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二)

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二)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龍崗期中)“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可推測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除割據勢力
C.繁榮商品貿易 D.邊疆地區發展
【答案】D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顯示的是唐朝時期,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關系較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原王朝與邊境民族關系較好,邊疆得到發展,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故選項D符合題意;
A.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是針對統治集團內部,不符合題意;
B. 消除割據勢力 ,割據勢力往往是王朝內部出現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不屬于割據勢力,不符合題意;
C.繁榮商品貿易,題干中顯示的是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與商品貿易幾乎沒有關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實行這些措施帶來的有利的影響回答。
2.(2025七下·龍崗期中)古代諫議制度自產生伊始,就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據《隋書》統計,文、煬兩朝有諫議記載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納諫率為84%。唐朝時期,諫議制度逐步規范化,諫議形式走向多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這一現象說明(  )
A.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B.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C.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D.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可以看出, 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不符合題意;
C. 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題意;
D. 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調研試卷)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
A.建筑布局有特色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C.大都市商業繁榮 D.城市規劃井然有序
【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開封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臨安 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 ”,可以看出,宋朝時期開封、臨安這些大都市商業繁榮,故選項C符合題意;
A.建筑布局有特色,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建筑布局,不符合題意;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市民生活豐富多彩,不符合題意;
D. 城市規劃井然有序 , 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城市規劃井然有序,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調研試卷)如表所示內容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是(  )
政權 建立時間(年) 民族 滅亡時間(年)
遼 907 契丹族 1125
北宋 960 漢族 1127
西夏 1038 黨項族 1227
金 1115 女真族 1234
南宋 1127 漢族 1276
A.政權并立 B.交往交融 C.和戰相間 D.共同繁榮
【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遼政權和北宋、西夏,金和北宋、遼、西夏,南宋與金都同時存在,這體現了這一時期政權并立,故選項A符合題意;
B.交往交融,題干中顯示的是政權并立,沒有顯示交往交融,不符合題意;
C.和戰相間,題干中顯示的是政權并立,沒有顯示他們之間的和平戰爭,不符合題意;
D.共同繁榮,題干中顯示的是政權并立,沒有顯示他們共同繁榮,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些政權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5.(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宋代蘇軾所作《秧馬歌》中記載,“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秧馬的使用(  )
A.推動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B.有利于宋代手工業的繁榮
C.推動了出行方式的革新 D.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
【點評】
6.(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對以下大事年表解讀正確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北宋建立 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宋夏和議 金滅遼 金滅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A.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 B.北宋政權存在不超百年
C.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 D.遼與南宋之間相對和平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
【點評】
7.(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國史十六講》中描述某歷史時期的關鍵詞有:“從李世民到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答案】A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從李世民到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可知,唐朝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同時唐朝統治者比較開明,實行開放的政策,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繁榮與開放,A項符合題意;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元時期的特征,B項不符合題意;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C項不符合題意;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歷史階段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2024七下·南寧期中)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下列活動屬于成吉思汗“傳奇一生”的功績是(  )
A.建立契丹政權 B.建立西夏政權
C.建立蒙古政權 D.建立女真政權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9.(2024七下·連云港期末)唐朝長安城基本呈現東西十四條、南北十一條縱橫交錯分隔出來的棋盤狀布局。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匯集了亞歐大陸各種珍寶、美食。城內建有100多個坊,是居民區,居住人口達百萬。當時,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反映出長安城(  )
A.是民族交往的中心 B.規模宏偉布局整齊
C.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D.經濟繁榮社會開放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10.(2024七下·廈門期中)唐朝的繪畫和書法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列人物屬于唐朝著名畫家的是(  )
①歐陽詢 ②閻立本 ③顏真卿 ④吳道子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11.(四川省內江市威遠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唐人陳陶在《隴西行》中說:“自從貴主(指文成公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這說明文成公主入藏(  )
A.使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 B.促進了民族交流與交融
