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16.明朝的對外關系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人教2024版 七年級下冊歷史【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明朝的對外關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路線及歷史意義,理解明初航海壯舉的政治經濟背景。 了解戚繼光抗倭的背景、過程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的愛國精神,分析倭寇泛濫的原因與中日交流的復雜性。 簡述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的史實,認識早期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 通過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運動,培養歷史比較與綜合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倭寇侵擾區域圖》等歷史地圖,提取空間信息,構建時空觀念。 通過研讀《明史》中鄭和事跡、戚繼光《紀效新書》片段等史料,提升史料實證能力。 組織 “鄭和下西洋是壯舉還是勞民傷財” 的辯論活動,培養辯證思維與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鄭和船隊的航海智慧與開放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體會戚繼光等抗倭英雄的愛國情懷,樹立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意識。 認識明朝對外關系從友好交流到被動防御的轉變,理解開放與封閉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的歷程與歷史意義。 戚繼光抗倭的背景與民族精神內涵。 (二)教學難點 分析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原因與明朝對外政策轉向的深層邏輯。 辯證看待倭寇問題中中日民間貿易與官方沖突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播放鄭和船隊模擬動畫、抗倭戰場復原視頻,創設歷史情境。 問題探究法:設置 “鄭和為何能七下西洋?”“倭寇為何難以根治?” 等問題鏈,引導深度思考。 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鄭和船隊船員、抗倭士兵等角色,體驗歷史場景。 數據分析法:對比鄭和船隊與哥倫布船隊的規模、技術,直觀呈現明朝航海實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視頻引入:播放《鄭和下西洋》紀錄片片段,展示寶船模型與航海圖,提問:“600 多年前,一支龐大的中國船隊曾遠航至非洲東海岸,這是怎樣的壯舉?為何這場航海奇跡未能持續?”聯系舊知:結合前課 “明朝強化皇權”,引導學生思考明初國力強盛與對外政策的關系,導入課題。 (二)新課講授(32 分鐘) 1. 鄭和下西洋 —— 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12 分鐘) 時空建構: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標注劉家港、馬六甲、紅海、非洲東海岸等關鍵地點,結合年表梳理 1405-1433 年七次航行的時間軸。 史料分析:對比《明史》中 “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與鄭和碑文 “宣諭德化,敷施利物”,探討鄭和下西洋的雙重目的(政治宣威與經濟交流)。 數據對比:列出鄭和寶船(長 44 丈,寬 18 丈)與哥倫布圣瑪利亞號(長 24 米)的尺寸、船員數量(2.7 萬 vs 88 人),直觀呈現明朝航海技術的領先性。 小組討論:“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卻未能像歐洲航海一樣推動社會變革,原因何在?”(引導學生從明朝經濟模式、政治體制等角度分析)。 2. 戚繼光抗倭 —— 沿海危機與民族抗爭(12 分鐘) 因果分析:展示《嘉靖時期倭寇侵擾區域圖》,結合史料 “市禁則商轉為寇”,講解倭寇泛濫的根源:明朝海禁政策與東南沿海民間貿易需求的沖突,以及日本戰國時代浪人參與劫掠。 人物探究:講述戚繼光組建 “戚家軍”、發明 “鴛鴦陣” 的故事,分析其軍事改革的創新性(如兵民結合、火器應用)。史料研讀:引用戚繼光詩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結合《紀效新書》選段,體會其治軍理念與愛國情懷。 辯證思考:提問:“倭寇是否完全是日本侵略者?如何看待沿海百姓與倭寇的復雜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倭寇成分的復雜性,區分劫掠者與走私者)。 3. 葡萄牙占據澳門 —— 早期殖民擴張的開端(6 分鐘) 史實梳理:結合《澳門地理位置圖》,簡述 1553 年葡萄牙人以 “借地晾曬貨物” 為由占據澳門,明朝政府保留行政權的過程。 影響分析:對比澳門與同時期歐洲殖民地(如馬六甲),指出其作為中西貿易中轉站的特殊性,探討殖民活動對明朝經濟、文化的雙重影響(如白銀流入、西方科技傳入)。 (三)課堂小結(3 分鐘) 知識框架圖: 明朝對外關系 ├─ 友好交流:鄭和下西洋(政治宣威+經濟貿易) ├─ 沖突防御:戚繼光抗倭(海禁政策→倭患→海防改革) └─ 被動應對:葡萄牙占據澳門(殖民開端→中西接觸) 核心總結:明朝對外關系從主動開放走向被動防御,既展現了強盛時期的文化自信,也埋下了因循守舊的隱患,為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提供了歷史鏡鑒。 (四)隨堂訓練(7 分鐘) 基礎選擇題: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發展海外貿易 B. 宣揚國威 C. 開拓殖民地 D. 學習西方技術 戚繼光抗倭的性質是( )A. 反侵略戰爭 B. 民族內部沖突 C. 農民起義 D. 宗教戰爭 材料解析題:史料:“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托言倭奴,而其實出于日本者不過數千,其余皆中國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明)謝杰《虔臺倭纂》問題:① 材料反映了倭寇的成分有何特點?