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2024七下·武威期末)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是(  )
A.洛陽 B.長安 C.江都 D.余杭
【答案】A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 從605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A符合題意;
長安是隋朝都城,排除B;
隋煬帝被殺于江都,排除C;
余杭是大運河南端,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大運河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史實中,能夠反映盛唐氣象這一主題的史實有
①貞觀之治
②開元盛世
③科舉制完善
④藩鎮割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盛唐氣象是指唐朝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出現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文化發達,唐朝出現詩歌的黃金時代等,選項①②③反映唐朝出現的盛唐氣象,A符合題意;
而選項④藩鎮割據,不符合題意,因為藩鎮割據是在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后逐步形成的,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排除BCD。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貞觀之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哪一史實,使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A.安史之亂 B.宦官專權 C.藩鎮割據 D.黃巢起義
【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后期驕惰怠政, 寵信佞臣,致使內憂外患,矛盾重重,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A符合題意;
宦官專權是政治特征,排除B;
藩鎮割據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亂之后,排除C;
黃巢起義給唐朝以致命的打擊,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4.(2024七下·武威期末)“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狀元探花”等關鍵詞和中國古代的哪個制度有關(  )
A.郡縣制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狀元探花”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朝創立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十年寒窗”長年刻苦讀書的人科舉得中被稱為“金榜題名”,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探花”,D符合題意;
郡縣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
分封制是開始于西周的分封諸侯的制度,排除B;
九品中正制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科舉制度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七(1)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對“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下列歷史事件可作為史實依據的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鑒真東渡 ③唐蕃會盟 ④玄奘西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鑒真東渡日本,反映的是中日交往;④玄奘西行天竺,反映的是中印交往,C符合題意;
①文成公主入藏,③唐蕃會盟反映的是唐與吐蕃的交往,是唐與少數民族的關系,ABD均不正確,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下·武威期末)“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與“陳橋驛站披旒冕”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
A.楊堅 B.趙匡胤 C.李世民 D.趙構
【答案】B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從題干中的關鍵信息“陳橋驛站披旗冕”“杯酒之間銷兵權”等,可知這與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有關,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他的部下擁立他當皇帝,B符合題意;
楊堅建立隋朝與題干無關,排除A;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與題干無關,排除C;
趙構建立的是南宋與題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遼“澶淵之盟”和約簽訂,設榷場,宋遼邊境貿易得以正常進行。宋朝商人輸出的貨物,每“歲獲(利)四十余萬”。由上述材料可知(  )
A.和約簽訂有利于經濟發展 B.遼朝通過邊境獲利最多
C.宋遼和議中宋朝賠款巨大 D.榷場成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
【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約簽訂,設榷場,宋遼邊境貿易得以正常進行。宋朝商人輸出的貨物,每‘歲獲(利)四十余萬’”可知,宋遼和約的簽訂,有利于邊境貿易,A符合題意;
遼朝通過邊境獲利最多,題干未體現,排除B;
宋遼和議中宋朝賠款巨大,題干未體現,排除C;
榷場成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與事實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澶淵之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七下·武威期末)“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是岳王墓前的楹聯。人們紀念岳飛,主要是因為他(  )
A.精忠報國,廉潔正直 B.英勇不屈,堅持抗元
C.持之以恒,忍辱負重 D.任用賢能,善于納諫
【答案】A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岳飛是南宋抗金英雄,人們紀念岳飛,主要是因為他精忠報國,廉潔正直,A符合題意;
岳飛不是抗元英雄,排除B;
持之以恒,忍辱負重不是岳飛體現的精神,排除C;
任用賢能,善于納諫不是岳飛體現的精神,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知識卡片反映的經濟現象出現于
·江西景德鎮瓷窯逐漸成為瓷業中心 ·交子、會子等紙幣與銅錢等并行使用 ·經濟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交子和會子是北宋和南宋時的紙幣,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說明材料中的經濟現象均與宋代有關,B符合題意;
唐朝時期沒有出現紙幣,唐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排除A;
明朝時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交子、會子均與明朝無關,排除C;
清朝前期的經濟發展表現與題干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代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七下·武威期末)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那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此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方相對安定②政治重心南移③自然條件優越④北方人口南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和所學知識可知,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D符合題意;
從唐朝中期到北宋時政治重心還在北方,ABC項組合錯誤,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代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代詞人層出不窮,杰出的有
①蘇軾 ②關漢卿 ③辛棄疾 ④李清照 ⑤司馬遷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是宋代有名的詞人,故①③④正確,C符合題意;
關漢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代表作品《奕娥冤》《救岡塵》《拜月亭》等,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著有《史記》,故②⑤錯誤,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詞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宋詞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12.(2024七下·武威期末)以下關于元朝統一歷史意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家分裂、戰亂頻繁的局面
B.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C.游牧文明征服農耕文明,歷史出現大倒退
D.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民族融合達到了新高度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的統一,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不能說歷史出現大倒退,C項不屬于元朝統一的意義,C符合題意;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民族融合達到了新高度,ABD屬于元朝統一的意義,不符合題意,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建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中國古代,有一部分人專門以謄抄書籍為生,因為技能和學識所限,經常出現漏抄、多抄、錯抄等現象。后來,宋朝人用一項發明解決了這些問題,這一發明是(  )
