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2024七下·南寧期末)589年,隋朝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重歸統一。589年用公元紀年法可以表述為( ?。?br/>A.5世紀早期 B.5世紀晚期 C.6世紀早期 D.6世紀晚期
【答案】D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589年,隋朝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重歸統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公元紀年法中,世紀的計算方法是百位數加1,如1-100年為1世紀,101-200年為2世紀,依此類推;而“早期”一般指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30-70年,“晚期”指70-100年。589年屬于6世紀(501-600年),且89年屬于該世紀的后期,因此589年可表述為6世紀晚期,D項正確;
A項“5世紀早期”錯誤,5世紀指401-500年,排除A項;
B項“5世紀晚期”錯誤,5世紀指401-500年,排除B項;
C項“6世紀早期”錯誤,589年屬于6世紀后期,排除C項。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589年,隋朝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重歸統一為切入點,主要考查的是公元紀年法。
2.(2024七下·南寧期末)魏征曾勸諫唐太宗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边@表明魏征希望唐太宗能( ?。?br/>A.知人善任 B.虛心納諫 C.整頓吏治 D.輕徭薄賦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及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這體現出唐太宗虛心納諫的特點,B項正確;
知人善任體現在用人方面,并非納諫方面,排除A項;
整頓吏治體現在官員管理方面,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
輕徭薄賦是減輕徭役,與聽取他人意見關系不大,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唐太宗的“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籍忠臣。”這項廣開言路,選用良吏的措施的理解,難度較小。
3.(2024七下·南寧期末)某歷史小組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如下文物介紹。此文物的歷史價值在于( ?。?br/>文物介紹: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駱駝昂首挺立,駝背上鋪彩色條毯,上面有2名胡人、2名漢人組成的樂舞隊,表現的應該是雜技節目。
A.反映了唐朝民族和睦 B.凸顯了唐朝絲織精美
C.印證了唐朝經濟繁榮 D.見證了唐朝音樂動人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上面有由3名胡人、2名漢人組成的樂舞隊”及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社會開放,不同民族之間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交融,這反映了唐朝民族和睦,A項正確;
唐朝絲織精美是指絲織品的技術高超,而材料是從胡漢民族交融的角度來說唐三彩的,排除B項;
唐朝經濟繁榮是指經濟方面,而材料是從胡漢交融的角度來說唐三彩的,排除C項;
唐朝音樂動人是指藝術水平,而材料是從胡漢交融的角度來說唐三彩的,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三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2024七下·南寧期末)唐朝高僧歷經艱辛到天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這反映的是( ?。?br/>A.遣唐使來華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
【答案】B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的是玄奘,玄奘西行為我國佛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B項正確;
遣唐使來華是外國來我國學習先進文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鑒真東渡是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
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與題意中的“唐朝”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鑒真東渡、玄奘西行,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鑒真和玄奘的活動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5.(2024七下·南寧期末)杜甫《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之句,這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br/>A.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 C.澶淵之盟 D.靖難之役
【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出自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無家別》,這句詩描繪了安史之亂后農村荒涼破敗的景象,以及詩人對時局動蕩、民生凋敝的深切感慨,天寶是唐玄宗的年號,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A項正確;
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末,與“天寶”無關,排除B項;
澶淵之盟訂立于北宋時期,與“天寶”無關,排除C項;
靖難之役發生在明朝前期,與杜甫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安史之亂的過程與影響。
6.(2024七下·南寧期末)下圖是北宋時期形勢圖(1111年),觀察地圖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是( ?。?br/>A.國家完全統一 B.民族政權并立
C.地方軍閥割據 D.經濟文化交融
【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北宋時期形勢圖(1111年)”及結合所學可知,與北宋并立的政權有遼、西夏等政權,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是民族政權并立,B項正確;
圖中信息中遼、北宋、西夏等民族政權國家,屬于政權并立,國家并沒有實現完全統一,排除A項;
漢末三國、唐末五代時期的政治特點是地方軍閥割據,排除C項;
經濟文化交融不是政治特點,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解題關鍵是注意課本插圖,熟記宋、遼、西夏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各民族政權并立。
7.(2024七下·南寧期末)南宋著名抗金將領統率“岳家軍”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取得了郾城大捷。他是( ?。?br/>A.文天祥 B.岳飛 C.鄭和 D.戚繼光
【答案】B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南宋著名抗金將領統率‘岳家軍’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取得了郾城大捷”及結合所學知識,取得郾城大捷的南宋將領是岳飛,B項正確;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排除A項;
鄭和是明朝七下西洋的人物,排除C項;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英雄,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南宋的建立和岳飛抗金,旨在考查學生對岳飛抗金的相關知識的識記掌握能力。
8.(2024七下·南寧期末)某歷史社團選取以下場景再現中國古代某時期的生活,該時期是( ?。?br/>地點 開封 臨安
