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8課 北宋的政治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人教2024版 七年級下冊歷史【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2.8 北宋的政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能準確說出北宋建立的時間(960 年)、建立者(趙匡胤)及定都(東京開封),簡述陳橋兵變的過程,理解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歷史意義,構建對北宋政權建立的基本認知。 詳細闡述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包括軍事上 “杯酒釋兵權”、分割兵權,政治上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地方上派文官任知州、設通判和轉運使等,分析這些措施如何實現 “強干弱枝” 的目的,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辯證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影響,如避免藩鎮割據但導致 “積貧積弱”,理解制度設計與社會矛盾的關聯,提升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閱讀《宋史》中關于宋太祖集權的記載、《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管理細節等史料,提取關鍵信息,論證北宋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時間軸梳理北宋建立及集權措施的時序,結合 “北宋中央集權示意圖”,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和邏輯框架。 組織小組討論 “北宋集權措施是否矯枉過正”,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史實辯論,提升批判性思維與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 “宋太祖與大臣的對話”,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代入決策場景,理解集權政策的制定邏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北宋政治制度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的積極意義,體會制度創新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增強對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認同感。 通過分析北宋集權導致的社會問題,理解政治制度需兼顧穩定與效率,樹立辯證看待歷史的思維,培養居安思危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北宋建立的過程及結束分裂的意義。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軍事、中央、地方)。 北宋政治制度的影響(積極與消極)。 (二)教學難點 理解北宋集權措施的內在邏輯(如何通過分權達到集權)。 辯證分析北宋政治制度與 “積貧積弱” 的因果關系。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系統講解北宋集權措施的內容,如樞密院與三衙的分權機制。 圖示法:用圖表展示北宋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直觀呈現 “分化事權” 的特點。 史料分析法:引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關于 “杯酒釋兵權” 的記載,分析宋太祖的集權策略。 對比法:對比唐朝藩鎮割據與北宋集權制度,突出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展示《清明上河圖》局部(汴河碼頭、市井街巷),提問:“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都城的繁華景象,但繁華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政治隱患?為什么北宋始終未能實現漢唐般的強盛?” 引導學生從畫面的繁榮聯想到政治制度的深層問題,引出課題。過渡語:960 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的一場兵變,開啟了北宋王朝的序幕。這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的王朝,卻因獨特的政治設計,走上了與漢唐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二)新課講授 1. 北宋的建立:從分裂到統一(6 分鐘) 陳橋兵變與政權建立:講述趙匡胤作為后周禁軍統帥,在 960 年率軍北上抵御遼軍時,于陳橋驛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史稱 “陳橋兵變”。展示《宋太祖即位圖》,提問:“為什么趙匡胤能夠和平兵變成功?” 引導學生從五代武將專權的背景、趙匡胤的兵權掌控等方面分析。 結束分裂與局部統一:展示 “五代十國形勢圖” 與 “北宋統一示意圖”,對比說明北宋通過 “先南后北” 策略,陸續消滅荊南、后蜀、南唐等政權,979 年滅北漢后結束分裂。強調北宋實現的是 “局部統一”(未收復幽云十六州,與遼、西夏并立),提問:“北宋統一與漢唐統一有何不同?” 引導學生認識其統一的局限性。 2. 中央集權的強化:強干弱枝的設計(18 分鐘) 軍事:收精兵 杯酒釋兵權:講述 961 年宋太祖宴請石守信等禁軍將領,勸其交出兵權的故事,引用《宋史 石守信傳》“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 的記載,分析其集權策略的溫和性。 分權機制:展示 “北宋軍事分權示意圖”,講解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皇帝(決策)的分權模式,強調 “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的設計目的,提問:“這種軍事制度對戰斗力有何影響?” 中央:削相權對比唐代三省六部制與北宋 “二府三司制”,說明中書門下(行政)、樞密院(軍事)、三司使(財政)分割宰相權力的措施。舉例:宰相寇準與樞密使王欽若的權力制衡,體現 “分化事權” 的特點。 地方:控州縣 文官知州與通判監督:講述宋太祖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又設通判 “與知州同簽書公事”,互相牽制。展示 “知州與通判聯名公文” 圖片,說明其互相監督的機制。 轉運使收財權:解釋轉運使將地方財賦大部分運往中央,削弱地方經濟實力,引用 “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悉輦送京師”(《宋史》),說明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 3. 