C.加強了唐對吐蕃的管轄 D.使唐蕃訂立了友好盟約
【答案】B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12.(2024七下·李滄期末)示意圖能夠化繁為簡,幫助我們快速梳理和掌握紛繁蕪雜的歷史知識。如圖示意圖符合歷史史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960年北宋建立。之后,北宋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與遼并立。11世紀前期西夏建立,出現了遼、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5年金滅遼,出現了北宋、金和西夏并立的局面。1127年金滅北宋,趙構于1127年建立南宋,南宋與西夏、金并立,1279年元朝完成全國的統一,B項正確;
北宋在南宋之前就已經結束了,蒙古滅南宋,完成全國統一,排除AC項;
11世紀前期西夏建立,出現了遼、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
13.(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
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4.(2025七下·珠海期中)“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材料中簽署“盟約”的兩個政權分別是(  )
A.北宋和金 B.北宋和遼 C.南宋和遼 D.南宋和金
【答案】D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D項正確;
1005年,宋遼訂立和議: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和金和議,排除A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南宋和金的對峙,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2七下·東莞期末)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擴展冬小麥種植范圍的同時,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這反映出宋代(  )
A.自然環境不斷得以改善 B.經濟作物生長周期變短
C.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 D.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提高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可知,宋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很大的提高。D符合題意;
題干未涉及自然環境,排除A;
“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并非作物的生長周期變短,排除B;
題干未提及人口南遷的問題,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發展。難度適中,理解材料,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表格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
A 大運河的開通 加強了我國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B 唐蕃和親 促進了西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C 澶淵之盟 促進了遼與北宋之間的和平發展
D 南宋滅亡 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在客觀上起了安定邊境的積極效果,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C項正確;
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我國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
唐蕃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與西域不符,排除B項;
元朝建立后,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D項史論顛倒,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澶淵之盟,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17.(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與外國交往的特點,體現了材料的意思,B項正確;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產生的現象,排除A項;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
選項反映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唐朝對外關系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
18.(2024七下·龍華期末)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國古代宮廷樂舞文化發展到頂峰。開元末年以后,宮廷樂舞的高度繁榮局面被迫中斷,其后雖有重建,卻再無昔日的輝煌。出現這一變化是因為(  )
A.科舉制度的不斷發展 B.安史之亂的巨大破壞
C.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 D.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
【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開元末年以后,宮廷樂舞的高度繁盛局面被迫中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元未年以后,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社會動蕩,宮廷樂舞的高度繁盛局面被迫中斷,B正確;
科舉制的發展與宮廷樂舞的高度繁盛局面被迫中斷無關,A錯誤;
經濟重心南移體現了經濟發展,不會出現繁榮中斷,C錯誤;
唐朝末年爆發的黃巢起義,材料指的是開元末年,與材料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安史之亂。解題方法:結合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9.(2025七下·連平期中)以下是小明同學制作的“元朝統一”表格。其中有一處錯誤是(  )
A.1260年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
B.1271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
C.1276年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元攻破臨安,北宋滅亡
D.1279年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276年,元軍攻入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抗元斗爭。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元朝統一了全國。故選項C錯誤,選擇C項。ABD正確,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蒙古滅西夏與金、元滅南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2024七下·烏當月考)中國古代許多中央王朝與西藏地區有密切往來,以下哪一事件密切了唐朝和西藏地區聯系(  )
A.文成公主入藏 B.設西域都護
C.設北庭都護府 D.設安西都護府
【答案】A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21.(2025七下·碧江期中)被西北各少數民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的是 (  )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領來到長安,尊奉他為各族的“天可汗”,選項C正確;
選項ABD與題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古代主要統治者的相關統治措施。
22.(2025七下·碧江期中)《元史 地理志》“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由此可知,元朝(  )
A.經濟強盛 B.商業繁榮 C.疆域遼闊 D.交通便利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 A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經濟方面的內容,故 A 錯誤;
B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商業方面的內容,故 B 錯誤;
C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故 C 正確;
D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交通方面的內容,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23.(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單元測試卷)“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隱匿賦稅……這就嚴重影響了政府財政收入。而統治階級貪污腐化……以及巨額的宗藩祿米和軍餉開支,使財政支出急劇增加,入不敷出,財政危機逐漸加深。”材料描述的是張居正改革的(  )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影響
