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連城一中2024-2025學年下期高一年級月考2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第I卷選擇題(共 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50分。1.本次黨的代表大會依據并貫徹列寧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學說和遠東大會的精神,科學分析了國際形勢變化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演變的基本狀況,提高了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認識,明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并專門就當時我們黨面臨的形勢與任務作了深入討論。在此基礎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等9個決議案。這次黨的代表大會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2.有史學家在評論某一歷史事件時認為: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空前廣大的人民解放斗爭,它的號角響徹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80多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統治的基礎第一次被動搖,繼承袁世凱衣缽的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從此土崩瓦解。這一歷史事件是()A.護國戰爭 B.北伐戰爭 C.秋收起義 D.渡江戰役3.圖2漫畫描繪了根據地人民群眾募集二十萬雙草鞋慰勞紅軍的情景。漫畫由兩幅畫構成,下面一幅文字為“我們要求這樣結實長大的布草鞋”,上面一幅是人民群眾踴躍上交二十萬雙草鞋的熱鬧場面。據此可以得出()圖2A.新革命理論成效得以顯現 B.農村小農經濟結構發生改變C.革命統一戰線凝聚力增強 D.中共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治理4.“還在中央根據地時,許多干部就對中央主要領導人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逐漸產生懷疑和不滿,隨著長征中紅軍作戰的不斷失利,這種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到湘江戰役之后達到頂點。許多人認為不解決這個關鍵問題,黨和紅軍就難以擺脫極為被動的困境”。為“解決這個關鍵問題”,中共中央()A.實行戰略轉移 B.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C.召開遵義會議 D.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5.1932年1月23日,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向所屬各部隊發出密令,對其進行部署:吳淞要塞守備部隊固守要塞,與附近友軍確保聯絡等;24日,致電國民政府表示:“如該寇來犯,決在上海附近抵抗,即使犧牲全軍,亦非所顧。”據此可推知()A.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已經破產B.蔣光鼐、蔡廷鍇的愛國行動獲得人民支援C.吳淞要塞能否守住決定了淞滬會戰的勝敗D.十九路軍基本做好了抗日的思想、作戰準備6.有學者注意到1936年12月13日的西安《解放日報》,上面刊載了一則張學良和楊虎城發表的通電“西北軍民一致主張如下:(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二)停止一切內戰;(七)確實遵行總理遺囑;(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這一通電()A.是研究抗戰的二手資料,反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B.是研究抗戰的一手資料,說明南京國民政府正圍剿西北軍C.是研究抗戰的重要文獻,表明國內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改變D.是研究抗戰的圖像資料,佐證國民黨第一次合作條件已成熟7.根據國共合作協議,邊區決定統一使用法幣。鑒于法幣面額大不便流通,1938年6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授權陜甘寧銀行以光華商店代價券的名義發行輔幣,票面額有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七角五分6種。此舉有利于()A.打破日軍“囚籠政策” B.抑制官僚資本的膨脹C.增強邊區經濟的活力 D.突破國民黨經濟封鎖8.金沖及先生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提到:“五月二十八日,平津教授費孝通、吳晗、金岳霖等五百八十五人發表聯合宣言稱:同人等深知今日一切紛擾現象,根源胥起于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又為長期內戰之惡果。一切工潮、學潮均為當前時勢下必然之產物”。材料中“當前時勢”是指()A.北洋軍閥統治土崩瓦解 B.國民黨政權面臨統治危機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D.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高潮9.如圖是報刊上“民主”出現頻率統計圖。該圖反映了()A.民主觀念已深入人心 B.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注C.和平建國的強烈愿望 D.民主是歷史發展的潮流10.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在北京召開首屆全國鹽務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建立集中管理的鹽務機構,實行“就場征稅、自由運銷”政策,廢除封建專商壟斷等措施。這一決定()A.順應國家統一財經的需要 B.加快公私合營進程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 D.提高國民收入水平11.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率領的中國代表團真誠地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實際行動踐行和平外交路線,取信于亞非國家尤其是中國周邊國家。由此可知,萬隆會議()A.開啟了獨立自主的外交 B.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C.拓展了中國的外交空間 D.彰顯了中國的大國地位12.1950年6月,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合理調整城市工商業,在堅持“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基本方針下,調整公私關系、勞資關系和產銷關系。經過調整,1950年7月以后,私營工商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開始好轉,市場逐漸活躍起來,進入1951年后,有人將1951年稱為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中的“黃金時期”。這一調整()A.適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B.標志著公私合營政策的實行C.踐行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 D.優化了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13.中國曾在某一階段推行“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方針,其中“一條線”被界定為“從中國經日本,南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再到美國,向西經過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歐洲”;“一大片”則是指這條線周圍的國家。該方針旨在()A.打破外交僵局 B.發展對外貿易 C.確保國家安全 D.聲援第三世界14.“一五”計劃時期,在國民收入的使用額中,積累率占24.2%。