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語文九年級下——20《曹劌論戰》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理解詞語古今異義的差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學習古人強烈的家國情懷。3.結合具體語句,分析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4.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進行敘事,安排詳略的寫作技巧。【重點難點】1.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理解古今意義的差別,梳理故事情節。2.探究獲勝原因,全面客觀評價人物,學習古人強烈的家國情懷。【教學流程】一.情境導入[故事導入]多媒體出示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失敗了的英雄項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項羽擁兵40萬之眾,卻被僅有10萬兵馬的劉邦挫敗,落得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結局,原因是什么?預設:項羽的殘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過渡語: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中國歷史上另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分析一下戰爭中以小敵大、克敵制勝的關鍵又是什么?請看課文《曹劌論戰》。二.文學常識1.作者作品《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左傳》所記內容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書中記述了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和荒淫,贊美了許多杰出人物的歷史功績,表達了重視人民的民本思想。2.背景資源本文節選自《左傳 莊公十年》,本文所寫的戰爭是齊魯兩國間的一次戰爭,因戰場在長勺,又稱“長勺之戰”。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干涉了齊國的內政,興兵攻魯,兩軍戰于長勺。這是諸侯間爭權奪利的戰爭,齊國以大壓小,以強凌弱,處于進攻者的地位,魯國處于防御者的地位,而戰爭的結果卻是魯勝齊敗。三.誦讀感知[學生活動一]聽范讀,讀準字音。劌(guì) 又何間(jiàn)焉 弗(fú) 未徧(biàn) 玉帛(bó) 孚(fú) 旗靡(mǐ)[學生活動二]大聲朗讀,注意朗讀的節奏。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四.疏通文意[學生活動一]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以圈點、勾畫、批注的形式,結合課文下注釋,將不能理解的字詞勾畫出來。[學生活動二]小組交流,組長歸納翻譯問題,班內解決。[學生活動三]找學生代表翻譯課文,出示翻譯原則:逐字譯文 直譯為主 意譯為輔 增添刪補【第1段】1.十年①春,齊師②伐我③。公④將戰,曹劌請見。【課本注釋】①[十年]魯莊公十年。②[師]軍隊。③[我]《左傳》是按照魯國紀年順序編寫的,所以稱魯國為“我”。④[公]指左莊公,魯國君主。譯: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2.其鄉人曰:“肉食者①謀之,又何間②焉?”劌曰:“肉食者鄙③,未能遠謀。”乃入見。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課本注釋】①[肉食者]吃肉的人。②[間(jiàn)]參與。③[鄙]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譯: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3.問:“何以戰①?”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②,必以分人③。”對④曰:“小惠未遍⑤,民弗從也。”【課本注釋】①[何以戰]即“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憑、靠。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用來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安,指安身。專,獨自享有。③[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④[對]回答。一般把它分給別人。⑤[遍]遍及,普遍。譯: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4.公曰:“犧牲玉帛①,弗敢加②也,必以信③。”對曰:“小信未孚④,神弗福⑤也。” 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課本注釋】①[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祭祀用的純金色全體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絲織品。②[加]虛夸,夸大。③[信]實情。④[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信服。⑤[福]賜福,保佑。譯: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情。”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是不能讓神靈信服的,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5.公曰:“小大之獄①,雖不能察②,必以情③。”對曰:“忠之屬④也。可以一戰⑤。戰則請從⑥。”【課本注釋】①[獄]指訴訟事件。②[察]明察。③[情]誠,誠實。這里指誠心。④[忠之屬也](這)是盡職分之類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類。⑤[可以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⑥[從]跟隨。譯: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職分之類的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第2段】1.公與之乘①,戰于長勺。公將鼓之②。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課本注釋】①[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乘一輛戰車。之,指曹劌。②[鼓之]擊鼓進軍。古代作戰,擊鼓命令進軍。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之,起補足音節的作用。譯: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2.齊師敗績①。公將馳②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③,登軾而望之④,曰:“可矣。”遂逐齊師。【課本注釋】①[敗績]大敗。②[馳]驅車追趕。③[下視其轍]向下察看車輪碾出的痕跡。④[登軾而望之]登上車前的橫木眺望齊國軍隊。譯: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驅車追趕齊軍。曹劌說:“還不行。”向下察看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眺望齊國軍隊,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第3段】1.既克①,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②。一鼓作氣③,再④而衰,三而竭⑤。彼竭我盈⑥,故克之。【課本注釋】①[既克]戰勝齊軍后。既,已經。②[夫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③[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作,鼓起。④[再]第二次。⑤[竭]窮盡。⑥[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譯: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窮盡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2.夫大國,難測①也,懼有伏②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課本注釋】①[測]推測,估計。②[伏]埋伏。③[靡(mǐ)]倒下。譯: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埋伏。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知識檢測】一.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同的一項是【 】A.玉帛/棉花 纖細/鮮為人知 偃旗息鼓/揠苗助長B.倔強/崛起 夾縫/汗流浹背 小信未孚/不負眾望C.