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中練習卷(九年級下冊)班級: 姓名: 學號: 得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委內瑞拉的玻利瓦爾州、阿根廷的圣馬丁鎮、埃及的納賽爾湖,這些地名的出現是為了紀念他們( )A. “發現”新大陸美洲 B.揭示自然科學的奧秘C.領導了民族解放運動 D.反抗法西斯侵略暴行2.下表所示為19世紀英國統治下印度各階層的境遇,這表明印度掀起民族大起義具有( )階層 境遇封建王公 據“喪失權利論”而被兼并土地農民 按照不合理的規定強迫種植農作物手工業者 因英國傾銷工業品而紛紛破產士兵 遭受宗教歧視,生活待遇惡劣A.長期性 B.艱巨性 C.正義性 D.曲折性3.列寧說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次獨特的嘗試”,指的是( )A.用野蠻手段推行資本主義制度B.學習西方廢除沙皇制度C.引進西方文明擺脫落后局面D.廢除農奴制擺脫落后局面4.《俄國農奴制度的廢除》中記載:“農奴制改革前夕,有這樣一個地主,人們問他為什么不使用打谷機時,他回答說:‘打谷機要花費許多錢,還需要修理,還需要喂養馬匹,而農民一文錢也不用花費。”這實質上表明( )A.農民比機器生產效率高 B.使用農民成本低廉C.農奴制阻礙俄國發展 D.農民實用性更強5.一位美國著名詩人在詩中寫道:“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總統解放叛亂各州奴隸的宣言生效了。這是個充滿了燦爛陽光的美麗日子。”“宣言”的發表( )A.推動了拉丁美洲革命的發展 B.贏得了美國進步人士的擁護C.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D.順應了北美要求獨立的呼聲6.美國內戰前,人們常用“United States”來表示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內戰后,人們通常以“the U- nited States”來表示。“United States”由兩個復數名詞變成了單數名詞。這一變化意在說明南北戰爭( )A.推進了國家的統一 B.促進資本主義發展C.解決了社會的矛盾 D.減少了聯邦的數量7.幕府統治,又名“武家政治”,表現為軍人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進行統治。下列內容最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A.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把持國家大權B.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C.幕府頻繁參與皇室、貴族間的權力斗爭D.社會局勢動蕩,土地私有與兼并盛行8.下圖為日本畫家宮川春汀在19世紀末所做的繪畫《有喜世之華》,畫中岸邊的兩個女性,一個穿著和服,一個穿著歐洲人的泳裝。據此可推知,明治維新后日本( )A.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B.生活習俗新舊并存C.文明開化全面推行 D.棉紡織業異軍突起9.歷史學家劉宗緒指出: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由此分析,這個時期美國、俄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 )A.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B.使三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C.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D.保留了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10.18世紀中期,由于木材匱乏引發的能源危機,使得英國人毅然在熱能和機械能領域實現轉軌,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始于19世紀末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能的廣泛應用帶領人類社會步入了電力時代,而石油為內燃機的出現提供了有效的動力來源。材料意在說明( )A.工業革命出現的根源是能源危機 B.工業革命促進了能源的轉型C. 工業革命為能源轉型帶來了契機 D.能源轉型推動工業革命產生11.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在學習兩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排演了歷史課本劇《交通的革命》,他們設計的情節中合理的是( )A.福特首先制造出蒸汽機作動力的火車B.本茨建成世界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C.瓦特在電燈下仔細地繪制蒸汽機圖紙D.戴姆勒研制出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12.下表為英國社會各階層人口與財富統計表,所示內容折射出的社會問題是( )貴族 中間階層 下層人口 財富 人口 財富 人口 財富1688年 1.2% 14.1% 31.7% 59% 67.1% 26.9%1803年 1.4% 15.7% 31.6% 59.4% 67% 24.9%A.人口極度膨脹 B.貧富分化加劇C.階級矛盾尖銳 D.城市環境惡化13.19世紀中期,英國女工占到工人總數的57.75%,幾乎每個工業部門都可以看到女工的身影,到19世紀末,出現了不少女教師、女醫生,還有婦女擔任濟貧委員會的委員,參與地方事務的管理。這表明工業化( )A.轉變了婦女社會角色 B.增強了男女平等意識C.改變了女性的價值觀 D.促進了英國經濟發展14.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他通過這部著作告訴世人自然界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有人說他使曾經匍匐在上帝腳下的人類終于大膽地抬起頭來,開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這說明牛頓的發現( )A.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B.使人們徹底擺脫了神學的影響C.促進了人類思想解放 D.推動了英國文藝復興運動興起15.恩格斯曾說:“他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他”是( )A.巴爾扎克 B.列夫·托爾斯泰 C.達爾文 D.伏爾泰16.藝術家丟勒被譽為“德國的達·芬奇”,其在1502年所畫《野兔》,從毛發質感到瞳孔光線都刻畫得細膩逼真,展現了透視、比例、骨骼等當時的新知識與新技術。從中可知畫家( )A.將藝術創作與科學探索相結合B.深刻批判了教會腐敗和封建倫理道德C.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D.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17.1918年西歐學界出現了“西方文化必將走向沒落和滅亡”的聲音。出現這種“聲音”主要是由于( )A.蘇聯建設成果顯著 B.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C.