A.活字印刷術 B.火藥 C.指南針 D.火銃
【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用黏土做成陶活字,用來排版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方法既經濟,又盛世,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還能防止出現漏抄、多抄、錯抄等現象,A符合題意;
BC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七下·武威期末)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廣等地設立行省;設置機構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在邊疆民族地區任用少數民族貴族擔任官員。這表明元朝(  )
A.民族關系平等 B.實行地方自治
C.因地制宜管理 D.官員定期輪換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廣等地設立行省;設置機構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在邊疆民族地區任用少數民族貴族擔任官員”可知,元朝在不同的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以適應當地的統治,C符合題意;
根據所學知識,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排除A;
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廣等地設立行省,不屬于實行地方自治,排除B;
材料信息未體現官員定期輪換,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對邊疆地區管理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七下·武威期末)明太祖稱帝后,改革行政機構。為加強君主權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A.廢行中書省,設三司 B.廢丞相,設六部分管朝政
C.設立錦衣衛 D.實行八股取士
【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稱帝后,改革行政機構。為加強君主權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制,設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揮司),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使地方行政、司法、軍事三權相互牽制,統于中央。A符合題意;
廢丞相,設六部分管朝政,屬于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B;
設立錦衣衛,是為監管百官的,排除C;
實行八股取士,是屬于科舉制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16.(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圖體現了兩者共同的價值追求是(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
A.高度愛國 B.開拓創新 C.知行合一 D.自強不息
【答案】A
【知識點】戚繼光抗倭;林則徐禁煙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戚繼光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統一與安全的思想內涵。根據“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林則徐人物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內涵。這兩句詩反映的共同內涵是作者有高度的愛國精神,A符合題意;
詩反映的共同內涵是作者有高度的愛國精神,與“開拓創新、知行合一和自強不息”無關,排除B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林則徐、戚繼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林則徐和戚繼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4七下·武威期末)從永樂(1403—1424年)時期開始,瓷器上除了異域風格濃厚的卷草紋、幾何紋之外,還突然出現了大量波濤洶涌的海浪紋與新奇的異獸紋。影響這一變化的史實是(  )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
【答案】D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永樂(1403—1424年)時期、海浪紋與新奇的異獸紋”和結合所學可知,明成祖在位時年號永樂,曾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D符合題意;
張騫通西域發生在西漢時期,排除A;
玄奘西行發生在唐朝時期,排除B;
鑒真東渡發生在唐朝時期,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4七下·武威期末)李時珍到多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等為師,參考歷代醫藥書籍925種,三易其稿,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反映了李時珍(  )
A.醫德高尚 B.注重實證 C.醫術高明 D.學識淵博
【答案】B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拜漁人、樵夫、農民等為師,參考歷代醫藥書籍”等信息反映李時珍注重實證的科學態度,B符合題意;
材料沒有反映李時珍醫治病人的信息,無法體現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排除AC;
材料信息反映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所作出的努力,無法體現學識淵博,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本草綱目》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本草綱目》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下列文學作品按照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李白《望廬山瀑布》 ②曹雪芹《紅樓夢》
③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④吳承恩《西游記》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答案】D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李白《望廬山瀑布》是唐朝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朝的,吳承恩《西游記》是明朝的,曹雪芹《紅樓夢》是清朝的,正確順序是①③④②,D符合題意;
其余三項不正確,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1644年,推翻明王朝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
【答案】D
【知識點】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在明朝末年,爆發了李自成起義,1644年,起義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D符合題意;
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分別發生在秦末、東漢后期和唐末,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李自成起義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1.(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為歷慎思同學制作的學習卡片,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
主題:______ 西域都護 澎湖巡檢司 設置駐藏大臣 ……
A.科技報國 B.變法革新 C.邊疆治理 D.中外交往
【答案】C
【知識點】張騫的歷史貢獻;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結結合所學可知,西域都護是西漢設置的管理西域的機構,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的管理臺灣地區的機構,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置的管理西藏的機構。因此,題干機構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C符合題意;
中國古代的科舉發明有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排除A;
變法革新有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排除B;
中外交往有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2024七下·武威期末)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清朝皇帝是(  )
A.皇太極 B.崇禎帝 C.乾隆帝 D.順治帝
【答案】C
【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清朝皇帝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率領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C符合題意;
皇太極時期還未統一中國,排除A;
崇禎皇帝應對的主要是滿族的入侵,排除B;
順治帝未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表是1661-1766年耕地面積的數據統計。導致這種變化的政治因素是(  )
