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浙江省紹興市高三下學期4月適應性考試(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浙江省紹興市高三下學期4月適應性考試(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浙江省選考科目考試紹興市適應性試卷(2025年4月)
歷史試題
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卷共8頁,選擇題部分1-5頁;非選擇題部分6-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分別填在試題卷和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范作答,在本試題卷上的作答一律無效。
3.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上相應區域內,作圖時可先使用2B鉛筆,確定后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描黑。
選擇題部分(48分)
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道路的獨特魅力。其中,有一種文化發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以其玉器傳統、祭壇、神廟、積石冢聞名中外。這一文化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紅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漢時有詔書曰:“吏民毋得伐樹木,有無,四時言。謹案部吏毋伐樹木者,敢言之。”十六國時,張駿割據涼州,因“河右不生楸、槐、柏、漆”,曾“取于秦隴而植之”。北魏均田令規定“非桑之土,夫給一畝,依法課蒔榆、棗”。唐憲宗元和年間令“······其桑,仍切禁采伐,犯者委長吏重加責科”。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國古代
①統治者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②植樹造林成為普遍現象
③保護環境往往與促進生產相結合 ④法律與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3.本次黨的代表大會依據并貫徹列寧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學說和遠東大會的精神,科學分析了國際形勢變化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演變的基本狀況,提高了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認識,明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并專門就當時我們黨面臨的形勢與任務作了深入討論。在此基礎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等9個決議案。這次黨的代表大會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4.據史書記載,姜太公到營丘拓殖,邦國大盛;楚國接受中原文化,將“南蠻”納入中國范圍。箕子率商人遠赴,則成為今日朝鮮國家的先驅。另外,沿印度河口至波斯灣,從波斯灣到紅海,從紅海到地中海和黑海,波濤所及,在位置合適的良港,莫不有各種殖民據點建立。腓尼基人、埃及人、猶太人等都建立殖民城市,希臘人的城邦遍及地中海沿岸。材料意在說明
A.古代世界人類的遷徙活動已經相當頻繁 B.農耕文明的擴張使文明的區域不斷擴大
C.人類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不同文化的認同D.不同地區文明不斷加強交流并相互影響
5.它得到國王和議會的批準,是得到法律承認的“國家的企業”,馬克思曾評價,“七年戰爭使它由一個商業強權變成了一個軍事的和擁有領土的強權。正是那個時候,才奠定了現時的這個東方不列顛帝國的基礎。”它指的是
A.倫敦綜合交易所 B.英格蘭銀行 C.英國東印度公司 D.倫敦證券交易所
6.“有一個開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純潔的道德來團結全體人民。孔子只是以道德諄諄告誡人,而不宣揚什么奧義。世界上曾有過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時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時代。”該言論最有可能出自
A.盧梭 B.康德 C.伏爾泰 D.利瑪竇
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7.史載:“中書、密院議邊事,多不合。趙明與西人戰,中書賞功,而密院降約束;郭逵修堡柵,密院方詰之,而中書以下褒詔。愿大臣凡戰守、除帥,議同而后下。”下列史實與材料論及的朝代特征最為吻合的是
A.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
B.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
C.本朝之所以立國定制,皆以懲創五季而矯唐末之失策為言
D.邇來朕有天下,更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8.唐朝兩稅法改革規定“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明朝一條鞭法則規定“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到清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丁銀攤入地糧”。以上史實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變化的趨勢有
