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第13課 東漢的興衰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人教2024版 七年級上冊歷史【精做課件】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第 13 課 東漢的興衰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能準確說出東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等基本信息,清晰闡述劉秀建立東漢的背景與過程。專權表現:通過具體案例,如梁冀專權,講述外戚專權時飛揚跋扈、把持朝政、結黨營私的行為;以張讓等宦官為例,說明宦官專權時賣官鬻爵、殘害忠良的行徑。嚴重后果: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東漢中后期朝廷官員、百姓等不同角色,探討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帶來的危害。教師總結: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基礎。黃巾起義(10 分鐘)起義原因:展示相關史料,如 “東漢后期,土地兼并嚴重,賦稅沉重,加上災荒頻繁,百姓生活困苦”,引導學生分析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起義經過:利用地圖講解黃巾起義的爆發時間(184 年)、領導者(張角)、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及主要過程。起義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影響,教師總結:黃巾起義是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它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從此一蹶不振。(三)課堂小結(5 分鐘)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通過思維導圖梳理東漢興衰的歷程:東漢建立(背景、建立者、時間、都城)→光武中興(措施、表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原因、表現、后果)→黃巾起義(原因、經過、影響)。引導學生總結東漢興衰的經驗教訓,認識到統治者應關注民生、政治清明,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四)課堂練習(5 分鐘)展示練習題,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材料分析題。選擇題:東漢的建立者是( )A. 劉邦 B. 劉秀 C. 劉徹 D. 劉備填空題:劉秀統治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史稱( );東漢后期,( )與( )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敗。材料分析題:閱讀材料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分析材料反映的社會狀況以及與黃巾起義的關系。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講解疑難問題。(五)布置作業(2 分鐘)完成課后相關練習題。查閱資料,了解東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如蔡倫改進造紙術等,下節課進行分享。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中考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1. 通過了解東漢的建立及光武中興局面的形成,認識到政治清廉、社會穩定,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 . 通過完成閱讀課文及史料,分析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黃巾起義的影響等史實,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3. 結合所學,分析統一對于當今的中國的意義,認識到國家統一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經過漢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漢朝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景帝功德榜我和景帝一直堅持漢高祖休養生息的政策,獎勵農桑,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我和我的后繼者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我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漢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我的統治時期被稱為“光武中興”,但我后世帝王被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最終失去了政權。漢文帝漢高祖漢武帝光武帝東漢銅奔馬銅奔馬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東漢銅奔馬的造型方式,沿用了當時通行的奔馬的形象,并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整體上看,它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足。點擊播放視頻新課導入素養目標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材料:“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如雨……(民)饑饉……死于道,以百萬數。”——《漢書·谷永傳》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賦稅、徭役繁重王莽稱帝后,實行“改制”,結果改制徹底失敗了。王莽的施政不僅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而加劇了社會動蕩,終于激起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稱帝,后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為光武帝。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外戚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東漢建立合作探究材料:伏念天上離王莽之害久矣……禍拏未解,兵連不息,刑法彌深,賦斂愈重……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匹夫僮婦,咸懷怨怒。——《后漢書·列傳·桓譚馮衍列傳》材料:王莽改制,每一條令下達后,必有苛刻的懲罰辦法相隨。而其條令多不便于民,犯令者多,于是全國上下,自公卿至百姓,陷于囹圄者不可勝數。——李光霽《論王莽改制的歷史背景和失敗原因》戰亂不息、刑罰苛重、賦稅繁重、政治腐敗、勞動力不足等。措施 作用經濟政治民族關系釋放奴婢減輕田租減輕刑罰合并郡縣 裁減官員加強監督 懲處貪污允許北方各族內遷增加了勞動力,緩和了階級矛盾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整治了官場風氣緩和民族矛盾加強了民族團結光武中興史料助學(光武帝)詔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詔隴、蜀民被略為奴婢自訟者,及獄官未報,一切免為庶人。——《后漢書》解讀:光武帝反對殺害奴婢的理由是他認為人的性命最重要。光武帝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如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等。光武中興的含義:①衰落的漢朝重新振興;②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③天下出現興盛局面。東漢青釉刻花三足瓷樽都出現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統治者都輕徭薄賦,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注重減輕刑罰。都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治世局面。“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的相同點農業: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王景治理黃河,使被淹沒的土地變為良田。手工業: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提高了冶鐵的質量;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已出現質量較高的瓷器。東漢擊鼓說唱俑這是出土于四川的東漢擊鼓說唱俑。查閱資料,試為這件陶俑寫一段解說詞。這件東漢擊鼓說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該人俑表情生動活潑,線條簡練,技法嫻熟,表現了漢代說唱表演藝術的流行,也從側面反映了東漢的民間生活氣息和地方風貌。統治者要重視民生,愛惜民力,發展生產,才能使社會出現盛世局面。素養啟示陶院落(模型)陶院落的布局是東漢時期豪強地主武裝力量發展的表現,說明東漢豪強大族把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地結合起來。