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一)

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一)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是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
C.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D.君主專制的逐漸加強
2.(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br/>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2025七下·珠海期中)北宋與遼、西夏的戰爭,其結局都是訂立和約,北宋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錢物以換取和平。針對這種“以錢物換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燾指出,“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 ?。?br/>A.有可取之處 B.符合人民意愿
C.是屈辱行為 D.導致北宋滅亡
4.(2025七下·珠海期中)“天可汗”不僅是一種榮譽,更具有實質意義,它的目的是使許多弱小鄰國或民族可以和平相處共存共榮。據此分析,唐太宗被擁戴為“天可汗”的原因是(  )
A.輕賦省刑 B.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廣開言路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5.(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br/>記述 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太宗本紀》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績?!?《新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新唐書·太宗本紀》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 B.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
C.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6.(2025七下·三水期中)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br/>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 D.民族隔閣完全消失
7.(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表格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br/>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
A 大運河的開通 加強了我國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B 唐蕃和親 促進了西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C 澶淵之盟 促進了遼與北宋之間的和平發展
D 南宋滅亡 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
A.A B.B C.C D.D
8.(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9.(2025七下·連平期中)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br/>A.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 B.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
C.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 D.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
10.(2025七下·連平期中)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宋時期。中華大地呈現出民族政權并立的特征。下列政權中曾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的是(  )
A.遼 B.西夏 C.金 D.北宋
11.(2020七下·西鄉期末)后人仿照杜甫憑吊諸葛亮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所寫的“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后人對哪位歷史人物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 ?。?br/>A.文天祥 B.岳飛 C.寇準 D.秦檜
12.(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彼种@樣的治國思想開創出盛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br/>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貞觀遺風
13.(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舊唐書》記載“……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辈牧现械摹拔摇睉牵ā 。?br/>A.張騫 B.孝文帝 C.松贊干布 D.元昊
14.(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統治時期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br/>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15.(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國子監是唐朝時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唐太宗時增筑校舍,擴大招生,邊疆各族和周邊國家紛紛派遣子弟入學,中央官學學生最多時超過8000人。唐太宗的舉措(  )
A.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B.標志著科舉取士重大變革
C.直接促成貞觀之治的形成 D.利于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
16.(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小勇同學在學了第四單元后,繪制了如下結構圖,該圖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 ?。?br/>A.人口急劇增加 B.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C.大量北民南遷 D.政權分立中孕育統一
17.(2025七下·興寧月考)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剛經》。后來,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日本和波斯,又傳入歐洲。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
A.使唐朝由盛轉衰
B.體現了唐朝兼容并包的風氣
C.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傳播
D.鞏固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18.(2024七下·灤南期中)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g)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br/>A.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B.創立科舉制,選拔人才
C.定都大興,發展經濟 D.開鑿大運河,鞏固統治
19.(2024七下·鄖西期中)如表是唐朝中期總人口數統計表。表中755—760年唐朝人口數量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時間 725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人口 4141萬 4531萬 5291萬 1690萬
A.安史之亂的爆發 B.五代十國的出現
C.黃巢起義的爆發 D.藩鎮割據的結束
20.(2024七下·安慶期末)以下圖片、文字材料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是
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個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
錦衣衛印 軍機處外景 八股文
A.科舉制度的發展 B.軍事決策的優化
C.監察體系的完善 D.君主專制的強化
21.(2024七下·安慶期末)“竊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未有如此之盛者也。雖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之文武、漢之文景,皆所不逮也?!边@推崇的是( ?。?br/>A.文景之治 B.孝文漢化 C.貞觀之治 D.開元之治
22.(2024七下·潮陽期末)某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收集了如下圖片資料。由此推斷該同學的學習主題是
A.政權并立 B.藝術精湛 C.民族融合 D.商業繁榮
23.(2024七下·舞鋼期末)如圖為某同學對康雍乾時期邊疆治理政策所作筆記中的示意圖。下列選項中政策對應正確的是(  )
A.甲——設伊犁將軍 B.乙——派辦事大臣
C.丙——設臺灣府 D.丁——雅克薩之戰
24.(2024七下·防城期中)天寶年間,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社會矛盾尖銳。公元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后來因為藩鎮割據嚴重,政治腐敗,黃巢起義爆發。材料共同反映的是(  )
A.唐朝衰亡的原因 B.安史之亂的經過
C.黃巢起義的結果 D.安史之亂的影響
25.(2024七下·防城期中)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在出兵南下攻打陳朝前,隋文帝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衣帶水,不拯之乎 ”隨后,隋文帝于589年(  )
A.建立隋朝 B.統一全國