場景 大相國寺 瓦子場景想象圖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開封大相國寺、臨安瓦子場景想象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幅圖片分別涉及北宋都城開封的大相國寺,南宋都城臨安的瓦子。大相國寺是北宋都城開封的著名商業中心,瓦子是南宋都城臨安的城市娛樂場所,因此,主題是宋朝的都市生活,C項正確;
隋朝都城大興、洛陽,材料未涉及,且瓦子還未出現,排除A項;
唐朝都城長安、洛陽屬于大都市,材料未涉及,且瓦子還未出現,排除B項;
元朝都城大都,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宋元時期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
9.(2024七下·南寧期末)南宋時,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主要來源地區之一。這反映南宋時期( ?。?br/>A.人口增長邊疆鞏固 B.福建成為政治中心
C.文教昌盛人才輩出 D.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南宋時,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主要來源地區之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南宋時期,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地區之一,這充分表明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國家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而經濟重心的南移意味著南方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和影響力增大,東南地區成為財政主要來源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體現,D項正確;
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地區之一,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人口增長和邊疆鞏固的情況。人口增長需要通過具體的人口統計數據來體現,邊疆鞏固則需要考察軍事防御、邊疆治理等方面的情況,排除A項;
南宋時期的政治中心在杭州,而不是福建,排除B項;
雖然東南地區可能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發展,但這與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地區之間沒有直接的邏輯關聯。財政來源主要取決于經濟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文教方面,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反映南宋時期出現的新現象是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10.(2024七下·南寧期末)《元史》描述忽必烈:“度量弘廣,知人善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這表明他( ?。?br/>A.統一蒙古建立政權 B.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 D.完至放棄蒙古文化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及結合所學可知,忽必烈主動學習漢族文化,影響到少數民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對全國實行了有效統治,C項正確;
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排除A項;
材料涉及的是統治政策,沒有涉及農業生產,排除B項;
題干中“以夏變夷”意思是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因此,并非是放棄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忽必烈的主要功績。
11.(2024七下·南寧期末)《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辈牧险f明了( ?。?br/>A.元朝中外交通發達 B.元朝海外貿易繁盛
C.元朝航海技術高超 D.元朝文學藝術興盛
【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苯Y合所學可知,元代設置了大量驛站以方便往來,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中亞、西亞及東歐等地區,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A項正確;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驛站系統的建立,屬于陸路交通,并不能體現海外貿易繁盛,排除B項;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驛站系統的建立,屬于陸路交通,與航海技術高超無關,排除C項;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驛站系統的建立,反映的是交通發達,與文學藝術興盛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元朝中外交通發達。
12.(2024七下·南寧期末)觀察下列兩幅圖中央官制示意圖,圖1向圖2轉變反映了( ?。?br/>A.君主專制強化 B.選官制度完善
C.監察制度嚴密 D.經濟文化繁榮
【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央官制示意圖”結合圖片可知,圖一皇帝之下有丞相,六部屬向丞相負責;而圖二六部直屬于皇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了丞相,使六部向皇帝負責,這使君主專制得到強化,A項正確;
題目圖片主要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與選官制度無關,排除B項;
題目并未涉及監察制度,排除C項;
題目主要是政治上君權的加強與經濟文化繁榮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秦朝和唐朝中央官制的特點和影響,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
13.(2024七下·南寧期末)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著作是( ?。?br/>A.《本草綱目》 B.《資治通鑒》
C.《天工開物》 D.《幾何原本》
【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和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科技著作,系統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C項正確; A項《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的醫藥學著作,主要記載藥物學知識,與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無關,排除A項;
B項《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屬于歷史著作,與科技無關,排除B項;
D項《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數學著作,明代由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譯部分內容,不屬于中國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總結,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要把握《天工開物》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4.(2024七下·南寧期末)明末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李自成),闖王來時不納糧。”說明“闖王”領導的軍隊受歡迎是因為( ?。?br/>A.推翻清朝統治 B.作戰英勇無畏
C.提出“均田免賦” D.建立大順政權
【答案】C
【知識點】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闖王來時不納糧”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反映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強烈要求和減免賦稅的迫切愿望和心聲,C項正確;
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推翻明朝統治。而不是清朝統治,排除A項;
