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1.(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山西、湖北兩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的圖片。據此推知,當時( )玉獸面 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 玉神人頭像 石家河遺址位于湖北天門,距今約4600--4000年A.南北經濟差距明顯 B.青銅雕刻技術成熟C.統一政權已經建立 D.兩地存在文化交流2.(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甲骨文“周”字的構形及釋文。據此推測古代“周”字的出現可能源于( )郭沫若先生認為“像田中有種植之形”,其中的黑點是禾稼之形。A.農業生產 B.祭祀禮儀 C.部落聯盟 D.兼并戰爭3.(2025·清城模擬)秦權是秦朝稱重的標準器,除傳世品外,在陜西、咸陽、臨潼、寶雞等地均曾出土。權的周圍刻有詔書。這表明秦朝( )A.統一度量衡 B.法律制度嚴苛C.推行郡縣制 D.軍事力量強大4.(2025·清城模擬)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向云南地區的滇王頒發“滇王之印”金印,向羌族首領授予“漢歸義羌長”青銅印。這一舉措( )A.加強邊疆軍事防御 B.促進國家大一統C.推行全面漢化政策 D.加強地方自主權5.(2025·清城模擬)北魏在洛陽設置崦嵫館接待西域使節及商人,還設有慕義里供其居住,僑居洛陽的西域人達一萬多家。該現象表明( )A.民族政權并立局面形成 B.洛陽成為世界經濟中心C.江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D.絲綢之路仍在發揮作用6.(2025·清城模擬)隋朝統一后面臨新的歷史任務,即把分離近三百年的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兩個經濟區域連接起來,用南方的錢糧賦稅支持北方的對敵斗爭。為此,隋朝采取的重要舉措是A.修建長城 B.開鑿大運河 C.三征遼東 D.開創科舉制7.(2025·清城模擬)唐太宗時期,對于死刑犯的執行有嚴格規定,京畿地區需五次復奏,地方三次復奏。這體現了唐太宗( )A.嚴刑峻法,維護統治 B.重視農業,休養生息C.仁政慎刑,減少冤案 D.完善科舉,選拔人才8.(2025·清城模擬)北宋時期,宋遼和宋夏之間通過榷場進行貿易。從貿易物品來看,宋向遼和西夏輸出茶葉、絲織品、瓷器等,遼和西夏向宋輸出牲畜、皮毛等。這表明榷場貿易( )A.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B.使北宋獲得了貿易順差C.有利于各民族經濟的互補 D.加強了北宋的軍事力量9.(2025·清城模擬)明初政府發給南直隸徽州府祁門縣農民黃玄生的《直隸開墾事帖》,規定農民開墾拋荒地免除三年稅糧。這反映了明初( )A.鼓勵墾荒,恢復農業生產 B.抑制商業,保護自然經濟C.重視水利,發展灌溉農業 D.加強控制,強化基層管理10.(2025·清城模擬)《本草綱目》對前人的記述逐一進行了詳細記錄、考證、驗證、訂正,全書所列“正誤”70多條。書中還補充了前人未記載的藥物300多種,每種藥物后面還有附方。這表明《本草綱目》( )A.側重總結前代的成果 B.具有嚴謹性與創新性C.以記載新藥物為核心 D.對后世醫學影響有限11.(2025·清城模擬)1836年,旅華英人在《迫切需要與中國締約》的文章中,提出“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們的命令締結,又必須在大炮的瞄準下發生效力”。由此可見( )A.英國意圖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B.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外資企業加緊了對華商品輸出 D.西方侵略加重了人民經濟負擔12.(2025·清城模擬)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須華商自立公司”。這表明( )A.西方侵華手段的轉變 B.開始重視商業經濟發展C.自強求富方針的改變 D.創辦民用企業的迫切性13.(2025·清城模擬)在某次重要會議上,代表們字斟句酌擬定黨的綱領,每通過一條船艙里便會響起一陣掌聲。會議首先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黨綱第一條明確“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14.(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19世紀70-90年代廣東人創辦的部分著名企業,據此可知近代中國時間 創辦人 企業名稱 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1872年 陳啟沅 繼昌隆繅絲廠 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機器繅絲廠1883年 李宗岱 平度招遠金礦 中國第一家規模最大的金屬礦1892年 張振勛 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企業A.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 B.廣東民族資本家勇立潮頭C.工業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 D.民族工業生產均為輕工業15.(2025·清城模擬)1951-1953年春節期間北京市開展了宣傳動員、實物慰問、軍民聯歡、寄送慰問信等擁軍優屬活動。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促進西藏和平解放 B.支援抗美援朝戰爭C.推動土地改革運動 D.實施“一五計劃”16.(2025·清城模擬)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C.農村合作化高潮到來 D.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開展17.(2025·清城模擬)1954年,鞍鋼技術革新展覽會展示了鞍鋼技術革新和基本建設的成就,會上勞模張明山等7人還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各地紛紛學習,推動了全國性生產熱潮。這反映了( )A.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 B.我國向蘇聯學習技術革新C.獨立的工業體系已建立 D.勞動者工業生產熱情高漲18.(2025·清城模擬)下表內容表明中美建交( )1978年10月,中美草簽了《教育交流理解備忘錄》,1979年1月該備忘錄被納入《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之中1979年1月31日下午,鄧小平和卡特總統在白宮簽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1979年1月31日,鄧小平與卡特在華盛頓正式簽署《中美文化交流協定》A.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B.加強兩國科教文化交流C.推動中美兩國經濟發展 D.徹底消除兩國間的矛盾19.(2025·清城模擬)1979年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表明( )A.國有企業改革提上日程 B.農業生產責任制再深化C.對外開放戰略全面實施 D.社會主義公有制需調整20.(2025·清城模擬)1992年鄧小平南方之行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這些談話( )A.推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 B.闡述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C.強調走群眾路線的背景 D.完成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21.(2025·清城模擬)胡夫金字塔尖頂高聳,直指天空,象征法老與太陽神的聯系;秦始皇陵封土堆如山,模擬自然山岳,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兩種建筑風格反映了( )A.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利用 B.建筑技術上的一致性C.建筑功能均強調軍事防御 D.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22.(2025·清城模擬)據14世紀佛羅倫薩商人弗朗切斯科·達蒂尼的賬簿記載,他在普拉托開設的手工工場中,雇傭了數百名工人生產毛紡織品,按件支付工資,產品銷往歐洲各地。這一現象反映了( )A.封建領主與農奴關系的延續 B.資本主義的雇傭關系C.宗教神權對勞動的控制加強 D.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23.(2025·清城模擬)1688年,英國非常議會制定的稅收法明確規定,國王頒發的任何專利特許證、特權許可證和特許狀等,無論授予任何個人、市鎮或法人團體,均不能免除議會所規定的稅收。這一規定反映出當時英國( )A.君主立憲制正式確立 B.國王的權力受議會限制C.國王行政權力被剝奪 D.工業資產階級掌握政權24.(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18世紀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頒布實施的部分法律(法令)簡表,由此可直接研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 )名稱 通過時間 主要內容《皇家公告》 1763年 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墾殖《通貨法》 1764年 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紙幣和使用紙幣償還英國債權人債務《糖稅法》 1764年 對輸入北美殖民地的糖、糖漿、咖啡等商品課以重稅A.過程 B.原因 C.影響 D.地位25.(2025·清城模擬)18世紀以后,鐘表精確的時間計量、機器的運行規律以及車間的規章制度等人為因素,取代了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等自然因素,塑造出全新的勞動節奏。與該變化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新航路開辟 B.資產階級革命C.工業革命 D.兩次世界大戰26.(2025·清城模擬)1854-1868年間,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政治思想和軍事等方面的譯著或著作達數百部。此外,幕府及其開辦的各類講習所聘請各國專家直接授課或指導技術實踐。該舉措的目的是( )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實現國家現代化C.提升日本軍事實力 D.引進西方的科技27.(2025·清城模擬)1921年蘇俄通過了《關于私營出版社》相關法令,涉及到出版領域管理政策的調整,允許私營出版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出版市場,激發出版行業的活力。由此可知,該時期蘇俄( )A.文化產業發展趨于繁榮 B.經濟體制高度集中C.私營出版業占主導地位 D.經濟政策有所調整28.(2025·清城模擬)1933年羅斯福簽署《農業調整法》,內容包括對自愿減少棉花等所謂“基本農產品”生產的農民給予補貼等;1938年,國會再次通過《農業調整法》,內容以穩定農產品價格為核心。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加強國家干預經濟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C.促進新經濟的發展 D.福利制度已經確立29.(2025·清城模擬)下圖為九年級某研學小組整理的“金磚國家”發展歷程中的部分大事記,該小組研究主題最合適的是( )A.物種交流與社會變革 B.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C.資本積累與殖民擴張 D.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30.(2025·清城模擬)2025年1月28日,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它在知識問答、長文本處理、代碼生成和數學能力等方面達到了頂尖水平,開源模型對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據此推知當今世界趨向是( )A.經濟全球化 B.政治多極化 C.社會信息化 D.生活民主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31題12分,32題14分,33題14分,共40分)31.(2025·清城模擬)飲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折射出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陸羽《茶經》余姚田螺出土的陶壺(茶器)——《世上種茶最早的地方一一六千年前寧波先民栽茶考證紀實》材料二 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朝代 唐代(618-907年) 宋代(960-1279年)飲茶法 煎茶法:茶末與水同沸,加鹽調味 點茶法:茶末調膏,注水擊拂成沫茶具 青瓷茶碗 黑釉建盞文化 文人雅集賦詩飲茶 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摘編自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材料三 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整理自《東京夢華錄》《宋史》等(1)材料一包含文獻與實物史料,指出二者可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飲茶方式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歸納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茶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32.(2025·清城模擬)思變求進,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時俱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改良派與革命派在甲午戰爭后相繼登場的初期,即以各自的思想主張表現出了它們的不同面貌,但在維新運動的高潮中,互不干預,且以互為中國的前途履險而默認。但到1903年,孫中山在《敬告同鄉書》中公開宣布:“革命、保皇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他的話表達了對改良派的失望,同時又明確地劃分了革命與改良兩個陣營的界線。——選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新氣象《新青年》(月刊) 新潮社 全國教育聯合會要求政府正式提倡白話文《每周評論》(周刊) 國民社 教育部訓令國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新潮》(月刊) 平民演講團 教育部下令廢除所有文言文教科書《國民》(月刊) 少年中國學會 1918-1919年制定了漢語“注音符號”《少年中國》(月刊) 工讀互助團 1920-1921年白話文被公認為“國語”——改編自(美)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現代中國的知識革命》材料三 (毛澤東思想)它代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中國化,就是把它的普遍原則用之于中國的特定情況。1977年召開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說“在延安中央黨校,毛澤東同志親筆題的四個大字,叫‘實事求是’。我看大慶講‘三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我認為毛澤東倡導的作風,就是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這些話顯然有著鮮明的現實針對性。稍后若干重要事件的發生或重要路線的制定,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整理自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金沖及《20世紀中國史綱(下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初期革命派與改良派關系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革命派與改良派表現的“不同面貌”。(2)根據材料二,歸納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呈現的“新氣象”,并結合所學分析這些“新氣象”所產生的重要影響。