C.三次征討遼東 D.開鑿大運河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4七下·防城期中)民族交融、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這首先表現為民族血緣的交融……唐朝皇室與少數民族聯姻成為平常事?!?br/>——摘編自鄭師渠《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凡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激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他采用儒家經典《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為“元”……在元朝統一的政治、經濟條件下,各民族的聯系空前加強。蒙元時期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居到中原地區,中原也有大量漢人進入邊疆民族地區,各民族之間長期雜居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摘編自孫紅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統》
材料四:隋唐是中國境內許多民族乘勢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封建社會后半期的主要少數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在強盛國力的影響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紇、吐蕃、南詔、契丹、鞣羯等少數民族與隋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系緊密。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責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痹谶@種思想指導下,唐太宗獲得了北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代疆域較以前更加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系在這一時期空前加強。元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占有重要地位。
——摘編自《簡明中國史讀本》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一個“唐朝皇室與少數民族聯姻”的歷史事件。據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歷史作用。
(2)材料二中澶淵之盟是北宋和哪個政權簽訂的 依據材料二,說一說作者是怎樣看待這一盟約的。
(3)材料三中“他采用儒家經典《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為“元”中的“他”指的是誰 根據材料,概括元朝的統一對民族關系發展的積極作用。
(4)閱讀材料四,圍繞“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這一話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27.(2024七下·龍門期中)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太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的場景
材料二 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歷史。其中元朝十分重視民族地區和邊疆治理,通過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將廣袤的民族地區和邊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
——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
材料三
政權 民族關系
遼與宋 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戰爭時期僅43年。
宋與夏 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
夏與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該史實在當時起到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共同做法,列舉一例元朝十分重視民族地區和邊疆治理的事件及其作用。
(3)根據材料三,概括遼宋夏金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簡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
28.(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者通過不斷調整政策來維護王朝統治和國家穩定。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中央政府通過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們同士族斗爭,緩和了普通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從而擴大了隋朝政權的階級基礎。
——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二:唐(太宗)平東突厥后,將突厥降眾安置在內地,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仍以其酋長統治原有部眾。唐太宗對各族將領都視為一體,當時有不少戰功卓著的少數民族將領,至于被任為將軍而在地方任職的那就更多了。當時突厥與吐谷渾各請互市,他們從內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內地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民乏耕牛”的困難。在“四海寧一”的條件下,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材料三:唐玄宗曾對吏部選用的縣令親自加以復試,還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嚴格考核。他下詔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大興屯田,發展學校教育,進行圖書整理和編纂工作。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種“新的制度”的選官標準是什么,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
(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效果。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北宋、西夏、遼到南宋、西夏、金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元朝是一個統一王朝,故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B項正確;
選項ACD無法從材料中體現出來,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
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3.【答案】A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據材料“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可知,李燾認為每年給少數民族的歲幣相比較軍費的開支要少的多,所以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有可取之處。A項符合題意;
B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的相關知識。
4.【答案】B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拋棄貴華夏賤夷狄的民族歧視政策,實行包容開放平等的民族政策,故被擁為”天可汗“,B項正確;
ACD均與民族政策無關,故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唐太宗的歷史功績,根據題干”許多弱小鄰國或民族可以和平相處共存共榮“進行分析。
5.【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表格內容可知,四則材料都提到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因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
敗,故 B 正確;
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時還沒有當皇帝,故 A 錯誤;
只有《新唐書高祖本紀》提到劉文靜為唐軍,其他書都沒有提及,故 C 錯誤;
材料中只有《新唐書·太宗本紀》中提到了李世民患病導致戰役的失敗,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6.【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笨芍?,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然處于敵國對立的狀態,但少數民族政權并未被排除在中國之外,說明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增強,A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
材料并未強調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
民族隔閡完全消失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宋、遼、西夏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7.【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在客觀上起了安定邊境的積極效果,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C項正確;
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我國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
唐蕃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與西域不符,排除B項;
元朝建立后,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D項史論顛倒,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澶淵之盟,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8.【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與外國交往的特點,體現了材料的意思,B項正確;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產生的現象,排除A項;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
選項反映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唐朝對外關系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據題干"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主要反映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現象,B項"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正確,遣唐使來華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故選B項;