制度的代價:積貧積弱的隱患(8 分鐘) 積極影響:組織學生討論:“北宋集權措施帶來了什么積極效果?” 引導從 “避免藩鎮割據”“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文化繁榮” 等方面總結,如北宋近 200 年間未發生大規模武將叛亂。 消極影響: 冗官冗兵冗費:展示北宋官員數量增長表(宋真宗時期官員約 1 萬,宋仁宗時期超 2 萬)、軍隊數量變化(太祖時 20 萬,仁宗時達 125 萬),說明 “分化事權” 導致機構膨脹、軍費激增。 戰斗力低下與邊疆危機:講述 979 年宋軍攻遼失?。ǜ吡缓又畱穑?、1004 年澶淵之盟等史實,分析 “兵將分離” 導致的戰斗力不足,提問:“為什么北宋軍隊‘人數多而戰力弱’?” 4. 總結:制度的得與失(3 分鐘) 繪制 “北宋政治制度利弊思維導圖”,強調其核心邏輯是 “分權集權”,但過度集權導致效率低下??偨Y:北宋的政治設計是五代亂局的歷史產物,雖避免了分裂,但也為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復雜性。 (三)課堂練習(4 分鐘) 選擇題: 北宋為削弱相權而設立的機構是( )A. 樞密院 B. 三司使 C. 通判 D. 轉運使 下列屬于北宋加強地方控制措施的是( )A. 設節度使 B. 派文官任知州 C. 收歸鹽鐵經營權 D. 實行郡縣制 材料題:閱讀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保ā端问贰罚┨釂枺翰牧戏从沉吮彼卧鯓拥恼翁攸c?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 (四)作業布置(2 分鐘) 《2.8 北宋的政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能準確說出北宋建立的時間(960 年)、建立者(趙匡胤)及定都(東京開封),簡述陳橋兵變的過程,理解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歷史意義,構建對北宋政權建立的基本認知。 詳細闡述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包括軍事上 “杯酒釋兵權”、分割兵權,政治上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地方上派文官任知州、設通判和轉運使等,分析這些措施如何實現 “強干弱枝” 的目的,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辯證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影響,如避免藩鎮割據但導致 “積貧積弱”,理解制度設計與社會矛盾的關聯,提升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閱讀《宋史》中關于宋太祖集權的記載、《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管理細節等史料,提取關鍵信息,論證北宋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時間軸梳理北宋建立及集權措施的時序,結合 “北宋中央集權示意圖”,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和邏輯框架。 組織小組討論 “北宋集權措施是否矯枉過正”,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史實辯論,提升批判性思維與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 “宋太祖與大臣的對話”,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代入決策場景,理解集權政策的制定邏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北宋政治制度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的積極意義,體會制度創新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增強對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認同感。 通過分析北宋集權導致的社會問題,理解政治制度需兼顧穩定與效率,樹立辯證看待歷史的思維,培養居安思危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北宋建立的過程及結束分裂的意義。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軍事、中央、地方)。 北宋政治制度的影響(積極與消極)。 (二)教學難點 理解北宋集權措施的內在邏輯(如何通過分權達到集權)。 辯證分析北宋政治制度與 “積貧積弱” 的因果關系。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系統講解北宋集權措施的內容,如樞密院與三衙的分權機制。 圖示法:用圖表展示北宋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直觀呈現 “分化事權” 的特點。 史料分析法:引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關于 “杯酒釋兵權” 的記載,分析宋太祖的集權策略。 對比法:對比唐朝藩鎮割據與北宋集權制度,突出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展示《清明上河圖》局部(汴河碼頭、市井街巷),提問:“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都城的繁華景象,但繁華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政治隱患?為什么北宋始終未能實現漢唐般的強盛?” 引導學生從畫面的繁榮聯想到政治制度的深層問題,引出課題。過渡語:960 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的一場兵變,開啟了北宋王朝的序幕。這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的王朝,卻因獨特的政治設計,走上了與漢唐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二)新課講授 1. 北宋的建立:從分裂到統一(6 分鐘) 陳橋兵變與政權建立:講述趙匡胤作為后周禁軍統帥,在 960 年率軍北上抵御遼軍時,于陳橋驛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史稱 “陳橋兵變”。展示《宋太祖即位圖》,提問:“為什么趙匡胤能夠和平兵變成功?” 引導學生從五代武將專權的背景、趙匡胤的兵權掌控等方面分析。 結束分裂與局部統一:展示 “五代十國形勢圖” 與 “北宋統一示意圖”,對比說明北宋通過 “先南后北” 策略,陸續消滅荊南、后蜀、南唐等政權,979 年滅北漢后結束分裂。強調北宋實現的是 “局部統一”(未收復幽云十六州,與遼、西夏并立),提問:“北宋統一與漢唐統一有何不同?” 引導學生認識其統一的局限性。 2. 中央集權的強化:強干弱枝的設計(18 分鐘) 軍事:收精兵 杯酒釋兵權:講述 961 年宋太祖宴請石守信等禁軍將領,勸其交出兵權的故事,引用《宋史 石守信傳》“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 的記載,分析其集權策略的溫和性。 