軍隊英勇作戰是軍事戰斗上的表現,而材料是指闖王提出的“不納糧”的口號,這是百姓擁護李自成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而材料是指闖王提出的“不納糧”的口號,這是百姓擁護李自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5.(2024七下·南寧期末)清朝前期,吳江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漢口鎮“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這些現象反映了當時( ?。?br/>A.經濟凋敝不堪 B.農業發展緩慢
C.商業貿易繁榮 D.社會壓力增大
【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這是說船只塞滿了港口,街上擠滿了行人,肩膀挨著肩膀,用于形容工商業市鎮的繁華;“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這是說數十里中,賈戶(經商的人家)有幾千家,可見商業繁榮:據此可知,題干表明當時市鎮經濟繁榮,C項正確;
材料涉及商業貿易繁榮,而不是經濟凋敝不堪,與題意相反,排除A項;
材料描述的是商業與農業無關,排除B項;
社會壓力增大一般會涉及到諸如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緊張、競爭激烈、生活困難等方面的表述,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
16.(2024七下·南寧期末)下圖是某同學創作的漫畫《軍機木偶》。軍機大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只是傳達抄寫皇帝旨意,而不能夾雜自己的意見。由此可見軍機處( ?。?br/>A.限制了皇帝權力 B.體現了迷信色彩
C.行使了宰相職權 D.加強了君主專制
【答案】D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軍機大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只是傳達抄寫皇帝旨意,而不能夾雜自己的意見”及結合所學可知,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結合“木偶”可知,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軍機處服務于君主專制統治,D項正確;
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加強了君權,排除A項;
軍機處是皇權加強的表現,沒有神權迷信色彩,排除B項;
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但軍機大臣不是宰相,只能跪受筆錄,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代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的相關史實。
17.(2024七下·南寧期末)京劇《趙氏孤兒》表達了對忠誠的盛贊,《華容道》肯定了知恩圖報的思想,《楊門女將》《岳母刺字》褒揚了愛國的壯舉。這反映出京?。ā 。?br/>A.汲取其他劇種長處 B.表演藝術推陳出新
C.注重人物心理變化 D.具有社會教化功能
【答案】D
【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京劇《趙氏孤兒》表達了對忠誠的盛贊,《華容道》肯定了知恩圖報的思想,《楊門女將》《岳母刺字》褒揚了愛國的壯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京劇作品通過宣揚忠誠、知恩圖報、愛國等正面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對觀眾起到了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具有明顯的社會教化功能,D項正確;
題目中所列舉的這些京劇劇目所表達的主題,并未涉及到從其他劇種汲取長處的內容,排除A項;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這些京劇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涵,而非表演藝術方面的推陳出新,排除B項;
材料中主要突出的是這些劇目所體現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并非著重于人物的心理變化,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京劇的社會教化功能。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2024七下·南寧期末)國家治理蘊含了豐富的智慧。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繁榮的封建經濟奠定了唐文化高度發展的雄厚物質基礎。其次,政治上長期的統一,社會環境的相對安定,是文化發展的條件,再次,唐朝中外交通的發達,統治者對于自己文治武功和大一統事業充滿了信心,因而采取了一條“對外開放”的政策。
——摘編自宋強剛《試論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唐代文化繁榮和中外交流繁盛的原因。
材料二:宋太祖派遣轉運使把本路各州的稅糧、金帛等如數上交中央財政。同年,宋太祖解除藩鎮軍權,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師充當禁軍。宋代地方制度建設,削弱了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有利于對地方政府的監管,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編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權力制衡機制研究》
(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從明到清前期是一個總體上處于分散發展狀態的世界各地文明,彼此交匯、撞擊,從而整個世界日益聯系成為一體的時代?!袊炊找娣忾],實行限制、某些時期甚至禁絕海外貿易的政策,結果就是一再失去跟上潮流發展自己的機遇,最終導致了在近代的全面落伍。
——摘編自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義的海外貿易政策形成的原因及歷史后果》
(3)根據材料三,概括從明到清前期,世界文明發展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材料指出此時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并歸納該政策實行的后果。
(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談從古代國家治理中得到的啟示。
【答案】(1) 原因: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交通發達,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2) 措施: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作用: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加強對軍隊的管控,最終實現加強中央集權。
(3) 變化:從分散發展走向聯系日益密切。
政策:閉關鎖國。
后果: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 啟示:實行對外開放,堅持交流互鑒等。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繁榮的封建經濟奠定了唐文化高度發展的雄厚物質基礎”分析可知原因有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一“政治上長期的統一,社會環境的相對安定,是文化發展的條件”分析可知原因有社會安定;根據材料一“唐朝中外交通的發達”分析可知原因有交通發達;根據材料“因而采取了一條‘對外開放’的政策”分析可知原因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2)措施:根據材料二“宋太祖派遣轉運使把本路各州的稅糧、金帛等如數上交中央財政”分析可知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根據材料二“宋太祖解除藩鎮軍權,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師充當禁軍”和結合所學知識,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北宋在地方上設置轉運使,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調動軍隊,加強對軍隊的管控,最終實現加強中央集權。
(3)變化:根據材料三“從明到清前期是一個總體上處于分散發展狀態的世界各地文明,彼此交匯、撞擊,從而整個世界日益聯系成為一體的時代”分析可知從分散發展走向聯系日益密切。