② 結合所學,分析為何會出現 “中國之赤子無賴者附之” 的現象? (五)布置作業(5 分鐘) 必做題:繪制《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對比表》(從時間、船隊規模、目的、影響等方面對比)。 選做題:撰寫小論文《假如鄭和船隊抵達歐洲 —— 想象與歷史的碰撞》,鼓勵發散思維。 實踐題:查閱 “隆慶開關” 史料,思考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為下節課 “明朝經濟” 做鋪墊。 五、教學反思 預設難點:學生可能對 “倭寇成分復雜性”“鄭和下西洋終止原因” 理解困難,需通過分層設問、補充案例(如汪直集團)輔助講解。 拓展方向:可結合 “一帶一路” 倡《明朝的對外關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路線及歷史意義,理解明初航海壯舉的政治經濟背景。 了解戚繼光抗倭的背景、過程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的愛國精神,分析倭寇泛濫的原因與中日交流的復雜性。 簡述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的史實,認識早期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 通過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運動,培養歷史比較與綜合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倭寇侵擾區域圖》等歷史地圖,提取空間信息,構建時空觀念。 通過研讀《明史》中鄭和事跡、戚繼光《紀效新書》片段等史料,提升史料實證能力。 組織 “鄭和下西洋是壯舉還是勞民傷財” 的辯論活動,培養辯證思維與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鄭和船隊的航海智慧與開放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體會戚繼光等抗倭英雄的愛國情懷,樹立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意識。 認識明朝對外關系從友好交流到被動防御的轉變,理解開放與封閉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的歷程與歷史意義。 戚繼光抗倭的背景與民族精神內涵。 (二)教學難點 分析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原因與明朝對外政策轉向的深層邏輯。 辯證看待倭寇問題中中日民間貿易與官方沖突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播放鄭和船隊模擬動畫、抗倭戰場復原視頻,創設歷史情境。 問題探究法:設置 “鄭和為何能七下西洋?”“倭寇為何難以根治?” 等問題鏈,引導深度思考。 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鄭和船隊船員、抗倭士兵等角色,體驗歷史場景。 數據分析法:對比鄭和船隊與哥倫布船隊的規模、技術,直觀呈現明朝航海實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視頻引入:播放《鄭和下西洋》紀錄片片段,展示寶船模型與航海圖,提問:“600 多年前,一支龐大的中國船隊曾遠航至非洲東海岸,這是怎樣的壯舉?為何這場航海奇跡未能持續?”聯系舊知:結合前課 “明朝強化皇權”,引導學生思考明初國力強盛與對外政策的關系,導入課題。 (二)新課講授(32 分鐘) 1. 鄭和下西洋 —— 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12 分鐘) 時空建構: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標注劉家港、馬六甲、紅海、非洲東海岸等關鍵地點,結合年表梳理 1405-1433 年七次航行的時間軸。 史料分析:對比《明史》中 “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與鄭和碑文 “宣諭德化,敷施利物”,探討鄭和下西洋的雙重目的(政治宣威與經濟交流)。 數據對比:列出鄭和寶船(長 44 丈,寬 18 丈)與哥倫布圣瑪利亞號(長 24 米)的尺寸、船員數量(2.7 萬 vs 88 人),直觀呈現明朝航海技術的領先性。 小組討論:“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卻未能像歐洲航海一樣推動社會變革,原因何在?”(引導學生從明朝經濟模式、政治體制等角度分析)。 2. 戚繼光抗倭 —— 沿海危機與民族抗爭(12 分鐘) 因果分析:展示《嘉靖時期倭寇侵擾區域圖》,結合史料 “市禁則商轉為寇”,講解倭寇泛濫的根源:明朝海禁政策與東南沿海民間貿易需求的沖突,以及日本戰國時代浪人參與劫掠。 人物探究:講述戚繼光組建 “戚家軍”、發明 “鴛鴦陣” 的故事,分析其軍事改革的創新性(如兵民結合、火器應用)。史料研讀:引用戚繼光詩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結合《紀效新書》選段,體會其治軍理念與愛國情懷。 辯證思考:提問:“倭寇是否完全是日本侵略者?如何看待沿海百姓與倭寇的復雜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倭寇成分的復雜性,區分劫掠者與走私者)。 3. 葡萄牙占據澳門 —— 早期殖民擴張的開端(6 分鐘) 史實梳理:結合《澳門地理位置圖》,簡述 1553 年葡萄牙人以 “借地晾曬貨物” 為由占據澳門,明朝政府保留行政權的過程。 影響分析:對比澳門與同時期歐洲殖民地(如馬六甲),指出其作為中西貿易中轉站的特殊性,探討殖民活動對明朝經濟、文化的雙重影響(如白銀流入、西方科技傳入)。 (三)課堂小結(3 分鐘) 知識框架圖: 明朝對外關系 ├─ 友好交流:鄭和下西洋(政治宣威+經濟貿易) ├─ 沖突防御:戚繼光抗倭(海禁政策→倭患→海防改革) └─ 被動應對:葡萄牙占據澳門(殖民開端→中西接觸) 核心總結:明朝對外關系從主動開放走向被動防御,既展現了強盛時期的文化自信,也埋下了因循守舊的隱患,為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提供了歷史鏡鑒。 (四)隨堂訓練(7 分鐘) 基礎選擇題: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發展海外貿易 B. 宣揚國威 C. 開拓殖民地 D. 學習西方技術 戚繼光抗倭的性質是( )A. 反侵略戰爭 B. 民族內部沖突 C. 農民起義 D. 宗教戰爭 材料解析題:史料:“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托言倭奴,而其實出于日本者不過數千,其余皆中國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明)謝杰《虔臺倭纂》問題:① 材料反映了倭寇的成分有何特點?② 結合所學,分析為何會出現 “中國之赤子無賴者附之” 的現象? (五)布置作業(5 分鐘) 必做題:繪制《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對比表》(從時間、船隊規模、目的、影響等方面對比)。 選做題:撰寫小論文《假如鄭和船隊抵達歐洲 —— 想象與歷史的碰撞》,鼓勵發散思維。 實踐題:查閱 “隆慶開關” 史料,思考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為下節課 “明朝經濟” 做鋪墊。 五、教學反思 預設難點:學生可能對 “倭寇成分復雜性”“鄭和下西洋終止原因” 理解困難,需通過分層設問、補充案例(如汪直集團)輔助講解。 拓展方向:可結合 “一帶一路” 倡議,探討鄭和精神的現實意義,增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結。 技術融合:推薦學生課后使用 “谷歌地球” 模擬鄭和航線,提升地理空間感知能力。《明朝的對外關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路線及歷史意義,理解明初航海壯舉的政治經濟背景。 了解戚繼光抗倭的背景、過程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的愛國精神,分析倭寇泛濫的原因與中日交流的復雜性。 簡述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的史實,認識早期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 通過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運動,培養歷史比較與綜合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倭寇侵擾區域圖》等歷史地圖,提取空間信息,構建時空觀念。 通過研讀《明史》中鄭和事跡、戚繼光《紀效新書》片段等史料,提升史料實證能力。 組織 “鄭和下西洋是壯舉還是勞民傷財” 的辯論活動,培養辯證思維與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鄭和船隊的航海智慧與開放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體會戚繼光等抗倭英雄的愛國情懷,樹立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意識。 認識明朝對外關系從友好交流到被動防御的轉變,理解開放與封閉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的歷程與歷史意義。 戚繼光抗倭的背景與民族精神內涵。 (二)教學難點 分析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原因與明朝對外政策轉向的深層邏輯。 辯證看待倭寇問題中中日民間貿易與官方沖突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播放鄭和船隊模擬動畫、抗倭戰場復原視頻,創設歷史情境。 問題探究法:設置 “鄭和為何能七下西洋?”“倭寇為何難以根治?” 等問題鏈,引導深度思考。 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鄭和船隊船員、抗倭士兵等角色,體驗歷史場景。 數據分析法:對比鄭和船隊與哥倫布船隊的規模、技術,直觀呈現明朝航海實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視頻引入:播放《鄭和下西洋》紀錄片片段,展示寶船模型與航海圖,提問:“600 多年前,一支龐大的中國船隊曾遠航至非洲東海岸,這是怎樣的壯舉?為何這場航海奇跡未能持續?”聯系舊知:結合前課 “明朝強化皇權”,引導學生思考明初國力強盛與對外政策的關系,導入課題。 (二)新課講授(32 分鐘) 1. 鄭和下西洋 —— 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12 分鐘) 時空建構: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標注劉家港、馬六甲、紅海、非洲東海岸等關鍵地點,結合年表梳理 1405-1433 年七次航行的時間軸。 史料分析:對比《明史》中 “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與鄭和碑文 “宣諭德化,敷施利物”,探討鄭和下西洋的雙重目的(政治宣威與經濟交流)。 數據對比:列出鄭和寶船(長 44 丈,寬 18 丈)與哥倫布圣瑪利亞號(長 24 米)的尺寸、船員數量(2.7 萬 vs 88 人),直觀呈現明朝航海技術的領先性。 小組討論:“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卻未能像歐洲航海一樣推動社會變革,原因何在?”(引導學生從明朝經濟模式、政治體制等角度分析)。 2. 戚繼光抗倭 —— 沿海危機與民族抗爭(12 分鐘) 因果分析:展示《嘉靖時期倭寇侵擾區域圖》,結合史料 “市禁則商轉為寇”,講解倭寇泛濫的根源:明朝海禁政策與東南沿海民間貿易需求的沖突,以及日本戰國時代浪人參與劫掠。 人物探究:講述戚繼光組建 “戚家軍”、發明 “鴛鴦陣” 的故事,分析其軍事改革的創新性(如兵民結合、火器應用)。史料研讀:引用戚繼光詩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結合《紀效新書》選段,體會其治軍理念與愛國情懷。 辯證思考:提問:“倭寇是否完全是日本侵略者?如何看待沿海百姓與倭寇的復雜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倭寇成分的復雜性,區分劫掠者與走私者)。 3. 葡萄牙占據澳門 —— 早期殖民擴張的開端(6 分鐘) 史實梳理:結合《澳門地理位置圖》,簡述 1553 年葡萄牙人以 “借地晾曬貨物” 為由占據澳門,明朝政府保留行政權的過程。 