分權機制:展示 “北宋軍事分權示意圖”,講解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皇帝(決策)的分權模式,強調 “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的設計目的,提問:“這種軍事制度對戰斗力有何影響?” 中央:削相權對比唐代三省六部制與北宋 “二府三司制”,說明中書門下(行政)、樞密院(軍事)、三司使(財政)分割宰相權力的措施。舉例:宰相寇準與樞密使王欽若的權力制衡,體現 “分化事權” 的特點。 地方:控州縣 文官知州與通判監督:講述宋太祖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又設通判 “與知州同簽書公事”,互相牽制。展示 “知州與通判聯名公文” 圖片,說明其互相監督的機制。 轉運使收財權:解釋轉運使將地方財賦大部分運往中央,削弱地方經濟實力,引用 “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悉輦送京師”(《宋史》),說明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 3. 制度的代價:積貧積弱的隱患(8 分鐘) 積極影響:組織學生討論:“北宋集權措施帶來了什么積極效果?” 引導從 “避免藩鎮割據”“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文化繁榮” 等方面總結,如北宋近 200 年間未發生大規模武將叛亂。 消極影響: 冗官冗兵冗費:展示北宋官員數量增長表(宋真宗時期官員約 1 萬,宋仁宗時期超 2 萬)、軍隊數量變化(太祖時 20 萬,仁宗時達 125 萬),說明 “分化事權” 導致機構膨脹、軍費激增。 戰斗力低下與邊疆危機:講述 979 年宋軍攻遼失敗(高粱河之戰)、1004 年澶淵之盟等史實,分析 “兵將分離” 導致的戰斗力不足,提問:“為什么北宋軍隊‘人數多而戰力弱’?” 4. 總結:制度的得與失(3 分鐘) 繪制 “北宋政治制度利弊思維導圖”,強調其核心邏輯是 “分權集權”,但過度集權導致效率低下??偨Y:北宋的政治設計是五代亂局的歷史產物,雖避免了分裂,但也為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復雜性。 (三)課堂練習(4 分鐘) 選擇題: 北宋為削弱相權而設立的機構是( )A. 樞密院 B. 三司使 C. 通判 D. 轉運使 下列屬于北宋加強地方控制措施的是( )A. 設節度使 B. 派文官任知州 C. 收歸鹽鐵經營權 D. 實行郡縣制 材料題:閱讀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保ā端问贰罚┨釂枺翰牧戏从沉吮彼卧鯓拥恼翁攸c?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 (四)作業布置(2 分鐘) 基礎作業:繪制 “北宋中央集權措施簡表”(軍事、中央、地方三欄),梳理措施與目的。 拓展作業:對比北宋與唐代的政治制度,撰寫 150 字短文,分析兩者在中央集權方面的差異。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與對比分析,學生能較好理解北宋集權的邏輯。但 “二府三司制” 等制度細節較為復雜,可通過角色扮演或簡化圖表輔助理解。后續可補充 “王安石變法” 相關內容,銜接北宋中期的政治危機,深化對制度影響的理解。目的。 拓展作業:對比北宋與唐代的政治制度,撰寫 150 字短文,分析兩者在中央集權方面的差異。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與對比分析,學生能較好理解北宋集權的邏輯。但 “二府三司制” 等制度細節較為復雜,可通過角色扮演或簡化圖表輔助理解。后續可補充 “王安石變法” 相關內容,銜接北宋中期的政治危機,深化對制度影響的理解。下列屬于北宋加強地方控制措施的是( )A. 設節度使 B. 派文官任知州 C. 收歸鹽鐵經營權 D. 實行郡縣制 材料題:閱讀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史》)提問:材料反映了北宋怎樣的政治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 (四)作業布置(2 分鐘) 《2.8 北宋的政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能準確說出北宋建立的時間(960 年)、建立者(趙匡胤)及定都(東京開封),簡述陳橋兵變的過程,理解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歷史意義,構建對北宋政權建立的基本認知。 詳細闡述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包括軍事上 “杯酒釋兵權”、分割兵權,政治上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地方上派文官任知州、設通判和轉運使等,分析這些措施如何實現 “強干弱枝” 的目的,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辯證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影響,如避免藩鎮割據但導致 “積貧積弱”,理解制度設計與社會矛盾的關聯,提升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閱讀《宋史》中關于宋太祖集權的記載、《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管理細節等史料,提取關鍵信息,論證北宋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時間軸梳理北宋建立及集權措施的時序,結合 “北宋中央集權示意圖”,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和邏輯框架。 組織小組討論 “北宋集權措施是否矯枉過正”,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史實辯論,提升批判性思維與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 “宋太祖與大臣的對話”,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代入決策場景,理解集權政策的制定邏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北宋政治制度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的積極意義,體會制度創新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增強對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認同感。 通過分析北宋集權導致的社會問題,理解政治制度需兼顧穩定與效率,樹立辯證看待歷史的思維,培養居安思危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北宋建立的過程及結束分裂的意義。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軍事、中央、地方)。 北宋政治制度的影響(積極與消極)。 (二)教學難點 理解北宋集權措施的內在邏輯(如何通過分權達到集權)。 辯證分析北宋政治制度與 “積貧積弱” 的因果關系。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系統講解北宋集權措施的內容,如樞密院與三衙的分權機制。 圖示法:用圖表展示北宋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直觀呈現 “分化事權” 的特點。 史料分析法:引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關于 “杯酒釋兵權” 的記載,分析宋太祖的集權策略。 對比法:對比唐朝藩鎮割據與北宋集權制度,突出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展示《清明上河圖》局部(汴河碼頭、市井街巷),提問:“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都城的繁華景象,但繁華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政治隱患?為什么北宋始終未能實現漢唐般的強盛?” 引導學生從畫面的繁榮聯想到政治制度的深層問題,引出課題。過渡語:960 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的一場兵變,開啟了北宋王朝的序幕。這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的王朝,卻因獨特的政治設計,走上了與漢唐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二)新課講授 1. 北宋的建立:從分裂到統一(6 分鐘) 陳橋兵變與政權建立:講述趙匡胤作為后周禁軍統帥,在 960 年率軍北上抵御遼軍時,于陳橋驛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史稱 “陳橋兵變”。展示《宋太祖即位圖》,提問:“為什么趙匡胤能夠和平兵變成功?” 引導學生從五代武將專權的背景、趙匡胤的兵權掌控等方面分析。 結束分裂與局部統一:展示 “五代十國形勢圖” 與 “北宋統一示意圖”,對比說明北宋通過 “先南后北” 策略,陸續消滅荊南、后蜀、南唐等政權,979 年滅北漢后結束分裂。強調北宋實現的是 “局部統一”(未收復幽云十六州,與遼、西夏并立),提問:“北宋統一與漢唐統一有何不同?” 引導學生認識其統一的局限性。 2. 中央集權的強化:強干弱枝的設計(18 分鐘) 軍事:收精兵 杯酒釋兵權:講述 961 年宋太祖宴請石守信等禁軍將領,勸其交出兵權的故事,引用《宋史 石守信傳》“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 的記載,分析其集權策略的溫和性。 分權機制:展示 “北宋軍事分權示意圖”,講解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皇帝(決策)的分權模式,強調 “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的設計目的,提問:“這種軍事制度對戰斗力有何影響?” 中央:削相權對比唐代三省六部制與北宋 “二府三司制”,說明中書門下(行政)、樞密院(軍事)、三司使(財政)分割宰相權力的措施。舉例:宰相寇準與樞密使王欽若的權力制衡,體現 “分化事權” 的特點。 地方:控州縣 文官知州與通判監督:講述宋太祖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又設通判 “與知州同簽書公事”,互相牽制。展示 “知州與通判聯名公文” 圖片,說明其互相監督的機制。 轉運使收財權:解釋轉運使將地方財賦大部分運往中央,削弱地方經濟實力,引用 “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悉輦送京師”(《宋史》),說明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 3. 制度的代價:積貧積弱的隱患(8 分鐘) 積極影響:組織學生討論:“北宋集權措施帶來了什么積極效果?” 引導從 “避免藩鎮割據”“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文化繁榮” 等方面總結,如北宋近 200 年間未發生大規模武將叛亂。 消極影響: 冗官冗兵冗費:展示北宋官員數量增長表(宋真宗時期官員約 1 萬,宋仁宗時期超 2 萬)、軍隊數量變化(太祖時 20 萬,仁宗時達 125 萬),說明 “分化事權” 導致機構膨脹、軍費激增。 戰斗力低下與邊疆危機:講述 979 年宋軍攻遼失敗(高粱河之戰)、1004 年澶淵之盟等史實,分析 “兵將分離” 導致的戰斗力不足,提問:“為什么北宋軍隊‘人數多而戰力弱’?” 4. 總結:制度的得與失(3 分鐘) 繪制 “北宋政治制度利弊思維導圖”,強調其核心邏輯是 “分權集權”,但過度集權導致效率低下??偨Y:北宋的政治設計是五代亂局的歷史產物,雖避免了分裂,但也為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復雜性。 (三)課堂練習(4 分鐘) 選擇題: 北宋為削弱相權而設立的機構是( )A. 樞密院 B. 三司使 C. 通判 D. 轉運使 下列屬于北宋加強地方控制措施的是( )A. 設節度使 B. 派文官任知州 C. 收歸鹽鐵經營權 D. 實行郡縣制 材料題:閱讀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保ā端问贰罚┨釂枺翰牧戏从沉吮彼卧鯓拥恼翁攸c?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 (四)作業布置(2 分鐘) 基礎作業:繪制 “北宋中央集權措施簡表”(軍事、中央、地方三欄),梳理措施與目的。 拓展作業:對比北宋與唐代的政治制度,撰寫 150 字短文,分析兩者在中央集權方面的差異。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與對比分析,學生能較好理解北宋集權的邏輯。但 “二府三司制” 等制度細節較為復雜,可通過角色扮演或簡化圖表輔助理解。后續可補充 “王安石變法” 相關內容,銜接北宋中期的政治危機,深化對制度影響的理解。目的。 拓展作業:對比北宋與唐代的政治制度,撰寫 150 字短文,分析兩者在中央集權方面的差異。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與對比分析,學生能較好理解北宋集權的邏輯。但 “二府三司制” 等制度細節較為復雜,可通過角色扮演或簡化圖表輔助理解。后續可補充 “王安石變法” 相關內容,銜接北宋中期的政治危機,深化對制度影響的理解。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通過閱讀課本及有關史料,了解北宋的建立和統一過程;在了解北宋面對的新形勢的前提下學習北宋前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形成及表現;了解王安石變法的相關措施和結果。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分析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重文輕武的政策給北宋帶來的影響。理解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北宋政治所呈現出的特點。