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大灣區教育研究院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歷史測試(模擬)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大灣區教育研究院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歷史測試(模擬)卷

資源簡介

廣東省大灣區教育研究院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歷史測試(模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東莞模擬)如圖所示,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刻有神人獸面紋,考古學家發現其紋飾與山東龍山文化的玉器存在相似性。這說明(  )
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 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玉器
A.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時代 B.中華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
C.夏朝已建立成熟的禮樂制度 D.商周時期玉器制作的技藝高超
【答案】B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據題干“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刻有神人獸面紋,考古學家發現其紋飾與山東龍山文化的玉器存在相似性”和所學知識可知,浙江良渚文化屬于長江流域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屬于黃河流域文化,不同流域的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存在相似性。這體現了不同區域文化之間有聯系,反映出中華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B符合題意;
題干僅提及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及與山東龍山文化玉器存在相似性,并沒有關于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相關內容,排除A;
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涉及夏朝建立成熟的禮樂制度,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
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不同文化遺址玉器紋飾的相似性,而非商周時期玉器制作技藝高超,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起源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東莞模擬)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選項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無為而治 B.以法治國 C.反對苛政 D.兼愛非攻
【答案】C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分析】據題干“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和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明確提出過“苛政猛于虎”,主張輕徭薄賦、體恤百姓,直接體現其民本思想,C符合題意;
無為而治屬于道家思想,主張順應自然,減少干預。孔子雖強調“為政以德”,但并未主張“無為”,排除A;
以法治國是法家思想(如韓非子),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而非嚴刑峻法,與民本思想無關,排除B;
“兼愛”是墨家核心主張,強調無差別之愛;“非攻”或指反對攻伐,與孔子思想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孔子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孔子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5·東莞模擬)秦簡《法律答問》記載:“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徭三旬。”(“貲”指罰金或勞役,“徭”指徭役,“三旬”即三十天),這反映秦朝(  )
A.嚴刑峻法維護小農經濟 B.強化中央集權體制
C.法律注重保護貴族特權 D.重視地方軍事管理
【答案】A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貲徭三旬”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對于盜采他人桑葉這種價值不到一錢的輕微行為,都要給予“貲徭三旬”的嚴厲處罰,體現了秦朝法律的嚴苛。桑葉是蠶桑業的重要資源,蠶桑業又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盜采桑葉行為的重罰,目的是保護小農經濟的生產秩序,A符合題意;
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如何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等內容,與強化中央集權體制無關,排除B;
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貴族在法律上有特殊待遇或特權,處罰盜采桑葉的規定針對的是所有觸犯該法律的人,并非針對特定的貴族群體,排除C;
“盜采人桑葉”及相應處罰與地方軍事管理沒有直接關聯,材料中也沒有提供關于地方軍事管理的任何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暴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5·東莞模擬)漢文帝時期,寵臣鄧通“得賜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而漢武帝時期“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最終“鄧通錢盡,寄死人家”。這一歷史現象最能說明漢武帝(  )
A.促進全國貨幣流通 B.把鑄幣權收歸中央
C.完善法律監督體系 D.削弱諸侯政治勢力
【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文帝時期,寵臣鄧通‘得賜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漢武帝時期‘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禁止地方郡國鑄錢,改由中央直屬的“上林三官”統一鑄造貨幣。這一舉措剝奪了地方的鑄幣權,將貨幣發行權集中到中央,B符合題意;
題干強調的是鑄幣權收歸中央,沒有涉及貨幣流通量的問題,排除A;
漢武帝時期建立刺史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監督,與題干鑄幣權收歸中央無關,排除C;
武帝削弱諸侯政治勢力的措施是實行推恩令,與題干經濟措施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東莞模擬)1965年11月,山西大同石家寨村西南發現一座北魏早期墓葬。墓葬中發現五塊較為完整的木板漆畫,其上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且其畫風與東晉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  )
A.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 B.匈奴與漢族的密切交往
C.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 D.魏晉南北朝政權的交替
【答案】C
【知識點】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可知,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的畫風與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反映了漢族文化傳播到了北魏,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產生了影響,C符合題意;
題干中提到的漆畫屬于文化藝術方面,沒有直接涉及商品經濟的描述,排除A;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與匈奴無關,排除B;
魏晉南北朝政權更迭頻繁,三國鼎立后西晉短暫統一,隨后東晉建立,南北朝對峙。與題干“漆畫內容及畫風”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文化。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東莞模擬)《唐摭言》記載:“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唐代宰相陸贄18歲進士及第,元稹15歲投考明經科獲取功名,皆以寒門之身入仕。這種現象最能說明唐代科舉制(  )
A.徹底消除門第觀念 B.推動社會階層流動
C.完善官員考核制度 D.導致士族完全衰落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據題干“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唐代宰相陸贄18歲進士及第,元稹15歲投考明經科獲取功名,皆以寒門之身入仕。”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陸贄、元稹以寒門身份通過科舉入仕,體現了科舉制為底層士人提供了上升通道。這種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使更多寒門子弟得以憑借才學進入官僚體系,促進社會階層流動,B符合題意;
“徹底消除門第觀念”表述過于絕對,雖然科舉削弱了門第影響,但唐代仍有士族勢力存在,門第觀念未完全消除,排除A;
科舉是選拔制度,與考核制度無關,排除C;
士族在唐代中后期仍有殘余影響,其衰落是長期過程,并非科舉直接導致“完全”結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貞觀之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東莞模擬)《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朝民間諺語:“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段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東南沿海是國家重點開發地區 B.蘇州和湖州是我國的經濟重心
C.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賦稅負擔重 D.江南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反映了南方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反映了國家經濟的根本,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由此兩則材料都是經濟重心的南移的表現,說明江南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D符合題意;
“東南沿海是國家重點開發地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材料只是體現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沒有涉及國家是否支持,排除A;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并不能說明蘇州和湖州是我國的經濟重心,排除B;
材料體現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材料中沒有體現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賦稅負擔重的有關情況,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5·東莞模擬)《元史·百官志》記載,由宣政院掌管西藏軍民事務。該事件開啟了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據此推斷,下列機構在地區管轄上也起到類似影響的是(  )
A.門下省 B.戶部 C.御史臺 D.澎湖巡檢司
【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與題干中對西藏進行管轄的宣政院起到類似影響,D符合題意;
門下省是唐代三省之一,負責審核政令,屬中央行政機構,元朝廢除了門下省,排除A;
戶部掌管戶籍財稅,不直接管轄特定地區,排除B;
御史臺是監察機構,負責糾察官員,與地方行政管轄無直接關聯,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5·東莞模擬)下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農業生產恢復 B.人地矛盾突出
C.階級矛盾激化 D.水土流失嚴重
【答案】B
【知識點】清朝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數量逐年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說明隨著人口增長而耕地總量相對不足,導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符合題意;
人多地少并不能說明農業生產恢復,排除A項;階級矛盾指的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題干中并未涉及,排除C;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風力、重力及凍融等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能力遭受破壞和損失的現象,與題干圖示的人多地少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人口增長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人口增長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5·東莞模擬)鴉片戰爭以前,來華外商一向居住在廣州城外的洋館;鴉片戰爭后,英國侵略者蠻橫要求進入廣州城。根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1849年廣州民眾發布《全粵義士義民公檄》:“夷人入城,萬姓切齒,誓不與之俱生。若夷人入城,則闔省商民,必至罷市罷工,非以阻之,實以衛之也。”這一斗爭表明鴉片戰爭后(  )
A.民眾自發進行反侵略斗爭 B.清政府積極組織民眾抵抗
C.列強經濟侵略已深入內地 D.社會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夷人入城,萬姓切齒,誓不與之俱生。若夷人入城,則闔省商民,必至罷市罷工,非以阻之,實以衛之也”和所學知識可知,廣州民眾發布公檄,堅決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城,誓言與之不共戴天,并以罷市罷工相抗爭,這是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抵御外敵的行為,體現了民眾自發的反侵略斗爭精神,A符合題意;
材料中沒有提到清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組織民眾抵抗,事實上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后對列強多采取妥協態度,并非積極組織抵抗,排除B;
材料主要圍繞英國侵略者要求入城和民眾的抵制,未涉及列強經濟侵略深入內地的信息,排除C;
材料中民眾抵制英國侵略者,反映的是民族矛盾,而非階級矛盾,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東莞模擬)如下表中所述,近代新式學堂(部分)的課程設置最能體現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學堂 創辦時間 性質 開設課程
京師同文館 1862年 官辦外語學堂 英、法、俄等外語;天文、算學、國際法;《四書》《五經》
福州船政學堂 1866年 官辦軍事技術學堂 船舶制造、航海技術、機械工程;《圣諭廣訓》
天津水師學堂 1880年 官辦技術學堂 電報原理、線路架設、密碼編譯;《孝經》《論語》
A.全面學習西方改革政治制度 B.改變傳統科舉考試內容
C.學習西方技術維護傳統秩序 D.培養近代軍事指揮人才
【答案】C
【知識點】洋務運動
【解析】【分析】據題干“英、法、俄等外語;天文、算學、國際法;《四書》《五經》;船舶制造、航海技術、機械工程;《圣諭廣訓》;電報原理、線路架設、密碼編譯;《孝經》《論語》”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期間近代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由技術課程與傳統經典結合,體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核心目標,即通過技術革新維護清朝統治,C符合題意;
洋務派僅學習技術層面,未涉及政治制度變革,且課程中無民主、法治等西方政治學說內容,排除A;
雖然學堂課程包含新內容,但科舉考試仍以八股文和儒家經典為主,未根本改變,排除B;
軍事人才是洋務運動的階段性目標之一,但課程中包含外交、工程等多元內容,且未否定傳統倫理,與培養近代軍事指揮人才的關聯不大,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洋務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東莞模擬)2025年某校舉辦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展,展板引用了歷史學者章開沅的評價:“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這種巨變體現在政治結構、社會形態和思想文化各個層面。”以下選項中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
