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信息卷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江西瑞昌銅嶺遺址(如圖1)是我國先秦時期一處重要的礦冶聚落,分采礦區、冶煉區、生活區。此處主要從事采礦冶煉活動,但是基本不見其他商周遺址常見的農業生產工具、漁獵工具、紡織工具。據此推知,銅嶺遺址圖1A.密切聯系其他聚落B.生活居住條件惡劣C.融合中原商周文化D.礦冶技術領先各地2.下列簡牘文獻資料(如表1)記載了漢朝地方基層行政長官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的情況。由此可知,當時鄉里組織內容 來源已奉谷租,又出藁稅,鄉部私求,不可勝供。 《漢書·貢禹傳》鄉官部吏,職斯祿薄,車馬衣服,一出于民,廉者取足,貪者充家,特選橫調,紛紛不絕。 《后漢書·左雄列傳》順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其冬蠻夷果爭貢布非舊約,遂殺鄉吏。 《后漢書·循吏列傳》表1A.注重維護小農經濟穩定B.承擔國家經濟職能C.私自對抗中央政府意志1).保護合法私有財產3.貞觀八年,吐蕃贊普棄宗弄贊遣使入貢,貴金屬、玉器和畜牧產品是吐蕃進貢唐朝的主要貢品。唐朝往往會回贈吐蕃大量的綾羅綢緞,以彰顯中原王朝的天威。貞觀十五年,吐蕃以高原畜牧業為主,進貢馬匹等物資,而唐朝回贈了農具、蠶種和工匠。據此可知,唐蕃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上的聯姻B.吐蕃的朝貢C.經濟上的互補D.唐朝的強盛4.宋代男性服飾延續前朝的服飾造型,但都愛穿著直領。女性喜著襦衣和裙子,款式單一,服裝面料主要是淡藍、淺黃、青、藕絲色、淡粉紅、墨綠、白色這些素雅清秀的顏色.這反映了A.男尊女卑的思想B.紡織技術的發達C.開放張揚的風尚D.理學思想的影響5.正德年間,王陽明任南贛巡撫期間,針對“民困于盜賊,吏惰于職守”的亂象,提出因地設治的主張,其核心在于打破原有行政壁壘,將山林險峻之地劃歸軍事要沖箭轄,同時在新開墾的屯田區設立“勸農司”。王陽明的這些措施旨在A.強化軍事控制B.整合行政資源以推動經濟開發C.協調軍民關系D.兼顧地方治理實效與基層教化6.1874年后,日本國內產生了一股“蔑華”的輿論風潮,“四百余州已為囊中之物,恭親王、李鴻章之類如同小兒不足為懼”;然而面對清政府日益崛起的海軍力量,新聞報刊又大肆散播“中國威脅論”。據此可知,此時日本的對華觀A.積極鼓吹政府擴軍備戰B.與西方列強的態度一致C.源自于洋務運動的刺激D.主導了甲午戰爭的進程7.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通過的一份議決案指出,“應當繼續擴大工人自衛軍的組織......要組織青年工人的武裝十人隊、百人隊等,因此中央委員會之下必須設立軍事委員會”。這說明中國共產黨A.積極促成革命統一戰線形成B.逐漸掌握了國民革命的領導權C.戰略上配合北伐的軍事斗爭D.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8.1946年,國民政府推行“二五減租”與“地主土地限額”政策。江蘇南通作為試點地區,地主憑借分散土地、偽造契約等手段抗拒政策實施,地方官員因收受地主賄賂,對這些違規行為視而不見,致使該地區僅有3%的耕地完成重新分配。這說明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A.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B.阻礙了民主革命的發展C.受到戰爭形勢的制約D.受制于政權的本質屬性9.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的106項民用工業企業中,有50個設在東北,32個設在中部;44個國防企業中有35個布置在中西部地區。“審查廠址時,要把廠址標在地圖上,并用直線標出它與臺灣、南朝鮮、日本等地美軍基地的距離”。據此可知,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應對朝鮮戰爭B、原有工業基礎C.維護國防安全D.服務三線建設10.20世紀60~70年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因國際局勢和地區安全存在分歧,外交關系呈現復雜局面。1978年后,中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改革開放后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與新時代外交政策相契合的是A.建設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B.