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沉重后果 D.凡爾賽體系矛盾重重18.凡爾登戰役中,德、法兩國競相使用新式武器:德軍廣泛采用了噴火器、毒氣彈和超大口徑的火炮,法軍則試驗了輕機槍和400毫米超級重炮。在這場戰役中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通過這段材料你能得出的結論是( )A.凡爾登戰役具有反侵略性質 B.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C.德國的武器裝備領先于法國 D.新式武器的使用加重了戰爭的危害19. “二十世紀初有兩場偉大的革命,一場是中國的辛亥革命,一場是俄國的二月革命,都是應當彪炳史冊的。”俄國的二月革命“彪炳史冊”在于其( )A.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B.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C.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 D.滿足了廣大民眾的要求20.在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最能反映當時俄國人民迫切愿望的是( )A.由工人對生產和分配進行監督B.將大企業等收歸國有C.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D.頒布《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21.1861年的改革的俄國只是一個西方的效仿者,長久以來它只是西方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而半個世紀后的俄國則通過一場革命一躍成為時代的引領者,人類歷史發展的新時代即將來臨。俄國由“效仿者”到“引領者”是因為這場革命( )A.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 B.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C.首創社會主義發展模式 D.推動了俄國迅速實現工業化22.下圖是創作于 1919 年的一幅漫畫(圖中一個巨頭正手執圓規指向歐洲大陸)。根據圖中的信息推斷,漫畫作者旨在( )A.肯定“三巨頭”維護歐洲秩序 B.揭露“三巨頭”結成軍事同盟C. 諷刺“三巨頭”操縱國際聯盟 D.譴責“三巨頭”推行強權政治23.法國對巴黎和會沒有徹底肢解德國感到不滿,繼續采取削弱德國的政策;英國則在政治、經濟上支持德國,以此來削弱法國;美國有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拒絕批準《凡爾賽條約》。這反映出( )A.歐洲徹底喪失其優勢地位B.巴黎和會是一次分贓會議C.凡爾賽體系內部矛盾重重D.戰后世界秩序已經確立了24.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簽署的《九國公約》宣稱,各國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些內容的實質是( )A.開始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B.開始形成美國控制中國的局面C.中國的主權和獨立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D.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25.1920年,蘇俄在收集農民余糧的過程中,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反抗;而1922年,蘇聯(蘇俄)順利完成了對未遭到旱災襲擊地區的糧食稅征收工作。這一反差說明(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卓有成效B.農業集體化得到農民的擁護C.農民甘愿為工業化作出犧牲D.新經濟政策鞏固了工農聯盟26.根據下圖信息,可以推知( )A.革命是影響俄國經濟下降的主要因素B.經濟管理體制的變革影響了工業發展C.蘇聯模式使蘇聯經濟出現了畸形態勢D.蘇聯國民經濟實現了均衡且快速增長27.蘇聯農業集體化就是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在農業集體化的浪潮中,農民都要加入集體農莊,農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這場運動( )A.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致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C.阻礙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 D.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28.甘地曾指出:“非暴力是勇者的品質,怯懦與非暴力如水火不能相容。力量不是來自外界的武器,而是來自一種不屈的意志。”由此主張領導的運動( )A.表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B.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立狀態C. 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D.使本國走上了現代化之路29. “華夫脫”是阿拉伯語“代表團”的音譯,埃及華夫脫運動的結果是( )A.英國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魯爾等人B.埃及獲得完全獨立C.英國政府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D.埃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30.20世紀 30年代經濟大危機嚴重影響了墨西哥社會經濟,原料生產因世界市場萎縮大量減產,國家財政極其困難,失業劇增,農產品價格大跌,社會矛盾尖銳。為此墨西哥( )A.進行政治經濟改革 B.制定頒布新的憲法C.發動資產階級革命 D.發動對外侵略戰爭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32小題各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31.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工業化國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世紀早期,泰晤士河是一個開放的下水道匯聚處,各種生活與工業污水無序排入。為改變這種情況,倫敦當局著手建立一個現代下水道系統。之后,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出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環境保護法。