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2章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第1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課件+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2章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第1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課件+學案

資源簡介

第二章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區域自然條件組成及特點。(綜合思維) 2.結合資料分析,理解自然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認知) 3.通過實例分析,說明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影響。(區域認知) 4.對比分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綜合思維)
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
                
1.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離不開自然條件
(1)主要表現: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對區域發展有重要影響。
(2)典例
2.自然條件只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
(1)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很優越,但區域發展水平卻不高,如孟加拉國。
(2)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依然能夠發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謀求人地和諧,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類活動違背自然規律,終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如美國大平原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大面積開墾中部大平原,破壞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極易遭受風蝕而出現了“黑風暴”。
[微思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怎樣的人地關系理念?
提示: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的人地協調觀。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人類改造自然是為了生存和發展。(√)
(2)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金沙江上。(?)
(3)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發電。(?)
(4)美國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據記載已有1 300多年的歷史。這里水源豐富,空氣濕潤,霧氣變化多端,將山谷和梯田裝扮得含蓄生動。元陽哈尼梯田生態系統呈現著以下特點:每一個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著茂密的森林,提供著水、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是層層相疊的千百級梯田,那里提供著哈尼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糧食;中間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組合而成,形成人們安度人生的居所。
1.(區域認知)歷史上紅河地區的哈尼族發展農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不利自然條件分別是什么?
提示:發展農耕的有利自然條件是氣候適宜,水熱充足;不利自然條件是山地多、平地少,地表崎嶇。
2.(綜合思維)哈尼梯田景觀的形成,說明了哈尼族為發展農業對哪種自然要素進行了改造?其影響如何?
提示:對不利的地形條件進行了改造。在對不利地形條件的改造過程中,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通過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1.自然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自然條件,亦稱自然環境,指自然界中對人類經濟活動——產業發展與布局有影響的各個自然要素及其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包括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等各種要素。此外,自然條件還包括區域的地理位置,這些都對區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1)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發展提供動力與機遇
優越的地理位置容易與相鄰區域產生區域關聯,通過區域間要素的流動而獲取促進區域發展的動力與機遇。
(2)優越的區域自然要素及其組合會極大地促進區域發展
①適宜的氣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適宜農耕的發展。
②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提供豐富的生物資源,也會為人類生存提供宜居之地。
③多樣的生態環境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多種經營的便利。
④優越的水文環境可為區域發展提供豐富的水資源、水能資源及運輸、養殖、旅游等方面的便利。
2.人類活動對區域自然條件的改造,影響區域發展
自然條件 改造方式 對區域的影響
氣候條件 發展溫室大棚,改造熱量條件 提高區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緩解區域旱情
地形條件 山區發展梯田,進行立體種植 發展農業、保護生態
水文條件 建設水利工程 防洪、排澇、灌溉
過度開發 導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生物條件 過度捕撈、引進物種 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生物入侵
破壞植被 區域生態問題嚴重
2021年9月,山東某電力建設公司與約旦水務局簽署了中國企業在約旦的第一個光伏項目合同,項目位于約旦南部,采用中國光伏發電設備和技術。下圖示意該光伏項目位置。據此完成1~2題。
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光伏發電設備和技術進入約旦的主要優勢是(  )
A.技術先進 B.文化相近
C.經驗豐富 D.成本低廉
2.該光伏項目選址在約旦南部的主要條件是(  )
①土地租金低 ②距離市場近 ③太陽輻射強 ④基礎設施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題,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光伏發電技術不占優勢,A錯誤。約旦位于中東地區,屬于阿拉伯國家,文化與中國不相近,B錯誤。我國光伏發電發展時間不長,經驗不算豐富,C錯誤。我國相對發達國家,發電設備、材料以及勞動力成本相對更低廉,因此成本更低,D正確。故選D。第2題,約旦南部經濟水平較其他地區低,土地租金低,且光伏發電項目占地面積廣,需要大面積的土地,①正確。約旦南部相對緯度更低,太陽輻射更強,③正確。由圖可知,約旦首都安曼位于約旦北部,因此約旦南部距離市場較遠,基礎設施也較差,②④錯誤。故選A。
答案:1.D 2.A 
霧耕是將農作物根部完全懸掛于高濕度營養霧中栽培的技術。浙江青田縣作為全國首個大規模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種植基地,生產淡季應市的高山蔬菜(下圖)。據此完成3~4題。
 
3.青田縣發展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限制,可用耕地少
B.降水少,發展節水農業
C.土壤貧瘠,作物產量低
D.環境優美,晝夜溫差大
4.霧耕(  )
A.增加了耕地的面積
B.調節了區域水熱狀況
C.延長了農業產業鏈
D.緩解了區域人地矛盾
解析:第3題,讀圖可知,浙江青田縣大部分屬于山地丘陵地貌,農業發展受地形限制,可用耕地少,故發展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A正確。青田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B錯誤。青田縣發展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主要是受地形限制,此地多為山地丘陵,并非因土壤貧瘠,C錯誤。青田縣氣候適宜,環境優美,但與本地發展該農業模式并無關聯,D錯誤。故選A。第4題,霧耕是將農作物根部完全懸掛于高濕度營養霧中栽培的技術,并未增加實際耕地面積,A錯誤。霧耕種植面積有限,對該區域蒸騰和蒸發影響相對較小,對區域水熱狀況的調節作用并不大,B錯誤。霧耕是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仍屬農業種植范疇,并未延長農業產業鏈,C錯誤。霧耕改善了地域條件對農業的限制,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可大大緩解該區域對蔬菜的需求,能夠緩解區域人地矛盾,D正確。故選D。
答案:3.A 4.D 
  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1.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
(1)自然資源的種類影響區域發展
①在農業社會,土地資源對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②在工業社會,礦產資源對區域發展影響較大。
(2)自然資源豐富程度(數量)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
①一種重要能源或關鍵性礦產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會使區域經濟發生根本性改變,如沙特阿拉伯。
②有的區域礦產資源貧乏,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圖瓦盧。
③有的區域自然資源種類多而且數量大,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如澳大利亞。
2.如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更是區域發展的關鍵
(1)有的區域盡管礦產資源豐富,但過度依賴礦產資源,也會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例如,20世紀50年代,隨著北海油田的開發,已是工業化國家的荷蘭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忽視了其他工業的發展,導致社會經濟一段時期增長乏力。
(2)有些國家礦產資源貧乏,卻并未阻礙其經濟發展,如瑞士。
[微思考] 20世紀50年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工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削弱了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遭受通貨膨脹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荷蘭病”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提示:自然資源只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應該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
2021年1月26日,內蒙古自治區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0年及“十三五”期間,自治區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長煤炭和稀土等產業鏈,煤電鋁一體化率達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轉化率達到70%。
內蒙古礦產資源豐富,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種礦產中,內蒙古已發現125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103種,探明儲量的有78種,其中48種居全國前三位,7種居全國首位,特別是煤炭處于我國北方露天礦群的集中地帶,儲量極其豐富。
1.(區域認知)內蒙古是我國傳統的牧業地區,但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內蒙古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近年來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2.(綜合思維)如果內蒙古自治區持續依賴礦產資源開發而發展經濟,其經濟會持續發展嗎?為什么?
