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人教2024版 七年級上冊歷史【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第 10 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發呢?它又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 10 課《秦末農民大起義》,探尋其中的奧秘。”(二)新課講授秦朝的暴政(10 分鐘)教師展示相關史料和圖片,如秦朝繁重的勞役場景圖、嚴苛法律的條文記載等,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秦朝暴政的表現。學生自主學習后,進行小組討論,歸納秦朝暴政的具體表現。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并補充:沉重的賦稅:秦朝農民要將收獲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百姓生活困苦,經濟負擔極重。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秦朝大規模征調民力修建阿房宮、驪山陵、長城等大型工程,同時還頻繁發動戰爭,導致大量人口被征發,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百姓不堪重負。嚴苛的法律:秦朝法律細密嚴苛,刑罰殘酷,一人犯法,親族和鄰里都要受到牽連,使百姓生活在恐懼之中。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秦二世即位后,進一步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政治更加黑暗,社會矛盾急劇激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秦朝的這些暴政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嚴重后果?”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秦朝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為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埋下了隱患。陳勝、吳廣起義(15 分鐘)起義的原因:教師講述大澤鄉起義的背景故事,引導學生分析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展示相關史料,如 “失期,法皆斬” 等,讓學生明白起義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誤期,按律當斬;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起義的過程:教師利用地圖和課件,詳細講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公元前 209 年)、地點(大澤鄉)、過程。講述起義軍攻占陳縣后,陳勝稱王,建立 “張楚” 政權,各地農民紛紛響應等情節。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陳勝、吳廣和起義的農民,再現起義時的場景,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起義的過程和意義。起義的意義: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總結時強調: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為后來的農民起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秦朝的滅亡和楚漢之爭(12 分鐘)秦朝的滅亡:教師講述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進行反秦斗爭。展示巨鹿之戰的相關史料和圖片,講解巨鹿之戰的過程和意義,強調項羽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公元前 207 年,劉邦率軍直抵咸陽,秦朝統治者投降,秦朝滅亡。楚漢之爭:教師介紹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楚漢之爭的主要人物、時間、經過和結果。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比分析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點、用人策略等,探討劉邦勝利和項羽失敗的原因。教師總結: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于用人,戰略決策正確;而項羽剛愎自用,不善于用人,失去了民心,最終導致失敗。楚漢之爭的結果是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三)課堂小結(5 分鐘)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通過板書或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線索:秦朝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強調秦末農民大起義是秦朝暴政的必然結果,它不僅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還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為新的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四)課堂練習(5 分鐘)展示精心設計的練習題,題型包括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等,例如:選擇題: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 遇雨誤期 B. 秦朝的暴政 C. 陳勝、吳廣的領導 D. 民族矛盾尖銳材料分析題:閱讀材料 “(秦朝)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請回答:材料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問題?這一問題與秦末農民起義有什么關系?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練習完成后,教師公布答案,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五)布置作業(2 分鐘)完成課后習題,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楚漢之爭的故事,以 “我心目中的劉邦和項羽” 為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短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寫作的能力。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1.