(3)根據材料三,指出鄧小平反復強調的“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78年“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重要事件并加以說明。33.(2025·清城模擬)目錄是一本書的索引,是全書內容的提綱挈領。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目錄(節選)第七編 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第26章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一、科學革命的根源 二、科學革命的進程 三、科學革命的意義 四、工業革命的根源 五、工業革命的進程 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 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 第27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國革命 三、啟蒙運動 四、美國革命 五、法國革命 ……材料二 李筠《西方史綱:文明縱橫3000年》目錄(節選)第四章(近)現代 二、翻轉:文藝復興只是文藝? …… 四、擴張:大航海只有血與火? …… 六、蛻變:英國憑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 九、啟蒙:什么是經典的現代性? 十、革命:天地從此煥然一新了嗎?(1)材料一中,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三大要素是什么?請列舉相應的史實各一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兩個標題自擬一個主題,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簡要論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解析】【分析】根據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的玉獸面,距今4300—4000年和石家河遺址位于湖北天門的玉神人頭像,距今約4600—4000年圖片和時間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二者有相似的風格因素,反映了兩個區域存在文化交流,相互影響,D符合題意;“玉獸面”“玉神人頭像”圖片可知,兩處遺址的玉器有很多相似之處,體現不出南北經濟差異明顯,排除A;“玉獸面”“玉神人頭像”不屬于青銅器,無法得出青銅雕刻技術成熟的結論,排除B;從“玉獸面”“玉神人頭像”的相似可以知道兩地存在文化交流,但是無法得出統一政權已經建立的結論,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華文明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A【知識點】甲骨文【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像田中有種植之形”可知,這說明古代“周”字的出現可能源于勞動生產,A符合題意;“周”字的出現與農業有關,題目解釋未涉及祭祀禮儀,排除B;“周”字的出現與農業有關,題目解釋未涉及部落聯盟,排除C;“周”字的出現與農業有關,題目解釋未涉及兼并戰爭,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A【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秦權是秦朝稱重的標準器,除傳世品外,在陜西、咸陽、臨潼、寶雞等地均曾出土。權的周圍刻有詔書”可得出,表明秦始皇通過中央法令強制推行全國統一的度量衡制度。這一舉措是秦朝鞏固中央集權、加強經濟管理的重要措施,A符合題意;秦朝確實以嚴苛法律著稱,題目中信息關于度量衡的標準,與法律內容無關,排除B;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與度量衡無關,排除C;題干信息沒涉及秦國當時軍事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秦朝鞏固統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B【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分析】據題干“滇王之印;漢歸義羌長”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中央政府向云南地區的滇王頒發“滇王之印”金印,向羌族首領授予“漢歸義羌長”青銅印。這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和民族的認可與管轄,象征著這些地區被納入西漢的統治體系,有利于促進國家的大一統,B符合題意;題干中僅提及頒發金印和青銅印,未明確涉及軍事防御相關內容,排除A;題干只是說頒發印信,沒有體現全面漢化政策的推行,比如在文化、習俗、制度等方面的具體漢化措施,排除C;中央政府頒發印信是加強對地方和民族的管理與控制,而不是加強地方自主權,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D【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據題干“北魏在洛陽設置崦嵫館接待西域使節及商人······僑居洛陽的西域人達一萬多家”可知,西域使節及商人通過絲綢之路來到洛陽,說明絲綢之路在北魏時期仍在發揮促進東西方交流的作用,D符合題意;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北魏洛陽與西域的交流往來,未涉及民族政權并立相關內容,排除A;僅從北魏洛陽接待西域使節及商人,不能得出洛陽成為世界經濟中心這一結論,表述過于夸大,排除B;題干中描述的是北魏洛陽(北方地區)的情況,與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絲綢之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B【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把分離近三百年的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兩個經濟區域連接起來,用南方的錢糧賦稅支持北方的對敵斗爭。”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南北經濟聯系,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奠定了后世南北物資調配的基礎,B符合題意;修建長城主要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與題干“連接南北經濟”無關,排除A;三征遼東是隋煬帝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消耗國力且與題干經濟任務無關,排除C;開創科舉制屬于選官制度革新,與經濟區域連接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大運河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據題干“唐太宗時期,對于死刑犯的執行有嚴格規定,京畿地區需五次復奏,地方三次復奏”和所學知識可知,多次復奏要求對死刑案件反復審核,避免草率執行,體現唐太宗“仁政”理念和對生命的重視,符合“慎刑”以減少冤案的目的,C符合題意;嚴刑峻法強調用嚴厲刑罰威懾犯罪,但唐太宗的復奏制度是增加死刑復核步驟,目的是謹慎用刑、減少冤案,體現的是“慎刑”而非“嚴刑”,排除A;重視農業,休養生息與農業經濟相關,而題干討論的是司法程序,兩者無直接關聯,排除B;科舉制雖在唐代發展,但題干內容屬于司法制度范疇,與人才選拔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貞觀之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C【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輸出茶葉、絲織品、瓷器等手工業品,遼和西夏輸出牲畜、皮毛等,雙方通過榷場貿易,能夠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滿足各自的生產生活需求,這體現了各民族經濟的互補性,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經濟的發展,C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宋遼和宋夏之間通過榷場進行的貿易物品交換,沒有直接體現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排除A;材料中沒有提供關于北宋在榷場貿易中進出口貨物價值的比較信息,無法得出北宋獲得了貿易順差的結論,排除B;北宋向遼和西夏輸出的物品主要是茶葉、絲織品、瓷器等,并非軍事物資,而遼和西夏向宋輸出的牲畜等也不能直接等同于軍事力量的增強,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的邊境貿易。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邊境貿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其中就包括鼓勵墾荒。政府發給農民《直隸開墾事帖》,規定開墾拋荒地免除三年稅糧,這是明確的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的政策,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積,恢復農業生產,A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未提及與商業相關的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對開墾荒地的政策,與保護自然經濟和抑制商業無關,排除B;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水利工程建設或發展灌溉農業的信息,重點是在鼓勵農民開墾拋荒地,排除C;材料中沒有涉及到加強對基層管理的內容,只是關于開墾荒地的稅收優惠政策,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本草綱目》對前人記載進行考證、驗證和訂正(如70多條“正誤”),體現了嚴謹性,同時補充300多種新藥物并附方,體現了創新性,B符合題意;《本草綱目》雖總結前人,但更突出糾正與創新,非單純總結,排除A;補充新藥是重要貢獻,但非全書核心,核心是系統整理與糾錯,排除C;《本草綱目》對后世影響深遠,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科技文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分析】據題干“1836年”“《迫切需要與中國締約》”“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們的命令締結,又必須在大炮的瞄準下發生效力”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締結”“大炮的瞄準下發生效力”直接表明英國企圖通過武力威脅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英國在19世紀初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國,亟需將中國變為商品傾銷地,但因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與貿易逆差(如茶葉、絲綢出口遠高于英國工業品輸入),英國難以通過正常貿易獲利。為打破僵局,英國選擇走私鴉片,并最終以武力手段(鴉片戰爭)迫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印證了材料中“刺刀尖下”的威脅邏輯,A符合題意;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簽訂(1842年)及后續不平等條約導致的,而題目中引文時間為1836年(鴉片戰爭前),排除B;鴉片戰爭前,英國主要通過走私鴉片而非合法商品輸出;大規模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是在戰后五口通商之后,1836年尚未發生,排除C;雖然鴉片戰爭后西方侵略確實導致白銀外流、關稅主權喪失等問題,但題干引文更直接指向英國使用武力的動機(打開市場),而非具體經濟后果,因此“西方侵略加重了人民經濟負擔”非材料直接結論,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須華商自立公司’。”和所學知識可知,李鴻章作為洋務派代表,提出“華商自立公司”的直接目的是通過創辦民用企業(如輪船招商局)與外商競爭,保護利權。這體現了應對外來經濟壓力時,發展本國民用企業的緊迫需求,D符合題意;外商航運勢力擴展屬于西方經濟侵略的一部分,但題目中李鴻章的回應并未直接涉及西方侵華手段的變化,而是強調華商自主應對。因此此選項與題意關聯較弱,排除A;洋務運動確實推動了近代工商業發展,但題目中李鴻章的主張更具體,是針對外商競爭壓力提出創辦民用企業,而非泛泛強調“開始重視商業經濟”。因此此選項不夠精準,排除B;洋務運動的自強(軍事工業)與求富(民用企業)方針是延續而非改變。李鴻章主張“華商自立公司”屬于“求富”階段的實踐,而非方針調整,故此選項錯誤,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洋務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后因受法租界巡捕的干擾,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繼續進行。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 ,確定黨的名稱為 “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等內容 ,A符合題意;1922 年召開的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排除B;1923 年中共三大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問題,排除C;1945 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主要內容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B【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世紀70-90年代廣東人創辦的部分著名企業”“繼昌隆繅絲廠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機器繅絲廠、平度招遠金礦是中國第一家規模最大的金屬礦、張裕釀酒公司是中國第一個工業化葡萄酒企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企業處于洋務運動至甲午戰爭前,企業創辦人均為廣東人,反映廣東民族資本家在近代工業化中的引領作用。