踐行“真、實、親、誠”原則C.構建均衡發展的國際關系框架D.推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11.古埃及吉薩高原的工人村落遺址,位于金字塔群南側約400米處。考古學家在工人村落遺址中發現大量記錄:工匠每日領取定量小麥、啤酒和衣物,部分工人因工傷獲得額外補償,甚至有“罷工”要求改善待遇的文書。這可用于說明古埃及A.奴隸制經濟占主導B.社會動員能力增強C.原始民主制的萌芽D.重視改善百姓福利12.中古美洲三大文明中瑪雅人建立城邦體系,以精確歷法維系松散聯盟;阿茲特克人通過軍事征服構建三重聯盟,以浮動園地支撐特諾奇蒂特蘭;印加帝國則憑借龐大道路系統實行垂直管理,通過“米塔制”整合安第斯山區間資源。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古美洲A.區域文明的融合B.地區沖突的加劇C.集權統治的建立D.社會經濟的繁榮13.歷史學家科恩指出:“牛頓的宇宙觀讓啟蒙哲人相信,人類社會同樣可以被自然法則'解釋,并像行星軌道一樣被理性規劃。”體現這一思維模式的是A.但丁倡導人性的覺醒B.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C.盧梭指出不平等根源D.伽利略挑戰神學宇宙觀14.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初期,保皇派與共和派圍繞政體問題展開拉鋸。1873年麥克馬洪當選總統后,試圖通過解散議會恢復君主制,但遭到共和派議員激烈抵制。歷史學家弗朗索瓦·菲雷指出:“這場斗爭的核心并非單純政體之爭,而是新舊社會力量對現代化話語權的爭奪。”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推動現代化是法國社會的共識B.君主制與共和制沒有實質區別C.工業革命改變了法國政治局勢D.共和派在斗爭中確立優勢地位15.圖2為1914~1934年黃金一英鎊兌換價格,據圖可知,一戰后A.英國通脹現象持續惡化B.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動C.英國喪失金融中心地位D.歐洲形勢相對和平穩定16.1947年東京審判期間,蘇聯要求引渡石井四郎等日本生物戰專家。美方經內部討論后,與石井達成秘密協議:以豁免戰爭罪責換取其團隊在731部隊進行的人體實驗數據。這導致蘇方后續開展的伯力審判中,相關生物戰證據鏈條始終缺失。這反映出A.美蘇爭霸扭曲戰后審判B.日本戰爭罪行仍有爭議C.國家利益影響司法審判D.東京審判程序存在缺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問題。(14分)材料一三國時期,各國為應對戰爭需要,普遍實行世兵制。曹魏在確立世兵制度的同時,通過設立《士亡法》等軍律規范士兵逃亡行為,配合集中營居、專列軍籍等措施來維持兵源穩定。魏在多地屯田,士兵在戰時負責耕種軍田,極大緩解了軍糧緊張問題。蜀漢政權兵源有限,其軍隊征召除依賴地方士族外,還吸納青羌等民族武裝。吳國地處東南,軍事動員依賴具有世襲領兵權的強宗大族,將帥的私兵部曲和宗族武裝成為吳軍主體。吳國軍事動員以長江為重心,注重水軍的招募和民間船只的利用,又在長江南岸屯田,達到鞏固江防和軍糧就地生產供應的目的。摘編自范曉光《中國古代戰爭動員》材料二北宋建成以禁軍、廂軍為主力的常備軍體制,軍隊平時由朝廷供養,戰時由招兵使臣持詔書赴各地征召,甚至還動員義軍和民間武裝參戰。部隊出征,隨軍都配有專門輜重兵,由中央臨時委派的隨軍轉運使指揮,專門負責軍需物資轉運,糧草運輸還常常依托運河轉運。為充分保障軍需,北宋政府還通過“和余”等措施鼓勵商人將物資運至邊疆,再由國家統一征購。此外,北宋在戰前還常通過閱兵、校場演武以振奮軍心。-摘編自范蕓滋《北宋戰爭動員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國與北宋時期軍事動員的主要差異,并簡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時期軍事動員的影響。(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紀末,張謇提出“實業叛國”主張,認為“富民強國之本在于工商業”。1899年,他創辦大生紗廠,采用西方先進設備,雇傭工人千余人,產品暢銷長江流域。張謇在南通建立紡織、冶鐵、鹽墾等企業,并配套學校、醫院、公園等公共設施,形成“一城三鎮”格局。他強調“父教育而母實業”,將企業利潤投入教育,創辦南通師范學校,培養技術人才。然而,一戰后外資卷土重來,大生紗廠陷入困境,張謇感嘆:“實業之興,非一人之力可成,需舉國同心。”-摘編自《張謇全集·實業救國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材料二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推行“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政策。