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道小題,每題2分,共計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
1.(2024八下·莊浪期末)我國當代著名詩人何其芳在《我們最偉大的節日》中寫道:“在新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啊,你終于在舊中國的母體內生長、壯大、成熟,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于誕生了。”這個“東方的巨人”的誕生(  )
A.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B.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C.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D.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答案】A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新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啊,你終于在舊中國的母體內生長,壯大,成熟,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于誕生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方巨人”的誕生指的是新中國的誕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A項正確;第一個五年計劃,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時間不符,排除B項;
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排除C項;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2.(2024八下·莊浪期末)在志愿軍出國作戰的同時,我國的工人、農民響應號召,提出了“工廠就是戰場,機器就是槍炮”“要人有人,要糧有糧”的口號。廣大青年也積極報名參軍赴朝參戰。這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是(  )
A.志愿軍戰士英勇作戰 B.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
C.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D.世界愛好和平國家的支持
【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我國的工人、農民響應號召,提出了‘工廠就是戰場,機器就是槍炮’‘要人有人,要糧有糧’的口號”“廣大青年也積極報名參軍赴朝參戰”說明抗美援朝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C項正確;
“志愿軍戰士英勇作戰”的主要表現是志愿軍將士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抱起炸藥包、手握爆破筒沖入敵群,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敢于“空中拼刺刀”等,黃繼光、邱少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題干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并不強大,排除B項;
“世界愛好和平國家的支持”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戰爭,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3.(2024八下·莊浪期末)他是人民的好公仆,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他以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他”是(  )
A.焦裕祿 B.王進喜 C.雷鋒 D.鄧稼先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黨的好干部”可知,焦裕祿任蘭考縣書記,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 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A項正確;
王進喜是石油工人,不是干部,排除B項;
雷鋒是解放軍好戰士,排除C項;
鄧稼先被稱為“兩彈元勛”,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焦裕祿,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4.(2024八下·莊浪期末)如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示意圖。圖中②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
A.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B.鄧小平理論
C.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C
【知識點】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根據“中共十九大”結合所學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C項正確;
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排除A項;
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
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5.(2024八下·莊浪期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和諧共處,民族分布總體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為了更好的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我國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民主集中制
【答案】B
【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項正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6.(2024八下·莊浪期末)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治理體系日益完善,經濟實現跨越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是(  )
A.大力倡導新發展理念 B.“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部署
C.香港回歸祖國的影響 D.“一國兩制”構想的貫徹落實
【答案】D
【知識點】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解析】【分析】據材料“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治理體系日益完善,經濟實現跨越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澳門回歸祖國后,中央政府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全力支持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故澳門的經濟發展主要得益于“一國兩制”的貫徹落實,D項正確;
大力倡導新發展理念不是針對澳門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排除A項;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部署不是澳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
香港回歸祖國的影響不是澳門經濟繁榮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國兩制”,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7.(2024八下·莊浪期末)1987年,回鄉探親尋祖的臺灣同胞與久別重逢的親人傾訴分離之苦;在大陸一些親人離散比較多的省份,廣播、電視里不斷地播送尋找親人的啟事。這一現象的出現得益于(  )
A.海峽兩岸“三通”儀式的啟動 B.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
C.習近平同馬英九新加坡會晤 D.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
【答案】B
【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
【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 “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 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同胞近 40 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B項正確;
兩岸三通的實現是在2008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
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是2015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
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海峽兩岸交流,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海峽兩岸關系的相關史實。
8.(2024八下·莊浪期末)1949年4月23日,在泰州白馬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宣布成立。這支“海軍部隊”是(  )
A.東海艦隊 B.南海艦隊
C.華東軍區海軍 D.北海艦隊
【答案】C
【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夕,籌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是華東軍區海軍,C項正確;
東海艦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
南海艦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北海艦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海軍建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新中國海軍建設的相關史實。
9.(2024八下·莊浪期末)1965年5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的戰略過時了,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戰略。這是因為中國當時(  )
A.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B.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
C.成功培育了秈型雜交水稻 D.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
【答案】A
【知識點】“兩彈一星”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65年”、“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戰略”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A項正確;
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兩彈一星,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現代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
10.(2024八下·莊浪期末)隨著轎車逐步進入千家萬戶,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凸顯。如今倡導綠色出行,國家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掀起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這一變化反映出(  )
A.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 B.電信產業的快速發展
C.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 D.人們生活觀念的優化
【答案】D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如今倡導綠色出行,國家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掀起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可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觀念也不斷優化,D項正確;
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與材料反映內容無關,材料強調觀念的變化,排除A項;
電信產業的快速發展與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無關,排除B項;
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與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生活風俗的變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現代生活風俗變化的相關史實。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道小題,11、12題為材料題,每題10分,13題為問答題,10分,共計30分)