因此題干信息說明廣東民族資本家勇立潮頭,B符合題意;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題干表格沒涉及地域對比,無法得出工業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排除C;繼昌隆繅絲廠是輕工業、平度招遠金礦是重工業、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是食品工業,“民族工業生產均為輕工業”與題干表格內容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51-1953年春節期間北京市開展了宣傳動員、實物慰問、軍民聯歡、寄送慰問信等擁軍優屬活動”結合所學知識,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北京市開展的擁軍優屬活動旨在通過動員后方群眾支持前線志愿軍,鼓舞士氣并鞏固軍民團結,B符合題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無需持續大規模擁軍動員,排除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與擁軍優屬活動無關,排除C;一五計劃1953年開始,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B【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因此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B符合題意;1952年,全國土地改革完成,農民獲得土地,與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符,排除A;農村合作化高潮到來,是指1953 年我國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沒有聯系,排除C;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開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急于求成,與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沒有聯系,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D【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54年”“勞模張明山等7人還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各地紛紛學習,推動了全國性生產熱潮”可知,1954年,正是我國進行一五計劃期間,技術革新是推動一五計劃的有力措施,而且技術革新推動了中國人民進行積極生產的熱情,這體現出工業化建設激發勞動者生產熱情,D項符合題意;1965年,我國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排除A;一五計劃借鑒了蘇聯經驗,但題干并未反映出蘇聯經驗的信息,排除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一五計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答案】B【知識點】中美建交【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教育交流理解備忘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中美文化交流協定》”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列舉了1978年10月到1979年1月中美兩國簽署的一系列協定,包括《教育交流理解備忘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中美文化交流協定》。這些協定都是關于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表明中美建交加強了兩國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B符合題意;題目材料中的協定主要是關于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沒有直接體現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排除A;題目材料中的協定主要是關于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沒有直接體現推動中美兩國經濟發展,排除C;中美兩國之間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這些協定并不能徹底消除兩國間的矛盾,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美建交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答案】A【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79年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可知,題干描述了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些措施的核心是針對企業的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表明國有企業改革提上日程,A符合題意;農業生產責任制是農村改革的內容,與題干中的“企業”改革無關,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企業的改革,未提及對外開放(如設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等),排除C;題干強調的是企業經營機制改革(如自主權、分配方式),而非公有制本身的調整,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A【知識點】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和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等。這為深化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方向,有力推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A符合題意;闡述中國夢宏偉藍圖是習近平提出,排除B;鄧小平南方談話重點圍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本質等問題展開,未著重強調走群眾路線的背景,排除C;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鄧小平理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胡夫金字塔尖頂高聳,直指天空,象征法老與太陽神的聯系;秦始皇陵封土堆如山,模擬自然山岳,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夫金字塔的尖頂象征法老與太陽神的聯系,體現了對太陽這一自然力量的崇拜;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模擬自然山岳,則體現了對自然山岳的崇拜與利用。這兩種建筑風格都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利用,A符合題意;胡夫金字塔是石質建筑,而秦始皇陵則主要是土質建筑,兩者在材料、結構和建造技術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排除B;胡夫金字塔和秦始皇陵的主要功能都是作為陵墓,而不是軍事防御,排除C;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秦始皇陵位于中國,它們都不屬于邊疆地區,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據題干“據14世紀佛羅倫薩商人弗朗切斯科·達蒂尼的賬簿記載,他在普拉托開設的手工工場中,雇傭了數百名工人生產毛紡織品”和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典型特征是資本家雇傭工人進行生產,工人出賣勞動力獲取報酬,產品面向市場銷售。題干中手工工場主雇傭工人生產,按件付工資,產品銷往各地,完全符合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特點,B符合題意;封建領主與農奴關系下,農奴對領主有很強的人身依附性,且勞動形式和報酬方式與題干中按件支付工資等情況不同,題干現象并非這種關系的延續,排除A;題干中產品銷往歐洲各地,完全沒有涉及宗教神權對勞動控制的相關內容,排除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答案】B【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國王不能通過特許狀免除議會規定的稅收,這直接體現了議會對國王財政特權的制約,結合所學知識,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B符合題意;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排除A;“國王行政權力被剝奪”不符合史實,國王仍保留部分行政權,排除C;工業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反映工業革命后的歷史背景,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墾殖”,“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紙幣和使用紙幣償還英國債權人債務”,“對輸入北美殖民地的糖、糖漿、咖啡等商品課以重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此可直接研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B符合題意;過程是指從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開始,與題干內容“1763--1764年”內容不符,排除A;影響是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題干內容反映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不符,排除C;地位是指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與題干內容反映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美國獨立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美國獨立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8世紀以后,鐘表精確的時間計量、機器的運行規律以及車間的規章制度等人為因素……,塑造出全新的勞動節奏”和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中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工廠制度確立。鐘表精確計時便于工人按時上下班,遵循機器運行規律和車間規章制度成為工人勞動的基本要求,從而塑造出全新勞動節奏,C符合題意;新航路開辟主要是加強世界聯系、引發商業革命等,和勞動節奏改變無關,排除A;資產階級革命是變革政治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路,非改變勞動節奏主因,排除B;兩次世界大戰是大規模戰爭,破壞大,和新勞動節奏塑造沒直接聯系,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答案】B【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1854-1868年(幕末時期)日本大規模引進西方知識和技術,涉及多個領域,并聘請外國專家授課指導。這一階段的舉措是明治維新的前奏,核心目的是通過學習西方實現國家現代化,B符合題意;中央集權是明治政府建立后的措施,題干未體現政治體制改革。排除A;軍事雖是引進內容之一,但題干強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全面學習,目的不限于軍事。排除C;引進西方的科技這是具體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引進推動國家現代化。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治維新 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治維新 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7.【答案】D【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據題干“1921年”“允許私營出版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出版市場,激發出版行業的活力”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允許私營出版社存在,體現了其經濟政策的調整。這與列寧推行的“新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新經濟政策旨在緩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危機,通過允許部分私營經濟和市場機制恢復經濟活力,D符合題意;僅從允許私營出版社存在這一信息,不能直接得出文化產業發展趨于繁榮,這只是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還需要更多關于文化產業具體發展狀況的信息來支撐,排除A;1921年蘇俄實行的是新經濟政策,允許私有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并非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后來斯大林模式的特點,排除B;材料只是說允許私營出版社存在,并沒有提及私營出版業占主導地位,當時蘇俄的經濟主導力量還是國營經濟,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經濟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8.【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這兩部法律都是羅斯福新政時期的重要舉措,旨在應對大蕭條期間農業危機(農產品過剩、價格暴跌、農民破產等問題)。羅斯福新政的核心特點就是國家干預經濟,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調節農業生產、穩定價格、補貼農民,直接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A符合題意;題干未提及社會矛盾(如工人罷工、貧富分化等)是否緩和,而是聚焦于農業經濟政策。雖然新政可能間接緩和矛盾,但題干信息無法直接支持這一結論。排除B;“新經濟”通常指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驅動的經濟形態,與1930年代的農業政策無關。新政的重點是恢復傳統經濟(如農業、工業),而非發展“新經濟”,排除C;福利制度(如社會保障)是羅斯福新政的另一內容(如1935年《社會保障法》),但題干中的《農業調整法》屬于農業經濟政策,與福利制度無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9.【答案】D【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金磚國家”發展歷程大事記可知,金磚國家之間積極開展合作共贏關系,成為推動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因素,該研究小組研究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與合作共贏,D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金磚國家”發展歷程,金磚國家之間交流合作的會議,沒有體現社會變革,排除A;工業革命是兩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擴展世界市場,排除B;新航路開辟后,一些國家進行血腥的貿易和殖民擴張積累原始資本,促進資本主義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外交事業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外交事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答案】C【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解析】【分析】據材料“開源模型對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可知,社會信息化是指在經濟生活全面信息化的進程中,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也逐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大力開發有關人們日常生活內容,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質量的過程。深度求索 DeepSeek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模型,其在數學能力等方面的頂尖水平,以及開源模型對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都體現了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發展,推動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C符合題意;經濟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排除A;政治多極化是指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多個力量中心,相互制衡,共同影響國際政治事務,排除B;生活民主化強調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民主的理念和實踐得到廣泛應用和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信息技術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1.