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3章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第2節地區產業結構變化課件+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3章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第2節地區產業結構變化課件+學案

資源簡介

第二節 地區產業結構變化
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地區產業結構的含義及作用。(區域認知) 2.結合資料分析,理解產業結構的升級歷程及原因。(綜合思維) 3.以上海市的發展為例,分析某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特點。(地理實踐力)
地區產業結構
1.含義: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
2.影響因素:資源稟賦;技術條件;分工深化。
3.作用:體現了經濟發展水平。
(1)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的區域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2)第三產業比重較大的區域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微思考] 1.三次(大)產業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筑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行業是第三產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分,二是服務部分。
2.非洲加納和亞洲新加坡的產業結構有何區別?
提示:加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而新加坡經濟較發達,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地區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2)資源豐富的地區產業結構一定以第二產業為主。(?)
(3)非洲坦桑尼亞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
(4)美國的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描繪了珠三角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享受政策優惠,最早得以發展的事實。1990年以后,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在眾多優勢條件逐漸喪失的前提下,仍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1.(區域認知)在改革開放之前,珠三角地區的主導產業是什么?
提示:以傳統農業為主。
2.(區域認知)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經歷的兩個階段是什么?
提示: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制造業)為主的階段、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階段。
3.(綜合思維)目前,珠三角地區處于主導地位的是第幾產業?
提示:第三產業。
1.產業分類
(1)按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
(2)按生產要素集約程度:資源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產業結構描述
(1)產業結構合理(不合理);產業結構單一(復雜)。
(2)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比重偏低。
(3)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為主。
(4)以重工業(輕工業)為主,以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為主。
(5)以旅游業(金融業)為主。
3.地區產業結構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下圖示意湖南省產業比重變化,自內向外環形分別代表1980年、2000年和2020年。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數據的分析,正確的是(  )
A.1980年第一產業比重最小
B.202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
C.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
D.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
2.從湖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可推知(  )
A.工業化停滯不前
B.產業結構沒有得到優化
C.第二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
D.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198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小,A錯誤;202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B正確;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C錯誤;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D錯誤。故選B。第2題,湖南省產業結構表現為1980年以第一產業為主;2000年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且以第二產業為主;2020年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比重很小。由此可推知湖南省工業化穩步提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三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A、B、C錯誤,D正確。故選D。
答案:1.B 2.D 
(2024·陜西西安一中高二期中)讀“某市產業結構變化表”,完成3~5題。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生產總值(億元)
2007年 0.1 50.1 49.8 6 962.63
2008年 0.1 48.9 51 7 806.54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008年該市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產值與2007年相比不變
B.2008年該市第三產業的產值已超過第二產業的產值
C.2008年該市第二產業產值下降
D.2008年該市產業結構已經優化,不需要進行產業轉移
4.為該市第三產業比重提高起重要作用的部門可能是(  )
A.電子工業 B.生物制藥
C.金融、物流 D.花卉、園藝業
5.目前,該市土地、空間、能源、水資源、環境承載力已達“飽和”狀態,若要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下列關于該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正確的是(  )
①引進高技術人才,限制外來人口進入,控制人口規模 ②實行區域經濟合作,進行水資源、能源的跨區域調配 ③加大科技投入,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④嚴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價格,緩解土地、空間不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第3題,該市2008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與2007年相比沒變,但第一產業產值增加了,A錯誤;2008年該市第三產業的比重已超過第二產業,所以其產值也超過第二產業,B正確;2008年該市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下降了1.2%,但因生產總值增加,故第二產業產值并沒有下降,C錯誤;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還較大,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應居主導地位,因此該市產業結構還有待優化,D錯誤。故選B。第4題,金融、物流屬于第三產業部門,C正確;電子工業、生物制藥都屬于第二產業,A、B錯誤;花卉、園藝業屬于第一產業,D錯誤。故選C。第5題,該市能源、資源不足,一方面可通過區域合作調入,同時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耗能少、耗水少的工業部門及第三產業,②③正確;限制外來人口、提高土地價格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①④錯誤。故選D。
答案:3.B 4.C 5.D 
6.下列關于區域產業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區域內的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 ②科技水平影響區域產業結構 ③受生產傳統影響,區域產業結構基本穩定 ④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是區域產業升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一產業一般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①錯誤;科技水平是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因素之一,②正確;區域原有產業基礎與生產傳統雖然影響產業結構,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區域產業結構重心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步轉移,③錯誤;產業結構升級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④正確。故選D。
答案:D 
  產業結構的升級
1.表現
(1)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升級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2)產業結構升級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如下圖所示:
2.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
(1)比較優勢的變化和政策的引導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2)從全球來看,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
[微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勞動力價格大幅度提高,勞動力價格低的比較優勢喪失,而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產業結構升級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
(2)產業結構一般由以重工業為主升級到以輕工業為主。(?)
(3)促使不同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是相同的。(?)
(4)20世紀90年代,珠三角產業結構升級的優勢是勞動力價格較低。(?)
(5)現在,深圳的產業結構已升級為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為主。(√)
位于武漢城市圈的黃石市有“青銅古都”“鋼鐵搖籃”“水泥故鄉”之稱。2008年被定為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2015年年底關閉第一批露天礦山,通過對礦山復墾種植,完善周邊基礎設施,打造以“天坑”為特色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圖1為2008—2017年黃石市GDP和產業結構統計圖,圖2為2008—2017年黃石市輕重工業產值統計圖。
圖1
圖2
1.(綜合思維)結合資料,簡述2017年黃石市產業結構的特點。
提示: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一、第三產業占比較低);第二產業中重工業占主導;第三產業占比大于第一產業。
2.(地理實踐力)簡述黃石市轉型發展采取的有效措施。
提示: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和輕工業比重,發展工業遺址旅游);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加強傳統工業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生態恢復;防治環境污染;增加就業崗位;推進城鎮化進程。
1.弄清產業結構升級的幾個表現
(1)由以輕紡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上升到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2)由以原材料為重心的產業結構上升到以加工組裝為主的產業結構。
(3)由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此外,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變化看,產業結構升級還包括國民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的升級。
2.理解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
