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 南水北調學習目標:1.結合資料,分析不同區域水資源的差異。(區域認知) 2.結合圖例,分析南水北調各線路特點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綜合思維)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把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連接起來,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1.東線:自長江下游江蘇揚州→京杭大運河→天津、煙臺、威海。(1)優點:利用京杭大運河及沿線湖泊的現有渠道,工程量較小,工期短;可調水量大。(2)缺點:黃河以南地區地勢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大,運營費用高;沿線污染較重,水質差;沿線地下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2.中線:丹江口水庫→北京、天津。(1)優點:利用丹江口水庫;水源地主要承納山區來水,水質好;地勢北低南高可自流供水;調水量較大。(2)缺點: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淹沒損失大,移民多。3.西線: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黃河上游。(1)優點:規模大,受益面積大;可改善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水質好;線路短。(2)缺點:需開鑿大量的隧洞,施工難度大,工程量巨大。[微思考] 華北地區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自然原因:全年降水量較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季節降水少,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春旱嚴重。人為原因: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用水量大,加劇水資源緊張程度;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人類長期的不合理活動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干旱頻率增加。下面圖1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干線縱斷面示意圖,圖2為該工程某水源區示意圖。圖2所示區域水源涵養能力突出,水質優良。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產生大量移民,部分移民“后靠安置”(安置到附近海拔更高區域)。1.(區域認知)據圖1和材料說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選線的主要優勢條件。提示:水源地水質好,水量充足;地勢南高北低,全程可基本自流輸水;地勢高差不大,施工難度相對較小。2.(地理實踐力)請對圖2水源區水質保障提出三項可行性措施。提示: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快重點流域的生態修復);建立健全“河長制”(加強環境監測和監督);全流域綜合治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污染、低能耗的工業;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減少農業污水的排放;加強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等。3.(綜合思維)指出影響“后靠安置”移民村規模的主要因素,以及在移民村可扶持發展的產業。提示: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2024·重慶萬州期末)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利用京杭大運河,把長江水調往北方。下圖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線路圖”。據此完成第1題。1.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是我國( )A.人口分布不均B.經濟發展不平衡C.水土資源分布不均D.礦產資源分布不均解析: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水土資源分布不均,北方土地面積大、人口多但水資源缺乏,影響經濟發展,C正確。水資源充足的地區也會出現人口分布不均現象,人口分布不均不是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A錯誤。經濟發展不平衡、礦產資源分布不均是普遍存在的,但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進行調水,因此經濟發展不平衡、礦產資源分布不均不是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B、D錯誤。故選C。答案:C河南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線最長、占地最多、移民征遷任務最重、投資最大、計劃用水最多的省份。圖甲為“河南省地形圖”,圖乙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線路示意圖”。讀圖,完成2~3題。2.影響“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走向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 B.水源C.交通 D.城市3.關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工程建設加重受水區的環境惡化B.能緩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鹽堿化問題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澇的威脅D.將促進北方缺水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第2題,從圖中可看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地形平緩的地區延伸,這樣有利于減少工程的建設難度與投資。故選A。第3題,“南水北調”有利于北方缺水地區經濟的發展,緩解用水緊張的狀況,有利于環境的治理,A錯誤,D正確;鹽堿化主要是地下水位抬升所造成的,B錯誤;“南水北調”主要是為了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與海河洪澇無關,C錯誤。故選D。答案:2.A 3.D4.(2022·湖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肅中南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干旱,地表儲水條件差,水資源極度貧乏。為了緩解區域缺水問題,國家在黃河支流——洮河上興建水利樞紐工程,實施跨區域調水。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復雜性,輸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線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線布局。該工程于2021年9月全線通水,極大緩解了當地5市13縣(區)用水短缺,600多萬群眾受益。下圖示意該調水工程。