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人教2024版 七年級上冊歷史【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第 2 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夠精準闡述原始農業產生的背景、標志及主要農作物種植情況,明確不同地區原始農業的特點,如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和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詳細說明史前社會的社會組織形式,從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演變過程,掌握各階段社會結構、生產關系和生活方式的特征。深入理解原始農業發展與史前社會變遷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分析歷史因果關系和歸納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地區原始農業遺址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從多樣化信息中提煉關鍵內容的能力。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模擬史前社會不同角色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史前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和歷史情境感知能力。借助史料分析,引導學生探究史前社會發展演變的原因,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進行歷史推理和論證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原始人類在農業生產中的智慧和創造力,感悟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培養學生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認識到史前社會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石,增強學生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認同感和探索歷史的興趣。通過了解史前社會人們的集體協作和共同生活,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原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包括產生的條件、標志、主要農作物及生產工具的演變。史前社會從原始人群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演變過程及各階段特點。(二)教學難點理解原始農業發展推動史前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變革的內在機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史前社會發展演變的原因和意義。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對比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3 分鐘)展示一張現代農田豐收的圖片和一張遠古人類采集狩獵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同學們,這兩張圖片展現了不同時期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遠古的采集狩獵到如今的農業種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那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對人類社會又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第 2 課,探索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的奧秘。”(二)新課講授原始農業的產生與發展(15 分鐘)產生背景:通過多媒體展示遠古時期自然環境變化的資料和人類生存面臨挑戰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原始農業產生的原因。教師總結:遠古時期,人口逐漸增加,單純的采集狩獵難以滿足生存需求,同時,人們在長期的采集狩獵過程中,對植物的生長規律和動物的生活習性有了一定了解,加上氣候和環境的變化,為原始農業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產生標志:展示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的相關文物圖片,如石斧、骨耜、粟和水稻的種子等,講解原始農業產生的標志是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和磨制石器的發展。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分析這些標志出現的意義,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這些標志表明人類開始主動改造自然,從依賴自然的采集狩獵生活向自主生產的農耕生活轉變。不同地區農業特點:利用地圖展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對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農業生產情況。引導學生從農作物種植、生產工具使用、房屋建筑等方面進行比較,提問:“為什么黃河流域種植粟,長江流域種植水稻?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讓學生結合地理知識進行思考和回答。教師總結:黃河流域氣候干燥,土壤肥沃,適宜粟的生長;長江流域氣候濕潤,水源充足,適合水稻生長,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不同地區原始農業的特點。史前社會的演變(15 分鐘)原始人群:講述原始人群的生活狀況,通過圖片和簡單的故事描述,讓學生了解原始人群為了生存,以群體形式生活,共同采集狩獵,共同抵御野獸侵襲,生產資料公有,平均分配食物。引導學生思考原始人群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教師總結: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母系氏族社會:展示母系氏族社會的相關文物圖片和資料,介紹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如婦女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實行族外群婚,財產公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分別扮演母系氏族社會中的不同角色,如氏族首領、婦女、男子等,模擬他們的生活場景和交流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母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總結:在原始農業和采集等生產活動中,婦女的作用更為突出,所以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通過對比母系氏族社會,講解父系氏族社會的變化,如男子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婚姻關系相對穩定,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展示大汶口遺址的相關考古發現,如不同規格的墓葬,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反映了什么問題。教師總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的進步,男子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逐漸取代婦女成為社會的主導,同時私有財產的出現和貧富分化的加劇,預示著原始社會逐漸走向解體。