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3(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考試時間共120分鐘)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答案 B C B A B D C C D B A A A B D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還記載,高祖曰:“此三者(張良、蕭何和韓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劉邦奪取天下的(B)A.目的 B.原因 C.過程 D.影響2.下面兩圖片分別是三國時期和唐朝的生產工具。這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C)A.利用運河發展經濟 B.學習北方畜牧經驗C.重視農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廣犁耕技術3.據統計,唐朝共取士近3萬名,平均每年取士約100名;宋朝共取士11萬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約360名。宋朝在科舉取士上的做法(B)A.確保了科舉取士公平B.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D.形成了完備的考試制度4.《紅樓夢》中寫道,“外省州縣,折收糧米,勒索鄉愚”“賈政屬員‘重征糧米,苛虐百姓’”“只有貪贓枉法的官吏才‘升的升,遷的遷’”。這表明(A)A.封建社會殘酷腐敗 B.思想文化蓬勃發展C.文學創作脫離現實 D.民眾文化水平提升5.民國初年,出現多種新現象,首先是“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其次是“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再次為“見面要鞠躬,稱呼為先生”。據此可知,辛亥革命(B)A.改變了社會性質 B.推動了社會轉型C.結束了專制體制 D.批判了傳統道德6.下列表格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某個歷史事件,其歷史意義敘述正確的是(D)1952—1956年國民收入結構表年份 1952年 1956年國營經濟 19.1% 32.2%合作社經濟 1.5% 53.4%公私合營經濟 0.7% 7.3%個體經濟 71.8% 7.1%資本主義經濟 6.9% 接近0A.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B.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C.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D.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下表是2024年5月24日人民網發表的題為《走過70年……歷久彌堅》的文章摘要。據此判斷,文章紀念的歷史事件是(C)◎從亞洲走向世界,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水平差異 ◎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同 ◎成為現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是化解國際難題的良方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B.“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表D.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恢復8.下圖反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甲線段”所示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這主要得益于(C)A.社會主義高度計劃經濟B.自負盈虧的管理制度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和平發展的世界潮流9.“2022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期間,在中國舉辦了多場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覽,為中國民眾近距離接觸古羅馬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摘自《光明日報》,2023年2月9日)該“文明”(D)A.在法制上的成就是《漢謨拉比法典》B.在鼎盛時期建立了森嚴的種姓制度C.在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有《擲鐵餅者》D.經歷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發展變化10.1793年,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之后,全國就很快征召了120萬軍隊,比最顯赫的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還多五倍,新的軍隊奔赴救國的前線。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B)A.英國“光榮革命” B.法國大革命C.美國的獨立戰爭 D.凡爾登戰役11.“根據《宣言》用某國文字發行的份數,不僅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工人運動狀況,而且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大工業發展的程度。”這反映出《共產黨宣言》(A)A.其傳播與工業革命之間有緊密聯系B.是超越時間和地域的永恒真理C.其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D.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12.1931年,蘇聯購買的機器設備占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國工商界紛紛擴大對蘇聯的出口,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卻嚴格限制進口蘇聯商品。這一現象產生的背景是(A)A.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嚴重經濟危機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推動了經濟發展C.羅斯福新政開啟國家干預經濟模式D.蘇聯工業產值上升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3.《北大西洋公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其中的“締約國”(A)A.以遏制蘇聯的擴張作為共同的目標B.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C.實際上處于美國和蘇聯的控制之下D.分化為敵對的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14.“1945年到1960年期間,至少40個國家和8億人口反抗過殖民主義,并贏得了他們自己的獨立。亞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們與歐洲關系的改變,是一個新時代來臨的最有力表現。”材料所體現的主題應該是(B)A.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B.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C.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D.不結盟運動的發展15.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D)A.西方國家的優勢地位得到增強B.全球化促使各國文化同質化C.發展中國家崛起改變世界格局D.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二、辨析改錯(8分)16.民主與法治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 】內正確的畫“√”;錯誤的畫“×”,并加以改正。【×】(1)《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印度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源遠流長。改正:“古印度”改為“古巴比倫”。【×】(2)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元老院是最高權力機構。改正:“元老院”改為“公民大會”。【√】(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改正:【×】(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政權屬于人民。改正:“社會主義國家”改為“新民主主義國家”。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歷代農民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總結,積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識。物候知識與氣象、天象緊密聯系,可被用于把握農時以達到增產目的,如“黃鶯兒鳴叫”就是采桑活動時宜的標志。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物候學。——摘編自陰法魯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1)根據材料一,簡述物候知識的價值。(4分)價值: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研究古代氣象知識的重要依據;推動氣象學、天象學的發展;推動物候學的產生。(任答兩點即可,4分)材料二圖1 唐鎏金銀香囊及其內部構造注: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圖2 北宋青釉剔花倒裝壺及其構造示意圖注: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摘編自愛德華·謝弗《撒馬爾罕的金桃》等(2)根據材料二,概括其體現出的古代手工業品的特點。