①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共和政體 ②剪辮易服推動社會習俗變革
③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 ④《新青年》創刊傳播民主科學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這種巨變體現在政治結構、社會形態和思想文化各個層面”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共和政體,體現了“政治結構”的巨變。剪辮易服是辛亥革命后移風易俗的典型表現,反映了社會習俗的近代化,符合“社會形態”的巨變,①②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新青年》創刊屬于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并非辛亥革命的直接結果,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
民族工業“短暫春天”主要因一戰期間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而出現,③不符合題意,排除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5·東莞模擬)1915年《申報》刊登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中國人吸中國煙!本公司所制‘雙喜’‘飛馬’等牌香煙,貨真價實,較舶來品尤佳。諸君欲表愛國熱忱,請購國貨。”這一廣告最能說明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成因是(  )
A.民族工業技術革新領先 B.北洋政府鼓勵實業政策
C.群眾愛國運動推動發展 D.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國人吸中國煙!本公司所制‘雙喜’‘飛馬’等牌香煙,貨真價實,較舶來品尤佳。諸君欲表愛國熱忱,請購國貨。”和所學知識可知,廣告中“中國人吸中國煙”“欲表愛國熱忱,請購國貨”等表述,直接呼應了當時的國貨運動。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通過強調民族品牌與愛國情懷,引導消費者選擇國產商品,這正是群眾愛國運動(如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對民族工業的推動作用的體現。因此,這一廣告最能說明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成因是群眾愛國運動推動發展,C符合題意;
廣告未提及產品技術優勢,僅強調“貨真價實”,未體現技術領先性,排除A;
政策支持是宏觀背景,但廣告內容未體現政府行為,而是強調民眾的主動選擇,排除B;
雖為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的外部條件,但廣告直接反映的是國內愛國情緒,而非外部環境變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東莞模擬)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濟南學生領袖鄧恩銘組織學生罷課游行,次年與王盡美創辦《勵新》半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1921年,23歲的鄧恩銘作為山東代表參加中共一大。這一系列史實說明五四運動(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C.使知識分子全面否定傳統文化
D.確立了學生運動在革命中的主流地位
【答案】B
【知識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傳播馬克思主義”“參加中共一大”和所學知識可知,鄧恩銘在五四運動后創辦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思想基礎,B符合題意;
題干主要強調鄧恩銘在五四運動后傳播馬克思主義并參與中共一大,未突出五四運動劃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標志性意義,排除A;
題干中未涉及五四運動時期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該項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C;
材料只是呈現鄧恩銘作為學生領袖的活動,不能得出學生運動在革命中處于主流地位的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東莞模擬)《黃埔軍校同學錄》記載:“第一期學員共645人,其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約占總人數的10%。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等均為共產黨員,學員徐向前、陳賡等后來成為紅軍重要將領。”這一現象最能說明(  )
A.國民黨完全主導軍事教育 B.國共十年對峙局面已經形成
C.共產黨放棄獨立領導武裝 D.兩黨合作培養革命軍事人才
【答案】D
【知識點】黃埔軍校建立
【解析】【分析】據題干“第一期學員共645人,其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約占總人數的10%。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等均為共產黨員,學員徐向前、陳賡等后來成為紅軍重要將領。”和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下,由兩黨共同推動軍校建設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D符合題意;
材料提到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體現了共產黨在軍校政治制度建設和軍事教育中的直接參與,而非國民黨單方面主導,排除A;
黃埔軍校成立于1924年,國共合作破裂及十年對峙始于1927年“四一二政變”,排除B;
第一期學員中約10%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且徐向前、陳賡等后來成為紅軍將領,說明共產黨并未放棄武裝領導權,反而通過合作培養自身力量,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黃埔軍校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黃埔軍校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東莞模擬)劉伯承回憶說:“遵義會議后,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處處主動,生龍活虎,左右敵人。”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遵義會議(  )
A.實行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方針 B.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C.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主導地位 D.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答案】B
【知識點】遵義會議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遵義會議后,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處處主動,生龍活虎,左右敵人”和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集中全力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的錯誤,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從中國革命戰爭特點出發提出的戰略戰術原則的正確性,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在正確的軍事路線指引下,變得主動靈活,B符合題意;
實行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方針這一方針是在八七會議上確立的,與遵義會議無關,排除A;
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遵義會議只是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排除C;
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與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和影響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遵義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遵義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5·東莞模擬)1939年,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瞞著父母回國,她臨行前留給父母的家書被許多報紙登載:“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這次去,純為效勞祖國而去的。”她毅然回國參加滇緬公路機工隊,冒著日軍轟炸運輸戰略物資,成為著名的女機工之一。這一壯舉最能體現(  )
A.華僑支援增強抗戰力量 B.正面戰場將士視死如歸
C.敵后戰場軍民協同作戰 D.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援助
【答案】A
【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1939年,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瞞著父母回國……她毅然回國參加滇緬公路機工隊,冒著日軍轟炸運輸戰略物資,成為著名的女機工之一”“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和所學知識可知,白雪嬌的家書寫明“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直接反映了華僑以家國情懷為紐帶支援祖國的決心,這種精神是華僑支援抗戰的典型縮影,A符合題意;
正面戰場強調軍隊直接作戰(如臺兒莊戰役),而白雪嬌的工作屬于后勤運輸,并非一線戰斗人員,排除B;
敵后戰場主要指根據地軍民游擊戰,滇緬公路則是戰略交通線,屬于大后方與前線銜接的通道,兩者性質不同,排除C;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而白雪嬌1939年回國屬于華僑自發行動,并非國際同盟的官方援助,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5·東莞模擬)1956年7月13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總裝線,裝配出新中國第一輛CA10型載重汽車,毛主席親自命名“解放”,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不能自主生產汽車的歷史。這一成就直接得益于(  )
A.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工業奠基 B.“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C.改革開放時期的先進技術引進 D.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變革
【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據題干“1956年……裝配出新中國第一輛CA10型載重汽車”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我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因此,題干成就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第一個五年計劃,B符合題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是1949-1952年,主要任務是恢復戰爭破壞的經濟,為后續建設創造條件,但未直接啟動大規模重工業項目,排除A;
改革開放是在1978年后,時間不符,且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完全依賴自主探索和蘇聯技術援助,排除C;
三大改造雖于1956年底完成,但汽車制造屬于工業生產能力突破,更直接關聯“一五計劃”的工業布局,而非生產關系調整,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5·東莞模擬)下面為1972年2月28日中美《聯合公報》節選。該公報內容最能說明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前提是(  )
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A.美國承諾立即斷絕與臺灣的軍事聯系
B.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C.美國協助中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D.中美達成經濟合作共識
【答案】B
【知識點】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據題干“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可知,公報明確指出,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對此“不提出異議”。這標志著美國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成為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政治前提,B符合題意;
公報中僅提到“逐步減少在臺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而非“立即斷絕”,排除A;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發生在1971年(早于公報簽署),且非公報內容,排除C;
公報聚焦政治原則和臺灣問題,經濟合作是后續發展的成果,而非前提,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美建交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5·東莞模擬)下圖為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柱狀圖(單位:億美元),該數據變化最能說明改革開放時期(  )
A.計劃經濟體制持續強化 B.市場經濟主導地位正式確立
C.加入世貿組織刺激外貿 D.對外開放政策促進經濟騰飛
【答案】D
【知識點】對外開放
【解析】【分析】據題干“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柱狀圖(單位:億美元)”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這與1978年開始實施的對外開放政策緊密相關,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經濟騰飛,D符合題意;
改革開放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突破,隨著改革開放推進,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弱化,而非持續強化,排除A;
市場經濟主導地位正式確立主要側重于國內經濟體制層面,而圖表主要體現的是進出口貿易情況,重點在于對外開放帶來的經濟變化,排除B符合題意;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從圖表數據來看,1978—2001年之前進出口總額也在持續增長,并非只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才刺激外貿增長,此選項不能全面解釋圖表中整個時間段的變化情況,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外開放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對外開放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5·東莞模擬)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的一項政治制度。而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中發現,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薩拉米戰役中,他指揮雅典海軍取得了對波斯侵略者的決定性勝利)。此文物可直接印證(  )
A.雅典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 B.希臘城邦間存在軍事沖突
C.奴隸主貴族可以避免放逐 D.希臘戲劇的創作題材豐富
【答案】A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據題干“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的一項政治制度。而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中發現,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可知,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記載了陶片放逐法的相關內容,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的表現,A符合題意;
