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4七下·昌邑期末)隋朝時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由此可知大運河(  )
A.激化了社會矛盾 B.加速了隋朝滅亡
C.扭轉了經濟格局 D.加強了南北交流
【答案】D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糧食,布匹的北運,進而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按由北到南的順序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D項正確;
材料強調大運河踧踖了南北交流,而不是激化了社會矛盾,排除A項;
加速隋朝滅亡于題干“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不符,排除B項;
大運河扭轉了南北經濟格局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2024七下·昌邑期末)政治開明是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這一特點的是(  )
A.“君臣相得,如魚得水” B.“小邑猶藏萬家室”
C.“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 D.“女為胡婦學胡妝”
【答案】A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從善如流,重用人才,實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君臣相得,如魚得水”體現了他虛懷納諫和從善如流等特點,A項正確;
“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了開元盛世的場景,排除B項;
“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體現了科舉制影響下的尚學風氣,排除C項;
“女為胡婦學胡妝”體現了民族交融和社會風氣開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貞觀之治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3.(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圖為唐代流行的一項體育活動。宮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婦女都愛打馬球。據此可知,唐代(  )
A.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B.崇文尚武風氣盛行
C.男女地位趨于平等 D.統治階層生活腐化
【答案】A
【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宮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婦女都愛打馬球”表明唐代社會對女性參與體育運動持開放的態度,據所學知識而可止,唐朝的社會是一個自由、多元、平等、包容的社會氛圍和精神狀態,能夠使人們充分展示自我,實現個性化的追求,社會風氣較為開放,A項正確;
馬球屬于體育運動,強調各個階層都熱愛該項體育運動,同時宋朝重文輕武,排除B項;
材料反映唐朝社會風氣開放,未體現男女地位平等,排除C項;
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愛打馬球,體現了熱愛體育運動,無法體現生活腐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社會風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唐代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4.(2024七下·昌邑期末)在莫高窟的禮佛畫中,晚唐之前以佛為中心,人先拜佛;晚唐五代以后則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造成這一改變的主要原因是(  )
A.開元盛世 B.藩鎮割據 C.農民起義 D.佛教興盛
【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晚唐五代以后則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及所學知識,晚唐五代以后,地方長官的權力增大,割據勢力興起,B項正確;
開元盛世是唐朝國力鼎盛時期,在晚唐之前,時間不符,排除A項;
農民起義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與題干中“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C項;
佛教興盛與“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晚唐五代時期的藩鎮割據,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5.(2024七下·昌邑期末)“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反映出宋朝(  )
A.皇權至上 B.任人唯賢 C.重文輕武 D.因循保守
【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及所學可知,宋朝統治者鼓勵和重視民眾讀書。為了解決五代以來武人專權的局面,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因此材料宋真宗的主張反映了重文輕武的國策,C項正確;
材料反映重文輕武,而加強君權需要削弱大臣的權力,重要大臣可以是文臣或武將,因而皇權至上概括不準確,排除A項;
任人唯賢與題干中鼓勵讀書,重視文化教育不符,排除B項;
因循保守與宋朝重文輕武政策鼓勵人們讀書,重視科舉制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宋朝統治者推行的國策的相關史實。
6.(2024七下·昌邑期末)“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與此相符的是(  )
A.保甲法 B.農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稅法
【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募役法的內容,C項正確;
“把農村人戶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為保甲法內容,排除A項;
農田水利法是指鼓勵農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排除B項;
“核實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壞平均征稅。”是方田均稅法的內容,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史實。
7.(2024七下·昌邑期末)某同學收集了遼墓壁畫《契丹人飲馬圖》《清明上河圖》《西夏貨幣圖》《元忽必烈圖》等資料。由此可知,研究的主題是(  )
A.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D.經濟重心南移與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契丹人飲馬圖》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和文化;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名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西夏貨幣圖》反映了西夏錢幣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幣制影響;《元忽必烈圖》反映了忽必烈的功績。結合所學知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因此該研究的主題是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B項正確;
材料未體現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排除A項;
遼宋夏金時期是多民族政權并立時期,沒有實現國家統一,排除C項;
材料未體現經濟重心南移,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8.(2024七下·昌邑期末)兩宋時期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地區。這反映了(  )
A.北方人口的南遷 B.作物品種的更新
C.農業經濟的發展 D.海外貿易的發達
【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兩宋時期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地區”可知,這反映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結合課本所學,兩宋時期,南方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農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C項正確;
北方人口的南遷是農業發展的原因,排除A項;
作物品種的更新屬于農業發展的一個表現,表述太片面,排除B項;
材料涉及農業,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代農業的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9.(2024七下·昌邑期末)根據方框中內容的共同點,判斷①處應填(  )
A.分割宰相權力 B.設置行省
C.統一蒙古草原 D.設“三司”
【答案】B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較好的處理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符合方框中內容的共同點,B項正確;
分割宰相權力是對中央,不是對地方,與方框中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
統一蒙古草原的是鐵木真,不是方框中內容的共同點,材料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C項;
在地方,明朝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版圖遼闊,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更是高度重視。當時元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是(  )
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元帥府
C.宣政院 D.四川行省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C項正確;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時期設置管轄西域地區的機構,排除A項;
北庭都元帥府是元朝時期設置管轄西域的機構,排除B項;
四川行省主要管轄四川地區,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重點掌握元朝宣政院的設立,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1.(2024七下·昌邑期末)宋詞為我們描繪了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如吳中健兒駕舞龍舟競技、姑娘們打秋千等。這說明,宋詞(  )
A.強調民族情結 B.反映市井風情
C.刻畫文人形象 D.適應政治需求