【答案】(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2)本題考查中國茶文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本題考查宋朝茶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點評】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相關。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印證信息: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2)變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特點: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32.【答案】(1)變化: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革命與改良;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2)“新氣象”:出版刊物;成立社團;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精髓:實事求是。事件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說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十一屆三中全會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革命派與改良派關系。根據材料一“互不干預,且以互為中國的前途履險而默認”“同時又明確地劃分了革命與改良兩個陣營的界線”可知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良派主張在中國進行溫和的政治改良運動,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革命派主張在中國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2)本題考查五四運動。根據材料二“《新青年》”“《每周評論》”可知出版刊物;根據材料二“新潮社”“國民社”可知成立社團;根據材料二“正式提倡白話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可知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創辦報刊、組織社團,傳播了進步文化和思想,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通過傳播白話文進行教育改革,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據材料三“毛澤東同志親筆題的四個大字,叫‘實事求是’”可知實事求是。事件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 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 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們急切 地期待走出一條新的社會主義發展 道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故答案為:(1)變化: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革命與改良;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2)“新氣象”:出版刊物;成立社團;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精髓:實事求是。事件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說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十一屆三中全會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點評】本題考查革命派與改良派關系、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變化:根據材料一“互不干預,且以互為中國的前途履險而默認”“同時又明確地劃分了革命與改良兩個陣營的界線”可知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良派主張在中國進行溫和的政治改良運動,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革命派主張在中國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2)“新氣象”:根據材料二“《新青年》”“《每周評論》”可知出版刊物;根據材料二“新潮社”“國民社”可知成立社團;根據材料二“正式提倡白話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可知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創辦報刊、組織社團,傳播了進步文化和思想,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通過傳播白話文進行教育改革,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精髓:根據材料三“毛澤東同志親筆題的四個大字,叫‘實事求是’”可知實事求是。事件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 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 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們急切 地期待走出一條新的社會主義發展 道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33.【答案】(1)三大要素:①科學革命——史實:牛頓力學(達爾文進化論等)②工業革命——史實:蒸汽機的發明(兩次工業革命中的具體史實均可)③政治革命——史實:法國大革命(或俄國1861年改革等)(2)示例一主題: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標題:二、九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示例二主題: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標題:二、四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知識點】文藝復興;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近代世界的科學思想家及其成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工業革命。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科學革命;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工業革命;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政治革命。史實:①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都有杰出貢獻。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頓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牛頓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了一大步。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在這本書中,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指出:物種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經歷了由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的,而是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也是進化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物種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②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投入使用,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③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本題考查資本主義興起的相關知識。小論文: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擬定具體的論題,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材料標題分別反映了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史實。如選擇標題:二、九,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擬定主題為: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然后結合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進行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最后進行總結: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如選擇標題:二、四,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擬定主題為: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然后結合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之間的聯系及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影響,進行解讀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最后進行總結: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故答案為:(1)三大要素:①科學革命——史實:牛頓力學(達爾文進化論等)②工業革命——史實:蒸汽機的發明(兩次工業革命中的具體史實均可)③政治革命——史實:法國大革命(或俄國1861年改革等)(2)示例一主題: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標題:二、九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示例二主題: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標題:二、四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要素: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科學革命;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工業革命;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政治革命。史實:①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都有杰出貢獻。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頓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牛頓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了一大步。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在這本書中,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指出:物種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經歷了由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的,而是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也是進化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物種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②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投入使用,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③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小論文: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擬定具體的論題,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材料標題分別反映了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史實。如選擇標題:二、九,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擬定主題為: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然后結合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進行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最后進行總結: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如選擇標題:二、四,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擬定主題為: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然后結合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之間的聯系及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影響,進行解讀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最后進行總結: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1 / 1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1.(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山西、湖北兩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的圖片。據此推知,當時( )玉獸面 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 玉神人頭像 石家河遺址位于湖北天門,距今約4600--4000年A.南北經濟差距明顯 B.青銅雕刻技術成熟C.統一政權已經建立 D.兩地存在文化交流【答案】D【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解析】【分析】根據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的玉獸面,距今4300—4000年和石家河遺址位于湖北天門的玉神人頭像,距今約4600—4000年圖片和時間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二者有相似的風格因素,反映了兩個區域存在文化交流,相互影響,D符合題意;“玉獸面”“玉神人頭像”圖片可知,兩處遺址的玉器有很多相似之處,體現不出南北經濟差異明顯,排除A;“玉獸面”“玉神人頭像”不屬于青銅器,無法得出青銅雕刻技術成熟的結論,排除B;從“玉獸面”“玉神人頭像”的相似可以知道兩地存在文化交流,但是無法得出統一政權已經建立的結論,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華文明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甲骨文“周”字的構形及釋文。據此推測古代“周”字的出現可能源于( )郭沫若先生認為“像田中有種植之形”,其中的黑點是禾稼之形。A.農業生產 B.祭祀禮儀 C.部落聯盟 D.