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吉林市歷史學科四調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1.【參考答案】 B【試題解析】材料的信息顯示,已經有隨葬品的多少差別,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屬于新時期時代晚期,故 B 項正確。A、C 兩項都屬于舊石器時代。D 項屬于新時期時代早期。2.【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題干中的哲學思想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存。而 C項是人與自然和諧,是道家思想的體現。故 C正確。A項中,“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是明顯的民本思想,出自《尚書》。B項強調了修齊治平的思想說明治國在于治人。D項表達兼相愛的思想,屬于墨家。3.【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題干中強調匈奴貴族學習借鑒,接受中原文化。體現出少數民族封建化過程,所以 A項正確。而 B項表達成為正統不正確。C項完全漢化為過度表達。D項,看不出政權完成封建化。4.【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題干反應,唐朝統治者為增加人口,鼓勵婚育,故 C 項正確。此題強調的不是基層的行政管理方式,故 A項不正確。題干反映的政策與門閥導致的貧富無關,B項錯誤。D項民本思想側重于統治者與民眾的關系,與此題無關。5.【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由題干中的“農氓之困藉以稍濟”“農暇之時……以織助耕”字句可知,是用家庭紡織業補貼農業家庭,故D項正確。A項中農民富裕為錯誤表達。傳統農業模式解體應該在鴉片戰爭時期,B項錯誤。中國古代社會,農業的主體地位非常穩定而且持久,故棉紡織業占主導地位是錯誤表述,C項錯誤。6.【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會審公廨體制涉及到“華洋爭訟”,所以表面的公正難掩對中國主權的破壞,所以,C項正確。中國外交近代化、司法實踐的靈活性、司法的公正皆為表象,故其余三項錯誤。7.【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首先根據題干判定,材料表述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所以 A 項合作抗日就屬于錯誤表達。而 B 項“黨外合作”為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方式,且明顯與題干不符。C 項的表述正好與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結果相反。D項正確說明了因為共產黨的影響力在不斷發展,帶來的影響過大,致使國共的關系出現隱患,導致破裂。故 D項正確。8.【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愛用國貨運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更多的市場條件,故 C項正確。民族工業的春天是 20 世紀初,所以 A 項錯誤。B 項的抵制經濟危機的沖擊和 D 項的抵制日本的侵略,都是屬于片面化的、局部意義的表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現象的作用。9.【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題干的時間是 1937—1946年,正是日本侵華以及解放初期,由材料的數字看出,1937—1945 都是增長,而在 1946年驟降。由此推出,是日本侵華期間,日在北京人口增加,而戰敗后則大量撤出中國。故 A 項正確。中國的閉關時期一是在明清,一是在新中國,此時不是閉關政策,故 B 項錯誤。材料中的現象是戰爭形勢的反映,而不是外交政策的調整,C項錯誤。抗戰勝利后,日本戰敗,但是美國依然以各種方式侵害中國利益,故D項錯誤。10.【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由材料中的“近60萬科技人員”“ 30萬人以上”“ 1978年以后”等信息可知,三線建設為培養人才創造有利條件,有利于改革開放之后的中西部建設,故B項正確。三線建設確實有應對緊張的國際局勢的原因,但是材料中沒有體現,故A項錯誤。C項“徹底”為絕對化表達。三線建設是更有利于中西部發展,退出解決我國的經濟困難,作用有夸大指出,故D項錯誤。11.【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由材料中的“1981—1986年中國部分農業機械數量變化趨勢”可知,小型機械比例呈增長趨勢,所以符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發展狀態,故 B 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糧食產量”的相關數據,故 A 項錯誤。由于沒有相關對比性的信息,所以也無法得出 C、D兩項的結論。12.【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由“非貴族出身的私有者階層”可知,因為經濟發展,經濟地位的累積,使“涅杰斯”的政治地位提升,所以的出C項的結論。而從材料中看不出“專制王權”、“階級矛盾”、“腐敗”的信息,所以其余三項錯誤。13.【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有材料可知,高麗王朝的土地政策使國有土地政策,分配給農民耕種。這種政策的宗旨是保障小農的穩定性,維護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故 B項正確。該政策類似于中國的均田制,所以宗旨不是以抑制兼并和特權為主要目的,故 A、D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賦稅的表述,不能得出負擔的程度的結論,故 C 不選。14.【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由材料可知,修道院的比例降幅最大,而其余都處于上升狀態,所以得出結論是宗教改革在英國進行的反映。故 D 項正確。材料中沒有資本主義發展以及受到阻礙的信息,所以無法得出 A的結論。B項也無法從材料中找到信息,而此時雖然處于圈地運動時期,但圈地運動市是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所有權變更極少,故 C項錯誤。15.【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材料反映的是 20世紀初日本的壟斷組織形成,所以這種現象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果,A正確。從材料中不能看到政府的作用,故 B項不選。