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的關系(8 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 “原始農業的發展對史前社會的演變產生了哪些影響?”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角度分析,原始農業的發展使人類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促進了人口增長和聚落的形成,推動了社會分工的出現。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導致社會結構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同時也引發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的產生,為階級社會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三)課堂小結(3 分鐘)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在黑板上繪制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帶領學生回顧原始農業產生的背景、標志、不同地區特點,以及史前社會從原始人群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演變過程,重點強調原始農業發展與史前社會變遷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提問的方式,如 “原始農業產生的標志有哪些?”“父系氏族社會與母系氏族社會相比有哪些變化?” 引導學生鞏固重點知識,強化記憶。(四)課堂練習(5 分鐘)原始農業產生的標志不包括( )A. 農作物種植 B. 家畜飼養 C. 城市出現 D. 磨制石器發展黃河流域原始農業的主要農作物是( )A. 水稻 B. 粟 C. 小麥 D. 玉米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是( )A. 男子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 B. 實行族內群婚C. 財產私有 D. 婦女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導致父系氏族社會取代母系氏族社會的主要原因是( )A. 戰爭的頻繁發生 B. 生產力的發展C. 宗教信仰的變化 D. 自然災害的影響原始農業的發展對史前社會的影響不包括( )A. 促進人口增長 B. 引發私有制產生C. 導致社會解體 D. 推動社會分工出現教師巡視學生做題情況,及時解答學生疑問,統一講解答案,分析每道題的考點和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了解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五)作業布置(1 分鐘)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原始農業工具和史前社會文化的知識,制作一份手抄報,下節課進行展示和交流。思考并撰寫一段文字,闡述如果沒有原始農業的發展,人類社會可能會如何發展,字數不少于 200 字。五、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包含圖片、視頻、地圖、文字資料等)相關歷史書籍、文獻資料史前社會文物復制品、模型制作思維導圖的工具六、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角色扮演和對比分析等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在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環節,課堂秩序較難把控,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后續教學中,需優化活動組織方式,明確規則,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學習,提高教學效果。以上教案圍繞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展開,設計了多樣教學活動。你對教案的環節設置、作業形式等若有其他想法,歡迎隨時告知。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1. 通過出土文物圖片、歷史故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等基本史實,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初步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 通過小組合作,對比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異同,認識地理環境對農耕文化的影響,提升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 通過學習本課,體驗原始農耕生活對文明社會的影響,感悟勞動在創造人類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變人類,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唯物史觀,家國情懷)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的生存方式打獵穴居采集是什么原因使原始人告別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的生活?采集狩獵種植養殖原始農業的興起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原始農業興起的過程距今約2萬年距今約1萬年人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開始栽培稻,北方開始栽培粟和黍。稻(去殼后稱為大米)粟sù(俗稱小米)黍shǔ(去皮后稱為黃米)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大多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的分布有什么特點?原始農作物的種植石鐮收割莊稼猜一猜這些工具的名稱和用途骨耜翻整土地石磨盤和石磨棒加工谷物這些工具與舊石器時代的工具有什么不同?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距今約5000年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原始社會的分期稻作農業的繁榮小組合作:歸納河姆渡人的概況,完成表格。河姆渡人的生活 生活年代生活地點房屋建筑糧食作物生產工具家畜飼養生活用具距今約7000年浙江余姚(長江中下游)干欄式建筑、木結構水井水稻骨耜以豬、狗為主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象牙雕刻、漆器干欄式建筑復原圖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河姆渡人的木結構水井復原圖河姆渡人的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之一房屋建筑——干欄式建筑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干欄式建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河姆渡人生活的長江流域,氣候濕潤,水網密布。干欄式建筑高于地面,具有較好的通風、防潮、防野獸功能。房屋建筑——干欄式建筑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小組合作:歸納半坡人的概況,完成表格。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年代生活地點房屋建筑糧食作物生產工具家畜飼養生活用品距今約6000年陜西西安(黃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黍石斧、弓箭、漁叉等豬、狗等裝飾品、樂器陶塤、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綸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半地穴式圓形房屋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半坡人生活的黃河流域,冬季較冷,夏季較熱,河流較少,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涼,有利于防寒保暖。