【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宋詞為我們描繪了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如吳中健兒駕舞龍舟競技、姑娘們打秋千等。”分析可知,宋詞對市井生活的描繪體現了對世俗生活的關注,適合民間百姓,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和人民對生活的喜愛,因此宋詞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市井風情,B項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民族清潔的內容,在于體現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排除A項;
材料中的吳中健兒駕舞龍舟競技、姑娘們打秋千等屬于市井生活場景,而不是刻畫文人形象,排除C項;
宋詞描繪的市井風情,體現了世俗化,適應市民階層發展需要,而不是政治需求,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宋詞和元曲,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2024七下·昌邑期末)杜維運在《史學方法論》中說:“所謂原始史料,為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事實自遺存,數者皆與事件同時。”按照該標準,下列屬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的是(  )
A.科技著作《夢溪筆談》 B.著名繪畫《步輦圖》
C.電視劇《大宋提刑官》 D.文學作品《水滸傳》
【答案】A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所謂原始史料,為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事實自遺存,數者皆與事件同時。”和所學知識可知,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學家,他的《夢溪筆談》一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生理學以及科技諸多方面,在我國科技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科技著作《夢溪筆談》是在當時的宋朝所產生的,是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A項正確;
著名繪畫《步輦圖》是唐朝閻立本的名畫,與宋朝無關,排除B項;
電視劇《大宋提刑官》是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屬于藝術作品,不屬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C項;
文學作品《水滸傳》帶有主觀色彩,不屬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的相關史實。
13.(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修筑驛道,用來運輸官府物資,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相隔一定的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可見,元代驛站(  )
A.推動了全國市場形成 B.提升了中央治理能力
C.溝通了歐亞陸路交通 D.助長了官員奢侈風氣
【答案】B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元朝修筑驛道……負責傳遞公文”所學知識可知,元朝修筑驛道、驛站,設置急遞鋪,用來運輸官府物資和傳遞公文等,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溝通,加強了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提升了元政府治理能力,B項正確;
材料主要涉及元朝驛站制度,沒有涉及經濟領域,排除A項;
元代驛站是為了加強中央和地方的溝通,不屬于歐亞陸路交通,排除C項;
材料屬于正常公務,而“助長官員的奢侈作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元代驛站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4.(2024七下·昌邑期末)圖示法是歷史學習的有效途徑。如下圖所示,該政治制度(  )
A.加強君主專制 B.削弱六部權力
C.改革丞相制度 D.增強地方權力
【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明成祖即位后,設內閣。明世宗時,地位大大提高,權力也大大提高,列在六部尚書之前。這一做法的實質都是加強君主專制,A項正確;
明朝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削弱六部權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
明代為了防止權臣篡位,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廢丞相,使六部直隸于皇帝,排除C項;
六部屬于中央行政機構,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15.(2024七下·昌邑期末)2005年我國發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郵票上印有馬六甲青云亭、馬來西亞三寶公廟和三寶宮前牌樓。最適合的郵票主題是(  )
A.友好交往 B.開拓進取 C.絲路巔峰 D.科學航海
【答案】A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可知,材料描述的準確時空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鄭和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是朝貢外交的一種形式,強調睦鄰友好交往,A項正確;
鄭和下西洋與“開拓進取”恰恰相反,主要以睦鄰友好為主,排除B項;
“絲路巔峰”說法籠統,不能體現中心描繪的馬六甲青云亭、馬來西亞三寶華三寶公廟和馬來西亞檳城三寶宮前牌樓的內容,其主題最合適的是睦鄰友好,排除C項;
指南針的使用實現了科學航海,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16.(2024七下·昌邑期末)據史書記載,1513年中葡屯門之戰,葡人戰敗;1651年戚繼光平定浙東倭患;1662年鄭成功“逐荷夷”。這些史實表明中國(  )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經濟達到頂峰
C.面臨世界各國威脅 D.堅決抵抗外來侵犯
【答案】D
【知識點】戚繼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1513年中葡屯門之戰,葡人戰敗;1651年戚繼光平定浙東倭患;1662年鄭成功“逐荷夷””可知,這些戰爭體現了戚繼光、鄭成功等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決心,D項正確;
材料體現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而不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項;
材料體現軍事和戰爭,沒有體現封建經濟達到頂峰,排除B項;
從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入臺灣等抵抗外來侵略中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面臨威脅,但無法體現面臨世界各國威脅,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理解和識記中葡屯門之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等反抗外來侵略的史實。
17.(2024七下·昌邑期末)以下科技著作與宋元科技相比,具有的鮮明特點是(  )
A.注重實踐 B.推陳出新 C.領先世界 D.善于總結
【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草綱目》保存了16世紀以前大量文獻資料,其中有的原書已佚失,有關資料可從本書得以窺見;《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是一部關于農業經濟和政策的綜合性手冊,書中系統地介紹了農業生產、農田水利、農村社會組織等方面的知識,為農業發展和農村治理提供了重要參考。因此,以上著作的共同特點是古代科學技術經驗總結,D項正確;
這三本書注重總結科學技術的經驗,而不是注重實踐,排除A項;
總結前面科學技術的經驗,體現了科學技術的傳承性和繼承性,而不是推陳出新,排除B項;
材料中沒有與世界對比,無法得出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理解和識記明朝的科技著作,尤其是特點。
18.(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代中期,長城沿線馬市蓬勃興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這體現長城(  )
A.具有軍事防御功能 B.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C.便利邊關貿易發展 D.象征中華民族精神
【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長城沿線馬市蓬勃興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可知,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促進了長城沿線貿易發展,C項正確;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但是材料描述的是經濟作用,沒有涉及軍事防御功能,排除A項;
材料涉及貿易,沒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B項;
題干現象表明長城促進了沿線貿易的發展,不能說明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秦長城的相關知識
19.(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朝末年曾流行這樣的歌謠:“宰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闖王”之所以備受歡迎主要是因為(  )
A.敢于斗爭 B.出身低下 C.建立政權 D.均田免賦
【答案】D
【知識點】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宰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闖王”指的是李自成。李自成在陜西爆發農民起義后,投奔起義軍。由于他英勇善戰,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隊伍很快發展到100多萬人,D項正確;
題干“闖王來時不納糧”表明“闖王”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他提出的“均田免賦”口號符合廣大人民利益,敢于斗爭是被稱為“闖將”的原因,排除A項;
題干“闖王來時不納糧”表明“闖王”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他提出的“均田免賦”口號符合廣大人民利益,出身低下、建立政權都與題意不符,排除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李自成起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0.(2024七下·昌邑期末)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根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實行科舉取士等。這些措施(  )