(1)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區域管理者實施優惠的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升級
為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管理者通過因地制宜地分析區域發展條件,確定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制定優惠的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升級。
(3)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原因
3.產業結構升級方向的分析思路
(1)與早期資源有聯系的方向
①延長產業鏈,發展“原資源”深加工,增加附加值。②治理原產業遺留的環境問題。③改善交通和基礎設施條件。
(2)基于本區域地理特征的方向
①發展現代農業、特色養殖業。②發展相關特色旅游業。
(3)產業更新的方向
①發展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②發展綜合性產業。
(2024·江蘇無錫階段練習)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蘇州市的產業格局由“二、三、一”逐漸轉變為“三、二、一”,產業結構實現歷史性跨越。結合“蘇州市1990年和2021年的產業結構餅狀圖”,完成1~2題。
1.1990—2021年,蘇州市(  )
A.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B.產業結構得到升級
C.第一產業已經沒有發展空間
D.制造業已經完全退出
2.蘇州市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有(  )
①城鄉差異擴大 ②比較優勢的變化 ③政策的引導 ④勞動力資源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1990—2021年,蘇州市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由17.3%下降到1.2%;第二產業比重由61.0%下降到48.0%;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由21.7%上升到50.8%,說明蘇州市經濟發展迅速,且產業結構得到升級,A錯誤,B正確。1990—2021年,蘇州市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第一產業沒有發展空間,第一產業可以逐漸向高科技、集約化、高效化方向發展,C錯誤。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不可能完全退出,D錯誤。故選B。第2題,蘇州市的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比重最大,轉變為第三產業比重最大,其主要原因是原有的比較優勢減弱或者喪失,新的比較優勢逐漸凸顯,加上政策的引導,第三產業得到大力發展,②③正確;隨著蘇州鄉鎮經濟的發展,城鄉差異不斷縮小,①錯誤;蘇州市人口數量多,勞動力資源豐富,④錯誤。故選B。
答案:1.B 2.B
下圖為“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產業結構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關于新疆產業發展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
B.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C.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下降
D.第二產業比重先降后升
4.影響新疆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政策導向 B.科技進步
C.氣候變化 D.資源稟賦
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第一產業比重先上升,到1984年達到最高,然后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下降,到1990年達到最低,然后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先上升,到2000年達到最高,然后再下降;本圖是產業結構變化圖,無法判斷從業人員比例的變化。故選D。第4題,新疆產業結構變化主要與資源、政策、科技、交通等因素有關,一個區域在短期內氣候變化不明顯。故選C。
答案:3.D 4.C
5.(2023·浙江6月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士華城市帶是美國工業化的重要發源地。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傳統工業向外轉移,該區域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重要金融、貿易中心和高科技產業基地。
材料二 圖1為北美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波士華城市帶主要城市的支柱產業。
圖1
圖2
(1)簡述產業轉移對該城市帶產業升級的積極作用。
(2)分析交通對該城市帶產業分工格局形成的影響。
(3)該城市帶計劃建設高鐵,分析其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
解析:第(1)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產業轉移可以將城市污染重的產業進行轉移,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發展空間,促進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集中,調整城市的產業結構,并優化城市的產業布局,使得城市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波士頓、紐約、華盛頓作為城市帶的經濟繁榮城市,其交通非常發達,擁有機場;巴爾的摩由于無機場的布局,但是擁有鐵路和公路等交通運輸網絡;費城作為交通樞紐的位置,服務內地更加便利,圖中區域位于大西洋沿岸,受海洋運輸的影響,其產業布局大多位于沿海地區,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產業間的交流,促進產業集聚,促進產業分工協作。第(3)題,圖中的城市帶位于美國的東北部,是世界繁華的城市帶之一,城市帶內城鎮密集,經濟發達;沿線城市的產業基礎雄厚,分工協作,經貿往來頻繁,客流量大。觀察圖中信息可知,城市間距離適宜建設高鐵。
答案:(1)①騰出發展空間,促進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集中;②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2)①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產業間的交流;②促進產業集聚;③促進產業分工協作。
(3)①城市帶內城鎮密集;②城市間距離適宜;③各城鎮經濟發達,分工協作;④經貿往來頻繁,客流量大。
 上海產業結構的變化
1.上海產業結構變化的表現
(1)由第二產業為主導向第三產業為主導轉變。
(2)工業內部由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升級。
2.上海產業結構每一次升級都伴隨政策的調整和比較優勢的變化。
發展階段 產業特點、地位 區位優勢
工業化初期 輕紡工業為支柱產業,是我國經濟中心和最大的輕工業基地 接近原料產地,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最大的消費市場;對外聯系和貿易頻繁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成為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國家實施了重工業化的戰略決策;原有的基礎設施、技術和勞動力優勢明顯
20世紀90年代以后 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發展迅速 設立浦東新區的優惠政策、良好的工業基礎、雄厚的科研實力、開放的服務環境等
3.上海產業結構升級的制約因素
(1)上海土地資源的瓶頸制約日趨突出。
(2)上海工業投資的增長空間進一步收縮。
(3)勞動力成本上升明顯。
(4)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脫節成為重要的發展制約。
(5)上海環境容量限制和能源資源約束進一步強化。
(6)人才問題日趨突出。
[微思考] 1.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基礎的條件是什么?
提示:港口條件,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擴大了城市腹地范圍,同時增強了對外聯系。
2.上海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提示:上海將逐步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經濟發達地區都是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大。(?)
(2)目前我國的勞動力正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
(3)深圳的產業升級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40年來廣州市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圖1是廣州1978—2010年廣州生產總值構成圖,圖2為2008—2018年廣州產業結構變化圖。
1.(綜合思維)分析廣州產業結構變化反映的經濟地理現象。
提示:產業結構升級。
2.(綜合思維)分析廣州產業結構變化的表現。
提示: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國民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進而轉向第三產業。
3.(地理實踐力)分析影響廣州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
提示:比較優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引導、技術的創新等。
以微笑曲線尋求產業的升級路徑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各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關系。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或趨勢。以微笑曲線尋求產業的升級路徑,微笑曲線中游環節是工農業生產,附加值低;上游環節是研發,下游環節是營銷,附加值高。產業結構高級化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經濟重心,也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下圖是“上海市三次產業產值所占比例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1~4題。
1.下列關于上海市三次產業所占比例變化說法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比重上升幅度較大,第二產業比重基本不變,第三產業比重下降
B.第一產業比重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上升明顯,第三產業比重下降
C.第一產業比重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明顯,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顯著
D.第一產業比重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略有上升
2.1952年上海市第二產業比重高,且重工業發展迅速,上海逐漸由原來的輕工業基地演變為輕重工業都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工業基礎好
B.國家重工業化戰略決策的引導
C.具有廉價豐富的勞動力
D.水資源豐富
3.下列關于上海產業結構升級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產業結構經歷了由第二產業為主導向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升級過程
B.工業經歷了重工業—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
C.工業經歷了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
D.每次升級都伴隨著比較優勢的變化和國家政策的調整
4.從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考慮,上海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是(  )
A.制造業 B.水田農業
C.旅游業 D.現代服務業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上海市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較小,且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明顯,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顯著,C正確。第2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國家重工業化戰略決策的引導下,上海發展了冶金、機電、儀表、化工等重工業部門,B正確。第3題,從上海市不同時期的工業發展狀況看,上海市工業經歷了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B說法錯誤。故選B。第4題,上海經濟發達,為我國沿海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的中心城市,水田農業為第一產業,制造業為傳統產業,均不會是上海未來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方向,A、B錯誤。上海地區現有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已經很高,且潛力不大(新的待開發的旅游資源較少,城市環境質量變差,交通日漸擁堵等因素),故旅游業不應是上海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C錯誤。而現代服務業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它既包括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提升。上海地區經濟、科技水平高,商業發達,現代交通發達,信息網絡通達度高,適合發展該類產業,D正確。