A項"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不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節日風俗而非政治制度,排除A項;
C項"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與題干無關,大化改新發生在7世紀中期,而題干未提及政治制度,排除C項;
D項"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在題干中無依據,遣唐使是短期使團而非移民,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大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等知識。
10.【答案】C
【知識點】金滅遼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岳飛被殺害后,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C項正確;
遼與北宋并立,排除A項;
西夏與南宋并立,而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的少數民族政權是金,排除B項;
北宋滅亡后,趙構建立南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南宋與金對峙的相關內容。
11.【答案】B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他被奸臣秦檜以所謂“謀反”罪殺害了,后人以“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對岳飛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岳飛抗金。南宋初年,金軍南下,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了大量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強大,威脅他們的統治,向金軍求和,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所以說岳飛是“出師未捷身冤死,長使后人淚滿襟”。
12.【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13.【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14.【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15.【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16.【答案】D
【知識點】三國鼎立;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17.【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18.【答案】A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19.【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20.【答案】D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立
21.【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22.【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23.【答案】A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24.【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解析】【分析】“天寶年間,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社會矛盾尖銳。公元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反映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后來因為藩鎮割據嚴重,政治腐敗,黃巢起義爆發”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共同反映的是唐朝衰亡的原因。
A項唐朝衰亡的原因是題干材料共同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B項安史之亂的經過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題意;
C項黃巢起義的結果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題意;
D項安史之亂的影響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25.【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定都長安。楊堅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楊廣率大軍攻入建康滅陳,統一全國。
A項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統一全國是在589年,符合題意;
C項隋煬帝時三次征討遼東,與隋文帝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與隋文帝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進行,考查隋朝的統一。理解并識記隋文帝與隋朝的統一。
26.【答案】(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作用: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2)政權:遼??捶ǎ哼@-盟約使雙方邊境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
(3)人物:元世祖(忽必烈)。 作用:各民族的聯系空前加強,加速了民族融合。
(4)示例:
觀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進國家、民族的進步
論述: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國經商,與漢、蒙、維兀兒等族長期雜居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交融。
結論:綜上所述,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進步,國家發展。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遼與北宋的和戰;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1)事件:結合所學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作用:結合文成公主入藏對民族交融的影響可知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2) 政權:結合所學宋與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因此為遼。
看法:根據材料“ 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 ”可知這一盟約使雙方邊境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
(3) 人物:根據材料中的“建國號”“元朝統一”可知為元世祖(忽必烈)。
作用:根據材料“ 蒙元時期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居到中原地區,中原也有大量漢人進入邊疆民族地區,各民族之間長期雜居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可知各民族的聯系空前加強,加速了民族融合。
(4)觀點:根據材料“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進國家、民族的進步
論述:結合唐朝、元朝的民族政策及影響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國經商,與漢、蒙、維兀兒等族長期雜居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交融。
最后得出結論:綜上所述,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進步,國家發展。
【點評】(1)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唐朝的民族政策,需要掌握唐朝與吐蕃的關系相關史實;
(2) 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宋遼關系,需要理解和熟記澶淵之盟相關內容;
(3) 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需要理解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等知識。
(4)本題為論述題,首先需要根據材料內容提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相關史實加以論述,最后總結,得出結論。
27.【答案】(1)史實: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親)
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共同做法:邊疆民族學習中原漢族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社會習俗,與漢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舉例:①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②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③元朝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3)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作用: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28.【答案】(1)標準:注重才學。積極作用:相對公平,有利于廣泛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或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等)
(2)表現:妥善安置降眾,保留其原有習俗與首領;同等對待各族人民與將領;允許內地與少數民族互市。效果:加強了唐朝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等。
(3)【示例一】
同意。理由: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通過這些針對時弊的改革,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示例二】
不同意。理由:唐王朝迎來鼎盛時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唐玄宗針對時弊的改革,對唐朝國力強大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唐太宗與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唐朝民族關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頻繁等因素共同推動唐朝走向鼎盛
