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人教2024版 七年級上冊歷史【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第 12 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夠清晰闡述漢武帝時期西漢面臨的內憂外患,包括地方諸侯國勢力強大、豪強地主為害、匈奴侵擾等問題。加強經濟管控(10 分鐘)背景闡述:展示相關史料,說明漢武帝時期由于長期戰爭、天災等原因,國家財政面臨困境,而一些富商大賈卻趁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秩序和財政收入。例如,“討匈奴,通西域,軍費開支浩繁,加上天災不斷,百姓四處流亡,國庫空虛”,以及描述富商大賈經濟活動的文字資料。措施講解:鹽鐵專賣:詳細講解漢武帝將煮鹽、冶鐵等重要手工業收歸官營,由國家壟斷經營。展示漢代鹽鐵生產的圖片和相關文字記載,說明官府招募鹽戶煮鹽,煮鹽的費用自理,官府只提供生活費和煮鹽的鐵盆;在冶鐵方面,官府控制鐵礦開采、冶煉和鐵器制造等環節。強調鹽鐵專賣使國家掌握了重要的經濟命脈,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鑄幣權收歸中央:介紹漢武帝下令廢除郡國鑄幣權,統一鑄造五銖錢。展示五銖錢的圖片,說明五銖錢的規格、重量等標準統一,有利于商品交換和經濟發展,也加強了中央對貨幣鑄造和流通的控制。均輸平準:解釋 “均輸” 是指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負責將本地的土特產運往其他地區高價出售,再購買當地的特產運往其他地區銷售,以此調節物資供需,增加財政收入;“平準” 是指在京師設立平準官,負責平抑物價,當市場物價上漲時,平準官拋售物資,使物價下降,反之則收購物資,穩定物價。通過這兩項政策,朝廷壟斷了商業利潤,在不增加百姓賦稅的情況下改善了財政收支狀況。影響總結:引導學生思考加強經濟管控措施的影響,教師總結:漢武帝加強經濟管控的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穩定了物價,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漢武帝開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鞏固大一統王朝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尊崇儒術(12 分鐘)思想背景介紹:展示相關史料,說明漢武帝時期,社會上各種學說流行,人們的思想不統一,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例如,“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所反映的當時思想界的混亂局面。講解漢初實行 “無為而治” 的黃老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已不能適應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的需要。措施及作用講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詳細講述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你認為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董仲舒的建議?” 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形勢、儒家思想的特點以及對鞏固統治的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教師總結:漢武帝時期面臨著諸多社會問題,需要加強中央集權,而儒家思想強調大一統、等級秩序和忠君等觀念,適應了時代的變化和形勢的需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君主專制的加強,其基本內容也符合封建統治者鞏固專制統治的要求。興辦太學:介紹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展示太學的圖片和相關文字資料,說明太學是全國的最高學府,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強調太學的興辦,使儒家思想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傳播,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也為選拔官吏提供了人才基礎。設立五經博士:講解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專門負責研究和傳授儒家經典。從此,研究諸子百家的博士被罷黜,皇帝的顧問團只剩下五經博士,國家動用力量和經費為儒家培養接班人,進一步推動了儒家思想的發展和傳播。影響分析:組織學生討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積極影響方面,這一政策加強了思想統一,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展,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消極影響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北擊匈奴(10 分鐘)背景介紹:展示西漢與匈奴地理位置圖以及相關史料,講述秦漢之際,匈奴族建立起強大的國家,經常揮師南下,威脅到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與生活。介紹西漢初期,由于國力較弱,不得不采取 “和親” 政策,將宗室女子嫁給匈奴首領單于,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量糧食和布匹,但匈奴仍然時常侵擾邊境。強調到漢武帝時期,經過漢初 “休養生息” 政策的實施,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大增,具備了反擊匈奴的實力。過程講解:利用地圖和圖片,詳細講解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的主要戰役,如公元前 127 年,衛青收復河套地區;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率兵奪取河西走廊;公元前 119 年,衛青、霍去病進擊漠北,大敗匈奴單于。重點介紹漠北之戰,說明這是漢匈戰爭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它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一部分匈奴人歸附西漢,另一部分開始西遷。組織學生講述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的故事,感受他們的英勇精神。影響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北擊匈奴的影響,教師總結:漢武帝時期的大規模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漢邊境的威脅,使西漢的北部邊疆得到了穩定,為中原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創造了相對和平的環境;同時,也拓展了西漢的疆域,促進了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民族融合,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王朝的統治。