波斯不屬于希臘城邦,排除B;
題干文物未提及貴族等級,不能說明奴隸主貴族可以避免放逐,排除C;
題干文物與政治有關,不能反映希臘戲劇的創作題材豐富,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2025·東莞模擬)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這就是莊園。在莊園中,農奴需每周為領主無償耕種自營地3天,這是勞役地租的核心形式;農奴還得向領主獻納貢物和繳納捐稅。這反映了中世紀的莊園(  )
A.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心 B.存在領主對農奴的剝削
C.利用商品交換來發展經濟 D.通過法庭嚴厲懲處農奴
【答案】B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在莊園中,農奴需每周為領主無償耕種自營地3天,這是勞役地租的核心形式;農奴還得向領主獻納貢物和繳納捐稅”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提到農奴需每周為領主無償耕種自營地,還得向領主獻納貢物和繳納捐稅,這充分體現了領主對農奴在勞動和財物方面的剝削,B符合題意;
莊園是農村的經濟組織形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并非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心,排除A;
材料中未提及莊園利用商品交換發展經濟的相關內容,且莊園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商品交換并不發達,排除C;
材料沒有關于莊園法庭懲處農奴的描述,與題目所給信息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2025·東莞模擬)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傳入中國。明代《農政全書》記載:“別有一種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秫,蓋亦從他方得種”,這一現象反映(  )
A.中國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 B.絲綢之路貿易的持續繁榮
C.亞歷山大東征的直接后果 D.全球物種交流的積極影響
【答案】D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促進了全球物種的大交流。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在新航路開辟后傳入中國,《農政全書》中的記載正是這一全球物種交流現象的體現,反映了全球物種交流帶來的積極影響,使得不同地區的人們能夠獲得新的物種資源,豐富了農作物種類等,D符合題意;
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玉米傳入中國這一物種交流的情況,并沒有體現中國農業技術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材料重點圍
繞物種的傳播,而非農業技術的比較,排除A;
絲綢之路主要是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等地的貿易通道,其繁榮主要是在傳統的歐亞大陸貿易往來中。新航路開辟后玉米從美洲傳入中國,并非通過絲綢之路,排除B;
亞歷山大東征發生在公元前4世紀,主要是對歐亞非三大洲部分地區進行軍事征服和文化交流等活動,遠遠早于新航路開辟的時間(15-16世紀),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5·東莞模擬)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學者彼特拉克提出:“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一現象表明歐洲出現了(  )
A.人文主義的思潮 B.“君權神授”的理論
C.三權分立的學說 D.“物競天擇”的觀點
【答案】A
【知識點】文藝復興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發起的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它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彼特拉克的話“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體現了他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視,追求人的現實幸福,這正是人文主義思潮的體現,A符合題意;
“君權神授”理論強調君主的權力是上帝授予的,與題干中強調人的價值不符,排除B;
三權分立學說是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提出的關于國家權力分配的學說,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彼特拉克無關,排除C;
“物競天擇”觀點是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提出的,與本題時間和人物均不相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藝復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5·東莞模擬)1793年,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之后,全國就很快征召了120萬軍隊,比最顯赫的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還多五倍,新的軍隊奔赴救國的前線。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英國1640年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俄國十月革命
【答案】C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據題干“1793年,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之后,全國就很快征召了120萬軍隊,比最顯赫的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還多五倍,新的軍隊奔赴救國的前線。”和所學知識可知,題目中提到的“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和“征召120萬軍隊”是法國大革命期間(1793年)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的關鍵措施。1793年8月23日雅各賓派控制的國民公會頒布全國總動員令,整編出14個軍、120萬兵員,遠超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規模。這一政策直接服務于抗擊外國干涉軍和鎮壓國內叛亂,屬于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C符合題意;
英國1640年革命與題干時間不符,且與雅各賓派無關,排除A;
美國獨立戰爭發生于1775-178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
俄國十月革命發生于191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2025·東莞模擬)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作品中描述,19世紀中葉的某工業城鎮:“這是個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煙囪的市鎮,無窮無盡的長蛇般濃煙不停從煙囪冒出……連空氣都彌漫著刺鼻的硫磺味。”。引發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蒸汽機的大量使用 B.貧富分化的加劇
C.生產流水線的出現 D.壟斷組織的產生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葉,英國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中,蒸汽機作為主要的動力來源被廣泛應用于工廠生產等領域。蒸汽機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煤炭燃燒會產生大量的濃煙和含有硫磺等有害物質的氣體,從而導致空氣污染,A符合題意;
貧富分化加劇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影響,與空氣污染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
生產流水線出現于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與題干中19世紀中葉的時間不符,排除C;
壟斷組織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不符,且與空氣污染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2025·東莞模擬)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是(  )
A.主張暴力推翻一切政權 B.代表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
C.否定資本主義全部成果 D.強調國際間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B
【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和所學知識可知,無產階級主要由工人階級構成,表明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謀利益,即代表工人階級根本利益,B符合題意;
題干中未提及暴力推翻一切政權相關內容,馬克思主義雖不排斥暴力革命,但并非主張推翻一切政權,排除A;
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資本主義成果,并非否定全部,題干也未體現相關內容,排除C;
題干沒有涉及國際間合作等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共產黨宣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8.(2025·東莞模擬)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用于戰場偵察和轟炸。1944年,諾曼底登陸,盟軍在飛機的支援下在法國的西北部登陸,成千只運兵船和成千架飛機穿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科技軍事化改變戰爭面貌 B.工業革命推動了和平發展
C.戰爭促進科學技術民用化 D.飛機的使用決定戰爭勝負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聯合國宣言》與二戰的轉折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一“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用于戰場偵察和轟炸”“成千只運兵船和成千架飛機穿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知,一戰時飛機首次用于偵察和轟炸,二戰諾曼底登陸時盟軍大規模使用飛機支援,體現科技軍事化逐步成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戰爭從傳統的陸海作戰發展為立體化作戰模式,說明科技被用于戰爭后顯著改變了戰爭形態,A符合題意;
“工業革命推動了和平發展”這一說法與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相矛盾,排除B;
題干主要表述了飛機的軍事用途,沒有涉及民用化,排除C;
飛機的使用決定戰爭勝負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二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二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2025·東莞模擬)1930年,印度甘地號召向“食鹽進軍”,帶領民眾到丹迪海邊自取海水制鹽,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此歷史事件對印度民族解放的貢獻是(  )
A.徹底驅逐英國殖民者 B.喚醒民眾民族意識
C.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D.實現工業獨立自主
【答案】B
【知識點】甘地與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帶領民眾到丹迪海邊自取海水制鹽,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和所學知識可知,甘地帶領民眾進行“食鹽進軍”,以和平抵抗的方式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這一行動讓廣大民眾參與到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中,極大地激發了印度民眾的民族意識,使其認識到自身力量并積極投身民族解放事業,B符合題意;
1930甘地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但沒有徹底驅逐英國殖民者,排除A;
1930甘地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是資本主義政權,而不是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排除C;
1947年印度獨立后實現了工業獨立自主,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0.(2025·東莞模擬)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一度超過美國企業。為此,美國通過高額關稅和強制規定市場份額等措施,打擊東芝、日立等半導體企業。這反映出(  )
A.世界兩極格局的結束 B.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
C.經濟全球化趨勢盛行 D.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
【答案】D
【知識點】戰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美國通過高額關稅和強制規定市場份額等措施,打擊東芝、日立等半導體企業”和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利用高額關稅和強制規定市場份額等手段,打擊日本半導體企業,是憑借其經濟、政治等優勢地位,為維護自身利益,對他國企業進行不合理打壓,體現了霸權主義行徑,D符合題意;
世界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是1991年蘇聯解體,材料所述事件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與兩極格局結束無關,排除A;
材料主要圍繞美國憑借自身實力打壓日本半導體企業,未突出日本等力量崛起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推動,排除B;
材料重點不是體現經濟全球化下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而是美國通過不正當手段打壓日本企業,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霸權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霸權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
31.(2025·東莞模擬)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重要門戶,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以下材料展現了廣州自漢至清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交流狀況,請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公元2世紀末,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東晉南朝以后,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角色,廣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
——摘編自《姚崇新:廣州佛教三題》
材料二 唐朝在廣州設立市舶使,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征收關稅;宋代延續此制,設置市舶司,進一步規范對外貿易。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元明兩朝,廣州置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
——根據《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整理
材料三 清代設立“廣州十三行”,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縮影,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此外,外國商人在廣州的生活也影響了本地文化,如商館的宴會引入了西洋樂器和樂曲,商館前臨江的廣場被修建成西式花園,成為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花園。
——摘編自江瀅河《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晉南朝以后佛教傳入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什么?這條通道對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歷史地位有何影響?
