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湘鄉市東皋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6小題,48分)1.(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隋末農民起義軍在發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煬帝:"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材料反映了( )A.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B.科舉制度的弊端C.沉重的賦稅D.民族矛盾激化2.(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杜甫《憶昔》中,"小邑猶藏萬家寶......公私倉廩俱豐實"描述的是( )A.貞觀之治 B.康乾盛世 C.開元盛世 D.江南的開發3.(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詩中描述的是( )A.隋末農民戰爭的慘狀 B.唐末農民戰爭的慘狀C.宋代與少數民族的戰爭 D.安史之亂的慘狀4.(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李明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了"女皇帝武則天""三省六部制""安西都護府""遣唐使"等資料,他研究的主題應該是( )A.統一的的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5.(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針對北宋初期"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廢除丞相制度 B.實行三省六部制度C.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D.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6.(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其中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A.西夏 B.遼 C.金 D.蒙古7.(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燕京是今天( )A.杭州 B.南京 C.北京 D.廣州8.(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蘇湖熟,天下足"描述的是( )A.兩宋時期手工藝的發展 B.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C.經濟重心南移 D.江浙一帶的糧食產量高9.(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宋代設置市舶司,其主要職責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管理海外貿易C.管理地方財政 D.管理少數民族事務10.(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唐朝以來,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形成一個新的民族一一回族。這表明( )A.人口流動促進民族進一步交融B.元朝實現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C.元朝統一后民族關系和諧融洽D.國家強化了對邊疆的地區的管轄11.(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2024年5月23日至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臺灣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一2024A”演習。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臺灣行省 B.澎湖巡檢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12.(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活字印刷術是畢昇發明的B.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C.宋元時期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D.元代用金屬作簡,取代竹簡13.(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明太祖實錄》中規定,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其目的是( )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B.監視官民C.嚴格控制輿論 D.加強君主專制14.(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金瓶摯簽""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雅克薩之戰"出發點是( )A.加強民族關系 B.加強邊疆治理C.加強君主專制 D.加強中外交通15.(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交流......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材料表述的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 )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16.(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清代文學藝術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說創作大放異彩,戲劇表演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科舉制度的成熟 ③清政府 ④市民文化的繁榮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7題20分,第18題20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農為天下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年 1.84 735.22 4.001768年 2.08 741.45 3.561784年 2.86 760.57 2.661812年 3.34 788.93 2.36材料三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明清時期)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本組材料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請以圖3為例加以說明。(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3)你認為導致材料三中"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如何理解"相對靜止" 18.(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對隋朝的滅亡深有感觸,經常與大臣議論歷代興衰的往事,對"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深信不移。他選賢任能,虛懷納諫,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4材料二 科舉制在唐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具體規定日益完善,因此成為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中央統一舉行的,定期、分科的考試。自隋代推行科舉制度以來,士族貴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被打破,沒有家世背景的庶族地主子弟乃至一般平民子弟有了入仕的機會。——摘編自趙毅 趙軼峰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一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上書。(1)依據材料一,指出"貞觀之治"的具體表現。(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對唐朝發展的影響。(3)材料三表現了唐朝與哪個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 請再舉出一例"降金城公主"之后唐朝與該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實。(4)唐都長安是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唐都長安繁榮的原因 19.(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在,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材料 隨著歷史的進展······每一個階段,中原漢族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國文化不斷成長,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間。請根據材料中的中原漢族"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這句話來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角度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可知,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他的罪行,用盡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比喻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難以說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可見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隋末統治者的殘暴統治,A項正確;題干材料痛斥隋煬帝的殘暴統治,與科舉制無關,排除B項;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主要表現在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營建大型公共工程,屢次發動戰爭,徭役和兵役繁重,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嘉華社會矛盾,導致農民起義,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提及“民族矛盾激化”,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隋朝滅亡,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杜甫的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描繪的是開元盛世。