【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隱匿賦稅……這就嚴重影響了政府財政收入。而統治階級貪污腐化……以及巨額的宗藩祿米和軍餉開支,使財政支出急劇增加,入不敷出,財政危機逐漸加深。”可知,明朝時期土地兼并,政治腐敗,為此張居正不得不進行改革。因此,題干描述的是張居正改革的背景,A符合題意;
題干信息未體現改革的措施、目的、影響,排除B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張居正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張居正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單元測試卷)掌握歷史發展的時序是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之一。下面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中,空白處應填入的是(  )
A.南宋建立 B.元朝建立 C.明朝建立 D.清朝建立
【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圖示結合所學可知,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名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C符合題意;
南宋建立在1127年,排除A;
元朝建立在1271年,排除B;
清朝建立在1636年,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綜合評估卷) 我國古代歷朝政府都重視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下圖所示是歷朝政府對某一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這一邊疆地區是(  )
A.臺灣 B.新疆 C.西藏 D.吉林
【答案】B
【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立西域都護,負責管理西域地區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時期,唐太宗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置了北庭都護府,分別管理今新疆地區。1295年元朝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加強對西域(今新疆)的管轄。清朝時期,康熙帝擊潰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叛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1759年,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負責管理新疆地區的事務,設置哨所,駐扎軍隊,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等,B項符合題意;
ACD三項和題干圖示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理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七下·柯橋期中)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唐蕃關系示意圖》
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材料二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的統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
元朝是由我國哪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統治者為加強對今西藏、臺灣地區的管轄在西南、東南地區設置的相應的管理機構分別是什么?
(3)材料三
17世紀,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勾結沙俄,大搞分裂,發動叛亂。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大敗噶爾丹。18世紀,回部首領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帝派兵討伐,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亂。
依據材料三,請分析噶爾丹、大、小和卓分裂陰謀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為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清政府設置了什么機構?
(4)請你依據上述材料總結我國古代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采取的措施。
【答案】(1)和親、會盟。
(2)蒙古族;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
(3)原因:叛亂、分裂祖國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違背廣大人民的意愿。伊犁將軍。
(4)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親、會盟)、武力出兵(堅決反對叛亂分裂行為)、設置機構加強管轄等。(意思相近寫出一點)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親、會盟;
(2)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元朝統治者為加強對今西藏、臺灣地區的管轄在西南、東南地區設置的相應的管理機構分別是 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 ;
(3)依據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噶爾丹、大、小和卓分裂陰謀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 叛亂、分裂祖國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違背廣大人民的意愿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為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清政府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
(4)依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我國古代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采取的措施有 :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親、會盟)、武力出兵(堅決反對叛亂分裂行為)、設置機構加強管轄等;
故答案為:(1)和親、會盟
(2) 蒙古族;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
(3) 原因:叛亂、分裂祖國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違背廣大人民的意愿。伊犁將軍。
(4) 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親、會盟)、武力出兵(堅決反對叛亂分裂行為)、設置機構加強管轄等。
【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即示意圖,從示意圖中找出關鍵詞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4)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看這些材料從哪些方面顯示的來回答,注意緊貼材料信息分析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27.(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民族自信在于一個民族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崇高價值。且不說秦漢雄風單是大唐氣象就讓多少人蕩氣回腸。錦繡兩宋,大元一統,猶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卷,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 凝固成人類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盛世大唐】
材料一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 ……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 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編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僅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魄力,也有遠播中華文化的氣度與能力。試從 “吸納”和“遠播”兩方面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2)【錦繡兩宋】