(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自唐至清歷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十三行”等機構的原因?
(3)根據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廣州對外交流的特點。
【答案】(1)重要通道:海上通道。
影響: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原因: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特點: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佛教與道教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佛教的傳播和海上絲綢之路。根據材料“東晉南朝以后,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可知,東晉南朝以后佛教傳入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海上海道。
影響:根據材料“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角色,廣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可知,這條通道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本題考查廣州的相關知識。根據廣州自身的地理位置、港口條件等優勢可知,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根據材料“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征收關稅”“進一步規范對外貿易”“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可知,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根據材料“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元明兩朝,廣州置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可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本題考查廣州對外交流的特點。根據材料“公元2世紀末,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清代設立“廣州十三行”,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可知,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可知,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根據材料“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根據材料“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商館前臨江的廣場被修建成西式花園,成為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花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為:
(1)重要通道:海上通道。
影響: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原因: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特點: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點評】本題考查佛教的傳播、海上絲綢之路及廣州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重要通道:根據材料“東晉南朝以后,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可知,東晉南朝以后佛教傳入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海上海道。
影響:根據材料“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角色,廣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可知,這條通道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原因:根據廣州自身的地理位置、港口條件等優勢可知,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根據材料“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征收關稅”“進一步規范對外貿易”“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可知,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根據材料“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元明兩朝,廣州置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可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特點:根據材料“公元2世紀末,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清代設立“廣州十三行”,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可知,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可知,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根據材料“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根據材料“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商館前臨江的廣場被修建成西式花園,成為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花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32.(2025·東莞模擬)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本屆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開幕式及閉幕式將分別在廣州和深圳舉行。閱讀材料,回顧全運會的歷史,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稱 舉辦地點和時間 概況
第一屆全運會 北京、1959年 第一屆全運會口號:“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運動會開幕式上,由8000名來自北京各學校的學生表演了大型團體操《全民同慶》。“祖國萬歲”這一篇章中,展現了以打鐵、拉鋸、煉鋼等代表性動作為核心的工人操;呈現了模仿麥田、麥浪等形象化隊形的麥穗操,來展示農業的大豐收。
第六屆全運會 廣東、1987年 第六屆全運會首次引入吉祥物“陽陽”(山羊),吉祥物手持火炬,身穿印有“6”字的運動服。本屆全運會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出現可口可樂公司、健力寶公司等商業贊助。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史》整理
材料二 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提出“全民全運,同心同行”主題,增設群眾賽事活動,涵蓋廣場舞、太極拳等19個大項。開幕式融入“建黨百年”元素,通過數字化技術呈現延安寶塔山、黃河等文化符號。
——摘編自新華社報道
(1)材料一中第一屆全運會的口號和表演形式,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怎樣的社會目標?
(2)對比材料一中第一屆全運會到第六屆全運會,指出全運會組織形式發生的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與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聯系。
(3)綜合兩則材料,結合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的社會變遷,談談全運會如何體現中國在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
【答案】(1)社會目標: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
(2)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如何: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建國初期的社會目標。根據材料一“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可知,第一屆全運會的口號和表演形式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來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的社會目標。
(2)本題考查體育運動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根據材料—“本屆全運會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出現可口可樂公司、健力寶公司等商業贊助”可知,從第一屆全運會到第六屆全運會,全運會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根據所學經濟體制改革的知識可知,這些變化與 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聯系在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本題考查全運會與社會變化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全運會的變化可知,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結構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 全運會的口號和組織形式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在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
故答案為:
(1)社會目標: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
(2)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如何: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
【點評】本題考查全運會與我國社會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社會目標:根據材料一“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可知,第一屆全運會的口號和表演形式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來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的社會目標。
(2)變化:根據材料—“本屆全運會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出現可口可樂公司、健力寶公司等商業贊助”可知,從第一屆全運會到第六屆全運會,全運會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根據所學經濟體制改革的知識可知,這些變化與 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聯系在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如何: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全運會的變化可知,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結構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 全運會的口號和組織形式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在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
33.(2025·東莞模擬)人口的遷移,見證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16世紀開始,英國移民作為核心,組織了歐洲移民,在新大陸上建立了這個國家。這些移民從數千人到數萬人,經歷了幾乎一百年的繁衍,及至1776年建國時,美國人口已經增長到將近四百萬;除去其中七八十萬的黑奴以外,都是歐洲各處進入新大陸的不同族群。
——許倬云《許倬云說美國》
材料二 1796—1815年間,到美國的歐洲移民平均每年僅約3000人。因此,美國在一些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開始制定吸引外來移民的鼓勵政策。186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國人特別是西歐人移居美國。
——摘編自郭哲、王曉陽《美國的人才吸引戰略及其啟示》
材料三 美國學者E.S.Lee提出了系統的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他首次劃分了影響遷移的因素,并把它分為“推力”和“拉力”兩個方面,前者是消極因素,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后者是積極因素,吸引懷著改變生活愿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摘編自付義強《歐盟移民政策與中國大陸新移民》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開始美國出現大量移民的歷史原因。
(2)綜合三則材料,圍繞人口遷移的影響,從以下三個角度任選一個或自定觀察角度,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
(Ⅰ)經濟發展(Ⅱ)國際關系(Ⅲ)社會文化
【答案】(1)原因: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歐洲移民為逃避宗教迫害、尋求土地和經濟機會遷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觀點: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論述: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帶來勞動力和技術,開發農業,奠定經濟基礎。
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如修建鐵路、發展制造業,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
結論: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從殖民地到工業強國轉型的關鍵因素。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掠奪。根據材料一“英國移民作為核心,組織了歐洲移民,在新大陸上建立了這個國家”可知,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許多歐洲人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離歐洲,北美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經濟機會吸引人們前往北美,同時,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本題考查三角貿易。觀點:選擇經濟發展這個角度展開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為北美到來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北美的發展,因此,確定觀點為: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論述:可以從殖民地時期、工業革命時期人口遷移對美國的影響展開論述,最后簡要總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為北美地區帶來勞動力和技術,推動了殖民地的經濟開發,奠定了美國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二“186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國人特別是西歐人移居美國”可知,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同時,移民帶來技術、資金和消費市場,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綜上可知,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成功讓美國實現了殖民地到工業強國的轉型。
故答案為:
(1)原因: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歐洲移民為逃避宗教迫害、尋求土地和經濟機會遷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觀點: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論述: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帶來勞動力和技術,開發農業,奠定經濟基礎。
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如修建鐵路、發展制造業,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
結論: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從殖民地到工業強國轉型的關鍵因素。