(三)課堂小結(5 分鐘)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通過板書或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響。強調這些措施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引導學生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統治者采取正確政策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客觀評價漢武帝的歷史功績和不足之處。(四)課堂練習(5 分鐘)展示精心設計的練習題,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材料分析題等,例如:選擇題: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頒布 “推恩令” B. 實行鹽鐵專賣 C.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北擊匈奴填空題:漢武帝時期,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的措施是( ),在長安興辦的全國最高學府是( )。材料分析題:閱讀材料 “漢興以來,相與同為編戶齊民,而以財力相君長者,世無數焉。…… 今縣官(指官府)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省,卒徒煩而力作不盡。…… 鹽鐵賈(價)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 請回答:材料反映了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賣政策后出現了哪些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的目的和影響。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練習完成后,教師公布答案并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五)布置作業(2 分鐘)完成課后相關練習題,進一步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 “我眼中的漢武帝” 為題,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短文,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等方面,闡述自己對漢武帝的認識和評價,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寫作能力。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1. 理解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背景,掌握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各項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通過分析推恩令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觀察、思考和理解能力;橫向對比秦漢時期對儒家思想的不同態度,培養學生客觀、正確的歷史判斷能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 . 利用示意圖、創設情景等方式講解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使抽象的政令更加直觀,易于理解;設置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通過對話的方式,加以引導,將復雜的問題生活化、圖片化, 密切聯系生活,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時空觀念、歷史解釋、)3. 通過學習漢武帝巧妙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各項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開創了漢朝大一統的局面,使學生懂得國家統一是經濟發展強盛的重要基礎,進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統一;知道儒家思想在中國影響深遠的原因不僅是歷朝統治者的推崇,同時也是因為儒家思想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值得被后人繼承和發揚,這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唯物史觀、家國情懷)觀看視頻,回答漢武帝即位之初,社會整體面貌如何?漢武帝“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文景時期,國力強盛,積聚了大量錢糧。馬上封侯人民渴望建功立業積極有為為什么漢武帝時期出現了這種現象呢?什么叫做“大一統”?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政治統一經濟統一文化統一軍事統一削弱地方勢力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騎,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制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豪強地主)“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史記·平準書》①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到中央;②地方豪強發展起來,反抗官府。背景:0102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主父偃傳》“推恩令”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班固《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諸侯王 侯侯侯侯諸侯王 侯侯侯 侯侯 侯作用: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結合材料,探討其作用。0102酎金奪爵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而奪爵,被奪爵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晉書·輿服志》作用: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大一統。0102刺史制度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代表朝廷監察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橫征暴斂、濫用刑罰、結黨營私等。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監察職能作用:抑制豪強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梳理西漢統治者解決王國問題的重要措施,并談談解決王國問題對鞏固統治的作用。措施: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諸侯王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自己的子弟作為侯國。