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宮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閹人。材料:仲長統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光武帝以來,“不假后黨以權,數世而不行,蓋親疏之勢異也”。漢朝歷代任用外戚“輔政”,但“所賴以治理者甚少,而所坐以危亡者甚眾”。——張子開著《仲長統:漢代杰出的政治批判家》東漢中后期,帝王任人唯親,重用外戚。外戚有才能的少,危害社稷的多。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即位年齡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壽命(歲)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平均即位年齡:平均壽命:9.8歲24.5歲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皇帝早逝幼主繼位外戚專權宦官得寵誅殺外戚皇帝長大“怪圈”皇太后臨朝君權旁落把持朝政奪回君權依靠宦官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示意圖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權作亂,并非自身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根本原因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曝尸荒野;而阿諛奉承的奸人,欺世盜名,反倒封侯拜相,極盡榮華。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任用親信,誅殺異己,導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員受到排擠陷害,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巨額財富私人武裝世代為官豪強大族勢力膨脹的示意圖幫助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豪強大族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幫助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豪強大族材料:(漢桓帝延熹)九年正月……比歲不登,民多饑窮,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盜賊征發,南州尤甚……三月……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后漢書·本紀·孝桓帝紀》材料:(漢靈帝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后漢書·本紀·孝靈帝紀》東漢后期,尤其是桓帝、靈帝時期,水旱、蝗蟲、地震、瘟疫等災害頻繁,而此時正是外戚和宦官勢力極為猖獗之時,政治的腐敗更加重了自然災害的破壞力,整個社會處于極度的衰敝之中。材料: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太平御覽·菜茹部》人民無法忍受東漢后期的黑暗統治,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天災人禍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腐敗的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終激起了東漢末年的農民大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漢書》解讀:這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使用的口號。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朝即將滅亡,取代漢朝的將是黃巾軍;起義的時間就定在甲子年(184年),屆時天下將會太平。指漢王朝。是指黃巾起義軍。史料助學點擊播放視頻時間:184年領導者:張角等起義軍:起義軍頭裹黃巾,被稱為“黃巾軍”特點:一場有組織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結果:歷時9個月,最后被鎮壓,其余部堅持斗爭了20多年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名存實亡。1. [2023·青島中考]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中國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框內政權的建立者是( C )A. 嬴政 B. 劉邦C. 劉秀 D. 楊堅C2345612. [2024年1月北京石景山區期末]下面資料反映了東漢光武帝統治時期的施政措施,其帶來的影響是( C ) 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 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允許北方各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234561A. 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B. 滋生了貪污腐敗C. 出現“光武中興”D. 導致了社會動蕩答案:C2345613. 李華同學進行項目化學習時收集了以下資料,據此可知他學習的內容是( B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王景受命治理黃河水患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一水排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234561A. 東漢光武中興局面的出現B. 東漢社會經濟繼續發展C. 東漢農業耕作技術的發展D. 東漢手工業技術的發展答案:B2345614. 李華同學根據東漢中后期政局的變化繪制了如下示意圖。圖中a、b兩處分別應填寫( D )A. 與民休息、尊崇儒術B. 王莽改制、農民起義C. 黃巾起義、任用親信D. 外戚專權、宦官得寵D2345615. [教材素材]下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東漢綠釉陶水亭。這件文物反映了東漢( D )亭上層四角有張弩控弦的武士守衛,中間有人揚袖起舞,旁有一人撫琴及三人拍手伴歌234561A. 社會安定,經濟發展B. 青瓷燒制技術成熟C.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D. 豪強大族勢力膨脹答案:D2345616. 【新情境】繪制示意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李華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繪制了下面的示意圖,①處應填寫的是( C )A. 大澤鄉起義 B. 王莽篡漢C. 黃巾起義 D. 州牧割據C2345611. 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人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 B )B21A. 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B. 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C. 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D. 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點撥:根據題干中的“天子至士人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可知,東漢后期,天子至士人乘坐牛車之所以成為一種風尚,是因為牛車穩而寬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現,由此體現了當時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B正確。“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現,并非戒奢尚儉,排除C;“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212. 西漢末年,土地兼并現象十分嚴重,農民“無立錐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奪,激起各地農民起義;東漢末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毒害、敲詐百姓,“民不堪命,紛紛起義”。據此可知( C )CA. 兩漢農民起義爆發原因完全相同B. 兩漢始終朝政混亂,社會動蕩不安C. 農民起義根源在于階級矛盾激化D.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西漢統治21點撥:根據材料中“西漢末年,土地兼并現象十分嚴重,農民‘無立錐之地’”“民不堪命,紛紛起義”可知,兩漢農民起義的根源在于階級矛盾激化,C正確。“完全相同”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兩漢始終朝政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不符合史實,排除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是東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排除D。21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