提示:不會持續發展。礦產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人類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會導致資源枯竭。
區域內礦產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評價角度 評價內容
資源條件 可從儲量大小、分布范圍大小、種類多少、質量高低、與其他資源的匹配度等方面評價
開采條件 可從礦層厚度、埋藏深淺、礦區的地質條件、能否進行露天開采等方面評價
市場條件 可從消費市場是否廣闊、市場潛力大小、距市場遠近等方面評價
交通運輸條件 可從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024·山東煙臺月考)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下圖中黑點所在地區是世界某種資源的主要分布區。讀圖,回答1~3題。
1.該資源最可能是(  )
A.太陽能資源 B.石油資源
C.水能資源 D.水資源
2.這種資源(  )
A.近年來數量逐漸減少
B.被人類大量開發利用
C.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D.大多數國家正在進口
3.該資源分布區的共有特點是(  )
A.終年多雨
B.地形平坦開闊
C.人口稠密、經濟較發達
D.全年寒冷
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種資源集中分布在南極洲、格陵蘭島、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高山地區,由此可以判斷該資源為冰川蘊藏的淡水資源,故選D。第2題,由于全球變暖,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其分布面積和蘊藏量在逐步減少,故選A。第3題,該資源集中分布在南極洲、格陵蘭島、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高山地區,其共有特點是全年寒冷,故選D。
答案:1.D 2.A 3.D
4.“在世界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一升91號汽油的價格約合0.12美元,而一升瓶裝飲用水的價格高達0.40美元。”關于沙特阿拉伯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國石油資源儲量大、產量高、出口量大,開采利用石油資源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礎
B.該國河流含沙量大,水質較差,導致淡水資源不足,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C.該國將始終依賴石油資源,未來發展無須進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
D.該國通過海水淡化、從南極地區運輸冰川、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有效措施,可以解決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解析:油價比水價低,說明石油資源豐富,為國家發展的基礎,A正確;淡水資源不足,主要是因為氣候干旱,B錯誤;未來發展可以進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減少對石油的依賴,C錯誤;通過海水淡化、從南極地區運輸冰川、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措施,不能完全解決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D錯誤。
答案:A
課時作業(三)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基礎練]
塞舌爾共和國由100多個不同特色的島嶼組成,風光秀麗,全境50%以上地區為自然保護區,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譽,旅游業成為該國第一大經濟支柱。讀圖,完成1~2題。
1.塞舌爾發展旅游業的有利條件是(  )
A.國內交通發達,以鐵路運輸為主
B.旅游景觀豐富多樣,資源價值高
C.距西歐和北美較近,客源市場廣闊
D.島嶼數量多,區域環境人口容量大
2.塞舌爾形成以旅游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
①會大量消耗資源,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②導致本國經濟結構單一,不利于招商引資
③可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較多勞動力
④會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的風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題,由材料可知,塞舌爾共和國由100多個不同特色的島嶼組成,風光秀麗,全境50%以上地區為自然保護區,可推測其旅游景觀豐富多樣,資源價值高,B正確;塞舌爾由島嶼組成,島嶼面積較小,而鐵路適宜長距離運輸,A錯誤;塞舌爾地處非洲東部,距西歐和北美較遠,C錯誤;塞舌爾島嶼數量多,但資源缺乏,環境人口容量較小,D錯誤。故選B。第2題,與其他產業相比,旅游業的發展利于生態環境保護,①錯誤;旅游業發達,環境優美,利于招商引資發展金融業等,②錯誤;旅游業吸納勞動力多,③正確;旅游業的發展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不穩定風險較大,④正確。故選D。
答案:1.B 2.D 
(2024·河北石家莊高二期末)銀川至太原高鐵西起銀川市,經陜西省北部,東行進入山西,引入太原南站。全線新建線路長度預計644千米,設計速度目標值350千米/小時,力爭“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該高鐵開通后,預測年度客運量到2035年達1 300萬人,到2045年約為1 800萬人。下圖示意銀川—太原高鐵規劃。據此完成3~4 題。
3.銀川至太原高鐵線路建設過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礙有(  )
A.黃河和呂梁山脈 B.秦嶺和六盤山脈
C.沙漠和祁連山脈 D.汾河和太行山脈
4.銀川至太原高鐵建成通車后(  )
A.成為寧夏聯通川渝地區便捷鐵路通道
B.縮短銀川至甘新地區運行時間
C.利于沿線周邊城市發展及人員的交流
D.形成以銀川為中心的大都市圈
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銀川至太原高鐵線路穿過了黃河和呂梁山,A正確。秦嶺穿過陜西省的南部,該線路經過陜西省北部,B錯誤。祁連山脈位于甘肅省的南部,該線路沒有穿過甘肅省,C錯誤。太行山脈位于山西省以東,該線路沒有到達太行山,D錯誤。故選A。第4題,該鐵路沒有連接到川渝地區,也沒有連接甘新地區,A、B錯誤。鐵路的開通能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促進城市化的發展,C正確。銀川地處我國西部地區,我國西部人口稀少,難以形成大都市圈,D錯誤。故選C。
答案:3.A 4.C 
巴哈馬是一個位于中美地區大西洋和墨西哥灣之間的島國,人口約38.5萬。出售島嶼成為巴哈馬的重要產業,部分人跡較少的島嶼在原住民遷到大島后,以千萬美元的起拍價拍賣。據此完成5~7題。
5.出售島嶼成為巴哈馬的重要產業,反映出巴哈馬(  )
A.國土空間大 B.經濟水平高
C.自然風光好 D.配套服務佳
6.被出售的島嶼其原住民在過去主要從事(  )
A.漁業 B.農耕業
C.旅游業 D.海運業
7.推測巴哈馬島嶼的買家主要來自(  )
A.巴哈馬國內 B.中美地區
C.南美地區 D.北美地區
解析:第5題,出售島嶼成為巴哈馬的重要產業,反映出巴哈馬所屬島嶼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適合人類居住和游玩,C正確;巴哈馬作為島國,國土空間并不大,出售島嶼換取外匯,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A、B錯誤;島嶼人跡較少,配套服務較差,D錯誤。故選C。第6題,被出售的海島原住民數量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從事第一產業,主要以因地制宜的漁業為主,A正確,B、C、D錯誤。故選A。第7題,結合材料“以千萬美元的起拍價拍賣”可以看出,買家的經濟實力強,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為主的北美洲地區,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答案:5.C 6.A 7.D 
