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個小題只有一項最符合要求)1.(2024八下·郴州期末)一位知名人士曾回憶參加某次會議的情景:“回想起那時,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濟濟一堂,各抒己見,共商建國大計……感到了民主的滋味。”與此次會議相關的內容是( )A.通過了《共同綱領》 B.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 D.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答案】A【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據題干“回想起那時,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濟濟一堂,各抒己見,共商建國大計……感到了民主的滋味。”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解放軍、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以及海外華僑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會議,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A項正確;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題意不符,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沒有涉及加入世貿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新中國成立前,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里土地很少,沒有耕牛農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吃野菜、麥皮達8個月之久;1953年,他家有田地15畝,農具齊全,收谷1600千克,全年有米吃。貧農陳友漢家生產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進行了土地改革 B.實現了農業合作化C.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D.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案】A【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在新中國成立前,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里土地很少,沒有耕牛農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吃野菜、麥皮達8個月之久;1953年,他家有田地15畝,農具齊全,收谷1600千克,全年有米吃”,結合所學可知,他家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A項正確;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我國三大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時間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與農業關聯不大,排除C項;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土地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024八下·郴州期末)下表為《中國與印度、美國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統計表》。該表反映了( )項目 中國 (1952年產量) 印度 (1950年產量) 美國 (1950年產量)鋼產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發電量(人均) 2.76千瓦時 10.9千瓦時 2949千瓦時A.我國工業化建設過程艱辛B.我國工業基礎薄弱C.我國工業建設超額完成D.我國只有鋼產量、發電量處于劣勢【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表格中人均鋼產量和人均發電量的數據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工業水平落后,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還不如發展中國家印度,B項正確;我國工業化建設始于1953年,而題干時間是1950年、1952年,因此無法得出我國工業化建設過程艱辛,排除A項;1957年底我國工業建設超額完成,排除C項;我國只有鋼產量、發電量處于劣勢,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4.(2024八下·郴州期末)小明爺爺家里保存了一張泛黃的《光明日報》,這份報紙和刊載于《光明日報》上的這篇文章可以作為研究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 )A.圖片史料 B.文獻史料 C.實物史料 D.口述史料【答案】B【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報刊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史料,記錄了當時社會的各種信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它們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輿論動態、政策變化等,是研究近代歷史的重要資料。因此,《光明日報》屬于文獻史料,B項正確;圖像史料,亦可稱為可視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適用于歷史教學與研究的視覺圖像,一般指地圖、圖片等傳媒對象,與題意不符,報紙屬于文獻史料,排除A項;實物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來源,它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實物史料指各類文物、古跡、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排除C項;口述史料是通過人類口頭相傳的史料,報刊不是屬于口述史料,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史學材料。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史學材料的相關知識。5.(2024八下·郴州期末)某同學在學習中國現代史時,自制了歷史年代尺,以下哪個歷史信息可以補充在①到②之間的年代尺上( )A.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 B.中國海軍成立C.石油、原油產品實現自給 D.西部大開發計劃啟動【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64年,大慶油田建成投產,中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C項正確;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區,1947年5月1日成立的,排除A項;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排除B項;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年代尺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史實。6.(2024八下·郴州期末)圖示構建歷史線索。下面示意圖中三角形▲處開放的是( )A.自由貿易區 B.長江三角洲C.浦東新區 D.沿海開放城市【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線”和所學知識可知,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984年,又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1988年,增設海南島經濟特區,1990年,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現在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因此,示意圖中三角形▲處開放的是沿海開放城市,D項正確;自由貿易區是政府開放的經濟區域,為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免稅和免于報關、報檢的特權,其主要特點是對進出口的貿易活動進行簡單的稅務管理,并排除了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從而加快經濟發展,與圖示信息無關,排除A項;長江三角洲屬于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放區域,排除B項;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起來,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對外開放格局,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7.(2024八下·郴州期末)中共中央加強反腐敗斗爭,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紀案件,純潔了黨員干部隊伍,凝聚了黨心民心。這體現了( )A.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國 D.全面從嚴治黨【答案】D【知識點】“四個全面”【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據材料“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中共中央加強反腐斗爭,堅定不移“打虎”“獵狐”拍蠅,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紀案件,純潔了黨員干部隊伍,凝聚了黨心民心”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全面從嚴治黨,D項正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承載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愿和夢想,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全面深化改革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全面依法治國強調的是治國策略,材料強調的是反腐敗斗爭,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相關史實。8.(2024八下·郴州期末)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當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出來時,會場上沸騰了。很多國家的代表歡呼、鼓掌、擁抱,向中國表示祝賀,有的非洲代表高興得跳起舞來。這段文字描述了( )A.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中國成立亞太經合組織D.