答案:1.C 2.B 3.B 4.D
(2022·山東卷)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該地區發現鐵礦,1958年依托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建立鋼鐵廠,1965年設嘉峪關市。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嘉峪關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2019年,該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7∶62.8∶35.5。據此完成5~6 題。
5.該市第一產業比重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交通運輸 B.自然資源
C.市場需求 D.勞動力
6.該市在推進工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宜重點發展(  )
A.造紙工業 B.紡織工業
C.食品加工工業 D.裝備制造工業
解析:第5題,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嘉峪關市擁有豐富的鐵礦,主要發展鋼鐵產業,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導致第一產業比重較低,因此主要是自然資源的影響,故B正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將帶動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包含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等,故A錯誤;嘉峪關市的發展導致經濟發展,人口增加,農產品需求量較大,因此市場對第一產業的需求一樣很大,故C錯誤;區域內的勞動力可能大量參與到工業之中,對第一產業有所影響,但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故D錯誤。故選B。第6題,閱讀材料可知,嘉峪關市已經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要推進工業結構優化發展,應當促進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裝備制造工業適宜成為重點發展工業,故D正確;造紙工業需要大量的造紙原材料,嘉峪關市缺原材料,故A錯誤;紡織工業也需要大量紡織原材料和勞動力,但嘉峪關在這兩方面區位優勢不明顯,故B錯誤;食品加工工業需要接近原材料產區,材料顯示嘉峪關市第一產業比重較低,因此不適宜重點發展,故C錯誤。故選D。
答案:5.B 6.D 
課時作業(八) 地區產業結構變化
[基礎練]
(2024·福州中學學段考試)下圖示意我國某省級行政區2011—2015年三次產業產值的比重變化。讀圖,完成1~3題。
1.據圖可知,2011—2015年該省級行政區(  )
A.第一產業比重穩中有升
B.第二產業產值持續降低
C.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高
D.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減少
2.該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創新加快
B.勞動力成本下降
C.人口數量增加
D.生態環境質量提升
3.該省級行政區可能是(  )
A.上海 B.甘肅
C.黑龍江 D.云南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很小且變化不大,A錯誤;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下降,不是產值降低,B錯誤;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高,C正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應增多,D錯誤。故選C。第2題,該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大且穩步增高,第二產業比重下降,這種變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說明主要原因是科技創新加快,A正確;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B錯誤;環境質量和人口數量不是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C、D錯誤。故選A。第3題,根據上題可知,該省級行政區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可能是上海市,A正確。甘肅、 黑龍江、 云南均不符合題意,B、C、D錯誤。故選A。
答案:1.C 2.A 3.A
下圖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業結構與城鎮人口比重變化。據此完成4~5題。
4.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現為(  )
A.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均持續快速提高
B.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第二產業超過第三產業
C.農村人口向東部沿海城市遷移數量增加
D.勞動力主要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5.為增強工業對就業和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著力發展(  )
A.勞動力導向型和原料導向型工業
B.技術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工業
C.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D.原料導向型和技術導向型工業
解析:第4題,觀察圖中信息可知,從1985—2010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波動上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上升,且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顯著,逐步處于主導地位,反映了勞動力主要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故D正確;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在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在1995年快速提高,并大于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第二產業低于第三產業,A、B錯誤;圖中無法獲取反映農村向東部沿海城市遷移的信息,C錯誤。故選D。第5題,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勞動力導向型企業的發展可提高就業率,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可增強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所以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著力發展勞動力導向型和原料導向型工業,故A正確,C錯誤;農業產業化不屬于技術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工業,且技術導向型工業所需要的是技術人才,就業人數有限,B、D錯誤。故選A。
答案:4.D 5.A 
(2024·江蘇鹽城多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近5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各產業就業人口也隨之發生變化。下圖為1970—2020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人口比重變化情況。據此完成6~8題。
6.圖中曲線代表第一、二、三產業的分別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7.圖示時期內,①產業(  )
A.就業人口逐年減少 B.產值緩慢增加
C.勞動效率不斷提高 D.污染排放減少
8.2020年,③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興農政策實施 B.人工智能發展
C.老齡人口增加 D.服務需求量大
解析:第6題,讀圖可知,①是第一產業,是農業,1970年左右在我國經濟中占最大的比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農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業比重不斷變大,超過第二產業,目前在我國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圖中曲線代表第一、二、三產業的分別是①②③,故選A。第7題,圖示時期內,①產業就業比重雖然不斷下降,但是隨著我國人口總數的不斷增加,就業人口不一定逐年減少,A錯誤。產值不能看出緩慢增加,B錯誤。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勞動效率不斷提高,C正確。隨著農業加大農藥、化肥的投入,污染排放增加,D錯誤。故選C。第8題,2020年,③(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不斷升級,逐步向第三產業調整,服務需求量大,就業人口比重最高,D正確。興農政策實施,會使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增加,A錯誤。人工智能發展會減少對就業人口的需求量,B錯誤。老齡人口增加不是導致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最高的原因,C錯誤。故選D。
答案:6.A 7.C 8.D
9.(2021·山東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國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稱。近年來,大同市多措并舉,實現了從“煤都黑”到“大同藍”的轉型。在此過程中,大同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把太陽能、風能、煤炭資源富集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打造“新能源產業之都”,并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自2017年以來,大同市相繼建設能源改革科技創新產業園和新能源產業城,培育和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先導、儲能蓄能、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光伏全產業鏈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五大產業集群。下圖示意大同市新能源產業鏈。
(1)指出與太陽能和風能相比,氫能的優點。
(2)分析發展新能源產業對大同市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
(3)簡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產業之都”對京津冀地區的生態意義。
解析:第(1)題,從圖中信息可知,氫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氣等,來源很豐富,且與太陽能和風能相比,受氣象等自然環境影響較小;由圖可知,氫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熱、電力,而太陽能和風能只有電力,說明氫能的用途多樣,更廣泛。第(2)題,氫能來源多樣且利用廣泛,氫能屬于清潔能源,使用氫能能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有利于資源綜合利用,改善能源結構,構建多元化的能源產業體系,建設新型能源基地;材料“大同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把太陽能、風能、煤炭資源富集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說明大同發展新能源產業可促進綠色生產,改善環境質量,同時也改善了投資環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材料“大同市相繼建設能源改革科技創新產業園和新能源產業城,培育和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先導、儲能蓄能、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光伏全產業鏈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五大產業集群”說明大同發展新能源產業可以促進科技創新和新興工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合理化。第(3)題,京津冀地區是大同主要的能源消費地,所以有利于京津冀地區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環境質量;減少霧霾的產生,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為京津冀環境質量的提高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答案:(1)氫能生產受時空限制小;利用方式靈活多樣。
(2)改變以煤為主的產業結構,構建以新能源為基礎的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發能力,帶動產業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促使產業向低碳、綠色、可循環方向發展。