(1)分析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2)指出該工程輸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的優點。(3)評價輸水線路網狀布局的積極意義。解析:第(1)題,地表儲水條件差意味著地表水易流失,流失的途徑包括蒸發、下滲等,所以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可從下滲量大和蒸發量大兩個角度分析,結合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地表水蒸發旺盛等角度綜合分析作答。第(2)題,隧洞、暗渠和渡槽均能減少水分蒸發,減輕水體污染;由材料可知,線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線布局,可以縮短單條線路長度。第(3)題,該區域水資源短缺,輸水線路網狀布局可以增加區域內水資源供給范圍,滿足沿線地區的用水需求;有利于完善沿線地區與供水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沿線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水資源的供給有利于沿線地區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利于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答案:(1)植被稀少,涵養水源的能力差;氣候干旱,蒸發旺盛;沙質土壤,下滲強。(2)當地氣候干旱,隧洞、暗渠和渡槽可以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水分蒸發;降低線路坡度,呈直線布局可以縮短線路長度;減少水體污染。(3)增加輸水線路覆蓋面積,滿足更多地區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完善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帶動沿線地區相關產業發展;有利于沿線地區植被恢復。“南水北調”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有利影響(1)社會效益:緩解水資源不足,增加水資源承載力;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促進城鎮化進程;東線為京杭運河南段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2)經濟效益: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3)生態效益:有利于回補地下水;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2.不利影響(1)長江下游海水上溯,影響水質;長江水量減少,淤積加重,淤塞航道。(2)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堿化等。(3)耗資大,移民多,成本高;上游地區工程建設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2024·河北唐山期末)南水北調工程是為優化中國水資源配置實施的戰略性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為配合中線工程實施,丹江口市取締庫區網箱養殖,昔日“百里萬箱下漢江”的壯觀場景已不復存在。丹江口大壩高程從162 m加高至176.6 m,增加淹沒面積370 km2,數十萬人移民他鄉。2023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全面通水9周年。9年來,工程累計調水67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4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達1.76億。據此完成1~3題。1.為妥善解決移民問題,政府應( )A.將移民全部分散安置,減少遷入區壓力B.發放安置資金,要求民眾自行轉移C.加大庫區開發力度,彌補淹沒區土地損失D.制定多元移民政策,保障移民權益2.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丹江口庫區( )A.水質提升 B.蓄水量變小C.農業用水增多 D.工業實力增強3.為保障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目前北方地區需要( )A.優先保障農業用水,確保糧食安全B.減輕高耗水工業限制,大力發展經濟C.大力增加植被、水域,改善生態環境D.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推進節水護水解析:第1題,妥善解決移民問題,就要切實為移民的權益考慮,制定多元移民政策,D正確,A錯誤;發放安置資金,要求民眾自行轉移,有可能影響地區的社會安定,B錯誤;加大庫區開發力度,會加大庫區生態壓力,甚至造成生態破壞,C錯誤。故選D。第2題,根據材料,丹江口市取締庫區網箱養殖,丹江口大壩高程從162 m加高至176.6 m,增加淹沒面積370 km2,可知水質提升了,蓄水量變大了,庫區農田淹沒面積增加了,農業用水減少了,A正確,B、C錯誤;從材料中無法得出庫區工業實力的變化,D錯誤。故選A。第3題,為保障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目前北方地區需要先確保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A錯誤;應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推進節水護水,D正確;減輕高耗水工業限制,大力發展經濟,違反了南水北調遵循“先節水,后調水”的原則,B錯誤;北方地區大力增加植被、水域,會加劇水資源的消耗,C錯誤。故選D。答案:1.D 2.A 3.D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國北部地區分布著一半以上的耕地,僅擁有全國1/5的水資源,特別是西北地區,僅占全國水資源的4%。2018年,“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設想引發專家熱議。該工程基本目標是由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調水600億立方米(超過黃河全年平均水量)至新疆等干旱區,發展2億畝灌區和牧場,建20萬平方千米綠洲,形成長1 000千米的運河,以此徹底改善西北干旱區的生態與環境。工程全長6 188千米,總落差1 258米。主體工程投資約為4萬億,建設周期約10年,建成后可解決1.5億人就業。“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分為一條主線、三條支線,選線各取水點的水位依次降低,通過“山區打隧洞、河道修水庫、平原開明渠”的方式實現全程自流,共需打隧洞136條,隧洞總長2 337米。(1)推測“紅旗河”調水工程對我國西北地區的有利影響。(2)說明“紅旗河”調水工程可能遇到的困難。答案:(1)調水可增加水資源,改善農業用水,擴大綠洲、牧場面積,促進農業開發;改善區域氣候、生態環境。(2)路線經過青藏高原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地震、斷層發育,開挖隧道困難;工程量巨大,投資高,維修養護困難;對調入區及沿途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且修復困難,水源輸出地涉及多條國際河流,協調難度大。課時作業(十一) 南水北調[基礎練]下圖為我國跨流域調水某水源區示意圖。該區域水源涵養能力突出,水質優良,承擔著向陜西渭河平原(引漢濟渭工程)調水的任務。引漢濟渭工程完成后,西安人民有望喝上漢江水。據此完成1~2題。1.引漢濟渭工程主要改變的水循環環節是( )A.水汽輸送 B.下滲C.地表徑流 D.蒸發2.