【點評】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掠奪和三角貿易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原因:根據材料一“英國移民作為核心,組織了歐洲移民,在新大陸上建立了這個國家”可知,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許多歐洲人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離歐洲,北美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經濟機會吸引人們前往北美,同時,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觀點:選擇經濟發展這個角度展開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為北美到來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北美的發展,因此,確定觀點為: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論述:可以從殖民地時期、工業革命時期人口遷移對美國的影響展開論述,最后簡要總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為北美地區帶來勞動力和技術,推動了殖民地的經濟開發,奠定了美國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二“186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國人特別是西歐人移居美國”可知,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同時,移民帶來技術、資金和消費市場,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綜上可知,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成功讓美國實現了殖民地到工業強國的轉型。
1 / 1廣東省大灣區教育研究院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歷史測試(模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東莞模擬)如圖所示,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刻有神人獸面紋,考古學家發現其紋飾與山東龍山文化的玉器存在相似性。這說明(  )
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 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玉器
A.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時代 B.中華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
C.夏朝已建立成熟的禮樂制度 D.商周時期玉器制作的技藝高超
2.(2025·東莞模擬)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選項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無為而治 B.以法治國 C.反對苛政 D.兼愛非攻
3.(2025·東莞模擬)秦簡《法律答問》記載:“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徭三旬。”(“貲”指罰金或勞役,“徭”指徭役,“三旬”即三十天),這反映秦朝(  )
A.嚴刑峻法維護小農經濟 B.強化中央集權體制
C.法律注重保護貴族特權 D.重視地方軍事管理
4.(2025·東莞模擬)漢文帝時期,寵臣鄧通“得賜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而漢武帝時期“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最終“鄧通錢盡,寄死人家”。這一歷史現象最能說明漢武帝(  )
A.促進全國貨幣流通 B.把鑄幣權收歸中央
C.完善法律監督體系 D.削弱諸侯政治勢力
5.(2025·東莞模擬)1965年11月,山西大同石家寨村西南發現一座北魏早期墓葬。墓葬中發現五塊較為完整的木板漆畫,其上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且其畫風與東晉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  )
A.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 B.匈奴與漢族的密切交往
C.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 D.魏晉南北朝政權的交替
6.(2025·東莞模擬)《唐摭言》記載:“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唐代宰相陸贄18歲進士及第,元稹15歲投考明經科獲取功名,皆以寒門之身入仕。這種現象最能說明唐代科舉制(  )
A.徹底消除門第觀念 B.推動社會階層流動
C.完善官員考核制度 D.導致士族完全衰落
7.(2025·東莞模擬)《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朝民間諺語:“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段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東南沿海是國家重點開發地區 B.蘇州和湖州是我國的經濟重心
C.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賦稅負擔重 D.江南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8.(2025·東莞模擬)《元史·百官志》記載,由宣政院掌管西藏軍民事務。該事件開啟了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據此推斷,下列機構在地區管轄上也起到類似影響的是(  )
A.門下省 B.戶部 C.御史臺 D.澎湖巡檢司
9.(2025·東莞模擬)下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農業生產恢復 B.人地矛盾突出
C.階級矛盾激化 D.水土流失嚴重
10.(2025·東莞模擬)鴉片戰爭以前,來華外商一向居住在廣州城外的洋館;鴉片戰爭后,英國侵略者蠻橫要求進入廣州城。根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1849年廣州民眾發布《全粵義士義民公檄》:“夷人入城,萬姓切齒,誓不與之俱生。若夷人入城,則闔省商民,必至罷市罷工,非以阻之,實以衛之也。”這一斗爭表明鴉片戰爭后(  )
A.民眾自發進行反侵略斗爭 B.清政府積極組織民眾抵抗
C.列強經濟侵略已深入內地 D.社會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
11.(2025·東莞模擬)如下表中所述,近代新式學堂(部分)的課程設置最能體現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學堂 創辦時間 性質 開設課程
京師同文館 1862年 官辦外語學堂 英、法、俄等外語;天文、算學、國際法;《四書》《五經》
福州船政學堂 1866年 官辦軍事技術學堂 船舶制造、航海技術、機械工程;《圣諭廣訓》
天津水師學堂 1880年 官辦技術學堂 電報原理、線路架設、密碼編譯;《孝經》《論語》
A.全面學習西方改革政治制度 B.改變傳統科舉考試內容
C.學習西方技術維護傳統秩序 D.培養近代軍事指揮人才
12.(2025·東莞模擬)2025年某校舉辦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展,展板引用了歷史學者章開沅的評價:“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這種巨變體現在政治結構、社會形態和思想文化各個層面。”以下選項中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
①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共和政體 ②剪辮易服推動社會習俗變革
③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 ④《新青年》創刊傳播民主科學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3.(2025·東莞模擬)1915年《申報》刊登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中國人吸中國煙!本公司所制‘雙喜’‘飛馬’等牌香煙,貨真價實,較舶來品尤佳。諸君欲表愛國熱忱,請購國貨。”這一廣告最能說明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成因是(  )
A.民族工業技術革新領先 B.北洋政府鼓勵實業政策
C.群眾愛國運動推動發展 D.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14.(2025·東莞模擬)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濟南學生領袖鄧恩銘組織學生罷課游行,次年與王盡美創辦《勵新》半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1921年,23歲的鄧恩銘作為山東代表參加中共一大。這一系列史實說明五四運動(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C.使知識分子全面否定傳統文化
D.確立了學生運動在革命中的主流地位
15.(2025·東莞模擬)《黃埔軍校同學錄》記載:“第一期學員共645人,其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約占總人數的10%。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等均為共產黨員,學員徐向前、陳賡等后來成為紅軍重要將領。”這一現象最能說明(  )
A.國民黨完全主導軍事教育 B.國共十年對峙局面已經形成
C.共產黨放棄獨立領導武裝 D.兩黨合作培養革命軍事人才
16.(2025·東莞模擬)劉伯承回憶說:“遵義會議后,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處處主動,生龍活虎,左右敵人。”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遵義會議(  )
A.實行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方針 B.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C.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主導地位 D.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17.(2025·東莞模擬)1939年,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瞞著父母回國,她臨行前留給父母的家書被許多報紙登載:“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這次去,純為效勞祖國而去的。”她毅然回國參加滇緬公路機工隊,冒著日軍轟炸運輸戰略物資,成為著名的女機工之一。這一壯舉最能體現(  )
A.華僑支援增強抗戰力量 B.正面戰場將士視死如歸
C.敵后戰場軍民協同作戰 D.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援助
18.(2025·東莞模擬)1956年7月13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總裝線,裝配出新中國第一輛CA10型載重汽車,毛主席親自命名“解放”,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不能自主生產汽車的歷史。這一成就直接得益于(  )
A.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工業奠基 B.“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C.改革開放時期的先進技術引進 D.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變革
19.(2025·東莞模擬)下面為1972年2月28日中美《聯合公報》節選。該公報內容最能說明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前提是(  )
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A.美國承諾立即斷絕與臺灣的軍事聯系
B.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C.美國協助中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D.中美達成經濟合作共識
20.(2025·東莞模擬)下圖為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柱狀圖(單位:億美元),該數據變化最能說明改革開放時期(  )
A.計劃經濟體制持續強化 B.市場經濟主導地位正式確立
C.加入世貿組織刺激外貿 D.對外開放政策促進經濟騰飛
21.(2025·東莞模擬)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的一項政治制度。而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中發現,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薩拉米戰役中,他指揮雅典海軍取得了對波斯侵略者的決定性勝利)。此文物可直接印證(  )
A.雅典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 B.希臘城邦間存在軍事沖突
C.奴隸主貴族可以避免放逐 D.希臘戲劇的創作題材豐富
22.(2025·東莞模擬)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這就是莊園。在莊園中,農奴需每周為領主無償耕種自營地3天,這是勞役地租的核心形式;農奴還得向領主獻納貢物和繳納捐稅。這反映了中世紀的莊園(  )
A.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心 B.存在領主對農奴的剝削
C.利用商品交換來發展經濟 D.通過法庭嚴厲懲處農奴
23.(2025·東莞模擬)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傳入中國。明代《農政全書》記載:“別有一種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秫,蓋亦從他方得種”,這一現象反映(  )
A.中國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 B.絲綢之路貿易的持續繁榮
C.亞歷山大東征的直接后果 D.全球物種交流的積極影響
24.(2025·東莞模擬)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學者彼特拉克提出:“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一現象表明歐洲出現了(  )
A.人文主義的思潮 B.“君權神授”的理論
C.三權分立的學說 D.“物競天擇”的觀點
25.(2025·東莞模擬)1793年,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之后,全國就很快征召了120萬軍隊,比最顯赫的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還多五倍,新的軍隊奔赴救國的前線。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英國1640年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俄國十月革命
26.(2025·東莞模擬)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作品中描述,19世紀中葉的某工業城鎮:“這是個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煙囪的市鎮,無窮無盡的長蛇般濃煙不停從煙囪冒出……連空氣都彌漫著刺鼻的硫磺味。”。引發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蒸汽機的大量使用 B.貧富分化的加劇
C.生產流水線的出現 D.壟斷組織的產生
27.(2025·東莞模擬)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是(  )
A.主張暴力推翻一切政權 B.代表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
C.否定資本主義全部成果 D.強調國際間合作的重要性
28.(2025·東莞模擬)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用于戰場偵察和轟炸。1944年,諾曼底登陸,盟軍在飛機的支援下在法國的西北部登陸,成千只運兵船和成千架飛機穿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科技軍事化改變戰爭面貌 B.工業革命推動了和平發展
C.戰爭促進科學技術民用化 D.飛機的使用決定戰爭勝負
29.(2025·東莞模擬)1930年,印度甘地號召向“食鹽進軍”,帶領民眾到丹迪海邊自取海水制鹽,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此歷史事件對印度民族解放的貢獻是(  )
A.徹底驅逐英國殖民者 B.喚醒民眾民族意識
C.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D.實現工業獨立自主
30.(2025·東莞模擬)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一度超過美國企業。為此,美國通過高額關稅和強制規定市場份額等措施,打擊東芝、日立等半導體企業。這反映出(  )
A.世界兩極格局的結束 B.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
C.經濟全球化趨勢盛行 D.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
31.(2025·東莞模擬)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重要門戶,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以下材料展現了廣州自漢至清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交流狀況,請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公元2世紀末,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東晉南朝以后,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角色,廣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
——摘編自《姚崇新:廣州佛教三題》
材料二 唐朝在廣州設立市舶使,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征收關稅;宋代延續此制,設置市舶司,進一步規范對外貿易。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元明兩朝,廣州置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
——根據《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整理
材料三 清代設立“廣州十三行”,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縮影,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此外,外國商人在廣州的生活也影響了本地文化,如商館的宴會引入了西洋樂器和樂曲,商館前臨江的廣場被修建成西式花園,成為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花園。
——摘編自江瀅河《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晉南朝以后佛教傳入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什么?這條通道對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歷史地位有何影響?