(3)為京津冀地區提供清潔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態環境的改善;鞏固“大同藍”,持續改善大同市的環境質量,為京津冀的生態安全提供保障。[提升練]
(2024·河北省石家莊第二中學上學期月考)下表為2019年全國及四大地區人口增長幅度(與2012年相比)、三次產業結構統計表。據此完成1~2題。
地區 全國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產業結構(%) 第一產業 7.2 13.2 4.6 8.2 11.0
第二產業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產業 53.7 52.4 56.5 50.0 51.1
1.乙是(  )
A.東部地區 B.中部地區
C.西部地區 D.東北地區
2.四大地區中(  )
A.主導甲地區發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丁地人口增幅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納外資能力由強到弱依次為乙、丁、甲、丙
D.乙、丙地區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以重型工業為主
解析:第1題,讀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地人口增幅呈負值,因為傳統產業衰落,人口外遷較多,第一產業比重較大(商品糧基地),應是我國東北地區;乙地第一產業比重最低,第三產業比重最高,人口增幅最大,應是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丙地人口增幅較低(人口遷出較多),第二產業比重大,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高,應為西部地區;丁地較西部農業生產條件稍好,第一產業比重稍高,丁地應為中部地區,A正確。故選A。第2題,結合上題可知,甲是東北地區,乙是東部地區,丙為西部地區,丁是中部地區。甲為東北地區,重工業發達,主導地區發展的因素是應為礦產資源,A錯誤;丁為中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比東部低,B錯誤;吸納外資能力由強到弱依次為東部地區—乙、中部地區—丁、東北地區—甲、西部地區—丙,C正確;乙為東部地區,第三產業比重高,工業不是以重工業為主,D錯誤。故選C。
答案:1.A 2.C
(2024·江蘇省鹽城市新豐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考)休斯敦市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南,該市創立于1836年,棉花是當時主要的經濟作物。1901年該市附近油井噴出石油,20世紀20年代,美國各大石油公司總部遷至該市,成為美國南部最重要的城市。20世紀60年代后,石油開采衰落,該市把航天業作為主導產業,休斯敦現已成為著名航天中心。下圖示意休斯敦市的位置。讀圖,完成3~4題。
3.休斯敦1836年前后以棉花種植為主導產業的原因是(  )
A.勞動力豐富 B.資金充足
C.熱量豐富 D.氣候溫涼
4.休斯敦向航天城轉型的原因是(  )
A.石油能源地位下降
B.氣候干旱適宜航天發射
C.石油資源儲量下降
D.全球產業布局調整
解析:第3題,休斯敦以棉花為主產業時,為該地區發展的早期,此時以農業為主,自然條件為其發展的主要條件,因此緯度低,氣候溫暖濕潤,熱量豐富使得其棉花生長良好,C正確,D錯誤;與勞動力、資金關系不大,A、B錯誤。故選C。第4題,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仍占重要地位,A錯誤;該地區夏季降水豐富,B錯誤;20世紀60年代后石油開采衰落,說明石油儲量在減少,C正確;與全球產業布局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
答案:3.C 4.C
根據產業鏈劃分,芯片從設計到出廠主要包括6個核心環節:設計軟件(芯片設計軟件是芯片公司設計芯片結構的關鍵工具)、指令集體系(沒有高效的指令集體系,芯片沒法運行操作系統和軟件)、芯片設計(主要連接電子產品、服務的接口)、制造設備(生產芯片的設備)、圓晶代工(芯片從圖紙到產品的生產車間)、封裝測試(保證產品品質,技術需求相對較低)。根據材料,完成5~7題。
5.中國芯片產業有望率先崛起的環節及原因是(  )
A.芯片設計軟件及指令集體系—人才多
B.芯片制造和制造設備—制造業大國
C.圓晶代工—勞動力豐富
D.封裝測試—市場廣闊
6.中國要在芯片方面取得突破,正確的做法是(  )
A.大力引進國外發達技術
B.積極參與國外產業分工
C.埋頭苦心鉆研芯片技術
D.引進、吸收、研發協同
7.從產業鏈的角度,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優秀的科技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是(  )
A.加緊原材料的生產技術研發,立足成為優秀的原材料提供商
B.專注制造業,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成為有競爭力的制造商
C.潛心鉆研,突破技術壁壘,力爭成為上游核心產品供應商
D.鼓勵創新,營造創新環境,致力成為新產業突破的引領者
解析:第5題,芯片設計軟件、指令集體系、芯片制造和制造設備對技術水平要求高,我國目前難以實現重大突破,A、B錯誤。圓晶代工對技術有一定要求,我國目前能夠處理相關工作,且勞動力豐富,C正確。封裝測試對技術要求低,我國早已實現,并且技術成熟,D錯誤。故選C。第6題,大力引進技術不能擺脫對外的技術依賴,A錯誤。參與國外產業分工能夠分到的基本是低端行業,對芯片突破沒有幫助,B錯誤。鉆研芯片技術需要較長的時間,難度大,C錯誤。引進、吸收、研發協同既可以幫助我國技術進步,同時可以縮短研發時間,減少成本,D正確。故選D。第7題,我國原材料方面技術比較成熟,但比較低端,對產業升級不利,A錯誤。制造設備難度較大,需要參與國際合作,B錯誤。我國在低端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下一步需要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參與高端競爭,C正確。我國目前科技水平較低,難以成為新產業的引領者,D錯誤。故選C。
答案:5.C 6.D 7.C 
(2024·貴州畢節高二期末)虛擬水指生產單位產品所需水量。在區域間投入—產出的經濟量值基礎上,將經濟數據轉換成相應的用水相關數據,即區域間的虛擬水轉移。下圖為2010年我國部分省(區、市)三次產業虛擬水的輸入量與輸出量統計圖。據此完成8~9題。
8.北上廣地區三次產業虛擬水的轉移反映出(  )
A.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地區互補性強
B.第一產業發展最快,產值效益最高
C.虛擬水輸入量大,經濟效益較低
D.經濟發展水平高,資源消耗量大
9.圖示省(區、市)第三產業的虛擬水轉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第三產業(  )
A.發展速度最慢
B.消耗的資源量較小
C.服務范圍較小
D.產生的經濟效益低
解析:第8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上廣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資源消耗量大,在自然資源不足的條件下,虛擬水輸入量大,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C錯誤,D正確;圖示省(區、市)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虛擬水轉移情況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虛擬水輸入量大的地區第一、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A、B錯誤。故選D。第9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產業虛擬水轉移量值相對較小,主要是因為第三產業多為服務性行業和新興行業,資源消耗量小,B正確;與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服務范圍、經濟效益關系不大,A、C、D錯誤。故選B。
答案:8.D 9.B 
10.(2024·江蘇省響水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累斯頓是德國東部第一大城市,曾是以采礦、煉鋼為主的重工業區。20世紀90年代,德累斯頓市制定了發展半導體工業的經濟促進計劃,并大規模重建了基礎設施,吸引了英飛凌、AMD等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資。德累斯頓非常重視推動產業界、學術界、政府等組織機構的共同協作以及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目前,德累斯頓及其周邊的薩克森地區擁有德國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員,已經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被譽為“薩克森硅谷”。下圖示意德累斯頓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
(1)分析德累斯頓地區由傳統重工業中心成功轉型為“薩克森硅谷”的原因。
(2)據圖描述德累斯頓區域的微電子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
(3)闡述德累斯頓地區的產業轉型對我國傳統工業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解析:第(1)題,由材料“德累斯頓……曾是以采礦、煉鋼為主的重工業區”可知,德累斯頓曾是德國重要的重工業區,工業基礎雄厚;由材料“德累斯頓市制定了發展半導體工業的經濟促進計劃,并大規模重建了基礎設施”可知,德國制定了經濟促進計劃,完善基礎設施,為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由材料“德累斯頓非常重視推動產業界、學術界、政府等組織機構的共同協作以及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可知,德累斯頓產業協作條件較好,研究機構、企業與大學密切協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地帶,由材料“德累斯頓……擁有德國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員”可知,研究人員的比例較高,勞動力技術水平較高。第(2)題,由德累斯頓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圖可知,德累斯頓區域的微電子產業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以前,圖中顯示研究機構、企業、大學雖然集聚在一起,但相互之前的聯系與合作較少;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至2012年,“薩克森硅谷”集群組織成立,研究機構、企業、大學相互間的聯系與合作加強,形成緊密聯系協作的整體;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至今,“歐洲硅谷”聯盟成立,建立了跨區域的集群間協作關系。第(3)題,德累斯頓由傳統重工業中心成功轉型為“薩克森硅谷”,對我國傳統工業區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經驗措施,我國傳統工業區可以發揮本地區的傳統優勢,重點發展優勢產業;“德累斯頓市制定了發展半導體工業的經濟促進計劃,并大規模重建了基礎設施,吸引了……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資”,我國傳統工業區可以借鑒,推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德累斯頓非常重視推動產業界、學術界、政府等組織機構的共同協作以及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我國傳統工業區可以借鑒,加強與相鄰周邊地區的協同合作;積極開展相關產業集群的國際合作;發展創新導向的產業集群。
答案:(1)工業基礎雄厚,曾是德國重要的重工業中心;技術水平較高,研究人員的比例較高;政府政策支持,制定了經濟促進計劃;產業協作條件較好,研究機構、企業與大學密切協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地帶。
(2)2000年以前,研究機構、企業、大學集聚,但相互之前的聯系與合作較少;2000年至2012年,“薩克森硅谷”集群組織成立,機構間聯系與合作加強,形成緊密協作的整體;2012年至今,“歐洲硅谷”聯盟成立,建立了跨區域的集群間協作關系。
(3)發揮本地區的傳統優勢,重點發展優勢產業;推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創新導向的產業集群;加強與相鄰周邊地區的協同合作;積極開展相關產業集群的國際合作。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05張PPT)
第三章 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
第二節 地區產業結構變化
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地區產業結構的含義及作用。(區域認知) 2.結合資料分析,理解產業結構的升級歷程及原因。(綜合思維) 3.以上海市的發展為例,分析某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特點。(地理實踐力)
研習任務一 地區產業結構
1.含義: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______關系。
2.影響因素:____________;技術條件;分工深化。
3.作用:體現了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的區域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2)第三產業比重較大的區域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比例
資源稟賦
經濟發展水平
[微思考] 1.三次(大)產業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筑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行業是第三產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分,二是服務部分。
2.非洲加納和亞洲新加坡的產業結構有何區別?