A.消除了殖民擴張 B.增強了民族認同
C.順應了世界潮流 D.鞏固了東南海防
【答案】B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根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實行科舉取士等”可知,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實行郡縣制,興建孔廟,構建學校體系,開科取士,這些都促進了臺灣地區的發展,增強了民族認同,B項正確;
消除了殖民擴張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
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當時的世界潮流信息,排除C項;
臺灣府的設立反映鞏固了東南海防,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加強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理解和識記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相關史實。
21.(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面是某校學習小組探究活動記錄卡,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
時間 史實
1684年 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1793年 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
A.鞏固國家統一 B.抗擊沙俄侵略
C.平定邊疆叛亂 D.緩和宗教關系
【答案】A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1684年 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727年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1793年 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A項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抗擊沙俄侵略的信息,抗擊沙俄侵略為雅克薩之戰,排除B項;
清朝時期平定了噶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等,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
緩和宗教關系概況不全面,材料中還包括對臺灣地區的管轄措施,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鞏固國家統一,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22.(2024七下·昌邑期末)安徽《霍山縣志》記載:“薯味略同山藥而稍鬆,大者長尺余,圍盈拱。”這部縣志所記載的內容最早見于(  )
A.秦漢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薯味略同山藥而稍鬆,大者長尺余,圍盈拱。”可知,材料中的“薯”是指甘薯,是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高產農作物,所以所記載的內容最早見于明清時期,D項正確;
秦漢時期美洲尚未發現,而甘薯產于美洲,排除A項;
隋唐時期美洲尚未被發現,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排除B項;
宋元時期美洲尚未被發現,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3.(2024七下·昌邑期末)清朝時期,吳江縣的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漢口“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蘇州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這表明當時(  )
A.京杭運河交通便利 B.重農抑商已廢止
C.形成全國性商業網 D.工商業市鎮發達
【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如吳江縣的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漢口“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乾隆年間的蘇州,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體現了工商業市鎮非常發達,D項正確;
京杭運河交通便利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
重農抑商已廢止與題意不符,材料僅強調清朝前期工商業市鎮發展,排除B項;
材料介紹的盛澤鎮等屬于工商業市鎮,并非全國性商業網,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表明當時工商業市鎮發達。
24.(2024七下·昌邑期末)讀《御制耕織圖》,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親耕”的傳統。其主要目的是(  )
《御制耕織圖》
A.鼓勵農業生產 B.保護商幫利益
C.督促邊疆開墾 D.控制人口增長
【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親耕”的傳統”和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命宮廷畫家仿南宋《耕織圖》繪制《御制耕織圖》,他還親撰序文并為每幅畫作題詩。此后,雍、乾、嘉等朝皆有繪制。這反映出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以農為本,認為農業是天下根本,A項正確;
耕織指的是農業領域,與商幫無關,排除B項;
材料表明了統治者重視農業,沒有涉及邊疆地區,排除C項;
清朝實行鼓勵人口增長的政策,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親耕”的傳統,其主要目的是鼓勵農業生產。
25.(2024七下·昌邑期末)“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一種文化,堅守的永恒紀念”。由此可知,這里紀念的傳統節日是(  )
A.春節 B.端午節 C.中秋節 D.元宵節
【答案】B
【知識點】傳統節日及習俗
【解析】【分析】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他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楚辭,代表作有《離騷》,是干古傳誦的抒情長詩。屈原雖忠事楚國,但因楚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我國人民為紀念他,將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B項正確;
春節是指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與屈原無關,排除A項;
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與屈原無關,排除C項;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重點掌握屈原.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6分,共50分。
26.(2024七下·昌邑期末)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制度創新】
材料一 科舉制的篩選甄別功能十分強大,士人一旦通過層層嚴格的篩選,便有望獲得功名利祿,使貧者變富,富者變貴。在科舉制下,知識分子若要實現讀書、應考、做官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當朝政治統治,放棄或至少減少自己的獨立性。同時,科舉制采用相同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考試時間,也有助于全國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摘編自劉海峰《科舉制長期存在原因析論》
(1)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的特點。
【科技創新】
材料二 在有些科技領域,宋代則處于歷史頂峰,不但遠超漢唐,也勝過明清……宋朝正是這樣一個發生變革的時代,它在一些關鍵領域出現了突破性變革,影響了中國科技史的走向……更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
——摘編自何更強《宋代科技成就的歷史地位芻議》
(2)用具體史實說明材料二中的觀點。
【文化創新】
材料三 明清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就是城鎮的空前繁榮,官宦、士紳、客商游人徜徉于茶館、酒樓、店鋪之間,飲食男女,奇裝異服,恰是一幅呈現人生百態的浮世繪。中唐以來崇尚風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競相世俗化。《中國圖書總目》收明清小說713種,《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收明清小說670種,合計1300余種,蔚為大觀。
——摘編自馮天瑜、楊華、任放編著《中國文化史》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明清小說發展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答案】(1) 特點:具有強大的篩選甄別功能;將讀書、考試、做官緊密結合起來;由政府主導;科舉所構成的價值體系主要是教人獲取功名利祿,服務于統治階級;公開考試,平等競爭。
(2) 觀點:在宋代,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3) 時代背景:商品經濟發達,城鎮繁榮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市井文化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科舉制的篩選甄別功能十分強大”可得出,具有強大的篩選甄別功能;根據材料“知識分子若要實現讀書、應考、做官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當朝政治統治,放棄或至少減少自己的獨立性”可得出,將讀書、考試、做官緊密結合起來;由政府主導;科舉所構成的價值體系主要是教人獲取功名利祿,服務于統治階級;根據材料“科舉制采用相同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考試時間,也有助于全國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可得出,公開考試,平等競爭。
(2)觀點:根據材料“宋朝正是這樣一個發生變革的時代,它在一些關鍵領域出現了突破性變革,影響了中國科技史的走向”及所學宋代科技成就可知,在宋代,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3)時代背景:根據材料“明清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就是城鎮的空前繁榮”可得出商品經濟發達,城鎮繁榮發展;根據材料“中唐以來崇尚風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競相世俗化”可得出,市民階層壯大;市井文化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的創立及其影響、北宋的政治、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等相關史實。