國民經濟軍事化是二戰之前的法西斯時代,C項錯誤。D項中“國有經濟”的表述不符合“三井財閥”的信息。16.【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由 1956 年可知,“多極化蔚然成風”的表述為時尚早,故 A項錯誤。不結盟運動的時間是 20 世紀 60 年代,屬于時間錯誤。材料表述的是新興國家的訴求,無法得出 C項 的合理結論。兩極格局之下,更多的國家基于國家利益,要求加強合作以維護自身的利益,故 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本題 4 小題,共 52 分。其中,17 題 12 分,18 題 14 分,19 題 14 分,20題 12分。17.(12分)(1)茶館密布;由城市普及到鄉村;經營機制較完善;附帶娛樂功能;與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商業色彩濃厚(6分,任答三點即可)(2)豐富和便利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帶動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茶文化;推動了市民文化(文學藝術)的發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給分)18(14分)(1)遵義會議: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長征初期軍事指揮失誤帶來的失敗;(逃跑主義);左傾錯誤占據黨內主導;廣大紅軍將士強烈要求糾正錯誤。(4分,任選兩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粉碎四人幫結束文革;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展開;兩年徘徊,國家建設進展緩慢;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4分,任選兩點)(2)有利于形成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都體現出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心系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與時俱進,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勇于創新的精神。(6 分,任選三點)19(14分)(1)否定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賦予公民一定的民主權利,有助于德國民主化的推進;推動了德國戰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憲法賦予總統過大的權力,易導致獨裁統治的出現,最終導致德國走上軍國主義和對外擴張的道路。(必須從正反兩個方向答題,正面 6分,反面 2 分,正面答出三個角度即可得 6 分;反面“獨裁統治”和“軍國主義”兩個角度,答出一點得 2分)(2)民主政治體制的脆弱性;經濟危機的打擊;專制主義的傳統(封建思想殘余);法西斯政黨的興起;國內極端民族主義的發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合理性。(每點 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 6分)20、答案示例:中國共產黨的城市建設思想,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1949 年,解放戰爭即將勝利,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城市作為經濟建設的核心,其發展受到重視,因此毛澤東同志將其作為黨和軍隊的工作重點。1951年,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此時黨中央重視城市在恢復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 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展以來,城市成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區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高科技前沿領域取得巨大突破,在科技賦能之下,城市治理手段不斷升級,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綜上所述,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城市治理思想在繼承中不斷發展,適應了不同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吉林地區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中畢業年級第四次調研測試歷 史 試 題說明: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貼好條形碼。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相應區域作答,超出區域所寫答案無效;在試卷上、草紙上答題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內。)1.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遺址共有墓葬800多座,有些大墓內的隨葬品堆滿了墓坑,其中大量的是彩陶壺,器形基本相同,花紋復雜多樣,甚為精美,遠遠超出個人的實際需要,有的墓葬出土綠松石和海貝,而有些小型墓卻只隨葬十幾件陶器,有的甚至沒有葬具,僅以殘陶器作為象征性的隨葬品。馬家窯文化在時期上最接近A.北京人遺址 B.龍山文化C.金牛山遺址 D.河姆渡文化2.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派哲學認為自然是由陰陽、五行相互作用而成的,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也是相互關聯的,任何一方的失衡紊亂都會導致另一方的不安定。能夠體現這一哲學思想的是A.“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B.“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3.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匈奴貴族劉淵把儒學作為必修之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武兵法》”。后世史家稱贊其“用賢納諫,恭儉勤勞,卓有中國君人之度”。由此可知,這一時期A.北方已呈現民族交融的趨勢 B.漢國已成為中原正統王朝C.