政策:根據材料三“中國反而日益封閉,實行限制、某些時期甚至禁絕海外貿易的政策”和結合所學知識,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后果:根據材料三“結果就是一再失去跟上潮流發展自己的機遇,最終導致了在近代的全面落伍”和結合所學知識,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啟示: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以從閉關導致落后、交流互鑒促發展等角度作答,如實行對外開放,堅持交流互鑒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時期的經濟發展、閉關鎖國等相關史實。
19.(2024七下·南寧期末)一部中國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政治 宋朝以華夏正統自居。遼人為表示其華夏正統地位,以軒轅氏、炎帝后裔自居。金朝統治者也不斷申明其華夏正統地位。
思想 遼太祖實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西夏建國后逐漸形成以漢學為主體的官學教育體系。金朝“尊孔崇儒”,非常重視儒學教育。
制度 遼朝“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中央官制儼然唐制“翻版”。西夏地方行政體制基本沿襲唐、宋,但也保留了較顯著的民族特色。金朝在地方上同時推行女真制與漢制。
——整編自高福順《內聚性: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歷史演進的核心動力源泉》
(1)根據材料一,分別從政治、思想、制度方面概括遼宋夏金時期民族交往特點。
材料二: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而且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元朝基本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統一多民族國家政策。這是以往中原王朝難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歷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摘編自烏云高娃的《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及啟示》
(2)根據材料二,概括元朝統治“不同于前代”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列舉一項元朝對地方和邊疆地區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
材料三: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過程中,統治者通?!虻刂埔耍⒉煌男姓C構。恩威并用,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賜爵位,給予厚祿,施恩籠絡,對破壞統一的叛亂割據勢力則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3)根據材料三,指出統治者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方式。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個對應史實,論述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治理的作用。(注意史論結合)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認識。
【答案】(1) 政治:都以華夏正統自居。思想:少數民族政權尊孔崇儒,學習漢族文化。制度: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制度,仍保留少民族制度特色。
(2) 表現: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
措施:地方:實行行省制;邊疆:對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有宣政院直接統轄;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地區;設立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地區。(任舉一列即可)
(3) 方式: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行政機構;對少數民族地區恩威并用,維護國家統一。
作用: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東南海防,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4) 認識:各民族不斷融合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政治上“宋朝以華夏正統自居。遼人為表示其華夏正統地位,以軒轅氏、炎帝后裔自居。金朝統治者也不斷申明其華夏正統地位”可知,各民族政權都以華夏族正統自居;根據材料一,思想上“遼太祖實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西夏建國后逐漸形成以漢學為主體的官學教育體系。金朝‘尊孔崇儒’,非常重視儒學教育?!笨芍?,少數民族政權尊孔崇儒,學習漢族文化;根據材料一,制度上“遼朝‘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中央官制儼然唐制‘翻版’。西夏地方行政體制基本沿襲唐、宋,但也保留了較顯著的民族特色。金朝在地方上同時推行女真制與漢制?!笨芍?,各民族政權學習漢族制度,仍保留少民族制度特色。
(2)表現:根據材料二“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而且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笨芍潜狈接文撩褡逶谥性⒌牡谝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根據材料二“元朝基本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可知,元朝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
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是實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元朝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所以,元朝對地方和邊疆地區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為地方:實行行省制;邊疆:對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有宣政院直接統轄;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地區;設立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地區。(任舉一列即可)
(3)方式:根據材料三“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過程中,統治者通?!虻刂埔?,建立不同的行政機構。”可知,統治者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行政機構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根據材料三“恩威并用,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賜爵位,給予厚祿,施恩籠絡,對破壞統一的叛亂割據勢力則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笨芍y治者對少數民族地區恩威并用,維護國家統一。
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加強了對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的管轄,通過管轄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由此得出作用:清政府對邊疆地區進行治理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結合相應的史實進行說明即可,如: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東南海防,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4)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各民族的不斷融合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的邊疆統治、行省制、臺灣,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20.(2024七下·南寧期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七年級某班同學圍繞“走近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探究活動,請你一同參與。