27.(2024七下·昌邑期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朝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始終恪守一條底線,……凡是有礙于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的,不管對方是友是敵,都會毫不含糊、不惜代價地采取果斷措施排除甚至消滅之。
——摘編自何春明《淺議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1)據材料一,指出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底線”,結合所學舉例說明。
材料二 北宋與周邊民族的關系由戰爭逐漸轉向和平發展,其轉變與宋真宗的民族觀念密不可分。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觀念的指導下,結束與遼、夏的戰爭狀態,為遼、宋、夏三個政權的共同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摘編自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
河北遼墓壁畫《備茶圖》(約公元1093年)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圖中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習俗,并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材料三費孝通先生把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形象地比喻成“滾雪球”。最早是黃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間碰撞融合,匯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長江流域的部族加入進來……對新疆的開拓……又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摘編自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
(3)據材料三,概括“滾雪球”的主要內涵。結合所學,舉例說明清朝“對新疆的開拓”如何“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答案】(1) “底線”:堅決維護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
舉例:唐太宗派兵攻滅東突厥和西突厥。
(2) 習俗:懂得飲茶(或喜愛飲茶)。
原因:宋遼和議使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宋朝與遼國在邊界地區設立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發展,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
(3) 內涵:華夏族不斷與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發展為中華民族。
說明: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1)“底線”:根據材料“始終恪守一條底線,………凡是有礙于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的,不管對方是友是敵,都會毫不含糊、不惜代價地采取果斷措施排除甚至消滅之”可得出唐朝堅決維護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
舉例:結合所學知識,為了加強統治,唐太宗派兵攻滅東突厥和西突厥,此戰過后,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了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2)習俗:根據材料“遼墓壁畫《備茶圖》”可得出懂得飲茶(或喜愛飲茶)。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都體現出唐宋茶文化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足以證明宋遼時期民族文化交融。
原因:根據材料“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觀念的指導下,結束與遼、夏的戰爭狀態,為遼、宋、夏三個政權的共同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及所學知識可得出,北宋統治者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條件,澶淵之盟結束了戰爭狀態,維護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于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宋遼和議使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宋朝與遼國在邊界地區設立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發展,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
(3)內涵:根據材料“最早是黃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間碰撞融合”概括得出,華夏族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發展為中華民族。
說明:結合所學清朝管轄新疆地區的內容可知,清朝時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開疆拓土,清朝最終消滅準噶爾汗國,拿下整個新疆龐大的領土,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1762年,清朝在新疆伊犁地區,設置伊犁將軍府,這里是新疆最高的行政機構,管理整個新疆,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
28.(2024七下·昌邑期末)運用不同類型史料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宋朝部分年份財政收入情況表(收入計量單位:萬貫)。
時間 財政收入 工商業收入 工商業占比(%)
997年 3559 1238 35
1021年 5723 2936 52
1077年 7070 4911 70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宋朝財政收入發生變化的原因。
材料二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明清時期政治統治的措施。
材料三清朝對出海貿易的商船裝載貨物重量有嚴格的限制,甚至規定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帶鐵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員必須詳細登記姓名,年齡、面貌、履歷、籍貫等;船只預先規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許帶米兩升。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清朝實行了什么經濟政策?闡述該政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答案】(1) 原因:商業發展,海外貿易發展。
(2) 措施: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廢除行省制,設三司;實行八股取士;設置廠衛制度;清朝:設置軍機處。
(3) 政策:閉關鎖國
影響: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進程。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的設立;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填了宋朝財政收入不斷增長,特別是工商業收入占比持續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工商業得到發展,宋朝時期重視商業發展,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紙幣流通等,都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和海外貿易發展,從而是工商業稅收占比不斷增加。
(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皇權,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廢除行省制,設三司;實行八股取士;設置廠衛制度;清朝時期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大大加強。
(3)政策:根據材料“清朝對出海貿易的商船裝載貨物重量有嚴格的限制,甚至規定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帶鐵斧一把”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實施了近200年,曾經對于抵御外來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政府故步自封,因循守舊,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進程。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朝、明朝、清朝的經濟與政治統治,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 / 1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4七下·昌邑期末)隋朝時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由此可知大運河(  )
A.激化了社會矛盾 B.加速了隋朝滅亡
C.扭轉了經濟格局 D.加強了南北交流
2.(2024七下·昌邑期末)政治開明是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這一特點的是(  )
A.“君臣相得,如魚得水” B.“小邑猶藏萬家室”
C.“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 D.“女為胡婦學胡妝”
3.(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圖為唐代流行的一項體育活動。宮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婦女都愛打馬球。據此可知,唐代(  )
A.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B.崇文尚武風氣盛行
C.男女地位趨于平等 D.統治階層生活腐化
4.(2024七下·昌邑期末)在莫高窟的禮佛畫中,晚唐之前以佛為中心,人先拜佛;晚唐五代以后則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造成這一改變的主要原因是(  )
A.開元盛世 B.藩鎮割據 C.農民起義 D.佛教興盛
5.(2024七下·昌邑期末)“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反映出宋朝(  )
A.皇權至上 B.任人唯賢 C.重文輕武 D.因循保守
6.(2024七下·昌邑期末)“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與此相符的是(  )