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并親自考核縣令政績,還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與開元盛世出現的時間相符,C項正確;貞觀之治出現與唐太宗統治時期,與杜甫的《憶昔》無關,排除A項;康乾盛世出現于清朝,此時杜甫早已去世,排除B項;材料強調盛世局面的出現,并非只是江南的開發,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開元盛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3.【答案】D【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含義是普天下應征入伍戒備森嚴,戰爭的烽火已彌漫了崗巒,尸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描繪的是唐朝安史之亂的慘狀,材料出自杜甫的《垂老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而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亂,D項正確;隋末農民戰爭爆發時杜甫尚未出生,排除A項;唐末時期杜甫早已去世,排除B項;杜甫是唐朝人,宋代與少數民族的戰爭與其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安史之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4.【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女皇武則天;遣唐使【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女皇帝武則天""三省六部制""安西都護府""遣唐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繼續完善三省六部制,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唐代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唐朝時期中日交流頻繁,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唐學習,這些史實都體現了唐朝的繁榮與開放,B項正確;秦漢時期是統一的的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排除A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排除C項;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此后歷代一直在不斷發展這一制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盛唐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5.【答案】C【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收回地方行政、財權和軍權,宋太祖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的控制了軍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隔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宋太祖安排文臣擔任地方州縣的長官,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政收歸中央,這些都是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C項正確;廢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與宋朝無關,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度屬于中央官制,與地方方鎮太重關系不大,并且三省六部制度在唐朝時期已經存在,排除B項;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是宋神宗,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中央集權的強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朝中央集權強化的相關史實。6.【答案】A【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族,原屬羌族的一支,在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位于西北地區,史稱西夏,A項正確;遼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排除B項;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起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其統治范圍至南到達淮水至大散關一帶,排除C項;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但此時已經是南宋時期了,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夏的建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西夏建立的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是在第三次宋金和議即1141年南宋和金和議(紹興和議)后形成的,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燕京是今天的北京,C項正確;杭州古稱臨安,曾是南宋的都城;排除A項。南京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都城,有六朝古都之稱;排除B項。廣州是宋朝時重要港口,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金對峙。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金對峙局的相關史實。8.【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當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南方糧食產量高,這體現了經濟重心南移,C項正確;材料表述的農業,沒有涉及手工業,排除A項;材料表述的農業,沒有涉及商業,排除B項;“江浙一帶的糧食產量高”與題干中的“蘇湖熟,天下足”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經濟重心南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9.【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廣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兩宋政府設立的市舶司,其主要職能是管理海外貿易,B項正確;在地方宋代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以分知州權力,排除A項;宋代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排除C項;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與少數民族事務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市舶司。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朝對外貿易的相關史實。10.【答案】A【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等內容可知,元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這得益于元朝統一后的人口流動,A項正確;元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排除B項;元朝統一后民族關系和諧融洽說法不符合史實,元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因此民族矛盾尖銳,排除C項;元朝時國家強化了對邊疆的地區的管轄,但材料強調不同民族的交融,并不體現邊疆管轄,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回族的形成。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11.【答案】B【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為了加強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B項正確;清朝時期為了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理,先后設置了臺灣府和臺灣行省,排除A項;元朝為了加強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統治,設置宣政院,排除C項;理藩院是清朝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元朝澎湖巡檢司,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 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元代用金屬作簡,取代竹簡,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科技成果。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元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13.【答案】D【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并且立下“并不許立丞相”的祖訓,這是朱元璋加強君主權力的措施,目的是強化皇權、加強君主專制、穩固統治,D項正確;明朝控制地方,是指在地方,取消行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明朝監視官民的機構是錦衣衛,排除B項;題干材料廢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與“控制輿論”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明朝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4.【答案】B【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金瓶摯簽、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雅克薩之戰”并結合所學知識,西藏地方達賴與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要通過金瓶掣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乾隆時期,平定了大、小和卓發動的叛亂,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康熙時期,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由此可知,出發點是加強對西南、西北、東北的有效管轄,B項正確;材料旨在強調通過戰爭、金瓶掣簽制等手段加強邊疆治理,并未體現民族關系的加強,排除A項;清統治者通過設立南書房、設立軍機處等措施加強君主專制,和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金瓶掣簽”“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雅克薩之戰”不是交通措施,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邊疆治理。