1958年至1960年,積累率分別提高到33.9%、43.8%、39.6%,平均為39.1%,積累額共達1438億元,比“一五”計劃時期全部積累還多 44%。由此可推知()A.國民經濟比例亟須調整 B.計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C.消費觀念發生根本改變 D.國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5.下圖為我國某一時期人口流動相關數據。據此分析,影響這一時期人口流動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我國()A.城鎮化改革完成 B.城市改革的開啟C.全面融入全球化 D.國家政策的調整16.如圖是某同學的課堂筆記。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應是()A.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C.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 D.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17.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雙邊、區域等層面推進經濟外交,如向發達國家派出政府經濟代表團以推動交往、促使美國放寬對華技術管制,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區域性經濟組織等,通過漸進式接觸了解和學習國際經濟規則,這些做法()A.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要求 B.營造了現代化建設的有利環境C.加快了中國登上國際舞臺的步伐 D.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8.2017年10月,中共中央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進一步發展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作出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即從 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這一戰略安排理解正確的是()A.“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正式提出 B.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全面小康C.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D.中國式現代化藍圖更加清晰19.2025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第38屆非洲聯盟峰會強調:2024年是中非關系蓬勃發展的一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召開,中國和非洲開啟共筑新時代全天候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繼續走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前列。這些論述()A.體現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 B.說明中國主導全球治理新體系C.表明中非結成經濟政治新同盟 D.反映出“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20.下圖為阿爾及利亞塔西利一恩一阿耶洞穴壁畫,繪制于5000-6000年前,左圖中的人們在放牧,右圖的人們在收割。壁畫信息反映出該區域()A.舊石器時代居民的生產狀況 B.社會分工開始出現C.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情景 D.農業文明領先世界21.《漢謨拉比法典》中宣稱,神王恩利勒將最高權力授予了巴比倫城的保護神馬爾杜克,使巴比倫城成為天下萬邦的中心。從此,原本只是兩河流域神話里普通神明的馬爾杜克,逐漸成了眾神之首。這表明該法典()A.推動了兩河流域的漸趨統一 B.延續了當地傳統的宗教文化C.強化了王朝的政治文化認同 D.改變了君權神授的政治理念22.歷史上,歐亞大陸上先后出現了一些大帝國,這些帝國在推進文明交流與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表1所列帝國中名稱與特征匹配正確的是()表1A 波斯帝國 崛起于兩河流域,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B 拜占庭帝國 絲綢之路的終點,控制并壟斷了這條聯系東西方的商路C 西羅馬帝國 定都君士坦丁堡,將地中海變為內海并維持了200多年的和平D 亞歷山大帝國 滅亡波斯帝國,沿用部分舊政治制度,致力于推廣古希臘文化23.考古發現,古代兩河文明產生的楔形文字使用范圍不限于兩河流域,埃蘭和古波斯帝國都先后使用楔形文字,但其統治中心都不在兩河流域。曾借用楔形文字的赫梯人所處的位置更是與楔形文字發祥地的蘇美爾相去甚遠。這可以用來說明()A.蘇美爾城邦數量的增多 B.古代文明的傳承與傳播C.古代兩河文明延綿不絕 D.表音文字最具有生命力24.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以反叛罪名監禁了一名法國主教。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下令讓其立即釋放該主教。為此,1302年法王迅速召開了由教士、貴族和市民組成的三級會議,反對教皇干涉法國內政。最終法王獲勝,并將教廷從羅馬遷至法國的阿維尼翁。這一事件()A.標志教廷世俗權威的終結 B.體現了“因信稱義”的主張C.助推了民族國家意識崛起 D.說明了市民階層力量強大25.下表所示為中世紀后期歐洲城市學校分類情況。這反映出,當時的學校教育()表2分類標準 學校類型 概況組織機構 行會學校 由手工業者行會設立基爾特學校 由商人聯合會設立教學內容 拉丁文法學校 提供處理商業事務、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讀寫學校 采用民族語言教學,提供讀、寫、算等方面的知識A.深受科學革命的影響 B.培養了大量手工業人才C.傳承了經商理財之道 D.具有鮮明的世俗化傾向第II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26題12分,27題12分,28題14分,29題12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26年中國共產黨黨員構成統計表廣東區 北方區 上海區 湖南區工人 42.68% 63.7% 84.32% 46.9%農民 30.14% 2.4% 14.4%知識分子及其他 27.4% 33.8% 15.3% 11.7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頁材料二1926年2月到3月間,共產國際對中國問題的決議案指出:“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基本問題乃是農民問題。”陳獨秀認為:“我們萬分不應該把許多革命的工人和農民關在門外,使這些革命分子沒有機會得到黨的直接訓練,而排徊歧路,以致走到別的黨里去。”20世紀30年代,中共建立的蘇區都是在農村,廣大農民也就成為革命力量的主要構成,這也就意味著中共的組織基礎自然也在農村。無論是中共地方黨組織還是紅軍中的黨組織,黨員發展對象主要還是農民,中共黨員結構也就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共由原先工人占主體的黨,逐漸轉變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黨。-摘編自終德元、王歡《國民革命時期與中華蘇維埃革命時期中共黨員結構對比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1926年中國共產黨黨員結構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黨員結構演變成“工人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黨”的原因。(6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抗日戰爭中,海外華人廣泛的抗日宣傳工作和爭取國際聲援的活動,為中國抗戰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支持。海外華人捐資捐物支援祖國抗戰,成為了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和補充。