影響分析:對比澳門與同時期歐洲殖民地(如馬六甲),指出其作為中西貿易中轉站的特殊性,探討殖民活動對明朝經濟、文化的雙重影響(如白銀流入、西方科技傳入)。 (三)課堂小結(3 分鐘) 知識框架圖: 明朝對外關系 ├─ 友好交流:鄭和下西洋(政治宣威+經濟貿易) ├─ 沖突防御:戚繼光抗倭(海禁政策→倭患→海防改革) └─ 被動應對:葡萄牙占據澳門(殖民開端→中西接觸) 核心總結:明朝對外關系從主動開放走向被動防御,既展現了強盛時期的文化自信,也埋下了因循守舊的隱患,為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提供了歷史鏡鑒。 (四)隨堂訓練(7 分鐘) 基礎選擇題: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發展海外貿易 B. 宣揚國威 C. 開拓殖民地 D. 學習西方技術 戚繼光抗倭的性質是( )A. 反侵略戰爭 B. 民族內部沖突 C. 農民起義 D. 宗教戰爭 材料解析題:史料:“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托言倭奴,而其實出于日本者不過數千,其余皆中國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明)謝杰《虔臺倭纂》問題:① 材料反映了倭寇的成分有何特點?② 結合所學,分析為何會出現 “中國之赤子無賴者附之” 的現象? (五)布置作業(5 分鐘) 必做題:繪制《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對比表》(從時間、船隊規模、目的、影響等方面對比)。 選做題:撰寫小論文《假如鄭和船隊抵達歐洲 —— 想象與歷史的碰撞》,鼓勵發散思維。 實踐題:查閱 “隆慶開關” 史料,思考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為下節課 “明朝經濟” 做鋪墊。 五、教學反思 預設難點:學生可能對 “倭寇成分復雜性”“鄭和下西洋終止原因” 理解困難,需通過分層設問、補充案例(如汪直集團)輔助講解。 拓展方向:可結合 “一帶一路” 倡議,探討鄭和精神的現實意義,增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結。 技術融合:推薦學生課后使用 “谷歌地球” 模擬鄭和航線,提升地理空間感知能力。《明朝的對外關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路線及歷史意義,理解明初航海壯舉的政治經濟背景。 了解戚繼光抗倭的背景、過程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的愛國精神,分析倭寇泛濫的原因與中日交流的復雜性。 簡述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的史實,認識早期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 通過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運動,培養歷史比較與綜合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倭寇侵擾區域圖》等歷史地圖,提取空間信息,構建時空觀念。 通過研讀《明史》中鄭和事跡、戚繼光《紀效新書》片段等史料,提升史料實證能力。 組織 “鄭和下西洋是壯舉還是勞民傷財” 的辯論活動,培養辯證思維與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鄭和船隊的航海智慧與開放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體會戚繼光等抗倭英雄的愛國情懷,樹立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意識。 認識明朝對外關系從友好交流到被動防御的轉變,理解開放與封閉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的歷程與歷史意義。 戚繼光抗倭的背景與民族精神內涵。 (二)教學難點 分析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原因與明朝對外政策轉向的深層邏輯。 辯證看待倭寇問題中中日民間貿易與官方沖突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播放鄭和船隊模擬動畫、抗倭戰場復原視頻,創設歷史情境。 問題探究法:設置 “鄭和為何能七下西洋?”“倭寇為何難以根治?” 等問題鏈,引導深度思考。 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鄭和船隊船員、抗倭士兵等角色,體驗歷史場景。 數據分析法:對比鄭和船隊與哥倫布船隊的規模、技術,直觀呈現明朝航海實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視頻引入:播放《鄭和下西洋》紀錄片片段,展示寶船模型與航海圖,提問:“600 多年前,一支龐大的中國船隊曾遠航至非洲東海岸,這是怎樣的壯舉?為何這場航海奇跡未能持續?”聯系舊知:結合前課 “明朝強化皇權”,引導學生思考明初國力強盛與對外政策的關系,導入課題。 (二)新課講授(32 分鐘) 1. 鄭和下西洋 —— 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12 分鐘) 時空建構: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標注劉家港、馬六甲、紅海、非洲東海岸等關鍵地點,結合年表梳理 1405-1433 年七次航行的時間軸。 史料分析:對比《明史》中 “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與鄭和碑文 “宣諭德化,敷施利物”,探討鄭和下西洋的雙重目的(政治宣威與經濟交流)。 數據對比:列出鄭和寶船(長 44 丈,寬 18 丈)與哥倫布圣瑪利亞號(長 24 米)的尺寸、船員數量(2.7 萬 vs 88 人),直觀呈現明朝航海技術的領先性。 小組討論:“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卻未能像歐洲航海一樣推動社會變革,原因何在?”(引導學生從明朝經濟模式、政治體制等角度分析)。 2. 戚繼光抗倭 —— 沿海危機與民族抗爭(12 分鐘) 因果分析:展示《嘉靖時期倭寇侵擾區域圖》,結合史料 “市禁則商轉為寇”,講解倭寇泛濫的根源:明朝海禁政策與東南沿海民間貿易需求的沖突,以及日本戰國時代浪人參與劫掠。 