(4分)特點:造型美觀;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引領風尚;日益走向大眾。(任答兩點即可,4分)(3)根據材料一、二,提煉一個主題。(2分)主題:勞動是人類文明與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科學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偉大的創造力。(任答一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西晉末年至劉宋為止,許多少數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與漢族雜居。中原地區陷入動蕩也造成中原人士離開故土。北來的僑民多集中在長江流域。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為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等《乾坤眾生——閱讀中國·社會卷》(1)依據材料一,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此階段的人口遷徙對“社會的久遠進步”的作用。(4分)主要表現: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中原地區民眾南遷。(2分)作用:促進民族交融,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推動江南地區的開發,縮小了南北差距,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任答一點即可,2分)材料二時間 1500— 1850年 1850年— 1945年 1945年— 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 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 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 1 200—3 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1500—1850年美洲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歷史事件。概括近代以來全球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4分)主要事件: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2分)趨勢: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任答兩點即可,2分)(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2分)因素:戰亂;殖民擴張;經濟因素;國際形勢;自然災害等。(任答兩點即可,2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一 漢興,接秦之敝(同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 ——木宮泰彥《中日交通史》漢初治國政策:__A__ 日本改革事件:__B__(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A、B處填空。(4分)A:休養生息(或無為而治)。(2分)B:大化改新。(2分)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民本”“和而不同”“協和外邦”等思想精華,堅持并踐行以“人民至上”“親仁善鄰”等科學社會主義最核心的價值觀,并結合中國實際,探索出群眾路線和外交的新局面。——摘編自陸衛明《論中國式現代化賡續發展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蘊》(2)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述中國共產黨人在踐行中國傳統文化中形成的“群眾路線”和“外交”新局面。(6分)民本與群眾路線。示例: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3分,敘述事件1分,影響2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外交的新局面。示例: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3分,敘述事件1分,影響2分)(3)綜合上述材料,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能為弘揚傳統文化做哪些努力?(2分)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積極踐行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3(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考試時間共120分鐘)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答案 B C B A B D C C D B A A A B D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還記載,高祖曰:“此三者(張良、蕭何和韓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劉邦奪取天下的(B)A.目的 B.原因 C.過程 D.影響2.下面兩圖片分別是三國時期和唐朝的生產工具。這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C)A.利用運河發展經濟 B.學習北方畜牧經驗C.重視農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廣犁耕技術3.據統計,唐朝共取士近3萬名,平均每年取士約100名;宋朝共取士11萬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約360名。宋朝在科舉取士上的做法(B)A.確保了科舉取士公平B.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D.形成了完備的考試制度4.《紅樓夢》中寫道,“外省州縣,折收糧米,勒索鄉愚”“賈政屬員‘重征糧米,苛虐百姓’”“只有貪贓枉法的官吏才‘升的升,遷的遷’”。這表明(A)A.封建社會殘酷腐敗 B.思想文化蓬勃發展C.文學創作脫離現實 D.民眾文化水平提升5.民國初年,出現多種新現象,首先是“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其次是“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再次為“見面要鞠躬,稱呼為先生”。據此可知,辛亥革命(B)A.改變了社會性質 B.推動了社會轉型C.結束了專制體制 D.批判了傳統道德6.下列表格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某個歷史事件,其歷史意義敘述正確的是(D)1952—1956年國民收入結構表年份 1952年 1956年國營經濟 19.1% 32.2%合作社經濟 1.5% 53.4%公私合營經濟 0.7% 7.3%個體經濟 71.8% 7.1%資本主義經濟 6.9% 接近0A.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B.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C.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D.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下表是2024年5月24日人民網發表的題為《走過70年……歷久彌堅》的文章摘要。據此判斷,文章紀念的歷史事件是(C)◎從亞洲走向世界,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水平差異 ◎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同 ◎成為現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是化解國際難題的良方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B.“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表D.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恢復8.下圖反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甲線段”所示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這主要得益于(C)A.社會主義高度計劃經濟B.自負盈虧的管理制度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和平發展的世界潮流9.“2022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期間,在中國舉辦了多場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覽,為中國民眾近距離接觸古羅馬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摘自《光明日報》,2023年2月9日)該“文明”(D)A.在法制上的成就是《漢謨拉比法典》B.在鼎盛時期建立了森嚴的種姓制度C.在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有《擲鐵餅者》D.經歷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發展變化10.1793年,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之后,全國就很快征召了120萬軍隊,比最顯赫的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還多五倍,新的軍隊奔赴救國的前線。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B)A.