兼并戰爭【答案】A【知識點】甲骨文【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像田中有種植之形”可知,這說明古代“周”字的出現可能源于勞動生產,A符合題意;“周”字的出現與農業有關,題目解釋未涉及祭祀禮儀,排除B;“周”字的出現與農業有關,題目解釋未涉及部落聯盟,排除C;“周”字的出現與農業有關,題目解釋未涉及兼并戰爭,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清城模擬)秦權是秦朝稱重的標準器,除傳世品外,在陜西、咸陽、臨潼、寶雞等地均曾出土。權的周圍刻有詔書。這表明秦朝( )A.統一度量衡 B.法律制度嚴苛C.推行郡縣制 D.軍事力量強大【答案】A【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秦權是秦朝稱重的標準器,除傳世品外,在陜西、咸陽、臨潼、寶雞等地均曾出土。權的周圍刻有詔書”可得出,表明秦始皇通過中央法令強制推行全國統一的度量衡制度。這一舉措是秦朝鞏固中央集權、加強經濟管理的重要措施,A符合題意;秦朝確實以嚴苛法律著稱,題目中信息關于度量衡的標準,與法律內容無關,排除B;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與度量衡無關,排除C;題干信息沒涉及秦國當時軍事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秦朝鞏固統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清城模擬)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向云南地區的滇王頒發“滇王之印”金印,向羌族首領授予“漢歸義羌長”青銅印。這一舉措( )A.加強邊疆軍事防御 B.促進國家大一統C.推行全面漢化政策 D.加強地方自主權【答案】B【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解析】【分析】據題干“滇王之印;漢歸義羌長”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中央政府向云南地區的滇王頒發“滇王之印”金印,向羌族首領授予“漢歸義羌長”青銅印。這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和民族的認可與管轄,象征著這些地區被納入西漢的統治體系,有利于促進國家的大一統,B符合題意;題干中僅提及頒發金印和青銅印,未明確涉及軍事防御相關內容,排除A;題干只是說頒發印信,沒有體現全面漢化政策的推行,比如在文化、習俗、制度等方面的具體漢化措施,排除C;中央政府頒發印信是加強對地方和民族的管理與控制,而不是加強地方自主權,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清城模擬)北魏在洛陽設置崦嵫館接待西域使節及商人,還設有慕義里供其居住,僑居洛陽的西域人達一萬多家。該現象表明( )A.民族政權并立局面形成 B.洛陽成為世界經濟中心C.江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D.絲綢之路仍在發揮作用【答案】D【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據題干“北魏在洛陽設置崦嵫館接待西域使節及商人······僑居洛陽的西域人達一萬多家”可知,西域使節及商人通過絲綢之路來到洛陽,說明絲綢之路在北魏時期仍在發揮促進東西方交流的作用,D符合題意;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北魏洛陽與西域的交流往來,未涉及民族政權并立相關內容,排除A;僅從北魏洛陽接待西域使節及商人,不能得出洛陽成為世界經濟中心這一結論,表述過于夸大,排除B;題干中描述的是北魏洛陽(北方地區)的情況,與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絲綢之路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清城模擬)隋朝統一后面臨新的歷史任務,即把分離近三百年的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兩個經濟區域連接起來,用南方的錢糧賦稅支持北方的對敵斗爭。為此,隋朝采取的重要舉措是A.修建長城 B.開鑿大運河 C.三征遼東 D.開創科舉制【答案】B【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把分離近三百年的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兩個經濟區域連接起來,用南方的錢糧賦稅支持北方的對敵斗爭。”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南北經濟聯系,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奠定了后世南北物資調配的基礎,B符合題意;修建長城主要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與題干“連接南北經濟”無關,排除A;三征遼東是隋煬帝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消耗國力且與題干經濟任務無關,排除C;開創科舉制屬于選官制度革新,與經濟區域連接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大運河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清城模擬)唐太宗時期,對于死刑犯的執行有嚴格規定,京畿地區需五次復奏,地方三次復奏。這體現了唐太宗( )A.嚴刑峻法,維護統治 B.重視農業,休養生息C.仁政慎刑,減少冤案 D.完善科舉,選拔人才【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據題干“唐太宗時期,對于死刑犯的執行有嚴格規定,京畿地區需五次復奏,地方三次復奏”和所學知識可知,多次復奏要求對死刑案件反復審核,避免草率執行,體現唐太宗“仁政”理念和對生命的重視,符合“慎刑”以減少冤案的目的,C符合題意;嚴刑峻法強調用嚴厲刑罰威懾犯罪,但唐太宗的復奏制度是增加死刑復核步驟,目的是謹慎用刑、減少冤案,體現的是“慎刑”而非“嚴刑”,排除A;重視農業,休養生息與農業經濟相關,而題干討論的是司法程序,兩者無直接關聯,排除B;科舉制雖在唐代發展,但題干內容屬于司法制度范疇,與人才選拔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貞觀之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清城模擬)北宋時期,宋遼和宋夏之間通過榷場進行貿易。從貿易物品來看,宋向遼和西夏輸出茶葉、絲織品、瓷器等,遼和西夏向宋輸出牲畜、皮毛等。這表明榷場貿易( )A.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B.使北宋獲得了貿易順差C.有利于各民族經濟的互補 D.加強了北宋的軍事力量【答案】C【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輸出茶葉、絲織品、瓷器等手工業品,遼和西夏輸出牲畜、皮毛等,雙方通過榷場貿易,能夠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滿足各自的生產生活需求,這體現了各民族經濟的互補性,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經濟的發展,C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宋遼和宋夏之間通過榷場進行的貿易物品交換,沒有直接體現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排除A;材料中沒有提供關于北宋在榷場貿易中進出口貨物價值的比較信息,無法得出北宋獲得了貿易順差的結論,排除B;北宋向遼和西夏輸出的物品主要是茶葉、絲織品、瓷器等,并非軍事物資,而遼和西夏向宋輸出的牲畜等也不能直接等同于軍事力量的增強,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的邊境貿易。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邊境貿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清城模擬)明初政府發給南直隸徽州府祁門縣農民黃玄生的《直隸開墾事帖》,規定農民開墾拋荒地免除三年稅糧。這反映了明初( )A.鼓勵墾荒,恢復農業生產 B.抑制商業,保護自然經濟C.重視水利,發展灌溉農業 D.加強控制,強化基層管理【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其中就包括鼓勵墾荒。政府發給農民《直隸開墾事帖》,規定開墾拋荒地免除三年稅糧,這是明確的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的政策,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積,恢復農業生產,A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未提及與商業相關的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對開墾荒地的政策,與保護自然經濟和抑制商業無關,排除B;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水利工程建設或發展灌溉農業的信息,重點是在鼓勵農民開墾拋荒地,排除C;材料中沒有涉及到加強對基層管理的內容,只是關于開墾荒地的稅收優惠政策,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清城模擬)《本草綱目》對前人的記述逐一進行了詳細記錄、考證、驗證、訂正,全書所列“正誤”70多條。書中還補充了前人未記載的藥物300多種,每種藥物后面還有附方。這表明《本草綱目》( )A.側重總結前代的成果 B.具有嚴謹性與創新性C.以記載新藥物為核心 D.對后世醫學影響有限【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本草綱目》對前人記載進行考證、驗證和訂正(如70多條“正誤”),體現了嚴謹性,同時補充300多種新藥物并附方,體現了創新性,B符合題意;《本草綱目》雖總結前人,但更突出糾正與創新,非單純總結,排除A;補充新藥是重要貢獻,但非全書核心,核心是系統整理與糾錯,排除C;《本草綱目》對后世影響深遠,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科技文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清城模擬)1836年,旅華英人在《迫切需要與中國締約》的文章中,提出“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們的命令締結,又必須在大炮的瞄準下發生效力”。由此可見( )A.英國意圖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B.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外資企業加緊了對華商品輸出 D.西方侵略加重了人民經濟負擔【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分析】據題干“1836年”“《迫切需要與中國締約》”“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們的命令締結,又必須在大炮的瞄準下發生效力”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締結”“大炮的瞄準下發生效力”直接表明英國企圖通過武力威脅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英國在19世紀初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國,亟需將中國變為商品傾銷地,但因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與貿易逆差(如茶葉、絲綢出口遠高于英國工業品輸入),英國難以通過正常貿易獲利。為打破僵局,英國選擇走私鴉片,并最終以武力手段(鴉片戰爭)迫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印證了材料中“刺刀尖下”的威脅邏輯,A符合題意;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簽訂(1842年)及后續不平等條約導致的,而題目中引文時間為1836年(鴉片戰爭前),排除B;鴉片戰爭前,英國主要通過走私鴉片而非合法商品輸出;大規模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是在戰后五口通商之后,1836年尚未發生,排除C;雖然鴉片戰爭后西方侵略確實導致白銀外流、關稅主權喪失等問題,但題干引文更直接指向英國使用武力的動機(打開市場),而非具體經濟后果,因此“西方侵略加重了人民經濟負擔”非材料直接結論,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清城模擬)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須華商自立公司”。這表明( )A.西方侵華手段的轉變 B.開始重視商業經濟發展C.自強求富方針的改變 D.創辦民用企業的迫切性【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須華商自立公司’。”和所學知識可知,李鴻章作為洋務派代表,提出“華商自立公司”的直接目的是通過創辦民用企業(如輪船招商局)與外商競爭,保護利權。這體現了應對外來經濟壓力時,發展本國民用企業的緊迫需求,D符合題意;外商航運勢力擴展屬于西方經濟侵略的一部分,但題目中李鴻章的回應并未直接涉及西方侵華手段的變化,而是強調華商自主應對。因此此選項與題意關聯較弱,排除A;洋務運動確實推動了近代工商業發展,但題目中李鴻章的主張更具體,是針對外商競爭壓力提出創辦民用企業,而非泛泛強調“開始重視商業經濟”。因此此選項不夠精準,排除B;洋務運動的自強(軍事工業)與求富(民用企業)方針是延續而非改變。李鴻章主張“華商自立公司”屬于“求富”階段的實踐,而非方針調整,故此選項錯誤,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洋務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清城模擬)在某次重要會議上,代表們字斟句酌擬定黨的綱領,每通過一條船艙里便會響起一陣掌聲。會議首先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黨綱第一條明確“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后因受法租界巡捕的干擾,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繼續進行。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 ,確定黨的名稱為 “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等內容 ,A符合題意;1922 年召開的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排除B;1923 年中共三大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問題,排除C;1945 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主要內容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19世紀70-90年代廣東人創辦的部分著名企業,據此可知近代中國時間 創辦人 企業名稱 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1872年 陳啟沅 繼昌隆繅絲廠 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機器繅絲廠1883年 李宗岱 平度招遠金礦 中國第一家規模最大的金屬礦1892年 張振勛 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企業A.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 B.廣東民族資本家勇立潮頭C.工業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 D.民族工業生產均為輕工業【答案】B【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世紀70-90年代廣東人創辦的部分著名企業”“繼昌隆繅絲廠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機器繅絲廠、平度招遠金礦是中國第一家規模最大的金屬礦、張裕釀酒公司是中國第一個工業化葡萄酒企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企業處于洋務運動至甲午戰爭前,企業創辦人均為廣東人,反映廣東民族資本家在近代工業化中的引領作用。