【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
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一)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是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
C.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D.君主專制的逐漸加強
【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北宋、西夏、遼到南宋、西夏、金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元朝是一個統一王朝,故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B項正確;
選項ACD無法從材料中體現出來,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br/>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
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3.(2025七下·珠海期中)北宋與遼、西夏的戰爭,其結局都是訂立和約,北宋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錢物以換取和平。針對這種“以錢物換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燾指出,“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 ?。?br/>A.有可取之處 B.符合人民意愿
C.是屈辱行為 D.導致北宋滅亡
【答案】A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據材料“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可知,李燾認為每年給少數民族的歲幣相比較軍費的開支要少的多,所以李燾認為“以錢財換和平”有可取之處。A項符合題意;
B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的相關知識。
4.(2025七下·珠海期中)“天可汗”不僅是一種榮譽,更具有實質意義,它的目的是使許多弱小鄰國或民族可以和平相處共存共榮。據此分析,唐太宗被擁戴為“天可汗”的原因是( ?。?br/>A.輕賦省刑 B.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廣開言路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答案】B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拋棄貴華夏賤夷狄的民族歧視政策,實行包容開放平等的民族政策,故被擁為”天可汗“,B項正確;
ACD均與民族政策無關,故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唐太宗的歷史功績,根據題干”許多弱小鄰國或民族可以和平相處共存共榮“進行分析。
5.(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記述 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太宗本紀》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績。” 《新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新唐書·太宗本紀》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 B.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
C.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表格內容可知,四則材料都提到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因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
敗,故 B 正確;
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時還沒有當皇帝,故 A 錯誤;
只有《新唐書高祖本紀》提到劉文靜為唐軍,其他書都沒有提及,故 C 錯誤;
材料中只有《新唐書·太宗本紀》中提到了李世民患病導致戰役的失敗,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6.(2025七下·三水期中)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
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 D.民族隔閣完全消失
【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可知,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然處于敵國對立的狀態,但少數民族政權并未被排除在中國之外,說明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增強,A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
材料并未強調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
民族隔閡完全消失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宋、遼、西夏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7.(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表格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br/>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
A 大運河的開通 加強了我國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B 唐蕃和親 促進了西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C 澶淵之盟 促進了遼與北宋之間的和平發展
D 南宋滅亡 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在客觀上起了安定邊境的積極效果,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C項正確;
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我國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
唐蕃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與西域不符,排除B項;
元朝建立后,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D項史論顛倒,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澶淵之盟,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8.(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br/>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與外國交往的特點,體現了材料的意思,B項正確;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產生的現象,排除A項;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
選項反映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唐朝對外關系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
9.(2025七下·連平期中)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br/>A.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 B.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
C.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 D.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據題干"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主要反映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現象,B項"唐朝時期中日交流密切"正確,遣唐使來華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故選B項;
A項"唐朝的制度傳播到日本"不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節日風俗而非政治制度,排除A項;
C項"日本仿唐制建立了國家"與題干無關,大化改新發生在7世紀中期,而題干未提及政治制度,排除C項;
D項"很多日本人定居在中國"在題干中無依據,遣唐使是短期使團而非移民,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大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等知識。
10.(2025七下·連平期中)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宋時期。中華大地呈現出民族政權并立的特征。下列政權中曾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的是( ?。?br/>A.遼 B.西夏 C.金 D.北宋
【答案】C
【知識點】金滅遼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岳飛被殺害后,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C項正確;
遼與北宋并立,排除A項;
西夏與南宋并立,而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的少數民族政權是金,排除B項;
北宋滅亡后,趙構建立南宋,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南宋與金對峙的相關內容。
11.(2020七下·西鄉期末)后人仿照杜甫憑吊諸葛亮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所寫的“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后人對哪位歷史人物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 ?。?br/>A.文天祥 B.岳飛 C.寇準 D.秦檜