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清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15.【答案】A【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交流 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可見材料指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背景是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自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貿易交流,A項正確;題干的重點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背景而非內容,其內容是不許人民進行私人對外貿易,排除B項;“閉關鎖國”的性質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種消極防御的對外政策,但是題干并沒有體現,排除C項;“閉關鎖國”影響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殖民侵略,但是從長遠來看,阻礙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造成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但是題干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6.【答案】C【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清代的文學藝術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說創作大放異彩,戲劇表演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清代科舉制度走向衰落,選項與史實不符,②與題意不符,排除含有②的選項,排除A、B項;清政府并沒有采取有力措施鼓勵文學藝術的發展,③與題意不符,排除含有③的選項,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代文學藝術成就,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文學藝術的相關史實。17.【答案】(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犁耕、牛耕)。史料價值:①可以研究清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耕作制度等,②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發展。③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生活,服飾文化等。(任答2點,符合題意即可。)(2)狀況:人口增加,耕地面積增長;農業經濟繼續發展。問題:人地矛盾日漸突出(或人均耕地日益減少),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3)根源: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理解:經濟、科技、文化等層面在明清時期相對于歐洲發展而言所呈現出的停滯不前狀態。【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1)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一“圖1東漢牛耕畫像石、圖2魏晉嘉裕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圖3《耕織圖》(局部)”和所學可知,這些場景的耕作方式都采用了鐵犁牛耕這一核心技術,鐵犁牛耕是古代農業社會的重要進步,它不僅提高了耕作效率,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一“圖3《耕織圖》(局部)”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清初的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尤其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并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圖3對研究清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體現在:①可以研究清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耕作制度等;②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發展;③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生活,服飾文化等。(2)狀況:根據材料二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可概括出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如下:人口增長迅速,從1753年到1812年,人口數量從1.84億增長到3.34億,增長了近一倍,這表明清代中期人口增長非常迅速;耕地面積增長,從1753年的735.22萬頃增長到1812年的788.93萬頃,顯示出農業用地在不斷擴大;農業經濟繼續發展,人均耕地面積從4.00畝下降到2.36畝,人口和耕地面積的同時增長,表明農業生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農業經濟繼續發展。問題:根據材料二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人均耕地面積減少,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均耕地面積從4.00畝急劇下降到2.36畝;糧食供應壓力增大,人口增長快于耕地面積的增長,使得糧食供應面臨巨大壓力,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可能導致糧食產量無法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進而可能引發糧食危機和社會不穩定;農業生產方式需改進,面對人口增長和土地資源有限的挑戰,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可能難以維持高效的糧食生產,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3)根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材料三中“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皇權高度集中,政治體制僵化。這種制度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新的經濟因素(如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同時,思想上也受到嚴格控制,如文字獄的盛行,使得社會創新和進步受到嚴重壓制;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明清政府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與世界先進文明交流的機會,錯失了吸收和學習歐洲科學文化知識的良機。理解:“相對靜止”在這里指的是中國在明清時期相對于歐洲的發展而言,呈現出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經濟層面:雖然明清時期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水平,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沒有能夠形成像歐洲那樣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同時,商業貿易也受到閉關鎖國政策的限制,無法充分發展。科技層面:明清時期的科技雖然在一些領域(如天文學、醫學等)仍有成就,但整體上已經落后于歐洲。歐洲在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中國則因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而未能跟上這一步伐。文化層面: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受到專制制度的嚴格控制,創新精神受到壓抑。相比之下,歐洲的文化思想界則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促進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的進步。這種文化差異也反映了中國在文化層面上的相對靜止。故答案為:(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犁耕、牛耕)。史料價值:①可以研究清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耕作制度等,②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發展。③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生活,服飾文化等。(任答2點,符合題意即可。)(2)狀況:人口增加,耕地面積增長;農業經濟繼續發展。問題:人地矛盾日漸突出(或人均耕地日益減少),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3)根源: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理解:經濟、科技、文化等層面在明清時期相對于歐洲發展而言所呈現出的停滯不前狀態。【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鐵犁牛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鐵犁牛耕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農業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農業發展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專制強化,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8.【答案】(1)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等。(任答3點)(2)影響:打破了門第的限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有利于教育文化的發展等。(任答3點)(3)少數民族:吐蕃或藏族。史實:會盟(4)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制度創新;民族融合;友好交往;科技文化先進;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任答2點)【知識點】“貞觀之治”;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1)表現:據材料一“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可知,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等。