11.(2024八下·莊浪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于1952年基本結束……全面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完全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而且通過沒收地主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配給貧苦農民的辦法,改善了農村貧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縮小了農村的貧富差距。
——摘編自李良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
材料二 1953年,中央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以后,基本上實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化。隨后,開始向土地、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的高級農業合作社轉變。到1956年,全國基本上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摘編自歐陽淞《寫給中學生的中國共產黨歷史》
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鄧小平稱之為“農民的偉大創舉”,在這種制度下,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把經營權即耕種權承包給農民家庭。……農村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
——摘編自田紀云《回顧中國農村改革歷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完成的重要意義。指出此次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哪些階段?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的試點在哪里?
【答案】(1)意義: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階段: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變化: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試點:安徽鳳陽小崗村。
【知識點】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 (1)意義:根據材料一“全面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完全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根據“而且通過沒收地主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配給貧苦農民的辦法,改善了農村貧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縮小了農村的貧富差距。”可歸納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法律依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
(2)階段:根據材料二“1953年,中央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以后,基本上實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化。隨后,開始向土地、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的高級農業合作社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作用:根據材料三“農村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可歸納出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歸納出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試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故答案為:(1)意義: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2)階段: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變化: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3)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試點:安徽鳳陽小崗村。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土地改革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以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1)意義:根據材料一“全面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完全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根據“而且通過沒收地主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配給貧苦農民的辦法,改善了農村貧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縮小了農村的貧富差距。”可歸納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法律依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
(2)階段:根據材料二“1953年,中央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以后,基本上實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化。隨后,開始向土地、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的高級農業合作社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作用:根據材料三“農村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可歸納出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歸納出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試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2.(2024八下·莊浪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基本接受了蘇聯的意見,但在投資規模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在產業布局上,將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由原定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改為國防建設項目近一半安排在西部,從而平衡了工業發展的布局,使內地工業得以建立與發展。
——摘編自霞飛《毛澤東第一次對蘇聯說“不”》
材料二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央認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陷是權力過于集中。”次年,國務院宣布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到1984年,又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中,政府對國營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進而改為股份制。
——摘編自《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材料三 自1980年下半年開始,4個經濟特區相繼投入開發建設。短短幾年時間,特區經濟迅速崛起。僅以廈門特區為例,從開始興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引進了一批設備和技術成果。1983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一五”計劃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成就。
(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重要作用。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目前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答案】(1)特點:學習蘇聯的經驗;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成就: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等;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即可)
(2)措施: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把撥款改為貸款;實行股份制改革。(答出任意兩點即可)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3)作用: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對外開放格局: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知識點】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特區;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基本接受了蘇聯的意見”可知學習蘇聯的經驗;根據材料“但在投資規模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可知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根據材料“在產業布局上,將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由原定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改為國防建設項目近一半安排在西部”可知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
成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故“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成就主要有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
(2)措施:根據材料“國務院宣布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可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根據材料“又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中”可知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根據材料“政府對國營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可知把撥款改為貸款;根據材料“進而改為股份制”可知實行股份制改革。
中心環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3)作用:根據材料“從開始興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引進了一批設備和技術成果”可知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據材料“1983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可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對外開放格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故答案為:(1)特點:學習蘇聯的經驗;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成就: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等;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即可)(2)措施: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把撥款改為貸款;實行股份制改革。(答出任意兩點即可)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3)作用: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對外開放格局: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考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史實。
(3)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對外開放格局的相關歷史知識。
(1)特點:根據材料“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基本接受了蘇聯的意見”可知學習蘇聯的經驗;根據材料“但在投資規模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可知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根據材料“在產業布局上,將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由原定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改為國防建設項目近一半安排在西部”可知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