【答案】B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他被奸臣秦檜以所謂“謀反”罪殺害了,后人以“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對岳飛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有關知識,側重考查岳飛抗金。南宋初年,金軍南下,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了大量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強大,威脅他們的統治,向金軍求和,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所以說岳飛是“出師未捷身冤死,長使后人淚滿襟”。
12.(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秉持著這樣的治國思想開創出盛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br/>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貞觀遺風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13.(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舊唐書》記載“……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辈牧现械摹拔摇睉牵ā 。?br/>A.張騫 B.孝文帝 C.松贊干布 D.元昊
【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14.(四川省瀘縣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統治時期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15.(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國子監是唐朝時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唐太宗時增筑校舍,擴大招生,邊疆各族和周邊國家紛紛派遣子弟入學,中央官學學生最多時超過8000人。唐太宗的舉措( ?。?br/>A.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B.標志著科舉取士重大變革
C.直接促成貞觀之治的形成 D.利于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
【答案】D
【知識點】“貞觀之治”
16.(廣西柳州鐵一中學(初中部)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限時測試歷史試題)小勇同學在學了第四單元后,繪制了如下結構圖,該圖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 ?。?br/>A.人口急劇增加 B.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C.大量北民南遷 D.政權分立中孕育統一
【答案】D
【知識點】三國鼎立;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17.(2025七下·興寧月考)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剛經》。后來,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日本和波斯,又傳入歐洲。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
A.使唐朝由盛轉衰
B.體現了唐朝兼容并包的風氣
C.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傳播
D.鞏固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18.(2024七下·灤南期中)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g)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br/>A.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B.創立科舉制,選拔人才
C.定都大興,發展經濟 D.開鑿大運河,鞏固統治
【答案】A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19.(2024七下·鄖西期中)如表是唐朝中期總人口數統計表。表中755—760年唐朝人口數量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時間 725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人口 4141萬 4531萬 5291萬 1690萬
A.安史之亂的爆發 B.五代十國的出現
C.黃巢起義的爆發 D.藩鎮割據的結束
【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20.(2024七下·安慶期末)以下圖片、文字材料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是
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個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
錦衣衛印 軍機處外景 八股文
A.科舉制度的發展 B.軍事決策的優化
C.監察體系的完善 D.君主專制的強化
【答案】D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立
21.(2024七下·安慶期末)“竊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未有如此之盛者也。雖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之文武、漢之文景,皆所不逮也。”這推崇的是( ?。?br/>A.文景之治 B.孝文漢化 C.貞觀之治 D.開元之治
【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22.(2024七下·潮陽期末)某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收集了如下圖片資料。由此推斷該同學的學習主題是
A.政權并立 B.藝術精湛 C.民族融合 D.商業繁榮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23.(2024七下·舞鋼期末)如圖為某同學對康雍乾時期邊疆治理政策所作筆記中的示意圖。下列選項中政策對應正確的是(  )
A.甲——設伊犁將軍 B.乙——派辦事大臣
C.丙——設臺灣府 D.丁——雅克薩之戰
【答案】A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24.(2024七下·防城期中)天寶年間,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社會矛盾尖銳。公元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后來因為藩鎮割據嚴重,政治腐敗,黃巢起義爆發。材料共同反映的是(  )
A.唐朝衰亡的原因 B.安史之亂的經過
C.黃巢起義的結果 D.安史之亂的影響
【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解析】【分析】“天寶年間,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社會矛盾尖銳。公元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反映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后來因為藩鎮割據嚴重,政治腐敗,黃巢起義爆發”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共同反映的是唐朝衰亡的原因。
A項唐朝衰亡的原因是題干材料共同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B項安史之亂的經過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題意;
C項黃巢起義的結果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題意;
D項安史之亂的影響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25.(2024七下·防城期中)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在出兵南下攻打陳朝前,隋文帝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衣帶水,不拯之乎 ”隨后,隋文帝于589年(  )
A.建立隋朝 B.統一全國
C.三次征討遼東 D.開鑿大運河
【答案】B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定都長安。楊堅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楊廣率大軍攻入建康滅陳,統一全國。
A項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統一全國是在589年,符合題意;
C項隋煬帝時三次征討遼東,與隋文帝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與隋文帝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進行,考查隋朝的統一。理解并識記隋文帝與隋朝的統一。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4七下·防城期中)民族交融、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這首先表現為民族血緣的交融……唐朝皇室與少數民族聯姻成為平常事。”
——摘編自鄭師渠《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凡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激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他采用儒家經典《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為“元”……在元朝統一的政治、經濟條件下,各民族的聯系空前加強。蒙元時期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居到中原地區,中原也有大量漢人進入邊疆民族地區,各民族之間長期雜居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摘編自孫紅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統》
材料四:隋唐是中國境內許多民族乘勢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封建社會后半期的主要少數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在強盛國力的影響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紇、吐蕃、南詔、契丹、鞣羯等少數民族與隋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系緊密。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責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唐太宗獲得了北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代疆域較以前更加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系在這一時期空前加強。元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占有重要地位。
