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1(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考試時間共120分鐘)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答案 B C A D B C B C B C A C A D C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據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祭祀、宴享等活動都按等級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數量比其他貴族的數量大得多,而且錫含量高。這體現出西周時期(B)A.中央集權制不斷發展B.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C.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D.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且數量多2.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C)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水經注》記載,嶺南地區的水稻一年兩熟,“恒為豐國”;《梁書》記載:“江湖諸州(今江西、湖南等地)并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后,倉廩充實。”這表明東晉南朝時期(A)A.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B.鐵農具和牛耕已出現C.手工業技術日益成熟D.統治者倡導戒奢從簡4.《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D)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5.宋朝官僚主要有“階、職、差遣”等稱謂,“階”“職”為虛名,只有“差遣”才掌握實際權力,州縣長官也都由皇帝“差遣”京官去擔任,出現“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的情形。這些做法(B)A.擴大了科舉考試影響B.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C.落實了重文輕武政策D.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6.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兩位彪炳史冊的人物,一位“血戰殲倭,勛垂閩浙”,一位“驅除荷虜,一代英雄”。他們的共同貢獻是(C)A.鞏固清朝統治 B.促進經濟發展C.反抗外來侵略 D.推動社會變革7.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銀外流量為684萬銀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 388萬銀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銳減到219萬銀元。導致白銀外流量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B)A.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B.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C.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D.《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8.下表顯示的是列強在中國辦廠數目的變化。導致列強辦廠數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C)時間 1898年 1900年列強辦廠數目(個) 800 1 231A.開辟五口通商B.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增開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9.一位美國教育家于1919年5月來華,6月他在北京給女兒寫信:想想我們國內14歲以上的孩子,有誰思考國家的命運?而中國學生負起政治改革運動的領導責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慚愧而加入他們的運動,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材料說明這場運動(B)A.以《新青年》作為重要陣地B.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C.遭到北洋政府的鎮壓D.引發實業救國的熱潮10.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相關統計數據。導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C)時間 項目 2002年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6 300元 16 674元城鎮人均住房面積 22.8平方米 32.9平方米國內旅游人次 8.8億人次 29.6億人次A.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進B.新發展理念的貫徹C.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D.現代化強國的建成11.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A)A.農業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展手工業12.據學者研究,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饑荒時期之外,很少有小麥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場;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的地方性市場,也是很少的。對這些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C)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制度的建立C.莊園經濟的盛行 D.新興城市的發展1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誕生了《權利法案》,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頒布了《獨立宣言》,后又制定了1787年憲法,法國大革命也頒布了《人權宣言》,這說明這一時期(A)A.資產階級用法律捍衛革命成果B.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普遍確立C.法制意識開始萌發D.民主權利得到保障14.閱讀下表(來源:依據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59頁內容制作),結合所學可知(D)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情況美國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下降 超過40% 1/3以上貿易額減少 70% 2/3失業人數 1 500萬—1 700萬 超過3 000萬A.只有美國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B.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與這次危機無關C.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D.美國政府通過政策調整扭轉了經濟困局15.新華社報道:“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發起制裁,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對國際糧食價格、能源價格造成巨大沖擊,令全球供應鏈‘梗阻’越發嚴重,給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設置更多障礙。”據此可知(C)A.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依然存在B.冷戰思維依然影響著國際安全C.經濟全球化受到了沖擊和阻礙D.政治多極化趨勢在不斷加強二、辨析改錯(8分)16.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流傳,須辨偽存真。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 】內正確的畫“√”;錯誤的畫“×”,并加以改正。【√】(1)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改正:【×】(2)東晉書法家顏真卿由于在書法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譽為“書圣”。改正:“顏真卿”改為“王羲之”。【×】(3)宋代由泰國傳入的優良稻種占城稻在江南地區廣泛種植。改正:“泰國”改為“越南”。【×】(4)昆曲集中體現了中國戲曲的精華,被譽為“國劇”。改正:“昆曲”改為“京劇”。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從制度選擇的層面去考察,無非有兩條: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方法或具體路徑選擇的層面去考察,按照陳云的說法:“工業化不外三條路:重輕并進,先重后輕,先輕后重。走哪一條路,要看我們的國情。”——摘編自《毛澤東思想通論》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2017年,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屢創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國內生產總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體上已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我國先后與法國、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科技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摘編自《巨變: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記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在建國初期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第一個總體規劃的名稱以及背景。(3分)名稱:第一個五年計劃。(1分)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國際上面臨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學習蘇聯經驗,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等。(任答兩點即可,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的原因及意義。(5分)原因:政府重視;研究隊伍壯大;研發投入多;國際合作密切;成果顯著。(任答兩點即可,2分)意義:提升了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科技動力。(3分)(3)假設你是一名新聞小記者,需要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舉辦的展覽會寫一篇新聞報道。現在請你擬定一個吸引讀者的新聞標題,要求既體現歷史意義,又聯系當今中國的發展。(2分)示例:“從‘追趕’到‘引領’:改革開放40年,中國科技實力的崛起之路”。(這個標題“從‘追趕’到‘引領’”反映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40年”點明了改革開放的時間跨度,體現歷史意義,“崛起之路”既總結了過去的成就,又暗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整體上既體現了歷史意義,又聯系了當今中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根據戰后新的力量對比,建立的戰后國際關系新體系。《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等確立了戰后列強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各種和平條約總是由戰勝國擬訂,懲罰敵人是和平條約中慣用的手段。