8.(2024·廣西河池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其生產區主要集中在吉林、遼寧等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2017年國家要求東北地區減少水稻種植面積,鼓勵擴大玉米、大豆等作物種植。隨著北方稻米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吉林省從種子抓起,重點打造了“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保證水稻產品質量,廣泛推廣“鴨稻共生、蟹稻共生”等綠色立體有機種植模式,推進優質良種的更新迭代和改良速度。下面圖甲示意東北三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空間分布變化,圖乙示意吉林省農業區。
圖甲
圖乙
(1)吉林省水稻種植區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山區的河谷盆地,說明其優勢自然條件。
(2)東北水稻種植區向北拓展需要打井抽水,說明這樣做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3)分析吉林省重點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的社會經濟原因。
解析:第(1)題,優勢自然條件從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方面進行分析。由圖中信息可知,東南部山區的河谷盆地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地形較為平坦開闊;河谷盆地一般由河流堆積形成,土壤深厚肥沃;有河流流經,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夏季氣溫高。第(2)題,根據圖中信息,北拓的區域主要位于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的山麓地帶,地勢較高,地表水較缺乏,需要打井抽水,水稻種植需水量大,大量抽取地下水,會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以至形成地下漏斗,嚴重的還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的下滲量加大,會使河流和湖泊水量減少甚至干涸。第(3)題,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從政策、科技、資金等方面分析。種子的培育需要技術的投入,要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就必須加大科技投入,重視優良種子的培育;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離不開國家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有一批研發種子的科研機構和眾多高等院校提供技術支持;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說明當地種子產業的規模較大。
答案:(1)東南部為河谷盆地,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地形較為平坦開闊;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雨熱同期,夏季氣溫高。
(2)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以至形成地下漏斗;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塌陷;河流和湖泊水量減少甚至干涸等。
(3)科技投入大,重視優良種子的培育,種業起步早;國家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種子研發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多;種子產業的規模較大。
[提升練]
(2024·四川瀘州高二期末)2021年12月3日中老(昆明至萬象)鐵路開通運營,老撾自此邁入鐵路運輸時代。全線采用中國標準建造的電氣化鐵路,運營速度160千米/小時,從昆明至萬象最快10小時可達。其中玉溪至萬象路段,沿途穿越167個隧道,301座橋梁,占該路段全長的76.5%。下圖為中老鐵路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玉溪至萬象段鐵路橋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沿線(  )
A.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B.高大的熱帶動物出沒頻繁
C.地勢起伏大,河流多
D.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頻發
2.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將帶動沿線(  )
①農業發展 ②水利發展 ③旅游業發展 ④微電子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1題,玉溪至萬象段鐵路橋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沿線穿越橫斷山區,地勢起伏大,河流眾多,遇山修隧洞,遇水需架橋梁,C正確;與人口眾多、城市密集,高大的熱帶動物出沒頻繁,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頻發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第2題,中老鐵路是電氣化鐵路,建成通車后將帶動沿線農業、電力(水利)、旅游業的發展,①②③正確;沿線地區經濟落后,科技力量較弱,微電子在本區域發展很少,微電子是臨空型產業,沿線鐵路對其帶動作用較弱,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答案:1.C 2.A 
2013年1月17日,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圖1為舟山群島開發規劃(2012—2030年)示意圖,圖2為舟山常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分配示意圖,圖3為舟山歷年降水量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圖1
圖2
圖3
3.關于舟山水資源狀況敘述正確的是(  )
A.海洋影響大,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B.島嶼數量多,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
C.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小,水資源不足
D.以丘陵為主,流速較快,水資源不足
4.下列關于舟山群島的開發措施,敘述錯誤的是(  )
A.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B.利用潮汐能、油氣資源,大力發展高耗能工業
C.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建設休閑旅游度假勝地
D.接軌長三角,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解析:第3題,舟山群島位于浙江省東北部,地處中國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洋面上,是中國第一大群島。整個群島屬于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大,地表水系發育較差,河流短小,地表水儲存條件差,水資源不足,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4題,由圖1可知,舟山群島以物流、旅游、漁業為主構建不同的島群,打造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建設休閑旅游度假勝地;接軌長三角,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符合發展的理念與方向,A、C、D正確;發展高耗能工業不符合發展的要求,B錯誤。故選B。