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完全漢化 D.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完成封建化4.貞觀元年(627),唐太宗下詔:“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貧不能自行者,鄉里富人及親戚資送之。”這反映唐初A.統治者致力于基層治理 B.門閥士族強大致使貧富懸殊C.政府對社會生活的干預 D.儒家民本思想成為治國方略5.明嘉靖時期松江人徐獻忠在《布賦序》中說:“邑人以布縷為業,農氓之困藉以稍濟,鄉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暇之時,所出布匹以萬計,以織助耕。”這反映了松江地區A.農民的生活普遍富裕 B.傳統的農業模式已經解體C.棉紡織業占主導地位 D.農業經營商品化色彩濃厚6. 1868年經總理衙門和公使團核準實施,上海英美租界會審公廨正式成立。由上海道臺任命中方專職會審官與外方陪審官共同審理租界那些與華人有關的訴訟案件。根據中外雙方的約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傭的華籍仆人,由外國領事參加會審或觀審;純粹華人案件,由中國讞員(審理案件的官員)獨自審斷。會審公廨的成立A.說明中國外交近代化的發展 B.體現中國司法實踐的靈活性C.已經威脅到中國的主權完整 D.有利于實現清朝司法的公平7.有學者認為,國共合作后兩黨的關系呈現出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中國共產黨憑借其在宣傳方面的優勢,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宣傳……甚至國民黨員大量加入共產黨,這實際上已經改變了國共合作的初始形式,亦即由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單向流動,發展為一種國共黨員之間的雙向互動。材料所述的現象A.有利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 B.明確體現黨外合作的方式C.促進國共階級矛盾的解決 D.為國共關系破裂埋下隱患8. 1935年被稱為“中國第一代電影皇后”的影星胡蝶,親自前往國貨商場購買國貨。消息被刊登在《攝影畫報》上,意在借助其明星效應,引導更多民眾支持國貨,改變大眾的消費習慣與行為,特別是引領女性更多地選用國貨產品。材料中所反映的現象A.推動了民族工業春天的到來 B.緩解經濟危機對我國的沖擊C.為民族工業創造了市場條件 D.抵制日本對華北地區的侵略9.表1為1937—1946年北京外僑人口統計表表1時間 戶數 口數男 女 總計1937年 1690 3081 2306 53871939年 8796 17687 13594 312811942年 11986 24081 18653 427341946年 797 1363 1258 2621據材料可推知該現象A.受民族戰爭形勢的影響 B.是中國逐漸閉關的結果C.體現中國外交政策調整 D.表明列強對華侵略放松10.在三線建設期間,三線地區中僅四川就有近60萬科技人員,湖北、河南、湖南、陜西各省也都在30萬人以上。1978年以后,一批研發機構逐步在地方、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進一步充實了三線地區的科研力量。材料說明三線建設A.為應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 B.為中西部現代化儲備了人才C.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工業布局 D.解決了我國面臨的經濟困難11.圖1是1981—1986年中國部分農業機械數量變化趨勢圖1該變化趨勢說明A.中國糧食產量取得重大進步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C.我國農業機械化有長足進展 D.農業成為國家經濟的側重點12.“涅杰斯”指古埃及時期非貴族出身的私有者階層。據記載,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公元前1786),一部分實力較強的涅杰斯占有土地,由農民替他們耕種;有的涅杰斯已經參與政權成了高級官吏。涅杰斯的強大表明當時的古埃及A.專制王權受到沖擊 B.階級矛盾日益尖銳C.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D.官僚系統較為腐敗13.976年,朝鮮高麗王朝實行土地清查,登記全國耕地和山林并收歸國有。除了一部分按照等級分給各級官吏和士兵之外,其余絕大多數土地作為公田授予農民耕種。上述做法旨在A.抑制大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B.壯大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C.減輕農民階級的實際負擔 D.限制官僚貴族階層的特權14.表2是16世紀英國諾福克郡地產所有權的百分變化比例表2歸屬時間 國王 修道院 地方貴族 鄉紳1535 2.7% 17.2% 9.4% 64%1558 4.8% 6.5% 11.4% 75.4%據表可知,當時的英國A.資產階級革命勢在必行 B.地方割據勢力迅速崛起C.圈地運動已興起并發展 D.新教興起引發社會變動15.1909年,日本三井財閥成立了產值高達5000萬日元三井合名公司,統轄分立的商業、礦山、銀行、倉庫等直轄企業,還擁有北煤、王子造紙、鐘紡、芝浦電氣等旁系企業。這種企業形式表明當時日本A.經濟發展符合世界總體潮流 B.政府對經濟的指導日益強化C.國民經濟軍事化趨勢較明顯 D.國有經濟正向多個領域擴散16.1956年7月,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發表聯合公報,確認了和平共處原則,反對參加對立的軍事集團等原則。不久,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也簽署了這份公報。材料表明A.世界多極化趨勢已蔚然成風 B.不結盟運動的影響較為深遠C.世界殖民體系正在走向瓦解 D.發展中國家受制于國際格局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4道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茶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只是數量較少,當時茶館尚未與人們的生活發生密切的關系。茶館的重要發展時期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宋代都城茶館密布的盛況,而且宋代的茶館已由城市普及到鄉村集鎮。當時茶館的營業機制比較完善,大多實行雇傭工作制,為招徠生意,還安排多種娛樂活動。因此從這一時期開始,茶館不僅代表著人們用餐喝茶的地方,還慢慢發展成與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著緊密關系的地方。宋代時,城市商業經濟高度繁榮,飲食商品化的程度也快速提高。在城市,官署、學舍、妓館、瓦市等聚集地,但凡人有聚集之處,旁邊皆有茶館,這方便了人們飲食、歇息、娛樂。