提示:加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而新加坡經濟較發達,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地區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
(2)資源豐富的地區產業結構一定以第二產業為主。( )
(3)非洲坦桑尼亞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 )
(4)美國的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 )

?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描繪了珠三角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享受政策優惠,最早得以發展的事實。1990年以后,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在眾多優勢條件逐漸喪失的前提下,仍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1.(區域認知)在改革開放之前,珠三角地區的主導產業是什么?
提示:以傳統農業為主。
2.(區域認知)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經歷的兩個階段是什么?
提示: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制造業)為主的階段、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階段。
3.(綜合思維)目前,珠三角地區處于主導地位的是第幾產業?
提示:第三產業。
1.產業分類
(1)按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
(2)按生產要素集約程度:資源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產業結構描述
(1)產業結構合理(不合理);產業結構單一(復雜)。
(2)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比重偏低。
(3)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為主。
(4)以重工業(輕工業)為主,以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為主。
(5)以旅游業(金融業)為主。
3.地區產業結構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下圖示意湖南省產業比重變化,自內向外環形分別代表1980年、2000年和2020年。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數據的分析,正確的是(  )
A.1980年第一產業比重最小
B.202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
C.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
D.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
2.從湖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可推知(  )
A.工業化停滯不前
B.產業結構沒有得到優化
C.第二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
D.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
B
D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198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小,A錯誤;202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B正確;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C錯誤;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D錯誤。故選B。第2題,湖南省產業結構表現為1980年以第一產業為主;2000年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且以第二產業為主;2020年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比重很小。由此可推知湖南省工業化穩步提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三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A、B、C錯誤,D正確。故選D。
(2024·陜西西安一中高二期中)讀“某市產業結構變化表”,完成3~5題。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生產總值(億元)
2007年 0.1 50.1 49.8 6 962.63
2008年 0.1 48.9 51 7 806.54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008年該市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產值與2007年相比不變
B.2008年該市第三產業的產值已超過第二產業的產值
C.2008年該市第二產業產值下降
D.2008年該市產業結構已經優化,不需要進行產業轉移
4.為該市第三產業比重提高起重要作用的部門可能是(  )
A.電子工業 B.生物制藥
C.金融、物流 D.花卉、園藝業
B
C
5.目前,該市土地、空間、能源、水資源、環境承載力已達“飽和”狀態,若要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下列關于該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正確的是(  )
①引進高技術人才,限制外來人口進入,控制人口規模 ②實行區域經濟合作,進行水資源、能源的跨區域調配 ③加大科技投入,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④嚴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價格,緩解土地、空間不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D
解析:第3題,該市2008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與2007年相比沒變,但第一產業產值增加了,A錯誤;2008年該市第三產業的比重已超過第二產業,所以其產值也超過第二產業,B正確;2008年該市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下降了1.2%,但因生產總值增加,故第二產業產值并沒有下降,C錯誤;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還較大,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應居主導地位,因此該市產業結構還有待優化,D錯誤。故選B。第4題,金融、物流屬于第三產業部門,C正確;電子工業、生物制藥都屬于第二產業,A、B錯誤;花卉、園藝業屬于第一產業,D錯誤。故選C。第5題,該市能源、資源不足,一方面可通過區域合作調入,同時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耗能少、耗水少的工業部門及第三產業,②③正確;限制外來人口、提高土地價格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①④錯誤。故選D。
6.下列關于區域產業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區域內的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 ②科技水平影響區域產業結構 ③受生產傳統影響,區域產業結構基本穩定 ④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是區域產業升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解析:第一產業一般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①錯誤;科技水平是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因素之一,②正確;區域原有產業基礎與生產傳統雖然影響產業結構,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區域產業結構重心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步轉移,③錯誤;產業結構升級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④正確。故選D。
研習任務二 產業結構的升級
1.表現
(1)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升級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2)產業結構升級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如下圖所示:
2.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
(1)____________的變化和______的引導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2)從全球來看,____________是推動產業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
比較優勢
政策
因地制

技術創新
次第
[微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勞動力價格大幅度提高,勞動力價格低的比較優勢喪失,而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產業結構升級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 )
(2)產業結構一般由以重工業為主升級到以輕工業為主。( )
(3)促使不同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是相同的。( )
(4)20世紀90年代,珠三角產業結構升級的優勢是勞動力價格較低。( )
(5)現在,深圳的產業結構已升級為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為主。( )

?
?
?

位于武漢城市圈的黃石市有“青銅古都”“鋼鐵搖籃”“水泥故鄉”之稱。2008年被定為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2015年年底關閉第一批露天礦山,通過對礦山復墾種植,完善周邊基礎設施,打造以“天坑”為特色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圖1為2008—2017年黃石市GDP和產業結構統計圖,圖2為2008—2017年黃石市輕重工業產值統計圖。
圖1
圖2
1.(綜合思維)結合資料,簡述2017年黃石市產業結構的特點。
提示: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一、第三產業占比較低);第二產業中重工業占主導;第三產業占比大于第一產業。
2.(地理實踐力)簡述黃石市轉型發展采取的有效措施。
提示: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和輕工業比重,發展工業遺址旅游);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加強傳統工業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生態恢復;防治環境污染;增加就業崗位;推進城鎮化進程。
1.弄清產業結構升級的幾個表現
(1)由以輕紡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上升到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2)由以原材料為重心的產業結構上升到以加工組裝為主的產業結構。
(3)由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此外,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變化看,產業結構升級還包括國民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的升級。
2.理解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
(1)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區域管理者實施優惠的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升級
為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管理者通過因地制宜地分析區域發展條件,確定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制定優惠的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升級。
(3)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原因
3.產業結構升級方向的分析思路
(1)與早期資源有聯系的方向
①延長產業鏈,發展“原資源”深加工,增加附加值。②治理原產業遺留的環境問題。③改善交通和基礎設施條件。
(2)基于本區域地理特征的方向