圖中甲地區農業灌溉用水與引漢濟渭調水的矛盾突出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解析:第1題,引漢濟渭工程屬于跨流域調水,改變的是水循環中的地表徑流環節,C正確,A、B、D錯誤。故選C。第2題,由于甲地區春季農業灌溉用水需求量大,而春季降水量少,上游集水面積小,因此水源供給相對較少,所以春季甲地區農業灌溉用水與引漢濟渭調水的矛盾突出,A正確,B、C、D錯誤。故選A。答案:1.C 2.A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把長江的水調往北方的調水工程,調水線路主要為大運河。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線路圖,完成3~4題。3.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①可以解決華北平原的鹽堿化問題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運河航運條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緩解戊地的用水緊張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對長江可能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可提高社會對長江水質的關注B.可促使長江的泥沙向海洋輸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發生的可能D.可改變長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規律解析:第3題,南水北調工程使華北地區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將土壤中的鹽分帶到地表,會加劇土壤的鹽堿化;結合圖示海拔可知,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過京杭運河將長江水輸送到北方地區,可以增加丙地大運河河段的水量,改善航運條件,并緩解華北地區的用水緊張狀況。故選D。第4題,南水北調工程將長江水調往北方,使長江的入海水量減少,輸沙能力減弱;由于河流水量減少,河口附近水位降低,會使海水侵入河道的頻率增加;海洋潮汐現象與日、地、月的運動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流經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水污染較嚴重,南水北調工程是為了緩解北方地區的用水緊張狀況,水質的優劣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故選A。答案:3.D 4.A2021年1月22日至30日,鄂北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實現全線試通水。該工程起點為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大悟縣。沿線地勢不斷降低,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大。讀圖,完成5~6題。5.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 )A.需要逐級抽水東送 B.可徹底解決鄂北旱情C.調水水量季節變化小 D.調水水質較差6.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的影響是( )A.造成調出區水資源枯竭B.加劇沿線地區土壤鹽漬化C.根治沿線地區水質污染D.提高鄂北地區水安全保障解析:第5題,由材料可知,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沿線地勢不斷降低,可全線自流引水,A錯誤;可緩解鄂北旱情但不能徹底解決,B錯誤;由于是從丹江口水庫調水,故調水水量季節變化小,C正確;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上游,調水水質較好,D錯誤。故選C。第6題,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將部分多余的水資源調出,不會造成調出區水資源枯竭,A錯誤;沿線地區降水多且排水條件好,不會加劇土壤鹽漬化,B錯誤;可以緩解沿線地區旱季缺水問題,可以緩解水質污染問題但不能根治水質污染,C錯誤;丹江口水庫調水量大,可以緩解鄂北地區因缺水導致的產業發展受限問題,因此可以提高鄂北地區水資源安全保障,D正確。故選D。答案:5.C 6.D 為緩解安徽省淮北地區水資源供應緊張狀況,2012年11月淮水北調工程開工,并于2017年1月淮水北調工程通過投入使用驗收。下圖為淮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7~9題。7.與南部相比,淮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勢高,地下水位低B.半濕潤區,年降水較少C.夏季伏旱,蒸發旺盛D.濕地稀少,蓄水能力差8.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相比,淮水北調工程( )A.可自流,耗能較少B.利用現成河道,投資省C.水量足,可調水多D.省內統籌,調水矛盾少9.為緩解缺水困局,除淮水北調外安徽宿州市可采取的長遠開源措施是( )A.引入周邊湖泊水 B.合理開發地下水C.開發利用再生水 D.實施人工增雨解析:第7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兩地位置相差不大,年降水量差異小,發生伏旱的情況也差異不大,B、C錯誤;根據圖中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可知,淮北地勢高,地下水位低,造成水資源短缺,A正確;與濕地稀少關系不大,D錯誤。第8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調長江下游的水入華北地區,水量大,可調水量多,C錯誤;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淮水北調工程是由地勢低處流向地勢高處,不可自流,耗能多,A錯誤;穿越了多條河流,但并沒有現成的河道使用,投資大,B錯誤;淮水北調工程是安徽省內水資源的調配,調水矛盾相對較少,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跨越多個省級行政區,調水矛盾相對較多,D正確。第9題,引入周邊湖泊水只能短暫的緩解水資源緊張,A錯誤;宿州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低,地下水資源缺乏,開發地下水也不是長久之計,B錯誤;開發利用再生水可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可采取的長遠開源措施,C正確;實施人工增雨只有當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才能實現,D錯誤。答案:7.A 8.D 9.C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調水。下圖為“秘魯跨流域調水示意圖”。據此完成10~11題。10.秘魯從內陸向沿海地區調水的自然原因是( )A.沿海地區城市多,人口密度大B.沿海地區沙漠廣布,降水少C.沿海地區太陽高度大,蒸發旺盛D.沿海地區均為咸水,需要淡水11.下列關于秘魯東水西調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受高山阻隔,工程難度增加B.該工程線路可利用地勢自流,降低費用C.從河流上游調水,可調水量少D.水源地受人類活動影響,污染嚴重解析:第10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秘魯沿海地區受寒流等因素影響,降水少,沙漠廣布,內陸地區位于亞馬孫河流域,水資源豐富,故由內陸調水到沿海,B正確;沿海地區沙漠廣布,人口少,A錯誤;同緯度太陽高度差別小,C錯誤;沿海地區不全是咸水,D錯誤。故選B。