因此題干信息說明廣東民族資本家勇立潮頭,B符合題意;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題干表格沒涉及地域對比,無法得出工業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排除C;繼昌隆繅絲廠是輕工業、平度招遠金礦是重工業、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是食品工業,“民族工業生產均為輕工業”與題干表格內容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清城模擬)1951-1953年春節期間北京市開展了宣傳動員、實物慰問、軍民聯歡、寄送慰問信等擁軍優屬活動。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促進西藏和平解放 B.支援抗美援朝戰爭C.推動土地改革運動 D.實施“一五計劃”【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51-1953年春節期間北京市開展了宣傳動員、實物慰問、軍民聯歡、寄送慰問信等擁軍優屬活動”結合所學知識,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北京市開展的擁軍優屬活動旨在通過動員后方群眾支持前線志愿軍,鼓舞士氣并鞏固軍民團結,B符合題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無需持續大規模擁軍動員,排除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與擁軍優屬活動無關,排除C;一五計劃1953年開始,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清城模擬)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C.農村合作化高潮到來 D.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開展【答案】B【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因此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B符合題意;1952年,全國土地改革完成,農民獲得土地,與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符,排除A;農村合作化高潮到來,是指1953 年我國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沒有聯系,排除C;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開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急于求成,與題干信息“1954年,人們認識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樣的可貴。不少農民把選民證鎖進箱子或放在鏡框里”,沒有聯系,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2025·清城模擬)1954年,鞍鋼技術革新展覽會展示了鞍鋼技術革新和基本建設的成就,會上勞模張明山等7人還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各地紛紛學習,推動了全國性生產熱潮。這反映了( )A.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 B.我國向蘇聯學習技術革新C.獨立的工業體系已建立 D.勞動者工業生產熱情高漲【答案】D【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54年”“勞模張明山等7人還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各地紛紛學習,推動了全國性生產熱潮”可知,1954年,正是我國進行一五計劃期間,技術革新是推動一五計劃的有力措施,而且技術革新推動了中國人民進行積極生產的熱情,這體現出工業化建設激發勞動者生產熱情,D項符合題意;1965年,我國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排除A;一五計劃借鑒了蘇聯經驗,但題干并未反映出蘇聯經驗的信息,排除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一五計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2025·清城模擬)下表內容表明中美建交( )1978年10月,中美草簽了《教育交流理解備忘錄》,1979年1月該備忘錄被納入《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之中1979年1月31日下午,鄧小平和卡特總統在白宮簽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1979年1月31日,鄧小平與卡特在華盛頓正式簽署《中美文化交流協定》A.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B.加強兩國科教文化交流C.推動中美兩國經濟發展 D.徹底消除兩國間的矛盾【答案】B【知識點】中美建交【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教育交流理解備忘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中美文化交流協定》”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列舉了1978年10月到1979年1月中美兩國簽署的一系列協定,包括《教育交流理解備忘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中美文化交流協定》。這些協定都是關于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表明中美建交加強了兩國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B符合題意;題目材料中的協定主要是關于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沒有直接體現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排除A;題目材料中的協定主要是關于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沒有直接體現推動中美兩國經濟發展,排除C;中美兩國之間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這些協定并不能徹底消除兩國間的矛盾,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美建交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2025·清城模擬)1979年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表明( )A.國有企業改革提上日程 B.農業生產責任制再深化C.對外開放戰略全面實施 D.社會主義公有制需調整【答案】A【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79年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指出:改革要側重于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可知,題干描述了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些措施的核心是針對企業的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表明國有企業改革提上日程,A符合題意;農業生產責任制是農村改革的內容,與題干中的“企業”改革無關,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企業的改革,未提及對外開放(如設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等),排除C;題干強調的是企業經營機制改革(如自主權、分配方式),而非公有制本身的調整,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2025·清城模擬)1992年鄧小平南方之行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這些談話( )A.推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 B.闡述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C.強調走群眾路線的背景 D.完成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答案】A【知識點】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和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等。這為深化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方向,有力推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A符合題意;闡述中國夢宏偉藍圖是習近平提出,排除B;鄧小平南方談話重點圍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本質等問題展開,未著重強調走群眾路線的背景,排除C;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鄧小平理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2025·清城模擬)胡夫金字塔尖頂高聳,直指天空,象征法老與太陽神的聯系;秦始皇陵封土堆如山,模擬自然山岳,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兩種建筑風格反映了( )A.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利用 B.建筑技術上的一致性C.建筑功能均強調軍事防御 D.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胡夫金字塔尖頂高聳,直指天空,象征法老與太陽神的聯系;秦始皇陵封土堆如山,模擬自然山岳,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夫金字塔的尖頂象征法老與太陽神的聯系,體現了對太陽這一自然力量的崇拜;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模擬自然山岳,則體現了對自然山岳的崇拜與利用。這兩種建筑風格都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利用,A符合題意;胡夫金字塔是石質建筑,而秦始皇陵則主要是土質建筑,兩者在材料、結構和建造技術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排除B;胡夫金字塔和秦始皇陵的主要功能都是作為陵墓,而不是軍事防御,排除C;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秦始皇陵位于中國,它們都不屬于邊疆地區,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2025·清城模擬)據14世紀佛羅倫薩商人弗朗切斯科·達蒂尼的賬簿記載,他在普拉托開設的手工工場中,雇傭了數百名工人生產毛紡織品,按件支付工資,產品銷往歐洲各地。這一現象反映了( )A.封建領主與農奴關系的延續 B.資本主義的雇傭關系C.宗教神權對勞動的控制加強 D.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答案】B【知識點】西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解析】【分析】據題干“據14世紀佛羅倫薩商人弗朗切斯科·達蒂尼的賬簿記載,他在普拉托開設的手工工場中,雇傭了數百名工人生產毛紡織品”和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典型特征是資本家雇傭工人進行生產,工人出賣勞動力獲取報酬,產品面向市場銷售。題干中手工工場主雇傭工人生產,按件付工資,產品銷往各地,完全符合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特點,B符合題意;封建領主與農奴關系下,農奴對領主有很強的人身依附性,且勞動形式和報酬方式與題干中按件支付工資等情況不同,題干現象并非這種關系的延續,排除A;題干中產品銷往歐洲各地,完全沒有涉及宗教神權對勞動控制的相關內容,排除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2025·清城模擬)1688年,英國非常議會制定的稅收法明確規定,國王頒發的任何專利特許證、特權許可證和特許狀等,無論授予任何個人、市鎮或法人團體,均不能免除議會所規定的稅收。這一規定反映出當時英國( )A.君主立憲制正式確立 B.國王的權力受議會限制C.國王行政權力被剝奪 D.工業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答案】B【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國王不能通過特許狀免除議會規定的稅收,這直接體現了議會對國王財政特權的制約,結合所學知識,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B符合題意;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排除A;“國王行政權力被剝奪”不符合史實,國王仍保留部分行政權,排除C;工業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反映工業革命后的歷史背景,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2025·清城模擬)下表是18世紀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頒布實施的部分法律(法令)簡表,由此可直接研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 )名稱 通過時間 主要內容《皇家公告》 1763年 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墾殖《通貨法》 1764年 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紙幣和使用紙幣償還英國債權人債務《糖稅法》 1764年 對輸入北美殖民地的糖、糖漿、咖啡等商品課以重稅A.過程 B.原因 C.影響 D.地位【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墾殖”,“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紙幣和使用紙幣償還英國債權人債務”,“對輸入北美殖民地的糖、糖漿、咖啡等商品課以重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此可直接研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B符合題意;過程是指從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開始,與題干內容“1763--1764年”內容不符,排除A;影響是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題干內容反映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不符,排除C;地位是指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與題干內容反映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美國獨立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美國獨立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2025·清城模擬)18世紀以后,鐘表精確的時間計量、機器的運行規律以及車間的規章制度等人為因素,取代了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等自然因素,塑造出全新的勞動節奏。與該變化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新航路開辟 B.資產階級革命C.工業革命 D.兩次世界大戰【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8世紀以后,鐘表精確的時間計量、機器的運行規律以及車間的規章制度等人為因素……,塑造出全新的勞動節奏”和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中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工廠制度確立。