抗戰爆發后,海外華人曾有過兩次大規模回國參戰的熱潮。此外,一些人還采取了不與日寇合作,堅持消極抵抗的方式來參與抗日。-摘編自劉東《海外華人在全民族抗戰中的歷史功績》材料二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反對外來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由于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和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大大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成為中華民族重新振興的樞紐,同時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二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海外華人對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貢獻。(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抗戰勝利的影響。(6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9-1956工農業產值比重在工農業總產值比重(%) 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年份 農業 工業 輕工業 重工業1949 70 30 73.7 26.31952 56.9 43.1 64.5 35.51956 48.7 51.3 57.7 42.3-《中國統計年鑒(1983)》材料二1979年,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下,廣大農村出現包工到戶、包產到組等多種責任制形式并存的局面。其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到1984年,實行“包干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6.6%。1979年起,政府鼓勵農民擴大自留地數量,鼓勵發展個體工商戶,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自營專業戶的發展。農村經濟經營形式的改革以及經濟形式的多樣化,導致人民公社原有的一系列經濟職能的分散。從1979年開始,人民公社改革試點,到1984年基本結束,“農村人民公社”成了一個歷史名詞。-摘編自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49-1956年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并分析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并簡析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8分)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巴比倫城位于兩河流域的中心,具有極為有利的戰略和經濟地位,漢謨拉比利用這一優勢,使古巴比倫成為大國之一,為其征服和統一兩河流域奠定了堅實基礎。漢謨拉比吸取兩河流域分裂割據的歷史教訓,獨攬國家一切大權,并自稱是“諸王之王”“國境之天蓋”;原來的城邦和城邦官吏也被其改造成受中央控制的地方單位和地方官吏。在一個君主神權專制的社會里,漢謨拉比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和阿卡德時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習慣法,通過統一的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摘編自史若冰《漢謨拉比的歷史功績》材料二波斯帝國領土廣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亞細亞文明都聚集在其版圖之內。波斯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積極開發海洋,建立起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游弋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等廣闊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這次文明大匯合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深度和廣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延續到“希臘化時代”約六個世紀之久,其源頭則更久遠,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時,文明大匯合的中心是西亞,由于東方文化源源不斷輸往西方,極大地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摘編自李忠存《試析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漢謨拉比對古代西亞兩河流域文明的貢獻。(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波斯帝國時代出現文明大匯合的原因。(6分)連城一中2024-2025學年下期高一年級月考2歷史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C D C C B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A D A B D A C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C D B C D二、非選擇題(26題12分,27題12分,28題14分,29題12分)26.(1)特點:工人所占比例最高,上海達84.32%;農民所占比例差距巨大;工、農、知識分子所占比例的地域差別巨大。(6分)(2)原因:共產國際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探索;大革命的失敗;城市中心論的破產;土地革命的開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27.(1)貢獻:積極宣傳抗日和爭取國際援助;通過捐款捐物為抗戰提供物質支持;大規模回國參加抗戰;通過拒絕與日寇合作來消極抵抗日本帝國主義。(2)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戰爭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28.(1)變化: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重工業比重迅速上升。(2分)變化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國防安全的需要;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重工業基礎薄弱;一五計劃的制定與實施。(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2)主要內容: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撤銷人民公社。(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意義:農民獲得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擴大就業;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29.(1)貢獻: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為兩河流域文明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建立和發展了中央集權體制,促進了兩河流域國家社會的進步;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促進了兩河流域法律文明的進步。(6分,任答三點即可)(2)原因:版圖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開辟海洋大通道,加速了文明交往;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實行)。6(分,任答三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