第11題,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隔,工程難度增加,A正確;該工程穿越山區,不能實現自流,B錯誤;秘魯東側降水多,可調水量多,C錯誤;調水水源地在山區,受人類活動影響小,水質好,D錯誤。故選A。答案:10.B 11.A(2022·浙江1月卷)下圖為“北美洲局部地區略圖”。讀圖,完成12~13題。12.與舊金山相比,洛杉磯水資源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較高,蒸發量大B.山脈阻擋,降水量小C.洋流影響,降溫減濕D.河流短小,徑流量小13.從區域外調水對洛杉磯的影響有( )A.減少城市水分蒸發 B.減輕城市地質災害C.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D.增加城市內澇風險解析:第12題,由圖可知,洛杉磯地區河流短小,徑流量少。而舊金山靠近海岸山脈,河流有冰川融水補給,且舊金山位置偏北,受西風帶影響時間更長,加之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相對較多,D正確。第13題,從區域外調水可以回補洛杉磯地下水,減輕地面塌陷,進而減輕城市地質災害,B正確。答案:12.D 13.B[提升練](2024·湖南長沙月考)“引大濟湟”是從湟水最大支流大通河引水,穿越達坂山進入湟水流域的調水工程。該工程由引水樞紐、引水隧洞、出口明渠三部分組成。第一期工程于2018年8月24日開通調水。下圖示意“引大濟湟”引水線路。據此完成1~3題。1.大通河是湟水的支流,但仍從大通河調水的主要原因是( )A.湟水冰川融水少,水量少B.大通河受人類干擾少,水質好C.地勢北高南低,可自流引水D.湟水谷地人口多,需水量大2.該工程在地形平坦處采取開明渠的好處有( )①節約建設成本 ②減少運水成本 ③增加空氣濕度 ④保證輸水水質A.①③ B.③④C.①② D.②④3.“引大濟湟”工程對湟水流域的生態影響是( )A.水土流失加劇 B.促進地下水發育C.提高農業產量 D.緩解土壤鹽堿化解析:第1題,湟水谷地是青海重要的農業區和較密集的人口分布區,生產生活用水量大,大通河雖然注入湟水,但注入位置偏東,對湟水谷地用水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需要調水至湟水西段,以滿足湟水谷地的用水需求,故選D。第2題,明渠修建較容易,其成本低于地下暗管,①正確;運水成本與地形起伏有關,與明渠無關,②錯誤;明渠表面水分蒸發能夠增加空氣濕度,地下暗管則無此功能,③正確;地下暗管能有效減少外界環境影響,保證水質,而明渠在這一方面則不如地下暗管,④錯誤。故選A。第3題,“引大濟湟”工程有利于增加湟水流域地表徑流量,促進地下水發育,使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加重土壤鹽堿化,B正確,D錯誤。湟水谷地地形較平坦,調水沿水渠進行,且調水后能改善地表植被狀況,不會加劇水土流失,A錯誤。保證農業用水能夠提高農業產量,但不屬于生態影響,C錯誤。故選B。答案:1.D 2.A 3.B讀“我國北水南調工程規劃示意圖”,完成4~6題。4.圖示地區的南部需要從北部調水的主要原因有( )Ⅰ.①河流域內降水量不大,蒸發較強Ⅱ.①河流域為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澤為主Ⅲ.①河中下游地區人口較稠密,重工業較多,需水量大Ⅳ.①河含沙量較大,水質較差A.Ⅰ、Ⅱ B.Ⅰ、ⅢC.Ⅱ、Ⅳ D.Ⅲ、Ⅳ5.該工程建設的有利條件是( )A.地勢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B.經過地區主要是沼澤等荒地,占用耕地少C.輸水線路短,線路里程不到300千米D.輸水干線經過地區以平原為主6.該工程建成后,對哈爾濱的有利影響主要是( )A.緩解其水資源緊張狀況B.有利于該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C.改善其航運條件D.減輕洪水災害解析:第4題,從圖中看,北水南調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調往遼河流域,遼河流域降水較少,且與東北地區北部相比,蒸發較強,遼河下游地區人口稠密、重工業較多,需水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Ⅰ、Ⅲ正確;①河流域為遼河平原,不是我國的商品糧基地,Ⅱ錯誤;東北地區的北水南調與遼河的含沙量大關系不大,Ⅳ錯誤。故選B。第5題,該工程線路經過的地區為東北平原,地勢差別小,A錯誤,D正確;途經地區耕地面積廣,B錯誤;由圖中所跨緯度可知,該輸水線路全長超過300千米,C錯誤。故選D。第6題,該工程從松花江、嫩江向遼河流域調水,主要緩解遼河流域的水資源緊張狀況,A錯誤;該工程對城市空間結構影響不大,B錯誤;從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區水量減少,航運條件變差,C錯誤;水量減少有利于減輕哈爾濱的洪水危害,D正確。故選D。答案:4.B 5.D 6.D7.下圖是“美國的北水南調和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調水方向。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美國太平洋沿岸為什么北部水資源富余,南部水資源貧乏?造成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從工程建設的角度看,美國的北水南調和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哪個難度大、投資高?理由是什么?(3)澳大利亞東水西調實施后,東部調出區的河流中下游出現水質變差、污染加重的現象,西部調入區出現土壤鹽堿化加重的現象。請分析這兩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解析:第(1)題,根據經緯度位置可判斷出美國太平洋沿岸北部與南部的氣候差異,并結合兩個地區需水量的差異,分析其水資源的供需狀況。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墨累—達令盆地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第(2)題,可從調水線路是否經過山地、工程量大小等方面進行考慮。第(3)題,東部調出區的河流中下游出現水質變差、污染加重現象的原因可從水體的自凈能力方面分析,治理措施可從調水量和調水時間方面分析。西部調入區出現土壤鹽堿化加重現象的原因可從調入區地下水位上升方面分析,治理措施可從建設排水工程、推廣節水技術、調整種植結構等方面分析。答案:(1)美國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較多,南部是地中海氣候,降水較少;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資源需求量大。墨累—達令盆地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需水量大,且該地位于大分水嶺的背風坡,降水少。(2)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難度大、投資高。理由:美國輸水路線位于谷地,與山脈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亞輸水路線與山脈相交,需開鑿隧道,工程量大,難度高,投資大。(3)東部調出區河流中下游水質變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河流水量減少,水體的自凈能力和稀釋作用降低。治理措施:合理規劃調水量和適宜的調水時間。西部調入區土壤鹽堿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設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③調整種植結構,減少耗水量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66張PPT)第四章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第二節 資源跨區域調配課時2 南水北調學習目標:1.