了解和掌握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和秦朝滅亡的時間,通過《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歷史地圖的展示,知道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概況。(時空觀念)2 . 認識到秦的暴政是導致秦末農民起義和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以此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唯物史觀)3. 通過史料研讀和分析,感受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原因。(史料實證)4. 通過分析與陳勝相關的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和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歷史解釋)5. 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家國情懷)聲名顯赫的秦朝為何如此短命?它是怎樣被推翻的呢?“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秦統一中國秦亡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猜謎語捷報太湖風光陳勝吳廣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難;輕則砍手足,重則全村連;昏庸是胡亥,統治更殘暴。秦朝的農民的苦在哪?出路如何?材料一:材料二:(秦始皇)先作前殿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史記·秦始皇本紀》這類空心磚在陜西秦咸陽宮多處遺址都有出土。其中有的長100厘米,寬38厘米,厚16.5厘米。龍紋是秦朝宮殿建筑的一種主題紋飾,圖案中龍與璧,線與圓,布局和諧美觀。從我們剛剛看到的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中,你可以獲得什么歷史信息?這些工程規模的共同特點是什么?秦始皇大興土木。規模巨大,要耗費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老百姓生活“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難。”材料:秦朝修建驪山陵和阿房宮役使70多萬人,征伐南方調發了50萬士卒,北擊匈奴及修筑長城征派了40萬人。當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萬左右。秦始皇先后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游,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耗費大量財力和人力。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百姓的租稅。驪山陵墓阿房宮說一說秦朝的刑罰都有哪些,思考為什么說秦朝的刑罰殘酷。梟首:將犯人斬首后,將其首級懸木示眾棄市:在鬧市當眾處死斬:分砍頭和腰斬兩種定殺:即將犯人投入水中淹死生埋:又稱活埋或坑車裂:五馬分尸絞:用繩子將犯人勒死抽脅:可能是指抽筋拔骨死刑黥刑:也叫墨刑,是在犯人臉上刺字劓刑:割去犯人的鼻子刖刑:斬去犯人的左右腳,或左右趾肉刑秦始皇為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下令燒毀各國史書和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著作,僅留下秦國的史書及醫藥、種植、占卜之類的書籍。又將提出非議的460多個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殺。這就是“焚書坑儒”。秦代刑具法律嚴苛,統治暴虐。一人有罪,全家、鄰里或有關之人同受刑罰。一人有罪,滅絕其宗族。族刑有時株連到父族、母族、妻族。連坐族誅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繼位,他的統治更加殘暴。秦二世是怎樣進行統治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繼位的秦二世為鞏固帝位,兇殘地殺死自己的兄長姐妹,任意屠殺文武大臣。他對民眾的壓迫更為殘酷,恣意揮霍,窮奢極欲,繼續營建龐大的工程,征調民力屯衛咸陽,還向郡縣加征糧餉,賦役愈加沉重。那時候,道路上到處是被押送的刑徒,民眾陷入無法生活的境地。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領導人:陳勝、吳廣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原因:直接原因:戍邊遇雨誤期根本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建立的政權:“張楚”政權結果:起義失敗,陳勝、吳廣被殺害。閱讀材料,說一說秦朝的施政與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關系。秦朝徭役繁重、法律嚴苛、統治殘暴,這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是以陳涉(勝)……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賈誼《過秦論》為“舉大名”,陳勝打算采取怎樣的行動?舉行武裝起義。陳勝打出了“張楚”的旗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后來陳勝失敗了,但是這種堅決抗秦的戰斗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來者。陳勝死后,項羽、劉邦等人,繼續扛起反秦的大旗。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大澤鄉起義占領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有人說:“如果天不下雨,秦末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秦朝就不會滅亡。”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理由。(1)不同意。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現在:秦始皇、秦二世統治暴虐,賦稅沉重,人民徭役、兵役繁重,刑法嚴酷。秦末農民起義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2)農民遇雨誤期是起義爆發的導火索。即使沒有遇雨誤期,秦末農民起義也必定會爆發,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根據材料,項羽是哪里人?該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歷史典故?材料: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巨鹿)。戰少利,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史記·項羽本紀》楚地人,他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破釜沉舟。合作探究:劉邦奪取陳留的辦法,與項羽打贏巨鹿之戰的辦法有何不同?