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二節 人口遷移課程標準: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10,完成下表。概念: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為屬性 表現時間屬性空間屬性居住地發生永久性或長期性變化人口遷移必須遷出原居住地一定距離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一、人口遷移的概念及分類常住人口是國際上進行人口統計、發布人口數據時通用的總人口指標口徑。在我國,常住人口是指實際經常居住在某地區半年以上的人口。 ——國家統計局A1A2B1A1 A2A1 B1在一國范圍內,一般以跨越某種行政區域界線為依據下列人口流動行為中,哪些屬于人口遷移?外出度假、旅游。張成高中畢業考取大學去外省讀書王艷從甲縣A中學轉到乙縣B中學讀書2015年在德國難民營生活的敘利亞難民臨時或短期離開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下列人口流動行為中,哪些屬于人口遷移?外出度假、旅游。張成高中畢業考取大學去外省讀書王艷從甲縣A中學轉到乙縣B中學讀書2015年在德國難民營生活的敘利亞難民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1)按人口遷移的空間范圍看國內遷移國際遷移永久性移民在本國就業的外國人國際定居難民等(2)按人口遷移的方向看農村→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第一產業二三產業人們為什么要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呢 閱讀p11,討論導致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別有哪些?遷出地的社會經濟情況遷入地的社會經濟情況(遷移阻礙因素,如移民限制、遷移距離)就業機會少自然災害多公共設施差醫療、教育條件差社會福利差交通、通信差環境惡化戰爭……氣候溫和就業機會多經濟收入高社會福利好醫療、教育條件好社會穩定土壤肥沃交通、通信發達環境優美……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常住人口】指經常居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口,它包括常住該地而臨時外出的人口,不包括臨時寄住的人口。推力>拉力拉力>推力推拉理論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附近超過20萬居民被迫遷移。近10多年來,寧夏中部揚黃灌區先后接納近20萬六盤山山區移民。2014年,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族部分居民遷入俄羅斯。明清時期,我國出現“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三次大的移民潮。20世紀30年代,一場大旱使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及其附近地區赤地千里,許多農民舉家逃離了這篇干涸的土地。有些人選擇遷居東部,但大多數人則向西遷往加利福尼亞州。課本P12:議一議,下列人口遷移事件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說明判斷理由。自然環境(環境污染)自然環境(生態移民)政治(戰爭)和社會文化因素(種族)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災害)、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災害)、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三、人口遷移的影響分析思路①從辯證角度:有利 vs 不利②從區域角度:遷出地 vs 遷入地③從要素角度:生態環境、經濟、社會④從具體方面:人口數量、性別比、職業構成、產業結構、交通、社會治安、城市化等影響 遷入地 遷出地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利于擴大產業規模/人才,利于科技創新; ②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 ③促進城市化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促進第二、三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⑤緩解老齡化進程/減緩老齡化趨勢 ①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保護環境;②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③緩解當地的就業、交通壓力;④加強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文化等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不利 ①增加了公共設施的負擔和城市管理的難度; ②在住房、交通、就業、衛生、教育、城市、社會治安、生態環境等方面產生巨大壓力 ①導致當地人才外流,勞動力不足;②影響遷出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③農村土地撂荒,留守兒童、留守家庭增多④老齡化加劇①影響人口和人種的分布,影響人口年齡結構,改變環境承載力;②影響經濟、文化發展,改變世界產業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產活動的發展,促進文化擴散和新文化區的形成;③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隨著人口規模的擴大,城市的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區也隨之發生布局調整,郊區不斷出現住宅小區,促進了郊區城市化的發展。