年代 耕地面積(頃)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A.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 B.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
C.重農抑商政策的放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答案】D
【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清朝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起來,開墾的土地逐年增加,D符合題意;
休養生息政策是經濟政策方面的原因,排除A;
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不能使勃勃面積增加,排除B;
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放松,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4七下·武威期末)如圖所示畫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  )
A.商品經濟的繁榮 B.對外貿易的發達
C.經濟結構的變化 D.商幫資本的雄厚
【答案】A
【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圖片“畫面描繪了蘇州布業、飲食業等260余家店鋪的招牌”并結合所學可知,畫面描繪了乾隆時期蘇州繁華的市井風情,反映了清朝商品經濟的繁榮,A符合題意;
清朝閉關鎖國,所以圖畫不能反映清朝對外貿易的發達,排除B;
題干沒有涉及經濟結構的變化,排除C;
題干不能明確表現商幫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圖所示作物在清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了(  )
A.人口快速增長 B.商幫實力壯大
C.經濟重心南移 D.生態環境改善
【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社會安定,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清朝時期人口快速增長。玉米、甘薯和馬鈴薯屬于美洲高產農作物,比我國傳統的農作物產量高很多。它們的引種和推廣,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利于緩解人口增長壓力,促進了清朝人口的增長,A符合題意;
材料并未涉及商幫方面,比如晉商、微商等,排除B;
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完成了,排除C;
材料內容與生態環境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2024七下·武威期末)與中國歷史上曾經的文景盛世、漢武盛世、貞觀盛世不同,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大異其趣。這里的“局勢”指的是(  )
A.政局的穩固
B.民族關系的和睦
C.經濟的發展
D.中央集權登峰造極,已到窮途末路
【答案】D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以后,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相繼興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和殖民掠奪。與此同時“康乾盛世"使中國封建社會走到末世,危機四伏的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強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可知這里的“局勢”指的是中央集權登峰造極,已到窮途末路,D符合題意;
政局的穩固,與“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的內容不符,此前中國的政局也基本穩定,排除A;
民族關系,在題干內容沒有涉及,與“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的內容不符,排除B;
經濟的發展,與“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的內容不符,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有所發展,只是相對于同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而言,已經落后,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君主專制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西歐各國努力發展工商業,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同時,清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雍正帝的這一主張(  )
A.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B.加強了君主專制
C.阻礙了中國社會進步 D.限制了中外貿易
【答案】C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雍正皇帝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中國社會進步,成為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個重要原因,C符合題意;
重農抑商的政策并沒有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排除A;
題干強調的是重農抑商政策,與加強君主專制無關,排除B;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中外貿易,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閉關鎖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閉關鎖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8.(2024七下·武威期末) 我國文學藝術異彩紛呈,特色鮮明。從表現特色看,下列組圖體現的是(  )
A.唐詩 B.宋詞 C.元曲 D.京劇
【答案】D
【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是京劇中不同角色的臉譜,D符合題意;
唐詩是文學形式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
宋詞是文學形式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
元曲兼具文學和藝術,但沒有臉譜的劃分,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京劇的知識。難度適中,準確識讀圖片,掌握京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2024七下·武威期末)有學者認為,18世紀中后期的西方“選擇了海洋”,中國“選擇了陸地”。“選擇了陸地”主要是指中國(  )
A.忽視海防的重要性 B.放棄了一切對外貿易
C.奉行閉關鎖國政策 D.加強發展陸路交通
【答案】C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選擇海洋是指殖民擴張,選擇陸地則是指針對殖民擴張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C符合題意;
忽視海防的重要性,不符合18世紀中國的實際情況,排除A;
放棄了一切對外貿易,該說法過于絕對,清朝時期保留廣州十三行通商,排除B;
加強發展陸路交通,與題干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閉關鎖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閉關鎖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0.(2024七下·武威期末)19世紀初年的流行語: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這句話說明了(  )
A.詩歌不如小說重要
B.《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C.讀《紅樓夢》很時尚
D.中國所有的詩書都不如《紅樓夢》好
【答案】B
【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據材料“19世紀初年的流行語: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可知,這句話是說,你學的知識再多,看的詩書再多,如果沒看過《紅樓夢》,那也就不算真正的懂知識、不算真正的飽覽群書,材料反映的是19世紀初《紅樓夢》在知識分子中流行,也說明了《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B符合題意;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是在夸《紅樓夢》的價值,不是在說“詩歌不如小說重要”,排除A;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確反映了《紅樓夢》的流行,的確可以說明當時讀《紅樓夢》很時尚,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排除C;
材料是在用對比夸張的手法夸獎《紅樓夢》但“中國所有的詩書都不如《紅樓夢》好”的說法過于絕對了,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紅樓夢》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樓夢》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綜合題(共30分)
31.(2024七下·武威期末)唐朝是一個繁榮開放的時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
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版飽而身斃。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材料三: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
(1)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他在位期間創造哪一盛世?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詩中描繪的是哪一盛世?