結合資料,分析不同區域水資源的差異。(區域認知) 2.結合圖例,分析南水北調各線路特點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綜合思維)研習任務一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把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連接起來,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1.東線:自長江下游江蘇揚州→京杭大運河→天津、煙臺、威海。(1)優點:利用京杭大運河及沿線湖泊的現有渠道,工程量較小,工期短;可調水量大。(2)缺點:黃河以南地區地勢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大,運營費用高;沿線污染較重,水質差;沿線地下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2.中線:丹江口水庫→北京、天津。(1)優點:利用丹江口水庫;水源地主要承納山區來水,水質好;地勢北低南高可自流供水;調水量較大。(2)缺點: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淹沒損失大,移民多。3.西線: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黃河上游。(1)優點:規模大,受益面積大;可改善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水質好;線路短。(2)缺點:需開鑿大量的隧洞,施工難度大,工程量巨大。[微思考] 華北地區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自然原因:全年降水量較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季節降水少,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春旱嚴重。人為原因: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用水量大,加劇水資源緊張程度;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人類長期的不合理活動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干旱頻率增加。下面圖1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干線縱斷面示意圖,圖2為該工程某水源區示意圖。圖2所示區域水源涵養能力突出,水質優良。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產生大量移民,部分移民“后靠安置”(安置到附近海拔更高區域)。1.(區域認知)據圖1和材料說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選線的主要優勢條件。提示:水源地水質好,水量充足;地勢南高北低,全程可基本自流輸水;地勢高差不大,施工難度相對較小。2.(地理實踐力)請對圖2水源區水質保障提出三項可行性措施。提示: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快重點流域的生態修復);建立健全“河長制”(加強環境監測和監督);全流域綜合治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污染、低能耗的工業;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減少農業污水的排放;加強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等。3.(綜合思維)指出影響“后靠安置”移民村規模的主要因素,以及在移民村可扶持發展的產業。提示: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2024·重慶萬州期末)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利用京杭大運河,把長江水調往北方。右圖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線路圖”。據此完成第1題。1.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是我國( )A.人口分布不均B.經濟發展不平衡C.水土資源分布不均D.礦產資源分布不均C解析: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水土資源分布不均,北方土地面積大、人口多但水資源缺乏,影響經濟發展,C正確。水資源充足的地區也會出現人口分布不均現象,人口分布不均不是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A錯誤。經濟發展不平衡、礦產資源分布不均是普遍存在的,但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進行調水,因此經濟發展不平衡、礦產資源分布不均不是實施南水北調的主要原因,B、D錯誤。故選C。河南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線最長、占地最多、移民征遷任務最重、投資最大、計劃用水最多的省份。圖甲為“河南省地形圖”,圖乙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線路示意圖”。讀圖,完成2~3題。2.影響“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走向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 B.水源C.交通 D.城市3.關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工程建設加重受水區的環境惡化B.能緩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鹽堿化問題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澇的威脅D.將促進北方缺水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AD解析:第2題,從圖中可看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地形平緩的地區延伸,這樣有利于減少工程的建設難度與投資。故選A。第3題,“南水北調”有利于北方缺水地區經濟的發展,緩解用水緊張的狀況,有利于環境的治理,A錯誤,D正確;鹽堿化主要是地下水位抬升所造成的,B錯誤;“南水北調”主要是為了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與海河洪澇無關,C錯誤。故選D。4.(2022·湖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肅中南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干旱,地表儲水條件差,水資源極度貧乏。為了緩解區域缺水問題,國家在黃河支流——洮河上興建水利樞紐工程,實施跨區域調水。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復雜性,輸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線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線布局。該工程于2021年9月全線通水,極大緩解了當地5市13縣(區)用水短缺,600多萬群眾受益。下圖示意該調水工程。(1)分析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2)指出該工程輸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的優點。