①發展現代農業、特色養殖業。②發展相關特色旅游業。
(3)產業更新的方向
①發展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②發展綜合性產業。
(2024·江蘇無錫階段練習)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蘇州市的產業格局由“二、三、一”逐漸轉變為“三、二、一”,產業結構實現歷史性跨越。結合“蘇州市1990年和2021年的產業結構餅狀圖”,完成1~2題。
1.1990—2021年,蘇州市(  )
A.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B.產業結構得到升級
C.第一產業已經沒有發展空間
D.制造業已經完全退出
B
2.蘇州市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有(  )
①城鄉差異擴大 ②比較優勢的變化 ③政策的引導 ④勞動力資源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1990—2021年,蘇州市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由17.3%下降到1.2%;第二產業比重由61.0%下降到48.0%;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由21.7%上升到50.8%,說明蘇州市經濟發展迅速,且產業結構得到升級,A錯誤,B正確。1990—2021年,蘇州市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第一產業沒有發展空間,第一產業可以逐漸向高科技、集約化、高效化方向發展,C錯誤。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不可能完全退出,D錯誤。故選B。第2題,蘇州市的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比重最大,轉變為第三產業比重最大,其主要原因
是原有的比較優勢減弱或者喪失,新的比較優勢逐漸凸顯,加上政策的引導,第三產業得到大力發展,②③正確;隨著蘇州鄉鎮經濟的發展,城鄉差異不斷縮小,①錯誤;蘇州市人口數量多,勞動力資源豐富,④錯誤。故選B。
下圖為“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產業結構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關于新疆產業發展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
B.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C.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下降
D.第二產業比重先降后升
4.影響新疆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政策導向 B.科技進步
C.氣候變化 D.資源稟賦
D
C
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第一產業比重先上升,到1984年達到最高,然后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下降,到1990年達到最低,然后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先上升,到2000年達到最高,然后再下降;本圖是產業結構變化圖,無法判斷從業人員比例的變化。故選D。第4題,新疆產業結構變化主要與資源、政策、科技、交通等因素有關,一個區域在短期內氣候變化不明顯。故選C。
5.(2023·浙江6月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士華城市帶是美國工業化的重要發源地。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傳統工業向外轉移,該區域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重要金融、貿易中心和高科技產業基地。
材料二 圖1為北美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波士華城市帶主要城市的支柱產業。
圖1
圖2
(1)簡述產業轉移對該城市帶產業升級的積極作用。
(2)分析交通對該城市帶產業分工格局形成的影響。
(3)該城市帶計劃建設高鐵,分析其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
解析:第(1)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產業轉移可以將城市污染重的產業進行轉移,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發展空間,促進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集中,調整城市的產業結構,并優化城市的產業布局,使得城市向良好的方向發展。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波士頓、紐約、華盛頓作為城市帶的經濟繁榮城市,其交通非常發達,擁有機場;巴爾的摩由于無機場的布局,但是擁有鐵路和公
路等交通運輸網絡;費城作為交通樞紐的位置,服務內地更加便利,圖中區域位于大西洋沿岸,受海洋運輸的影響,其產業布局大多位于沿海地區,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產業間的交流,促進產業集聚,促進產業分工協作。第(3)題,圖中的城市帶位于美國的東北部,是世界繁華的城市帶之一,城市帶內城鎮密集,經濟發達;沿線城市的產業基礎雄厚,分工協作,經貿往來頻繁,客流量大。觀察圖中信息可知,城市間距離適宜建設高鐵。
答案:(1)①騰出發展空間,促進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集中;②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2)①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產業間的交流;②促進產業集聚;③促進產業分工協作。
(3)①城市帶內城鎮密集;②城市間距離適宜;③各城鎮經濟發達,分工協作;④經貿往來頻繁,客流量大。
研習任務三 上海產業結構的變化
1.上海產業結構變化的表現
(1)由第二產業為主導向____________為主導轉變。
(2)工業內部由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____________產業的轉型升級。
2.上海產業結構每一次升級都伴隨______的調整和____________的變化。
第三產業
高新技術
政策
政策
發展階段 產業特點、地位 區位優勢
工業化
初期 ____________為支柱產業,是我國經濟中心和最大的_________基地 接近原料產地,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最大的____________;對外聯系和貿易頻繁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成為我國的_________工業基地 國家實施了____________的戰略決策;原有的基礎設施、技術和勞動力優勢明顯
20世紀90年代以后 高新技術產業和_______________發展迅速 設立浦東新區的優惠政策、良好的工業基礎、雄厚的___________、開放的服務環境等
輕紡工業
輕工業
消費市場
綜合性
重工業化
金融服務業
科研實力
3.上海產業結構升級的制約因素
(1)上海土地資源的瓶頸制約日趨突出。
(2)上海工業投資的增長空間進一步收縮。
(3)勞動力成本上升明顯。
(4)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脫節成為重要的發展制約。
(5)上海環境容量限制和能源資源約束進一步強化。
(6)人才問題日趨突出。
[微思考] 1.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基礎的條件是什么?
提示:港口條件,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擴大了城市腹地范圍,同時增強了對外聯系。
2.上海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提示:上海將逐步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經濟發達地區都是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大。( )
(2)目前我國的勞動力正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 )
(3)深圳的產業升級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 )
?
?

改革開放40年來廣州市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圖1是廣州1978—2010年廣州生產總值構成圖,圖2為2008—2018年廣州產業結構變化圖。
1.(綜合思維)分析廣州產業結構變化反映的經濟地理現象。
提示:產業結構升級。
2.(綜合思維)分析廣州產業結構變化的表現。
提示: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國民經濟重心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進而轉向第三產業。
3.(地理實踐力)分析影響廣州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
提示:比較優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引導、技術的創新等。
以微笑曲線尋求產業的升級路徑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各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關系。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或趨勢。以微笑曲線尋求產業的升級路徑,微笑曲線中游環節是工農業生產,附加值低;上游環節是研發,下游環節是營銷,附加值高。產業結構高級化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經濟重心,也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下圖是“上海市三次產業產值所占比例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1~4題。
1.下列關于上海市三次產業所占比例變化說法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比重上升幅度較大,第二產業比重基本不變,第三產業比重下降
B.第一產業比重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上升明顯,第三產業比重下降
C.第一產業比重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明顯,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顯著
D.第一產業比重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略有上升
C
2.1952年上海市第二產業比重高,且重工業發展迅速,上海逐漸由原來的輕工業基地演變為輕重工業都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工業基礎好
B.國家重工業化戰略決策的引導
C.具有廉價豐富的勞動力
D.水資源豐富
B
3.下列關于上海產業結構升級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產業結構經歷了由第二產業為主導向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升級過程
B.工業經歷了重工業—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
C.工業經歷了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
D.每次升級都伴隨著比較優勢的變化和國家政策的調整
B
4.從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考慮,上海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是(  )
A.制造業 B.水田農業
C.旅游業 D.現代服務業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上海市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較小,且變化不大,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明顯,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顯著,C正確。第2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國家重工業化戰略決策的引導下,上海發展了冶金、機電、儀表、化工等重工業部門,B正確。第3題,從上海市不同時期的工業發展狀況看,上海市工業經歷了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第三產業升級的過程,B說法錯誤。故選B。第4題,
D