這樣侯國的數量越來越多,而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還以各種理由對諸侯王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從政治上消除了諸侯國對朝廷的威脅。作用: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加強經濟管控漢武帝時期,朝廷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重視興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輔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數萬頃,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這一時期,紡織、冶煉、制陶、釀造等手工業進一步發展。富商大賈,冶鑄鬻(yù)鹽(冶鐵鑄幣賣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記·平準書》當時的農民見經商容易致富,也紛紛棄農經商。《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背景:想一想:這種狀況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會造成什么影響?①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②農民不事農業生產,農業遭到破壞。0102五銖錢五銖錢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錢幣。銖是一種重量單位,五銖錢重如其文。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這里的“五年”,指的是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當時38歲的漢武帝頒布的這道詔書,主要內容只有八個字,但卻反映出他的一項重要的改革措施:罷用半兩錢,發行五銖錢。西漢鹽鐵工官分布圖通過觀察此圖,發現漢武帝在全國各地遍設鹽官和鐵官,他們是做什么的呢?這樣做起到了什么作用?鹽鐵生產是漢代大宗的工業,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漢武帝時,設專門的鹽官、鐵官,代表國家對地方的鹽業和鐵業進行統一的經營管理。作用是實現了鹽鐵官營、專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史記·平準書》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百姓不用增加賦稅,國家就變得很富足。尊崇儒術“三年不窺園”指的是什么?史書記載,董仲舒求學期間,三年不曾走出房門,甚至都不開窗看下外面的風景,這也是成語“目不窺園”的由來。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典故早在古代就有人評論,如隋唐時期的史學大家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的時候評論說“雖有園圃,不窺視之,言專學也”。他的治學態度和精神成為后世專心做學問的典范。說說董仲舒建議的內容。你認為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他的建議?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內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原因:當時社會上各種學說流行,人們思想不統一,不利于中央集權統治,而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有利于鞏固大一統政權。漢武帝為什么會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即位時,“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導致的弊端已逐漸暴露,使得漢王朝統治者不得不對以往的治國理念進行反思。01漢武帝的雄才偉略,特別是鞏固大一統的治國理想,使漢王朝轉向以積極進取的儒家思想治國有了可能性。02經過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新儒學適應了當時國家治理的需要。03經過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新儒學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什么?在董仲舒看來,天下所有的權力應該歸于誰呢?材料:《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大一統”思想。天下所有的權力應該歸于皇帝。合作探究材料: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漢書·董仲舒傳》這里的“博士”跟我們現在說的博士是一個意思嗎?不是,材料中的“博士”是中國古代學官的名稱。秦始皇時就設有博士一職,主要是備皇帝顧問。到了漢武帝時,博士由備皇帝顧問轉向了教授儒家經學。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態度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背后有“相同”之處嗎?不同:秦始皇“焚書坑儒”,打擊了儒家學派;而漢武帝尊崇儒術,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相同:兩者的目的都是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封建統治。西漢形勢圖讀地圖1.找到西漢都城的位置。2.指出河西四郡的位置。都城:長安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都位于河西走廊,治所都在今甘肅觀察西漢形勢圖,結合所學可知,匈奴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秦末漢初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南下侵擾。對此,漢初一直采取的什么政策?其效果如何?漢初采取“和親”政策,這是因為國家實力有限,不得已而為之。漢初統治者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維持邊疆的穩定,但是匈奴還是常常南下,邊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匈奴成了漢朝的心腹之患。西漢形勢圖霍去病墓背景: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強盛起來。時間:公元前119年人物:衛青、霍去病主要戰役:漠北戰役漠北之戰堪稱漢匈之間的戰略大決戰,它給雙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匈奴從此一蹶不振,“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經此一役,“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史記·匈奴列傳》)。想一想: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國力強盛,版圖拓展。這與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有什么關系?漢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的影響力遠達邊地民族地區,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王朝版圖得以拓展。