2)自然原因:荒漠周邊地區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多大風,風力作用顯著;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沉積物。人為原因:人類活動不當,對水土資源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3)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調節農、林、牧之間的關系;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控制人口(或答: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退耕還林還草;擴大林草面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好的丘間低地;營造護田林和防護林等亦可)。[提升練](2024·河北石家莊第二中學高二上學期月考)在治理吐魯番風沙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建設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開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氣候等原因引種失敗外,目前已成功引種栽培500多種植物。據此完成1~2題。1.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 )A.大風 B.嚴寒C.干旱 D.雨雪A2.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觀賞植物,發展沙漠旅游業 ③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A解析:第1題,吐魯番風沙危害嚴重,尤其是春季,吐魯番風沙肆虐,給農業造成嚴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遭遇大風天氣,A正確;嚴寒、干旱、雨雪不容易在春季出現,B、C、D錯誤。故選A。第2題,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漠產業,①③正確;發展沙漠旅游業主要是針對沙漠景觀,不需要大力培育觀賞植物,②錯誤;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不適合在該沙漠植物園進行,該植物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主要是為開展繁殖培育工作,④錯誤。故選A。(2024·河北百師聯盟高二期末聯考)鹵泊灘位于陜西省中部,屬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在過去,該地以漫灌淋鹽的方式進行鹽堿地治理,卻因難以向外排鹽始終未獲成功。21世紀初,該地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田塊間挖設蓄水溝渠(旱季溝渠水可回補農田),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生物—農業”綜合治理模式,新增萬畝高產耕地。據此完成3~5題。3.該地漫灌淋鹽未能成功治理鹽堿地,主要是因為( )A.位于低洼盆地 B.夏季蒸發旺盛C.灌溉水鹽度高 D.土壤含鹽量高A4.推斷該地在蓄水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主要是為了( )A.降低蓄水溝渠水位B.減少作物病蟲害C.降低溝渠水體鹽度D.提高生物多樣性5.除治理鹽堿化外,該地采用“工程—生物—農業”綜合治理模式還有利于( )A.農業機械耕作 B.減輕水土流失C.提高復種指數 D.改善局地氣候CD解析:第3題,漫灌淋鹽是通過大水漫灌的方式將鹽分稀釋并排出,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鹵泊灘位于古咸水湖形成的低洼盆地,水不易排出,鹽分仍累積在盆地底部,故未能成功治理,A正確。夏季蒸發旺盛是鹽堿地出現的原因之一,漫灌淋鹽是通過稀釋地表鹽分將鹽分淋走,與夏季蒸發旺盛關系并不大,B錯誤。灌溉農田的水多為淡水,咸水灌溉與事實不符,C錯誤。土壤含鹽量高,通過漫灌淋鹽也會慢慢稀釋鹽分,但材料中說未能成功治理,表示這種方式未能起到效果,故與土壤含鹽量高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A。第4題,鹵泊灘位于陜西中部,長期受鹽堿制約,在田塊間挖蓄水溝渠,可以儲存大量的灌溉用水,在水渠中種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將鹽分轉化, 從而降低溝渠水體的鹽度,對降低蓄水溝渠的水位作用相對較小,C正確,A錯誤。種植水生植物不能減少作物病蟲害,B錯誤。水生植物的增加的確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但這并不是在鹽堿地溝渠種植水生植物的主要目的,排除D。故選C。第5題,該地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田塊間挖設蓄水溝渠,田地被森林和溝渠分割成小區塊,不利于農業機械化工作,排除A;該地為低洼盆地,該工程對減輕當地水土流失的作用不大,排除B;復種指數與該地的熱量有關,增加防風林和蓄水溝渠不能提升本區的熱量,不能提高復種指數,排除C;增加防風林和蓄水溝渠,可以改善局部地區氣候,D正確。故選D。(2024·南京高二期末)下圖為我國西北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第6題。6.僅考慮降水量,該地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A.①②③④全部種樹B.①②種草、③種樹C.①種樹、②③種草D.①種樹、②③④種草解析: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①處年降水量達到400毫米以上,屬于半濕潤地區,僅考慮降水量,治理此處的沙漠化可以考慮種樹;②③處年降水量為200—400毫米,屬于半干旱地區,該地治理沙漠化的可行措施是種草;④處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屬于干旱地區,水源缺乏,不適宜種草。故選C。C條田渠網是改良濱海鹽堿地的一項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田間稻作的勞動生產效率。下圖示意我國某濱海條田渠系網的4種結構形式。據此完成7~9題。7.條田渠網在改良濱海鹽堿地方面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A.灌溉作物 B.減少洪澇C.沖洗土壤 D.降低水位8.與丁渠網結構相比,甲渠網結構( )A.稻株間隔更合理B.灌溉用水損耗少C.化肥施用更均勻D.機械化效率較高CD9.在治理鹽堿化過程中,隨著土壤鹽分的不斷減少,采用的條田渠網結構形式依次是( )A.丙、乙、丁、甲B.甲、乙、丙、丁C.甲、丁、乙、丙D.丙、甲、乙、丁A解析:第7題,讀圖可知,條田渠系網包括引水渠和排水渠,即通過合理的排灌沖洗土壤中的鹽分,從而降低了土壤含鹽率,起到了改良鹽堿地的作用。故選C。第8題,讀圖可知,甲渠網縱向布置且密度較小,丁渠網橫向布置且密度較大。兩種結構向比較,丁渠網稻株間隔更合理,灌溉效率更高,損耗少,化肥施用更均勻;但甲渠網更有利于實施機械化作業,效率更高。故選D。第9題,結合上題分析,條田渠網的主要功能是沖洗土壤,降低土壤中的鹽分;四種條田渠網結構相比較,丙渠網密度最大,因此排鹽效果最好,適合鹽堿化最嚴重的土壤,其次是乙渠網,再是丁渠網,甲渠網密度最小,排鹽效果最差,適合鹽堿化程度最輕的土壤。因此,隨著土壤鹽分的不斷減少,采用的條田渠網結構形式依次是丙、乙、丁、甲。故選A。