上海經濟發達,為我國沿海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的中心城市,水田農業為第一產業,制造業為傳統產業,均不會是上海未來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方向,A、B錯誤。上海地區現有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已經很高,且潛力不大(新的待開發的旅游資源較少,城市環境質量變差,交通日漸擁堵等因素),故旅游業不應是上海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C錯誤。而現代服務業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它既包括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提升。上海地區經濟、科技水平高,商業發達,現代交通發達,信息網絡通達度高,適合發展該類產業,D正確。
(2022·山東卷)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該地區發現鐵礦,1958年依托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建立鋼鐵廠,1965年設嘉峪關市。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嘉峪關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2019年,該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7∶62.8∶35.5。據此完成5~6 題。
5.該市第一產業比重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交通運輸 B.自然資源
C.市場需求 D.勞動力
6.該市在推進工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宜重點發展(  )
A.造紙工業 B.紡織工業
C.食品加工工業 D.裝備制造工業
B
D
解析:第5題,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嘉峪關市擁有豐富的鐵礦,主要發展鋼鐵產業,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導致第一產業比重較低,因此主要是自然資源的影響,故B正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將帶動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包含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等,故A錯誤;嘉峪關市的發展導致經濟發展,人口增加,農產品需求量較大,因此市場對第一產業的需求一樣很大,故C錯誤;區域內的勞動力可能大量參與到工業之中,對第一產業有所影響,但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故D錯誤。故選B。第6題,閱讀材料可知,嘉峪關市已經形成了以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要推進工業結構優化發展,應當促進其相關產業
的發展,因此裝備制造工業適宜成為重點發展工業,故D正確;造紙工業需要大量的造紙原材料,嘉峪關市缺原材料,故A錯誤;紡織工業也需要大量紡織原材料和勞動力,但嘉峪關在這兩方面區位優勢不明顯,故B錯誤;食品加工工業需要接近原材料產區,材料顯示嘉峪關市第一產業比重較低,因此不適宜重點發展,故C錯誤。故選D。
課時作業(八) 地區產業結構變化
[基礎練]
(2024·福州中學學段考試)下圖示意我國某省級行政區2011—2015年三次產業產值的比重變化。讀圖,完成1~3題。
1.據圖可知,2011—2015年該省級行政區(  )
A.第一產業比重穩中有升 B.第二產業產值持續降低
C.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高 D.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減少
2.該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創新加快 B.勞動力成本下降
C.人口數量增加 D.生態環境質量提升
C
A
3.該省級行政區可能是(  )
A.上海 B.甘肅
C.黑龍江 D.云南
A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很小且變化不大,A錯誤;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下降,不是產值降低,B錯誤;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高,C正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應增多,D錯誤。故選C。第2題,該省級行政區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大且穩步增高,第二產業比重下降,這種變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說明主要原因是科技創新加快,A正確;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B錯誤;環境質量和人口數量不是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C、D錯誤。故選A。第3題,根據上題可知,該省級行政區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可能是上海市,A正確。甘肅、 黑龍江、 云南均不符合題意,B、C、D錯誤。故選A。
下圖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業結構與城鎮人口比重變化。據此完成4~5題。
4.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現為(  )
A.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均持續快速提高
B.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第二產業超過第三產業
C.農村人口向東部沿海城市遷移數量增加
D.勞動力主要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D
5.為增強工業對就業和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著力發展(  )
A.勞動力導向型和原料導向型工業
B.技術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工業
C.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D.原料導向型和技術導向型工業
A
解析:第4題,觀察圖中信息可知,從1985—2010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波動上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上升,且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顯著,逐步處于主導地位,反映了勞動力主要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故D正確;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在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在1995年快速提高,并大于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第二產業低于第三產業,A、B錯誤;圖中無法獲取反映農村向東部沿海城市遷移的信息,C錯誤。故選D。第5題,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勞動力導向型企業的發展可提高就業率,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可增強市場對農產品
的需求,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所以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著力發展勞動力導向型和原料導向型工業,故A正確,C錯誤;農業產業化不屬于技術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工業,且技術導向型工業所需要的是技術人才,就業人數有限,B、D錯誤。故選A。
(2024·江蘇鹽城多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近5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各產業就業人口也隨之發生變化。下圖為1970—2020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人口比重變化情況。據此完成6~8題。
6.圖中曲線代表第一、二、三產業的分別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7.圖示時期內,①產業(  )
A.就業人口逐年減少 B.產值緩慢增加
C.勞動效率不斷提高 D.污染排放減少
8.2020年,③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興農政策實施 B.人工智能發展
C.老齡人口增加 D.服務需求量大
A
C
D
解析:第6題,讀圖可知,①是第一產業,是農業,1970年左右在我國經濟中占最大的比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農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業比重不斷變大,超過第二產業,目前在我國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圖中曲線代表第一、二、三產業的分別是①②③,故選A。第7題,圖示時期內,①產業就業比重雖然不斷下降,但是隨著我國人口總數的不斷增加,就業人口不一定逐年減少,A錯誤。產值不能看出緩慢增加,B錯誤。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勞動效率不斷提高,C正確。隨著農業加大農藥、化肥的投
入,污染排放增加,D錯誤。故選C。第8題,2020年,③(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不斷升級,逐步向第三產業調整,服務需求量大,就業人口比重最高,D正確。興農政策實施,會使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增加,A錯誤。人工智能發展會減少對就業人口的需求量,B錯誤。老齡人口增加不是導致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最高的原因,C錯誤。故選D。
9.(2021·山東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國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稱。近年來,大同市多措并舉,實現了從“煤都黑”到“大同藍”的轉型。在此過程中,大同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把太陽能、風能、煤炭資源富集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打造“新能源產業之都”,并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自2017年以來,大同市相繼建設能源改革科技創新產業園和新能源產業城,培育和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先導、儲能蓄能、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光伏全產業鏈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五大產業集群。下圖示意大同市新能源產業鏈。
(1)指出與太陽能和風能相比,氫能的優點。
(2)分析發展新能源產業對大同市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
(3)簡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產業之都”對京津冀地區的生態意義。
解析:第(1)題,從圖中信息可知,氫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氣等,來源很豐富,且與太陽能和風能相比,受氣象等自然環境影響較小;由圖可知,氫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熱、電力,而太陽能和風能只有電力,說明氫能的用途多樣,更廣泛。第(2)題,氫能來源多樣且利用廣泛,氫能屬于清潔能源,使用氫能能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有利于資源綜合利用,改善能源結構,構建多元化的能源產業體系,建設新型能源基地;材料“大同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把太陽能、風能、煤炭資源富集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說明大同發展新能源產業可促進綠色生產,改善環境質量,同時也改善了投資環境,帶動
相關產業發展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材料“大同市相繼建設能源改革科技創新產業園和新能源產業城,培育和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先導、儲能蓄能、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光伏全產業鏈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五大產業集群”說明大同發展新能源產業可以促進科技創新和新興工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合理化。第(3)題,京津冀地區是大同主要的能源消費地,所以有利于京津冀地區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環境質量;減少霧霾的產生,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為京津冀環境質量的提高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答案:(1)氫能生產受時空限制小;利用方式靈活多樣。