成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故“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成就主要有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
(2)措施:根據材料“國務院宣布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可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根據材料“又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中”可知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根據材料“政府對國營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可知把撥款改為貸款;根據材料“進而改為股份制”可知實行股份制改革。
中心環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3)作用:根據材料“從開始興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引進了一批設備和技術成果”可知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據材料“1983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可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對外開放格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13.(2024八下·莊浪期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面對紛繁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工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1)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哪一外交原則?簡述這一外交原則的主要內容。指出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于哪一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指出1972年尼克松訪華取得的外交成果。
(3)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了怎樣的外交布局?列舉兩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的具體表現。
【答案】(1)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方針:“求同存異”的方針。
(2)時間:1971年。外交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外交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具體表現: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兩點即可)
【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原則:據所學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內容:據所學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方針:據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時間: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外交成果:據所學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外交布局:據所學可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 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具體表現: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表現在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
故答案為:(1)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方針:“求同存異”的方針。(2)時間:1971年。外交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3)外交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具體表現: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兩點即可)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外交,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新中國外交的相關歷史知識。
(1)外交原則:據所學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內容:據所學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方針:據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時間: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外交成果:據所學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外交布局:據所學可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 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具體表現: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表現在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
1 / 1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道小題,每題2分,共計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
1.(2024八下·莊浪期末)我國當代著名詩人何其芳在《我們最偉大的節日》中寫道:“在新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啊,你終于在舊中國的母體內生長、壯大、成熟,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于誕生了。”這個“東方的巨人”的誕生(  )
A.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B.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C.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D.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2.(2024八下·莊浪期末)在志愿軍出國作戰的同時,我國的工人、農民響應號召,提出了“工廠就是戰場,機器就是槍炮”“要人有人,要糧有糧”的口號。廣大青年也積極報名參軍赴朝參戰。這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是(  )
A.志愿軍戰士英勇作戰 B.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
C.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D.世界愛好和平國家的支持
3.(2024八下·莊浪期末)他是人民的好公仆,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他以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他”是(  )
A.焦裕祿 B.王進喜 C.雷鋒 D.鄧稼先
4.(2024八下·莊浪期末)如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示意圖。圖中②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
A.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B.鄧小平理論
C.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2024八下·莊浪期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和諧共處,民族分布總體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為了更好的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我國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民主集中制
6.(2024八下·莊浪期末)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治理體系日益完善,經濟實現跨越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是(  )
A.大力倡導新發展理念 B.“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部署
C.香港回歸祖國的影響 D.“一國兩制”構想的貫徹落實
7.(2024八下·莊浪期末)1987年,回鄉探親尋祖的臺灣同胞與久別重逢的親人傾訴分離之苦;在大陸一些親人離散比較多的省份,廣播、電視里不斷地播送尋找親人的啟事。這一現象的出現得益于(  )
A.海峽兩岸“三通”儀式的啟動 B.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
C.習近平同馬英九新加坡會晤 D.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
8.(2024八下·莊浪期末)1949年4月23日,在泰州白馬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宣布成立。這支“海軍部隊”是(  )
A.東海艦隊 B.南海艦隊
C.華東軍區海軍 D.北海艦隊
9.(2024八下·莊浪期末)1965年5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的戰略過時了,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戰略。這是因為中國當時(  )
A.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B.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
C.成功培育了秈型雜交水稻 D.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
10.(2024八下·莊浪期末)隨著轎車逐步進入千家萬戶,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凸顯。如今倡導綠色出行,國家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掀起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這一變化反映出(  )
A.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 B.電信產業的快速發展
C.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 D.人們生活觀念的優化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道小題,11、12題為材料題,每題10分,13題為問答題,10分,共計30分)
11.(2024八下·莊浪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于1952年基本結束……全面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完全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而且通過沒收地主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配給貧苦農民的辦法,改善了農村貧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縮小了農村的貧富差距。
——摘編自李良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
材料二 1953年,中央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以后,基本上實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化。隨后,開始向土地、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的高級農業合作社轉變。到1956年,全國基本上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摘編自歐陽淞《寫給中學生的中國共產黨歷史》
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鄧小平稱之為“農民的偉大創舉”,在這種制度下,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把經營權即耕種權承包給農民家庭。……農村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
——摘編自田紀云《回顧中國農村改革歷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完成的重要意義。指出此次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哪些階段?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的試點在哪里?