1939年成立西北實業公司,整合延安、晉察冀等地資源,建立紡織、制革、制藥等20余家工廠。例如,延安保興化工廠生產火藥、染料,支援前線;晉察冀邊區利用民間手工業基礎,組織農民生產軍鞋、布匹。1940年,邊區政府發行“邊幣”,限制法幣流通,建立統一財經體系。毛澤東指出:“紅色資本是群眾路線的經濟實踐,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經濟史(1937~1945)》(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謇實業救國思想的主要內容。(6分)(2)比較材料一、二中的經濟實踐,分別概括兩者的經營方式,并說明抗戰時期紅色資本的歷史作用。(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一戰前,德國通過修建基爾運河和控制多瑙河中下游,構建了連接北海與黑海的航運網絡。1919年《凡爾賽和約》將萊茵河、多瑙河等航道納入國際聯盟監管體系,成立由英、法、意等國主導的“國際河流委員會”。這些委員會負責制定統一航行規則、征收通行稅,并宣稱“航道對所有國家開放”。然而,法國堅持對萊茵河左岸實行軍事占領,英國則要求保障其商業船隊在多瑙河的優先通行權,導致國際共管機制淪為列強爭奪經濟霸權的工具。1923年,法國以“德國拖欠賠款”為由出兵占領魯爾工業區并封鎖萊茵河航道,國際聯盟對此默許。-摘編自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和平制造者:1919巴黎和會與凡爾賽的困境》材料二巴黎和會期間,中國代表團以膠州灣為國際航道的戰略地位為依據,援引1907年《海牙公約》關于“戰敗國條約自動失效”的條款,要求收回山東權益。顧維鈞在發言中強調:“膠州灣作為連接東北亞與太平洋的樞紐,其國際化管理應遵循公平原則,而非強權政治。”盡管和會最終將德國權益轉交日本,但中國首次將國際司法規則納入外交談判框架。在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進一步利用《九國公約》確立的“門戶開放”原則,迫使日本同意歸還山東主權,并通過《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部分實現了航道管理權的收回。這一轉變表明,中國正從被動接受國際規則轉向主動運用規則維護國家利益。-摘編自徐國琦《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這一時期北海與黑海航道管理機制的發展態勢。(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運用國際規則的相同之處及不同原因。(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933年至1937年《故宮日歷》連續出版,作為賞用兼宜的普及性藝術讀物,風靡一時。民國二十四年版(圖3)廣告語:“內容有夏商周秦鐘鼎彝器,宋元明清名人書畫,震鑠世界惟故宮博物院足以當之,獨霸天下惟故宮博物院有此資料。鋼圖紙印,活頁翻轉,印刷清晰,勿出其右,一面古物,一面日歷。毋庸撕拆,可以保存,案頭壁上,皆可適用,自備送禮,均極相宜。”《故宮日歷》成為民國時期文人雅士相送的首選禮物。2025年,適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宮日歷·2025年》(圖4)以生肖蛇、百件精品文物、百年建院歷史為題材,日歷十二個月主題分別為:靈蛇獻瑞、上古瑰寶、晉唐氣韻、盛唐氣象、大宋風雅、宋韻流芳、元明珍賞、明清繁華、清代華章、篳路藍縷、匠心守護、盛世琳瑯,每年選取四百件左右文物,近六百張文物圖片,分主題、成系列地呈現故宮博物院藏品之美。今年的特獻版,升級到56枚手工蓋章,還新增AR互動技術,掃碼與文物互動,讓沉睡千年的文物真的“活”起來,可謂是一場驚艷的文化盛宴,再次掀起了日歷界的熱銷風暴。摘編自《文匯報》等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故宮日歷·2025》自擬題目,寫一則故宮博物院文旅宣傳小廣告。(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晰。)2025屆高三信息卷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C D D A D D C A B A B C B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參考答案】(1)主要差異:三國實行世兵制,來源單一;北宋實行募兵制,兵源龐大且穩定。