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下) 學業診斷3九年級 歷史(時間: 60分鐘, 滿分: 50分)注: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考生應首先閱讀試題卷及答題卡上的相關信息,然后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交卷時只交答題卡。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1.距今約8000 多年前,華夏大地開始形成的祭祀天地的傳統,成為后世中國古代政權合法性的儀式見證:祖先崇拜、宗族觀念成為今天中華民族孝慈倫理、家國情懷的淵源。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明的( )A.多元發展 B. 一脈相承 C.開放包容 D.進取創新2.考古學家據圖1與圖2所示文物推測,商王朝與北方族群曾有過戰爭沖突,婦好作為軍事將領參與戰爭。在這里,考古學家注重的是史料的( )“婦好征伐□方”的記載A.真偽辨別 B.分類整理 C.廣泛搜集 D.相互印證3.下面四幅圖片展示了我國古代耕地工具的演變過程。可見,我國古代生產工具( )A.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B.制造水平領先于世界C.都是配合牛耕使用 D.對其他地區影響深遠4.《劍橋中國秦漢史》記載: “郡縣制使地方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命令能直達基層。” 該觀點強調郡縣制( )A.導致秦朝速亡 B.加強君主專制 C.提升治理效能 D.激化社會矛盾5.某歷史興趣小組在學習清朝歷史時,整理了如下史事。他們研究的主題是清朝( )A.統治危機的加劇 B.積極抵御外來民族侵略C.君主專制的強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6.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屠呦呦專家團隊受此啟發,從青蒿中分離出能夠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對人類防治瘧疾發揮了巨大作用。這表明( )A.傳統醫學博大精深 B.中醫理論體系完整C.中醫治療領域廣泛 D.東晉醫學達到巔峰7.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評價: “鄭和的航行……支付的代價是明朝國庫的枯竭”。這反映鄭和下西洋( )A.促進了文化交流 B.加重了財政負擔 C.加強了邊疆防御 D.推動了制度變革8.19世紀末,帝國主義獲得在中國從事生產的特權……與那些萌芽中的中國工商業者相比,外國投資者和開發商擁有大量資金、工藝技藝和特權地位,因而占據著明顯的優勢。材料旨在強調,此時清政府( )A.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B.興起實業救國浪潮C.民族工業發展困難重重 D.完全淪為半殖民地9.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有學者指出: “它的成立,極大地改變了革命運動分散的局面,將反清斗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該觀點主要是基于同盟會( )A.首次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B.明確提出“扶清滅洋”的主張C.使資產階級革命有了統一領導 D.直接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10.革命已經證明,人們雖然能夠推翻整個傳統的政治結構,卻不能影響遍及整個社會的腐敗現象。事實上,陳腐的舊勢力不僅僅有能力繼續存在,似乎還有能力恢復生機。于是,知識分子在思想領域采取掀起( )A.護國運動 B.二次革命 C.護法運動 D.新文化運動11.1923年某決議指出:依中國社會的現狀,宜有一個勢力集中的黨為國民革命運動之大本營,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是一個比較革命的黨。該決議直接推動了( )A.國共第一次合作 B.黃埔軍校的建立 C.北伐戰爭的開始 D.國民政府的成立12.1937年中國有164家現代銀行和1597家支行,但它們大都集中在沿海各省的主要城市(1936年,僅上海就有58家總行和130家支行)。這表明中國近代近代經濟( )A.整體水平較高 B.資金力量雄厚 C.地區發展失衡 D.行業技術先進13.下表為深圳部分年份的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表。導致前后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人民幣 百萬)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民幣) 進出口總額 (美元百萬)1979 約196 極低 幾乎為零1980 270.12 835 17.511985 3902.22 4809 1306.321990 17166.65 8724 15701.36A.計劃經濟的優勢 B.地理位置較優越 C.改革開放的政策 D.市場經濟體制確立14.為解決傳統工業基地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某城市采取了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建設生態濕地公園、引入高新技術企業等舉措。該城市的轉型實踐體現了新發展理念中的( )A.創新、開放 B.協調、共享 C.綠色、創新 D.開放、共享15.希臘化時代科學的發展,在于以埃及、巴比倫長期積累的數理和天文知識為據,加之以古典希臘思想理性主義的推導和概括。兩者交融,才能同時超越古代東方和古典希臘。材料旨在強調( )A.文明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B.希臘理性決定科學方向C.知識傳承奠定科學框架 D.東方文化引領世界發展16.教皇尤利烏斯二世(任期:1503—1513)下令鑄造了一枚獎章,上面寫著“教皇尤利烏斯·愷撒二世”,而所用的教皇(Pont[ifex])一詞,恰恰是古羅馬時期對大祭司的稱謂。該現象表明文藝復興時期( )A.宗教勢力極其強大 B.弘揚古代羅馬文化C.人文主義思潮盛行 D.反對教會至高權威17.下表梳理了美國奴隸制的廢除過程,由此可知,美國民主制的發展過程具有( )時間 文獻 內容1863年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宣布叛亂諸州全部奴隸從此“永遠獲得自由”1865年 第13 條憲法修正案 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奴隸制1866年 第14條憲法修正案 規定“凡出生在美國或歸化的美國人”都是美國公民1870年 第13條憲法修正案 規定公民的投票權“不得以種族、膚色或以往的奴隸身份為理由加以否認或限制”A.局限性 B.真實性 C.漸進性 D.歷史性18.現代工業的大批量生產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大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紙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材料表明工業化( )A.創造了巨大財富 B.豐富了人們生活 C.發展了大眾教育 D.加劇了貧富分化19.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關貿總協定的一些規則缺乏法律約束,解決爭端的機制也不完善,相對狹窄的管轄范圍,不能滿足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這表明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A.形成了世界貿易新秩序 B.徹底消除了貿易爭端C.打破了區域間貿易壁壘 D.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20.快餐時代使廚房、餐桌的作用日漸降低。此前的調查顯示,英國1/4的家庭沒有餐桌,其余家庭的餐桌超過一半不是吃飯之用,只有5%的家庭每天在餐桌旁邊吃飯邊聊天。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6分)材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歷史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以民為本”的價值追求,凸顯了人民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也包含著“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凝聚著中國式現代化對于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凝結著“天人合一”的發展思想,引導中國式現代化在追求發展的同時,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攜帶著“美美與共”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摘編自佟瑤《文化根基、文化動力和文化路徑: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視角的三維建構》(1)根據材料,繪制表格梳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淵源關系。