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答案】B【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當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出來時,會場上沸騰了”可知反映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立即驅逐臺灣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結果該項提案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獲得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B項正確;“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是在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排除A項;1989年年11月5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加拿大及當時的東盟六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合組織正式成立。中國于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因此中國成立亞太經合組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國際商貿平臺,首屆于2016年在香港舉行,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9.(2024八下·郴州期末)歸納整合是復習歷史知識的重要學習方法。下圖是華華同學的知識歸納,你認為最合適的主題應該是( )1.鄧小平理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學發展觀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A.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與發展B.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D.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重要的會議【答案】C【知識點】中共十五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1.鄧小平理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學發展觀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因此材料內容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C項正確;我國四大基本政治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題干中未涉及相關信息,因此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與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全面,題干材料還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重要的會議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理論,沒有涉及重要會議,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0.(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四川鹽亭舉行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上,現場簽約項目達到11個,簽約金額高達34.3億元人民幣,涉及多個領域如精密電子、生物醫藥和智慧農業等。材料說明( )A.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推動祖國統一進程B.海基會和海協會的領導人進行互訪推動祖國統一C.海峽兩岸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大業的推進D.兩岸領導人加強對話交流是促進統一大業的重要途徑【答案】C【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在四川鹽亭舉行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上,現場簽約項目達到11個,簽約金額高達34.3億元人民幣,涉及多個領域如精密電子、生物醫藥和智慧農業等。”可知,海峽兩岸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大業的推進,C項正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推動祖國統一進程與題意不符,題干未反映臺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信息,且目前臺灣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排除A項;海基會和海協會的領導人進行互訪推動祖國統一與題意不符,題干沒有反映領導人互訪的信息,反映的是兩岸的經貿合作,排除B項;兩岸領導人加強對話交流是促進統一大業的重要途徑,與題意不符,題干沒有此相關信息,題干反映的信息主要是兩岸的經貿交流會,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海峽兩岸交流,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1.(2024八下·郴州期末)下圖是某歷史課堂的板書,意在引導學生( )A.掌握科學分類的方法B.認識艱苦奮斗方能登上科技巔峰C.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D.理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答案】C【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無一天不下田多年反復試驗”和“極其艱苦科研條件經過數百次實驗”可知,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技成就到來源于親自參與社會實踐,通過不斷地實踐最終取得了成就,因此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C項正確;題干所舉事例袁隆平和屠呦呦雖然來自不同領域,但并不是要對兩位科學家進行分類,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實踐,而非艱苦奮斗,排除B項;雙刃劍體現在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方面,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2.(2024八下·郴州期末)2012至2021年,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6%,高于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A.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B.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C.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D.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答案】D【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題干信息“2012至2021年,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6%,高于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反映的是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高于同期全國其他地區,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上的實行,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D項正確;題干反映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民族地區生產的發展,沒有體現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排除A項;“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但題干內容沒有體現,排除B項;“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但題干內容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3.(2024八下·郴州期末)學校歷史興趣小組舉辦一期“向海圖強——中國海軍成立75周年”的故事會,下列歷史史實最適合列入故事會的是( )A.蔣道平擊落美軍戰機 B.第二炮兵部隊的組建C.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制 D.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答案】C【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新中國成立時,海軍只有百余艘陳舊艦艇。為了保衛祖國海疆的安全,我國陸續研制了多型艦艇,充實到海軍。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接著,海軍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制造的核潛艇,所以舉辦一期“向海圖強——中國海軍成立75周年”的故事會,可入選的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制,C項正確;蔣道平擊落美軍戰機屬于空軍發展的成就,排除A項;第二炮兵部隊的組建屬于導彈部隊,排除B項;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屬于載人航天工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海軍建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新中國海軍建設的相關史實。14.(2024八下·郴州期末)學習歷史需要區分歷史史實和歷史解釋。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C.1961年開始實施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D.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答案】D【知識點】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據題干“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可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屬于歷史解釋,體現了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的影響,D項正確;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屬于歷史史實,排除B項;1961年開始實施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屬于歷史史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鄧小平南方談話。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史學理論等相關知識。15.