三國依賴地方宗族武裝,比較分散;北宋由中央統一動員,更加體系化;三國注重屯田和就地取給,北宋構建了完備的后勤保障系統;三國對入伍士兵以刑法管束為主,北宋則是以刑法與激勵相結合。(6分)原因:三國地方勢力強大;經濟上依賴屯田。北宋中央集權強化;商品經濟發展;面臨遼、西夏威脅,需跨區域調度資源。(4分)(2)影響:保障軍需供應,提升軍隊戰斗力;加強中央對軍隊及后勤的控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短期緩解邊防壓力,長期因過度集權導致效率低下。(4分)【評分參考】(1)主要差異:分征兵、物資調配、入伍士兵的管理與動員三個層面,任意一個層面2分(同一層面不同要點不重復給分),共6分。原因:三國方面,任意一點2分,北宋方面任意一點2分,共4分。(2)影響:積極層面2分,消極層面2分,共4分。18.(14分)【參考答案】(1)主要內容:以工商業為強國之本;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工業;實業與教育結合,培養技術人才;區域經濟與社會建設一體化;強調國家整體協作與民族抗爭。(6分)(2)經濟模式:張謇采用官督商辦、股份制等近代企業制度;紅色資本以公營為主,結合群眾生產運動。歷史意義:自主生產軍需品,打破日軍經濟封鎖;通過“大生產運動”增強根據地凝聚力,奠定抗戰勝利基礎;建立邊幣體系,為新中國財經制度積累經驗。(8分)【評分參考】(1)主要內容:從經濟定位、技術引進、教育關聯、區域實踐、國家層面五個維度概括,共6分,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2)經濟模式:雙方各2分,共4分。歷史意義:任意一點2分,共4分。19.(12分)【參考答案】(1)變化:一戰前,德國主導;一戰后,建立國際共管機制,構建統一規則;法國與英國產生分歧,單方面封鎖航道。(4分)(2)相同點:均援引國際規則作為外交談判依據;融入國際體系,爭取國際認同;爭取收回山東相關權益。原因:巴黎和會,列強主導,推行強權政治,中國作為弱國訴求被忽視;華盛頓會議,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矛盾激化;五四運動后愛國主義高漲;中國政府積極維護國家權益。(8分)【評分參考】(1)變化:任意一點2分,共4分。(2)相同:任意一點2分,共4分。原因:巴黎和會方面2分,華盛頓會議方面2分,共4分。20(12分)【參考答案】示例1金蛇獻瑞,百年守護故宮博物院作為明清兩代皇家宮殿,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適逢故宮建院百年,《故宮日歷·2025》以蛇為封面,選取具有祥瑞寓意的蛇形文物和與蛇相關的傳統圖案,寓意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共享太平。在十二月主題中,您將看到上古陶器、玉器,領略遠古文明的神秘和源遠流長;先秦的青銅器、甲骨文展現古代文明的奠基階段;秦漢兵馬俑、瓦當,彰顯帝國大一統的輝煌與豪邁;魏晉書法、繪畫,展現文人的精神風貌和藝術追求;唐代詩歌、唐三彩,見證文化和開放的社會風氣,以及盛世氣象;宋元的書畫、瓷器、詞曲,體現經濟高度發展,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明清宮廷建筑、琺瑯彩、服飾,在宮廷華麗與精致中感受皇家的威嚴與氣派。百歲華誕,百年守護,在動蕩與和平年代,我們見證故宮博物院從篳路藍縷到盛世琳瑯,全心守護文物國寶,傳承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例2匠心傳承,科技賦能2025年,乙巳蛇年,故宮博物院迎來百年華誕。值此盛事,《故宮日歷·2025》榮耀登場,以“金蛇騰萬里,百載正風華”為主題,帶您領略生肖文化、故宮文物與百年歷史的魅力。日歷封面采用靈蛇纏繞槍桿,寓意祥龍舞紫禁、瑞蛇騰萬里。內頁精選400多件珍貴文物、600余張圖片,一月聚焦蛇文物,如漢代雙蛇紋方磚、唐代伏羲女媧像,讓您了解蛇文化淵源。2月至9月,“上古瑰寶”“晉唐氣韻”等主題,呈現故宮各類精品文物。此外,日歷還展現了故宮博物院的完整歷史,讓您看到故宮人的匠心守護。不僅如此,《故宮日歷·2025》特獻56枚手工蓋章,極具收藏價值,同時還融入AR科技,掃碼即可讓文物“活起來”,云游故宮,帶來沉浸式文化體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故宮日歷不僅是一本日歷,更是一座行走的“紙上博物館”,它用文物講述中國故事,以科技激活歷史記憶,讓六百年的紫禁城重新煥發新時代光彩。將故宮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傳承帶回家,陪伴您度過2025年的每一天。【評分參考】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