④人口遷移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伴隨人口遷移,會不斷出現新的職業。如學齡兒童遷移人口增多,則遷入地應增加或加強中小幼教師的師資力量。人口遷移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四、國際人口遷移1800一戰前二戰后14001、19世紀以前(15-19世紀)原因: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方向:舊大陸→新大陸特點:歐洲→美洲、大洋洲(歐洲殖民主義擴張)非洲→美洲(黑奴貿易)以集團性、大規模的移民為主人口較少和尚未開發2、19世紀-20世紀初(一戰前)原因:北美經濟發展(拉力)歐洲人口增長(推力)方向:特點:歐洲→美國、加拿大自發性在這期間,歐洲外遷人口5000—6000萬人,北美及其他未開發地區的居民,從1840年的567萬人增加到1910年的2億人。從人口學觀點看,它緩和了歐洲的人口膨脹,改變了歐洲和美洲人口結構,大大改變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對以后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影響: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原因:戰爭方向:戰亂國家→非戰亂國家一戰被認為是現代難民問題的開端,一戰后,很多難民在戰后陸續返回了家園。然而二戰所造成的難民問題就嚴重多了。有數據表明,在戰爭期間或戰后數年,有多達6000 萬的歐洲人被迫背井離鄉,成為難民。4、二戰后原因:方向:特點:東歐:國界變動南亞:印巴分治非洲:殖民者遣返經濟差異區域政治形勢歐洲:遷出→遷入美國:拉美↑>亞洲↑>歐洲↓資源開發外籍工人→北非、西亞政治性遷移增加 流向發生大變化美國遷入人口來源地發生變化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社會文化(教育、技術)4、二戰后影響:對遷入國對遷出國緩解老齡化、彌補勞動力促進科學技術交流節約教育經費減輕人口壓力人才外流時間 方向 特點20世紀以前 “____大陸”遷往“____大陸” 15世紀,歐洲______販賣______黑奴到______;19世紀到20世紀初,______人移居______、______兩次世界 大戰期間 _____國家遷往______國家 大規模的______遷移“二戰” 以后 ______國家遷往_____國家 國際人口的_______遷移急劇增加;國際人口遷移的_____發生了很大變化;_____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舊戰亂非戰亂發展中發達難民新殖民者非洲政治性美國流向美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四、當代國際人口遷移的影響對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對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發達國家來說1、彌補了其勞動力的不足2、帶來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為遷入國節約了教育費用對人口增長率很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1、減輕本國人口壓力2、具有較高素質的科技人員、專業人員遷出,這樣容易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后勁不足當代人口遷移主要以:人才外流、勞務輸出、國際難民為主;五、我國人口遷移1、歷史上流向:原因:特點:頻繁、規模大闖關東、走西口、黃河中下游→長江、珠江流域政治、經濟、戰爭、災害2、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流向:原因:特點:自發性遷移少有計劃、有組織東部→中部東部、中部→東北、西北、西南城市→農村戶籍管理開發內地、支援邊疆3、改革開放以來流向:原因:特點:務工經商、自發遷移、數量大改革開放政策城鄉差距大1990-2010各省級行政區凈遷移人口圖西北、西南、中部→東部欠發達地區→發達地區內地→沿海農村→城市→發達國家4、近年來(見活動P15內容)特點:就業狀況改善、經濟收入增加→歸屬感幸福感增強平均年齡流動距離驅動因素流動方向流動目的流動方式流動形態更小更長更復雜更集中生存→發展個體→舉家鐘擺式→穩定原因:2023年各省市區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比例現住地與出生地之間分離的人口被稱為終身遷移人口。下圖為武漢市終身遷移人口(抽樣數據)圖。1.武漢市終身遷移人口主要來自A.西南地區 B.華東地區C.北方地區 D.周邊省區2.安徽、河南兩省遷往武漢市的終身遷移人口數量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發展程度差異 B.地域開放程度差異C.人口遷出數量差異 D.距沿海發達地區遠近差異調查報告顯示,某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民工分別比上年下降2.4%和7.6%,東部沿海地區出現“用工荒”。下圖為該年我國農民工流向變化統計圖。讀圖,回答1~2題。1.關于該年我國農民工流向變化及其原因,敘述正確的是( )A.流向西部的農民工數量多于流向東部B.流向東部的農民工占流動農民工的比例最低C.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東部地區D.東部地區的生活成本上升2.為緩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A.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 B.吸引海外移民,鼓勵生育C.減小投資規模,改善工業布局 D.降低生活水平以減少生活成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