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西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測評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孔子說春秋為“禮壞樂崩”的時代,墨子說春秋為“別君”“別士”的時代,孟子說春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莊子說“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基于對春秋戰國的認識,先秦主要學派( )A.思想出現融合的趨勢 B.以挽救危機為己任 C.希望國家實現大一統 D.主張恢復西周禮制2.下表為一些人類早期文字的相關信息。據此可知( )名稱 產生時間 產生地區 書寫材料楔形文字 約公元前3100年 兩河流域 削尖的蘆葦桿、骨棒作筆,寫在泥板上象形文字 約公元前3000年 尼羅河流域 蘆葦削尖為筆,寫在“紙草”上印章文字 約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恒河流域 刻寫在石頭或陶土上甲骨文 約公元前1600年 黃河流域 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瑪雅文字 約公元元年前后 中美洲地區 刻在石碑和廟宇、墓室墻壁、玉器、貝殼等上A.古代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 B.亞洲文明具有較大優越性C.地理環境制約文明產生的時間 D.人類文明起源具有多樣性3.古希臘戲劇表演常常以競賽的形式上演,由公民進行評判,而且表演的內容同城邦及其公民群體的利益密切相關。聚集于同一劇場的公民觀看同樣的表演,經歷同樣的感覺。據此可知,這種形式的戲劇表演( )A.有助于增強城邦共同意識 B.推動了民主政治深入發展C.體現了社會各階層的平等 D.蘊含公民至上的社會觀念4.據考古發掘,約公元前4500年,日本繩紋人將墓葬放在居住區;公元前3世紀后,日本彌生人用石頭或陶甕作棺材,葬到村落以外的地方去,墳前有低矮的土堆;3世紀中葉開始,日本社會上層采用巨大的土丘作為墳墓,下面有寬敞的通道和大石室,還有各種陪葬品。這從側面印證了古代日本( )A.文化不斷演進的過程 B.貧富分化特別嚴重 C.擁有發達的早期文明 D.一體多元文化特色5.印第安文明作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在其有限的活動范圍里,難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礙而將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帶到更遠的地區。宗教信仰極度混亂,幾乎沒有文字,語言雜亂,交通工具缺少。這突出體現了印第安文明( )A.形式的多樣性 B.不具有持久性 C.發展的孤立性 D.處境極為惡劣6.某學者寫道,歐亞大陸邊緣地區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游牧部落來說,猶如一塊塊不可抗拒的有吸引力的磁鐵:豐富的農作物、堆滿谷物的糧倉、城市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奢侈品等。據此推知,該學者意在探究( )A.歐亞古代文明多元化的特點 B.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原因C.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差異 D.歐亞文明古國經濟發展狀況7.下圖為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包含了古代阿茲特克金字塔大祭壇遺址(圖中前景)、16—17世紀西班牙殖民者修筑的教堂(圖中右后)以及20世紀50年代現代建筑風格的外交部大廈(圖中左后),這些建筑奇妙地共存于一個廣場上。該文化廣場展現了( )A.瑪雅文明日益走向了沒落 B.西班牙殖民者的殘酷暴行C.墨西哥歷史文化的時代性 D.歐洲文明對墨西哥的重構8.美國國會在1877年的加州調查報告中說:“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建筑鐵路時,雇傭中國工人使用鶴嘴鋤與鏟,筑成路基,每日工資一元(注:約為當時美國白人工資的1/3)……除非中國人,這路不易建成。”該報告佐證了華工( )A.成為美國主要勞動力來源 B.推動美國的資本原始積累C.遭到當時美國政府的歧視 D.為美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9.經濟功利主義的盛行引發了新加坡1970年代后期的價值危機,于是新加坡發起了一場珍視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文化再生”運動,總理李光耀更是將“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種美德定為政府的“治國綱要”。新加坡推行“文化再生"運動的目的是( )A.倡導優秀的中華文明 B.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C.排除西方的多元文化 D.消除拜金主義的影響10.唐初,大量葡萄品種由中亞傳入中原,此后有關葡萄的題材在紡織物、金銀器、磚雕、壁畫、陶瓷器上經常出現,并遠銷海外。這表明( )A.物種交流催生新文化元素 B.葡萄是唐朝重要出口商品C.中亞地區是葡萄的原產地 D.唐代開始出現葡萄種植業11.17—18世紀,歐洲人對來自中國的絲綢、織錦等紡織品和繡花等工藝近乎狂熱的好奇和熱衷,這種裝飾有中國特有的紋樣圖案的裙子,是當時很多歐洲貴族婦女喜愛穿著的服飾。這反映出當時( )A.歐洲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東西方審美觀念的一致性C.中國文化成為歐洲的主流 D.商貿往來與文化傳播并行12.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語逐漸成為地中海地區通用的學術和商業語言;公元前3世紀,希臘語的使用范圍曾一度遠達印度。