①征稅標準的變化 ②君主專制的強化
③賦役制度的貨幣化 ④人身控制的松弛化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下圖所示漫畫名為《中國商店的日本人:時局的掌控者》,漫畫中的日本人喊道:“喂,你這豬腦袋豬尾巴的老家伙,打開你的店鋪-鑰匙交給我!”對于該漫畫寓意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A.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被動挨打
B.《馬關條約》簽訂日本在華增開通商口岸
C.日本侵華引發列強掀起瓜分狂潮
D.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市場已被日本所掌控
10.清朝末年上海竹枝詞曾描述說:“高車駟馬過通衢,誰識當年舊博徒,冠履于今真倒置,縉紳家世半屠沽。”對于這種現象,道學之士大為恐慌,他們驚嘆當時的社會“凡事任意僭越,各處皆然,滬上尤甚”,并諷刺那些人“不知冠裳為何物,妄人妄服,求欲列于縉紳之間。”材料主要反映出清末上海
A.傳統等級觀念已被打破 B.西方服飾得到廣泛傳播
C.近代交通得到一定發展 D.新舊社會思潮沖突不斷
11.李公仆在1940年9月記道:在各根據地區域,減租減息政策帶給農民巨大的經濟利益,農民們則以積極參加各根據地政權的事務作為回報。許多農民保家護村的狹隘觀念逐漸改變,他們開始意識到了根據地存在與國家危亡及自身利益不可分割的關系,從而積極投身于抗戰。從中心區域到游擊區,幾乎都建立起了農會、婦女會、青年會等群眾性組織。據此理解正確的是
A.敵后戰場成為了全國抗戰的主戰場 B.抗日民主政權建設鞏固了統一戰線
C.抗戰期間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減租減息在經濟上全面解放了農民
12.閱讀下表,由此可知
1967-1974年貴州省社會總產值(單位:億元)
時間 社會 總生產值 工農業 生產值 農業 生產值 工業 生產值 輕工業 重工業 建筑業
1967 40.34 32.74 20.46 12.28 5.73 6.55 3.73
1968 37.17 30.51 19.31 11.20 5.26 5.94 3.37
1969 35.28 28.80 18.68 10.12 4.84 5.28 3.41
1970 52.28 41.27 20.52 20.75 8.20 12.55 6.88
1971 62.31 45.58 22.64 22.94 8.19 14.75 11.59
1972 55.26 41.45 19.41 22.04 8.40 13.64 8.61
1973 54.10 42.82 23.61 19.21 7.88 11.33 5.87
1974 50.17 40.07 22.20 17.87 7.81 10.06 4.85
A.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B.貴州受益當時國際政治局勢影響生產總值逐年增長
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貴州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D.三線建設奠定西南地區現代化建設所需的物質基礎
13.波斯波利斯的管理文獻顯示,波斯帝國的差旅人員不僅包括官員、貴族和特使,也包括向導、工匠、士兵、仆從、雇工等,他們沿御道往返于帝國腹地和各行省之間,出行時需攜帶由國王、總督或波斯波利斯經濟區行政長官簽發并蓋章的介紹信。到達傳舍之后,差旅人員需將隨身攜帶的介紹信交給傳舍的書吏,以供檢查。此后,書吏還需要起草一份收據,內容包含膳食提供者的名字、差旅人員的身份、所要執行任務的起點和目的地、團隊的人數及組成情況、每人收到的口糧數量、日期等信息。上述材料旨在強調波斯帝國
A.文書系統發揮重要作用 B.因公出差人員類型眾多
C.道路交通網絡十分發達 D.行政管理制度相當嚴格
14.19世紀的英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對立、環境污染,原有的社會治理模式明顯失效。傳統價值體系迅速瓦解,國家的社會功能不足以應對層出不窮的嚴重問題,工業化使英國陷入迷茫。英國的情況在其他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相繼出現,人們意識到:現代化意味著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調整。19世紀西方國家“全方位的調整”包括
①英國對社區管理進行市場化改革 ②德國初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
③各國建設新城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④英國推進行政體系的現代化
A.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5.1853年,英國駐印度總督達爾豪西侯爵提出“鐵路建設計劃”,宣稱:“鐵路不僅是商業的紐帶,更是文明的工具。它將把印度的資源與英國工業的需求緊密結合,同時讓印度人民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至19世紀末,印度已建成約4萬公里鐵路網,但其路線設計以連接原料產地和港口為主,內陸城市間的交通并未改善。據此,英國在印度建設鐵路最深層的影響是
A.加速了印度資源的掠奪,鞏固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B.促進了印度交通的發展,縮小了地區的經濟差距
C.推動了印度全面現代化,提升了民眾的生活水平
D.加強了西方文化的侵略,消除了印度的民族意識