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教學重點:掌握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教學難點:理解北宋面對的新形勢與政治改革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JIAOXUEMUBIAO教學重難點JIAOXUEZHONGNANDIAN契丹政權建立916年1038年西夏建立1044年宋夏議和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滅遼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1368年元朝滅亡1005年澶淵之盟13世紀中后期元朝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南宋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206年蒙古政權建立1234年蒙古滅金1227年蒙古滅西夏1271年元朝建立宋太祖岳飛成吉思汗忽必烈環節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1、歷史回顧——唐末以來的分裂更迭:五代(907—960)(中原地區)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唐907亡北宋960興十國(891—979) 前蜀 后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北漢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敗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黃巢起義由藩鎮割據演變而來,武力奪權北方戰亂多南方相對安定環節一 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建立:陳橋驛兵變: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的統帥,負責防守京師。960年,朝廷派他北上抵抗遼軍。軍隊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時,謀士和諸將拿出準備好的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擁護他當上皇帝。(通過觀看陳橋兵變視頻總結)時間 建立者 都城 主要事件公元960年趙匡胤(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封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環節一 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統一:觀察地圖,你認為宋太祖接下來要解決什么問題?北方南方遼國、北漢割據政權在這兩大方向中,宋太祖會首先解決哪一個方向?過程與影響:(1)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戰略方針,陸續消滅南唐等割據政權。(2)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的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先南后北的戰略方針環節二 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對比北宋與唐朝的疆域圖,說說有什么變化?我們只能說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燕云十六州并沒有拿回來,遼國的契丹與西夏的黨項等少數民族政權與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傳統的大一統政權。2、北宋的統一:注意:北宋沒有實現大一統,只是局部統一環節二 中央集權的加強一、背景:閱讀分析宋太祖與趙普的對話,回答下列問題。“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趙普“其故非他,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br/>1、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權更替頻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外重內輕”2、趙普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設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權力,集權于中央。即奪其權、制錢谷、收精兵等。環節二 中央集權的加強二、加強集權的措施——收其精兵:相關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與石守信等大將飲酒,酒興正酣時,宋太祖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現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寧。”眾將忙問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們被部下黃袍加身,也會身不由己啊?!北妼⒅朗艿讲乱?,便請宋太祖指明一條生路。宋太祖勸他們回家置產,享受清福。第二天,這些大將紛紛稱病辭職,交出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1.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環節二 中央集權的加強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收其精兵:2.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煉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借著士兵的經常換防,使將領不能同士兵結合,無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對抗了“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禁軍三部分的統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范太史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3.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環節二 中央集權的加強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奪其權(中央):皇 帝三司中書門下(政事堂)樞密院同平章事度支鹽鐵戶部參知政事樞密使、副御史臺御史中丞財政行政軍政監察北宋前期中樞機構示意圖在中央:加強君權,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分割宰相的權力。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利:分化事權;加強皇權。弊:造成冗官、冗費的局面。