(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郴州市檔案館錄制室里,面對攝像鏡頭,85歲的黃太福情緒激動,回憶了自己經歷過的很多事情和場景,以下他的回憶符合史實的是( )A.我20多歲的時候買米都要糧票,很少有肉吃,經常有餓肚子的現象B.我65歲之前衣服不是藍色就是黑色、灰色,一件軍大衣都是個寶貝。C.40年前我們中國就有高鐵、有手機,就是住在小平房里太擁擠了D.改革開放前,大家最喜歡吃野菜等純天然綠色食品了,不喜歡吃肉食【答案】A【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在郴州市檔案館錄制室里,面對攝像鏡頭,85歲的黃太福情緒激動,回憶了自己經歷過的很多事情和場景”可知,2024-85=1939年,也就是題干中黃太福的出生時間。黃太福20多歲的時候,大致是20世紀50-60年代,由于當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活必需品大都需要憑票購買,當時的人們很少能吃得上肉,A項正確;故選A項。黃太福65歲的時候是2004年,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穿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顏色不再單調,而是越來越彰顯個性,B項說法有誤,排除B項;中國第一條高鐵開通的時間是2008年,而C項反映的時間是1984年,排除C項;“改革開放前,大家最喜歡吃野菜等純天然綠色食品了,不喜歡吃肉食”說法錯誤,當時社會生產水平低,很多人因為窮吃不起肉,并不是不喜歡吃肉,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6.(2024八下·郴州期末)中國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這體現了中國( )A.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注重發展睦鄰友好關系C.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D.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答案】A【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積極履行大國責任,參與全球問題治理,承擔國家義務,體現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A項正確;睦鄰友好關系是指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題干反映的是全球,排除B項;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解決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所有國家參與,而不僅僅是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但與題干描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8分,共52分)17.(2024八下·郴州期末)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郴州市某校八年級(1)班的同學策劃了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49-1978年)的偉大成就”為主題的展覽活動,請你參與他們的活動并完成下面的任務。展區一 萬象更新、改天換地的時代材料一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摘編自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的兩個史實。(政治和經濟方面各一個)展區二 鋼少氣多、揚眉吐氣的時代材料二——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2)根據材料二的兩幅圖片,歸納一個主題。并用圖片蘊含的相關史實詮釋“鋼少氣多、揚眉吐氣的時代”。展區三 激情燃燒、創造奇跡的時代材料三 寶成鐵路和鷹廈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重點鐵路建設工程之一。國家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確保了這兩條鐵路的順利修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為鐵路建設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摘自張建云、陳勇《中國鐵路發展史》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3)根據材料三的圖文材料,歸納我國一五計劃期間新修建的交通路線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原因。結合本次主題展覽活動的內容,談談你的感悟。【答案】(1) 史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2) 主題:抗美援朝詮釋: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 特點: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原因: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為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鞏固祖國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感悟: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綜合國力。【知識點】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 (1)史實:根據材料“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無數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三大改造,改變了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2)主題:根據圖片信息“跨過鴨綠江”“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和所學知識可知,兩幅圖片的主題為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953年7月,雙方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詮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為新中國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的勝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特點: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從此鐵路貫通中國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溝通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系。新修建的交通路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交通建設有利于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交通建設有利于加強對中西部的管理,鞏固祖國統一。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分布廣泛,交通建設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感悟: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一五計劃成就”可知,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根據材料“抗美援朝勝利的意義”可知,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根據材料“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可知,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根據材料“一五計劃成就”可知,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綜合國力。故答案為:(1) 史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2) 主題:抗美援朝。詮釋: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 特點: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原因: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為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鞏固祖國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感悟: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綜合國力。【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抗美援朝的相關史實。(3)本題以西部大開發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4八下·郴州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的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取得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 1999年是澳門當之無愧的“回歸年”。距離回歸日倒計時100天、50天、30天……都是澳門市民的節日,他們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澳門一家百貨公司宣布,凡持內地、香港、澳門證件可用超低價購買珍藏紅酒兩瓶,櫥窗里寫著:“記住,因為你是同胞,我們才給你如此優惠。”——摘自《澳門回歸——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又一歷史豐碑》(2)根據材料二概括澳門市民對澳門回歸的態度。并分析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有何內在聯系。材料三 自中美建交之后,合作日益緊密,如今中美兩圖已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貿易量從1979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約5800億美元,不到40年增長就超過了230倍,但與此同時,中美之間,沖突頻發。美國粗暴干涉香港內務,公然介入南海主權,中美貿易戰,對臺軍售問題……此些問題,層出不窮。——摘編自新京報《中美建交40年:合作一直是“最好的選擇”》(3)根據材料三,指出當前中美關系呈現的特點。并分析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有哪些?請你為構建良好的中美關系提一條合理的建議。【答案】(1) 原因: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為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合作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科技成就提供了人才保障;黨的領導為科技成就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2) 態度:熱烈歡迎的態度聯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根本原因,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 特點:合作與沖突并存。