【任務一 走近古代建筑】
作為凝結著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達拉宮既體現了藏式傳統建筑風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頂、藻井等技藝和特色。宮內壁畫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來、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時,也大量記錄了各民族民間往來互動的場景。
——車明懷《各族人民共同造就的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管見》
(1)結合所學知識,壁畫中“迎娶唐朝公主”可能與什么事件有關?談談你如何理解布達拉宮是“凝結著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
【任務二 走近科技成果】
——整理自劉穎《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演變及影響》
(2)結合所學知識,填出①所示朝代。并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發展特點。
【任務三 走近歷史繪圖】
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局部)
鄭和船隊不僅是傳遞和平信息的使者,還肩負著人類文明傳播的任務。鄭和所率領的船隊,通過商貿交流、無償贈予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了中華文化和藝術,促進了馬六甲地區科學文化技術的興盛。
——摘編自金開誠主編《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
(3)史料分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等類型。請你據此判斷上圖屬于什么類型的史料 它反映了鄭和能七下西洋的什么條件?根據材料分析鄭和七下西洋的影響。
(4)同學們在探究中分析了中華文明的特性,形成以下三種觀點,請你選取其中一個觀點,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總結提升。)
觀點①: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
觀點②: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
觀點③:中華文明在和平交往中煥發光彩。
【答案】(1) 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理解:布達拉宮的建造融合各族技藝和特色,承載藏族與各族人民交往的歷史,體現民族交流的文化成果等。
(2) 朝代:北宋。
特點:制作技術改進,傳播至世界各地,相互影響。
(3) 類型:圖像史料。
條件:制圖技術。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4) 觀點: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
論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發展的壯麗史詩。諸侯國間的頻繁戰爭加速了人口流動與文化交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價值觀的融合,形成了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質;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流進一步加強,相互征戰和交往,豐富中華文明;清朝時期,平定叛亂、設置管理機構、冊封宗教首領,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綜上,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不斷的民族交融,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質。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1)事件:根據材料“宮內壁畫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來、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時”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理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布達拉宮既體現了藏式傳統建筑風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頂、藻井等技藝和特色。宮內壁畫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來、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時,也大量記錄了各民族民間往來互動的場景”分析可知布達拉宮的建造融合各族技藝和特色,承載藏族與各族人民交往的歷史,體現民族交流的文化成果等。
(2)朝代:結合所學知識,北宋時,匠人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用膠泥刻字。
特點:根據圖片分析可知北宋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王楨改進活字技術,體現制作技術改進的特點;根據材料“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傳入歐洲”分析可知傳播至世界各地的特點;根據材料“歐洲鉛活字印刷術傳入中國”體現相互影響的特點。
(3)類型:根據題干材料“史料分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等類型”分析可知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屬于地圖,屬于圖像史料。
條件:根據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可知反映了鄭和團隊已經具備一定的制圖技術,為遠航奠定基礎。
影響:根據材料“鄭和所率領的船隊,通過商貿交流、無償贈予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了中華文化和藝術,促進了馬六甲地區科學文化技術的興盛”和結合所學知識,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4)根據題干“請你選取其中一個觀點”,以觀點①“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為例,論述側重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中華文明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以選用春秋時期的文化交流、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文成公主入藏)、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交融(政權的戰和、回族的形成)、清朝時期的民族管理(平定叛亂、設置駐藏大臣等)歷史事實進程闡述,參考示例:
觀點: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
論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發展的壯麗史詩。諸侯國間的頻繁戰爭加速了人口流動與文化交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價值觀的融合,形成了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質;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流進一步加強,相互征戰和交往,豐富中華文明;清朝時期,平定叛亂、設置管理機構、冊封宗教首領,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綜上,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不斷的民族交融,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質。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的民族關系、宋代的科技等相關史實。