(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自唐至清歷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十三行”等機構的原因?
(3)根據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廣州對外交流的特點。
32.(2025·東莞模擬)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本屆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開幕式及閉幕式將分別在廣州和深圳舉行。閱讀材料,回顧全運會的歷史,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稱 舉辦地點和時間 概況
第一屆全運會 北京、1959年 第一屆全運會口號:“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運動會開幕式上,由8000名來自北京各學校的學生表演了大型團體操《全民同慶》。“祖國萬歲”這一篇章中,展現了以打鐵、拉鋸、煉鋼等代表性動作為核心的工人操;呈現了模仿麥田、麥浪等形象化隊形的麥穗操,來展示農業的大豐收。
第六屆全運會 廣東、1987年 第六屆全運會首次引入吉祥物“陽陽”(山羊),吉祥物手持火炬,身穿印有“6”字的運動服。本屆全運會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出現可口可樂公司、健力寶公司等商業贊助。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史》整理
材料二 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提出“全民全運,同心同行”主題,增設群眾賽事活動,涵蓋廣場舞、太極拳等19個大項。開幕式融入“建黨百年”元素,通過數字化技術呈現延安寶塔山、黃河等文化符號。
——摘編自新華社報道
(1)材料一中第一屆全運會的口號和表演形式,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怎樣的社會目標?
(2)對比材料一中第一屆全運會到第六屆全運會,指出全運會組織形式發生的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與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聯系。
(3)綜合兩則材料,結合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的社會變遷,談談全運會如何體現中國在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
33.(2025·東莞模擬)人口的遷移,見證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16世紀開始,英國移民作為核心,組織了歐洲移民,在新大陸上建立了這個國家。這些移民從數千人到數萬人,經歷了幾乎一百年的繁衍,及至1776年建國時,美國人口已經增長到將近四百萬;除去其中七八十萬的黑奴以外,都是歐洲各處進入新大陸的不同族群。
——許倬云《許倬云說美國》
材料二 1796—1815年間,到美國的歐洲移民平均每年僅約3000人。因此,美國在一些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開始制定吸引外來移民的鼓勵政策。186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國人特別是西歐人移居美國。
——摘編自郭哲、王曉陽《美國的人才吸引戰略及其啟示》
材料三 美國學者E.S.Lee提出了系統的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他首次劃分了影響遷移的因素,并把它分為“推力”和“拉力”兩個方面,前者是消極因素,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后者是積極因素,吸引懷著改變生活愿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摘編自付義強《歐盟移民政策與中國大陸新移民》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開始美國出現大量移民的歷史原因。
(2)綜合三則材料,圍繞人口遷移的影響,從以下三個角度任選一個或自定觀察角度,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
(Ⅰ)經濟發展(Ⅱ)國際關系(Ⅲ)社會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據題干“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刻有神人獸面紋,考古學家發現其紋飾與山東龍山文化的玉器存在相似性”和所學知識可知,浙江良渚文化屬于長江流域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屬于黃河流域文化,不同流域的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存在相似性。這體現了不同區域文化之間有聯系,反映出中華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B符合題意;
題干僅提及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及與山東龍山文化玉器存在相似性,并沒有關于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相關內容,排除A;
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涉及夏朝建立成熟的禮樂制度,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
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不同文化遺址玉器紋飾的相似性,而非商周時期玉器制作技藝高超,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起源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分析】據題干“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和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明確提出過“苛政猛于虎”,主張輕徭薄賦、體恤百姓,直接體現其民本思想,C符合題意;
無為而治屬于道家思想,主張順應自然,減少干預。孔子雖強調“為政以德”,但并未主張“無為”,排除A;
以法治國是法家思想(如韓非子),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而非嚴刑峻法,與民本思想無關,排除B;
“兼愛”是墨家核心主張,強調無差別之愛;“非攻”或指反對攻伐,與孔子思想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孔子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孔子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貲徭三旬”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對于盜采他人桑葉這種價值不到一錢的輕微行為,都要給予“貲徭三旬”的嚴厲處罰,體現了秦朝法律的嚴苛。桑葉是蠶桑業的重要資源,蠶桑業又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盜采桑葉行為的重罰,目的是保護小農經濟的生產秩序,A符合題意;
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如何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等內容,與強化中央集權體制無關,排除B;
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貴族在法律上有特殊待遇或特權,處罰盜采桑葉的規定針對的是所有觸犯該法律的人,并非針對特定的貴族群體,排除C;
“盜采人桑葉”及相應處罰與地方軍事管理沒有直接關聯,材料中也沒有提供關于地方軍事管理的任何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暴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文帝時期,寵臣鄧通‘得賜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漢武帝時期‘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禁止地方郡國鑄錢,改由中央直屬的“上林三官”統一鑄造貨幣。這一舉措剝奪了地方的鑄幣權,將貨幣發行權集中到中央,B符合題意;
題干強調的是鑄幣權收歸中央,沒有涉及貨幣流通量的問題,排除A;
漢武帝時期建立刺史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監督,與題干鑄幣權收歸中央無關,排除C;
武帝削弱諸侯政治勢力的措施是實行推恩令,與題干經濟措施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識點】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可知,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的畫風與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反映了漢族文化傳播到了北魏,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產生了影響,C符合題意;
題干中提到的漆畫屬于文化藝術方面,沒有直接涉及商品經濟的描述,排除A;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與匈奴無關,排除B;
魏晉南北朝政權更迭頻繁,三國鼎立后西晉短暫統一,隨后東晉建立,南北朝對峙。與題干“漆畫內容及畫風”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文化。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據題干“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唐代宰相陸贄18歲進士及第,元稹15歲投考明經科獲取功名,皆以寒門之身入仕。”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陸贄、元稹以寒門身份通過科舉入仕,體現了科舉制為底層士人提供了上升通道。這種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使更多寒門子弟得以憑借才學進入官僚體系,促進社會階層流動,B符合題意;
“徹底消除門第觀念”表述過于絕對,雖然科舉削弱了門第影響,但唐代仍有士族勢力存在,門第觀念未完全消除,排除A;
科舉是選拔制度,與考核制度無關,排除C;
士族在唐代中后期仍有殘余影響,其衰落是長期過程,并非科舉直接導致“完全”結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貞觀之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反映了南方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反映了國家經濟的根本,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由此兩則材料都是經濟重心的南移的表現,說明江南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D符合題意;
“東南沿海是國家重點開發地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材料只是體現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沒有涉及國家是否支持,排除A;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并不能說明蘇州和湖州是我國的經濟重心,排除B;
材料體現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材料中沒有體現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賦稅負擔重的有關情況,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與題干中對西藏進行管轄的宣政院起到類似影響,D符合題意;
門下省是唐代三省之一,負責審核政令,屬中央行政機構,元朝廢除了門下省,排除A;
戶部掌管戶籍財稅,不直接管轄特定地區,排除B;
御史臺是監察機構,負責糾察官員,與地方行政管轄無直接關聯,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識點】清朝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數量逐年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說明隨著人口增長而耕地總量相對不足,導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符合題意;
人多地少并不能說明農業生產恢復,排除A項;階級矛盾指的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題干中并未涉及,排除C;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風力、重力及凍融等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能力遭受破壞和損失的現象,與題干圖示的人多地少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人口增長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人口增長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夷人入城,萬姓切齒,誓不與之俱生。若夷人入城,則闔省商民,必至罷市罷工,非以阻之,實以衛之也”和所學知識可知,廣州民眾發布公檄,堅決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城,誓言與之不共戴天,并以罷市罷工相抗爭,這是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抵御外敵的行為,體現了民眾自發的反侵略斗爭精神,A符合題意;
材料中沒有提到清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組織民眾抵抗,事實上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后對列強多采取妥協態度,并非積極組織抵抗,排除B;
材料主要圍繞英國侵略者要求入城和民眾的抵制,未涉及列強經濟侵略深入內地的信息,排除C;
材料中民眾抵制英國侵略者,反映的是民族矛盾,而非階級矛盾,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識點】洋務運動
【解析】【分析】據題干“英、法、俄等外語;天文、算學、國際法;《四書》《五經》;船舶制造、航海技術、機械工程;《圣諭廣訓》;電報原理、線路架設、密碼編譯;《孝經》《論語》”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期間近代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由技術課程與傳統經典結合,體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核心目標,即通過技術革新維護清朝統治,C符合題意;
洋務派僅學習技術層面,未涉及政治制度變革,且課程中無民主、法治等西方政治學說內容,排除A;
雖然學堂課程包含新內容,但科舉考試仍以八股文和儒家經典為主,未根本改變,排除B;
軍事人才是洋務運動的階段性目標之一,但課程中包含外交、工程等多元內容,且未否定傳統倫理,與培養近代軍事指揮人才的關聯不大,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洋務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這種巨變體現在政治結構、社會形態和思想文化各個層面”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共和政體,體現了“政治結構”的巨變。剪辮易服是辛亥革命后移風易俗的典型表現,反映了社會習俗的近代化,符合“社會形態”的巨變,①②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新青年》創刊屬于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并非辛亥革命的直接結果,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
民族工業“短暫春天”主要因一戰期間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而出現,③不符合題意,排除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國人吸中國煙!本公司所制‘雙喜’‘飛馬’等牌香煙,貨真價實,較舶來品尤佳。諸君欲表愛國熱忱,請購國貨。”和所學知識可知,廣告中“中國人吸中國煙”“欲表愛國熱忱,請購國貨”等表述,直接呼應了當時的國貨運動。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通過強調民族品牌與愛國情懷,引導消費者選擇國產商品,這正是群眾愛國運動(如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對民族工業的推動作用的體現。因此,這一廣告最能說明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成因是群眾愛國運動推動發展,C符合題意;
廣告未提及產品技術優勢,僅強調“貨真價實”,未體現技術領先性,排除A;
政策支持是宏觀背景,但廣告內容未體現政府行為,而是強調民眾的主動選擇,排除B;
雖為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的外部條件,但廣告直接反映的是國內愛國情緒,而非外部環境變化,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識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傳播馬克思主義”“參加中共一大”和所學知識可知,鄧恩銘在五四運動后創辦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思想基礎,B符合題意;
題干主要強調鄧恩銘在五四運動后傳播馬克思主義并參與中共一大,未突出五四運動劃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標志性意義,排除A;
題干中未涉及五四運動時期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該項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C;
材料只是呈現鄧恩銘作為學生領袖的活動,不能得出學生運動在革命中處于主流地位的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D
【知識點】黃埔軍校建立