(3)材料三中描述了唐朝海內統一,國力鼎盛,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團和留學生來長安。當時日本來華使節稱為?唐朝時期主動去日本宣傳中華文化的盲人和尚是?
【答案】(1)核心:存百姓。盛世:貞觀之治。
(2)盛世:開元盛世。
(3)使節:遣唐使。和尚:鑒真。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貞觀之治。根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年號貞觀,所以,他在位期間創造的盛世被稱為貞觀之治。
(2)本題考查開元盛世。根據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并結合所學知識,開元為唐玄宗年號,所以,詩中描繪的是開元盛世。
(3)本題考查唐朝的對外交往。結合所學知識,當時日本來華使節稱為遣唐使。和尚: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時期主動去日本宣傳中華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鑒真。鑒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為中日交往的見證。
故答案為:
(1)核心:存百姓。盛世:貞觀之治。
(2)盛世:開元盛世。
(3)使節:遣唐使。和尚:鑒真。
【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唐朝的對外交往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核心:根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年號貞觀,所以,他在位期間創造的盛世被稱為貞觀之治。
(2)盛世:根據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并結合所學知識,開元為唐玄宗年號,所以,詩中描繪的是開元盛世。
(3)使節:結合所學知識,當時日本來華使節稱為遣唐使。和尚: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時期主動去日本宣傳中華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鑒真。鑒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為中日交往的見證。
32.(2024七下·武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 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
——《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中國歷史十五講》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這一外交政策有何消極意義?
【答案】(1)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消極意義: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依據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 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根據材料一“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和所學可知是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本題考查閉關鎖國。根據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和所學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消極意義:根據材料二“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可知是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根據所學可知是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故答案為:
(1)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消極意義: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閉關鎖國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意義:依據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 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根據材料一“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和所學可知是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政策:根據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和所學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消極意義:根據材料二“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可知是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根據所學可知是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33.(2024七下·武威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清代史學家趙翼說:“(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
(1)材料一中A處應填寫的是哪個朝代?這一朝代所實行的政治制度叫什么?
(2)材料一中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請說出這一時期兩個特務機構的名稱。
(3)材料二中軍機大臣所屬的軍機處設立于清朝哪個皇帝統治時期?根據兩則材料說一說明清時期君主制度有了怎樣的變化。
【答案】(1)朝代:元朝。
制度:行省制度。
(2)名稱:錦衣衛、東廠和西廠。
(3)皇帝:雍正帝。變化: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軍機處的設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行省制度。根據材料一圖片“行中書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A處應填寫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書省負責行政,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設置了10個行省。制度:元朝實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行省設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
(2)本題考查明朝的特務機構。根據題干“材料一中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等信息和所學可知,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B處應填寫的地方機構是三司;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后來又設西廠,對百姓官吏進行監視、逮捕和處罰。東廠和錦衣衛合稱為“廠衛”,成為明朝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
(3)本題考查軍機處。據材料二“(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帝時撤銷,軍國大事由皇帝決斷,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后傳達給中央和地方部門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直接聽命與皇帝。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變化: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權加強,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綜合兩則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故答案為:
(1)朝代:元朝。
制度:行省制度。
(2)名稱:錦衣衛、東廠和西廠。
(3)皇帝:雍正帝。變化: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點評】本題考查行省制度、特務機構、軍機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朝代:根據材料一圖片“行中書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A處應填寫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書省負責行政,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設置了10個行省。制度:元朝實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行省設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
(2)名稱:根據題干“材料一中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等信息和所學可知,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B處應填寫的地方機構是三司;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后來又設西廠,對百姓官吏進行監視、逮捕和處罰。東廠和錦衣衛合稱為“廠衛”,成為明朝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
(3)皇帝:據材料二“(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帝時撤銷,軍國大事由皇帝決斷,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后傳達給中央和地方部門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直接聽命與皇帝。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變化: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權加強,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綜合兩則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1 / 1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2024七下·武威期末)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是(  )