答案:3.D 4.B 
(2024·內蒙古烏蘭察布高二期末)下圖為某農作物在甲、乙兩區域分布圖。據此完成5~6題。
5.乙圖所示區域國土整治的重點是(  )
A.保護黑土和大力開墾沼澤地
B.禁止采伐天然林,大力發展人工林
C.土地資源開發和商品糧基地的建設
D.河流綜合治理,重點開發水能
6.影響圖示甲、乙兩區域中農業區的共同有利條件是(  )
A.熱量充足,降水豐沛
B.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城市眾多
D.工業發達,市場需求量大
解析:第5題,乙圖為我國的東北平原,是我國著名商品糧基地,但在農業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水土流失和沼澤破壞很嚴重,因此今后應退耕還沼還濕地,即乙圖所示區域國土整治的重點是土地資源開發和商品糧基地的建設,C正確;今后應該禁止開墾沼澤地,要保護濕地,A錯誤;森林資源應采育結合,而不是禁止采伐天然林,B錯誤;該地為平原,水能貧乏,區域國土整治的重點不是河流綜合治理,D錯誤。故選C。第6題,圖示區域分別為俄羅斯、烏克蘭和我國東北商品谷物種植區,都是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都為世界著名黑土分布區,土壤肥沃,B正確。甲、乙兩區域緯度較高,熱量不足,A錯誤。兩區域均地廣人稀,糧食商品率高,城市較少,C錯誤。東北地區為我國著名工業基地,圖甲農業區所在地區工業不發達,D錯誤。故選B。
答案:5.C 6.B 
德國慕尼黑大學某教授把中國首先分成東部和西部,再分成南部和北部,形成四大綜合區,并命名為“金色中國”“黃色中國”“銀色中國”和“綠色中國”(如圖)。據此完成7~8題。
7.我國四大綜合區的劃分特點是(  )
A.區域間有明確的區際邊界
B.區域劃分的依據主要是自然景觀差異
C.區域內部只存在整體性
D.區域間優勢互補體現區域的動態性
8.我國四大綜合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
A.“金色中國”區應擴大綠洲農業的規模
B.“黃色中國”區農作物以水稻和小麥為主
C.“銀色中國”區適宜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D.“綠色中國”區適宜發展立體農業
解析:第7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區域的劃分主要是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觀差異進行劃分的,西北地區主要以戈壁荒漠為主,被稱為“金色中國”;北方地區主要以黃土和黑土為主,被稱為“黃色中國”;青藏高原地區冰川廣布,被稱為“銀色中國”;南方地區植被覆蓋率高,被稱為“綠色中國”,故B正確;自然區域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A錯誤;區域是一個整體,內部也具有差異性,C錯誤;區域之間優勢互補體現區域的開放性和聯系性,D錯誤。故選B。第8題,西北地區容易出現荒漠化問題,不適宜擴大綠洲農業的規模,A錯誤;“黃色中國”為北方地區,農作物主要以小麥和玉米為主,B錯誤;“銀色中國”的青藏高原應注重環境保護,不適宜發展大牧場放牧業,C錯誤;“綠色中國”為南方地區,低山丘陵廣布,適合利用地形優勢發展立體農業,D正確。故選D。
答案:7.B 8.D
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川藏鐵路連接四川成都和西藏拉薩,是繼青藏鐵路后的第二條進藏鐵路大動脈。川藏鐵路分為四段建設,其中成都至雅安段已開通運營。雅林段(四川雅安至西藏林芝)于2020年11月開工建設,該段鐵路技術要求最高,工期最長,被稱為“最難建的鐵路”。下面兩圖為川藏鐵路全線圖及雅林鐵路段沿線地勢起伏圖。
川藏鐵路全線圖
雅林鐵路段沿線地勢起伏圖
(1)分析川藏鐵路優先修建成都至雅安段的原因。
(2)雅林段被稱為“最難建的鐵路”。據圖說出技術要求最高的原因。
(3)說出該鐵路建成后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有益影響。
解析:第(1)題,鐵路線修建的因素主要從線路長短、地形地勢、市場需求以及修建成本等角度來分析。據圖可知,成雅段的線路比雅林段距離短;據雅林鐵路沿線地勢起伏圖可知,雅安段鐵路所經地區地勢較平緩,修建、運營難度低;成都至雅安段,所經地區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運輸需求大。第(2)題,鐵路修建的困難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生態等方面來分析。雅林段工程主要經過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需克服多雪山的困難。據圖可知,雅林段途經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多峽谷(河流);橫斷山區,地勢高差大;該地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較活躍,地質災害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需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所以技術要求高。第(3)題,修建川藏鐵路可以完善西藏地區的交通網絡;據材料“是繼青藏鐵路后的第二條進藏鐵路大動脈”可知,修建該鐵路可以促進西藏與內地間的商貿往來,改善西藏物資供應;川藏鐵路建成后,可以促進西藏自然資源的開發、旅游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帶動西藏經濟發展。
答案:(1)成雅段的線路短;所經地區地勢較平緩,修建、運營難度低;所經地區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運輸需求大。
(2)雅林段工程需克服多雪山,多峽谷(河流),地勢高差大,地質災害多,高寒缺氧等困難,所以技術要求高。
(3)完善西藏地區的交通網絡;促進西藏與內地間的商貿往來,改善西藏物資供應;促進西藏資源開發、旅游業發展,帶動西藏經濟發展。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8張PPT)
第二章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區域自然條件組成及特點。(綜合思維) 2.結合資料分析,理解自然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認知) 3.通過實例分析,說明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影響。(區域認知) 4.對比分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綜合思維)
研習任務一 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
1.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離不開自然條件
(1)主要表現:____________、自然要素等都對區域發展有重要影響。
(2)典例
地理位置
2.自然條件只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
(1)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很優越,但區域發展水平卻不高,如孟加拉國。
(2)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____________,依然能夠發展得很好,如日本。
比較優勢
3.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改造______
(1)改造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謀求____________,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類活動違背自然規律,終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如美國大平原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大面積開墾_______________,破壞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極易遭受風蝕而出現了“黑風暴”。
[微思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怎樣的人地關系理念?