材料: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于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巨鹿之戰靠的是強攻,而陳留之戰靠的是智取。背景: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但反秦的浪潮并沒有平息。其中,由項羽、劉邦領導的軍隊在斗爭中逐漸壯大。概況: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劉邦: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被迫出城投降。強盛一時的秦朝,僅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你認為下列哪些舉措與秦朝速亡有關聯?試在□中畫“√”行郡縣制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統一貨幣 □修建長城 □強征賦稅 □嚴刑苛法 □修驪山陵 □√√√√√想一想:為什么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但反秦的浪潮并沒有平息?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他們的起義喚醒了人民反抗秦的暴政的意識。陳勝、吳廣起義軍雖然被秦朝軍隊擊敗,但他們的行動激勵了其他反抗者,讓人們看到了推翻暴政的希望,因此反秦的斗爭仍在繼續。結合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史實,說明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發揮的作用。秦末農民大起義展現了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他們不堪忍受秦朝的殘暴統治,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為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奠定了基礎。這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1. 秦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敗,是這套制度沒有可以約束它的力量,導致它汲取過度,超過了民眾的承受力。該觀點最能說明秦朝滅亡的原因是( D )A. 法家思想的影響 B. 中央集權制度C. 秦末農民大起義 D. 秦的殘暴統治D23456712. “臣(李斯)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觀目的是( B )A. 兼并六國,完成統一B. 統一思想,鞏固統治C. 鉗制思想,摧殘文化D. 整頓吏治,以德化民B23456713. [時空觀念]學習歷史需要了解和掌握歷史紀年方法。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這一年是( D )A. 公元前2世紀前期 B. 公元前2世紀末期C. 公元前3世紀前期 D. 公元前3世紀末期D23456714. [2024·長沙一模]從下圖中能直接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D )A. 秦的暴政引發秦末農民大起義B. 陳勝、吳廣的進軍方向是自西向東C. 陳勝、吳廣起義是第一次農民大起義D. 陳勝、吳廣起義控制了大澤鄉地區D23456715.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內容。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 )A.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B. 攻占陳縣后,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C. 公元前209年,起義在大澤鄉爆發D. 起義軍缺乏后援,最終失敗A2345671學史方法如何區分歷史事實、歷史解釋、歷史觀點歷史事實: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主要是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具有客觀性。歷史解釋:闡明歷史發展變化的過程/軌跡及其原因、意義等,帶有解釋者的主觀色彩。歷史觀點:觀察(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所采取的態度、持有的看法,具有鮮明的主觀性。23456716. 成語“破釜沉舟”體現了西楚霸王項羽勇往直前、絕不后退的決心。該成語出自( B )A. 牧野之戰 B. 巨鹿之戰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B23456717. 七年級(1)班的同學們開展研討活動時收集到以下圖片,由此判斷同學們研討的主題是( C )A. 儒家思想的發展B. 鞏固統一的措施C. 秦朝滅亡的原因D. 嚴刑峻法的危害C23456711. 秦統一以前,糧價較穩定,大致粟石三十錢左右。秦朝統一全國后,糧價急劇上漲。《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關中“米石千六百”。這一變化可能是源于( C )C23451A. 農民起義導致社會動蕩B. 法家思想阻礙農業發展C. 連年征調徭役喪失勞動力D. 長期戰亂后的社會經濟凋敝反映了秦朝的社會發展狀況此時還未爆發強調以法治國和中央集權符合題意統一六國前戰爭更頻繁2. [歷史解釋]“在‘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的環境下,秦朝的民間輿論與政治秩序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民間輿論受到壓制,以致形成了與秦始皇直接對抗的潛流。”材料旨在說明( B )BA. 法律嚴苛有利于社會穩定B. 禁錮思想易激化社會矛盾C. 文字統一促進了政令推行D. 秦始皇鼓勵民眾上書言事23451點撥:材料反映了秦朝大力禁錮思想,壓制民間輿論,這種做法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加劇民間與朝廷的對抗,B正確。秦朝法律嚴苛,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是秦朝暴政的表現之一,也是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的重要原因,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政策失當,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壓制民間輿論,排除D。234513. 《史記》記載,陳勝、吳廣前往戍邊,在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法律應該斬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據1975年湖北云夢縣出土的秦簡記載,因大雨延期,根本不會斬首。由此可見( A )AA. 史學研究需要多種證據B. 《史記》內容需考古證實C. 歷史真相永遠無法還原D. 秦簡記載內容完全真實史書記載與考古發現不符符合題意與材料無關說法錯誤說法太絕對23451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