人物探究:講述戚繼光組建 “戚家軍”、發明 “鴛鴦陣” 的故事,分析其軍事改革的創新性(如兵民結合、火器應用)。史料研讀:引用戚繼光詩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結合《紀效新書》選段,體會其治軍理念與愛國情懷。 辯證思考:提問:“倭寇是否完全是日本侵略者?如何看待沿海百姓與倭寇的復雜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倭寇成分的復雜性,區分劫掠者與走私者)。 3. 葡萄牙占據澳門 —— 早期殖民擴張的開端(6 分鐘) 史實梳理:結合《澳門地理位置圖》,簡述 1553 年葡萄牙人以 “借地晾曬貨物” 為由占據澳門,明朝政府保留行政權的過程。 影響分析:對比澳門與同時期歐洲殖民地(如馬六甲),指出其作為中西貿易中轉站的特殊性,探討殖民活動對明朝經濟、文化的雙重影響(如白銀流入、西方科技傳入)。 (三)課堂小結(3 分鐘) 知識框架圖: 明朝對外關系 ├─ 友好交流:鄭和下西洋(政治宣威+經濟貿易) ├─ 沖突防御:戚繼光抗倭(海禁政策→倭患→海防改革) └─ 被動應對:葡萄牙占據澳門(殖民開端→中西接觸) 核心總結:明朝對外關系從主動開放走向被動防御,既展現了強盛時期的文化自信,也埋下了因循守舊的隱患,為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提供了歷史鏡鑒。 (四)隨堂訓練(7 分鐘) 基礎選擇題: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發展海外貿易 B. 宣揚國威 C. 開拓殖民地 D. 學習西方技術 戚繼光抗倭的性質是( )A. 反侵略戰爭 B. 民族內部沖突 C. 農民起義 D. 宗教戰爭 材料解析題:史料:“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托言倭奴,而其實出于日本者不過數千,其余皆中國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明)謝杰《虔臺倭纂》問題:① 材料反映了倭寇的成分有何特點?② 結合所學,分析為何會出現 “中國之赤子無賴者附之” 的現象? (五)布置作業(5 分鐘) 必做題:繪制《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對比表》(從時間、船隊規模、目的、影響等方面對比)。 選做題:撰寫小論文《假如鄭和船隊抵達歐洲 —— 想象與歷史的碰撞》,鼓勵發散思維。 實踐題:查閱 “隆慶開關” 史料,思考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為下節課 “明朝經濟” 做鋪墊。 五、教學反思 預設難點:學生可能對 “倭寇成分復雜性”“鄭和下西洋終止原因” 理解困難,需通過分層設問、補充案例(如汪直集團)輔助講解。 拓展方向:可結合 “一帶一路” 倡議,探討鄭和精神的現實意義,增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結。 技術融合:推薦學生課后使用 “谷歌地球” 模擬鄭和航線,提升地理空間感知能力。議,探討鄭和精神的現實意義,增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結。 技術融合:推薦學生課后使用 “谷歌地球” 模擬鄭和航線,提升地理空間感知能力。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鄭和,原姓馬,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云南的一個回族家庭。在明軍攻克云南后,鄭和被俘并被送進皇宮當了宦官,后來跟隨燕王朱棣。鄭和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才思敏捷,處事機智。后來,他隨朱棣起兵,出生入死,屢立戰功,朱棣特賜他姓鄭。朱棣稱帝后更加信任和重用鄭和,把出使海外的重任托付于他。此后,鄭和率領著龐大的船隊走出國門,開始了七下西洋的歷程。【古代航海與中國航海日宣傳圖片】【歷史回眸】導入新課(二)明朝中后期中外友好交往與沖突(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視頻導入新課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廟導入新課(三)”三寶”是明朝航海家鄭和的小名,這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為什么用鄭和的名字來命名地名和廟宇呢 以此導入新課。在今天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有一些地名、廟宗是以“三寶”命名的,如泰國有三寶公廟馬來西亞有三寶山,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廟、三寶井、三寶洞。Step01Step02Step031.立足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援朝戰爭、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等史事。2.立足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掌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援朝戰爭等史事,分析其背景、原因和歷史意義,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立足史料證實和家國情懷,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22年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對外關系。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東洋西 洋文萊西洋,地理概念。明初,人們通常把東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稱為“東洋”,把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及沿岸地區稱為“西洋”。(1)【地理概念】結合教材注解,指出何為西洋?自主學習:明成祖時,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明成祖鄭和1.