提示: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的人地協調觀。
自然
人地和諧
中部大平原
[判一判]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人類改造自然是為了生存和發展。(   )
(2)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金沙江上。(  )
(3)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發電。(  )
(4)美國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

?
?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據記載已有1 300多年的歷史。這里水源豐富,空氣濕潤,霧氣變化多端,將山谷和梯田裝
扮得含蓄生動。元陽哈尼梯田生態系統呈現著以下特點:每一個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著茂密的森林,提供著水、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是層層相疊的千百級梯田,那里提供著哈尼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糧食;中間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組合而成,形成人們安度人生的居所。
1.(區域認知)歷史上紅河地區的哈尼族發展農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不利自然條件分別是什么?
提示:發展農耕的有利自然條件是氣候適宜,水熱充足;不利自然條件是山地多、平地少,地表崎嶇。
2.(綜合思維)哈尼梯田景觀的形成,說明了哈尼族為發展農業對哪種自然要素進行了改造?其影響如何?
提示:對不利的地形條件進行了改造。在對不利地形條件的改造過程中,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通過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1.自然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自然條件,亦稱自然環境,指自然界中對人類經濟活動——產業發展與布局有影響的各個自然要素及其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包括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等各種要素。此外,自然條件還包括區域的地理位置,這些都對區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1)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發展提供動力與機遇
優越的地理位置容易與相鄰區域產生區域關聯,通過區域間要素的流動而獲取促進區域發展的動力與機遇。
(2)優越的區域自然要素及其組合會極大地促進區域發展
①適宜的氣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適宜農耕的發展。
②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提供豐富的生物資源,也會為人類生存提供宜居之地。
③多樣的生態環境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多種經營的便利。
④優越的水文環境可為區域發展提供豐富的水資源、水能資源及運輸、養殖、旅游等方面的便利。
2.人類活動對區域自然條件的改造,影響區域發展
自然條件 改造方式 對區域的影響
氣候條件 發展溫室大棚,改造熱量條件 提高區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緩解區域旱情
地形條件 山區發展梯田,進行立體種植 發展農業、保護生態
水文條件 建設水利工程 防洪、排澇、灌溉
過度開發 導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生物條件 過度捕撈、引進物種 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生物入侵
破壞植被 區域生態問題嚴重
2021年9月,山東某電力建設公司與約旦水務局簽署了中國企業在約旦的第一個光伏項目合同,項目位于約旦南部,采用中國光伏發電設備和技術。下圖示意該光伏項目位置。據此完成1~2題。
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光伏發電設備和技術進入約旦的主要優勢是(  )
A.技術先進 B.文化相近
C.經驗豐富 D.成本低廉
2.該光伏項目選址在約旦南部的主要條件是(  )
①土地租金低 ②距離市場近 ③太陽輻射強 ④基礎設施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A
解析:第1題,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光伏發電技術不占優勢,A錯誤。約旦位于中東地區,屬于阿拉伯國家,文化與中國不相近,B錯誤。我國光伏發電發展時間不長,經驗不算豐富,C錯誤。我國相對發達國家,發電設備、材料以及勞動力成本相對更低廉,因此成本更低,D正確。故選D。第2題,約旦南部經濟水平較其他地區低,土地租金低,且光伏發電項目占地面積廣,需要大面積的土地,①正確。約旦南部相對緯度更低,太陽輻射更強,③正確。由圖可知,約旦首都安曼位于約旦北部,因此約旦南部距離市場較遠,基礎設施也較差,②④錯誤。故選A。
霧耕是將農作物根部完全懸掛于高濕度營養霧中栽培的技術。浙江青田縣作為全國首個大規模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種植基地,生產淡季應市的高山蔬菜(下圖)。據此完成3~4題。
3.青田縣發展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限制,可用耕地少
B.降水少,發展節水農業
C.土壤貧瘠,作物產量低
D.環境優美,晝夜溫差大
4.霧耕(  )
A.增加了耕地的面積
B.調節了區域水熱狀況
C.延長了農業產業鏈
D.緩解了區域人地矛盾
A
D
解析:第3題,讀圖可知,浙江青田縣大部分屬于山地丘陵地貌,農業發展受地形限制,可用耕地少,故發展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A正確。青田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B錯誤。青田縣發展山地型露天霧耕模式,主要是受地形限制,此地多為山地丘陵,并非因土壤貧瘠,C錯誤。青田縣氣候適宜,環境優美,但與本地發展該農業模式并無關聯,D錯誤。故選A。第4題,霧耕是將農作物根部完全懸掛于高濕度營養霧中栽培的技術,并未增加實際耕地面積,A錯誤。霧耕種植面積有限,對該區域蒸騰和蒸發影響相對較小,對區域水熱狀況的調節作用并不大,B錯誤。霧耕是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仍屬農業種植范疇,并未延長農業產業鏈,C錯誤。霧耕改善了地域條件對農業的限制,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可大大緩解該區域對蔬菜的需求,能夠緩解區域人地矛盾,D正確。故選D。
研習任務二 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1.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
(1)自然資源的種類影響區域發展
①在農業社會,______資源對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②在工業社會,礦產資源對區域發展影響較大。
土地
(2)自然資源豐富程度(數量)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
①一種重要能源或關鍵性礦產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會使區域經濟發生根本性改變,如沙特阿拉伯。
②有的區域礦產資源______,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圖瓦盧。
③有的區域自然資源_________而且數量大,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如澳大利亞。
貧乏
種類多
2.如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更是區域發展的關鍵
(1)有的區域盡管礦產資源豐富,但____________礦產資源,也會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例如,20世紀50年代,隨著北海油田的開發,已是工業化國家的荷蘭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忽視了其他工業的發展,導致社會經濟一段時期增長乏力。
(2)有些國家礦產資源貧乏,卻并未阻礙其經濟發展,如瑞士。
過度依賴
[微思考] 20世紀50年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工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削弱了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遭受通貨膨脹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荷蘭病”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提示:自然資源只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應該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
2021年1月26日,內蒙古自治區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0年及“十三五”期間,自治區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長煤炭和稀土等產業鏈,煤電鋁一體化率達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轉化率達到70%。
內蒙古礦產資源豐富,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種礦產中,內蒙古已發現125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103種,探明儲量的有78種,其中48種居全國前三位,7種居全國首位,特別是煤炭處于我國北方露天礦群的集中地帶,儲量極其豐富。
1.(區域認知)內蒙古是我國傳統的牧業地區,但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內蒙古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近年來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2.(綜合思維)如果內蒙古自治區持續依賴礦產資源開發而發展經濟,其經濟會持續發展嗎?為什么?