1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主要拉美國家形成了土著主義思潮。秘魯作家強調秘魯民族是印第安人的民族,多數人口是當地種族,仍然講本地的語言,視白人為入侵者。墨西哥著名人類學家通過考古和田野調查,使人們重新認識了印第安文化,并把印第安文化提高到國家文化基石的地位。這表明拉美國家的土著主義思潮
A.是拉美國家構建民族認同的探索 B.源于白人對印第安人的長期壓迫
C.是拉美國家擺脫殖民的主要手段 D.促使拉美國家創新本土文化形式
17.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的聯系更為緊密,不確定性也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戰。面對各種全球性問題,人類攜手同行,建立起不同層次的國際治理組織和相應的治理機制。下圖是某國際組織成員國的示意圖(陰影部分)。關于該國際組織說法正確的是
A.2015年成立的新開發銀行是該組織合作共贏的平臺
B.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C.是亞太地區層級最高、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
D.成員涵蓋廣,是世界多極化在經濟領域的重要體現
18.歷史學家錢穆曾說:“時代變了,我們所要求的歷史知識也和前人不同,所以就該重寫新歷史。······歷史是可以隨時翻新改寫的,而且也需要隨時翻新改寫。我們自己不能翻新改寫,卻埋怨舊歷史不適用,那是把自己的不盡責都推到古人身上去,真是不該。試問孔子寫《春秋》,司馬遷寫《史記》,豈是為我們而寫的?”錢穆意在強調
①不同時代對過往的創造性對話 ②史學工作者的時代責任
③歷史闡釋的主體性轉換 ④以歷史想象神入歷史現場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非選擇題部分(52分)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
19.城市承載歷史、見證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某小組在項目化學習時搜集的史料集合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鑿,杭州成為南北交通的樞紐,經濟迅速發展。······在吳越國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較大的擴展,西湖也獲得了較好的整治,城市與西湖的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較之前代更為明顯。 -摘編自陳橋驛《中國城市發展史》
杭州的崛起是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典型案例。······這一時期,杭州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水陸交通和繁榮的商業貿易,迅速從一個小縣城發展成為東南地區的重要城市。······杭州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推動了江南地區城市化的進程。 -摘編自李孝聰《隋唐五代時期的杭州》
唐代杭州的崛起,得益于大運河的開通和海上貿易的發展,使其成為連接南北、溝通海陸的重要樞紐。杭州的崛起,促進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交流。······杭州作為重要的港口城市,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對傳播中華文明、吸收外來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摘編自【日】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
材料二
在近代東亞商業史上,澳門的興起堪稱奇跡,在短短20多年時間里,這個默默無聞的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小漁村就上升到連廣州也相形見絀的地位。······從1557-1644年,流入澳門的白銀為1億兩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流入中國內地。······中國商人見居留濠鏡的夷人金錢甚夥,一往而利數十倍,都趨之若鶩,以致造成“諸澳俱廢,濠鏡獨為舶藪”的局面。
-摘編自陳小錦《明清時期澳門在中西貿易中的地位》
(1)為該小組的項目化學習擬定一個研究主題,并指出材料一引文中三位學者城市研究的側重點及該小組史料搜集的局限。(7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后期澳門迅速崛起的原因,并列舉澳門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實。(5分)
20.輿論現代化是整體現代化的先導,媒體在轉型社會中兼具啟蒙與動員功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19世紀70年代初誕生的《申報》為中國鐵路建設事業的起步進行了輿論動員。在形式上,包括對鐵路問題的一般性新聞報道,如報道列強在中國舉辦鐵路模型擺演、謀劃小鐵路建設等活動;開展鐵路利弊問題的專題辯論,與傾向保守的《匯報》就鐵路利弊展開論戰;發表連續的鐵路專題論說,如1872-1879年間發表多篇論述鐵路利益、必要性等的文章;結合時事評說鐵路問題,在吳淞鐵路交涉、北方大饑荒等時事中闡發鐵路作用。在內容方面,有對發生在中國的相關鐵路活動的報道,像對吳淞鐵路從籌建到拆除過程的持續關注;有直接對鐵路利益的宣傳,陳述鐵路在節省驛站費用、便利差使、轉運糧餉、加快官事辦理等方面的“四利”;在蘇杭甬鐵路事件中突破省籍意識,提出“借款問題不獨江浙存亡之問題,乃全國存亡之問題也”,并呼吁“合一十二行省之團體而成為一大團體”;還有對國外鐵路建設動態的引介,報道英、法、德、俄、日等國的鐵路建設計劃或動態。