(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中國方案”并簡要闡釋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分)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6分)材料一 在大航海時代,英國憑借獨特的島國位置與先進的航海技術,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逐漸掌控大西洋航線,為其海外殖民和貿易奠定基礎。此后,英國持續發展海軍,直至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美國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東西兩面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得以安心發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積極創新并將科技成果應用于海軍建設 。1898年美國擊敗西班牙,奪取菲律賓、關島等海外殖民地 。二戰后,確立全球海洋霸權 。——摘編自《英國通史》、 《全球通史》材料二時期 戰略目標20世紀 50年代 保衛沿海沿江,實行沿岸防御,完成“近岸防御”的戰略任務20 世紀 80年代 實現從“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的戰略轉變21世紀以來 實現從“近海防御”向“遠海護衛”的戰略轉變——摘編自王寄《中國國家海權意識建設存在問題及培育對策研究》(1)根據材料一,歸納英國和美國憑借海洋資源崛起過程中的相同點。 (3分)(2)根據材料二,概況新中國海防戰略目標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 (2分)(3)綜合以上探究,談談你對國家發展與海洋戰略之間關系的認識。 (1分)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6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由于數百萬殖民地居民在盟國和日本的軍隊和勞改營中的服役,這種世界范圍的殖民地覺醒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老百姓還受到了盟國關于自由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的影響。——(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材料二 從(20世紀)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在亞非拉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獨立國家體系……60—70年代聯合國接納的113個新會員國中除了兩個德國以外全都是第三世界國家。——吳于麈等《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根據材料一,指出二戰后世界政治秩序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3分)(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3分)河南省實驗中學2024—2025 (下)學業診斷3九年級 歷史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 (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1-5:BDACD 6-10:ABCCD 11-15:ACCCA 16-20:BCBDA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5小題,每題6分,共30分)21.(6分)(1)文化的連續性,尊秩守禮,居中而治,皇權至上。 (任意兩點,2分)(2)中軸對稱,均衡分布;南北延伸的軸線統御全城;天壇、祈年殿等建筑巍峨雄偉,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等。(符合題意的任意兩點,2分)(3)如天安門,見證了五四運動中國青年學生的抗爭,推動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舉行,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標志。(準確寫出發生在北京的體現中國人民革命、建設的重大史事及意義,2分)22. (6分)【評分細則】一等 (6—5分) ①題目恰當,觀點明確 ②史實運用正確 ③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二等 (4—2分) ①題目恰當,觀點較為明確 ②史實運用基本正確 ③條理較為清晰,語句較為通順,表述較為完整三等 (1—0分) ①立場不正確或題目不恰當,觀點不明確 ②史實運用不正確 ③條理不清晰,語句不通順,表述不完整23. (6分)(1) (4分)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以民為本 以人民為主體天下為公 追求共同富裕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美與共 走和平發展的道路(2)方案:“一帶一路”。闡釋:漢朝時,開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相互交流;中共十八大后,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并深入實施, 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戰略,促進了各國共同發展。(方案及闡釋,共2分,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亦可)24. (6分)(1)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國家都重視海軍建設,都通過軍事手段奪取海洋權益,借助海洋進行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海洋在建立霸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任意三點,3分)(2)特點: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海防策略或實施機動靈活的海防戰略;原因:吸取近代中國有海無防 (海防松弛)的歷史教訓 (列舉史事說明也可以),現代海防意識 (海權意識)不斷增強等。(特點1分,原因1分)(3)海洋戰略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海洋不僅是資源寶庫,也是貿易通道和戰略要地;國家應重視海洋權益;重視加強海軍建設、海洋經濟開發和海洋科技創新;重視維護海上安全與貿易暢通,以海洋戰略推動國家經濟、軍事、外交等全面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 等等。(任意一點1分,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亦可。)25. (6分)(1)變化: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原因:殖民國家實力遭到極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殖民地力量得到發展;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變化1分,原因任意兩點2分)(2)現象:二戰后亞非拉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并加入聯合國。影響:美國對聯合國的操縱逐步失效;聯合國日益成為發展中國家反對殖民主義的舞臺;第三世界崛起,有力沖擊了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與發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經濟新秩序等。 (現象1分,影響任意兩點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