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蘇州昆山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調研測試歷史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蘇州昆山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調研測試歷史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江蘇省昆山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調研測試
歷史卷
(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
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小歷同學在游覽完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后,對隋朝二世而亡產生了疑惑,為此搜集到了如下描述隋煬帝統治的資料,據此可知隋煬帝“身喪國滅”的原因是(  )
(煬帝)登極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又逆征數年之賦,窮侈極奢。……身喪國滅,實自取之。——杜佑《通典》
A.經濟蕭條 B.戰亂不斷 C.統治殘暴 D.人口銳減
2.“千古大運河,日日千帆過。船運南北貨,舟載八方客。京畿品稻米,余杭嘗面饃。北地唱吳歌,江南奏鼓樂。”材料反映出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
A.推動了隋朝完成統一
B.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C.減輕了勞動人民的負擔
D.大大加速隋朝滅亡的進程
3.學者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說:“在當時(隋唐時期)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于是有政治上社會對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獲得了非常大的彈性。”材料中的“制度”(  )
A.以門第為主要參考標準
B.維護了國家統一
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削弱了皇帝權力
4.如圖所示的運河(  )
A.以長安城為中心 B.目的是開發珠江流域
C.結束了分裂局面 D.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
5.“唐太宗開創了一個文治武功完美結合的盛世”,這指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6.武則天繼位后,大力發展科舉制,大規模增加錄取人數;創立殿試,親自在洛陽宮殿面試考生;開創武舉,用來選拔軍事人才。武則天推行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文化素質 B.宣傳儒學思想
C.擴大統治基礎 D.推動經濟發展
7.貞觀年間,唐太宗提高諫官的品級,將其移歸門下省。這些司職諫議的官員若發現“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這一措施有利于(  )
A.加強中央集權 B.提升行政效率
C.促進經濟發展 D.國家政治清明
8.唐太宗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體現了他怎樣的治國思想(  )
A.以民為本,重視百姓利益
B.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C.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
D.重用賢才,虛心納諫
9.如圖為我國古代一項發明,它(  )
A.是隋朝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志
B.在《齊民要術》中有其詳細的描述
C.對孫吳開發江東起到關鍵作用
D.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
10.《唐語林》中寫道“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弊端),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多)。”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革去弊訛”是指廢除科舉制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譽為開元之治
D.“河清海晏”指貞觀年間政治清明
11.小李在研究唐朝歷史時發現有一座城市既是唐朝的政治中心,設有眾多中央官署,又是經濟樞紐,商業繁榮,還是文化中心,學府林立,同時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這座城市是(  )
A.洛陽 B.益州 C.揚州 D.長安
12.唐朝詩人岑參《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描寫了一次軍營中的晚宴,其中有詩句:“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這句詩可以佐證當時(  )
A.中外經濟交流頻繁 B.都市生活繁華多彩
C.民族間的交往交融 D.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13.《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認為:“夷狄亦人耳,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
A.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 B.開明寬松的民族政策
C.重視才能的選官制度 D.恩威并施的邊疆治理
14.如圖為西漢到宋初人口數量變化折線圖。圖中④階段人口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東漢末年發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B.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導致民不聊生
C.安史之亂給社會帶來了巨大沖擊
D.靖康之變后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
15.學會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歷史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對圖1、圖2解讀最準確的是(  )
A.造成藩鎮割據局面重現
B.形成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
C.加強對吐蕃諸部的管轄
D.導致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16.1070年(即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次年),司馬光憑借給皇帝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贊揚歷史上曹參遵循前任丞相的行政規范,從而維護了政局穩定。這表明北宋統治集團(  )
A.推崇道家的無為而治 B.墨守前朝的行政經驗
C.對改革沒有達成共識 D.內部斗爭已相當激烈
17.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這場變法在經濟領域的主要措施有(  )
①募役法
②方田均稅法
③保甲法
④農田水利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  )
A.具有家國情懷 B.主張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視以人為本
19.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該舉措的目的是(  )
A.發展農業生產 B.加強民族交融
C.有效統治全國 D.實現國家統一
20.《儒林公議》記載: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  )
A.科舉制度的改革 B.重武輕文的政策
C.崇文抑武的政策 D.開明的社會風氣
21.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等權力,并與中書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元人評價說:“(在地方置行省)則天下事方如指掌矣。”這說明行省制度的確立(  )
A.推動了君主專制的發展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
D.拓寬了元政府的統轄范圍
22.元朝統治者從西藏的地區特點、宗教特點等實際情況出發,在中央政府內設置了釋教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后“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殿之故”而更名。這一行政機構更名后應是(  )
A.中書省 B.樞密院 C.御史臺 D.宣政院