——摘編自《簡明中國史讀本》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一個“唐朝皇室與少數民族聯姻”的歷史事件。據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歷史作用。
(2)材料二中澶淵之盟是北宋和哪個政權簽訂的 依據材料二,說一說作者是怎樣看待這一盟約的。
(3)材料三中“他采用儒家經典《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為“元”中的“他”指的是誰 根據材料,概括元朝的統一對民族關系發展的積極作用。
(4)閱讀材料四,圍繞“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這一話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作用: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2)政權:遼??捶ǎ哼@-盟約使雙方邊境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
(3)人物:元世祖(忽必烈)。 作用:各民族的聯系空前加強,加速了民族融合。
(4)示例:
觀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進國家、民族的進步
論述: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國經商,與漢、蒙、維兀兒等族長期雜居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交融。
結論:綜上所述,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進步,國家發展。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遼與北宋的和戰;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1)事件:結合所學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作用:結合文成公主入藏對民族交融的影響可知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2) 政權:結合所學宋與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因此為遼。
看法:根據材料“ 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 ”可知這一盟約使雙方邊境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
(3) 人物:根據材料中的“建國號”“元朝統一”可知為元世祖(忽必烈)。
作用:根據材料“ 蒙元時期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居到中原地區,中原也有大量漢人進入邊疆民族地區,各民族之間長期雜居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可知各民族的聯系空前加強,加速了民族融合。
(4)觀點:根據材料“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進國家、民族的進步
論述:結合唐朝、元朝的民族政策及影響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國經商,與漢、蒙、維兀兒等族長期雜居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交融。
最后得出結論:綜上所述,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進步,國家發展。
【點評】(1)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唐朝的民族政策,需要掌握唐朝與吐蕃的關系相關史實;
(2) 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宋遼關系,需要理解和熟記澶淵之盟相關內容;
(3) 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需要理解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等知識。
(4)本題為論述題,首先需要根據材料內容提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相關史實加以論述,最后總結,得出結論。
27.(2024七下·龍門期中)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太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的場景
材料二 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歷史。其中元朝十分重視民族地區和邊疆治理,通過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將廣袤的民族地區和邊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
——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
材料三
政權 民族關系
遼與宋 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戰爭時期僅43年。
宋與夏 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
夏與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該史實在當時起到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共同做法,列舉一例元朝十分重視民族地區和邊疆治理的事件及其作用。
(3)根據材料三,概括遼宋夏金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簡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
【答案】(1)史實: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親)
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共同做法:邊疆民族學習中原漢族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社會習俗,與漢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舉例:①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②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③元朝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3)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作用: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28.(2025七下·珠海期中)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者通過不斷調整政策來維護王朝統治和國家穩定。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醒胝ㄟ^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們同士族斗爭,緩和了普通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從而擴大了隋朝政權的階級基礎。
——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二:唐(太宗)平東突厥后,將突厥降眾安置在內地,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仍以其酋長統治原有部眾。唐太宗對各族將領都視為一體,當時有不少戰功卓著的少數民族將領,至于被任為將軍而在地方任職的那就更多了。當時突厥與吐谷渾各請互市,他們從內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內地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民乏耕牛”的困難。在“四海寧一”的條件下,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材料三:唐玄宗曾對吏部選用的縣令親自加以復試,還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嚴格考核。他下詔在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大興屯田,發展學校教育,進行圖書整理和編纂工作。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種“新的制度”的選官標準是什么,并概括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
(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效果。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針對時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標準:注重才學。積極作用:相對公平,有利于廣泛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或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等)
(2)表現:妥善安置降眾,保留其原有習俗與首領;同等對待各族人民與將領;允許內地與少數民族互市。效果:加強了唐朝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等。
(3)【示例一】
同意。理由: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通過這些針對時弊的改革,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示例二】
不同意。理由:唐王朝迎來鼎盛時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唐玄宗針對時弊的改革,對唐朝國力強大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唐太宗與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唐朝民族關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頻繁等因素共同推動唐朝走向鼎盛
【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用必备| 镇远县| 安庆市| 凤山市| 六枝特区| 顺昌县| 宁武县| 新龙县| 界首市| 锦屏县| 新乐市| 日照市| 新和县| 汝州市| 白银市| 新兴县| 岳普湖县| 呼伦贝尔市| 曲松县| 星座| 阿巴嘎旗| 柳林县| 关岭| 丘北县| 平南县| 青浦区| 青龙| 香格里拉县| 长顺县| 荣成市| 西盟| 余干县| 赤城县| 湖南省| 南宫市| 张家港市| 海阳市| 台州市| 颍上县| 开封县|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