在北宋的汴京城中,茶館集中的御街附近還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州橋夜市”。——王笛《碌碌有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茶館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茶館發展的意義。(6分)18.(14分)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次具有重大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準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深刻總結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基本經驗,是解決黨和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兩次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看,承載重大歷史使命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的召開,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隨時隨地發生的,它一定要順應歷史發展的大勢、趨向和潮流,符合黨心、軍心和民心,這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遵義會議是黨在長征途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當時黨和紅軍處于難以擺脫極為被動的困境,中國革命處在危急的關頭,歷史對此給予了呼喚,提出了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和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后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國內外大勢呼喚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材料二 對于遵義會議,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正式作出結論。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再次作出結論。對于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第一次正式作出結論。兩次會議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歷史作用和影響,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載入了史冊,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意義會愈加凸顯。以上材料均摘自——曲青山《兩次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轉折——遵義會議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史實分別說明兩次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兩次會議所帶來的共同精神財富有哪些?(6分)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國垮臺,德國進入到魏瑪共和國時期(1918-1933)。1919年,德國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憲法規定,德國實行聯邦制。德國國會掌握立法權,由年滿20歲的男女公民選舉產生,政府總理和部長都要對國會負責,如果得不到國會支持,就必須辭職。德國總統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憲法第48條賦予總統在緊急狀態下“全部或部分停止”公民基本民主權利的權限。——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材料二 從戰敗基礎上建立的魏瑪議會民主體制,通過合法的民主的途徑上臺又以民主的方式合法地埋葬,從而不僅使自己成為政治史上令人惋惜而深思的案例,而且也揭開了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絕人寰的政權和戰爭的序幕。—— 摘編自張永會:《政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探微——以魏瑪共和國的衰亡為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試評價《魏瑪憲法》。(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魏瑪共和國迅速垮臺的原因。(6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31949年 毛澤東指出:“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和建設城市。”1951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議要點》指出,要加強黨委對城市工作的領導,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在城市建設計劃中要貫徹為生產服務、為工人服務。1984年 中共中央指出,“實行政企職責分開以后,要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城市政府應該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2020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調研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時強調:“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摘編自陳松川:《中國共產黨城市管理思想探析》根據表3并結合所學,以“中國共產黨的城市治理思想”為主題,自擬論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楚,表述成文。)命題、校對:高三歷史核心組★ 保密·啟用前 ★高三歷史試題 第 1 頁 (共 8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地區四調歷史學科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pdf sd試題初稿(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