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鳳鳴山中學教共體學校2024一2025學年度下期是關于歷史事實的基本判斷。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初2024級歷史半期試題A.古人類會制作和使用工具B.漢武帝時,開辟海上絲綢之路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D.魏晉時期,統治階層大力宣揚佛教4.我國古代科技文化絢麗多彩,下列有關人物與成就敘述正確的是()考試說明:1.考試時間:45分鐘:2.試題總分50分;3.試卷頁數6頁選項人物成就注意事項:A扁鵲主編《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B祖沖之最早提出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創制當時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千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蔡倫著《傷寒雜病論》,還發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預防疾病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D司馬遷編寫紀傳體通史《史記》,有重要的史學和文學價值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5.如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一、選釋題(本大題15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事項概況出處1.文物往往會以獨特的方式訴說歷史。下列文物共同反映出我國原始陶器()公元605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經6個月《隋書·煬帝紀》修通通濟渠修成。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經1個《隋書·場帝紀》修通永濟渠月,修成。改造邗溝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數十萬,數月,修成。《資治通鑒·煬帝紀》甲河南三門峽出土的彩陶盆乙山西襄汾出土的彩繪龍紋陶盆A,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B,百姓賦役沉重C.中央集權受到嚴峻挑戰A,源于南方勞動實踐B,蘊含豐富的儒學思想D.水陸交通便捷C.證實早期國家誕生D.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6.三省六部制在一般情況下,皇帝不能越過三省直接下詔書,也不能直接指揮全國。三省在制2.下圖是小哲同學用于大單元學習的時空定位,它最適合用于研究(度上對皇權加以制約,避免了君主能力不足造成的失誤。這表明,三省六部制()A.有效地制約了相權B.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兼并戰爭C.改善了地方行政D.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犬戎爭霸戰爭改革變法六國一統政治滅西周秦朝建立7.何懷宏在《選舉社會及其終結》中對寒門子弟占入仕(成為政府官員)群體的比例有如下統春狀時期刀戰國時期計。據此可知(分元單分石彈分朝代東晉隋朝唐朝北宋771年770年經濟鐵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城、工商業榮比例4%17.2%24.5%46.1%A.官員選拔注重門第B.地方行政日益完善文化《詩經入楚辭百家爭鳴C.選官制度不斷發展D.世家大族壟斷教有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B.春秋戰國動蕩變化8.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唐詩風格多樣,題材廣泛,展示了廣闊的生活畫C.秦統一六國的過程D.中國古代生產發展卷。下列詩句最能反映“開元盛世”景象的是()3.學習歷史要分清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解釋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B.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C.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024級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2024級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2024 級歷史學科半期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D B D C A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A B C B A二、選擇題16.(13 分)【答案】(1)分封制(1 分);郡縣制(1 分)。目的:加強中央集權(或為了維護國家統一)(2 分)。(2)措施:實行推恩令(1 分);歷史作用: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或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1 分)(3)不同:宋朝在地方上設立多個平行機構,權力分散(1 分);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權力相對集中(1 分)。宋朝的制度設計意圖是防止地方形成強大的權力中心,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1 分);元朝行省制度主要是為了管理廣袤疆土,適應其版圖遼闊的統治需要(1分)。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或有利于元朝對廣大地域進行有效管轄);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國古代地方行制制度的重大變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每點 1 分,任選其中兩點)。(4)認識:制度創新要適應時代和國情的發展需求;制度創新有利于社會進步國家發展。(1 分)17. 15 分【答案】(1)影響: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使社會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局面;隋朝創立的制度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每點 1 分,共 3 分)(2)特點:大都位于大運河沿岸;集中于大興、洛陽等重要北方城市。(每點 1 分,共 2分)原因: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水利工程的興修;生產工具的發明和使用;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每點 1 分,共 4 分)(3)特點:作品多(1 分);作家多(1 分);作品由貴族化向平民化發展(或逐漸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2 分)。(4)啟示:社會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統治者的勵精圖治;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社會全面發展帶來文教的昌盛。(一點 2 分)18. 7 分【答案】【角度一、二】論點:交流促進發展 (杰出的人物推動社會發展)唐太宗時期,玄奘西行印度求取真經,研習佛法,為大唐帶回大量佛經,促進大唐佛教的發展和中印文化交流。唐玄宗時期,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成功抵達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和傳播大唐文化,為中日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綜上,世界因交流更精彩,文明因互鑒更進步。【角度三】觀點:正確處理民族關系促進國家發展。東漢光武帝允許北方各族內遷,為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民族融合,鞏固了東漢的統治基礎。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絲綢以及佛經、醫藥、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發展,密切了唐蕃的文化交流。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幾十年的戰爭,雙方保持百余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綜上,友好的民族關系是社會穩定和諧的保障,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發展。【角度四】觀點:統治者勵精圖治推動國家發展。漢文帝與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三十稅一減輕農民負擔,還省減徭役與刑罰,使西漢經濟恢復、社會穩定,成就了“文景之治”。唐玄宗在位前期,大力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綜上,統治者唯有愛惜民力、勤勉為政,方能開創國家繁榮興旺之局面。【角度五】觀點:制度創新(先進的制度)促進國家發展。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創立并發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各種權力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治,便利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綜上,我國古代一系列制度的創新,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國家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重慶市鳳鳴山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答案.docx 重慶市鳳鳴山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圖片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