挑剔/警惕 興趣/即物起興 下視其轍/南轅北轍D.輟學/點綴 湍急/惴惴不安 望其旗靡/風靡全球二.文學常識填空課文選自《 》,記敘了我國歷史上一場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塑造了 和 兩個人物形象。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又何間焉 間:2.何以戰 以:3.必以信 信: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5.既克 既:6.望其旗靡 靡:四.辨別下列加點的詞語的古今詞義。1.犧牲玉帛 古義:今義: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古義:今義:3.一鼓作氣,再而衰 古義:今義:五.詞語辨析1.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何以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小大之獄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C.戰于長勺 受地于先王D.登軾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2.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雖不能察,必以情 雖欲言,無可進者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C.登軾而望之 先天下之憂而憂D.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其真無馬邪六.把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五.梳理故事情節[學生活動]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圖表,并據此復述課文。請見→________→參戰→________預設:以所寫人物曹劌的活動為線索,情節概括:請見→論戰→參戰→釋疑。過渡語:本文論述了曹劌關于戰爭的理論。如果以作者角度所寫事情的發展為線索,完成下面的圖表,并據此復述課文。________→備戰→勝戰→________預設:迎戰→備戰→勝戰→評戰。[思考]魯國的這場戰役,性質是什么呢?能從文中找出一個詞語說明理由嗎?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預設:“伐”,攻打之意。“伐”表明了戰爭的性質,齊國是發動戰爭的入侵國。而“我”指的不是作者,而是指魯國,在這場戰爭中是被動身份,進行的是一次保衛國家的正義之戰。介紹背景: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后,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于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于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小結:這是一場以大欺小、倚強凌弱的非正義戰爭。而對魯國說,則是抵御侵略、保衛國家的正義戰爭。[思考](探究獲勝成因)齊魯長勺之戰,魯國能夠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結合課文做簡要分析。提示:政治上、軍事上。預設:政治上取信于民,從二人戰前對話可見;軍事上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善抓戰機。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六.品讀課文,把握人物形象[問題]“遠謀”和“鄙”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遠謀”是深謀遠慮的意思,“鄙”是鄙陋,眼光短淺的意思。[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和魯莊公的“鄙”?對文中出現的人物,你有怎樣的評價?預設:1.曹劌的“遠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⑴曹劌請見。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意思是:“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太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在沒有見到魯莊公之前就了解統治者的目光短淺。⑵曹劌問戰。莊公三答,曹劌三評。三答和三評非常直接而且準確地指出了本次戰爭的依靠,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⑶曹劌參戰。語言簡潔:兩次“未可”,兩次“可矣”,是在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不僅襯托出戰事的緊迫,也表現出曹劌思維的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還有動作的簡潔。(可結合文中用詞具體體會曹劌的謀略周密,細心。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⑷曹劌論戰。結合文本:“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理解句子意思“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了。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勝齊軍”并抓住句中的關鍵詞理解并積累文言詞語“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弱。竭:盡。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旺盛。克:戰勝。”從曹劌的解釋中更進一步了解他的“遠謀”。2.魯莊公的“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⑴在文本開始就用鄉人之口側面表現:“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是:“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自會謀劃此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表現為魯莊公的統治并不是很得人心。⑵在曹劌問戰中莊公的三答中可以看出他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祈求神靈保佑上,表現了政治上的“鄙”。⑶在戰爭中,急于求成,急于攻擊,表現了軍事指揮上的“鄙”。⑷在戰爭結束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仍然“問其故”再現其“鄙”。(本問題同上一個問題相對應,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學方式。[學生活動]文中的魯莊公,你還能結合具體內容,換個角度稱贊他一番嗎?預設:⑴從“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中可以看出魯莊公在面對強敵是仍然能夠做到“威武不能屈”。⑵在“公將戰”的情況下“曹劌請見”,在戰事緊張的情況下作為一國之君還能親自接見“平民”的曹劌。⑶在曹劌問戰中,當曹劌一一否定他的作戰方案時還能不急不躁,謙虛地說下去。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⑷在戰場之上能夠用人不疑,謙虛接受曹劌的指導。小結:⑴曹劌是一個有深謀遠慮的愛國的人,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⑵魯莊公是一個沒有遠見的、不懂戰爭謀略的人。但是他作戰用曹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七.學習寫法(學習文章剪裁)[思考]本文僅200余字,哪些事情詳寫?哪些略寫?請你說說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預設:⑴本文以曹劌“論戰”為中心,詳細寫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其余均略寫。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⑵從事情發展角度,詳寫戰前政治準備、戰后總結;略寫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經過。⑶從人物塑造上,詳寫了人物的語言,即論戰,略寫人物的行動。表達效果:這樣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內容,充分表現曹劌的“遠謀”。八.課堂寄語這篇課文選自《左傳》,作為一部文學經典,其意蘊源遠流長,散發著無限魅力,許多常用的成語如“狼子野心”“一問三不知”“退避三舍”都出自《左傳》記述的故事中,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多讀讀《左傳》的其他名篇,走進經典,品味書香!微信公眾號“彭波語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推薦閱讀:《左傳》名篇《鄭伯克段于鄢(yān)》《燭之武退秦師》《晉楚城濮之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