-摘編自朱從兵《<申報>與中國近代鐵路建設事業起步的輿論動員》
材料二
五四時期《星期評論》提及的主要先進國家次數統計
國家 褒 貶 中性 總次數
美國 126 108 205 439
英國 107 138 150 395
法國 47 62 126 235
俄國 405 116 62 583
德國 91 149 67 307
日本 0 479 77 556
-引自黎建軍《從<星期評論>看五四時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現代化榜樣的變遷》注:《星期評論》1919年6月創刊于上海,是記載這一時期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現代化探索的重要文本之一。
(1)根據材料一,概括《申報》為推動中國近代鐵路建設進行輿論動員的特征,結合所學,從思想意識角度分析鐵路建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產生的影響。(6分)
(2)結合所學,概括材料二中五四時期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現代化探索的思想傾向及歷史動因。(6分)
21.創新提高國家競爭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由于國內沒有一個較好的金融體系支撐,法國只能長期依賴荷蘭的金融市場,在接受高利率和苛刻的條件下,波旁王朝也無法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支持法國軍隊。······拿破侖于1800年創立法蘭西銀行,旨在穩定貨幣流通、規范信貸體系,這一舉措緩解了革命后法國混亂的金融局面,但也因戰爭需求導致后期過度依賴紙幣發行,引發通貨膨脹。······(光榮革命)保證議會在分配資金與監督財政資金的作用,并保護了商人階層的利益。這些制度變革促使政府增強了承諾可信度,并極大完善了產權,隨之發生一系列改變傳統經濟運行的“金融革命”,逐漸造就了繁榮的金融市場。隨著英國議會制度的鞏固,金融市場利率大幅下降,這不僅為英國開辟了廣闊的、持久的財源,重點在于,英國的借款成本遠低于對手。
-摘編自丁騁騁《金融市場:英法百年爭霸的決勝關鍵》
材料二
世界正處于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融合的新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生物技術、納米工程、新材料、物聯網、3D打印-將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并推動未來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影響地緣政治。美國官員想必很早就明白,技術創新是未來的支點,但他們大多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直到擔心被中國超越的生存恐懼催生了改變的動力。下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終于到來了。
-引自【美】羅伯特·曼寧《美國終于迎來了與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金融市場是英法百年爭霸的決勝關鍵”這一觀點。(7分)
(2)“斯普特尼克時刻”一詞由來已久,結合所學指出其出處及時代背景。根據材料二并結合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取得的成就,說明美國終于迎來了與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5分)
22.紙的革命,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文明的演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紙扮演著蓄電池和導線的角色。它不僅僅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也在時代與時代之間傳播,肩負著高度多樣化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的使命。······紙已經滲透到了人類文明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中,社會機構和日常運作都離不開紙。想象一下紙消失后的世界吧,沒有紙幣,沒有債券,沒有案卷,沒有法典,沒有詩歌,沒有報紙。······電子媒介和迅速擴張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所改變的,不僅僅是“古登堡世界”,而是整個紙張的世界。對于傳統紙張在未來能發揮的作用,人們所做的悲觀預測不在少數。
-摘編自【德】羅塔爾·穆勒《紙的文化史》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闡明“古登堡世界”的內涵及其對文化傳承的作用。(4分)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紙扮演的蓄電池和導線角色入手,以“紙的革命”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標題,史實充分,邏輯清晰,結論合理)(12分)
浙江省選考科目考試紹興市適應性試卷(2025年4月)
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1(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題號 1 2 3 4 5 6
答案 C B B A C C