英國“光榮革命” B.法國大革命C.美國的獨立戰爭 D.凡爾登戰役11.“根據《宣言》用某國文字發行的份數,不僅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工人運動狀況,而且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大工業發展的程度。”這反映出《共產黨宣言》(A)A.其傳播與工業革命之間有緊密聯系B.是超越時間和地域的永恒真理C.其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D.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12.1931年,蘇聯購買的機器設備占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國工商界紛紛擴大對蘇聯的出口,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卻嚴格限制進口蘇聯商品。這一現象產生的背景是(A)A.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嚴重經濟危機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推動了經濟發展C.羅斯福新政開啟國家干預經濟模式D.蘇聯工業產值上升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3.《北大西洋公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其中的“締約國”(A)A.以遏制蘇聯的擴張作為共同的目標B.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C.實際上處于美國和蘇聯的控制之下D.分化為敵對的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14.“1945年到1960年期間,至少40個國家和8億人口反抗過殖民主義,并贏得了他們自己的獨立。亞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們與歐洲關系的改變,是一個新時代來臨的最有力表現。”材料所體現的主題應該是(B)A.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B.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C.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D.不結盟運動的發展15.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D)A.西方國家的優勢地位得到增強B.全球化促使各國文化同質化C.發展中國家崛起改變世界格局D.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二、辨析改錯(8分)16.民主與法治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 】內正確的畫“√”;錯誤的畫“×”,并加以改正。【×】(1)《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印度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源遠流長。改正:“古印度”改為“古巴比倫”。【×】(2)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元老院是最高權力機構。改正:“元老院”改為“公民大會”。【√】(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改正:【×】(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政權屬于人民。改正:“社會主義國家”改為“新民主主義國家”。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歷代農民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總結,積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識。物候知識與氣象、天象緊密聯系,可被用于把握農時以達到增產目的,如“黃鶯兒鳴叫”就是采桑活動時宜的標志。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物候學。——摘編自陰法魯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1)根據材料一,簡述物候知識的價值。(4分)價值: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研究古代氣象知識的重要依據;推動氣象學、天象學的發展;推動物候學的產生。(任答兩點即可,4分)材料二圖1 唐鎏金銀香囊及其內部構造注: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圖2 北宋青釉剔花倒裝壺及其構造示意圖注: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摘編自愛德華·謝弗《撒馬爾罕的金桃》等(2)根據材料二,概括其體現出的古代手工業品的特點。(4分)特點:造型美觀;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引領風尚;日益走向大眾。(任答兩點即可,4分)(3)根據材料一、二,提煉一個主題。(2分)主題:勞動是人類文明與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科學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偉大的創造力。(任答一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西晉末年至劉宋為止,許多少數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與漢族雜居。中原地區陷入動蕩也造成中原人士離開故土。北來的僑民多集中在長江流域。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為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等《乾坤眾生——閱讀中國·社會卷》(1)依據材料一,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此階段的人口遷徙對“社會的久遠進步”的作用。(4分)主要表現: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中原地區民眾南遷。(2分)作用:促進民族交融,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推動江南地區的開發,縮小了南北差距,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任答一點即可,2分)材料二時間 1500— 1850年 1850年— 1945年 1945年— 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 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 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 1 200—3 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1500—1850年美洲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歷史事件。概括近代以來全球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4分)主要事件: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2分)趨勢: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任答兩點即可,2分)(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2分)因素:戰亂;殖民擴張;經濟因素;國際形勢;自然災害等。(任答兩點即可,2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一 漢興,接秦之敝(同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 ——木宮泰彥《中日交通史》漢初治國政策:__A__ 日本改革事件:__B__(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A、B處填空。(4分)A:休養生息(或無為而治)。(2分)B:大化改新。(2分)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民本”“和而不同”“協和外邦”等思想精華,堅持并踐行以“人民至上”“親仁善鄰”等科學社會主義最核心的價值觀,并結合中國實際,探索出群眾路線和外交的新局面。——摘編自陸衛明《論中國式現代化賡續發展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蘊》(2)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述中國共產黨人在踐行中國傳統文化中形成的“群眾路線”和“外交”新局面。(6分)民本與群眾路線。示例: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3分,敘述事件1分,影響2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外交的新局面。示例: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3分,敘述事件1分,影響2分)(3)綜合上述材料,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能為弘揚傳統文化做哪些努力?(2分)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積極踐行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3(原卷版)docx.docx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安徽卷)03(解答版)docx.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