1 / 1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2024七下·南寧期末)589年,隋朝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重歸統一。589年用公元紀年法可以表述為(  )
A.5世紀早期 B.5世紀晚期 C.6世紀早期 D.6世紀晚期
2.(2024七下·南寧期末)魏征曾勸諫唐太宗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边@表明魏征希望唐太宗能( ?。?br/>A.知人善任 B.虛心納諫 C.整頓吏治 D.輕徭薄賦
3.(2024七下·南寧期末)某歷史小組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如下文物介紹。此文物的歷史價值在于(  )
文物介紹: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駱駝昂首挺立,駝背上鋪彩色條毯,上面有2名胡人、2名漢人組成的樂舞隊,表現的應該是雜技節目。
A.反映了唐朝民族和睦 B.凸顯了唐朝絲織精美
C.印證了唐朝經濟繁榮 D.見證了唐朝音樂動人
4.(2024七下·南寧期末)唐朝高僧歷經艱辛到天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這反映的是(  )
A.遣唐使來華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
5.(2024七下·南寧期末)杜甫《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敝?,這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br/>A.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 C.澶淵之盟 D.靖難之役
6.(2024七下·南寧期末)下圖是北宋時期形勢圖(1111年),觀察地圖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是( ?。?br/>A.國家完全統一 B.民族政權并立
C.地方軍閥割據 D.經濟文化交融
7.(2024七下·南寧期末)南宋著名抗金將領統率“岳家軍”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取得了郾城大捷。他是( ?。?br/>A.文天祥 B.岳飛 C.鄭和 D.戚繼光
8.(2024七下·南寧期末)某歷史社團選取以下場景再現中國古代某時期的生活,該時期是( ?。?br/>地點 開封 臨安
場景 大相國寺 瓦子場景想象圖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2024七下·南寧期末)南宋時,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主要來源地區之一。這反映南宋時期( ?。?br/>A.人口增長邊疆鞏固 B.福建成為政治中心
C.文教昌盛人才輩出 D.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10.(2024七下·南寧期末)《元史》描述忽必烈:“度量弘廣,知人善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這表明他(  )
A.統一蒙古建立政權 B.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 D.完至放棄蒙古文化
11.(2024七下·南寧期末)《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材料說明了( ?。?br/>A.元朝中外交通發達 B.元朝海外貿易繁盛
C.元朝航海技術高超 D.元朝文學藝術興盛
12.(2024七下·南寧期末)觀察下列兩幅圖中央官制示意圖,圖1向圖2轉變反映了( ?。?br/>A.君主專制強化 B.選官制度完善
C.監察制度嚴密 D.經濟文化繁榮
13.(2024七下·南寧期末)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著作是(  )
A.《本草綱目》 B.《資治通鑒》
C.《天工開物》 D.《幾何原本》
14.(2024七下·南寧期末)明末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李自成),闖王來時不納糧。”說明“闖王”領導的軍隊受歡迎是因為( ?。?br/>A.推翻清朝統治 B.作戰英勇無畏
C.提出“均田免賦” D.建立大順政權
15.(2024七下·南寧期末)清朝前期,吳江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漢口鎮“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這些現象反映了當時( ?。?br/>A.經濟凋敝不堪 B.農業發展緩慢
C.商業貿易繁榮 D.社會壓力增大
16.(2024七下·南寧期末)下圖是某同學創作的漫畫《軍機木偶》。軍機大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只是傳達抄寫皇帝旨意,而不能夾雜自己的意見。由此可見軍機處(  )
A.限制了皇帝權力 B.體現了迷信色彩
C.行使了宰相職權 D.加強了君主專制
17.(2024七下·南寧期末)京劇《趙氏孤兒》表達了對忠誠的盛贊,《華容道》肯定了知恩圖報的思想,《楊門女將》《岳母刺字》褒揚了愛國的壯舉。這反映出京劇( ?。?br/>A.汲取其他劇種長處 B.表演藝術推陳出新
C.注重人物心理變化 D.具有社會教化功能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2024七下·南寧期末)國家治理蘊含了豐富的智慧。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繁榮的封建經濟奠定了唐文化高度發展的雄厚物質基礎。其次,政治上長期的統一,社會環境的相對安定,是文化發展的條件,再次,唐朝中外交通的發達,統治者對于自己文治武功和大一統事業充滿了信心,因而采取了一條“對外開放”的政策。
——摘編自宋強剛《試論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唐代文化繁榮和中外交流繁盛的原因。
材料二:宋太祖派遣轉運使把本路各州的稅糧、金帛等如數上交中央財政。同年,宋太祖解除藩鎮軍權,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師充當禁軍。宋代地方制度建設,削弱了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有利于對地方政府的監管,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編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權力制衡機制研究》
(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從明到清前期是一個總體上處于分散發展狀態的世界各地文明,彼此交匯、撞擊,從而整個世界日益聯系成為一體的時代?!袊炊找娣忾],實行限制、某些時期甚至禁絕海外貿易的政策,結果就是一再失去跟上潮流發展自己的機遇,最終導致了在近代的全面落伍。
——摘編自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義的海外貿易政策形成的原因及歷史后果》
(3)根據材料三,概括從明到清前期,世界文明發展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材料指出此時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并歸納該政策實行的后果。
(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談從古代國家治理中得到的啟示。
19.(2024七下·南寧期末)一部中國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政治 宋朝以華夏正統自居。遼人為表示其華夏正統地位,以軒轅氏、炎帝后裔自居。金朝統治者也不斷申明其華夏正統地位。
思想 遼太祖實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西夏建國后逐漸形成以漢學為主體的官學教育體系。金朝“尊孔崇儒”,非常重視儒學教育。
制度 遼朝“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中央官制儼然唐制“翻版”。西夏地方行政體制基本沿襲唐、宋,但也保留了較顯著的民族特色。金朝在地方上同時推行女真制與漢制。
——整編自高福順《內聚性: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歷史演進的核心動力源泉》
(1)根據材料一,分別從政治、思想、制度方面概括遼宋夏金時期民族交往特點。
材料二: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而且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元朝基本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統一多民族國家政策。這是以往中原王朝難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歷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摘編自烏云高娃的《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及啟示》