提示:不會持續發展。礦產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人類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會導致資源枯竭。
區域內礦產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評價角度 評價內容
資源條件 可從儲量大小、分布范圍大小、種類多少、質量高低、與其他資源的匹配度等方面評價
開采條件 可從礦層厚度、埋藏深淺、礦區的地質條件、能否進行露天開采等方面評價
市場條件 可從消費市場是否廣闊、市場潛力大小、距市場遠近等方面評價
交通運
輸條件 可從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024·山東煙臺月考)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下圖中黑點所在地區是世界某種資源的主要分布區。讀圖,回答1~3題。
1.該資源最可能是(  )
A.太陽能資源 B.石油資源
C.水能資源 D.水資源
2.這種資源(  )
A.近年來數量逐漸減少
B.被人類大量開發利用
C.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D.大多數國家正在進口
D
A
3.該資源分布區的共有特點是(  )
A.終年多雨
B.地形平坦開闊
C.人口稠密、經濟較發達
D.全年寒冷
D
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種資源集中分布在南極洲、格陵蘭島、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高山地區,由此可以判斷該資源為冰川蘊藏的淡水資源,故選D。第2題,由于全球變暖,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其分布面積和蘊藏量在逐步減少,故選A。第3題,該資源集中分布在南極洲、格陵蘭島、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高山地區,其共有特點是全年寒冷,故選D。
4.“在世界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一升91號汽油的價格約合0.12美元,而一升瓶裝飲用水的價格高達0.40美元。”關于沙特阿拉伯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國石油資源儲量大、產量高、出口量大,開采利用石油資源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礎
B.該國河流含沙量大,水質較差,導致淡水資源不足,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C.該國將始終依賴石油資源,未來發展無須進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
D.該國通過海水淡化、從南極地區運輸冰川、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有效措施,可以解決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A
解析:油價比水價低,說明石油資源豐富,為國家發展的基礎,A正確;淡水資源不足,主要是因為氣候干旱,B錯誤;未來發展可以進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減少對石油的依賴,C錯誤;通過海水淡化、從南極地區運輸冰川、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措施,不能完全解決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D錯誤。
課時作業(三)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基礎練]
塞舌爾共和國由100多個不同特色的島嶼組成,風光秀麗,全境50%以上地區為自然保護區,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譽,旅游業成為該國第一大經濟支柱。讀圖,完成1~2題。
1.塞舌爾發展旅游業的有利條件是(  )
A.國內交通發達,以鐵路運輸為主
B.旅游景觀豐富多樣,資源價值高
C.距西歐和北美較近,客源市場廣闊
D.島嶼數量多,區域環境人口容量大
B
2.塞舌爾形成以旅游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
①會大量消耗資源,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②導致本國經濟結構單一,不利于招商引資
③可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較多勞動力
④會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的風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第1題,由材料可知,塞舌爾共和國由100多個不同特色的島嶼組成,風光秀麗,全境50%以上地區為自然保護區,可推測其旅游景觀豐富多樣,資源價值高,B正確;塞舌爾由島嶼組成,島嶼面積較小,而鐵路適宜長距離運輸,A錯誤;塞舌爾地處非洲東部,距西歐和北美較遠,C錯誤;塞舌爾島嶼數量多,但資源缺乏,環境人口容量較小,D錯誤。故選B。第2題,與其他產業相比,旅游業的發展利于生態環境保護,①錯誤;旅游業發達,環境優美,利于招商引資發展金融業等,②錯誤;旅游業吸納勞動力多,③正確;旅游業的發展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不穩定風險較大,④正確。故選D。
(2024·河北石家莊高二期末)銀川至太原高鐵西起銀川市,經陜西省北部,東行進入山西,引入太原南站。全線新建線路長度預計644千米,設計速度目標值350千米/小時,力爭“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該高鐵開通后,預測年度客運量到2035年達1 300萬人,到2045年約為1 800萬人。下圖示意銀川—太原高鐵規劃。據此完成3~4 題。
3.銀川至太原高鐵線路建設過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礙有(  )
A.黃河和呂梁山脈 B.秦嶺和六盤山脈
C.沙漠和祁連山脈 D.汾河和太行山脈
4.銀川至太原高鐵建成通車后(  )
A.成為寧夏聯通川渝地區便捷鐵路通道
B.縮短銀川至甘新地區運行時間
C.利于沿線周邊城市發展及人員的交流
D.形成以銀川為中心的大都市圈
A
C
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銀川至太原高鐵線路穿過了黃河和呂梁山,A正確。秦嶺穿過陜西省的南部,該線路經過陜西省北部,B錯誤。祁連山脈位于甘肅省的南部,該線路沒有穿過甘肅省,C錯誤。太行山脈位于山西省以東,該線路沒有到達太行山,D錯誤。故選A。第4題,該鐵路沒有連接到川渝地區,也沒有連接甘新地區,A、B錯誤。鐵路的開通能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促進城市化的發展,C正確。銀川地處我國西部地區,我國西部人口稀少,難以形成大都市圈,D錯誤。故選C。
巴哈馬是一個位于中美地區大西洋和墨西哥灣之間的島國,人口約38.5萬。出售島嶼成為巴哈馬的重要產業,部分人跡較少的島嶼在原住民遷到大島后,以千萬美元的起拍價拍賣。據此完成5~7題。
5.出售島嶼成為巴哈馬的重要產業,反映出巴哈馬(  )
A.國土空間大 B.經濟水平高
C.自然風光好 D.配套服務佳
C
6.被出售的島嶼其原住民在過去主要從事(  )
A.漁業 B.農耕業
C.旅游業 D.海運業
7.推測巴哈馬島嶼的買家主要來自(  )
A.巴哈馬國內 B.中美地區
C.南美地區 D.北美地區
A
D
