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第7課 百家爭鳴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人教2024版 七年級上冊歷史【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第 7 課 百家爭鳴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夠準確列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詳細闡述各學派的核心思想主張,如儒家的 “仁”“禮”,道家的 “無為而治” 等。清晰分析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因素,理解各學派思想與時代需求的關聯,培養歸納總結和分析歷史因果關系的能力。正確評價百家爭鳴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提高歷史評價能力。(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研讀經典文獻片段、歷史資料,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讀古代思想的能力。組織角色扮演活動,模擬百家爭鳴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辯論場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運用對比分析法,比較不同學派思想的異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深化對思想文化發展的理解。(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百家爭鳴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與多元,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體會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培養學生尊重不同思想、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識。認識到思想文化的發展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激發學生對哲學、思想領域的探索興趣。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主張。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背景和歷史意義。(二)教學難點理解各學派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系。引導學生從現代社會視角,思考百家爭鳴思想的現實價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遷移能力。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對比分析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3 分鐘)播放一段電視劇中古代學者辯論的視頻片段,提問學生:“在視頻中,不同的學者各抒己見,激烈辯論,這樣思想碰撞、學術繁榮的場景,在中國歷史上曾真實大規模地出現過,那就是百家爭鳴時期。大家想知道當時都有哪些學派?他們有著怎樣精彩的思想觀點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 7 課,領略百家爭鳴的魅力。”(二)新課講授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背景(10 分鐘)政治方面:展示戰國時期各國紛爭的地圖和歷史資料,講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紛紛招攬人才,尋求治國良方,這為各種思想學說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政治土壤。經濟方面: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介紹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經濟發展,使社會出現了更多的剩余產品,為學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隨著商業的繁榮,城市興起,人口流動頻繁,不同地區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文化方面:講解 “學在官府” 局面的打破,私學興起,如孔子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培養了大批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來自不同的階層和地區,他們針對社會問題提出各自的見解和主張,推動了學術思想的繁榮。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總結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背景,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主要學派及思想主張(18 分鐘)儒家:介紹孔子的生平事跡,展示孔子及其弟子的畫像、《論語》中的經典語句,講解孔子 “仁”“禮”“為政以德” 的思想主張,以及 “有教無類” 的教育理念。通過具體案例,如孔子周游列國傳播思想,讓學生理解儒家思想在當時和后世的影響。介紹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如孟子的 “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的 “禮法并施” 等思想。道家:講述老子的 “道” 的學說,利用故事和比喻解釋 “無為而治” 的思想,如 “治大國,若烹小鮮”,引導學生思考道家思想對個人修養和治國理政的啟示。介紹莊子的逍遙思想和追求精神自由的理念,通過《莊子》中的寓言故事,如 “莊周夢蝶”,幫助學生理解道家思想的內涵。墨家:講解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 的思想主張,結合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的背景,分析墨家思想反映了廣大下層民眾渴望和平、追求平等的愿望。通過講述墨子阻止楚國攻打宋國的故事,展現墨家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法家:介紹韓非的 “法治” 思想,強調以法治國,法、術、勢相結合,通過商鞅變法的案例,說明法家思想對秦國強大和統一六國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對比法家思想與其他學派思想的差異,理解法家思想在當時的現實意義。角色扮演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扮演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的代表人物,圍繞 “如何治理國家” 這一主題展開辯論,每個小組依據所學的學派思想闡述觀點,進行思想碰撞,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進行引導和點評,加深學生對各學派思想的理解。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7 分鐘)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百家爭鳴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有哪些重要意義”,鼓勵學生從思想傳承、文化發展、社會變革等多個角度思考。教師總結: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各學派的思想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成果,對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三)課堂小結(3 分鐘)教師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本節課內容,回顧百家爭鳴的背景、主要學派及思想主張、歷史意義。通過提問的方式,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經濟基礎是什么?” 幫助學生鞏固重點知識,強化記憶。(四)課堂練習(5 分鐘)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周王室衰微 B. 私學興起C. 諸侯爭霸 D. 生產力的發展主張 “兼愛”“非攻” 的學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下列屬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 “無為而治” B. “有教無類”C. “仁政” D. “法治”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張( )A. 以法治國 B. 無為而治 C. 兼愛非攻 D. 為政以德百家爭鳴的意義不包括( )A. 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B. 阻礙了社會的發展C. 