23.印刷術發明后,逐漸向海外傳播。在漢字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越南等鄰國,很早就接收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并且在書籍版式、字體、裝訂等方面,都仿照中國的習慣。這表明當時(  )
A.中國處于世界文化的中心
B.中國的自然科學理論領先世界
C.中華文化有強大的輻射力
D.世界范圍內文化交流交往頻繁
24.《夢溪筆談》記錄:“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與上述材料相關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紙術 B.雕版印刷術
C.活字印刷術 D.火藥
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
25.隋朝的統一,開創了隋唐時期300多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
【隋朝興亡】材料一: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材料二:煬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陽,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1)隋朝走向繁榮開放主要與哪位皇帝有關?(1分)
(2)材料二中列舉了隋煬帝哪些征發農民的史實?你認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2分)
材料三:【人才選拔】《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
(3)材料三中的“這一制度”指什么?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
材料四:【經濟繁榮】見下表
項目 隋初 隋盛時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喜倉、洛口倉
材料五: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4)材料四、五反映了隋朝社會的什么景象?(1分)
26.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請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唐胡曾一《汴水》
材料三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皮日休一《汴河懷古》
(1)隋朝修建大運河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從材料一中可看出大運河共分為四段,其中經過今河南省境內的是哪兩段?(寫出對應河段的名稱)(3分)
(2)圖二所示的事件與隋朝的衰亡有何關系?(1分)
(3)材料二、材料三這兩首詩,哪一首更全面的反映了大運河的影響?為什么?(2分)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
材料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萬兩,絹20萬匹。”
——《澶淵之盟》(1005年)
材料二“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 食貨志》
材料三 元朝行省圖顯示: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如嶺北、遼陽、河南江北、江浙、云南等,行省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命。
材料四“(元大都)城內外人戶繁多……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不息。”
——《馬可 波羅行紀》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事件對宋遼關系的影響。(2分)
(2)材料二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的哪一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變化在農業、手工業方面的具體表現。(2分)
(3)材料三、四共同反映了元朝的哪些統治特點?結合具體史實說明其影響。(2分)
28.政治制度的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對歷史的演進和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一(宋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戰斗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日:“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概括趙普認為自唐以來“戰斗不息,蒼生涂地”的原因是什么?為“制其錢谷”,北宋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二 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陣圖”行軍布陣……
——摘編自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
(2)材料二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方針政策?結合所學談談該方針有何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2分)
材料三 中國地方行政區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統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勢力據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
——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
(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行政區劃上有何創新之處?該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2分)
(4)宋元時期政治制度的創新對國家治理產生了深遠影響,請根據以上材料談談政治制度的創新對今天的制度建設有何啟示?(2分)
參考答案
1-10 CBCDC CDADC
11-20 DCBCB CBACC
21-24 BDCC
25.(1)皇帝:隋文帝。
(2)史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
原因:隋煬帝統治殘暴,農民徭役和兵役負擔沉重。
(3)制度:科舉制。
影響:科舉制是古代選官制度的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4)景象:經濟繁榮景象。
26.(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永濟渠、通濟渠。
(2)事件:隋煬帝乘龍舟出行。關系:是隋朝暴政的表現,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3)詩果從評價的客觀性出發,則選唐皮日休的《汴河懷古》或材料三;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從正反兩方面比較辯證地評價了這件事。而《汴水》只強調了大運河的弊端。
27.(1)事件:澶淵之盟;影響:結束宋遼戰爭,維持百余年和平;雙方開展榷場貿易(如宋輸出茶葉、遼輸出馬匹);促進民族交融(如遼學習中原制度,遼宋互派使節)。
(2)變化:經濟重心南移;表現:農業:占城稻推廣,“蘇湖熟,天下足”;手工業:景德鎮成為“瓷都”,絲織業重心南移(如南宋杭州官營絲織院);補充說明:南方人口超過北方(如北宋南方戶數占62%)。
(3)特點:中央集權強化(行省制);商業繁榮與國際交流(元大都國際化)。影響:行省制:奠定后世行政區劃基礎(如云南行省首次將西藏納入中央管轄);商業與交流:促進中外文化融合(如馬可 波羅將印刷術、火藥傳入歐洲)。
28.(1)原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措施:轉運使。
(2)方針政策:重文輕武。積極作用:對政權的穩固有積極的作用。消極影響:導致了軍隊戰斗力減弱。
(3)創新之處: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影響:行省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
(4)啟示:制度創新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與時俱進;制度創新要有利于國家統一;制度創新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光泽县| 江都市| 郸城县| 左云县| 政和县| 湖北省| 奇台县| 锡林浩特市| 澎湖县| 寻甸| 陇西县| 达州市| 京山县| 金山区| 沙雅县| 九江县| 汝南县| 麦盖提县| 平阳县| 元朗区| 静海县| 兰西县| 灵宝市| 常宁市| 仁寿县| 新疆| 保山市| 绥滨县| 莱芜市| 慈利县| 五大连池市| 岳阳县| 达拉特旗| 准格尔旗| 武鸣县| 镇宁| 舞钢市| 汕头市| 南投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