【新課預習】西洋的地理概念和鄭和簡介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2)【人物掃描】根據鄭和簡介,歸納:為什么鄭和能夠擔任遠航的重任呢?鄭和,原姓馬,小名三寶,云南昆明人。從小就和父親熟悉海洋,向往航海。12歲成為太監,14歲被送去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識豐富,熟悉許多國家的歷史地理,在朱棣爭奪帝位的過程中,因有勇有謀,屢建奇功,被賜“鄭”姓,世稱“三保(寶)太監” 。海洋知識豐富,有志向熟悉情況,便于各國交往才能出眾,精忠報國,深得皇帝信任熟悉海洋熟悉許多國家的歷史地理有勇有謀,屢建奇功12歲進入社會經歷磨難,性情堅毅鄭和具有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思考:明朝時,鄭和為什么能七下西洋?材料:洪武末年時,“倉廩充積,天下太平”。建文帝時期,“家給人足,外門不闔”。到永樂年間,明王朝統治已極盛。(1)經濟基礎:明朝國力雄厚,成為世界上的強國(最根本的)。(2)科技保障:造船技術發達;指南針的運用;地理知識豐富。(3)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4)個人能力:鄭和個人能力出眾;鄭和不畏艱險,勇于進取的精神。。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姓名:籍貫:生活時代:民族:宗教信仰:職業:明成祖原姓馬,小名三寶云南明朝回族伊斯蘭教太監、航海家航海家——鄭和3.鄭和下西洋的作用(1)提高了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2)推動了中外貿易的發展。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黃海東海南海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南亞西亞阿拉伯半島東南亞結合課本P91、P92、P93頁中的描述與《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說鄭和下西洋經過的地區,貿易的商品以及到達的最遠地區。4.過程(1)1405年—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2) 所到之處,鄭和及隨行人員都要訪問當地的首領,表達通好的意愿(政治),同時與當地居民進行商品交易(經濟)。紅海沿岸劉家港非洲東海岸香料、寶石、象牙等中國西洋絲綢、瓷器、漆器等事件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到達美洲 比較結果時間 次數 1405—1433 7次 1492—1504 4次人數 27000多人 最多時約1500人船數 最多時有船200多艘 17艘 船只噸位 約1500噸 100—200噸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美洲設備 航海圖、羅盤等 指南針等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設備先進說明了中國造船水平高,航海技術高,國家實力雄厚!【史事拓展】根據表格,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表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很多國家航海的時間都早幾十年。鄭和的船隊曾訪問過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等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一個如此強大的艦隊,卻沒有進行任何侵略與殖民行為,說明鄭和時代的中國,真正承擔起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欺凌小國,播仁愛友誼于遠邦,宣昭頒賞,薄來厚往。①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③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5.鄭和下西洋的影響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中國航海日中國航海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2005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并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系取鄭和首次下西洋日期1405年7月11日。環節一 鄭和下西洋【熱點拓展】環節二 戚繼光抗倭鄭和下西洋后明政府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從此把遼闊的海洋拱手讓給了西方探險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夠禁止中國人民出海卻阻止不了來自于海上的威脅。1.背景:思考:畫中的百姓為什么倉皇逃跑呢?①倭寇: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稱為“倭寇”。明·仇英《倭寇圖卷》局部大肆毀掠……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河內積貨滿千船。——《倭變事略》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明史》②倭患:他們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造成嚴重的倭患。①明朝政治腐敗,海防松懈;②倭寇與我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原因】(1)倭寇與倭患鴛鴦陣:12人為一作戰小組,長短兵器結合,協同作戰,攻防兩便,戰斗力大為增強。戚繼光的軍事著作①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山東人,杰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倭患,保衛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寫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②戚繼光組建了戚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有方。