因素: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建議:大國之間應加強互信,合作共贏,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認識中美斗則兩敗、合則兩利的大勢,對待中美摩擦,積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知識點】“兩彈一星”;澳門回歸;中美建交;航天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 (1)原因: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鄧稼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東方紅一號”結合所學可知,“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可以分析出,我國取得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原因有: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為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合作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科技成就提供了人才保障;黨的領導為科技成就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2)態度:根據材料二“1999年是澳門當之無愧的‘回歸年’。距離回歸日倒計時100天、50天、30天……都是澳門市民的節日,他們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澳門一家百貨公司宣布,凡持內地、香港、澳門證件可用超低價購買珍藏紅酒兩瓶,櫥窗里寫著:‘記住,因為你是同胞,我們才給你如此優惠。’”可概括澳門市民對澳門回歸的態度是:積極響應,熱烈歡迎的態度聯系:根據材料一:我國取得這一系列科技成就,提高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材料二澳門的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因此,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材料一是材料二的根本原因,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特點:根據材料三“自中美建交之后,合作日益緊密,如今中美兩圖已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貿易量從1979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約5800億美元,不到40年增長就超過了230倍,但與此同時,中美之間,沖突頻發。美國粗暴干涉香港內務,公然介入南海主權,中美貿易戰,對臺軍售問題……此些問題,層出不窮。”可得出當前中美關系呈現的特點是:合作與沖突并存。因素:結合所學可知,影響國家關系的因素包括國家利益、綜合國力、國際局勢、國家政策、文化傳統、國際力量對比、國際組織和機制、外交政策和戰略、歷史文化遺產、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和宗教、人口和資源、科技進步、地緣政治因素和個人因素。根據材料三分析出的中美關系的特點合作與沖突并存可分析出分析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有: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建議:根據國與國關系的影響因素,結合中美兩國關系的合作與沖突,我為構建良好的中美關系提一條合理的建議是:大國之間應加強互信,合作共贏,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認識中美斗則兩敗、合則兩利的大勢,對待中美摩擦,積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故答案為:(1) 原因: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為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合作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科技成就提供了人才保障;黨的領導為科技成就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2) 態度:熱烈歡迎的態度聯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根本原因,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 特點:合作與沖突并存。因素: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建議:大國之間應加強互信,合作共贏,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認識中美斗則兩敗、合則兩利的大勢,對待中美摩擦,積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科技成果。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新中國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考查澳門回歸。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澳門回歸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美關系的變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9.(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經歷過無數次深重災難的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將永遠記得這個珍貴的時刻,它宣布了舊中國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中國人,將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與殖民地奴隸的代名詞,而要永遠地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摘編自鄭學富《新聞記者筆下的開國大典》(1)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中國人,將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與殖民地奴隸的代名詞。”這句話的理解。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我們黨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際上也是阻止了回到“文革”以前那種局面的傾向,從此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子。16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到長足的發展,而且經歷了1989年春夏之交國內的政治風波和1990年前后國際上的大變動的考驗,盡管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是現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的基礎。——摘自胡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談黨史研究的若干問題》(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材料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程 成就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谷物總產量、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 我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22年中共二十大:全會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20個字左右)【答案】(1) 標志:開國大典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 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 觀點: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論述: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 (1)標志: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因此,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是開國大典的隆重舉行。理解:根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對“中國,中國人,將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與殖民地奴隸的代名詞。”這句話的理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意義:根據材料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我們黨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際上也是阻止了回到‘文革’以前那種局面的傾向,從此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子。”結合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觀點:根據材料三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事件: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可以提煉出觀點: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論述:圍繞觀點,結合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十九大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史實,進行論述,做到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故答案為:(1) 標志:開國大典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 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 觀點: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論述: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本題為觀點論試題。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 / 1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個小題只有一項最符合要求)1.