(2)影響:據材料二“士族貴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被打破”可知,打破了門第的限制;據材料二“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中央統一舉行的,定期、分科的考試”可知,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據材料二“因此成為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可知,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據材料二“定期、分科的考試”可知,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的實行有利于教育文化的發展等。(3)據材料三“金城公主”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唐蕃再度和親,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尺帶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金城公主也帶去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她還把釋迦牟尼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因此該民族為吐蕃或藏族。史實: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年),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4)原因: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長安繁榮的原因較多,從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等方面回答即可,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制度創新;民族融合;友好交往;科技文化先進;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等。故答案為:(1)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等。(2)影響:打破了門第的限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有利于教育文化的發展等。(3)少數民族:吐蕃或藏族。史實:會盟。(4)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制度創新;民族融合;友好交往;科技文化先進;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任答2點)【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貞觀之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貞觀之治的相關歷史知識。(2) 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制,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3)本題主要考查唐蕃關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都長安,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9.【答案】觀點: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具有雙向性。論證:隋唐時期,漢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社會風氣開放。唐太宗時期,與西藏的交往,文成公主入藏,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交流,影響并推動了西藏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首先,擬定觀點,題干要求從“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這句話來提煉一個觀點,這句話強調在長期接觸中,我國各民族相互交融交流,互相影響,因此可得出觀點: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具有雙向性。其次,進行論證,選擇一個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進行論述即可,如選擇隋唐時期,結合所學隋唐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民族關系的知識可知,漢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社會風氣開放。唐太宗時期,與西藏的交往,文成公主入藏,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交流,影響并推動了西藏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最后總結,對觀點進行升華,如綜上所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故答案為:觀點: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具有雙向性。論證:隋唐時期,漢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社會風氣開放。唐太宗時期,與西藏的交往,文成公主入藏,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交流,影響并推動了西藏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點評】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湖南省湘鄉市東皋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6小題,48分)1.(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隋末農民起義軍在發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煬帝:"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材料反映了( )A.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B.科舉制度的弊端C.沉重的賦稅D.民族矛盾激化【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可知,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他的罪行,用盡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比喻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難以說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可見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隋末統治者的殘暴統治,A項正確;題干材料痛斥隋煬帝的殘暴統治,與科舉制無關,排除B項;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主要表現在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營建大型公共工程,屢次發動戰爭,徭役和兵役繁重,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嘉華社會矛盾,導致農民起義,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提及“民族矛盾激化”,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隋朝滅亡,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2.(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杜甫《憶昔》中,"小邑猶藏萬家寶......公私倉廩俱豐實"描述的是( )A.貞觀之治 B.康乾盛世 C.開元盛世 D.江南的開發【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杜甫的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描繪的是開元盛世。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并親自考核縣令政績,還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與開元盛世出現的時間相符,C項正確;貞觀之治出現與唐太宗統治時期,與杜甫的《憶昔》無關,排除A項;康乾盛世出現于清朝,此時杜甫早已去世,排除B項;材料強調盛世局面的出現,并非只是江南的開發,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開元盛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3.(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詩中描述的是( )A.隋末農民戰爭的慘狀 B.唐末農民戰爭的慘狀C.宋代與少數民族的戰爭 D.安史之亂的慘狀【答案】D【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含義是普天下應征入伍戒備森嚴,戰爭的烽火已彌漫了崗巒,尸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描繪的是唐朝安史之亂的慘狀,材料出自杜甫的《垂老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而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亂,D項正確;隋末農民戰爭爆發時杜甫尚未出生,排除A項;唐末時期杜甫早已去世,排除B項;杜甫是唐朝人,宋代與少數民族的戰爭與其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安史之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4.(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李明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了"女皇帝武則天""三省六部制""安西都護府""遣唐使"等資料,他研究的主題應該是( )A.統一的的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女皇武則天;遣唐使【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女皇帝武則天""三省六部制""安西都護府""遣唐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繼續完善三省六部制,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唐代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唐朝時期中日交流頻繁,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唐學習,這些史實都體現了唐朝的繁榮與開放,B項正確;秦漢時期是統一的的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排除A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排除C項;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此后歷代一直在不斷發展這一制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盛唐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5.