(2)改變以煤為主的產業結構,構建以新能源為基礎的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發能力,帶動產業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促使產業向低碳、綠色、可循環方向發展。
(3)為京津冀地區提供清潔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態環境的改善;鞏固“大同藍”,持續改善大同市的環境質量,為京津冀的生態安全提供保障。
[提升練]
(2024·河北省石家莊第二中學上學期月考)下表為2019年全國及四大地區人口增長幅度(與2012年相比)、三次產業結構統計表。據此完成1~2題。
地區 全國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產業結構(%) 第一產業 7.2 13.2 4.6 8.2 11.0
第二產業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產業 53.7 52.4 56.5 50.0 51.1
1.乙是(  )
A.東部地區 B.中部地區
C.西部地區 D.東北地區
2.四大地區中(  )
A.主導甲地區發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丁地人口增幅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納外資能力由強到弱依次為乙、丁、甲、丙
D.乙、丙地區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以重型工業為主
A
C
解析:第1題,讀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地人口增幅呈負值,因為傳統產業衰落,人口外遷較多,第一產業比重較大(商品糧基地),應是我國東北地區;乙地第一產業比重最低,第三產業比重最高,人口增幅最大,應是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丙地人口增幅較低(人口遷出較多),第二產業比重大,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高,應為西部地區;丁地較西部農業生產條件稍好,第一產業比重稍高,丁地應為中部地區,A正確。故選A。第2題,結合上題可知,甲是東北地區,乙是東部地區,丙為西部地區,丁是中部地區。甲為東北地區,重工業發達,主導地區
發展的因素是應為礦產資源,A錯誤;丁為中部地區,城市化水平比東部低,B錯誤;吸納外資能力由強到弱依次為東部地區—乙、中部地區—丁、東北地區—甲、西部地區—丙,C正確;乙為東部地區,第三產業比重高,工業不是以重工業為主,D錯誤。故選C。
(2024·江蘇省鹽城市新豐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考)休斯敦市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南,該市創立于1836年,棉花是當時主要的經濟作物。1901年該市附近油井噴出石油,20世紀20年代,美國各大石油公司總部遷至該市,成為美國南部最重要的城市。20世紀60年代后,石油開采衰落,該市把航天業作為主導產業,休斯敦現已成為著名航天中心。下圖示意休斯敦市的位置。讀圖,完成3~4題。
3.休斯敦1836年前后以棉花種植為主導產業的原因是(  )
A.勞動力豐富 B.資金充足
C.熱量豐富 D.氣候溫涼
4.休斯敦向航天城轉型的原因是(  )
A.石油能源地位下降
B.氣候干旱適宜航天發射
C.石油資源儲量下降
D.全球產業布局調整
C
C
解析:第3題,休斯敦以棉花為主產業時,為該地區發展的早期,此時以農業為主,自然條件為其發展的主要條件,因此緯度低,氣候溫暖濕潤,熱量豐富使得其棉花生長良好,C正確,D錯誤;與勞動力、資金關系不大,A、B錯誤。故選C。第4題,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仍占重要地位,A錯誤;該地區夏季降水豐富,B錯誤;20世紀60年代后石油開采衰落,說明石油儲量在減少,C正確;與全球產業布局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
根據產業鏈劃分,芯片從設計到出廠主要包括6個核心環節:設計軟件(芯片設計軟件是芯片公司設計芯片結構的關鍵工具)、指令集體系(沒有高效的指令集體系,芯片沒法運行操作系統和軟件)、芯片設計(主要連接電子產品、服務的接口)、制造設備(生產芯片的設備)、圓晶代工(芯片從圖紙到產品的生產車間)、封裝測試(保證產品品質,技術需求相對較低)。根據材料,完成5~7題。
5.中國芯片產業有望率先崛起的環節及原因是(  )
A.芯片設計軟件及指令集體系—人才多
B.芯片制造和制造設備—制造業大國
C.圓晶代工—勞動力豐富
D.封裝測試—市場廣闊
6.中國要在芯片方面取得突破,正確的做法是(  )
A.大力引進國外發達技術
B.積極參與國外產業分工
C.埋頭苦心鉆研芯片技術
D.引進、吸收、研發協同
C
D
7.從產業鏈的角度,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優秀的科技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是(  )
A.加緊原材料的生產技術研發,立足成為優秀的原材料提供商
B.專注制造業,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成為有競爭力的制造商
C.潛心鉆研,突破技術壁壘,力爭成為上游核心產品供應商
D.鼓勵創新,營造創新環境,致力成為新產業突破的引領者
C
解析:第5題,芯片設計軟件、指令集體系、芯片制造和制造設備對技術水平要求高,我國目前難以實現重大突破,A、B錯誤。圓晶代工對技術有一定要求,我國目前能夠處理相關工作,且勞動力豐富,C正確。封裝測試對技術要求低,我國早已實現,并且技術成熟,D錯誤。故選C。第6題,大力引進技術不能擺脫對外的技術依賴,A錯誤。參與國外產業分工能夠分到的基本是低端行業,對芯片突破沒有幫助,B錯誤。鉆研芯片技術需要較長的時間,難度大,C錯誤。引進、吸收、研發協同既可以幫助我國技術進步,同時可以縮短研發時間,減少成本,D正確。故選D。第7題,我國原材料方面技術比較成熟,但比較
低端,對產業升級不利,A錯誤。制造設備難度較大,需要參與國際合作,B錯誤。我國在低端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下一步需要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參與高端競爭,C正確。我國目前科技水平較低,難以成為新產業的引領者,D錯誤。故選C。
(2024·貴州畢節高二期末)虛擬水指生產單位產品所需水量。在區域間投入—產出的經濟量值基礎上,將經濟數據轉換成相應的用水相關數據,即區域間的虛擬水轉移。下圖為2010年我國部分省(區、市)三次產業虛擬水的輸入量與輸出量統計圖。據此完成8~9題。
8.北上廣地區三次產業虛擬水的轉移反映出(  )
A.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地區互補性強
B.第一產業發展最快,產值效益最高
C.虛擬水輸入量大,經濟效益較低
D.經濟發展水平高,資源消耗量大
9.圖示省(區、市)第三產業的虛擬水轉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第三產業(  )
A.發展速度最慢 B.消耗的資源量較小
C.服務范圍較小 D.產生的經濟效益低
D
B
解析:第8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上廣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資源消耗量大,在自然資源不足的條件下,虛擬水輸入量大,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C錯誤,D正確;圖示省(區、市)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虛擬水轉移情況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虛擬水輸入量大的地區第一、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A、B錯誤。故選D。第9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產業虛擬水轉移量值相對較小,主要是因為第三產業多為服務性行業和新興行業,資源消耗量小,B正確;與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服務范圍、經濟效益關系不大,A、C、D錯誤。故選B。
10.(2024·江蘇省響水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累斯頓是德國東部第一大城市,曾是以采礦、煉鋼為主的重工業區。20世紀90年代,德累斯頓市制定了發展半導體工業的經濟促進計劃,并大規模重建了基礎設施,吸引了英飛凌、AMD等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資。德累斯頓非常重視推動產業界、學術界、政府等組織機構的共同協作以及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目前,德累斯頓及其周邊的薩克森地區擁有德國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員,已經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被譽為“薩克森硅谷”。下圖示意德累斯頓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
(1)分析德累斯頓地區由傳統重工業中心成功轉型為“薩克森硅谷”的原因。
(2)據圖描述德累斯頓區域的微電子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
(3)闡述德累斯頓地區的產業轉型對我國傳統工業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解析:第(1)題,由材料“德累斯頓……曾是以采礦、煉鋼為主的重工業區”可知,德累斯頓曾是德國重要的重工業區,工業基礎雄厚;由材料“德累斯頓市制定了發展半導體工業的經濟促進計劃,并大規模重建了基礎設施”可知,德國制定了經濟促進計劃,完善基礎設施,為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由材料“德累斯頓非常重視推動產業界、學術界、政府等組織機構的共同協作以及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可知,德累斯頓產業協作條件較好,研究機構、企業與大學密切協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地帶,由材料“德累斯頓……擁有德國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員”可知,研究人員的比例較高,勞動力技術水平較高。第(2)
題,由德累斯頓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圖可知,德累斯頓區域的微電子產業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以前,圖中顯示研究機構、企業、大學雖然集聚在一起,但相互之前的聯系與合作較少;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至2012年,“薩克森硅谷”集群組織成立,研究機構、企業、大學相互間的聯系與合作加強,形成緊密聯系協作的整體;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至今,“歐洲硅谷”聯盟成立,建立了跨區域的集群間協作關系。第(3)題,德累斯頓由傳統重工業中心成功轉型為“薩克森硅谷”,對我國傳統工業區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經驗措施,我國傳統工業區可以發揮本地區的傳統優勢,重
點發展優勢產業;“德累斯頓市制定了發展半導體工業的經濟促進計劃,并大規模重建了基礎設施,吸引了……高科技公司在此投資”,我國傳統工業區可以借鑒,推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德累斯頓非常重視推動產業界、學術界、政府等組織機構的共同協作以及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我國傳統工業區可以借鑒,加強與相鄰周邊地區的協同合作;積極開展相關產業集群的國際合作;發展創新導向的產業集群。
答案:(1)工業基礎雄厚,曾是德國重要的重工業中心;技術水平較高,研究人員的比例較高;政府政策支持,制定了經濟促進計劃;產業協作條件較好,研究機構、企業與大學密切協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地帶。
(2)2000年以前,研究機構、企業、大學集聚,但相互之前的聯系與合作較少;2000年至2012年,“薩克森硅谷”集群組織成立,機構間聯系與合作加強,形成緊密協作的整體;2012年至今,“歐洲硅谷”聯盟成立,建立了跨區域的集群間協作關系。
(3)發揮本地區的傳統優勢,重點發展優勢產業;推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創新導向的產業集群;加強與相鄰周邊地區的協同合作;積極開展相關產業集群的國際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山市| 比如县| 左权县| 和硕县| 黄陵县| 宝兴县| 石河子市| 康乐县| 宣化县| 娄烦县| 酉阳| 峨山| 忻城县| 龙陵县| 永定县| 大冶市| 历史| 伊宁县| 鲁山县| 镇坪县| 三亚市| 兴隆县| 淅川县| 盈江县| 满城县| 怀远县| 淮滨县| 兴业县| 台江县| 华池县| 葵青区| 屯门区| 乌兰察布市| 左权县| 突泉县| 宕昌县| 宁陵县| 收藏| 海阳市| 洛浦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