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奪其權(地方):材料3:《宋會要》提及:“國家所置諸路轉運使、副使即漢刺史、唐觀察使之職?!保ㄈ∠澏仁故斩惖臋嗔?,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1.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2.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3.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材料1:“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矣?!?br/>——[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2:《宋史·職官志》記載,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 。為防止地方權力過于集中,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環節二 中央集權的加強1.具體表現:材料一:宋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曾說:“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武將地位衰落)材料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薄媸谋ㄎ娜说匚桓撸?br/>材料三:兩宋共有樞密使、樞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百分之九十一。 (重用文官) ——《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宋太祖宋太宗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宋英宗時,官至 樞密副使(兵權)、參知政事(行政權)。文臣統兵的代表 歐陽修1.表現:(1)重用文官,抑制武將:任用文臣管理軍務;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等。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崇文抑武、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1、表現:科舉取士人數統計表(數據:《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時期 取士總人數 平均每年取士人數唐朝(歷時290年) 約2.32萬人 約80人北宋(歷時167年) 文舉 約6.1萬人 約365人武舉 868人 約5人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蘇轍程顥蘇軾曾鞏(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北宋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進士成為“天子門生”。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科舉取士名額。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崇文抑武、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2.影響(崇文重科舉):《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宋真宗(1)科舉制度的發展,為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2)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崇文抑武、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1.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特點:(1)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內重外輕);(2)分化事權,相互制約(3)崇文抑武,文人治國,重視科舉等。環節二 中央集權的加強三、【思考與討論】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特點和歷史影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措施 軍事 (收其兵) 政治 (奪其權) 中央地方經濟 (制錢谷) 文教方面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三年一換;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②控制軍隊調動,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加強君權,分割宰相的權力。①增設副宰相②增設機構崇文抑武、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北宋中央集權強化,皇權大大加強趙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勢力所顛覆,從王朝內部來說,橫亙兩宋三百多年始終沒有一股政治勢力膨脹到足以威脅趙宋皇位的穩固。——《淺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本朝鑒于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熹《朱子語類》(1)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針,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積極影響消極影響(2)但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軍務,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3)政府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時三五個人擔任同一官職。官員互相推卸責任,辦事效率低下。(4)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這些導致北宋統治出現危機。環節二 中央集權的加強三、【思考與討論】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特點和歷史影響2.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歷史影響環節三 王安石變法一、背景: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報官僚機構膨脹,行政效率低下。冗官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說:“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強干弱枝,屢戰屢敗,擴充軍隊。