【解析】【分析】據題干“第一期學員共645人,其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約占總人數的10%。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等均為共產黨員,學員徐向前、陳賡等后來成為紅軍重要將領。”和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下,由兩黨共同推動軍校建設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D符合題意;
材料提到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體現了共產黨在軍校政治制度建設和軍事教育中的直接參與,而非國民黨單方面主導,排除A;
黃埔軍校成立于1924年,國共合作破裂及十年對峙始于1927年“四一二政變”,排除B;
第一期學員中約10%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且徐向前、陳賡等后來成為紅軍將領,說明共產黨并未放棄武裝領導權,反而通過合作培養自身力量,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黃埔軍校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黃埔軍校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識點】遵義會議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遵義會議后,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處處主動,生龍活虎,左右敵人”和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集中全力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的錯誤,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從中國革命戰爭特點出發提出的戰略戰術原則的正確性,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在正確的軍事路線指引下,變得主動靈活,B符合題意;
實行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方針這一方針是在八七會議上確立的,與遵義會議無關,排除A;
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遵義會議只是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排除C;
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與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和影響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遵義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遵義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A
【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解析】【分析】據題干“1939年,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瞞著父母回國……她毅然回國參加滇緬公路機工隊,冒著日軍轟炸運輸戰略物資,成為著名的女機工之一”“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和所學知識可知,白雪嬌的家書寫明“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直接反映了華僑以家國情懷為紐帶支援祖國的決心,這種精神是華僑支援抗戰的典型縮影,A符合題意;
正面戰場強調軍隊直接作戰(如臺兒莊戰役),而白雪嬌的工作屬于后勤運輸,并非一線戰斗人員,排除B;
敵后戰場主要指根據地軍民游擊戰,滇緬公路則是戰略交通線,屬于大后方與前線銜接的通道,兩者性質不同,排除C;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而白雪嬌1939年回國屬于華僑自發行動,并非國際同盟的官方援助,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據題干“1956年……裝配出新中國第一輛CA10型載重汽車”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我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因此,題干成就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第一個五年計劃,B符合題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是1949-1952年,主要任務是恢復戰爭破壞的經濟,為后續建設創造條件,但未直接啟動大規模重工業項目,排除A;
改革開放是在1978年后,時間不符,且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完全依賴自主探索和蘇聯技術援助,排除C;
三大改造雖于1956年底完成,但汽車制造屬于工業生產能力突破,更直接關聯“一五計劃”的工業布局,而非生產關系調整,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B
【知識點】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據題干“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可知,公報明確指出,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對此“不提出異議”。這標志著美國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成為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政治前提,B符合題意;
公報中僅提到“逐步減少在臺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而非“立即斷絕”,排除A;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發生在1971年(早于公報簽署),且非公報內容,排除C;
公報聚焦政治原則和臺灣問題,經濟合作是后續發展的成果,而非前提,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美建交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識點】對外開放
【解析】【分析】據題干“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柱狀圖(單位:億美元)”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978—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這與1978年開始實施的對外開放政策緊密相關,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經濟騰飛,D符合題意;
改革開放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突破,隨著改革開放推進,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弱化,而非持續強化,排除A;
市場經濟主導地位正式確立主要側重于國內經濟體制層面,而圖表主要體現的是進出口貿易情況,重點在于對外開放帶來的經濟變化,排除B符合題意;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從圖表數據來看,1978—2001年之前進出口總額也在持續增長,并非只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才刺激外貿增長,此選項不能全面解釋圖表中整個時間段的變化情況,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外開放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對外開放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A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據題干“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的一項政治制度。而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中發現,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可知,雅典衛城遺址出土的陶片記載了陶片放逐法的相關內容,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的表現,A符合題意;
波斯不屬于希臘城邦,排除B;
題干文物未提及貴族等級,不能說明奴隸主貴族可以避免放逐,排除C;
題干文物與政治有關,不能反映希臘戲劇的創作題材豐富,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B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在莊園中,農奴需每周為領主無償耕種自營地3天,這是勞役地租的核心形式;農奴還得向領主獻納貢物和繳納捐稅”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提到農奴需每周為領主無償耕種自營地,還得向領主獻納貢物和繳納捐稅,這充分體現了領主對農奴在勞動和財物方面的剝削,B符合題意;
莊園是農村的經濟組織形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并非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心,排除A;
材料中未提及莊園利用商品交換發展經濟的相關內容,且莊園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商品交換并不發達,排除C;
材料沒有關于莊園法庭懲處農奴的描述,與題目所給信息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D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促進了全球物種的大交流。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在新航路開辟后傳入中國,《農政全書》中的記載正是這一全球物種交流現象的體現,反映了全球物種交流帶來的積極影響,使得不同地區的人們能夠獲得新的物種資源,豐富了農作物種類等,D符合題意;
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玉米傳入中國這一物種交流的情況,并沒有體現中國農業技術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材料重點圍
繞物種的傳播,而非農業技術的比較,排除A;
絲綢之路主要是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等地的貿易通道,其繁榮主要是在傳統的歐亞大陸貿易往來中。新航路開辟后玉米從美洲傳入中國,并非通過絲綢之路,排除B;
亞歷山大東征發生在公元前4世紀,主要是對歐亞非三大洲部分地區進行軍事征服和文化交流等活動,遠遠早于新航路開辟的時間(15-16世紀),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A
【知識點】文藝復興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發起的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它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彼特拉克的話“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體現了他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視,追求人的現實幸福,這正是人文主義思潮的體現,A符合題意;
“君權神授”理論強調君主的權力是上帝授予的,與題干中強調人的價值不符,排除B;
三權分立學說是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提出的關于國家權力分配的學說,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彼特拉克無關,排除C;
“物競天擇”觀點是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提出的,與本題時間和人物均不相符,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藝復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C
【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
【解析】【分析】據題干“1793年,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之后,全國就很快征召了120萬軍隊,比最顯赫的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還多五倍,新的軍隊奔赴救國的前線。”和所學知識可知,題目中提到的“雅各賓派發出動員令”和“征召120萬軍隊”是法國大革命期間(1793年)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的關鍵措施。1793年8月23日雅各賓派控制的國民公會頒布全國總動員令,整編出14個軍、120萬兵員,遠超路易十四時代的軍隊規模。這一政策直接服務于抗擊外國干涉軍和鎮壓國內叛亂,屬于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C符合題意;
英國1640年革命與題干時間不符,且與雅各賓派無關,排除A;
美國獨立戰爭發生于1775-178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
俄國十月革命發生于191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葉,英國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中,蒸汽機作為主要的動力來源被廣泛應用于工廠生產等領域。蒸汽機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煤炭燃燒會產生大量的濃煙和含有硫磺等有害物質的氣體,從而導致空氣污染,A符合題意;
貧富分化加劇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影響,與空氣污染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
生產流水線出現于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與題干中19世紀中葉的時間不符,排除C;
壟斷組織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不符,且與空氣污染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答案】B
【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和所學知識可知,無產階級主要由工人階級構成,表明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謀利益,即代表工人階級根本利益,B符合題意;
題干中未提及暴力推翻一切政權相關內容,馬克思主義雖不排斥暴力革命,但并非主張推翻一切政權,排除A;
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資本主義成果,并非否定全部,題干也未體現相關內容,排除C;
題干沒有涉及國際間合作等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共產黨宣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8.【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聯合國宣言》與二戰的轉折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一“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用于戰場偵察和轟炸”“成千只運兵船和成千架飛機穿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戰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知,一戰時飛機首次用于偵察和轟炸,二戰諾曼底登陸時盟軍大規模使用飛機支援,體現科技軍事化逐步成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戰爭從傳統的陸海作戰發展為立體化作戰模式,說明科技被用于戰爭后顯著改變了戰爭形態,A符合題意;
“工業革命推動了和平發展”這一說法與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相矛盾,排除B;
題干主要表述了飛機的軍事用途,沒有涉及民用化,排除C;
飛機的使用決定戰爭勝負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二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二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答案】B
【知識點】甘地與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帶領民眾到丹迪海邊自取海水制鹽,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和所學知識可知,甘地帶領民眾進行“食鹽進軍”,以和平抵抗的方式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這一行動讓廣大民眾參與到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中,極大地激發了印度民眾的民族意識,使其認識到自身力量并積極投身民族解放事業,B符合題意;
1930甘地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但沒有徹底驅逐英國殖民者,排除A;
1930甘地發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是資本主義政權,而不是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排除C;
1947年印度獨立后實現了工業獨立自主,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0.【答案】D
【知識點】戰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美國通過高額關稅和強制規定市場份額等措施,打擊東芝、日立等半導體企業”和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利用高額關稅和強制規定市場份額等手段,打擊日本半導體企業,是憑借其經濟、政治等優勢地位,為維護自身利益,對他國企業進行不合理打壓,體現了霸權主義行徑,D符合題意;
世界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是1991年蘇聯解體,材料所述事件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與兩極格局結束無關,排除A;