羅馬帝國分裂后,希臘語曾成為拜占庭帝國的第一官方語言。希臘語得到推廣的主要原因是( )A.希臘人長期統治地中海地區 B.地中海地區文明交流的需要C.希臘文明優于其他地區文明 D.歐洲文明出現了統一的趨勢13.1815年前的歐洲,一國君主去世后,該國簽訂的所有國際條約就會被視為無效。如果不想讓這些條約失效,就必須馬上請新君主重新簽署續約。1815年后,締結條約的是國家,而不是君主,條約始終有效,除非一方有意毀約。這一變化反映出歐洲( )A.政治文化的重構 B.外交體系的完善C.民族意識的削弱 D.君主權力的強化14.19世紀中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創辦了高等學院和中學,對私立學校實行補助金制度。這些學校以英語為主要教育媒介,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印度傳統知識的課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東印度公司的這一做法( )A.形成了英印的文化認同 B.為印度崛起培養了人才C.強化了西方文化的滲透 D.使印度的傳統文化消亡15.2019年,國家圖書館與中國圖書館學會聯合發起全民閱讀倡議,在全國3000多家圖書館組織開展“讀好書·愛中華”等主題閱讀活動,吸引線上線下數千萬讀者參與;此外,國家圖書館還與新媒體傳播平臺合作,打造“全民讀書季”等熱點閱讀話題。這表明圖書館( )A.使義務教育走向了大眾化 B.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C.基本改變了舊的經營方式 D.具有強大的社會教育功能16.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中軸線的15個遺產構成要素分別為: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其建筑群(包括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和永定門。這些寶貴遺產( )A.是古代中國建筑的代表 B.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C.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D.保留中外文化交流印記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歐洲歷史之所以有其自身的發展方向,就是因為它占有一方土地,并且有著特殊的輪廓,這些都為其發展提供了一些可能性,并使之與其他大陸相區別。在過去大約2000年的時間里,史前巨石柱(分布于歐洲及其他地區的古文明遺跡)除了作為學術研究以及人們驚嘆、好奇的焦點之外,與別的都不相關。然而,其他同時期的人類創造物卻對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們影響著世世代代人的思想(有些至今仍然如此),有時表現為引導,有時表現為激勵,有時又表現為限制,通常都會給歐洲和歐洲人的歷史留下根深蒂固的影響和烙印。其中最為重要的將在古希臘、古羅馬人創造的世界、早期基督教及上古時代最后幾個世紀中蠻族入侵西歐等事件中出現。它們正是通過這些歷史事件奠定了未來歐洲的基礎。——摘編自[英]羅伯茨《歐洲史》歐洲地形圖(局部)(1)根據材料,概括影響歐洲文化產生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古代歐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脈絡。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末清初,開辟中西交往之路的即為歐洲商船,天主教傳教士隨之而來。此后二百余年間,中西之間的交流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行并進。眾所周知,18世紀初的“禮儀之爭”使中西文化交流遭遇頓挫。不過,這種挫折并沒有熄滅兩種文明相互接觸而產生的火花,無論是物質文明交流帶來的異域情調和生活趣味,還是傳教士居間引介的科學知識、文化經典、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信息,都在東西方社會持續存在和流傳。在歐洲,對中國文化的持續關注導致漢學研究的興起。在中國,傳入的西方文化也發揮著或隱或顯的影響。材料二 19世紀初,中西文化交往因新生力量的異軍突起而呈現新的格局,進入更加多元、更為生動活潑的階段。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西文化交流呈現了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合作局面:由傳教士舉辦諸多具有開創性的文化交流項目,而由財力雄厚的英美商人作為主要贊助人。在清政府看來,雖然與西方的貿易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但在意識形態方面,這個貿易只能以“懷柔遠人”的名義加以安置。于是,這些后繼者從多個方面挑戰清朝觀念和政策,方式之一就是通過中文著述,從文化層面來勸說中國人放棄那種在他們看來荒誕錯謬的“夷夏”觀,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制度體系,另外意圖重構西方人關于中國的知識體系。——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吳義雄《貿易擴展與19世紀前期中西文化交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前后中西文化交流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前后西方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有何不同,并簡析其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戰后,在歐洲人感到西方文化已經“沒落”或“衰敗”,整個社會籠罩于“世紀末”的悲涼氣氛之中的同時,西方世界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這股思潮認為,西方文化已出現嚴重危機,只有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的儒家文化才能解救其弊,從而使西方文化獲得新生。