A.保甲法 B.農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稅法
7.(2024七下·昌邑期末)某同學收集了遼墓壁畫《契丹人飲馬圖》《清明上河圖》《西夏貨幣圖》《元忽必烈圖》等資料。由此可知,研究的主題是(  )
A.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D.經濟重心南移與民族交融
8.(2024七下·昌邑期末)兩宋時期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地區。這反映了(  )
A.北方人口的南遷 B.作物品種的更新
C.農業經濟的發展 D.海外貿易的發達
9.(2024七下·昌邑期末)根據方框中內容的共同點,判斷①處應填(  )
A.分割宰相權力 B.設置行省
C.統一蒙古草原 D.設“三司”
10.(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版圖遼闊,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更是高度重視。當時元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是(  )
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元帥府
C.宣政院 D.四川行省
11.(2024七下·昌邑期末)宋詞為我們描繪了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如吳中健兒駕舞龍舟競技、姑娘們打秋千等。這說明,宋詞(  )
A.強調民族情結 B.反映市井風情
C.刻畫文人形象 D.適應政治需求
12.(2024七下·昌邑期末)杜維運在《史學方法論》中說:“所謂原始史料,為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事實自遺存,數者皆與事件同時。”按照該標準,下列屬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的是(  )
A.科技著作《夢溪筆談》 B.著名繪畫《步輦圖》
C.電視劇《大宋提刑官》 D.文學作品《水滸傳》
13.(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修筑驛道,用來運輸官府物資,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相隔一定的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可見,元代驛站(  )
A.推動了全國市場形成 B.提升了中央治理能力
C.溝通了歐亞陸路交通 D.助長了官員奢侈風氣
14.(2024七下·昌邑期末)圖示法是歷史學習的有效途徑。如下圖所示,該政治制度(  )
A.加強君主專制 B.削弱六部權力
C.改革丞相制度 D.增強地方權力
15.(2024七下·昌邑期末)2005年我國發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郵票上印有馬六甲青云亭、馬來西亞三寶公廟和三寶宮前牌樓。最適合的郵票主題是(  )
A.友好交往 B.開拓進取 C.絲路巔峰 D.科學航海
16.(2024七下·昌邑期末)據史書記載,1513年中葡屯門之戰,葡人戰敗;1651年戚繼光平定浙東倭患;1662年鄭成功“逐荷夷”。這些史實表明中國(  )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經濟達到頂峰
C.面臨世界各國威脅 D.堅決抵抗外來侵犯
17.(2024七下·昌邑期末)以下科技著作與宋元科技相比,具有的鮮明特點是(  )
A.注重實踐 B.推陳出新 C.領先世界 D.善于總結
18.(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代中期,長城沿線馬市蓬勃興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這體現長城(  )
A.具有軍事防御功能 B.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C.便利邊關貿易發展 D.象征中華民族精神
19.(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朝末年曾流行這樣的歌謠:“宰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闖王”之所以備受歡迎主要是因為(  )
A.敢于斗爭 B.出身低下 C.建立政權 D.均田免賦
20.(2024七下·昌邑期末)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根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實行科舉取士等。這些措施(  )
A.消除了殖民擴張 B.增強了民族認同
C.順應了世界潮流 D.鞏固了東南海防
21.(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面是某校學習小組探究活動記錄卡,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
時間 史實
1684年 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1793年 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
A.鞏固國家統一 B.抗擊沙俄侵略
C.平定邊疆叛亂 D.緩和宗教關系
22.(2024七下·昌邑期末)安徽《霍山縣志》記載:“薯味略同山藥而稍鬆,大者長尺余,圍盈拱。”這部縣志所記載的內容最早見于(  )
A.秦漢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23.(2024七下·昌邑期末)清朝時期,吳江縣的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漢口“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蘇州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這表明當時(  )
A.京杭運河交通便利 B.重農抑商已廢止
C.形成全國性商業網 D.工商業市鎮發達
24.(2024七下·昌邑期末)讀《御制耕織圖》,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親耕”的傳統。其主要目的是(  )
《御制耕織圖》
A.鼓勵農業生產 B.保護商幫利益
C.督促邊疆開墾 D.控制人口增長
25.(2024七下·昌邑期末)“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一種文化,堅守的永恒紀念”。由此可知,這里紀念的傳統節日是(  )
A.春節 B.端午節 C.中秋節 D.元宵節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6分,共50分。
26.(2024七下·昌邑期末)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制度創新】
材料一 科舉制的篩選甄別功能十分強大,士人一旦通過層層嚴格的篩選,便有望獲得功名利祿,使貧者變富,富者變貴。在科舉制下,知識分子若要實現讀書、應考、做官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當朝政治統治,放棄或至少減少自己的獨立性。同時,科舉制采用相同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考試時間,也有助于全國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摘編自劉海峰《科舉制長期存在原因析論》
(1)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度的特點。
【科技創新】
材料二 在有些科技領域,宋代則處于歷史頂峰,不但遠超漢唐,也勝過明清……宋朝正是這樣一個發生變革的時代,它在一些關鍵領域出現了突破性變革,影響了中國科技史的走向……更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
——摘編自何更強《宋代科技成就的歷史地位芻議》
(2)用具體史實說明材料二中的觀點。
【文化創新】
材料三 明清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就是城鎮的空前繁榮,官宦、士紳、客商游人徜徉于茶館、酒樓、店鋪之間,飲食男女,奇裝異服,恰是一幅呈現人生百態的浮世繪。中唐以來崇尚風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競相世俗化。《中國圖書總目》收明清小說713種,《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收明清小說670種,合計1300余種,蔚為大觀。
——摘編自馮天瑜、楊華、任放編著《中國文化史》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明清小說發展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27.(2024七下·昌邑期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朝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始終恪守一條底線,……凡是有礙于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的,不管對方是友是敵,都會毫不含糊、不惜代價地采取果斷措施排除甚至消滅之。
——摘編自何春明《淺議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
(1)據材料一,指出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底線”,結合所學舉例說明。
材料二 北宋與周邊民族的關系由戰爭逐漸轉向和平發展,其轉變與宋真宗的民族觀念密不可分。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觀念的指導下,結束與遼、夏的戰爭狀態,為遼、宋、夏三個政權的共同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摘編自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
河北遼墓壁畫《備茶圖》(約公元1093年)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圖中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習俗,并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材料三費孝通先生把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形象地比喻成“滾雪球”。最早是黃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間碰撞融合,匯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長江流域的部族加入進來……對新疆的開拓……又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摘編自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
(3)據材料三,概括“滾雪球”的主要內涵。結合所學,舉例說明清朝“對新疆的開拓”如何“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28.(2024七下·昌邑期末)運用不同類型史料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宋朝部分年份財政收入情況表(收入計量單位:萬貫)。
時間 財政收入 工商業收入 工商業占比(%)
997年 3559 1238 35
1021年 5723 2936 52
1077年 7070 4911 70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宋朝財政收入發生變化的原因。