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奠定基礎D.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教師巡視學生做題情況,統一講解答案,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五)作業布置(1 分鐘)課后查閱資料,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學派,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深入探討該學派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和價值。收集百家爭鳴時期的名言警句,制作成書簽,與同學分享交流。五、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包含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論語》《老子》《墨子》《韓非子》等經典文獻節選歷史人物畫像、故事圖片思維導圖制作工具六、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各學派思想有了較深入的理解。但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時間把控不夠精準,部分學生發言時間不足。后續教學中,需更合理規劃時間,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提升教學效果。此教案圍繞百家爭鳴核心內容設計。若你對教學活動形式、作業布置等方面有新想法,或想增減知識點,歡迎隨時提出。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1. 通過相關史料了解這一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主張,學會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和全面認識歷史問題的方法;通過比較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訓練歷史思辨能力。(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歷史解釋)2 . 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體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觀)3. 通過領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國文化一脈相傳,體會以“天下興”為己任的責任擔當, 樹立賡續傳統、復興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概念解析——百家爭鳴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 。名片老子要順應自然呀姓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國籍 楚國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地位作品 《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和《道德經》道家學派創始人材料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思想主張材料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①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孕育萬物的總根源,也是萬事萬物運行的總規律。②一切事物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失馬得馬活著摔腿禍福福禍塞翁失馬老子和《道德經》政治主張材料三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無為而治”老子在描繪一個祥和美好、理性的國度。在老子的理想國度中,沒有軍隊和衙役,百姓對生活現狀很滿足,食物、衣服、房屋都能自己擁有,無所多求,不會冒生命危險進行遠途遷徙,因此相鄰的國家近在咫尺,也會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老子和《道德經》孔子名片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國籍 魯國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地位思想收錄 《論語》孔子和儒家學說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思想主張材料一 仁者愛人。材料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仁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要有愛心和同情心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外在的道德規范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政治主張材料三 有一天,孔子去齊國,路經泰山,見一婦人在墳前痛哭,他讓學生子路去詢問,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這里,親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這樣,他們仍不愿返回故鄉。孔子感嘆:“殘暴統治比老虎還厲害呀!”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你認為孔子提倡“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積極意義?反對苛政,提出“為政以德”主張實行德政,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統治者與下層人民的矛盾,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端正社會風氣,弘揚正氣。材料四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禮·地官司徒·師氏》教育成就材料五 據《論語》記載,孔子對學生不分貧富貴賤,比較貧寒的學生只要交得起十條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學在官府學在民間意義: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①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材料六學生冉求膽小,遇事退縮,孔子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緊,馬上去做。學生仲由敢作敢為,但不夠穩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囑他凡事要請教父兄后再做。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總結教育規律,提出因材施教、舉一反三等教學原則和方法。因材施教材料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實事求是溫故知新學思結合謙虛好學教育成就儒家學說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后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古代政治與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訂古代重要典籍,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后人合稱之為《六經》。原因隨著私學教育的出現,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識傳播面更加廣泛,直接催生了“士”階層的興起,促進了學術思想和知識文化的廣泛傳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組與更新。……列國在兼并形勢下,競相頒布優惠的人才政策,對不同的學說采取寬松政策,意圖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戰國史》鐵制農具和牛耕①經濟上:鐵制農具和牛耕為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百家爭鳴②思想上:私學勃興,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③政治上:士階層崛起;。