(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針對北宋初期"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廢除丞相制度 B.實行三省六部制度C.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D.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答案】C【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收回地方行政、財權和軍權,宋太祖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的控制了軍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隔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宋太祖安排文臣擔任地方州縣的長官,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政收歸中央,這些都是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C項正確;廢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與宋朝無關,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度屬于中央官制,與地方方鎮太重關系不大,并且三省六部制度在唐朝時期已經存在,排除B項;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是宋神宗,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中央集權的強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朝中央集權強化的相關史實。6.(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其中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A.西夏 B.遼 C.金 D.蒙古【答案】A【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族,原屬羌族的一支,在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位于西北地區,史稱西夏,A項正確;遼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排除B項;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起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其統治范圍至南到達淮水至大散關一帶,排除C項;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但此時已經是南宋時期了,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夏的建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西夏建立的相關史實。7.(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燕京是今天( )A.杭州 B.南京 C.北京 D.廣州【答案】C【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是在第三次宋金和議即1141年南宋和金和議(紹興和議)后形成的,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燕京是今天的北京,C項正確;杭州古稱臨安,曾是南宋的都城;排除A項。南京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都城,有六朝古都之稱;排除B項。廣州是宋朝時重要港口,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金對峙。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金對峙局的相關史實。8.(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蘇湖熟,天下足"描述的是( )A.兩宋時期手工藝的發展 B.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C.經濟重心南移 D.江浙一帶的糧食產量高【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當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南方糧食產量高,這體現了經濟重心南移,C項正確;材料表述的農業,沒有涉及手工業,排除A項;材料表述的農業,沒有涉及商業,排除B項;“江浙一帶的糧食產量高”與題干中的“蘇湖熟,天下足”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經濟重心南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9.(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宋代設置市舶司,其主要職責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管理海外貿易C.管理地方財政 D.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廣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兩宋政府設立的市舶司,其主要職能是管理海外貿易,B項正確;在地方宋代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以分知州權力,排除A項;宋代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排除C項;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與少數民族事務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市舶司。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朝對外貿易的相關史實。10.(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唐朝以來,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形成一個新的民族一一回族。這表明( )A.人口流動促進民族進一步交融B.元朝實現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C.元朝統一后民族關系和諧融洽D.國家強化了對邊疆的地區的管轄【答案】A【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等內容可知,元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這得益于元朝統一后的人口流動,A項正確;元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排除B項;元朝統一后民族關系和諧融洽說法不符合史實,元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因此民族矛盾尖銳,排除C項;元朝時國家強化了對邊疆的地區的管轄,但材料強調不同民族的交融,并不體現邊疆管轄,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回族的形成。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11.(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2024年5月23日至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臺灣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一2024A”演習。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臺灣行省 B.澎湖巡檢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答案】B【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為了加強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B項正確;清朝時期為了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理,先后設置了臺灣府和臺灣行省,排除A項;元朝為了加強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統治,設置宣政院,排除C項;理藩院是清朝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元朝澎湖巡檢司,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2.(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活字印刷術是畢昇發明的B.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C.宋元時期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D.元代用金屬作簡,取代竹簡【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 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元代用金屬作簡,取代竹簡,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科技成果。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元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13.(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明太祖實錄》中規定,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其目的是( )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B.監視官民C.嚴格控制輿論 D.加強君主專制【答案】D【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并且立下“并不許立丞相”的祖訓,這是朱元璋加強君主權力的措施,目的是強化皇權、加強君主專制、穩固統治,D項正確;明朝控制地方,是指在地方,取消行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明朝監視官民的機構是錦衣衛,排除B項;題干材料廢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與“控制輿論”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明朝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4.(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金瓶摯簽""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雅克薩之戰"出發點是( )A.加強民族關系 B.加強邊疆治理C.加強君主專制 D.