材料二 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海外貿易高度 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 諸國發展商貿,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摘編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宋朝海外貿易發達,為鼓勵海外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加以管理 結合所學,概括宋朝 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
(3)【大元一統】
材料三 若元(元朝), 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 為一 ,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 難以里數限者矣。
——摘編自宋濂 《元史》
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統治者因地制宜,設置了哪一機構管轄澎湖和琉球
(4)綜上信息,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堅定民族自信。
【答案】(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
(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
(3)機構:澎湖巡檢司。
(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和結合所學可知,貞觀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玄奘到達天竺后,在那爛陀寺學習佛法,其弟子學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的史實有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有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2)根據材料二“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可知,宋朝時期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
(3)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
故答案為:
(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
(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
(3)機構:澎湖巡檢司。
(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海外貿易、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唐朝對外關系,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28.(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單元測試卷)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摘自明太祖《皇明祖訓·祖訓首章》
材料二 軍機處為清代所獨創……它所承辦的均為軍國大政,且有人事咨詢權。高級文武官員遇缺請旨升補,都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詔、代發的作用,類似皇帝的秘書班子。軍機處地處內廷,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發出的詔旨不通過內閣,而是交兵部直接發出,稱為“廷寄”,保密性強,辦事效率高,成為皇帝加強統治的得力工具。
——摘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三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半輪明月西沉夜,應照長安爾我家。”“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
(1)材料一中,朱元璋立下“不許立丞相”的祖訓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措施帶來什么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設立軍機處的作用。
(3)清朝一些官員和文人因寫詩而蒙受牢獄之災,材料三中的詩句被清朝統治者認為是“大逆不道”。統治者的這一政策造成了怎樣的后果?
【答案】(1)目的:防止丞相權力過大;鞏固統治。影響:克服了丞相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皇權高度集中,不能廣泛吸納建議,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統治埋下隱患等。
(2)具有人事咨詢權;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提高了辦事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等。
(3)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慌,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過問政治;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的設立;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根據材料一“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可知,朱元璋廢除丞相是為了防止丞相權力過大,鞏固統治。結合所學可知,廢除丞相制度,克服了丞相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皇權高度集中,不能廣泛吸納建議,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統治埋下隱患等。
(2)本題考查軍機處。根據材料二“它所承辦的均為軍國大政,且有人事咨詢權。”可知,具有人事咨詢權;根據材料二“高級文武官員遇缺請旨升補,都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詔、代發的作用,類似皇帝的秘書班子。”可知,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根據材料二“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發出的詔旨不通過內閣,而是交兵部直接發出,稱為‘廷寄’,保密性強,辦事效率高,成為皇帝加強統治的得力工具。”可知,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提高了辦事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等。
(3)本題考查文字獄。結合所學可知,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慌,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過問政治;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故答案為:
(1)目的:防止丞相權力過大;鞏固統治。影響:克服了丞相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皇權高度集中,不能廣泛吸納建議,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統治埋下隱患等。
(2)具有人事咨詢權;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提高了辦事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等。
(3)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慌,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過問政治;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文字獄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二)
一、選擇題
1.(2025七下·龍崗期中)“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可推測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除割據勢力
C.繁榮商品貿易 D.邊疆地區發展
2.(2025七下·龍崗期中)古代諫議制度自產生伊始,就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據《隋書》統計,文、煬兩朝有諫議記載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納諫率為84%。唐朝時期,諫議制度逐步規范化,諫議形式走向多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這一現象說明(  )
A.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B.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C.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D.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3.(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調研試卷)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