12.(2024八下·莊浪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基本接受了蘇聯的意見,但在投資規模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在產業布局上,將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由原定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改為國防建設項目近一半安排在西部,從而平衡了工業發展的布局,使內地工業得以建立與發展。
——摘編自霞飛《毛澤東第一次對蘇聯說“不”》
材料二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央認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陷是權力過于集中。”次年,國務院宣布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到1984年,又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中,政府對國營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進而改為股份制。
——摘編自《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材料三 自1980年下半年開始,4個經濟特區相繼投入開發建設。短短幾年時間,特區經濟迅速崛起。僅以廈門特區為例,從開始興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引進了一批設備和技術成果。1983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一五”計劃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成就。
(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重要作用。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目前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13.(2024八下·莊浪期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面對紛繁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工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1)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哪一外交原則?簡述這一外交原則的主要內容。指出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于哪一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指出1972年尼克松訪華取得的外交成果。
(3)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了怎樣的外交布局?列舉兩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的具體表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新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啊,你終于在舊中國的母體內生長,壯大,成熟,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于誕生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方巨人”的誕生指的是新中國的誕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A項正確;第一個五年計劃,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時間不符,排除B項;
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排除C項;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我國的工人、農民響應號召,提出了‘工廠就是戰場,機器就是槍炮’‘要人有人,要糧有糧’的口號”“廣大青年也積極報名參軍赴朝參戰”說明抗美援朝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C項正確;
“志愿軍戰士英勇作戰”的主要表現是志愿軍將士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抱起炸藥包、手握爆破筒沖入敵群,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敢于“空中拼刺刀”等,黃繼光、邱少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題干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并不強大,排除B項;
“世界愛好和平國家的支持”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戰爭,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3.【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黨的好干部”可知,焦裕祿任蘭考縣書記,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 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A項正確;
王進喜是石油工人,不是干部,排除B項;
雷鋒是解放軍好戰士,排除C項;
鄧稼先被稱為“兩彈元勛”,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焦裕祿,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4.【答案】C
【知識點】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根據“中共十九大”結合所學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C項正確;
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排除A項;
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
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5.【答案】B
【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項正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6.【答案】D
【知識點】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解析】【分析】據材料“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治理體系日益完善,經濟實現跨越發展,GDP增長10倍以上,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澳門回歸祖國后,中央政府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全力支持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故澳門的經濟發展主要得益于“一國兩制”的貫徹落實,D項正確;
大力倡導新發展理念不是針對澳門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排除A項;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部署不是澳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
香港回歸祖國的影響不是澳門經濟繁榮發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國兩制”,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7.【答案】B
【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
【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 “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 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同胞近 40 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B項正確;
兩岸三通的實現是在2008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
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是2015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
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海峽兩岸交流,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海峽兩岸關系的相關史實。
8.【答案】C
【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夕,籌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是華東軍區海軍,C項正確;
東海艦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
南海艦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北海艦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海軍建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新中國海軍建設的相關史實。
9.【答案】A
【知識點】“兩彈一星”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65年”、“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戰略”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A項正確;
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兩彈一星,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現代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
10.【答案】D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如今倡導綠色出行,國家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掀起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可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觀念也不斷優化,D項正確;
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與材料反映內容無關,材料強調觀念的變化,排除A項;
電信產業的快速發展與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無關,排除B項;
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與交通領域新一輪革命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生活風俗的變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現代生活風俗變化的相關史實。
11.【答案】(1)意義: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階段: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變化: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試點:安徽鳳陽小崗村。
【知識點】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 (1)意義:根據材料一“全面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完全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根據“而且通過沒收地主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配給貧苦農民的辦法,改善了農村貧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縮小了農村的貧富差距。”可歸納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法律依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