加強中外交通【答案】B【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金瓶摯簽、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雅克薩之戰”并結合所學知識,西藏地方達賴與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要通過金瓶掣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乾隆時期,平定了大、小和卓發動的叛亂,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康熙時期,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由此可知,出發點是加強對西南、西北、東北的有效管轄,B項正確;材料旨在強調通過戰爭、金瓶掣簽制等手段加強邊疆治理,并未體現民族關系的加強,排除A項;清統治者通過設立南書房、設立軍機處等措施加強君主專制,和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金瓶掣簽”“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雅克薩之戰”不是交通措施,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邊疆治理。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清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15.(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交流......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材料表述的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 )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答案】A【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交流 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可見材料指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背景是清朝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自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貿易交流,A項正確;題干的重點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背景而非內容,其內容是不許人民進行私人對外貿易,排除B項;“閉關鎖國”的性質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種消極防御的對外政策,但是題干并沒有體現,排除C項;“閉關鎖國”影響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殖民侵略,但是從長遠來看,阻礙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造成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但是題干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6.(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清代文學藝術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說創作大放異彩,戲劇表演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科舉制度的成熟 ③清政府 ④市民文化的繁榮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答案】C【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清代的文學藝術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說創作大放異彩,戲劇表演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清代科舉制度走向衰落,選項與史實不符,②與題意不符,排除含有②的選項,排除A、B項;清政府并沒有采取有力措施鼓勵文學藝術的發展,③與題意不符,排除含有③的選項,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代文學藝術成就,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文學藝術的相關史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7題20分,第18題20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農為天下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年 1.84 735.22 4.001768年 2.08 741.45 3.561784年 2.86 760.57 2.661812年 3.34 788.93 2.36材料三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明清時期)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本組材料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請以圖3為例加以說明。(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3)你認為導致材料三中"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如何理解"相對靜止" 【答案】(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犁耕、牛耕)。史料價值:①可以研究清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耕作制度等,②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發展。③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生活,服飾文化等。(任答2點,符合題意即可。)(2)狀況:人口增加,耕地面積增長;農業經濟繼續發展。問題:人地矛盾日漸突出(或人均耕地日益減少),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3)根源: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理解:經濟、科技、文化等層面在明清時期相對于歐洲發展而言所呈現出的停滯不前狀態。【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1)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一“圖1東漢牛耕畫像石、圖2魏晉嘉裕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圖3《耕織圖》(局部)”和所學可知,這些場景的耕作方式都采用了鐵犁牛耕這一核心技術,鐵犁牛耕是古代農業社會的重要進步,它不僅提高了耕作效率,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一“圖3《耕織圖》(局部)”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清初的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尤其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并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圖3對研究清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體現在:①可以研究清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耕作制度等;②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發展;③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生活,服飾文化等。(2)狀況:根據材料二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可概括出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如下:人口增長迅速,從1753年到1812年,人口數量從1.84億增長到3.34億,增長了近一倍,這表明清代中期人口增長非常迅速;耕地面積增長,從1753年的735.22萬頃增長到1812年的788.93萬頃,顯示出農業用地在不斷擴大;農業經濟繼續發展,人均耕地面積從4.00畝下降到2.36畝,人口和耕地面積的同時增長,表明農業生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農業經濟繼續發展。問題:根據材料二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人均耕地面積減少,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均耕地面積從4.00畝急劇下降到2.36畝;糧食供應壓力增大,人口增長快于耕地面積的增長,使得糧食供應面臨巨大壓力,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可能導致糧食產量無法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進而可能引發糧食危機和社會不穩定;農業生產方式需改進,面對人口增長和土地資源有限的挑戰,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可能難以維持高效的糧食生產,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3)根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材料三中“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皇權高度集中,政治體制僵化。這種制度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新的經濟因素(如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同時,思想上也受到嚴格控制,如文字獄的盛行,使得社會創新和進步受到嚴重壓制;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明清政府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與世界先進文明交流的機會,錯失了吸收和學習歐洲科學文化知識的良機。理解:“相對靜止”在這里指的是中國在明清時期相對于歐洲的發展而言,呈現出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經濟層面:雖然明清時期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水平,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沒有能夠形成像歐洲那樣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同時,商業貿易也受到閉關鎖國政策的限制,無法充分發展。科技層面:明清時期的科技雖然在一些領域(如天文學、醫學等)仍有成就,但整體上已經落后于歐洲。歐洲在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中國則因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而未能跟上這一步伐。