(2024八下·郴州期末)一位知名人士曾回憶參加某次會議的情景:“回想起那時,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濟濟一堂,各抒己見,共商建國大計……感到了民主的滋味。”與此次會議相關的內容是( )A.通過了《共同綱領》 B.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 D.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新中國成立前,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里土地很少,沒有耕牛農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吃野菜、麥皮達8個月之久;1953年,他家有田地15畝,農具齊全,收谷1600千克,全年有米吃。貧農陳友漢家生產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進行了土地改革 B.實現了農業合作化C.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D.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2024八下·郴州期末)下表為《中國與印度、美國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統計表》。該表反映了( )項目 中國 (1952年產量) 印度 (1950年產量) 美國 (1950年產量)鋼產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發電量(人均) 2.76千瓦時 10.9千瓦時 2949千瓦時A.我國工業化建設過程艱辛B.我國工業基礎薄弱C.我國工業建設超額完成D.我國只有鋼產量、發電量處于劣勢4.(2024八下·郴州期末)小明爺爺家里保存了一張泛黃的《光明日報》,這份報紙和刊載于《光明日報》上的這篇文章可以作為研究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 )A.圖片史料 B.文獻史料 C.實物史料 D.口述史料5.(2024八下·郴州期末)某同學在學習中國現代史時,自制了歷史年代尺,以下哪個歷史信息可以補充在①到②之間的年代尺上( )A.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 B.中國海軍成立C.石油、原油產品實現自給 D.西部大開發計劃啟動6.(2024八下·郴州期末)圖示構建歷史線索。下面示意圖中三角形▲處開放的是( )A.自由貿易區 B.長江三角洲C.浦東新區 D.沿海開放城市7.(2024八下·郴州期末)中共中央加強反腐敗斗爭,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紀案件,純潔了黨員干部隊伍,凝聚了黨心民心。這體現了( )A.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國 D.全面從嚴治黨8.(2024八下·郴州期末)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當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出來時,會場上沸騰了。很多國家的代表歡呼、鼓掌、擁抱,向中國表示祝賀,有的非洲代表高興得跳起舞來。這段文字描述了( )A.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中國成立亞太經合組織D.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9.(2024八下·郴州期末)歸納整合是復習歷史知識的重要學習方法。下圖是華華同學的知識歸納,你認為最合適的主題應該是( )1.鄧小平理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學發展觀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A.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與發展B.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D.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重要的會議10.(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四川鹽亭舉行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上,現場簽約項目達到11個,簽約金額高達34.3億元人民幣,涉及多個領域如精密電子、生物醫藥和智慧農業等。材料說明( )A.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推動祖國統一進程B.海基會和海協會的領導人進行互訪推動祖國統一C.海峽兩岸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大業的推進D.兩岸領導人加強對話交流是促進統一大業的重要途徑11.(2024八下·郴州期末)下圖是某歷史課堂的板書,意在引導學生( )A.掌握科學分類的方法B.認識艱苦奮斗方能登上科技巔峰C.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D.理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12.(2024八下·郴州期末)2012至2021年,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6%,高于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A.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B.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C.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D.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13.(2024八下·郴州期末)學校歷史興趣小組舉辦一期“向海圖強——中國海軍成立75周年”的故事會,下列歷史史實最適合列入故事會的是( )A.蔣道平擊落美軍戰機 B.第二炮兵部隊的組建C.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制 D.神舟五號發射成功14.(2024八下·郴州期末)學習歷史需要區分歷史史實和歷史解釋。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C.1961年開始實施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D.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15.(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郴州市檔案館錄制室里,面對攝像鏡頭,85歲的黃太福情緒激動,回憶了自己經歷過的很多事情和場景,以下他的回憶符合史實的是( )A.我20多歲的時候買米都要糧票,很少有肉吃,經常有餓肚子的現象B.我65歲之前衣服不是藍色就是黑色、灰色,一件軍大衣都是個寶貝。C.40年前我們中國就有高鐵、有手機,就是住在小平房里太擁擠了D.改革開放前,大家最喜歡吃野菜等純天然綠色食品了,不喜歡吃肉食16.(2024八下·郴州期末)中國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這體現了中國( )A.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注重發展睦鄰友好關系C.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D.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8分,共52分)17.(2024八下·郴州期末)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郴州市某校八年級(1)班的同學策劃了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49-1978年)的偉大成就”為主題的展覽活動,請你參與他們的活動并完成下面的任務。展區一 萬象更新、改天換地的時代材料一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摘編自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的兩個史實。(政治和經濟方面各一個)展區二 鋼少氣多、揚眉吐氣的時代材料二——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2)根據材料二的兩幅圖片,歸納一個主題。并用圖片蘊含的相關史實詮釋“鋼少氣多、揚眉吐氣的時代”。展區三 激情燃燒、創造奇跡的時代材料三 寶成鐵路和鷹廈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重點鐵路建設工程之一。國家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確保了這兩條鐵路的順利修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為鐵路建設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摘自張建云、陳勇《中國鐵路發展史》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3)根據材料三的圖文材料,歸納我國一五計劃期間新修建的交通路線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原因。結合本次主題展覽活動的內容,談談你的感悟。18.(2024八下·郴州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的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取得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 1999年是澳門當之無愧的“回歸年”。距離回歸日倒計時100天、50天、30天……都是澳門市民的節日,他們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澳門一家百貨公司宣布,凡持內地、香港、澳門證件可用超低價購買珍藏紅酒兩瓶,櫥窗里寫著:“記住,因為你是同胞,我們才給你如此優惠。”——摘自《澳門回歸——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又一歷史豐碑》(2)根據材料二概括澳門市民對澳門回歸的態度。并分析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有何內在聯系。材料三 自中美建交之后,合作日益緊密,如今中美兩圖已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貿易量從1979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約5800億美元,不到40年增長就超過了230倍,但與此同時,中美之間,沖突頻發。美國粗暴干涉香港內務,公然介入南海主權,中美貿易戰,對臺軍售問題……此些問題,層出不窮。——摘編自新京報《中美建交40年:合作一直是“最好的選擇”》(3)根據材料三,指出當前中美關系呈現的特點。并分析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有哪些?請你為構建良好的中美關系提一條合理的建議。19.