材料主要圍繞美國憑借自身實力打壓日本半導體企業,未突出日本等力量崛起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推動,排除B;
材料重點不是體現經濟全球化下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而是美國通過不正當手段打壓日本企業,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霸權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霸權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1.【答案】(1)重要通道:海上通道。
影響: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原因: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特點: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佛教與道教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佛教的傳播和海上絲綢之路。根據材料“東晉南朝以后,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可知,東晉南朝以后佛教傳入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海上海道。
影響:根據材料“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角色,廣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可知,這條通道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本題考查廣州的相關知識。根據廣州自身的地理位置、港口條件等優勢可知,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根據材料“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征收關稅”“進一步規范對外貿易”“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可知,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根據材料“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元明兩朝,廣州置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可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本題考查廣州對外交流的特點。根據材料“公元2世紀末,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清代設立“廣州十三行”,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可知,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可知,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根據材料“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根據材料“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商館前臨江的廣場被修建成西式花園,成為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花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為:
(1)重要通道:海上通道。
影響: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原因: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特點: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點評】本題考查佛教的傳播、海上絲綢之路及廣州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重要通道:根據材料“東晉南朝以后,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可知,東晉南朝以后佛教傳入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海上海道。
影響:根據材料“而廣州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港口,因而扮演了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角色,廣州的佛教也因此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可知,這條通道使廣州成為佛教自海道入華的前碼頭,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提升了廣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原因:根據廣州自身的地理位置、港口條件等優勢可知,廣州是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海外貿易發達;根據材料“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征收關稅”“進一步規范對外貿易”“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可知,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規范對外貿易秩序;征收關稅,增加財政收入;根據材料“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元明兩朝,廣州置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可知,加強對海外貿易船只及人員等的管理。
(3)特點:根據材料“公元2世紀末,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清代設立“廣州十三行”,只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可知,時間上,自漢至清,交流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佛教經北方中原地區而來,在廣州初傳”“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可知,內容上,涉及宗教、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根據材料“海上逐漸成為印度佛教輸入的另一重要通道”“這些西洋商館里發生了很多跨文化貿易帶來的科學、藝術、思想觀念的交流互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方式上,有海上貿易、文化傳播等;根據材料“一度成為南方地區除建康以外的又一譯經中心。”“唐代廣州當局還設置了蕃坊和蕃學,以安置與管理外僑及教育其子女”“商館前臨江的廣場被修建成西式花園,成為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花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位上,長期是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樞紐,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32.【答案】(1)社會目標: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
(2)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如何: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建國初期的社會目標。根據材料一“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可知,第一屆全運會的口號和表演形式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來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的社會目標。
(2)本題考查體育運動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根據材料—“本屆全運會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出現可口可樂公司、健力寶公司等商業贊助”可知,從第一屆全運會到第六屆全運會,全運會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根據所學經濟體制改革的知識可知,這些變化與 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聯系在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本題考查全運會與社會變化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全運會的變化可知,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結構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 全運會的口號和組織形式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在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
故答案為:
(1)社會目標: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
(2)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如何: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
【點評】本題考查全運會與我國社會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社會目標:根據材料一“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勞動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可知,第一屆全運會的口號和表演形式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來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家整體實力的社會目標。
(2)變化:根據材料—“本屆全運會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出現可口可樂公司、健力寶公司等商業贊助”可知,從第一屆全運會到第六屆全運會,全運會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的國家主導轉變為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形式。
聯系:根據所學經濟體制改革的知識可知,這些變化與 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聯系在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
(3)如何: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全運會的變化可知,全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其組織形式和口號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遷。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結構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 全運會的口號和組織形式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在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
33.【答案】(1)原因: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歐洲移民為逃避宗教迫害、尋求土地和經濟機會遷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觀點: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論述: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帶來勞動力和技術,開發農業,奠定經濟基礎。
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如修建鐵路、發展制造業,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
結論: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從殖民地到工業強國轉型的關鍵因素。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掠奪。根據材料一“英國移民作為核心,組織了歐洲移民,在新大陸上建立了這個國家”可知,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許多歐洲人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離歐洲,北美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經濟機會吸引人們前往北美,同時,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本題考查三角貿易。觀點:選擇經濟發展這個角度展開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為北美到來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北美的發展,因此,確定觀點為: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論述:可以從殖民地時期、工業革命時期人口遷移對美國的影響展開論述,最后簡要總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為北美地區帶來勞動力和技術,推動了殖民地的經濟開發,奠定了美國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二“186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國人特別是西歐人移居美國”可知,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同時,移民帶來技術、資金和消費市場,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綜上可知,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成功讓美國實現了殖民地到工業強國的轉型。
故答案為:
(1)原因: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歐洲移民為逃避宗教迫害、尋求土地和經濟機會遷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觀點: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論述: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帶來勞動力和技術,開發農業,奠定經濟基礎。
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如修建鐵路、發展制造業,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
結論: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從殖民地到工業強國轉型的關鍵因素。
【點評】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掠奪和三角貿易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原因:根據材料一“英國移民作為核心,組織了歐洲移民,在新大陸上建立了這個國家”可知,歐洲殖民擴張推動了對北美的開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許多歐洲人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離歐洲,北美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經濟機會吸引人們前往北美,同時,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
(2)觀點:選擇經濟發展這個角度展開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為北美到來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北美的發展,因此,確定觀點為:人口遷移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論述:可以從殖民地時期、工業革命時期人口遷移對美國的影響展開論述,最后簡要總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殖民地時期,歐洲移民為北美地區帶來勞動力和技術,推動了殖民地的經濟開發,奠定了美國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二“186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國人特別是西歐人移居美國”可知,工業革命期間,美國通過《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西歐移民,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同時,移民帶來技術、資金和消費市場,使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工業強國。綜上可知,人口遷移通過提供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成功讓美國實現了殖民地到工業強國的轉型。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城县| 红原县| 晋城| 独山县| 吉木萨尔县| 尤溪县| 韶山市| 含山县| 东明县| 米泉市| 濉溪县| 易门县| 江阴市| 新安县| 广元市| 镇坪县| 阿坝| 马公市| 吕梁市| 扎鲁特旗| 旌德县| 孝义市| 滨海县| 科尔| 神木县| 合山市| 荆州市| 静安区| 皮山县| 鄂托克旗| 舒兰市| 茶陵县| 古浪县| 闽侯县| 天门市| 彩票| 宜君县| 绥滨县| 乳山市| 商城县|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