解析:第5題,出售島嶼成為巴哈馬的重要產業,反映出巴哈馬所屬島嶼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適合人類居住和游玩,C正確;巴哈馬作為島國,國土空間并不大,出售島嶼換取外匯,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A、B錯誤;島嶼人跡較少,配套服務較差,D錯誤。故選C。第6題,被出售的海島原住民數量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從事第一產業,主要以因地制宜的漁業為主,A正確,B、C、D錯誤。故選A。第7題,結合材料“以千萬美元的起拍價拍賣”可以看出,買家的經濟實力強,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為主的北美洲地區,D正確,A、B、C錯誤。故選D。
8.(2024·廣西河池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其生產區主要集中在吉林、遼寧等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2017年國家要求東北地區減少水稻種植面積,鼓勵擴大玉米、大豆等作物種植。隨著北方稻米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吉林省從種子抓起,重點打造了“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保證水稻產品質量,廣泛推廣“鴨稻共生、蟹稻共生”等綠色立體有機種植模式,推進優質良種的更新迭代和改良速度。下面圖甲示意東北三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空間分布變化,圖乙示意吉林省農業區。
圖甲 圖乙
(1)吉林省水稻種植區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山區的河谷盆地,說明其優勢自然條件。
(2)東北水稻種植區向北拓展需要打井抽水,說明這樣做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3)分析吉林省重點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的社會經濟原因。
解析:第(1)題,優勢自然條件從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方面進行分析。由圖中信息可知,東南部山區的河谷盆地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地形較為平坦開闊;河谷盆地一般由河流堆積形成,土壤深厚肥沃;有河流流經,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夏季氣溫高。第(2)題,根據圖中信息,北拓的區域主要位于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的山麓地帶,地勢較高,地表水較缺乏,需要打井抽水,水稻種植需水量大,大量抽取地下水,會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以至形成地下漏斗,嚴重的還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的下滲量加大,會使河流和湖泊水量減少甚至干
涸。第(3)題,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從政策、科技、資金等方面分析。種子的培育需要技術的投入,要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就必須加大科技投入,重視優良種子的培育;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離不開國家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有一批研發種子的科研機構和眾多高等院校提供技術支持;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說明當地種子產業的規模較大。
答案:(1)東南部為河谷盆地,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地形較為平坦開闊;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雨熱同期,夏季氣溫高。
(2)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以至形成地下漏斗;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塌陷;河流和湖泊水量減少甚至干涸等。
(3)科技投入大,重視優良種子的培育,種業起步早;國家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種子研發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多;種子產業的規模較大。
(2024·四川瀘州高二期末)2021年12月3日中老(昆明至萬象)鐵路開通運營,老撾自此邁入鐵路運輸時代。全線采用中國標準建造的電氣化鐵路,運營速度160千米/小時,從昆明至萬象最快
[提升練]
10小時可達。其中玉溪至萬象路段,沿途穿越167個隧道,301座橋梁,占該路段全長的76.5%。下圖為中老鐵路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玉溪至萬象段鐵路橋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沿線(  )
A.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B.高大的熱帶動物出沒頻繁
C.地勢起伏大,河流多
D.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頻發
2.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將帶動沿線(  )
①農業發展 ②水利發展 ③旅游業發展 ④微電子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A
解析:第1題,玉溪至萬象段鐵路橋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沿線穿越橫斷山區,地勢起伏大,河流眾多,遇山修隧洞,遇水需架橋梁,C正確;與人口眾多、城市密集,高大的熱帶動物出沒頻繁,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頻發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第2題,中老鐵路是電氣化鐵路,建成通車后將帶動沿線農業、電力(水利)、旅游業的發展,①②③正確;沿線地區經濟落后,科技力量較弱,微電子在本區域發展很少,微電子是臨空型產業,沿線鐵路對其帶動作用較弱,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013年1月17日,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圖1為舟山群島開發規劃(2012—2030年)示意圖,圖2為舟山常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分配示意圖,圖3為舟山歷年降水量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圖1
圖2 圖3
3.關于舟山水資源狀況敘述正確的是(  )
A.海洋影響大,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B.島嶼數量多,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
C.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小,水資源不足
D.以丘陵為主,流速較快,水資源不足
4.下列關于舟山群島的開發措施,敘述錯誤的是(  )