(3)評價輸水線路網狀布局的積極意義。解析:第(1)題,地表儲水條件差意味著地表水易流失,流失的途徑包括蒸發、下滲等,所以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可從下滲量大和蒸發量大兩個角度分析,結合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地表水蒸發旺盛等角度綜合分析作答。第(2)題,隧洞、暗渠和渡槽均能減少水分蒸發,減輕水體污染;由材料可知,線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線布局,可以縮短單條線路長度。第(3)題,該區域水資源短缺,輸水線路網狀布局可以增加區域內水資源供給范圍,滿足沿線地區的用水需求;有利于完善沿線地區與供水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沿線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水資源的供給有利于沿線地區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利于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答案:(1)植被稀少,涵養水源的能力差;氣候干旱,蒸發旺盛;沙質土壤,下滲強。(2)當地氣候干旱,隧洞、暗渠和渡槽可以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水分蒸發;降低線路坡度,呈直線布局可以縮短線路長度;減少水體污染。(3)增加輸水線路覆蓋面積,滿足更多地區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完善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帶動沿線地區相關產業發展;有利于沿線地區植被恢復。研習任務二 “南水北調”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有利影響(1)社會效益:緩解水資源不足,增加水資源承載力;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促進城鎮化進程;東線為京杭運河南段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2)經濟效益: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3)生態效益:有利于回補地下水;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2.不利影響(1)長江下游海水上溯,影響水質;長江水量減少,淤積加重,淤塞航道。(2)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堿化等。(3)耗資大,移民多,成本高;上游地區工程建設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2024·河北唐山期末)南水北調工程是為優化中國水資源配置實施的戰略性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為配合中線工程實施,丹江口市取締庫區網箱養殖,昔日“百里萬箱下漢江”的壯觀場景已不復存在。丹江口大壩高程從162 m加高至176.6 m,增加淹沒面積370 km2,數十萬人移民他鄉。2023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全面通水9周年。9年來,工程累計調水67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4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達1.76億。據此完成1~3題。1.為妥善解決移民問題,政府應( )A.將移民全部分散安置,減少遷入區壓力B.發放安置資金,要求民眾自行轉移C.加大庫區開發力度,彌補淹沒區土地損失D.制定多元移民政策,保障移民權益2.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丹江口庫區( )A.水質提升 B.蓄水量變小C.農業用水增多 D.工業實力增強DA3.為保障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目前北方地區需要( )A.優先保障農業用水,確保糧食安全B.減輕高耗水工業限制,大力發展經濟C.大力增加植被、水域,改善生態環境D.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推進節水護水解析:第1題,妥善解決移民問題,就要切實為移民的權益考慮,制定多元移民政策,D正確,A錯誤;發放安置資金,要求民眾自行轉移,有可能影響地區的社會安定,B錯誤;加大庫區開發力度,會加大庫區生態壓力,甚至造成生態破壞,C錯誤。故選D。第2題,根據材D料,丹江口市取締庫區網箱養殖,丹江口大壩高程從162 m加高至176.6 m,增加淹沒面積370 km2,可知水質提升了,蓄水量變大了,庫區農田淹沒面積增加了,農業用水減少了,A正確,B、C錯誤;從材料中無法得出庫區工業實力的變化,D錯誤。故選A。第3題,為保障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目前北方地區需要先確保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A錯誤;應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推進節水護水,D正確;減輕高耗水工業限制,大力發展經濟,違反了南水北調遵循“先節水,后調水”的原則,B錯誤;北方地區大力增加植被、水域,會加劇水資源的消耗,C錯誤。故選D。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國北部地區分布著一半以上的耕地,僅擁有全國1/5的水資源,特別是西北地區,僅占全國水資源的4%。2018年,“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設想引發專家熱議。該工程基本目標是由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調水600億立方米(超過黃河全年平均水量)至新疆等干旱區,發展2億畝灌區和牧場,建20萬平方千米綠洲,形成長1 000千米的運河,以此徹底改善西北干旱區的生態與環境。工程全長6 188千米,總落差1 258米。主體工程投資約為4萬億,建設周期約10年,建成后可解決1.5億人就業。“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分為一條主線、三條支線,選線各取水點的水位依次降低,通過“山區打隧洞、河道修水庫、平原開明渠”的方式實現全程自流,共需打隧洞136條,隧洞總長2 337米。(1)推測“紅旗河”調水工程對我國西北地區的有利影響。(2)說明“紅旗河”調水工程可能遇到的困難。答案:(1)調水可增加水資源,改善農業用水,擴大綠洲、牧場面積,促進農業開發;改善區域氣候、生態環境。(2)路線經過青藏高原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地震、斷層發育,開挖隧道困難;工程量巨大,投資高,維修養護困難;對調入區及沿途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且修復困難,水源輸出地涉及多條國際河流,協調難度大。課時作業(十一) 南水北調[基礎練]下圖為我國跨流域調水某水源區示意圖。該區域水源涵養能力突出,水質優良,承擔著向陜西渭河平原(引漢濟渭工程)調水的任務。引漢濟渭工程完成后,西安人民有望喝上漢江水。據此完成1~2題。1.引漢濟渭工程主要改變的水循環環節是( )A.水汽輸送 B.下滲C.地表徑流 D.蒸發2.圖中甲地區農業灌溉用水與引漢濟渭調水的矛盾突出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CA解析:第1題,引漢濟渭工程屬于跨流域調水,改變的是水循環中的地表徑流環節,C正確,A、B、D錯誤。