(2)根據材料二,概括元朝統治“不同于前代”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列舉一項元朝對地方和邊疆地區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
材料三: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過程中,統治者通?!虻刂埔耍⒉煌男姓C構。恩威并用,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賜爵位,給予厚祿,施恩籠絡,對破壞統一的叛亂割據勢力則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3)根據材料三,指出統治者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方式。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個對應史實,論述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治理的作用。(注意史論結合)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認識。
20.(2024七下·南寧期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七年級某班同學圍繞“走近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探究活動,請你一同參與。
【任務一 走近古代建筑】
作為凝結著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達拉宮既體現了藏式傳統建筑風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頂、藻井等技藝和特色。宮內壁畫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來、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時,也大量記錄了各民族民間往來互動的場景。
——車明懷《各族人民共同造就的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管見》
(1)結合所學知識,壁畫中“迎娶唐朝公主”可能與什么事件有關?談談你如何理解布達拉宮是“凝結著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
【任務二 走近科技成果】
——整理自劉穎《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演變及影響》
(2)結合所學知識,填出①所示朝代。并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發展特點。
【任務三 走近歷史繪圖】
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局部)
鄭和船隊不僅是傳遞和平信息的使者,還肩負著人類文明傳播的任務。鄭和所率領的船隊,通過商貿交流、無償贈予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了中華文化和藝術,促進了馬六甲地區科學文化技術的興盛。
——摘編自金開誠主編《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
(3)史料分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等類型。請你據此判斷上圖屬于什么類型的史料 它反映了鄭和能七下西洋的什么條件?根據材料分析鄭和七下西洋的影響。
(4)同學們在探究中分析了中華文明的特性,形成以下三種觀點,請你選取其中一個觀點,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總結提升。)
觀點①: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
觀點②: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
觀點③:中華文明在和平交往中煥發光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589年,隋朝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重歸統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公元紀年法中,世紀的計算方法是百位數加1,如1-100年為1世紀,101-200年為2世紀,依此類推;而“早期”一般指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30-70年,“晚期”指70-100年。589年屬于6世紀(501-600年),且89年屬于該世紀的后期,因此589年可表述為6世紀晚期,D項正確;
A項“5世紀早期”錯誤,5世紀指401-500年,排除A項;
B項“5世紀晚期”錯誤,5世紀指401-500年,排除B項;
C項“6世紀早期”錯誤,589年屬于6世紀后期,排除C項。
故答案為:D?!军c評】本題以589年,隋朝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中國重歸統一為切入點,主要考查的是公元紀年法。
2.【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及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這體現出唐太宗虛心納諫的特點,B項正確;
知人善任體現在用人方面,并非納諫方面,排除A項;
整頓吏治體現在官員管理方面,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
輕徭薄賦是減輕徭役,與聽取他人意見關系不大,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唐太宗的“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籍忠臣。”這項廣開言路,選用良吏的措施的理解,難度較小。
3.【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上面有由3名胡人、2名漢人組成的樂舞隊”及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社會開放,不同民族之間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交融,這反映了唐朝民族和睦,A項正確;
唐朝絲織精美是指絲織品的技術高超,而材料是從胡漢民族交融的角度來說唐三彩的,排除B項;
唐朝經濟繁榮是指經濟方面,而材料是從胡漢交融的角度來說唐三彩的,排除C項;
唐朝音樂動人是指藝術水平,而材料是從胡漢交融的角度來說唐三彩的,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三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答案】B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的是玄奘,玄奘西行為我國佛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B項正確;
遣唐使來華是外國來我國學習先進文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鑒真東渡是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
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與題意中的“唐朝”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鑒真東渡、玄奘西行,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鑒真和玄奘的活動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5.【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出自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無家別》,這句詩描繪了安史之亂后農村荒涼破敗的景象,以及詩人對時局動蕩、民生凋敝的深切感慨,天寶是唐玄宗的年號,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A項正確;
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末,與“天寶”無關,排除B項;
澶淵之盟訂立于北宋時期,與“天寶”無關,排除C項;
靖難之役發生在明朝前期,與杜甫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安史之亂的過程與影響。