鐘表精確計時便于工人按時上下班,遵循機器運行規律和車間規章制度成為工人勞動的基本要求,從而塑造出全新勞動節奏,C符合題意;新航路開辟主要是加強世界聯系、引發商業革命等,和勞動節奏改變無關,排除A;資產階級革命是變革政治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路,非改變勞動節奏主因,排除B;兩次世界大戰是大規模戰爭,破壞大,和新勞動節奏塑造沒直接聯系,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2025·清城模擬)1854-1868年間,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政治思想和軍事等方面的譯著或著作達數百部。此外,幕府及其開辦的各類講習所聘請各國專家直接授課或指導技術實踐。該舉措的目的是( )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實現國家現代化C.提升日本軍事實力 D.引進西方的科技【答案】B【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描述,1854-1868年(幕末時期)日本大規模引進西方知識和技術,涉及多個領域,并聘請外國專家授課指導。這一階段的舉措是明治維新的前奏,核心目的是通過學習西方實現國家現代化,B符合題意;中央集權是明治政府建立后的措施,題干未體現政治體制改革。排除A;軍事雖是引進內容之一,但題干強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全面學習,目的不限于軍事。排除C;引進西方的科技這是具體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引進推動國家現代化。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治維新 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治維新 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7.(2025·清城模擬)1921年蘇俄通過了《關于私營出版社》相關法令,涉及到出版領域管理政策的調整,允許私營出版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出版市場,激發出版行業的活力。由此可知,該時期蘇俄( )A.文化產業發展趨于繁榮 B.經濟體制高度集中C.私營出版業占主導地位 D.經濟政策有所調整【答案】D【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據題干“1921年”“允許私營出版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出版市場,激發出版行業的活力”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允許私營出版社存在,體現了其經濟政策的調整。這與列寧推行的“新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新經濟政策旨在緩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危機,通過允許部分私營經濟和市場機制恢復經濟活力,D符合題意;僅從允許私營出版社存在這一信息,不能直接得出文化產業發展趨于繁榮,這只是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還需要更多關于文化產業具體發展狀況的信息來支撐,排除A;1921年蘇俄實行的是新經濟政策,允許私有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并非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后來斯大林模式的特點,排除B;材料只是說允許私營出版社存在,并沒有提及私營出版業占主導地位,當時蘇俄的經濟主導力量還是國營經濟,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經濟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8.(2025·清城模擬)1933年羅斯福簽署《農業調整法》,內容包括對自愿減少棉花等所謂“基本農產品”生產的農民給予補貼等;1938年,國會再次通過《農業調整法》,內容以穩定農產品價格為核心。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加強國家干預經濟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C.促進新經濟的發展 D.福利制度已經確立【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這兩部法律都是羅斯福新政時期的重要舉措,旨在應對大蕭條期間農業危機(農產品過剩、價格暴跌、農民破產等問題)。羅斯福新政的核心特點就是國家干預經濟,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調節農業生產、穩定價格、補貼農民,直接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A符合題意;題干未提及社會矛盾(如工人罷工、貧富分化等)是否緩和,而是聚焦于農業經濟政策。雖然新政可能間接緩和矛盾,但題干信息無法直接支持這一結論。排除B;“新經濟”通常指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驅動的經濟形態,與1930年代的農業政策無關。新政的重點是恢復傳統經濟(如農業、工業),而非發展“新經濟”,排除C;福利制度(如社會保障)是羅斯福新政的另一內容(如1935年《社會保障法》),但題干中的《農業調整法》屬于農業經濟政策,與福利制度無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9.(2025·清城模擬)下圖為九年級某研學小組整理的“金磚國家”發展歷程中的部分大事記,該小組研究主題最合適的是( )A.物種交流與社會變革 B.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C.資本積累與殖民擴張 D.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答案】D【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金磚國家”發展歷程大事記可知,金磚國家之間積極開展合作共贏關系,成為推動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因素,該研究小組研究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與合作共贏,D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金磚國家”發展歷程,金磚國家之間交流合作的會議,沒有體現社會變革,排除A;工業革命是兩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擴展世界市場,排除B;新航路開辟后,一些國家進行血腥的貿易和殖民擴張積累原始資本,促進資本主義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外交事業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外交事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2025·清城模擬)2025年1月28日,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它在知識問答、長文本處理、代碼生成和數學能力等方面達到了頂尖水平,開源模型對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據此推知當今世界趨向是( )A.經濟全球化 B.政治多極化 C.社會信息化 D.生活民主化【答案】C【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解析】【分析】據材料“開源模型對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可知,社會信息化是指在經濟生活全面信息化的進程中,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也逐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大力開發有關人們日常生活內容,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質量的過程。深度求索 DeepSeek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模型,其在數學能力等方面的頂尖水平,以及開源模型對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都體現了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發展,推動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C符合題意;經濟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排除A;政治多極化是指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多個力量中心,相互制衡,共同影響國際政治事務,排除B;生活民主化強調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民主的理念和實踐得到廣泛應用和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信息技術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31題12分,32題14分,33題14分,共40分)31.(2025·清城模擬)飲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折射出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陸羽《茶經》余姚田螺出土的陶壺(茶器)——《世上種茶最早的地方一一六千年前寧波先民栽茶考證紀實》材料二 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朝代 唐代(618-907年) 宋代(960-1279年)飲茶法 煎茶法:茶末與水同沸,加鹽調味 點茶法:茶末調膏,注水擊拂成沫茶具 青瓷茶碗 黑釉建盞文化 文人雅集賦詩飲茶 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摘編自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材料三 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整理自《東京夢華錄》《宋史》等(1)材料一包含文獻與實物史料,指出二者可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飲茶方式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歸納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茶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答案】(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2)本題考查中國茶文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本題考查宋朝茶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印證信息: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2)變化:從煎茶到點茶;茶具更加精細;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特點: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點評】本題考查文獻與史料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相關。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印證信息:根據材料一“發乎神農氏”說明中國飲茶歷史久遠 ;余姚田螺山出土陶壺(茶器)這一實物史料,可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共同表明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存在飲茶習俗 ,能夠證明中國飲茶起源早,茶文化歷史悠久這一信息。(2)變化:根據材料二“唐宋時期飲茶方式對比”可知,唐代是煎茶法,宋代是點茶法,即飲茶法從煎茶到點茶;茶具唐代主要用青瓷茶碗,宋代則為黑釉建盞,可見茶具更加精細;文化方面,唐代是文人雅集賦詩飲茶,而宋代斗茶成風,茶藝儀式化,即從文人雅士之舉到飲茶之風日常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興起且壯大,對文化娛樂等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斗茶等活動成為市民娛樂社交方式,制茶技術革新,商品經濟推動市民文化發展。(3)特點: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市民階層‘每日交五更,便點茶湯開門迎客’”可知,宋代飲茶全民化、商業化;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可知,茶文化對外傳播影響深遠。影響:根據材料三“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與臨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促進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高麗,日本僧人榮西著《吃茶養生記》,稱茶為‘仙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文化的發展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外文化交流。32.(2025·清城模擬)思變求進,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時俱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改良派與革命派在甲午戰爭后相繼登場的初期,即以各自的思想主張表現出了它們的不同面貌,但在維新運動的高潮中,互不干預,且以互為中國的前途履險而默認。但到1903年,孫中山在《敬告同鄉書》中公開宣布:“革命、保皇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他的話表達了對改良派的失望,同時又明確地劃分了革命與改良兩個陣營的界線。——選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新氣象《新青年》(月刊) 新潮社 全國教育聯合會要求政府正式提倡白話文《每周評論》(周刊) 國民社 教育部訓令國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新潮》(月刊) 平民演講團 教育部下令廢除所有文言文教科書《國民》(月刊) 少年中國學會 1918-1919年制定了漢語“注音符號”《少年中國》(月刊) 工讀互助團 1920-1921年白話文被公認為“國語”——改編自(美)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現代中國的知識革命》材料三 (毛澤東思想)它代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中國化,就是把它的普遍原則用之于中國的特定情況。1977年召開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說“在延安中央黨校,毛澤東同志親筆題的四個大字,叫‘實事求是’。我看大慶講‘三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我認為毛澤東倡導的作風,就是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這些話顯然有著鮮明的現實針對性。稍后若干重要事件的發生或重要路線的制定,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整理自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金沖及《20世紀中國史綱(下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初期革命派與改良派關系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革命派與改良派表現的“不同面貌”。(2)根據材料二,歸納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呈現的“新氣象”,并結合所學分析這些“新氣象”所產生的重要影響。(3)根據材料三,指出鄧小平反復強調的“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78年“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重要事件并加以說明。