1.背景:(2)戚繼光與戚家軍《戚家軍抗倭形勢圖》2、經過(1)浙江沿海:1561年,戚繼光率領 “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2)東南沿海:在福建、廣東地區,與俞大猷合作,先后消滅當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總結·拓展4.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1.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愿望,得到人民支持;2.戚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3.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有方。萬眾一心,忠肝義膽的精神;主將愛兵,軍法森嚴,號令分明,賞罰必信;戚家軍保國救民,建功立業,殺盡倭寇的堅定決心。這首軍歌表現了怎樣的戰斗意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凱歌》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主義精神。環節三 援朝戰爭環節三 援朝戰爭明朝繼承了我國歷代王朝處理周邊關系的方式。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周邊國家仰慕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向中國納貢稱臣,并和中國進行貿易,中國對這些周邊國家的國王進行冊封。1.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2.援朝戰爭(1)明朝萬歷年間,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應朝鮮請求,兩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勝利。(2)援朝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的政治軍事勢力,明朝的國力因此也受到削弱。這場戰爭對東亞政治軍事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1592年至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環節四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是誰離開了祖國的懷抱?《七子之歌》你可知 “Macau”, 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澳門大三巴牌坊圣保祿大教堂遺址澳門特別行政區 區旗1.【鏈接澳門的割占與回歸】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葡萄牙殖民者幾次侵入我國廣東、福建、浙江地區,都被我國軍民被趕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許諾每年繳納白銀500兩,買通了廣東地方官員,得以在澳門上岸。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將500兩白銀改交明朝地方政府。后來,明政府在澳門設守澳官,駐扎軍隊,加強對澳門的管理。19世紀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島等地。2.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1星題 基礎鞏固1.[2024·湖南中考] “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聲望好像比物質的貿易更重要,異域的臣服比外來的物質更重要。”材料意在說明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CA.開展貿易 B.獲取財富 C.宣揚國威 D.增長見識2.[時空觀念]根據下圖可知,鄭和下西洋( )AA.到達范圍廣 B.遠航次數多C.船隊規模大 D.航行時間長3.鄭和船隊堅持“共享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強不凌弱”的原則,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沒有掠奪一兩黃金白銀,沒有發動一場軍事侵略,也沒有占領一寸海外殖民地。這表明鄭和下西洋( )DA.帶來客觀的經濟利益 B.規模浩大前所未有C.開創了新的交通路線 D.傳播了和平與友誼4.[2024·福建三明期末] “自古英雄出少年,戚公繼光耀海天。斬妖除魔揮利劍,驅倭逐寇護家園。”與該詩有關的史實為( )BA.七下西洋,空前壯舉 B.臺州殺敵,九戰九捷C.收復臺灣,披荊斬棘 D.郾城大捷,精忠報國5.[2024·煙臺中考改編] 蓬萊戚繼光紀念館現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圖等文物50多件,珍貴文獻影印圖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戰車、狼筅等各類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載的反侵略戰爭( )BA.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B.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打敗金軍主力,取得郾城大捷D.打擊了歐洲殖民者的入侵6.[教材素材]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應朝鮮請求,兩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勝利。這一援朝戰爭發生在( )AA.萬歷年間 B.隆慶年間 C.永樂年間 D.靖康年間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買通了廣東地方官員,得以在澳門上岸,搭篷建屋,進行貿易。據此可知,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的手段是( )CA.政府批準 B.武力奪取 C.