戰爭導致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又導致了新的戰爭。 ——摘編自萬楚蛟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的脆弱性——從體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二戰期間,美、蘇召開了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通過許多宣言、公告和協議,最終確立了國際新秩序——雅爾塔體系。它們根據自己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劃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在處置戰敗國時,它們吸取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教訓,既要確保德國和日本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威脅,又要避免強加在其身上過多的重擔。它們非常重視戰敗國的民主建設,戰后五十年間,雅爾塔體系下的國際秩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摘編自黃玉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之比較》材料二 20世紀70—90年代初期,是舊的兩極化世界由動搖走向解體、新的多極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時期……多極化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新秩序的基礎。它為各國提供了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國際社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不同點。(至少兩點,4分)不同:前者由英法美主導,后者由美蘇主導;前者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后者體現了資本主義大國與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前者最大程度削弱戰敗國,后者將戰爭懲罰與民主建設結合起來;前者具有脆弱性,后者具有相對穩定性。(任答兩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交替時期”國際力量出現的新變化。(2分)新變化: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中國及第三世界的興起。(任答一點,2分)(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建議。(4分)建議:積極推動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答兩點,4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特點 表現(以漢唐為例)中央集權 秦統一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時期,通過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在思想上采納①________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從而推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華夷一家 A民為邦本 西漢建立后,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創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東漢光武帝劉秀,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人民負擔,到其統治后期,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史稱②________選賢任能 B——改編自卜憲群《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格中的空白處。(4分)①:董仲舒。(2分)②:光武中興。(2分)(2)結合所學知識,從A、B兩項中任選一個,結合唐朝的史實闡釋其具體表現。(要求:史實準確,邏輯清晰,文字通順。6分)A: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周邊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被周邊民族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期,先后派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系。B:唐太宗時期,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度,增減科舉考試的科目,使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在用人上,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在他統治期間,創造了“貞觀之治”的歷史局面。武則天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了殿試制度。唐玄宗時期,重用賢能,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任答一項,其他言之有理亦可,6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2分)認識: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思想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現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維護了國家統一、推動了社會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等。(任答一點即可,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1(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考試時間共120分鐘)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答案 B C A D B C B C B C A C A D C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據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祭祀、宴享等活動都按等級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數量比其他貴族的數量大得多,而且錫含量高。這體現出西周時期(B)A.中央集權制不斷發展B.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C.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D.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且數量多2.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C)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水經注》記載,嶺南地區的水稻一年兩熟,“恒為豐國”;《梁書》記載:“江湖諸州(今江西、湖南等地)并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后,倉廩充實。”這表明東晉南朝時期(A)A.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B.鐵農具和牛耕已出現C.手工業技術日益成熟D.統治者倡導戒奢從簡4.《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D)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5.宋朝官僚主要有“階、職、差遣”等稱謂,“階”“職”為虛名,只有“差遣”才掌握實際權力,州縣長官也都由皇帝“差遣”京官去擔任,出現“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的情形。這些做法(B)A.擴大了科舉考試影響B.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C.落實了重文輕武政策D.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6.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兩位彪炳史冊的人物,一位“血戰殲倭,勛垂閩浙”,一位“驅除荷虜,一代英雄”。他們的共同貢獻是(C)A.鞏固清朝統治 B.促進經濟發展C.反抗外來侵略 D.推動社會變革7.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銀外流量為684萬銀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 388萬銀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銳減到219萬銀元。導致白銀外流量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B)A.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B.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C.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D.《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8.下表顯示的是列強在中國辦廠數目的變化。導致列強辦廠數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C)時間 1898年 1900年列強辦廠數目(個) 800 1 231A.開辟五口通商B.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增開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9.一位美國教育家于1919年5月來華,6月他在北京給女兒寫信:想想我們國內14歲以上的孩子,有誰思考國家的命運?而中國學生負起政治改革運動的領導責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慚愧而加入他們的運動,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材料說明這場運動(B)A.以《新青年》作為重要陣地B.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C.遭到北洋政府的鎮壓D.引發實業救國的熱潮10.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相關統計數據。導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C)時間 項目 2002年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6 300元 16 674元城鎮人均住房面積 22.8平方米 32.9平方米國內旅游人次 8.8億人次 29.6億人次A.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進B.新發展理念的貫徹C.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D.現代化強國的建成11.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A)A.農業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展手工業12.據學者研究,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饑荒時期之外,很少有小麥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場;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的地方性市場,也是很少的。對這些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C)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制度的建立C.莊園經濟的盛行 D.