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 基礎過關第二 力第六講 運動和力 第3課時 機械運動知識點1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1)長度單位及換算: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 ,常用單 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 (nm)等。換算關系:①十進率:米、厘米、毫米;1 dm=10-1 m,1 cm=10-2 m;②千進率:千米、米、毫米、微米、納米。1 km= m,1 mm= m,1 μm= m,1 nm= m。米 103 10-3 10-6 10-9(2)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如圖所示)①認清刻度尺的 、 和 ;②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邊要 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長度 ,不 能傾斜;③讀數時視線要 刻度線,不可斜視,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 到 的下一位,記錄的測量結果應由 和 組成。零刻度線 量程 分度值 緊貼 平行 垂直 分度值 數值 單位 測量 真實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秒(s) 60 60 3 600 (5)時間的測量工具(如圖所示):鐘、表、機械停表、電子停表等。知識點2 測量平均速度(1)機械運動:物體 的變化叫機械運動。(2)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應選某一物體作為標準,該物體 叫 。(3)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的。位置 參照物 相對 快慢 米每秒(m/s) 千米每小時(km/h) 3.6 vt 路程 時間 直線 不變 不相等 平均速度 知識點4 測量平均速度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實驗步驟如下:(1)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 通過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測得的數據填入下表中。(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4)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5)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通 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路程 運動時間 平均速度s1= t1= v1=s2= t2= v2=例1圖A. 14 mm B. 145 mmC. 500 mm D. 50.0 mmD解題思路:善用自己身體部分作為參照,如食指指甲的寬度約為1 cm。練習圖A. 0.1 cm B. 3 cm C. 0.3 m D. 1 mB例2:小明同時用兩把尺測量一個小物件的長度,如圖所示。請你幫他讀 數,A尺的讀數為 ,B尺的讀數為 。比較結果,可以判斷用 尺測量更精確。例2圖解題思路:讀數前要弄清測量工具的分度值。測量長度時需要進行估 讀。3.75 cm(3.74~3.76 cm均可) 3.7cm(3.6~3.8 cm均可) A [練習]如圖甲,物體A的長度為 cm;圖乙中鉛筆的長度 是 cm;圖丙中停表秒針盤的分度值是 s,停表讀數 是 s。3.20 2.50 0.1 110 練習圖A. 向西加速 B. 向東加速C. 向西減速 D. 向東減速例3圖C練習圖A. 飛行的客機 B. 兩岸的高樓C. 行駛的游船 D. 流動的江水B核心考點3 平均速度的測量例4:木塊從如圖斜面所示位置靜止釋放,直到撞上金屬片,測此過程木 塊的平均速度。例4圖(1)在圖中畫出需要測量的距離。實驗次數 木塊質量/g 運動距離/m 運動時間/s1 100 1.000 0.82 150 1.000 0.83 200 1.000 0.84 250 1.000 0.8v1.25 m/s 例4:木塊從如圖斜面所示位置靜止釋放,直到撞上金屬片,測此過程木 塊的平均速度。(3)請歸納本實驗木塊的平均速度與質量是否有關? 。無關 例4:木塊從如圖斜面所示位置靜止釋放,直到撞上金屬片,測此過程木 塊的平均速度。例4圖[練習1]小明看到滑雪運動員從越陡的坡滑下時,越快滑到底端。對此他 猜想:“物體離地高度一定時,斜面坡度越大,物體從靜止開始滑到底 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請你設計實驗驗證其猜想。練習1圖刻度尺和停表 刻度尺 停表 滑塊運動到斜面底端的時間 滑塊離地高度 斜面坡度 ②和③ 斜面坡度 [練習2] (2021廣州)如圖,小明將質量較小的物體P和質量較大的物體Q通 過細繩相連,并掛在定滑輪上,發現Q下落會被P“拖慢”。對此小明猜 想:“Q 的質量和初始離地高度都一定時,P的質量越大,Q從靜止開始 下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越小。 ” 請設計實驗驗證其猜想。練習2圖(1)除圖所示的器材以外,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有 。停表、天平 (2)畫出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次數 P的質量 Q下落的時間/s1 P1(小)2 P2(大)3 P3(最大)[練習2] (2021廣州)如圖,小明將質量較小的物體P和質量較大的物體Q通 過細繩相連,并掛在定滑輪上,發現Q下落會被P“拖慢”。對此小明猜 想:“Q 的質量和初始離地高度都一定時,P的質量越大,Q從靜止開始 下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越小。 ” 請設計實驗驗證其猜想。練習2圖(3)寫出實驗步驟 (可用畫圖或文字表述) 和判斷小明猜想是否正確的 依據。實驗步驟:①將Q和質量小的P1通過繩子相連,并掛在定滑輪上,用停表測量 Q 從靜止開始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時間 t1;②將P1 換成質量不同的重復步驟①,測出對應時間 t2 、t3。猜想依據:若t1<t2<t3,則小明猜想正確;否則,小明猜想不正確。[練習2] (2021廣州)如圖,小明將質量較小的物體P和質量較大的物體Q通 過細繩相連,并掛在定滑輪上,發現Q下落會被P“拖慢”。對此小明猜 想:“Q 的質量和初始離地高度都一定時,P的質量越大,Q從靜止開始 下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越小。 ” 請設計實驗驗證其猜想。練習2圖核心考點4 受力情況和運動狀態綜合分析例5:如圖1所示,水平地面上O點兩側粗糙程度不同,物體一直受到沿 水平方向大小為3 N的力F作用。從物體經過M點開始計時,每經過1 s, 用虛線框記錄物體的位置。物體在MO段做勻速直線運動。例5圖小于 tOP,則有vMN<vOP (2)在MN和OQ段中,物體所受阻力的大小 (選填“相等”或 “不相等”),判斷方法有兩種,請你將兩種方法都寫出來。不相等 由于物體對地面的壓力不變,接觸面材料不同,故物體所受摩擦力不同 在MN段,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fMN=F=3 N;在OP段,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由此可判斷fOP不等于F,所以fMN不等于fOP 例5:如圖1所示,水平地面上O點兩側粗糙程度不同,物體一直受到沿 水平方向大小為3 N的力F作用。從物體經過M點開始計時,每經過1 s, 用虛線框記錄物體的位置。物體在MO段做勻速直線運動。例5圖(3)在圖2中畫出物體在MO段的s-t圖像和v-t圖像。例5:如圖1所示,水平地面上O點兩側粗糙程度不同,物體一直受到沿 水平方向大小為3 N的力F作用。從物體經過M點開始計時,每經過1 s, 用虛線框記錄物體的位置。物體在MO段做勻速直線運動。例5圖解題思路:區分“s-t”圖像與“v-t”圖像。解決力學問題要靈活利用 受力分析的方法、二力平衡和物體運動狀態的關系。練習圖A. 0~t1,物體在做加速直線運動B. 0~t1,物體處于受力平衡狀態C. t1~t2,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D. t1~t2,物體運動的速度在不斷地增大BA. 步長約為2 m B. 每分鐘步行15 kmC. 平均速度為4 km/h D. 步行3 km用時15 min第1題圖CA第3題圖20.0 100 第4題圖12 平衡力 靜止5. 甲、乙兩輛小車在平直的路面上向東運動,小林測出它們運動的路程 和時間,并由所測數據作出了相應的s-t圖像。由圖可知v甲 v乙(選 填“>”“=”或“<”)。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 (選填“東” 或“西”)運動。第5題圖> 西 6. 小王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他已經從實驗室借到的實 驗器材有小車、停表、長木板、小木塊。第6題圖(1)他為了完成該實驗,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有 。(2)為了方便計時,應該使斜面的坡度 (選填“較大”或“較 小”)。刻度尺 較小 (3)經測量,s1=90.00 cm,s2=40.00 cm,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的 過程中,秒表記錄如圖所示,則小車在s3段的平均速度是 m/s。s3 段的平均速度比s2段的更 。0.5 快 6. 小王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他已經從實驗室借到的實 驗器材有小車、停表、長木板、小木塊。第6題圖不為0且一直增大 由圖乙可知前2 s物體一直處于靜止狀態,水平方向上它所受到的摩擦力與拉力是一對平衡力。而由圖丙可知前2 s拉力一直增大,所以摩擦力不為0且一直增大 7. 如圖甲所示,同一水平地面,一物體在一個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做直線運動。6 s后,在物體上方粘放一重物。0~10 s物體運 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0~2 s拉力隨時間變化的圖 像如圖丙所示。第7題圖小于 物體在4~6 s與8~10 s時都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水平方向上拉力與摩擦力平衡,拉力與摩擦力大小相等。同一接觸面,8~10 s時接觸面所受壓力更大,所以8~10 s時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更大,所受拉力也更大 7. 如圖甲所示,同一水平地面,一物體在一個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做直線運動。6 s后,在物體上方粘放一重物。0~10 s物體運 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0~2 s拉力隨時間變化的圖 像如圖丙所示。第7題圖不變 接觸面所受壓力不變,接觸面材料相同,所以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不變7. 如圖甲所示,同一水平地面,一物體在一個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做直線運動。6 s后,在物體上方粘放一重物。0~10 s物體運 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0~2 s拉力隨時間變化的圖 像如圖丙所示。第7題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