房屋建筑——半地穴式房屋窯洞河姆渡人 半坡人不同點 生活年代生活地點地處流域原始 農業 農作物農具原始畜牧業原始手工業建筑形式相同點 距今約6000年距今約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長江流域水稻磨制石器,骨耜以豬、狗為主黑陶、玉器、樂器、天然漆干欄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豬、狗等磨制石器,骨器、弓箭、漁叉等粟、黍黃河流域陜西西安半坡村彩陶、裝飾品、樂器、紡織比較河姆渡人與半坡人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發展了原始農業,飼養家畜;都過著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會制作陶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出土的大汶口隨葬品——成套陶器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考古學家還發現多處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其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1. 李華同學在學習“原始農業起源”的內容后,繪制了以下示意圖。①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C )A. 打制石器 B. 人工取火C. 磨制石器 D. 氏族社會C234567812. [史料實證]“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文物是歷史的痕跡,蘊含著歷史信息。利用下圖中的文物可研究( B ) A.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五谷的國家B. 我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C. 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稻D. 我國早期國家農業的發展情況B234567813. 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遺址”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它“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下列遺址同屬于“稻作文明”的是( B )A. 山頂洞人遺址 B. 河姆渡遺址C. 半坡遺址 D. 北京人遺址B234567814. [五育·勞育][2023·山西中考改編]下圖中的文物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工具“骨耜”。據此推測,“骨耜”可用于( B )A. 取火 B. 耕地C. 紡織 D. 制陶B234567815. [2024年1月江蘇期末]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約7000—5000年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顯著特征包括彩陶、磨制石器等。下列遺址中屬于仰韶文化的一種類型的是( B )A. 河姆渡遺址 B. 半坡遺址C. 大汶口遺址 D. 焦家遺址B234567816. [史料實證]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遺物、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下列出土的文物中,能夠為“半坡人已會紡織、制衣”提供佐證的是( D )A. 石錛 B. 骨漁叉DC. 陶塤 D. 陶紡輪234567817. 比較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某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在學習了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后,發現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共同特點是( C )A. 都會制作彩陶,生活在黃河流域B. 都會飼養家畜,以采集狩獵為生C. 都會建造房屋,過上了定居生活D. 都使用打制石器,從事農業生產C234567818. [教材素材]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人們能夠制出較為精致的陶器。這一時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 C )A. 仍處于舊石器時期B. 原始農業開始產生C. 出現貧富分化現象D. 玉器制作技藝高超C234567811. [2024年1月北京海淀區期末改編]位于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以彩陶為特色,山東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紋飾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鼎、罐等陶器,有的器形與大汶口文化遺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說明( C )CA. 仰韶文化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B. 金屬冶煉技術的產生及其發展C. 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借鑒現象D. 大汶口原始居民擁有私有財產231點撥:根據材料可知,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說明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借鑒現象,C正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排除A;新石器時代還未出現金屬冶煉技術,排除B;D與材料無關,排除。2312. [中考·山西改編]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B )BA. 會農業種植 B. 具有樸素審美觀念C. 會制作陶器 D. 開始飼養家禽家畜231點撥:題干“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這句話要求我們結合圖片下面的文字來觀察出土文物,通過文字“雙鳥朝陽紋”“魚鳥紋”“舞蹈紋”,可知當時的居民在制作生活用具時具有樸素的審美觀念,B符合題意。題干圖片體現不出農業種植,排除A;C不是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方面得出的,排除;題干圖片反映不出飼養家禽家畜,排除D。2313. 【新考向】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區,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響范圍達到黃河上游和下游、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這一現象可看出中華文明( A )A. 多元一體的特征B. 中原地區向周邊學習C. 百花齊放的局面D. 各地區彼此相互隔絕A231點撥:根據題干中“彩陶文化影響范圍達到黃河上游和下游、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甘肅、重慶、遼寧、河南、江蘇的彩陶有相似之處,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A正確。中原地區的文化源遠流長,影響了周邊地區的文化,周邊地區向中原地區學習,排除B;材料中彩陶文化影響了其他地區,所以各地的彩陶有很多相似之處,排除C;各地區文化相互交流影響,排除D。231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