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并使用完畢前高考針對性訓練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號填寫在相應位置,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并將條形碼粘貼在指定位置上。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史前社會,帶轅(鉞柄尾端裝配飾物)玉鉞被視作權力象征,屬禮器范瞞。圖1是山東地區曾出土距今約五千年前的帶礅玉鉞的考古遺址分布示意圖。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我國濰坊西朱封遺址章丘焦家遺址●膠州三里河遺址河●泗水尹家城遺址葛縣大朱東村遺址●鄒城野店遺址其/陵陽河遺址黃圖1A.先民審美的趨同B.文明交流的頻繁C,邦國林立的形勢D.制玉工藝的精湛高三歷史試題第1頁(共7頁)2.《孝經》在先秦時強調“養親”之孝,到漢代在強調“養親”之孝的同時,開始將“移孝作忠”作為孝的最高境界。這一變化折射出A.家國同構理念初顯B.宗法觀念的淡化C.社會主流思想演變D.政治體制的變革3.有學者指出:有唐一代,安史之亂、涇原兵變、吐蕃東進、黃巢起義都曾占據過長安,而唐朝廷始終未亡;至唐末,東南割據,漕運殆絕,大唐帝國最終土崩瓦解。這一認識意在強調A.中央集權式微B.南方影響力上升C.社會矛盾尖銳D.運河交通的重要4.表1是宋人關于附郭田(鄰近城市的農田)的一些記載。據此可知宋代表1記載出處不椎稻隴有佳色,萊畦黃葉相與昌。趙蕃《撫州城外作》未到衢州五里時,果林一望蔽江湄。楊萬里《衢州近城果園》黃柑綠橘深紅柿,樹樹無風縋脫枝。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并無間地。孟元老《東京夢華錄》A.生產方式調整B.市鎮經濟繁榮C.經濟結構變動D.區域分工明顯5.圖2為中國近代某一歷史事件的波及范圍及其中爆發不同烈度戰爭的地域分布示意圖。該事件應是圖例波及范閣戰爭剛是度0-3圖2A.太平天國運動B.辛亥革命C.國民大革命D.第二次國內革命高三歷史試題第2頁(共7頁)6.表2是中國1870一1894年進口商品結構及比重統計表(單位:千海關兩)。表中數據的變化主要源于表2其它商品(含鐵、錫、煤、類別鴉片棉制品煤油等)年份貨值比重貨值比重貨值比重1870-18742597839.122145132.301898428.581880-18842963637.492326529.432614933.081890-18942994721.104965334.986233243.92A.晚清經濟的被動轉型B.社會消費能力的提升C.列強侵略的不斷加深D,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7,1927年,中國共產黨創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后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戰后期實現了由“根據地”到“解放區”的轉變。上述轉變表明A.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鞏固C,民族民主革命向前推進D.全國性革命勝利即將到來8.1964年,周恩來在訪問亞非14國期間正式提出《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擴大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到1970年,我國先后同10個非洲國家建立經濟技術合作關系。這些舉措旨在A.拓展外交空間B.應對美蘇冷戰C.推動區域合作D.促進經濟發展9.圖3為1978一1990年中國居民家庭收入增長情況示意圖。由此可知350300250人均GDP指數(1978年=100)200被筑霜暖衣>掉高配150100突轄霞民袋個均50236母母圖3(注: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標)A.農村生活水平超越城鎮B.城鄉收入差距縮小C.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D.城鄉二元體制打破高三歷史試題第3頁(共7頁)濟南市高考針對性訓練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2025.05一、選擇題:本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5 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C 2.D 3.B 4.C 5.A 6.A 7.C 8.A 9.C 10.B11.D 12.B 13.D 14.B 15.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 小題,共 55 分。16.(13 分)觀點:封建國家利用儒家倫理綱常(或:意識形態、理學)整合官僚、鄉紳和宗族進而實現對基層社會的治理。(2 分)分析說明:從意識形態的內涵角度作答。如:理學作為清朝的統治思想,強調維護專制統治、等級名分和社會責任,成為官僚、鄉紳和宗族均遵循的思想準則。(2 分)從鄉紳、宗族、官僚對意識形態的遵循及作用角度作答。如:鄉紳賑濟族人、捐資鋪路等行為,(2 分)有助于鄉村宗族的凝聚和社會的發展;(1 分)宗族族規中要求族人稟命宗長、敦睦息爭、盡忠朝廷、完納賦役、服從統治等內容,(2分)有助于增強地方治理效果,穩定封建統治秩序;(1 分)地方官府對鄉紳孝悌之行和樂善好施義舉的旌表,(2 分)有助于維護理學的統治地位,加強對基層的思想控制和道德教化。(1 分)17.(14 分)(一)歷史闡述(應主要包括三個角度):(0-12 分)從時代背景角度進行闡述。如國際上:20 世紀初,西方列強在華加大資本輸出,搶奪路權,中國族危機深重;國內:實業救國思潮發展,清末新政實行,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國人積極探尋挽救危亡的出路。(共 4 分,從內外兩個角度作答,每個角度 2 分)從自筑鐵路角度進行闡述。如清政府鼓勵國人自辦鐵路、統一鐵路建設標準、加強鐵路建設監管,體現了清政府收回路權的努力和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共 4 分,從舉措和意義兩個角度作答,每個角度 2 分;舉措角度能任答其中一點即得 2 分)從自筑鐵路成效反思角度進行闡述。如西方列強侵略掠奪、清政府內部爭斗(或:地方勢力的爭斗)導致晚清鐵路自筑艱難曲折成效有限;(2 分)唯有通過徹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實現中國鐵路事業的大發展,覓得國家發展的真出路。(2分,能提出自己的創新觀點)(若從其他角度闡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二)歷史表述(0-2 分)能夠表述成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18.(13 分)(1)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五星紅旗、各族人民自由參觀等要素(1 分),說明新中國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2 分)登山隊員勇攀百余座山峰等要素(1 分),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2 分)精美的工藝品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與國際組織,(1 分)展現了新中國積極推行和平外交。(2 分)(2)從有利于打破傳統觀念形成國家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角度作答;(2分)從有利于樹立新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角度作答;(2 分)19.(15 分)從概括概念內涵演變的角度作答。如由地理概念擴展為政治概念(或:逐漸帶有特定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屬性、成為分別以美歐和蘇聯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文明的代名詞等)。(答出地理概念角度賦 1 分,答出政治概念角度賦 2 分,都答出的賦 3 分,共 3 分)從分析概念演變的原因角度作答。如西方優勢地位的確立(或:工業革命開展、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2 分)東方的衰弱(或:東方國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封建統治的僵化);(2 分)二戰后的冷戰格局(或:美蘇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 2 分)從評價概念演變的角度作答。如“西方”與“東方”概念的演變實質上是“西方中心主義”的體現,具有鮮明的殖民擴張和霸權主義色彩;(2 分)意在為歐美殖民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辯護。(2 分)從得出總結性認識與反思角度作答。如應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實現多元共存與平等共生(或:各國應攜手努力,增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 分)(若有其他認識,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山東省濟南市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pdf 歷史試題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