(2)階段:根據材料二“1953年,中央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以后,基本上實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化。隨后,開始向土地、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的高級農業合作社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作用:根據材料三“農村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可歸納出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歸納出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試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故答案為:(1)意義: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2)階段: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變化: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3)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試點:安徽鳳陽小崗村。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土地改革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以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1)意義:根據材料一“全面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完全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根據“而且通過沒收地主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配給貧苦農民的辦法,改善了農村貧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縮小了農村的貧富差距。”可歸納出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了貧富差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法律依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
(2)階段:根據材料二“1953年,中央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以后,基本上實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化。隨后,開始向土地、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的高級農業合作社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由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作用:根據材料三“農村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可歸納出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歸納出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試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2.【答案】(1)特點:學習蘇聯的經驗;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成就: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等;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即可)
(2)措施: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把撥款改為貸款;實行股份制改革。(答出任意兩點即可)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3)作用: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對外開放格局: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知識點】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特區;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基本接受了蘇聯的意見”可知學習蘇聯的經驗;根據材料“但在投資規模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可知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根據材料“在產業布局上,將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由原定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改為國防建設項目近一半安排在西部”可知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
成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故“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成就主要有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
(2)措施:根據材料“國務院宣布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可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根據材料“又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中”可知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根據材料“政府對國營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可知把撥款改為貸款;根據材料“進而改為股份制”可知實行股份制改革。
中心環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3)作用:根據材料“從開始興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引進了一批設備和技術成果”可知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據材料“1983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可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對外開放格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故答案為:(1)特點:學習蘇聯的經驗;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答出任意兩點即可)成就: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等;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即可)(2)措施: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把撥款改為貸款;實行股份制改革。(答出任意兩點即可)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3)作用: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對外開放格局: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考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史實。
(3)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對外開放格局的相關歷史知識。
(1)特點:根據材料“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基本接受了蘇聯的意見”可知學習蘇聯的經驗;根據材料“但在投資規模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可知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根據材料“在產業布局上,將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由原定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改為國防建設項目近一半安排在西部”可知平衡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布局。
成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故“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成就主要有新建寶成鐵路;新建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通車;青藏公路通車;新藏公路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
(2)措施:根據材料“國務院宣布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可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根據材料“又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中”可知實行經營責任制(把承包制引入企業改革);根據材料“政府對國營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可知把撥款改為貸款;根據材料“進而改為股份制”可知實行股份制改革。
中心環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3)作用:根據材料“從開始興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引進了一批設備和技術成果”可知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據材料“1983年與1978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可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對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對外開放格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13.【答案】(1)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方針:“求同存異”的方針。
(2)時間:1971年。外交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外交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具體表現: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兩點即可)
【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原則:據所學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內容:據所學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方針:據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時間: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外交成果:據所學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外交布局:據所學可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 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具體表現: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表現在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
故答案為:(1)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方針:“求同存異”的方針。(2)時間:1971年。外交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3)外交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具體表現: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兩點即可)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外交,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新中國外交的相關歷史知識。
(1)外交原則:據所學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內容:據所學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方針:據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時間: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外交成果:據所學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外交布局:據所學可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 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具體表現: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作用,表現在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舉辦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微山县| 克东县| 金寨县| 岳普湖县| 昌乐县| 曲阜市| 大足县| 华蓥市| 黄平县| 逊克县| 柞水县| 松滋市| 平山县| 龙川县| 晋城| 景德镇市| 昆明市| 怀来县| 鄂托克前旗| 苏尼特右旗| 东平县| 县级市| 盐池县| 嘉禾县| 西城区| 莎车县| 舟曲县| 綦江县| 樟树市| 新乐市| 榆中县| 广德县| 苏州市| 从江县| 中卫市| 阿拉善左旗| 武隆县| 小金县| 镇安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