(2024八下·郴州期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經歷過無數次深重災難的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將永遠記得這個珍貴的時刻,它宣布了舊中國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中國人,將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與殖民地奴隸的代名詞,而要永遠地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摘編自鄭學富《新聞記者筆下的開國大典》(1)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中國人,將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與殖民地奴隸的代名詞。”這句話的理解。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我們黨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際上也是阻止了回到“文革”以前那種局面的傾向,從此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子。16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到長足的發展,而且經歷了1989年春夏之交國內的政治風波和1990年前后國際上的大變動的考驗,盡管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是現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的基礎。——摘自胡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談黨史研究的若干問題》(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材料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程 成就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谷物總產量、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 我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22年中共二十大:全會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20個字左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據題干“回想起那時,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濟濟一堂,各抒己見,共商建國大計……感到了民主的滋味。”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解放軍、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以及海外華僑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會議,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A項正確;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題意不符,題干信息反映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沒有涉及加入世貿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答案】A【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在新中國成立前,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里土地很少,沒有耕牛農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吃野菜、麥皮達8個月之久;1953年,他家有田地15畝,農具齊全,收谷1600千克,全年有米吃”,結合所學可知,他家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A項正確;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我國三大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時間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與農業關聯不大,排除C項;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土地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表格中人均鋼產量和人均發電量的數據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工業水平落后,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還不如發展中國家印度,B項正確;我國工業化建設始于1953年,而題干時間是1950年、1952年,因此無法得出我國工業化建設過程艱辛,排除A項;1957年底我國工業建設超額完成,排除C項;我國只有鋼產量、發電量處于劣勢,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4.【答案】B【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報刊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史料,記錄了當時社會的各種信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它們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輿論動態、政策變化等,是研究近代歷史的重要資料。因此,《光明日報》屬于文獻史料,B項正確;圖像史料,亦可稱為可視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適用于歷史教學與研究的視覺圖像,一般指地圖、圖片等傳媒對象,與題意不符,報紙屬于文獻史料,排除A項;實物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來源,它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實物史料指各類文物、古跡、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排除C項;口述史料是通過人類口頭相傳的史料,報刊不是屬于口述史料,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史學材料。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史學材料的相關知識。5.【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64年,大慶油田建成投產,中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C項正確;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區,1947年5月1日成立的,排除A項;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排除B項;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年代尺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史實。6.【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線”和所學知識可知,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984年,又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1988年,增設海南島經濟特區,1990年,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現在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因此,示意圖中三角形▲處開放的是沿海開放城市,D項正確;自由貿易區是政府開放的經濟區域,為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免稅和免于報關、報檢的特權,其主要特點是對進出口的貿易活動進行簡單的稅務管理,并排除了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從而加快經濟發展,與圖示信息無關,排除A項;長江三角洲屬于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放區域,排除B項;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起來,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對外開放格局,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7.【答案】D【知識點】“四個全面”【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據材料“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中共中央加強反腐斗爭,堅定不移“打虎”“獵狐”拍蠅,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紀案件,純潔了黨員干部隊伍,凝聚了黨心民心”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全面從嚴治黨,D項正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承載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愿和夢想,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全面深化改革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全面依法治國強調的是治國策略,材料強調的是反腐敗斗爭,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相關史實。8.【答案】B【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當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出來時,會場上沸騰了”可知反映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立即驅逐臺灣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結果該項提案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獲得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B項正確;“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是在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排除A項;1989年年11月5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加拿大及當時的東盟六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合組織正式成立。中國于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因此中國成立亞太經合組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國際商貿平臺,首屆于2016年在香港舉行,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9.