A.洛陽 B.長安 C.江都 D.余杭
2.(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史實中,能夠反映盛唐氣象這一主題的史實有
①貞觀之治
②開元盛世
③科舉制完善
④藩鎮割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哪一史實,使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A.安史之亂 B.宦官專權 C.藩鎮割據 D.黃巢起義
4.(2024七下·武威期末)“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狀元探花”等關鍵詞和中國古代的哪個制度有關(  )
A.郡縣制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七(1)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對“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下列歷史事件可作為史實依據的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鑒真東渡 ③唐蕃會盟 ④玄奘西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2024七下·武威期末)“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與“陳橋驛站披旒冕”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
A.楊堅 B.趙匡胤 C.李世民 D.趙構
7.(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遼“澶淵之盟”和約簽訂,設榷場,宋遼邊境貿易得以正常進行。宋朝商人輸出的貨物,每“歲獲(利)四十余萬”。由上述材料可知(  )
A.和約簽訂有利于經濟發展 B.遼朝通過邊境獲利最多
C.宋遼和議中宋朝賠款巨大 D.榷場成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
8.(2024七下·武威期末)“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是岳王墓前的楹聯。人們紀念岳飛,主要是因為他(  )
A.精忠報國,廉潔正直 B.英勇不屈,堅持抗元
C.持之以恒,忍辱負重 D.任用賢能,善于納諫
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知識卡片反映的經濟現象出現于
·江西景德鎮瓷窯逐漸成為瓷業中心 ·交子、會子等紙幣與銅錢等并行使用 ·經濟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0.(2024七下·武威期末)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那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此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方相對安定②政治重心南移③自然條件優越④北方人口南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代詞人層出不窮,杰出的有
①蘇軾 ②關漢卿 ③辛棄疾 ④李清照 ⑤司馬遷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12.(2024七下·武威期末)以下關于元朝統一歷史意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家分裂、戰亂頻繁的局面
B.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C.游牧文明征服農耕文明,歷史出現大倒退
D.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民族融合達到了新高度
13.(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中國古代,有一部分人專門以謄抄書籍為生,因為技能和學識所限,經常出現漏抄、多抄、錯抄等現象。后來,宋朝人用一項發明解決了這些問題,這一發明是(  )
A.活字印刷術 B.火藥 C.指南針 D.火銃
14.(2024七下·武威期末)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廣等地設立行省;設置機構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在邊疆民族地區任用少數民族貴族擔任官員。這表明元朝(  )
A.民族關系平等 B.實行地方自治
C.因地制宜管理 D.官員定期輪換
15.(2024七下·武威期末)明太祖稱帝后,改革行政機構。為加強君主權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A.廢行中書省,設三司 B.廢丞相,設六部分管朝政
C.設立錦衣衛 D.實行八股取士
16.(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圖體現了兩者共同的價值追求是(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
A.高度愛國 B.開拓創新 C.知行合一 D.自強不息
17.(2024七下·武威期末)從永樂(1403—1424年)時期開始,瓷器上除了異域風格濃厚的卷草紋、幾何紋之外,還突然出現了大量波濤洶涌的海浪紋與新奇的異獸紋。影響這一變化的史實是(  )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
18.(2024七下·武威期末)李時珍到多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等為師,參考歷代醫藥書籍925種,三易其稿,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反映了李時珍(  )
A.醫德高尚 B.注重實證 C.醫術高明 D.學識淵博
1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下列文學作品按照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李白《望廬山瀑布》 ②曹雪芹《紅樓夢》
③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④吳承恩《西游記》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20.(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1644年,推翻明王朝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
21.(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為歷慎思同學制作的學習卡片,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
主題:______ 西域都護 澎湖巡檢司 設置駐藏大臣 ……
A.科技報國 B.變法革新 C.邊疆治理 D.中外交往
22.(2024七下·武威期末)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清朝皇帝是(  )
A.皇太極 B.崇禎帝 C.乾隆帝 D.順治帝
2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表是1661-1766年耕地面積的數據統計。導致這種變化的政治因素是(  )
年代 耕地面積(頃)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A.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 B.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
C.重農抑商政策的放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24.(2024七下·武威期末)如圖所示畫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  )
A.商品經濟的繁榮 B.對外貿易的發達
C.經濟結構的變化 D.商幫資本的雄厚
2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圖所示作物在清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了(  )
A.人口快速增長 B.商幫實力壯大
C.經濟重心南移 D.生態環境改善
26.(2024七下·武威期末)與中國歷史上曾經的文景盛世、漢武盛世、貞觀盛世不同,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大異其趣。這里的“局勢”指的是(  )
A.政局的穩固
B.民族關系的和睦
C.經濟的發展
D.中央集權登峰造極,已到窮途末路
27.(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西歐各國努力發展工商業,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同時,清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雍正帝的這一主張(  )
A.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B.加強了君主專制
C.阻礙了中國社會進步 D.限制了中外貿易
28.(2024七下·武威期末) 我國文學藝術異彩紛呈,特色鮮明。從表現特色看,下列組圖體現的是(  )
A.唐詩 B.宋詞 C.元曲 D.京劇
29.(2024七下·武威期末)有學者認為,18世紀中后期的西方“選擇了海洋”,中國“選擇了陸地”。“選擇了陸地”主要是指中國(  )
A.忽視海防的重要性 B.放棄了一切對外貿易
C.奉行閉關鎖國政策 D.加強發展陸路交通
30.(2024七下·武威期末)19世紀初年的流行語: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這句話說明了(  )
A.詩歌不如小說重要
B.《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C.讀《紅樓夢》很時尚
D.中國所有的詩書都不如《紅樓夢》好
二、綜合題(共30分)
31.(2024七下·武威期末)唐朝是一個繁榮開放的時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
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版飽而身斃。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材料三: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
(1)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他在位期間創造哪一盛世?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詩中描繪的是哪一盛世?