故選C。第2題,由于甲地區春季農業灌溉用水需求量大,而春季降水量少,上游集水面積小,因此水源供給相對較少,所以春季甲地區農業灌溉用水與引漢濟渭調水的矛盾突出,A正確,B、C、D錯誤。故選A。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把長江的水調往北方的調水工程,調水線路主要為大運河。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線路圖,完成3~4題。3.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①可以解決華北平原的鹽堿化問題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運河航運條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緩解戊地的用水緊張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對長江可能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可提高社會對長江水質的關注B.可促使長江的泥沙向海洋輸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發生的可能D.可改變長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規律DA解析:第3題,南水北調工程使華北地區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將土壤中的鹽分帶到地表,會加劇土壤的鹽堿化;結合圖示海拔可知,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過京杭運河將長江水輸送到北方地區,可以增加丙地大運河河段的水量,改善航運條件,并緩解華北地區的用水緊張狀況。故選D。第4題,南水北調工程將長江水調往北方,使長江的入海水量減少,輸沙能力減弱;由于河流水量減少,河口附近水位降低,會使海水侵入河道的頻率增加;海洋潮汐現象與日、地、月的運動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流經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水污染較嚴重,南水北調工程是為了緩解北方地區的用水緊張狀況,水質的優劣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故選A。2021年1月22日至30日,鄂北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實現全線試通水。該工程起點為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大悟縣。沿線地勢不斷降低,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大。讀圖,完成5~6題。5.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 )A.需要逐級抽水東送B.可徹底解決鄂北旱情C.調水水量季節變化小D.調水水質較差6.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的影響是( )A.造成調出區水資源枯竭B.加劇沿線地區土壤鹽漬化C.根治沿線地區水質污染D.提高鄂北地區水安全保障CD解析:第5題,由材料可知,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沿線地勢不斷降低,可全線自流引水,A錯誤;可緩解鄂北旱情但不能徹底解決,B錯誤;由于是從丹江口水庫調水,故調水水量季節變化小,C正確;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上游,調水水質較好,D錯誤。故選C。第6題,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將部分多余的水資源調出,不會造成調出區水資源枯竭,A錯誤;沿線地區降水多且排水條件好,不會加劇土壤鹽漬化,B錯誤;可以緩解沿線地區旱季缺水問題,可以緩解水質污染問題但不能根治水質污染,C錯誤;丹江口水庫調水量大,可以緩解鄂北地區因缺水導致的產業發展受限問題,因此可以提高鄂北地區水資源安全保障,D正確。故選D。為緩解安徽省淮北地區水資源供應緊張狀況,2012年11月淮水北調工程開工,并于2017年1月淮水北調工程通過投入使用驗收。下圖為淮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7~9題。7.與南部相比,淮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勢高,地下水位低B.半濕潤區,年降水較少C.夏季伏旱,蒸發旺盛D.濕地稀少,蓄水能力差8.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相比,淮水北調工程( )A.可自流,耗能較少B.利用現成河道,投資省C.水量足,可調水多D.省內統籌,調水矛盾少AD9.為緩解缺水困局,除淮水北調外安徽宿州市可采取的長遠開源措施是( )A.引入周邊湖泊水B.合理開發地下水C.開發利用再生水D.實施人工增雨C解析:第7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兩地位置相差不大,年降水量差異小,發生伏旱的情況也差異不大,B、C錯誤;根據圖中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可知,淮北地勢高,地下水位低,造成水資源短缺,A正確;與濕地稀少關系不大,D錯誤。第8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調長江下游的水入華北地區,水量大,可調水量多,C錯誤;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淮水北調工程是由地勢低處流向地勢高處,不可自流,耗能多,A錯誤;穿越了多條河流,但并沒有現成的河道使用,投資大,B錯誤;淮水北調工程是安徽省內水資源的調配,調水矛盾相對較少,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跨越多個省級行政區,調水矛盾相對較多,D正確。第9題,引入周邊湖泊水只能短暫的緩解水資源緊張,A錯誤;宿州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低,地下水資源缺乏,開發地下水也不是長久之計,B錯誤;開發利用再生水可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可采取的長遠開源措施,C正確;實施人工增雨只有當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才能實現,D錯誤。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調水。下圖為“秘魯跨流域調水示意圖”。據此完成10~11題。10.秘魯從內陸向沿海地區調水的自然原因是( )A.沿海地區城市多,人口密度大B.沿海地區沙漠廣布,降水少C.沿海地區太陽高度大,蒸發旺盛D.沿海地區均為咸水,需要淡水11.下列關于秘魯東水西調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受高山阻隔,工程難度增加B.該工程線路可利用地勢自流,降低費用C.從河流上游調水,可調水量少D.水源地受人類活動影響,污染嚴重BA解析:第10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秘魯沿海地區受寒流等因素影響,降水少,沙漠廣布,內陸地區位于亞馬孫河流域,水資源豐富,故由內陸調水到沿海,B正確;沿海地區沙漠廣布,人口少,A錯誤;同緯度太陽高度差別小,C錯誤;沿海地區不全是咸水,D錯誤。故選B。第11題,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隔,工程難度增加,A正確;該工程穿越山區,不能實現自流,B錯誤;秘魯東側降水多,可調水量多,C錯誤;調水水源地在山區,受人類活動影響小,水質好,D錯誤。