【答案】C【知識點】中共十五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1.鄧小平理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學發展觀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因此材料內容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C項正確;我國四大基本政治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題干中未涉及相關信息,因此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與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全面,題干材料還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重要的會議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理論,沒有涉及重要會議,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0.【答案】C【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據題干“在四川鹽亭舉行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上,現場簽約項目達到11個,簽約金額高達34.3億元人民幣,涉及多個領域如精密電子、生物醫藥和智慧農業等。”可知,海峽兩岸加強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大業的推進,C項正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推動祖國統一進程與題意不符,題干未反映臺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信息,且目前臺灣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排除A項;海基會和海協會的領導人進行互訪推動祖國統一與題意不符,題干沒有反映領導人互訪的信息,反映的是兩岸的經貿合作,排除B項;兩岸領導人加強對話交流是促進統一大業的重要途徑,與題意不符,題干沒有此相關信息,題干反映的信息主要是兩岸的經貿交流會,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海峽兩岸交流,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1.【答案】C【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無一天不下田多年反復試驗”和“極其艱苦科研條件經過數百次實驗”可知,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技成就到來源于親自參與社會實踐,通過不斷地實踐最終取得了成就,因此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C項正確;題干所舉事例袁隆平和屠呦呦雖然來自不同領域,但并不是要對兩位科學家進行分類,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實踐,而非艱苦奮斗,排除B項;雙刃劍體現在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方面,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2.【答案】D【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題干信息“2012至2021年,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6%,高于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反映的是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高于同期全國其他地區,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上的實行,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D項正確;題干反映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民族地區生產的發展,沒有體現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排除A項;“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但題干內容沒有體現,排除B項;“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但題干內容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3.【答案】C【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新中國成立時,海軍只有百余艘陳舊艦艇。為了保衛祖國海疆的安全,我國陸續研制了多型艦艇,充實到海軍。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接著,海軍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制造的核潛艇,所以舉辦一期“向海圖強——中國海軍成立75周年”的故事會,可入選的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制,C項正確;蔣道平擊落美軍戰機屬于空軍發展的成就,排除A項;第二炮兵部隊的組建屬于導彈部隊,排除B項;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屬于載人航天工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海軍建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新中國海軍建設的相關史實。14.【答案】D【知識點】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據題干“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可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屬于歷史解釋,體現了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的影響,D項正確;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屬于歷史史實,排除B項;1961年開始實施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屬于歷史史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鄧小平南方談話。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史學理論等相關知識。15.【答案】A【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在郴州市檔案館錄制室里,面對攝像鏡頭,85歲的黃太福情緒激動,回憶了自己經歷過的很多事情和場景”可知,2024-85=1939年,也就是題干中黃太福的出生時間。黃太福20多歲的時候,大致是20世紀50-60年代,由于當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活必需品大都需要憑票購買,當時的人們很少能吃得上肉,A項正確;故選A項。黃太福65歲的時候是2004年,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穿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顏色不再單調,而是越來越彰顯個性,B項說法有誤,排除B項;中國第一條高鐵開通的時間是2008年,而C項反映的時間是1984年,排除C項;“改革開放前,大家最喜歡吃野菜等純天然綠色食品了,不喜歡吃肉食”說法錯誤,當時社會生產水平低,很多人因為窮吃不起肉,并不是不喜歡吃肉,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6.【答案】A【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積極履行大國責任,參與全球問題治理,承擔國家義務,體現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A項正確;睦鄰友好關系是指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題干反映的是全球,排除B項;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解決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所有國家參與,而不僅僅是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但與題干描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7.【答案】(1) 史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2) 主題:抗美援朝詮釋: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 特點: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原因: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為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鞏固祖國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感悟: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綜合國力。【知識點】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 (1)史實:根據材料“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無數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三大改造,改變了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2)主題:根據圖片信息“跨過鴨綠江”“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和所學知識可知,兩幅圖片的主題為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953年7月,雙方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詮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為新中國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的勝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特點: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從此鐵路貫通中國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溝通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系。新修建的交通路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交通建設有利于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交通建設有利于加強對中西部的管理,鞏固祖國統一。