A.建筑布局有特色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C.大都市商業繁榮 D.城市規劃井然有序
4.(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調研試卷)如表所示內容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是(  )
政權 建立時間(年) 民族 滅亡時間(年)
遼 907 契丹族 1125
北宋 960 漢族 1127
西夏 1038 黨項族 1227
金 1115 女真族 1234
南宋 1127 漢族 1276
A.政權并立 B.交往交融 C.和戰相間 D.共同繁榮
5.(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宋代蘇軾所作《秧馬歌》中記載,“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秧馬的使用(  )
A.推動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B.有利于宋代手工業的繁榮
C.推動了出行方式的革新 D.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6.(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對以下大事年表解讀正確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北宋建立 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宋夏和議 金滅遼 金滅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A.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 B.北宋政權存在不超百年
C.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 D.遼與南宋之間相對和平
7.(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國史十六講》中描述某歷史時期的關鍵詞有:“從李世民到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8.(2024七下·南寧期中)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下列活動屬于成吉思汗“傳奇一生”的功績是(  )
A.建立契丹政權 B.建立西夏政權
C.建立蒙古政權 D.建立女真政權
9.(2024七下·連云港期末)唐朝長安城基本呈現東西十四條、南北十一條縱橫交錯分隔出來的棋盤狀布局。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匯集了亞歐大陸各種珍寶、美食。城內建有100多個坊,是居民區,居住人口達百萬。當時,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反映出長安城(  )
A.是民族交往的中心 B.規模宏偉布局整齊
C.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D.經濟繁榮社會開放
10.(2024七下·廈門期中)唐朝的繪畫和書法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列人物屬于唐朝著名畫家的是(  )
①歐陽詢 ②閻立本 ③顏真卿 ④吳道子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1.(四川省內江市威遠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唐人陳陶在《隴西行》中說:“自從貴主(指文成公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這說明文成公主入藏(  )
A.使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 B.促進了民族交流與交融
C.加強了唐對吐蕃的管轄 D.使唐蕃訂立了友好盟約
12.(2024七下·李滄期末)示意圖能夠化繁為簡,幫助我們快速梳理和掌握紛繁蕪雜的歷史知識。如圖示意圖符合歷史史實的是(  )
A. B.
C. D.
13.(2025七下·珠海期中)題圖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2025七下·珠海期中)“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歲奉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材料中簽署“盟約”的兩個政權分別是(  )
A.北宋和金 B.北宋和遼 C.南宋和遼 D.南宋和金
15.(2022七下·東莞期末)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擴展冬小麥種植范圍的同時,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這反映出宋代(  )
A.自然環境不斷得以改善 B.經濟作物生長周期變短
C.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 D.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提高
16.(2025七下·三水期中)如表格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
A 大運河的開通 加強了我國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B 唐蕃和親 促進了西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C 澶淵之盟 促進了遼與北宋之間的和平發展
D 南宋滅亡 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
A.A B.B C.C D.D
17.(2025七下·三水期中)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18.(2024七下·龍華期末)唐玄宗在位前期,中國古代宮廷樂舞文化發展到頂峰。開元末年以后,宮廷樂舞的高度繁榮局面被迫中斷,其后雖有重建,卻再無昔日的輝煌。出現這一變化是因為(  )
A.科舉制度的不斷發展 B.安史之亂的巨大破壞
C.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 D.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
19.(2025七下·連平期中)以下是小明同學制作的“元朝統一”表格。其中有一處錯誤是(  )
A.1260年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
B.1271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
C.1276年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元攻破臨安,北宋滅亡
D.1279年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
20.(2024七下·烏當月考)中國古代許多中央王朝與西藏地區有密切往來,以下哪一事件密切了唐朝和西藏地區聯系(  )
A.文成公主入藏 B.設西域都護
C.設北庭都護府 D.設安西都護府
21.(2025七下·碧江期中)被西北各少數民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的是 (  )
A.隋文帝 B.隋煬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2.(2025七下·碧江期中)《元史 地理志》“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由此可知,元朝(  )
A.經濟強盛 B.商業繁榮 C.疆域遼闊 D.交通便利
23.(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單元測試卷)“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隱匿賦稅……這就嚴重影響了政府財政收入。而統治階級貪污腐化……以及巨額的宗藩祿米和軍餉開支,使財政支出急劇增加,入不敷出,財政危機逐漸加深。”材料描述的是張居正改革的(  )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影響
24.(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單元測試卷)掌握歷史發展的時序是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之一。下面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中,空白處應填入的是(  )
A.南宋建立 B.元朝建立 C.明朝建立 D.清朝建立
25.(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綜合評估卷) 我國古代歷朝政府都重視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下圖所示是歷朝政府對某一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這一邊疆地區是(  )
A.臺灣 B.新疆 C.西藏 D.吉林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5七下·柯橋期中)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唐蕃關系示意圖》
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材料二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的統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
元朝是由我國哪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統治者為加強對今西藏、臺灣地區的管轄在西南、東南地區設置的相應的管理機構分別是什么?