新興城市的發展1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誕生了《權利法案》,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頒布了《獨立宣言》,后又制定了1787年憲法,法國大革命也頒布了《人權宣言》,這說明這一時期(A)A.資產階級用法律捍衛革命成果B.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普遍確立C.法制意識開始萌發D.民主權利得到保障14.閱讀下表(來源:依據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59頁內容制作),結合所學可知(D)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情況美國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下降 超過40% 1/3以上貿易額減少 70% 2/3失業人數 1 500萬—1 700萬 超過3 000萬A.只有美國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B.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與這次危機無關C.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D.美國政府通過政策調整扭轉了經濟困局15.新華社報道:“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發起制裁,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對國際糧食價格、能源價格造成巨大沖擊,令全球供應鏈‘梗阻’越發嚴重,給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設置更多障礙。”據此可知(C)A.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依然存在B.冷戰思維依然影響著國際安全C.經濟全球化受到了沖擊和阻礙D.政治多極化趨勢在不斷加強二、辨析改錯(8分)16.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流傳,須辨偽存真。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 】內正確的畫“√”;錯誤的畫“×”,并加以改正。【√】(1)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改正:【×】(2)東晉書法家顏真卿由于在書法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譽為“書圣”。改正:“顏真卿”改為“王羲之”。【×】(3)宋代由泰國傳入的優良稻種占城稻在江南地區廣泛種植。改正:“泰國”改為“越南”。【×】(4)昆曲集中體現了中國戲曲的精華,被譽為“國劇”。改正:“昆曲”改為“京劇”。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從制度選擇的層面去考察,無非有兩條: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方法或具體路徑選擇的層面去考察,按照陳云的說法:“工業化不外三條路:重輕并進,先重后輕,先輕后重。走哪一條路,要看我們的國情。”——摘編自《毛澤東思想通論》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2017年,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屢創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國內生產總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體上已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我國先后與法國、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科技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摘編自《巨變: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記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在建國初期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第一個總體規劃的名稱以及背景。(3分)名稱:第一個五年計劃。(1分)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國際上面臨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學習蘇聯經驗,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等。(任答兩點即可,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的原因及意義。(5分)原因:政府重視;研究隊伍壯大;研發投入多;國際合作密切;成果顯著。(任答兩點即可,2分)意義:提升了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科技動力。(3分)(3)假設你是一名新聞小記者,需要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舉辦的展覽會寫一篇新聞報道。現在請你擬定一個吸引讀者的新聞標題,要求既體現歷史意義,又聯系當今中國的發展。(2分)示例:“從‘追趕’到‘引領’:改革開放40年,中國科技實力的崛起之路”。(這個標題“從‘追趕’到‘引領’”反映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40年”點明了改革開放的時間跨度,體現歷史意義,“崛起之路”既總結了過去的成就,又暗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整體上既體現了歷史意義,又聯系了當今中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根據戰后新的力量對比,建立的戰后國際關系新體系。《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等確立了戰后列強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各種和平條約總是由戰勝國擬訂,懲罰敵人是和平條約中慣用的手段。戰爭導致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又導致了新的戰爭。 ——摘編自萬楚蛟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的脆弱性——從體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二戰期間,美、蘇召開了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通過許多宣言、公告和協議,最終確立了國際新秩序——雅爾塔體系。它們根據自己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劃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在處置戰敗國時,它們吸取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教訓,既要確保德國和日本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威脅,又要避免強加在其身上過多的重擔。它們非常重視戰敗國的民主建設,戰后五十年間,雅爾塔體系下的國際秩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摘編自黃玉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之比較》材料二 20世紀70—90年代初期,是舊的兩極化世界由動搖走向解體、新的多極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時期……多極化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新秩序的基礎。它為各國提供了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國際社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不同點。(至少兩點,4分)不同:前者由英法美主導,后者由美蘇主導;前者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后者體現了資本主義大國與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前者最大程度削弱戰敗國,后者將戰爭懲罰與民主建設結合起來;前者具有脆弱性,后者具有相對穩定性。(任答兩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交替時期”國際力量出現的新變化。(2分)新變化: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中國及第三世界的興起。(任答一點,2分)(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建議。(4分)建議:積極推動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答兩點,4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特點 表現(以漢唐為例)中央集權 秦統一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時期,通過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在思想上采納①________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從而推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華夷一家 A民為邦本 西漢建立后,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創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東漢光武帝劉秀,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人民負擔,到其統治后期,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史稱②________選賢任能 B——改編自卜憲群《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格中的空白處。(4分)①:董仲舒。(2分)②:光武中興。(2分)(2)結合所學知識,從A、B兩項中任選一個,結合唐朝的史實闡釋其具體表現。(要求:史實準確,邏輯清晰,文字通順。6分)A: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周邊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被周邊民族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期,先后派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系。B:唐太宗時期,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度,增減科舉考試的科目,使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在用人上,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在他統治期間,創造了“貞觀之治”的歷史局面。武則天時期,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了殿試制度。唐玄宗時期,重用賢能,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任答一項,其他言之有理亦可,6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2分)認識: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思想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現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維護了國家統一、推動了社會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等。(任答一點即可,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1(原卷版)docx.docx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1(解答版)docx.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