故選A。(2022·浙江1月卷)下圖為“北美洲局部地區略圖”。讀圖,完成12~13題。12.與舊金山相比,洛杉磯水資源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較高,蒸發量大B.山脈阻擋,降水量小C.洋流影響,降溫減濕D.河流短小,徑流量小13.從區域外調水對洛杉磯的影響有( )A.減少城市水分蒸發B.減輕城市地質災害C.提高水資源利用率D.增加城市內澇風險DB解析:第12題,由圖可知,洛杉磯地區河流短小,徑流量少。而舊金山靠近海岸山脈,河流有冰川融水補給,且舊金山位置偏北,受西風帶影響時間更長,加之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相對較多,D正確。第13題,從區域外調水可以回補洛杉磯地下水,減輕地面塌陷,進而減輕城市地質災害,B正確。[提升練](2024·湖南長沙月考)“引大濟湟”是從湟水最大支流大通河引水,穿越達坂山進入湟水流域的調水工程。該工程由引水樞紐、引水隧洞、出口明渠三部分組成。第一期工程于2018年8月24日開通調水。下圖示意“引大濟湟”引水線路。據此完成1~3題。1.大通河是湟水的支流,但仍從大通河調水的主要原因是( )A.湟水冰川融水少,水量少B.大通河受人類干擾少,水質好C.地勢北高南低,可自流引水D.湟水谷地人口多,需水量大D2.該工程在地形平坦處采取開明渠的好處有( )①節約建設成本 ②減少運水成本 ③增加空氣濕度 ④保證輸水水質A.①③ B.③④C.①② D.②④3.“引大濟湟”工程對湟水流域的生態影響是( )A.水土流失加劇 B.促進地下水發育C.提高農業產量 D.緩解土壤鹽堿化AB解析:第1題,湟水谷地是青海重要的農業區和較密集的人口分布區,生產生活用水量大,大通河雖然注入湟水,但注入位置偏東,對湟水谷地用水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需要調水至湟水西段,以滿足湟水谷地的用水需求,故選D。第2題,明渠修建較容易,其成本低于地下暗管,①正確;運水成本與地形起伏有關,與明渠無關,②錯誤;明渠表面水分蒸發能夠增加空氣濕度,地下暗管則無此功能,③正確;地下暗管能有效減少外界環境影響,保證水質,而明渠在這一方面則不如地下暗管,④錯誤。故選A。第3題,“引大濟湟”工程有利于增加湟水流域地表徑流量,促進地下水發育,使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加重土壤鹽堿化,B正確,D錯誤。湟水谷地地形較平坦,調水沿水渠進行,且調水后能改善地表植被狀況,不會加劇水土流失,A錯誤。保證農業用水能夠提高農業產量,但不屬于生態影響,C錯誤。故選B。讀“我國北水南調工程規劃示意圖”,完成4~6題。4.圖示地區的南部需要從北部調水的主要原因有( )Ⅰ.①河流域內降水量不大,蒸發較強Ⅱ.①河流域為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澤為主Ⅲ.①河中下游地區人口較稠密,重工業較多,需水量大Ⅳ.①河含沙量較大,水質較差A.Ⅰ、Ⅱ B.Ⅰ、ⅢC.Ⅱ、Ⅳ D.Ⅲ、ⅣB5.該工程建設的有利條件是( )A.地勢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B.經過地區主要是沼澤等荒地,占用耕地少C.輸水線路短,線路里程不到300千米D.輸水干線經過地區以平原為主6.該工程建成后,對哈爾濱的有利影響主要是( )A.緩解其水資源緊張狀況B.有利于該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C.改善其航運條件D.減輕洪水災害DD解析:第4題,從圖中看,北水南調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調往遼河流域,遼河流域降水較少,且與東北地區北部相比,蒸發較強,遼河下游地區人口稠密、重工業較多,需水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Ⅰ、Ⅲ正確;①河流域為遼河平原,不是我國的商品糧基地,Ⅱ錯誤;東北地區的北水南調與遼河的含沙量大關系不大,Ⅳ錯誤。故選B。第5題,該工程線路經過的地區為東北平原,地勢差別小,A錯誤,D正確;途經地區耕地面積廣,B錯誤;由圖中所跨緯度可知,該輸水線路全長超過300千米,C錯誤。故選D。第6題,該工程從松花江、嫩江向遼河流域調水,主要緩解遼河流域的水資源緊張狀況,A錯誤;該工程對城市空間結構影響不大,B錯誤;從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區水量減少,航運條件變差,C錯誤;水量減少有利于減輕哈爾濱的洪水危害,D正確。故選D。7.下圖是“美國的北水南調和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調水方向。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美國太平洋沿岸為什么北部水資源富余,南部水資源貧乏?造成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從工程建設的角度看,美國的北水南調和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哪個難度大、投資高?理由是什么?(3)澳大利亞東水西調實施后,東部調出區的河流中下游出現水質變差、污染加重的現象,西部調入區出現土壤鹽堿化加重的現象。請分析這兩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解析:第(1)題,根據經緯度位置可判斷出美國太平洋沿岸北部與南部的氣候差異,并結合兩個地區需水量的差異,分析其水資源的供需狀況。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墨累—達令盆地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第(2)題,可從調水線路是否經過山地、工程量大小等方面進行考慮。第(3)題,東部調出區的河流中下游出現水質變差、污染加重現象的原因可從水體的自凈能力方面分析,治理措施可從調水量和調水時間方面分析。西部調入區出現土壤鹽堿化加重現象的原因可從調入區地下水位上升方面分析,治理措施可從建設排水工程、推廣節水技術、調整種植結構等方面分析。答案:(1)美國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較多,南部是地中海氣候,降水較少;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資源需求量大。墨累—達令盆地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需水量大,且該地位于大分水嶺的背風坡,降水少。(2)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難度大、投資高。理由:美國輸水路線位于谷地,與山脈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亞輸水路線與山脈相交,需開鑿隧道,工程量大,難度高,投資大。(3)東部調出區河流中下游水質變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河流水量減少,水體的自凈能力和稀釋作用降低。治理措施:合理規劃調水量和適宜的調水時間。西部調入區土壤鹽堿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設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③調整種植結構,減少耗水量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4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第2節課時2南水北調學案.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4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第2節課時2南水北調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