(3)材料三中描述了唐朝海內統一,國力鼎盛,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團和留學生來長安。當時日本來華使節稱為?唐朝時期主動去日本宣傳中華文化的盲人和尚是?
32.(2024七下·武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 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
——《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中國歷史十五講》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這一外交政策有何消極意義?
33.(2024七下·武威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清代史學家趙翼說:“(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
(1)材料一中A處應填寫的是哪個朝代?這一朝代所實行的政治制度叫什么?
(2)材料一中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請說出這一時期兩個特務機構的名稱。
(3)材料二中軍機大臣所屬的軍機處設立于清朝哪個皇帝統治時期?根據兩則材料說一說明清時期君主制度有了怎樣的變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 從605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A符合題意;
長安是隋朝都城,排除B;
隋煬帝被殺于江都,排除C;
余杭是大運河南端,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大運河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盛唐氣象是指唐朝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出現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文化發達,唐朝出現詩歌的黃金時代等,選項①②③反映唐朝出現的盛唐氣象,A符合題意;
而選項④藩鎮割據,不符合題意,因為藩鎮割據是在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后逐步形成的,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排除BCD。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貞觀之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后期驕惰怠政, 寵信佞臣,致使內憂外患,矛盾重重,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A符合題意;
宦官專權是政治特征,排除B;
藩鎮割據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亂之后,排除C;
黃巢起義給唐朝以致命的打擊,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狀元探花”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朝創立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十年寒窗”長年刻苦讀書的人科舉得中被稱為“金榜題名”,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探花”,D符合題意;
郡縣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
分封制是開始于西周的分封諸侯的制度,排除B;
九品中正制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科舉制度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鑒真東渡日本,反映的是中日交往;④玄奘西行天竺,反映的是中印交往,C符合題意;
①文成公主入藏,③唐蕃會盟反映的是唐與吐蕃的交往,是唐與少數民族的關系,ABD均不正確,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對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從題干中的關鍵信息“陳橋驛站披旗冕”“杯酒之間銷兵權”等,可知這與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有關,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他的部下擁立他當皇帝,B符合題意;
楊堅建立隋朝與題干無關,排除A;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與題干無關,排除C;
趙構建立的是南宋與題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約簽訂,設榷場,宋遼邊境貿易得以正常進行。宋朝商人輸出的貨物,每‘歲獲(利)四十余萬’”可知,宋遼和約的簽訂,有利于邊境貿易,A符合題意;
遼朝通過邊境獲利最多,題干未體現,排除B;
宋遼和議中宋朝賠款巨大,題干未體現,排除C;
榷場成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與事實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澶淵之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岳飛是南宋抗金英雄,人們紀念岳飛,主要是因為他精忠報國,廉潔正直,A符合題意;
岳飛不是抗元英雄,排除B;
持之以恒,忍辱負重不是岳飛體現的精神,排除C;
任用賢能,善于納諫不是岳飛體現的精神,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交子和會子是北宋和南宋時的紙幣,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說明材料中的經濟現象均與宋代有關,B符合題意;
唐朝時期沒有出現紙幣,唐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排除A;
明朝時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交子、會子均與明朝無關,排除C;
清朝前期的經濟發展表現與題干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代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和所學知識可知,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D符合題意;
從唐朝中期到北宋時政治重心還在北方,ABC項組合錯誤,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代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是宋代有名的詞人,故①③④正確,C符合題意;
關漢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代表作品《奕娥冤》《救岡塵》《拜月亭》等,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著有《史記》,故②⑤錯誤,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詞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宋詞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的統一,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不能說歷史出現大倒退,C項不屬于元朝統一的意義,C符合題意;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民族融合達到了新高度,ABD屬于元朝統一的意義,不符合題意,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建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用黏土做成陶活字,用來排版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方法既經濟,又盛世,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還能防止出現漏抄、多抄、錯抄等現象,A符合題意;
BC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廣等地設立行省;設置機構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在邊疆民族地區任用少數民族貴族擔任官員”可知,元朝在不同的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以適應當地的統治,C符合題意;
根據所學知識,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排除A;
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廣等地設立行省,不屬于實行地方自治,排除B;
材料信息未體現官員定期輪換,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對邊疆地區管理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稱帝后,改革行政機構。為加強君主權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制,設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揮司),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使地方行政、司法、軍事三權相互牽制,統于中央。A符合題意;
廢丞相,設六部分管朝政,屬于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B;
設立錦衣衛,是為監管百官的,排除C;
實行八股取士,是屬于科舉制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識點】戚繼光抗倭;林則徐禁煙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戚繼光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統一與安全的思想內涵。根據“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林則徐人物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內涵。這兩句詩反映的共同內涵是作者有高度的愛國精神,A符合題意;