(2023·新課標卷Ⅱ)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如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厘米—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讀圖,回答10~12題。10.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 )A.基巖風化 B.流水搬運C.冰川搬運 D.風力搬運11.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低 B.大氣含氧量低C.蒸發弱 D.太陽輻射強烈DA12.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 )①增加大氣與地下熱量交換 ②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 ③增加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 ④減少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C解析:第10題,由材料可知,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說明其來源不是基巖風化,A錯誤;流水搬運來的沉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而草氈層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B錯誤;冰川搬運不具備分選性,冰川沉積物的粒徑大小雜亂無章,C錯誤;風力搬運范圍廣,所以草氈層中的細土物質多來自風沙輸送,其來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與河流沉積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區,D正確。故選D。第11題,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氣溫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A正確;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進行厭氧分解,空氣中的含氧量對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響較小,B錯誤;蒸發、太陽輻射對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響較小,C、D錯誤。故選A。第12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以起到隔熱作用,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緩解下部凍土融化,②正確,①錯誤;草氈層具有水分保蓄及調節地表徑流的作用,可增加下滲量,增加地下水補給,③正確,④錯誤。故選C。13.(2024·河北唐縣一中高二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庫曼斯坦位于中亞,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國土被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庫姆沙漠覆蓋,國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硫磺等礦產資源。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沙化面積不斷擴大。國內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區以放牧為主,牲畜數量連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綠洲,以種植棉花為主,并且是土庫曼斯坦最著名的優質棉花產區。下圖為土庫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圖。(1)分析土庫曼斯坦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的氣候原因。(2)請從農業生產活動角度,分析土庫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3)針對土庫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的問題,指出該國應采取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題,荒漠化的氣候原因從降水、蒸發、晝夜溫差、大風等方面分析。該國地處內陸,降水少,蒸發旺盛,干旱環境使土壤干裂嚴重;大陸性的氣候特征,晝夜溫差大,地表物質風化嚴重,沙源豐富;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多大風天氣,風力的搬運、侵蝕和堆積作用強烈,導致荒漠化嚴重。第(2)題,從農業生產活動角度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也就是從人為原因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土庫曼斯坦農業以畜牧業為主,不合理放牧導致植被破壞嚴重,綠洲地區種植棉花大量引水灌溉,導致地表水短缺,可能導致土地荒漠化加劇,還可能引起土地次生鹽堿化。第(3)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從引起荒漠化的人為原因方面分析。措施:調整農業結構,退耕退牧還草;培育耐旱作物,發展節水農業;控制合理載畜量,禁止超載放牧;規劃輪牧休牧區,保障現有草地正常更新;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擴大人工種植草場面積;政府出臺退耕退牧政策,并對農牧民進行經濟補貼;嚴格礦區的審批管理,合理規劃礦區用地和礦區覆土工作等。答案:(1)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土壤缺水,干裂嚴重;(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表物質風化嚴重;(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大風日數多,風力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強烈。(2)農業生產活動以放牧為主,過度放牧導致地表植被嚴重破壞;棉花種植區大量引水灌溉導致地表水源嚴重短缺。(3)合理控制草地載畜量,禁止超載放牧;規劃輪牧休牧區,保障現有草地正常更新;積極開展種草活動,擴大人工草地面積(建設人工草場);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退耕退牧還草;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節水農業;政府出臺退耕退牧政策,并對農牧民進行經濟補貼;嚴格礦區開采審批管理,合理規劃礦區用地和礦區覆土工作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2章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第2節課時1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學案.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2章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第2節課時1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