(3)材料三
17世紀,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勾結沙俄,大搞分裂,發動叛亂。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大敗噶爾丹。18世紀,回部首領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帝派兵討伐,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亂。
依據材料三,請分析噶爾丹、大、小和卓分裂陰謀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為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清政府設置了什么機構?
(4)請你依據上述材料總結我國古代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采取的措施。
27.(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民族自信在于一個民族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崇高價值。且不說秦漢雄風單是大唐氣象就讓多少人蕩氣回腸。錦繡兩宋,大元一統,猶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卷,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 凝固成人類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盛世大唐】
材料一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 ……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 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編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僅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魄力,也有遠播中華文化的氣度與能力。試從 “吸納”和“遠播”兩方面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2)【錦繡兩宋】
材料二 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海外貿易高度 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 諸國發展商貿,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摘編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宋朝海外貿易發達,為鼓勵海外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加以管理 結合所學,概括宋朝 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
(3)【大元一統】
材料三 若元(元朝), 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 為一 ,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 難以里數限者矣。
——摘編自宋濂 《元史》
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統治者因地制宜,設置了哪一機構管轄澎湖和琉球
(4)綜上信息,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堅定民族自信。
28.(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單元測試卷)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摘自明太祖《皇明祖訓·祖訓首章》
材料二 軍機處為清代所獨創……它所承辦的均為軍國大政,且有人事咨詢權。高級文武官員遇缺請旨升補,都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詔、代發的作用,類似皇帝的秘書班子。軍機處地處內廷,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發出的詔旨不通過內閣,而是交兵部直接發出,稱為“廷寄”,保密性強,辦事效率高,成為皇帝加強統治的得力工具。
——摘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三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半輪明月西沉夜,應照長安爾我家。”“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
(1)材料一中,朱元璋立下“不許立丞相”的祖訓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措施帶來什么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設立軍機處的作用。
(3)清朝一些官員和文人因寫詩而蒙受牢獄之災,材料三中的詩句被清朝統治者認為是“大逆不道”。統治者的這一政策造成了怎樣的后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顯示的是唐朝時期,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關系較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原王朝與邊境民族關系較好,邊疆得到發展,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故選項D符合題意;
A.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是針對統治集團內部,不符合題意;
B. 消除割據勢力 ,割據勢力往往是王朝內部出現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不屬于割據勢力,不符合題意;
C.繁榮商品貿易,題干中顯示的是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與商品貿易幾乎沒有關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實行這些措施帶來的有利的影響回答。
2.【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可以看出, 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不符合題意;
C. 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題意;
D. 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開封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臨安 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 ”,可以看出,宋朝時期開封、臨安這些大都市商業繁榮,故選項C符合題意;
A.建筑布局有特色,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建筑布局,不符合題意;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市民生活豐富多彩,不符合題意;
D. 城市規劃井然有序 , 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城市規劃井然有序,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遼政權和北宋、西夏,金和北宋、遼、西夏,南宋與金都同時存在,這體現了這一時期政權并立,故選項A符合題意;
B.交往交融,題干中顯示的是政權并立,沒有顯示交往交融,不符合題意;
C.和戰相間,題干中顯示的是政權并立,沒有顯示他們之間的和平戰爭,不符合題意;
D.共同繁榮,題干中顯示的是政權并立,沒有顯示他們共同繁榮,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些政權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
【點評】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
【點評】
7.【答案】A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經濟的繁榮;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從李世民到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可知,唐朝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同時唐朝統治者比較開明,實行開放的政策,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繁榮與開放,A項符合題意;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元時期的特征,B項不符合題意;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C項不符合題意;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歷史階段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9.【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10.【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11.【答案】B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12.【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960年北宋建立。之后,北宋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與遼并立。11世紀前期西夏建立,出現了遼、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5年金滅遼,出現了北宋、金和西夏并立的局面。1127年金滅北宋,趙構于1127年建立南宋,南宋與西夏、金并立,1279年元朝完成全國的統一,B項正確;
