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初中語文 年級 九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梅嶺三章教學目標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情感。 2.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3.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樂觀信念,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情感。教學難點: 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的抉擇,是人面對的最嚴峻的考驗。也正是在這一關頭,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以詩歌的形式抒寫自己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梅嶺三章》正是陳毅同志在生死關頭的告白。 二、預習交流 1.走近作者。 【陳毅】(1901—1972),中國共產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1977年其遺作專集《陳毅詩詞選集》出版,故被稱為元帥詩人。 2.寫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開始長征,那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 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帶著傷病隱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里。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 三、朗讀詩歌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音準確、停連恰當、富有節奏、讀出情感。 ppt出示生詞和停頓,錄音朗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課文錄音朗讀。 四、內容解讀 (一)閱讀小序。 小序在這首詩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時間、地點、事件的原因和結果以及當時的環境、背景。這首“絕命詩”表現了詩人從容、鎮定、大義凜然的情懷。 (二)學習第一章 1.釋詞譯句。 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 泉臺: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陰間。 舊部:過去的部下,指為革命犧牲的同志。 旌旗:旗幟的總稱,這里借指軍隊。 閻羅:即閻羅王,民間傳說中掌管陰間的神。文中比喻兇惡殘暴的人。 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么?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么的不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 2.前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內容上:運用設問,交代了寫作背景;結構上:總領全詩(后面三句為“意如何”的具體內容) 3.后兩句詩哪幾個字比較精妙?詩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說說其表達效果。 明確: “去”的意思是“前往”:“招”的意思“招引”;“斬”的意思是“斬殺”。 這三個動詞寫出了領導者的強大號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聲勢。 表現了詩人革命到底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 旌旗:這里指部隊。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手法。 閻羅:即閻羅王,民間傳說中陰間的最高統治者。用的是借喻的修辭手法,在這里喻指人間的反動統治者。 ●第一章小結:(思過去)回首征程,表現了詩人對革命事業至死不渝的堅貞氣節。 (三)學習第二章 1.釋詞譯句。 烽煙:古代邊境有敵入侵時在高臺上點起報警的煙火,后泛指戰火。這里指當時的1927年以后的國內革命戰爭。 諸君: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諸,許多、各位。君,對人的尊稱。 紙錢:也叫“冥幣”,民間燒給死者的紙做假錢。 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頭顱要掛在城門上,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我。 2.“此頭須向國門懸”運用了哪個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確:引用吳將伍子胥“懸眼東門”的典故,意為死不瞑目,忠誠可鑒。 【“懸眼東門”的典故】春秋時期 ,吳越爭雄 。楚人伍子胥認為吳的敵人是越 ,而不是齊,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國報仇。夫差聽信讒言,疑伍子胥謀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對身邊人說:“抉(jué)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后來吳國果然被越國滅掉。 表達了詩人關心革命、即使犧牲了也要親眼看到同志們取得戰斗勝利的愿望,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對革命忠貞不二的崇高品質。 說說“死后諸君須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的表達效果。 明確:這是詩人臨危之際對革命者最誠摯的囑咐、期望,也是對敵人的無比蔑視,表明詩人堅信革命必勝,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第二章小結:(寫現在)勉勵戰友,著重寫對后死諸君的期待,勉勵生者為人民解放的未竟事業繼續奮斗下去。 四)學習第三章 1.釋詞譯句。 血雨腥風:風里帶有腥氣,血濺得像下雨一樣形容殘酷屠殺的景象。 涯:邊際,止境。 取義成仁:即“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為了成全仁義,不惜犧牲生命。這里指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犧牲。 革命者四海為家,含有血腥味的風雨應當有止境,今天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將實現! 2.分析“血雨腥風”“取義成仁”“自由花”的表達效果。 明確:“血雨腥風”借喻戰爭,表現出戰爭的殘酷。“取義成仁”,化用古語“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表明詩人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表達了歡欣、豪邁之情。 ●第三章小結:(望未來)展望未來,正面抒發自己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念和甘愿為之獻身的人生理想。 五、合作探究 1.三首詩表現的精神內涵各有側重,試分析比較。 明確:第一首:回首征程(過去)革命到底的凜然正氣; 第二首:勉勵戰友(現在)視死如歸的壯烈豪情; 第三首:展望未來(將來)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回顧課文,這三首詩之間構成了怎樣的關系? 明確:這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開,從眼前寫到過去、未來,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形式上可以獨立成篇,內容上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在這層層深化的詩文中越來越清晰。 3.主題探究。 在這三首詩里,作者用革命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自己獻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對革命必勝、共產主義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信念。全詩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的氣概和誓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4.探究本課的寫作特點。 引經據典 典故運用是這組詩章引人注目的最大特點。借用伍子胥“懸眼東門”的典故,不僅表現了他不親耳聽到國民黨反動派徹底滅亡的消息便死不瞑目的精神,而且表現了他堅信革命必勝,希望在勝利之日能夠親耳聽到捷報、分享勝利喜悅的心愿。 虛實結合。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寫了創業艱難的現實。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抒發豪邁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報飛來當紙錢”“人間遍種自由花”,都是在寫實基礎上的浪漫主義寫法,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加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多用修辭。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辭手法。“閻羅”是舊時所說的地獄之王,作者用來借喻人間的反動統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幟的通稱,這里借來指代軍隊或武裝力量;“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借來指代戰爭。“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寫,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論語·衛靈公》。這些修辭的運用,形象貼切,暗含了詩人愿意為了革命做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堅信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借代與借喻比較 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2.不同點: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力本體,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總是喻中有代。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借喻:“自由花”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風”借喻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民的鎮壓。 六、拓展延伸 1.讀罷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你還能聯想到哪些類似的詩句? 明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夏日絕句》 七、教師寄語 愛國是永恒的主題。同學們,無數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我們現在更應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學知識,練本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八、隨堂練習 1.下面句子中朗讀節奏不恰當的一項是( D )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血雨腥風/應有涯 C.取義/成仁/今日/事 D.人間遍種/自由/花 2.下列劃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C ) A.叢莽(mǎng) 旋圍解(xián) 慮不得脫(lǜ) B.旌旗(jīng) 閻羅(yán) 大庾嶺(yú) C.烽煙(fēng) 捷報(jié) 國門懸(xuán) D.有涯(yá) 當紙錢(dāng) 血雨腥風(xīng) 3.下列句子中畫線詞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 B ) A.我們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不僅僅是為了回顧那段血雨腥風、跌宕起伏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弘揚長征精神,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B.小明隨父母到海南度假,游覽了“天涯海角”等多處景點,那一片片滄海桑田讓他充分感受到海南特有的魅力。 C.歲月的長河里,無數英烈前仆后繼,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而英勇獻身。 D.這些先烈們犧牲已經90余年了,但他們取義成仁的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崇高理想而奮斗。 十、作業布置 文中三首詩是作者寫于生死存亡之際,表現了作者堅定的革命信念。今天我們取得了革命勝利,實現了作者詩中的期許。假如讓你與當時的作者對話,你想對他說些什么?結合實際生活寫一寫。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