A.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B.利用潮汐能、油氣資源,大力發展高耗能工業
C.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建設休閑旅游度假勝地
D.接軌長三角,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D
B
解析:第3題,舟山群島位于浙江省東北部,地處中國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洋面上,是中國第一大群島。整個群島屬于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大,地表水系發育較差,河流短小,地表水儲存條件差,水資源不足,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4題,由圖1可知,舟山群島以物流、旅游、漁業為主構建不同的島群,打造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建設休閑旅游度假勝地;接軌長三角,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符合發展的理念與方向,A、C、D正確;發展高耗能工業不符合發展的要求,B錯誤。故選B。
(2024·內蒙古烏蘭察布高二期末)下圖為某農作物在甲、乙兩區域分布圖。據此完成5~6題。
5.乙圖所示區域國土整治的重點是(  )
A.保護黑土和大力開墾沼澤地
B.禁止采伐天然林,大力發展人工林
C.土地資源開發和商品糧基地的建設
D.河流綜合治理,重點開發水能
6.影響圖示甲、乙兩區域中農業區的共同有利條件是(  )
A.熱量充足,降水豐沛
B.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城市眾多
D.工業發達,市場需求量大
C
B
解析:第5題,乙圖為我國的東北平原,是我國著名商品糧基地,但在農業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水土流失和沼澤破壞很嚴重,因此今后應退耕還沼還濕地,即乙圖所示區域國土整治的重點是土地資源開發和商品糧基地的建設,C正確;今后應該禁止開墾沼澤地,要保護濕地,A錯誤;森林資源應采育結合,而不是禁止采伐天然林,B錯誤;該地為平原,水能貧乏,區域國土整治的重點不是河流綜合治理,D錯誤。故選C。第6題,圖示區域分別為俄羅斯、烏克蘭和我國東北商品谷物種植區,都是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都為世界著名黑土分布區,土壤肥沃,B正確。甲、乙兩區域緯度較高,熱量不足,A錯誤。兩區域均地廣人稀,糧食商品率高,城市較少,C錯誤。東北地區為我國著名工業基地,圖甲農業區所在地區工業不發達,D錯誤。故選B。
德國慕尼黑大學某教授把中國首先分成東部和西部,再分成南部和北部,形成四大綜合區,并命名為“金色中國”“黃色中國”“銀色中國”和“綠色中國”(如圖)。據此完成7~8題。
7.我國四大綜合區的劃分特點是(  )
A.區域間有明確的區際邊界
B.區域劃分的依據主要是自然景觀差異
C.區域內部只存在整體性
D.區域間優勢互補體現區域的動態性
8.我國四大綜合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
A.“金色中國”區應擴大綠洲農業的規模
B.“黃色中國”區農作物以水稻和小麥為主
C.“銀色中國”區適宜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D.“綠色中國”區適宜發展立體農業
B
D
解析:第7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區域的劃分主要是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觀差異進行劃分的,西北地區主要以戈壁荒漠為主,被稱為“金色中國”;北方地區主要以黃土和黑土為主,被稱為“黃色中國”;青藏高原地區冰川廣布,被稱為“銀色中國”;南方地區植被覆蓋率高,被稱為“綠色中國”,故B正確;自然區域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A錯誤;區域是一個整體,內部也具有差異性,C錯誤;區域之間優勢互補體現區域的開放性和聯系性,D錯誤。故選B。第8題,西北地區容易出現荒漠化問題,不適宜擴大綠洲農業的規模,A錯誤;“黃色中國”為北方地區,農作物主要以小麥和玉米為主,B錯誤;“銀色中國”的青藏高原應注重環境保護,不適宜發展大牧場放牧業,C錯誤;“綠色中國”為南方地區,低山丘陵廣布,適合利用地形優勢發展立體農業,D正確。故選D。
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川藏鐵路連接四川成都和西藏拉薩,是繼青藏鐵路后的第二條進藏鐵路大動脈。川藏鐵路分為四段建設,其中成都至雅安段已開通運營。雅林段(四川雅安至西藏林芝)于2020年11月開工建設,該段鐵路技術要求最高,工期最長,被稱為“最難建的鐵路”。下面兩圖為川藏鐵路全線圖及雅林鐵路段沿線地勢起伏圖。
川藏鐵路全線圖
雅林鐵路段沿線地勢起伏圖
(1)分析川藏鐵路優先修建成都至雅安段的原因。
(2)雅林段被稱為“最難建的鐵路”。據圖說出技術要求最高的原因。
(3)說出該鐵路建成后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有益影響。
解析:第(1)題,鐵路線修建的因素主要從線路長短、地形地勢、市場需求以及修建成本等角度來分析。據圖可知,成雅段的線路比雅林段距離短;據雅林鐵路沿線地勢起伏圖可知,雅安段鐵路所經地區地勢較平緩,修建、運營難度低;成都至雅安段,所經地區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運輸需求大。第(2)題,鐵路修建的困難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生態等方面來分析。雅林段工程主要經過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需克服多雪山的困難。據圖可知,雅林段途經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多峽谷(河流);橫斷山區,地勢高差大;該地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較活躍,地質災
害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需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所以技術要求高。第(3)題,修建川藏鐵路可以完善西藏地區的交通網絡;據材料“是繼青藏鐵路后的第二條進藏鐵路大動脈”可知,修建該鐵路可以促進西藏與內地間的商貿往來,改善西藏物資供應;川藏鐵路建成后,可以促進西藏自然資源的開發、旅游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帶動西藏經濟發展。
答案:(1)成雅段的線路短;所經地區地勢較平緩,修建、運營難度低;所經地區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運輸需求大。
(2)雅林段工程需克服多雪山,多峽谷(河流),地勢高差大,地質災害多,高寒缺氧等困難,所以技術要求高。
(3)完善西藏地區的交通網絡;促進西藏與內地間的商貿往來,改善西藏物資供應;促進西藏資源開發、旅游業發展,帶動西藏經濟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长沙县| 海原县| 望江县| 张家界市| 镇平县| 宝鸡市| 泾源县| 肥乡县| 保德县| 宁波市| 遂溪县| 平南县| 靖安县| 容城县| 宕昌县| 高要市| 如东县| 屯门区| 玉环县| 临西县| 徐州市| 台湾省| 宜黄县| 永川市| 登封市| 聂荣县| 格尔木市| 汉川市| 益阳市| 正阳县| 高安市| 呼伦贝尔市| 淮阳县| 偃师市| 西盟| 古田县| 贵德县| 大连市| 岳阳市|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