———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第五卷材料二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隨著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輕工業占主導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工業有了長足發展,逐步占據主導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摘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措施。(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4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美國從1870年到1913年工業生產總值比重的發展趨勢。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3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遍了歐洲,影響到世界,至今人們記憶猶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已能分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1914年6月28日,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個:經濟上的競爭、殖民地的爭奪、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和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愿望。———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注定要……整個歐洲變成廢墟。它毀滅了數世紀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倫、羅曼諾夫和奧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 貴族政治論者所朦朦朧朧意識到的新的領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識形態。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標志著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到大戰結束時,歐洲的控制已明顯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戰。不僅從歐洲歷史的角度看,而且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也都是作為一個歷史轉折點而引人注目。———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斐迪南大公被刺”是指什么歷史事件 結合所學知識,解釋造成“殖民地的爭奪”的原因。“相沖突的聯盟體系”指的是什么 (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歷史轉折點”的原因。(6分)33.從中外歷史的進程來看,19世紀60年代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以下是19世紀60年代重大歷史事件表。時間 事件1861年 恭親王奕訴等人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1861年 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1862年 林肯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8年 明治政府頒布《五條誓文》作為施政綱領(1)美國內戰的實質是什么 (2分)(2)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個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以“19世紀60年代是 的時代”為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楚)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 C 2. C 3. C 4. C 5. B 6. A 7. A 8. B 9. A 10. D 11. D 12. B 13. A 14. C 15. A 16. A 17. C 18. D 19. A 20. D 21. C 22. D 23. C 24. D 25. D 26. B 27. B 28. C 29. C 30. A二、非選擇題31.(1)問題:環境污染。(2分)解決措施:改善基礎設施,頒布法律。(2分)(2)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4分)(3)趨勢:美國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2分)因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等。(4分)32.(1)歷史事件:薩拉熱窩事件。(2分)原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4分)聯盟體系: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2分)(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由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到兩種社會制度并存。②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的全球控制力,歐洲中心地位動搖。③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6分)33.(1)實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2分)(2)【示例】論題:19世紀60年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擴展的時代。(2分)論述: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力量進一步增強,推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擴展。19世紀60年代,俄國亞歷山大二世通過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資金、市場等條件;美國通過內戰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將南方納入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軌道。 日本進行明治維新,以西方為榜樣,實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等舉措全面改造日本,使日本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6分)結論:綜上所述,19世紀60年代,俄國、美國和日本都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擴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