北宋在南宋之前就已經結束了,蒙古滅南宋,完成全國統一,排除AC項;
11世紀前期西夏建立,出現了遼、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
13.【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以及圖片上的關鍵文字“甘肅行省、遼陽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為了統治遼闊的疆域,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省制的開端,D項正確;
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沒有實行行省制,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4.【答案】D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D項正確;
1005年,宋遼訂立和議: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和金和議,排除A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南宋和金的對峙,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將農作物種植從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進而將土地利用率從100%提升至200%。”可知,宋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很大的提高。D符合題意;
題干未涉及自然環境,排除A;
“發展了稻麥輪作制”,并非作物的生長周期變短,排除B;
題干未提及人口南遷的問題,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發展。難度適中,理解材料,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在客觀上起了安定邊境的積極效果,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C項正確;
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我國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
唐蕃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與西域不符,排除B項;
元朝建立后,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D項史論顛倒,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澶淵之盟,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17.【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與外國交往的特點,體現了材料的意思,B項正確;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產生的現象,排除A項;
選項反映的是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C項;
選項反映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唐朝對外關系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
18.【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開元末年以后,宮廷樂舞的高度繁盛局面被迫中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元未年以后,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社會動蕩,宮廷樂舞的高度繁盛局面被迫中斷,B正確;
科舉制的發展與宮廷樂舞的高度繁盛局面被迫中斷無關,A錯誤;
經濟重心南移體現了經濟發展,不會出現繁榮中斷,C錯誤;
唐朝末年爆發的黃巢起義,材料指的是開元末年,與材料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安史之亂。解題方法:結合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9.【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276年,元軍攻入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抗元斗爭。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元朝統一了全國。故選項C錯誤,選擇C項。ABD正確,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蒙古滅西夏與金、元滅南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答案】A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21.【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領來到長安,尊奉他為各族的“天可汗”,選項C正確;
選項ABD與題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古代主要統治者的相關統治措施。
22.【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 A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經濟方面的內容,故 A 錯誤;
B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商業方面的內容,故 B 錯誤;
C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故 C 正確;
D .材料中"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說明元朝疆域遼闊,材料中沒有涉及交通方面的內容,故 D 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23.【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隱匿賦稅……這就嚴重影響了政府財政收入。而統治階級貪污腐化……以及巨額的宗藩祿米和軍餉開支,使財政支出急劇增加,入不敷出,財政危機逐漸加深。”可知,明朝時期土地兼并,政治腐敗,為此張居正不得不進行改革。因此,題干描述的是張居正改革的背景,A符合題意;
題干信息未體現改革的措施、目的、影響,排除B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張居正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張居正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圖示結合所學可知,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名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C符合題意;
南宋建立在1127年,排除A;
元朝建立在1271年,排除B;
清朝建立在1636年,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B
【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立西域都護,負責管理西域地區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時期,唐太宗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置了北庭都護府,分別管理今新疆地區。1295年元朝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加強對西域(今新疆)的管轄。清朝時期,康熙帝擊潰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叛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1759年,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負責管理新疆地區的事務,設置哨所,駐扎軍隊,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等,B項符合題意;