材料二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明清時期政治統治的措施。
材料三清朝對出海貿易的商船裝載貨物重量有嚴格的限制,甚至規定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帶鐵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員必須詳細登記姓名,年齡、面貌、履歷、籍貫等;船只預先規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許帶米兩升。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清朝實行了什么經濟政策?闡述該政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糧食,布匹的北運,進而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按由北到南的順序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D項正確;
材料強調大運河踧踖了南北交流,而不是激化了社會矛盾,排除A項;
加速隋朝滅亡于題干“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不符,排除B項;
大運河扭轉了南北經濟格局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答案】A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從善如流,重用人才,實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君臣相得,如魚得水”體現了他虛懷納諫和從善如流等特點,A項正確;
“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了開元盛世的場景,排除B項;
“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體現了科舉制影響下的尚學風氣,排除C項;
“女為胡婦學胡妝”體現了民族交融和社會風氣開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貞觀之治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3.【答案】A
【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宮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婦女都愛打馬球”表明唐代社會對女性參與體育運動持開放的態度,據所學知識而可止,唐朝的社會是一個自由、多元、平等、包容的社會氛圍和精神狀態,能夠使人們充分展示自我,實現個性化的追求,社會風氣較為開放,A項正確;
馬球屬于體育運動,強調各個階層都熱愛該項體育運動,同時宋朝重文輕武,排除B項;
材料反映唐朝社會風氣開放,未體現男女地位平等,排除C項;
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愛打馬球,體現了熱愛體育運動,無法體現生活腐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社會風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唐代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4.【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晚唐五代以后則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及所學知識,晚唐五代以后,地方長官的權力增大,割據勢力興起,B項正確;
開元盛世是唐朝國力鼎盛時期,在晚唐之前,時間不符,排除A項;
農民起義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與題干中“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C項;
佛教興盛與“先拜地方長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晚唐五代時期的藩鎮割據,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5.【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及所學可知,宋朝統治者鼓勵和重視民眾讀書。為了解決五代以來武人專權的局面,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因此材料宋真宗的主張反映了重文輕武的國策,C項正確;
材料反映重文輕武,而加強君權需要削弱大臣的權力,重要大臣可以是文臣或武將,因而皇權至上概括不準確,排除A項;
任人唯賢與題干中鼓勵讀書,重視文化教育不符,排除B項;
因循保守與宋朝重文輕武政策鼓勵人們讀書,重視科舉制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宋朝統治者推行的國策的相關史實。
6.【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募役法的內容,C項正確;
“把農村人戶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為保甲法內容,排除A項;
農田水利法是指鼓勵農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排除B項;
“核實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壞平均征稅。”是方田均稅法的內容,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史實。
7.【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契丹人飲馬圖》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和文化;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名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西夏貨幣圖》反映了西夏錢幣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幣制影響;《元忽必烈圖》反映了忽必烈的功績。結合所學知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因此該研究的主題是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B項正確;
材料未體現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排除A項;
遼宋夏金時期是多民族政權并立時期,沒有實現國家統一,排除C項;
材料未體現經濟重心南移,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8.【答案】C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兩宋時期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地區”可知,這反映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結合課本所學,兩宋時期,南方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農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C項正確;
北方人口的南遷是農業發展的原因,排除A項;
作物品種的更新屬于農業發展的一個表現,表述太片面,排除B項;
材料涉及農業,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代農業的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9.【答案】B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較好的處理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符合方框中內容的共同點,B項正確;
分割宰相權力是對中央,不是對地方,與方框中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
統一蒙古草原的是鐵木真,不是方框中內容的共同點,材料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C項;
在地方,明朝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C項正確;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時期設置管轄西域地區的機構,排除A項;
北庭都元帥府是元朝時期設置管轄西域的機構,排除B項;
四川行省主要管轄四川地區,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重點掌握元朝宣政院的設立,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1.【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宋詞為我們描繪了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如吳中健兒駕舞龍舟競技、姑娘們打秋千等。”分析可知,宋詞對市井生活的描繪體現了對世俗生活的關注,適合民間百姓,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和人民對生活的喜愛,因此宋詞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市井風情,B項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民族清潔的內容,在于體現喧囂熱鬧的生活畫面,排除A項;
材料中的吳中健兒駕舞龍舟競技、姑娘們打秋千等屬于市井生活場景,而不是刻畫文人形象,排除C項;
宋詞描繪的市井風情,體現了世俗化,適應市民階層發展需要,而不是政治需求,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宋詞和元曲,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答案】A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所謂原始史料,為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事實自遺存,數者皆與事件同時。”和所學知識可知,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學家,他的《夢溪筆談》一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生理學以及科技諸多方面,在我國科技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科技著作《夢溪筆談》是在當時的宋朝所產生的,是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A項正確;
著名繪畫《步輦圖》是唐朝閻立本的名畫,與宋朝無關,排除B項;
電視劇《大宋提刑官》是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屬于藝術作品,不屬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C項;
文學作品《水滸傳》帶有主觀色彩,不屬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的相關史實。