文化層面: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受到專制制度的嚴格控制,創新精神受到壓抑。相比之下,歐洲的文化思想界則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促進了人性的解放和思想的進步。這種文化差異也反映了中國在文化層面上的相對靜止。故答案為:(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犁耕、牛耕)。史料價值:①可以研究清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耕作制度等,②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發展。③可以研究清代的社會生活,服飾文化等。(任答2點,符合題意即可。)(2)狀況:人口增加,耕地面積增長;農業經濟繼續發展。問題:人地矛盾日漸突出(或人均耕地日益減少),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3)根源: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理解:經濟、科技、文化等層面在明清時期相對于歐洲發展而言所呈現出的停滯不前狀態。【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鐵犁牛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鐵犁牛耕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農業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農業發展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專制強化,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8.(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對隋朝的滅亡深有感觸,經常與大臣議論歷代興衰的往事,對"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深信不移。他選賢任能,虛懷納諫,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4材料二 科舉制在唐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具體規定日益完善,因此成為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中央統一舉行的,定期、分科的考試。自隋代推行科舉制度以來,士族貴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被打破,沒有家世背景的庶族地主子弟乃至一般平民子弟有了入仕的機會。——摘編自趙毅 趙軼峰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一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上書。(1)依據材料一,指出"貞觀之治"的具體表現。(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對唐朝發展的影響。(3)材料三表現了唐朝與哪個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 請再舉出一例"降金城公主"之后唐朝與該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實。(4)唐都長安是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唐都長安繁榮的原因 【答案】(1)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等。(任答3點)(2)影響:打破了門第的限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有利于教育文化的發展等。(任答3點)(3)少數民族:吐蕃或藏族。史實:會盟(4)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制度創新;民族融合;友好交往;科技文化先進;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任答2點)【知識點】“貞觀之治”;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1)表現:據材料一“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可知,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等。(2)影響:據材料二“士族貴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被打破”可知,打破了門第的限制;據材料二“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中央統一舉行的,定期、分科的考試”可知,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據材料二“因此成為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可知,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據材料二“定期、分科的考試”可知,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的實行有利于教育文化的發展等。(3)據材料三“金城公主”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唐蕃再度和親,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尺帶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金城公主也帶去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她還把釋迦牟尼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因此該民族為吐蕃或藏族。史實: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年),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4)原因: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長安繁榮的原因較多,從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等方面回答即可,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制度創新;民族融合;友好交往;科技文化先進;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等。故答案為:(1)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等。(2)影響:打破了門第的限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有利于教育文化的發展等。(3)少數民族:吐蕃或藏族。史實:會盟。(4)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制度創新;民族融合;友好交往;科技文化先進;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任答2點)【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貞觀之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貞觀之治的相關歷史知識。(2) 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制,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3)本題主要考查唐蕃關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都長安,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9.(2024七下·湘鄉市期末)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在,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材料 隨著歷史的進展······每一個階段,中原漢族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國文化不斷成長,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間。請根據材料中的中原漢族"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這句話來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角度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觀點: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具有雙向性。論證:隋唐時期,漢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社會風氣開放。唐太宗時期,與西藏的交往,文成公主入藏,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交流,影響并推動了西藏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首先,擬定觀點,題干要求從“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這句話來提煉一個觀點,這句話強調在長期接觸中,我國各民族相互交融交流,互相影響,因此可得出觀點: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具有雙向性。其次,進行論證,選擇一個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進行論述即可,如選擇隋唐時期,結合所學隋唐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民族關系的知識可知,漢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社會風氣開放。唐太宗時期,與西藏的交往,文成公主入藏,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交流,影響并推動了西藏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最后總結,對觀點進行升華,如綜上所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故答案為:觀點: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具有雙向性。論證:隋唐時期,漢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社會風氣開放。唐太宗時期,與西藏的交往,文成公主入藏,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交流,影響并推動了西藏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點評】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湘鄉市東皋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湖南省湘鄉市東皋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