ACD三項和題干圖示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理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
26.【答案】(1)和親、會盟。
(2)蒙古族;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
(3)原因:叛亂、分裂祖國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違背廣大人民的意愿。伊犁將軍。
(4)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親、會盟)、武力出兵(堅決反對叛亂分裂行為)、設置機構加強管轄等。(意思相近寫出一點)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親、會盟;
(2)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元朝統治者為加強對今西藏、臺灣地區的管轄在西南、東南地區設置的相應的管理機構分別是 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 ;
(3)依據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噶爾丹、大、小和卓分裂陰謀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 叛亂、分裂祖國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違背廣大人民的意愿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為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清政府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
(4)依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我國古代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采取的措施有 :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親、會盟)、武力出兵(堅決反對叛亂分裂行為)、設置機構加強管轄等;
故答案為:(1)和親、會盟
(2) 蒙古族;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
(3) 原因:叛亂、分裂祖國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違背廣大人民的意愿。伊犁將軍。
(4) 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親、會盟)、武力出兵(堅決反對叛亂分裂行為)、設置機構加強管轄等。
【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即示意圖,從示意圖中找出關鍵詞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4)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看這些材料從哪些方面顯示的來回答,注意緊貼材料信息分析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27.【答案】(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
(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
(3)機構:澎湖巡檢司。
(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和結合所學可知,貞觀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玄奘到達天竺后,在那爛陀寺學習佛法,其弟子學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的史實有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有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2)根據材料二“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可知,宋朝時期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
(3)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
故答案為:
(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
(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
(3)機構:澎湖巡檢司。
(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海外貿易、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唐朝對外關系,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28.【答案】(1)目的:防止丞相權力過大;鞏固統治。影響:克服了丞相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皇權高度集中,不能廣泛吸納建議,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統治埋下隱患等。
(2)具有人事咨詢權;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提高了辦事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等。
(3)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慌,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過問政治;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的設立;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根據材料一“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可知,朱元璋廢除丞相是為了防止丞相權力過大,鞏固統治。結合所學可知,廢除丞相制度,克服了丞相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皇權高度集中,不能廣泛吸納建議,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統治埋下隱患等。
(2)本題考查軍機處。根據材料二“它所承辦的均為軍國大政,且有人事咨詢權。”可知,具有人事咨詢權;根據材料二“高級文武官員遇缺請旨升補,都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詔、代發的作用,類似皇帝的秘書班子。”可知,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根據材料二“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發出的詔旨不通過內閣,而是交兵部直接發出,稱為‘廷寄’,保密性強,辦事效率高,成為皇帝加強統治的得力工具。”可知,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提高了辦事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等。
(3)本題考查文字獄。結合所學可知,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慌,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過問政治;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故答案為:
(1)目的:防止丞相權力過大;鞏固統治。影響:克服了丞相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皇權高度集中,不能廣泛吸納建議,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統治埋下隱患等。
(2)具有人事咨詢權;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提高了辦事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等。
(3)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慌,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過問政治;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文字獄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城县| 额济纳旗| 济南市| 漳浦县| 荣成市| 鹤峰县| 杭锦旗| 丰城市| 孟津县| 金川县| 冀州市| 杭锦旗| 莫力| 文水县| 巨野县| 沧州市| 富顺县| 德惠市| 兴业县| 兴城市| 平南县| 水城县| 格尔木市| 张北县| 左云县| 松阳县| 吕梁市| 黄大仙区| 屯门区| 鹤峰县| 扬中市| 湾仔区| 梁河县| 即墨市| 贵南县| 宣城市| 长沙县| 蒙山县| 蓬溪县| 工布江达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