從這則材料中你讀到了什么?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素養啟示匈奴不滅,大家沒有,小家何在?字里行間讀到的是少年的熱血沸騰,還讀到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種家國情懷。他給邊疆帶來了安寧,成就了漢武帝的大一統,成為中國人心中愛國愛家的少年英雄。1. 【原創題】李華同學在學習西漢前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時,繪制了下面的示意圖,其中△處的內容應是( B )A. 推行郡縣制 B. 采納“推恩”建議C. 確立察舉制 D. 建立刺史制度B23456712. 下圖是漢朝農具耬車,以人或畜為動力,一人扶耬,三道農作工序一次完成。據此判斷該工具主要是用來( B )A. 插秧 B. 播種C. 灌溉 D. 收割B23456713. 漢初“私鑄錢盛行,幣法很亂”“自前193年至前113年,錢法變了九次,也就是在鑄幣問題上,朝廷和豪強做了九次斗爭”。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漢武帝( D )A. 采納“推恩”建議 B. 加強思想控制C. 實行鹽鐵專賣 D. 統一鑄造貨幣D23456714. [2024年1月佛山期末]“齊鐵官印”封泥(如圖)反映了漢初齊國諸侯王自設鐵官,經營冶鐵業,以增加財政收入,壯大勢力。漢武帝時采取的針對性措施是( D )A. 禁賣私鹽 B. 平抑物價C. 統一鑄造五銖錢 D. 冶鐵權收歸國有D23456715. [2024年1月湖北期末]今天陜西西安和平門附近有個地方叫下馬陵。傳說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漢武帝經過此地,為了表示對董仲舒的尊敬,特別下馬步行,于是民間稱這里為下馬陵。漢武帝對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為他主張( D )A. “推恩” B. 廢除丞相制度C. 抑制豪強勢力 D. 尊崇儒術D23456716. 漢武帝設《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后又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官職名)一律罷黜,形成儒家獨尊局面;還建立太學,培養儒生官僚。這些舉措( A )AA. 適應了大一統王朝的需要B. 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監察C. 解除了諸侯對朝廷的威脅D. 延續了“無為而治”思想23456717. 漢高祖時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每年要送給匈奴大量的糧食和布匹;漢武帝時則多次組建強大的騎兵隊伍,大舉進攻匈奴。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漢武帝時期( A )A. 經濟發展,國力增強B. 和親政策不起作用C. 重用將領衛青、霍去病D. 匈奴勢力逐漸衰弱A23456711. 楊寧一在《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中寫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強制解決意識形態問題……漢代重在‘尊’,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和入仕途徑之中。”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 )A2341A. 統一思想,鞏固統治B. 以法治國,震懾臣民C. 順應自然,保障民生D. 選賢任能,反對攻伐點撥:材料中“秦代重在‘禁’,采用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強制解決意識形態問題”指秦始皇焚書坑儒;材料中“漢代重在‘尊’,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和入仕途徑之中”指漢武帝尊崇儒術。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待儒學的態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統一思想,鞏固統治,A正確。秦朝以法治國,漢代不是,排除B;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與題干中秦的“禁”和漢的“尊”的內容不符,且“保障民生”不是共同目的,排除C;選賢任能,反對攻伐是墨家學派代表人物墨子的主張,與題干秦漢在思想領域的措施無關,排除D。23412. 【新視角】漢武帝建立察舉制,將通曉儒家經典作為選官的重要條件;還建立刺史制度,頒布“六條問事”的監察法規;并將因貪賄犯法的李蔡等五位丞相正法。這反映了漢武帝( A )A. 重視官員的管理 B. 加強地方治理C. 尊崇儒家的學說 D. 強化君主專制A2341點撥:根據材料可知,為選拔官員,漢武帝建立察舉制;為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建立了刺史制度;還將犯法的五位丞相正法,這些都說明漢武帝重視對官員的管理,A正確。選官制度和將丞相正法不能體現加強地方治理,排除B;“尊崇儒家的學說”只能通過材料中“將通曉儒家經典作為選官的重要條件”體現,與其他信息不符,排除C;材料體現的是對官員的管理,體現不出強化君主專制,排除D。23413. [2024·南昌一模]西漢初年,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朝迎來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漢武帝實行“尊崇儒術”、鹽鐵專賣等政策,鞏固了大一統王朝。材料反映了( A )AA. 政策調整促進國家發展B. 重農抑商政策持續發展C. 道家學說推動國家治理D. 歷代治國方式趨于一致2341點撥:根據題干可知,西漢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朝出現了第一個盛世局面;漢武帝時期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王朝。這說明國家政策的調整促進了國家的發展,A正確。重農抑商政策與“尊崇儒術”等無關,排除B;“道家學說推動國家治理”說法不全面,排除C;題干只涉及西漢,未與其他朝代進行對比,排除D。23414. 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從古至今,不同朝代為了實現和鞏固國家統一,都采取過強有力的措施。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以前的中國,只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直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并存,而是緊密隸屬于中央的行政區分了。——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234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秦朝為了中央方面“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建立了怎樣的政治制度,并指出秦始皇和漢武帝是怎樣使地方“緊密隸屬于中央”的。(3分)2341秦始皇: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漢武帝:采納“推恩”建議。答案: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2341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