詩反映的共同內涵是作者有高度的愛國精神,與“開拓創新、知行合一和自強不息”無關,排除B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林則徐、戚繼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林則徐和戚繼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D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永樂(1403—1424年)時期、海浪紋與新奇的異獸紋”和結合所學可知,明成祖在位時年號永樂,曾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D符合題意;
張騫通西域發生在西漢時期,排除A;
玄奘西行發生在唐朝時期,排除B;
鑒真東渡發生在唐朝時期,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拜漁人、樵夫、農民等為師,參考歷代醫藥書籍”等信息反映李時珍注重實證的科學態度,B符合題意;
材料沒有反映李時珍醫治病人的信息,無法體現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排除AC;
材料信息反映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所作出的努力,無法體現學識淵博,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本草綱目》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本草綱目》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D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李白《望廬山瀑布》是唐朝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朝的,吳承恩《西游記》是明朝的,曹雪芹《紅樓夢》是清朝的,正確順序是①③④②,D符合題意;
其余三項不正確,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識點】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在明朝末年,爆發了李自成起義,1644年,起義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D符合題意;
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分別發生在秦末、東漢后期和唐末,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李自成起義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1.【答案】C
【知識點】張騫的歷史貢獻;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結結合所學可知,西域都護是西漢設置的管理西域的機構,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的管理臺灣地區的機構,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置的管理西藏的機構。因此,題干機構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C符合題意;
中國古代的科舉發明有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排除A;
變法革新有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排除B;
中外交往有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C
【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清朝皇帝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率領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C符合題意;
皇太極時期還未統一中國,排除A;
崇禎皇帝應對的主要是滿族的入侵,排除B;
順治帝未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23.【答案】D
【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清朝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起來,開墾的土地逐年增加,D符合題意;
休養生息政策是經濟政策方面的原因,排除A;
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不能使勃勃面積增加,排除B;
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放松,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A
【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圖片“畫面描繪了蘇州布業、飲食業等260余家店鋪的招牌”并結合所學可知,畫面描繪了乾隆時期蘇州繁華的市井風情,反映了清朝商品經濟的繁榮,A符合題意;
清朝閉關鎖國,所以圖畫不能反映清朝對外貿易的發達,排除B;
題干沒有涉及經濟結構的變化,排除C;
題干不能明確表現商幫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社會安定,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清朝時期人口快速增長。玉米、甘薯和馬鈴薯屬于美洲高產農作物,比我國傳統的農作物產量高很多。它們的引種和推廣,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利于緩解人口增長壓力,促進了清朝人口的增長,A符合題意;
材料并未涉及商幫方面,比如晉商、微商等,排除B;
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完成了,排除C;
材料內容與生態環境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答案】D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以后,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相繼興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和殖民掠奪。與此同時“康乾盛世"使中國封建社會走到末世,危機四伏的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強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可知這里的“局勢”指的是中央集權登峰造極,已到窮途末路,D符合題意;
政局的穩固,與“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的內容不符,此前中國的政局也基本穩定,排除A;
民族關系,在題干內容沒有涉及,與“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的內容不符,排除B;
經濟的發展,與“17世紀興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中國傳統的任何一個王朝相異其趣”的內容不符,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有所發展,只是相對于同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而言,已經落后,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君主專制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答案】C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雍正皇帝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中國社會進步,成為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個重要原因,C符合題意;
重農抑商的政策并沒有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排除A;
題干強調的是重農抑商政策,與加強君主專制無關,排除B;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中外貿易,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閉關鎖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閉關鎖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8.【答案】D
【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是京劇中不同角色的臉譜,D符合題意;
唐詩是文學形式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
宋詞是文學形式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
元曲兼具文學和藝術,但沒有臉譜的劃分,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京劇的知識。難度適中,準確識讀圖片,掌握京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答案】C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選擇海洋是指殖民擴張,選擇陸地則是指針對殖民擴張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C符合題意;
忽視海防的重要性,不符合18世紀中國的實際情況,排除A;
放棄了一切對外貿易,該說法過于絕對,清朝時期保留廣州十三行通商,排除B;
加強發展陸路交通,與題干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閉關鎖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閉關鎖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0.【答案】B
【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據材料“19世紀初年的流行語: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可知,這句話是說,你學的知識再多,看的詩書再多,如果沒看過《紅樓夢》,那也就不算真正的懂知識、不算真正的飽覽群書,材料反映的是19世紀初《紅樓夢》在知識分子中流行,也說明了《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B符合題意;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是在夸《紅樓夢》的價值,不是在說“詩歌不如小說重要”,排除A;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確反映了《紅樓夢》的流行,的確可以說明當時讀《紅樓夢》很時尚,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排除C;