【答案】(1)變化: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革命與改良;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2)“新氣象”:出版刊物;成立社團;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精髓:實事求是。事件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說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十一屆三中全會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革命派與改良派關系。根據材料一“互不干預,且以互為中國的前途履險而默認”“同時又明確地劃分了革命與改良兩個陣營的界線”可知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良派主張在中國進行溫和的政治改良運動,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革命派主張在中國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2)本題考查五四運動。根據材料二“《新青年》”“《每周評論》”可知出版刊物;根據材料二“新潮社”“國民社”可知成立社團;根據材料二“正式提倡白話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可知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創辦報刊、組織社團,傳播了進步文化和思想,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通過傳播白話文進行教育改革,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據材料三“毛澤東同志親筆題的四個大字,叫‘實事求是’”可知實事求是。事件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 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 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們急切 地期待走出一條新的社會主義發展 道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故答案為:(1)變化: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革命與改良;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2)“新氣象”:出版刊物;成立社團;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精髓:實事求是。事件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說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十一屆三中全會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點評】本題考查革命派與改良派關系、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變化:根據材料一“互不干預,且以互為中國的前途履險而默認”“同時又明確地劃分了革命與改良兩個陣營的界線”可知從互不干預、默認到劃分界限、公開對立。“不同面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良派主張在中國進行溫和的政治改良運動,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革命派主張在中國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2)“新氣象”:根據材料二“《新青年》”“《每周評論》”可知出版刊物;根據材料二“新潮社”“國民社”可知成立社團;根據材料二“正式提倡白話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可知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創辦報刊、組織社團,傳播了進步文化和思想,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思想解放;通過傳播白話文進行教育改革,推動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3)精髓:根據材料三“毛澤東同志親筆題的四個大字,叫‘實事求是’”可知實事求是。事件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 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 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事件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們急切 地期待走出一條新的社會主義發展 道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結合國情,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33.(2025·清城模擬)目錄是一本書的索引,是全書內容的提綱挈領。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目錄(節選)第七編 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第26章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一、科學革命的根源 二、科學革命的進程 三、科學革命的意義 四、工業革命的根源 五、工業革命的進程 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 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 第27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國革命 三、啟蒙運動 四、美國革命 五、法國革命 ……材料二 李筠《西方史綱:文明縱橫3000年》目錄(節選)第四章(近)現代 二、翻轉:文藝復興只是文藝? …… 四、擴張:大航海只有血與火? …… 六、蛻變:英國憑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 九、啟蒙:什么是經典的現代性? 十、革命:天地從此煥然一新了嗎?(1)材料一中,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三大要素是什么?請列舉相應的史實各一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兩個標題自擬一個主題,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簡要論述。【答案】(1)三大要素:①科學革命——史實:牛頓力學(達爾文進化論等)②工業革命——史實:蒸汽機的發明(兩次工業革命中的具體史實均可)③政治革命——史實:法國大革命(或俄國1861年改革等)(2)示例一主題: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標題:二、九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示例二主題: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標題:二、四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知識點】文藝復興;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近代世界的科學思想家及其成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工業革命。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科學革命;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工業革命;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政治革命。史實:①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都有杰出貢獻。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頓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牛頓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了一大步。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在這本書中,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指出:物種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經歷了由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的,而是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也是進化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物種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②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投入使用,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③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本題考查資本主義興起的相關知識。小論文: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擬定具體的論題,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材料標題分別反映了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史實。如選擇標題:二、九,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擬定主題為: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然后結合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進行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最后進行總結: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如選擇標題:二、四,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擬定主題為: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然后結合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之間的聯系及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影響,進行解讀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最后進行總結: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故答案為:(1)三大要素:①科學革命——史實:牛頓力學(達爾文進化論等)②工業革命——史實:蒸汽機的發明(兩次工業革命中的具體史實均可)③政治革命——史實:法國大革命(或俄國1861年改革等)(2)示例一主題: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標題:二、九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示例二主題: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標題:二、四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要素: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科學革命;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工業革命;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可知,作者認為西方占據優勢地位的要素是政治革命。史實:①根據材料“一、科學革命的根源;二、科學革命的進程;三、科學革命的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都有杰出貢獻。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頓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牛頓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了一大步。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在這本書中,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指出:物種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經歷了由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的,而是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也是進化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物種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②根據材料“三、科學革命的意義;四、工業革命的根源;五、工業革命的進程;六、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七、工業革命對非歐洲世界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投入使用,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③根據材料“第27章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二、英國革命;三、啟蒙運動;四、美國革命;五、法國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小論文: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擬定具體的論題,再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材料標題分別反映了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史實。如選擇標題:二、九,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擬定主題為: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然后結合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進行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重要影響。最后進行總結:可見,思想解放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如選擇標題:二、四,可由其反映的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擬定主題為: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然后結合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之間的聯系及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影響,進行解讀論述:文藝復興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最后進行總結: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是歐洲邁向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征。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學生版).docx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