諸侯為富國強兵網羅人才爭論內容墨家人無高低貴賤,要平等地愛人法家要以法治國道家要順應自然與民心儒家要明確尊卑,仁愛待人兵家用武力才能實現統一要實行“仁政”儒家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儒家反對各國相互攻伐墨家諸子百家(189)諸子百家(189)治國方略各家學派的思想主張學派 人物 時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荀子戰國墨子莊子韓非戰國戰國戰國戰國主張實行禮治,提倡禮法并用,明確尊卑等級“兼愛”“非攻”、尚賢、節儉強調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擁護正義之戰,強調“仁者無敵”孟子《墨子》《孟子》《莊子》《韓非子》《荀子》孫武春秋軍事理論《孫子兵法》影響①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成為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②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中國思想史綱》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人的民族脊梁。1. 春秋戰國時期一位思想家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此思想家最有可能屬于( D )A. 儒家 B. 墨家C. 法家 D. 道家D2345678912. [2023·北京中考]下面示意圖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張,這位思想家是 ( B )A. 老子 B. 孔子C. 墨子 D. 韓非B2345678913. [2024年1月臨沂期末]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句話源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A )A. 《論語》 B. 《韓非子》C. 《道德經》 D. 《孫子兵法》A2345678914. [2024·福建中考]子路問,“聞斯行諸”(聽到就去做嗎?)孔子說不行;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可以。有弟子對此表示疑惑,孔子說,冉有行事畏縮,所以鼓勵他大膽去做,子路比較魯莽,所以讓他注意克制。這體現了孔子注重( C )A. 學而不厭 B. 溫故知新C. 因材施教 D. 不恥下問C2345678915. [五育·德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治國理政的政治智慧。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與這一理念最為相近的思想主張是( C )A. 墨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B. 道家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C. 儒家認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D. 法家主張治國要靠法令、權術等C2345678916. 追求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墨子思想中體現這一傳統的是( B )A. “為政以德” B. “兼愛”“非攻”C. “無為而治” D. “仁者愛人”B2345678917. “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張是( C )A. 為政以德 B. 無為而治C. 以法治國 D. 中央集權C2345678918. [2024·成都中考]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強調“為政以德”,法家強調“以法治國”。這里,二者關注的共同點是( D )A. 道德規范要求 B. 文化教育模式C. 人才選拔途徑 D. 國家治理方式D2345678919.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尚儒學;齊地學術較為龐雜,陰陽五行學、道家之學、儒學都相當發達;楚地道學與辭賦最具特色;三晉以游說之士為盛。”文中描述的“局面”( D )DA. 嚴格規范了民眾的言行B.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 限制教育在民間的發展D. 促進思想和學術的繁榮2345678911. [時空觀念]下表反映出春秋戰國的時代主題是( A )學派 主張儒家 以德治國: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 以道治國:遵從規律,無為而無不為墨家 以愛治國:互愛互助、選賢任能、爭取和平231學派 主張法家 以法治國:制定法律,制裁民眾不法行為,穩定社會A. 重建社會秩序 B. 變革政治制度C. 發揚民本思想 D. 構建官僚政治答案:A231點撥:儒家主張“以德治國”,道家主張“以道治國”,墨家主張“以愛治國”,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提出構建新的政治秩序,對如何治理國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A正確。材料中法家主張“制裁民眾”沒有體現民本,排除C;儒家不提倡變革,排除B;構建官僚政治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2312. 下表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和韓非對“義”的各自看法。由此可見,孟子和韓非所說的“義”是( D )人物 看法孟子 “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231A. 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B. 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 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D. 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答案:D231點撥:根據材料可知,孟子認為沒有禮義就會上下混亂,韓非認為“義”是指君臣上下的關系。由此可知,孟子和韓非所說的“義”是維護上下等級秩序的工具,D正確。中央集權指的是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排除A;韓非不主張道德修養,排除B;孟子和韓非都說“義”是上下或君臣上下之事,上是統治階層,下是被統治者,所以孟子和韓非所說的“義”不只是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排除C。2313.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內涵豐富,源遠流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哲人輩出的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興盛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樣的社會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諸子各派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爭鳴辯論,為后世留下了一座極為豐富珍貴的思想寶庫。——摘編自《中國歷史》231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動之外更注意于教育,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231墨子 孟子 莊子韓非材料三:231(1)根據材料一,指出“百家爭鳴”各學派爭論的共同問題。(2分)答案:國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樣的社會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231(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誰?他“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的具體行動和影響是什么?(3分)答案:人物:孔子。具體行動: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影響:打破了貴族壟新教育的局面,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231(3)以史為鑒,學以致用。針對“校園暴力”現象,以材料三中人物代表的學派為視角談談看法。(4分)答案:墨家反對校園暴力,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同學之間相處應該學習儒家的思想主張,儒家提倡“仁者愛人”;道家主張順應自然,對待校園暴力會任其發展;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對待校園暴力嚴懲不貸。231(4)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2分)231答案: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內容,要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言之有理即可)23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順應自然;對立面相互轉化;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人格獨立仁、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仁政;民貴君輕禮治;尊卑等級兼愛;非攻;尚賢依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