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在致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信中便指出:大戰之慘禍,已明白昭示歐洲文化弊病深重,非吸取東方文化之精髓,融東西文化于一爐,不足以言自存。1919—1921年應邀來華講說的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中國之問題》一書中就坦然寫道:他是帶著“西方文化的希望日益蒼白”的“疑惑的痛苦”,同時為“尋找新的希望”,開始中國之行的。他主張中國人要向西方人學習科學,西方人更要向中國人學習其人生之道,以實現這兩種文化要素的優勢互補。1919年中國報刊《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大戰的結果已證明“歐洲之文明幾于完全崩壞,為黑暗與混沌之色彩所掩”,新文明的太陽開始“自朦朧之東方漸漸而升”,“創造世界新文明之重在責任”已落在了東方民族特別是中國民族的身上。一些戰前對西方文化持歡迎和認同態度的中國思想家,甚至是主張“西化”的新派人物,這時也成了西方文化的批評者和文化保守主義者。——摘編自鄭大華《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一戰后西方興起“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一戰后西方興起“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對當時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影響”這一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A C B C D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A C D C17.(1)優越的海洋環境;歐洲遠古文明的傳承;同時期其他人類文明的影響;蠻族入侵。(2)歐洲文化的發源地是古希臘,在民主政治、文學藝術、哲學、建筑、史學等方面成就巨大,并出現了希臘化時代;古羅馬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在法律、文學、建筑、歷法等領域多有建樹,并奠定了歐洲文化的基礎;在中古西歐文化中,基督教在西歐的政治、經濟、精神生活和文學藝術等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基督教文化成為西歐地區的文化符號;中古東歐地區先后出現了以拜占庭文化、俄羅斯文化為代表的文化。18.(1)商業貿易的推動;傳教士起重要作用;存在意識形態的沖突;多領域交流;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閡等。(6分,答出三點即可)(2)不同:19世紀前基于推動正常的文化交流;19世紀后服務于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原因:明末清初至19世紀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及文化發展還不充分,對中國傳統文化持認可和崇拜態度,積極學習和引進中國文化,并興起漢學熱;進入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發展,急需打開中國市場,西方主導的中西文化交流成為配合其經濟、政治、思想侵略的工具。19.(1)一戰給歐洲帶來沉重的災難,使西方文化“沒落論”蔓延;西方思想界反思西方文化的弊端,并尋求解決之策;西方重新審視中華文化的人文精髓,并認為是救世的良方;工業革命后,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2)積極影響:提升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使中國知識分子理性看待東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糾偏新文化運動中的缺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優勢融合。消極影響:導致了戰后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不利于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等。20.示例:論題:中華傳統文化在兼容并蓄中繁榮發展闡述:張騫通西域開辟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向西打開了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門。佛教傳入后在中國不斷傳播與發展,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藝術、建筑、社會習俗以及政治生活等多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唐代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多元的唐代文化。唐宋時期,佛教日益興盛,逐漸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理學形成。綜上所述,中華文明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中不斷汲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流、融合,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