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分布廣泛,交通建設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感悟: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一五計劃成就”可知,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根據材料“抗美援朝勝利的意義”可知,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根據材料“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可知,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根據材料“一五計劃成就”可知,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綜合國力。故答案為:(1) 史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2) 主題:抗美援朝。詮釋:抗美援朝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 特點: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原因: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為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鞏固祖國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感悟: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綜合國力。【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抗美援朝的相關史實。(3)本題以西部大開發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答案】(1) 原因: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為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合作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科技成就提供了人才保障;黨的領導為科技成就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2) 態度:熱烈歡迎的態度聯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根本原因,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 特點:合作與沖突并存。因素: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建議:大國之間應加強互信,合作共贏,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認識中美斗則兩敗、合則兩利的大勢,對待中美摩擦,積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知識點】“兩彈一星”;澳門回歸;中美建交;航天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 (1)原因: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鄧稼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東方紅一號”結合所學可知,“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可以分析出,我國取得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原因有: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為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合作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科技成就提供了人才保障;黨的領導為科技成就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2)態度:根據材料二“1999年是澳門當之無愧的‘回歸年’。距離回歸日倒計時100天、50天、30天……都是澳門市民的節日,他們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澳門一家百貨公司宣布,凡持內地、香港、澳門證件可用超低價購買珍藏紅酒兩瓶,櫥窗里寫著:‘記住,因為你是同胞,我們才給你如此優惠。’”可概括澳門市民對澳門回歸的態度是:積極響應,熱烈歡迎的態度聯系:根據材料一:我國取得這一系列科技成就,提高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材料二澳門的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因此,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材料一是材料二的根本原因,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特點:根據材料三“自中美建交之后,合作日益緊密,如今中美兩圖已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貿易量從1979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約5800億美元,不到40年增長就超過了230倍,但與此同時,中美之間,沖突頻發。美國粗暴干涉香港內務,公然介入南海主權,中美貿易戰,對臺軍售問題……此些問題,層出不窮。”可得出當前中美關系呈現的特點是:合作與沖突并存。因素:結合所學可知,影響國家關系的因素包括國家利益、綜合國力、國際局勢、國家政策、文化傳統、國際力量對比、國際組織和機制、外交政策和戰略、歷史文化遺產、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和宗教、人口和資源、科技進步、地緣政治因素和個人因素。根據材料三分析出的中美關系的特點合作與沖突并存可分析出分析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有: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建議:根據國與國關系的影響因素,結合中美兩國關系的合作與沖突,我為構建良好的中美關系提一條合理的建議是:大國之間應加強互信,合作共贏,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認識中美斗則兩敗、合則兩利的大勢,對待中美摩擦,積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故答案為:(1) 原因: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為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合作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科技成就提供了人才保障;黨的領導為科技成就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2) 態度:熱烈歡迎的態度聯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根本原因,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 特點:合作與沖突并存。因素: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建議:大國之間應加強互信,合作共贏,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認識中美斗則兩敗、合則兩利的大勢,對待中美摩擦,積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科技成果。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新中國科技發展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考查澳門回歸。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澳門回歸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美關系的變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9.【答案】(1) 標志:開國大典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 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 觀點: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論述: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 (1)標志: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因此,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是開國大典的隆重舉行。理解:根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對“中國,中國人,將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與殖民地奴隸的代名詞。”這句話的理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意義:根據材料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我們黨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際上也是阻止了回到‘文革’以前那種局面的傾向,從此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子。”結合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觀點:根據材料三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事件: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可以提煉出觀點: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論述:圍繞觀點,結合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十九大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史實,進行論述,做到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故答案為:(1) 標志:開國大典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 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 觀點: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論述: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本題為觀點論試題。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學生版).docx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