欺詐賄賂 D.協議轉讓2星題 能力提升1.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麒麟被尊為“仁獸”。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就包含著與麒麟等“異獸”的交流。與之直接有關的海上“麒麟貢”約有七次,史稱“麒麟外交”。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BA.旨在促進物種交流 B.政治特征較為突出C.固守天朝上國觀念 D.帶有強烈經濟目的根據材料中的“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就包含著與麒麟等‘異獸’的交流。與之直接有關的海上‘麒麟貢’約有七次,史稱‘麒麟外交’”和所學可知,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提高了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的“麒麟外交”,其政治特征較為突出,B正確。2. [唯物史觀]明朝前期,國力雄厚,為鄭和七下西洋提供了保障;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海防有所松懈,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門的租住權。這表明( )CA.鄭和下西洋影響深遠 B.明朝喪失了澳門主權C.國力強弱影響對外關系 D.明朝政府沒有領土意識根據材料中的“明朝前期,國力雄厚,為鄭和七下西洋提供了保障;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海防有所松懈,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門的租住權”可知,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進行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國力逐漸衰弱,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表明國力強弱影響對外關系,C正確。題干材料體現了鄭和下西洋和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門的租住權,A表述不完整,排除;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門的租住權,不能說明明朝喪失了澳門主權,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明朝政府沒有領土意識,排除D。3.[2024·廣東中考] 明朝中后期,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防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這表明,當時( )BA.造船技術發達 B.海防意識增強C.海外貿易興盛 D.遠洋航行開啟根據材料中的“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防圖》等眾多海防圖”可知,明人繪制了眾多海防圖,反映了明人的海防意識增強,B正確。材料主旨是明人的海防意識增強,造船技術發達、海外貿易興盛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A、C;明朝中期以前遠洋航行已經開啟,排除D。3星題 素養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朝初年,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明成祖遂派鄭和下西洋,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納千人。船隊每天用指南針導航,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鄭和時代的中國,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于友邦。材料二:戚繼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為己任,見衛所兵不習戰,便招募農民和礦夫組成一支新軍,親自練成精兵,被人稱為“戚家軍”。他又針對江南的地形和倭寇活動的特點,創造了一種鴛鴦陣法,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打擊倭寇。戚家軍裝備較強,紀律嚴明,以“保國安民”為己任,能征善戰,為肅清為害已久的倭患作出了重大貢獻。——摘編自詹子慶主編《中國古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鄭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條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和下西洋產生的積極影響。(4分)條件:經濟發展,國力強盛;造船業發達;指南針在航海中的廣泛應用。(答出兩點即可)影響:提高了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動了中外貿易的發展;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根據材料二,概括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能夠取得抗倭戰爭勝利的原因。(3分)戚繼光本人正直愛國;“戚家軍”軍紀嚴明,戰斗力強;戰術戰法得當等。(答出三點即可)(3)上述材料體現了明朝對外交往的哪兩種方式 指出這兩種方式演變的根本原因。(3分)方式:友好交往與戰爭沖突。根本原因:明朝國力由盛轉衰。友好交 往軍事沖突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明朝中期以后——政治腐敗國家綜合國力決定外交地位明朝的對外關系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居租權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啟示:建立海洋意識,在和平交往的同時不放棄武力抵抗。援朝戰爭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