二、選擇題 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題號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A B D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A A D A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
19.(1)主題:隋唐五代時期杭州的崛起(2分,其中時期1分)
差異:陳橋驛從區域歷史地理角度認識;李孝聰從城市建設角度認識;斯波義信從中外交流角度認識。(3分)局限:依賴二手學術文獻,未引用一手史料;崛起原因缺乏對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維度的探討,全面性不夠;未對比同時期其他城市(如揚州、明州)的發展,難以凸顯杭州崛起的獨特性;斯波義信的研究對象是宋代江南經濟史,僅部分涉及唐代杭州,典型性不夠。(2分,任意1點即可)
(2)原因:地理位置優越;新航路開辟;澳門成為國際貿易的樞紐(或成為新的亞洲貿易中心);外來移民增加。(任意3點得3分)史實:西醫等西方科技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鐘表的傳入;成為苦力貿易的重要集散地,華工出海推動中西文化交流。(任意2點得2分)
20.(1)特征:形式多樣,涵蓋新聞報道、專題辯論、專題論說及時事評說;內容豐富,涉及國內鐵路活動、鐵路利益宣傳及國外鐵路建設動態等;持續時間比較長,從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貫穿整個70年代。(2分,任意兩點即可)影響:改變人們時間觀念和生活觀念;改變社會風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突破省籍意識,促進國家意識的發展。(4分,任意兩點即可)
(2)思想傾向:不再把日本當做中國現代化的榜樣;(1分)蘇俄現代化模式比英美模式更受關注。(2分)歷史動因:民族危機加深,知識分子迫切尋求新的出路;五四運動的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一戰暴露西方文明的弊端;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俄國的反帝立場;日本侵略激化民族矛盾。(3分,任意3點得3分)
21.(1)觀點:從金融角度揭示英法爭霸的決勝關鍵,具有合理性和啟發性,但也需結合其他歷史因素進行全面分析。(1分)時代背景:英法圍繞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展開激烈爭奪。(1分)
合理性:英國的金融創新造就繁榮的金融市場;英國的金融體系優于法國;法國存在通貨膨脹問題。(3分)局限性:英法爭霸英國取得最后勝利還要考慮君主立憲制的制度優勢、工業革命壯大經濟實力、殖民地優勢、海軍優勢等方面的影響。(2分,任意兩點)
(2)出處: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1分)背景:美蘇冷戰(或兩極格局的形成)。(1分)成就: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廣泛應用于港口、物流等領域;移動支付位居世界前列;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3分,其他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的成果均可,任寫3點得3分)
22.(1)內涵:“古登堡世界”指的是印刷書;(2分)有助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分)
(2)示例:紙的革命-從媒介到文明的基石
紙,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媒介,扮演了“蓄電池”和“導線”的雙重角色。
紙張是思想文化傳承的“蓄電池”。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相較于簡帛,紙張輕便、廉價且易于書寫,成為知識儲存的理想載體。從《史記》到《四庫全書》,紙張承載了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成為文化傳承的“蓄電池”。紙張的普及推動了法律文書、契約、貨幣等的發展,紙張不僅儲存了知識,還儲存了權力與財富。
紙張是思想文化傳播的“導線”。中國造紙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紙張的全球流動推動了不同文明的互動,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古登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的批量生產降低了知識獲取的門檻,推動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
紙的革命,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文明的演進。盡管數字時代對紙張的地位提出了挑戰,但紙張作為文明基石的作用仍難以完全取代。
評分標準:
①標題:2分,有符合主題的標題1分,標題有價值判斷2分。
②結構:2分,有總結1分,總結有升華2分。
③史實:6分,史論結合,至少3個以上,史實(1分)+論述(1分),只有史實或論述只給一半分數。
④表述:2分,行文表述流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辽阳市| 海宁市| 垫江县| 天津市| 南江县| 汨罗市| 兰考县| 建平县| 建昌县| 东兴市| 张家川| 卢氏县| 平昌县| 临安市| 当雄县| 寿宁县| 山阳县| 涞源县| 古交市| 泽州县| 涞源县| 宁南县| 威远县| 溆浦县| 和龙市| 东乡| 青铜峡市| 汶川县| 浮梁县| 和硕县| 蓬莱市| 嘉峪关市| 昭觉县| 五大连池市| 茂名市| 四川省| 龙州县| 城口县| 永善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