冗兵材料三 北宋與遼和西夏屢次發生戰爭,后分別同二者簽訂協議,每年交其“歲幣”“歲賜”。政府官俸、軍費開支不斷膨脹,財政危機。冗費北宋中期,土地高度集中,農民起義頻發。范仲淹、王安石等相繼進行改革變法。積貧積弱環節三 王安石變法二、措施: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希望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王安石變法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等領域。領域 措施 內容 目的經濟 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官府向農民提供谷物或貸款;收獲時,農民付利息償還。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 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 限制權貴的特權,減輕農民勞役負擔,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 稅法 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 避免使官僚和大地主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政府收入軍事 保甲法 把農村人戶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 加強對民眾的控制,穩定統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三、成效與評價:材料一:農田水利法實施后,各地興修的水利工程達一萬多處,大量農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僅幫助了農戶度過了青黃不接的困難時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現象繼續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的農業生產。——《中國通史》王安石變法是否取得成效?材料二: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左者右之,成者毀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傳家集》下述言論出自變法反對派之口,或有夸大之處,但是否也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變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但是,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擴大了稅收范圍,損害了大地主、權貴的利益,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環節三 王安石變法四、結果: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失敗原因:①變法觸犯了大地主、權貴的利益,導致他們阻撓和破壞變法,這是主要原因(如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②宋神宗在變法后期動搖,罷免了王安石。③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一些官員不按規定推行新法,出現危害百姓的現象啟示:①改革是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個國家、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要與時俱進,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會一帆風順,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環節三 王安石變法【思維和素養提升】1.“黃袍加身統天下,五代紛爭從此休?!薄包S袍加身”是有一種不流血的方式,結束了多年的混戰,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從此,中華民族開始了又一輪文明的復興?!包S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隋朝 D.西漢2.唐末至五代十國以來割據一方的藩鎮節度使被解除大權是在( )A.后周世宗時 B.宋太祖時 C.北宋神宗時 D.宋太宗時3.宋朝時在地方設置“轉運使”一官職,其主要職責是( )A.為都城運送糧食 B.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C.為皇室采辦衣物 D.為皇帝搜羅民間珍寶BBB4.宋太祖趙匡胤取得政權是通過( )A.割據軍閥武裝叛亂 B.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皇族內部爭奪帝位C.朝中大將發動兵變 D.用錢買官5.京劇《鍘美案》有句戲詞:“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附馬爺細聽端底……”,其中提到的“開封”即當時北宋的都城( )A.東京 B.南京 C.西京 D.北京BA2.(2025·江蘇模擬)作為宋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樞密院,長期由文官掌握,這種現象被稱作“文臣主樞密”,宋代實施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官員素質 B.發展文教事業C.緩和階級矛盾 D.穩固國家政權D1.(2024·湖北模擬)關于禁軍之策,宋神宗闡述:禁軍二十二萬,“京師十萬余,諸道十萬余”,使京師之兵與諸道之兵“內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這一策略( )A.導致了武將專權 B.分割了宰相的權力C.提高了文官的地位 D.加強了中央集權D3(2024·吉林)宋朝采取抑制武將、提高文官地位的方針是( ?。?br/>A.休養生息方針 B.文化專制方針C.崇文抑武方針 D.閉關自守方針4.(2023·吉林長春)下列有關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背景:爆發農民起義 B.目的:實現富國強兵C.內容:廢除井田制度 D.影響:奠定統一基礎CB宋朝的建立:趙匡胤,960年,都城開封979年,宋太宗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果:收到一些成效,損害大地主和權貴的利益,最終被廢除陳橋兵變和北宋建立中央集權的加強王安石變法背景:統治出現危機崇文抑武、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北宋的政治主要措施: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等領域在地方:削弱地方權力(設置通判)杯酒釋兵權:控制軍隊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權力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