13.【答案】B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元朝修筑驛道……負責傳遞公文”所學知識可知,元朝修筑驛道、驛站,設置急遞鋪,用來運輸官府物資和傳遞公文等,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溝通,加強了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提升了元政府治理能力,B項正確;
材料主要涉及元朝驛站制度,沒有涉及經濟領域,排除A項;
元代驛站是為了加強中央和地方的溝通,不屬于歐亞陸路交通,排除C項;
材料屬于正常公務,而“助長官員的奢侈作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元代驛站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4.【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明成祖即位后,設內閣。明世宗時,地位大大提高,權力也大大提高,列在六部尚書之前。這一做法的實質都是加強君主專制,A項正確;
明朝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削弱六部權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
明代為了防止權臣篡位,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廢丞相,使六部直隸于皇帝,排除C項;
六部屬于中央行政機構,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可知,材料描述的準確時空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鄭和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是朝貢外交的一種形式,強調睦鄰友好交往,A項正確;
鄭和下西洋與“開拓進取”恰恰相反,主要以睦鄰友好為主,排除B項;
“絲路巔峰”說法籠統,不能體現中心描繪的馬六甲青云亭、馬來西亞三寶華三寶公廟和馬來西亞檳城三寶宮前牌樓的內容,其主題最合適的是睦鄰友好,排除C項;
指南針的使用實現了科學航海,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16.【答案】D
【知識點】戚繼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1513年中葡屯門之戰,葡人戰敗;1651年戚繼光平定浙東倭患;1662年鄭成功“逐荷夷””可知,這些戰爭體現了戚繼光、鄭成功等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決心,D項正確;
材料體現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而不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項;
材料體現軍事和戰爭,沒有體現封建經濟達到頂峰,排除B項;
從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入臺灣等抵抗外來侵略中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面臨威脅,但無法體現面臨世界各國威脅,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理解和識記中葡屯門之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等反抗外來侵略的史實。
17.【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草綱目》保存了16世紀以前大量文獻資料,其中有的原書已佚失,有關資料可從本書得以窺見;《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是一部關于農業經濟和政策的綜合性手冊,書中系統地介紹了農業生產、農田水利、農村社會組織等方面的知識,為農業發展和農村治理提供了重要參考。因此,以上著作的共同特點是古代科學技術經驗總結,D項正確;
這三本書注重總結科學技術的經驗,而不是注重實踐,排除A項;
總結前面科學技術的經驗,體現了科學技術的傳承性和繼承性,而不是推陳出新,排除B項;
材料中沒有與世界對比,無法得出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理解和識記明朝的科技著作,尤其是特點。
18.【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長城沿線馬市蓬勃興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可知,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促進了長城沿線貿易發展,C項正確;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但是材料描述的是經濟作用,沒有涉及軍事防御功能,排除A項;
材料涉及貿易,沒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B項;
題干現象表明長城促進了沿線貿易的發展,不能說明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秦長城的相關知識
19.【答案】D
【知識點】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宰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闖王”指的是李自成。李自成在陜西爆發農民起義后,投奔起義軍。由于他英勇善戰,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隊伍很快發展到100多萬人,D項正確;
題干“闖王來時不納糧”表明“闖王”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他提出的“均田免賦”口號符合廣大人民利益,敢于斗爭是被稱為“闖將”的原因,排除A項;
題干“闖王來時不納糧”表明“闖王”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他提出的“均田免賦”口號符合廣大人民利益,出身低下、建立政權都與題意不符,排除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李自成起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0.【答案】B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根據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實行科舉取士等”可知,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實行郡縣制,興建孔廟,構建學校體系,開科取士,這些都促進了臺灣地區的發展,增強了民族認同,B項正確;
消除了殖民擴張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
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當時的世界潮流信息,排除C項;
臺灣府的設立反映鞏固了東南海防,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加強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理解和識記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相關史實。
21.【答案】A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1684年 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727年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1793年 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A項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抗擊沙俄侵略的信息,抗擊沙俄侵略為雅克薩之戰,排除B項;
清朝時期平定了噶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等,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
緩和宗教關系概況不全面,材料中還包括對臺灣地區的管轄措施,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鞏固國家統一,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22.【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薯味略同山藥而稍鬆,大者長尺余,圍盈拱。”可知,材料中的“薯”是指甘薯,是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高產農作物,所以所記載的內容最早見于明清時期,D項正確;
秦漢時期美洲尚未發現,而甘薯產于美洲,排除A項;
隋唐時期美洲尚未被發現,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排除B項;
宋元時期美洲尚未被發現,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3.【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如吳江縣的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漢口“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乾隆年間的蘇州,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體現了工商業市鎮非常發達,D項正確;
京杭運河交通便利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
重農抑商已廢止與題意不符,材料僅強調清朝前期工商業市鎮發展,排除B項;
材料介紹的盛澤鎮等屬于工商業市鎮,并非全國性商業網,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表明當時工商業市鎮發達。
24.【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親耕”的傳統”和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命宮廷畫家仿南宋《耕織圖》繪制《御制耕織圖》,他還親撰序文并為每幅畫作題詩。此后,雍、乾、嘉等朝皆有繪制。這反映出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以農為本,認為農業是天下根本,A項正確;
耕織指的是農業領域,與商幫無關,排除B項;
材料表明了統治者重視農業,沒有涉及邊疆地區,排除C項;
清朝實行鼓勵人口增長的政策,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親耕”的傳統,其主要目的是鼓勵農業生產。
25.【答案】B
【知識點】傳統節日及習俗
【解析】【分析】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他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楚辭,代表作有《離騷》,是干古傳誦的抒情長詩。屈原雖忠事楚國,但因楚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我國人民為紀念他,將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B項正確;
春節是指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與屈原無關,排除A項;
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與屈原無關,排除C項;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重點掌握屈原.