材料是在用對比夸張的手法夸獎《紅樓夢》但“中國所有的詩書都不如《紅樓夢》好”的說法過于絕對了,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紅樓夢》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樓夢》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1.【答案】(1)核心:存百姓。盛世:貞觀之治。
(2)盛世:開元盛世。
(3)使節:遣唐使。和尚:鑒真。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貞觀之治。根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年號貞觀,所以,他在位期間創造的盛世被稱為貞觀之治。
(2)本題考查開元盛世。根據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并結合所學知識,開元為唐玄宗年號,所以,詩中描繪的是開元盛世。
(3)本題考查唐朝的對外交往。結合所學知識,當時日本來華使節稱為遣唐使。和尚: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時期主動去日本宣傳中華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鑒真。鑒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為中日交往的見證。
故答案為:
(1)核心:存百姓。盛世:貞觀之治。
(2)盛世:開元盛世。
(3)使節:遣唐使。和尚:鑒真。
【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唐朝的對外交往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核心:根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年號貞觀,所以,他在位期間創造的盛世被稱為貞觀之治。
(2)盛世:根據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并結合所學知識,開元為唐玄宗年號,所以,詩中描繪的是開元盛世。
(3)使節:結合所學知識,當時日本來華使節稱為遣唐使。和尚: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時期主動去日本宣傳中華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鑒真。鑒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為中日交往的見證。
32.【答案】(1)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消極意義: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依據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 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根據材料一“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和所學可知是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本題考查閉關鎖國。根據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和所學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消極意義:根據材料二“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可知是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根據所學可知是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故答案為:
(1)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消極意義: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閉關鎖國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意義:依據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 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根據材料一“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和所學可知是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2)政策:根據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和所學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消極意義:根據材料二“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可知是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根據所學可知是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33.【答案】(1)朝代:元朝。
制度:行省制度。
(2)名稱:錦衣衛、東廠和西廠。
(3)皇帝:雍正帝。變化: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軍機處的設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行省制度。根據材料一圖片“行中書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A處應填寫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書省負責行政,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設置了10個行省。制度:元朝實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行省設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
(2)本題考查明朝的特務機構。根據題干“材料一中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等信息和所學可知,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B處應填寫的地方機構是三司;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后來又設西廠,對百姓官吏進行監視、逮捕和處罰。東廠和錦衣衛合稱為“廠衛”,成為明朝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
(3)本題考查軍機處。據材料二“(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帝時撤銷,軍國大事由皇帝決斷,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后傳達給中央和地方部門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直接聽命與皇帝。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變化: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權加強,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綜合兩則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故答案為:
(1)朝代:元朝。
制度:行省制度。
(2)名稱:錦衣衛、東廠和西廠。
(3)皇帝:雍正帝。變化: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點評】本題考查行省制度、特務機構、軍機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朝代:根據材料一圖片“行中書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A處應填寫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書省負責行政,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設置了10個行省。制度:元朝實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行省設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
(2)名稱:根據題干“材料一中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等信息和所學可知,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B處應填寫的地方機構是三司;C處指的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后來又設西廠,對百姓官吏進行監視、逮捕和處罰。東廠和錦衣衛合稱為“廠衛”,成為明朝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
(3)皇帝:據材料二“(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帝時撤銷,軍國大事由皇帝決斷,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后傳達給中央和地方部門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直接聽命與皇帝。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變化: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權加強,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綜合兩則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隆林| 修文县| 桦南县| 包头市| 辉县市| 佛山市| 天峻县| 武威市| 若尔盖县| 鹤峰县| 兴海县| 四川省| 军事| 凤庆县| 明溪县| 梁河县| 台安县| 兰考县| 泸定县| 常山县| 曲阜市| 深泽县| 琼中| 翁牛特旗| 资中县| 元谋县| 衡南县| 濮阳市| 额尔古纳市| 邹平县| 大丰市| 和政县| 湖北省| 静安区| 阳春市| 越西县| 堆龙德庆县| 蕉岭县| 仪陇县|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