26.【答案】(1) 特點:具有強大的篩選甄別功能;將讀書、考試、做官緊密結合起來;由政府主導;科舉所構成的價值體系主要是教人獲取功名利祿,服務于統治階級;公開考試,平等競爭。
(2) 觀點:在宋代,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3) 時代背景:商品經濟發達,城鎮繁榮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市井文化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科舉制的篩選甄別功能十分強大”可得出,具有強大的篩選甄別功能;根據材料“知識分子若要實現讀書、應考、做官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當朝政治統治,放棄或至少減少自己的獨立性”可得出,將讀書、考試、做官緊密結合起來;由政府主導;科舉所構成的價值體系主要是教人獲取功名利祿,服務于統治階級;根據材料“科舉制采用相同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考試時間,也有助于全國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可得出,公開考試,平等競爭。
(2)觀點:根據材料“宋朝正是這樣一個發生變革的時代,它在一些關鍵領域出現了突破性變革,影響了中國科技史的走向”及所學宋代科技成就可知,在宋代,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3)時代背景:根據材料“明清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就是城鎮的空前繁榮”可得出商品經濟發達,城鎮繁榮發展;根據材料“中唐以來崇尚風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競相世俗化”可得出,市民階層壯大;市井文化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的創立及其影響、北宋的政治、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等相關史實。
27.【答案】(1) “底線”:堅決維護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
舉例:唐太宗派兵攻滅東突厥和西突厥。
(2) 習俗:懂得飲茶(或喜愛飲茶)。
原因:宋遼和議使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宋朝與遼國在邊界地區設立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發展,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
(3) 內涵:華夏族不斷與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發展為中華民族。
說明: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1)“底線”:根據材料“始終恪守一條底線,………凡是有礙于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的,不管對方是友是敵,都會毫不含糊、不惜代價地采取果斷措施排除甚至消滅之”可得出唐朝堅決維護唐朝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
舉例:結合所學知識,為了加強統治,唐太宗派兵攻滅東突厥和西突厥,此戰過后,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了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2)習俗:根據材料“遼墓壁畫《備茶圖》”可得出懂得飲茶(或喜愛飲茶)。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都體現出唐宋茶文化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足以證明宋遼時期民族文化交融。
原因:根據材料“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觀念的指導下,結束與遼、夏的戰爭狀態,為遼、宋、夏三個政權的共同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及所學知識可得出,北宋統治者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條件,澶淵之盟結束了戰爭狀態,維護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于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宋遼和議使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宋朝與遼國在邊界地區設立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發展,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
(3)內涵:根據材料“最早是黃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間碰撞融合”概括得出,華夏族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發展為中華民族。
說明:結合所學清朝管轄新疆地區的內容可知,清朝時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開疆拓土,清朝最終消滅準噶爾汗國,拿下整個新疆龐大的領土,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1762年,清朝在新疆伊犁地區,設置伊犁將軍府,這里是新疆最高的行政機構,管理整個新疆,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
28.【答案】(1) 原因:商業發展,海外貿易發展。
(2) 措施: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廢除行省制,設三司;實行八股取士;設置廠衛制度;清朝:設置軍機處。
(3) 政策:閉關鎖國
影響: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進程。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的設立;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填了宋朝財政收入不斷增長,特別是工商業收入占比持續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工商業得到發展,宋朝時期重視商業發展,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紙幣流通等,都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和海外貿易發展,從而是工商業稅收占比不斷增加。
(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皇權,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廢除行省制,設三司;實行八股取士;設置廠衛制度;清朝時期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大大加強。
(3)政策:根據材料“清朝對出海貿易的商船裝載貨物重量有嚴格的限制,甚至規定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帶鐵斧一把”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實施了近200年,曾經對于抵御外來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政府故步自封,因循守舊,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進程。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朝、明朝、清朝的經濟與政治統治,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静宁县| 黄冈市| 德昌县| 鹿邑县| 兴文县| 璧山县| 嘉鱼县| 修武县| 北票市| 洪雅县| 霍山县| 同心县| 天门市| 崇信县| 敖汉旗| 莱阳市| 张掖市| 邢台县| 墨江| 黎城县| 长岭县| 南宫市| 武乡县| 库车县| 贵南县| 铜梁县| 金寨县| 新巴尔虎左旗| 铜梁县| 闽清县| 合阳县| 禹城市| 西吉县| 大石桥市| 兴山县| 梁山县| 顺昌县| 长垣县| 集安市|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