6.【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北宋時期形勢圖(1111年)”及結合所學可知,與北宋并立的政權有遼、西夏等政權,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是民族政權并立,B項正確;
圖中信息中遼、北宋、西夏等民族政權國家,屬于政權并立,國家并沒有實現完全統一,排除A項;
漢末三國、唐末五代時期的政治特點是地方軍閥割據,排除C項;
經濟文化交融不是政治特點,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解題關鍵是注意課本插圖,熟記宋、遼、西夏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各民族政權并立。
7.【答案】B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南宋著名抗金將領統率‘岳家軍’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取得了郾城大捷”及結合所學知識,取得郾城大捷的南宋將領是岳飛,B項正確;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排除A項;
鄭和是明朝七下西洋的人物,排除C項;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英雄,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南宋的建立和岳飛抗金,旨在考查學生對岳飛抗金的相關知識的識記掌握能力。
8.【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開封大相國寺、臨安瓦子場景想象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幅圖片分別涉及北宋都城開封的大相國寺,南宋都城臨安的瓦子。大相國寺是北宋都城開封的著名商業中心,瓦子是南宋都城臨安的城市娛樂場所,因此,主題是宋朝的都市生活,C項正確;
隋朝都城大興、洛陽,材料未涉及,且瓦子還未出現,排除A項;
唐朝都城長安、洛陽屬于大都市,材料未涉及,且瓦子還未出現,排除B項;
元朝都城大都,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宋元時期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
9.【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南宋時,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主要來源地區之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南宋時期,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地區之一,這充分表明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國家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而經濟重心的南移意味著南方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和影響力增大,東南地區成為財政主要來源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體現,D項正確;
東南地區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地區之一,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人口增長和邊疆鞏固的情況。人口增長需要通過具體的人口統計數據來體現,邊疆鞏固則需要考察軍事防御、邊疆治理等方面的情況,排除A項;
南宋時期的政治中心在杭州,而不是福建,排除B項;
雖然東南地區可能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發展,但這與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地區之間沒有直接的邏輯關聯。財政來源主要取決于經濟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文教方面,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反映南宋時期出現的新現象是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10.【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及結合所學可知,忽必烈主動學習漢族文化,影響到少數民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對全國實行了有效統治,C項正確;
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排除A項;
材料涉及的是統治政策,沒有涉及農業生產,排除B項;
題干中“以夏變夷”意思是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因此,并非是放棄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忽必烈的主要功績。
11.【答案】A
【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結合所學可知,元代設置了大量驛站以方便往來,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中亞、西亞及東歐等地區,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A項正確;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驛站系統的建立,屬于陸路交通,并不能體現海外貿易繁盛,排除B項;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驛站系統的建立,屬于陸路交通,與航海技術高超無關,排除C項;
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驛站系統的建立,反映的是交通發達,與文學藝術興盛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元朝中外交通發達。
12.【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央官制示意圖”結合圖片可知,圖一皇帝之下有丞相,六部屬向丞相負責;而圖二六部直屬于皇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了丞相,使六部向皇帝負責,這使君主專制得到強化,A項正確;
題目圖片主要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與選官制度無關,排除B項;
題目并未涉及監察制度,排除C項;
題目主要是政治上君權的加強與經濟文化繁榮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秦朝和唐朝中央官制的特點和影響,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
13.【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和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科技著作,系統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C項正確; A項《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的醫藥學著作,主要記載藥物學知識,與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無關,排除A項;
B項《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屬于歷史著作,與科技無關,排除B項;
D項《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數學著作,明代由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譯部分內容,不屬于中國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總結,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要把握《天工開物》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識點】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闖王來時不納糧”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反映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強烈要求和減免賦稅的迫切愿望和心聲,C項正確;
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推翻明朝統治。而不是清朝統治,排除A項;
軍隊英勇作戰是軍事戰斗上的表現,而材料是指闖王提出的“不納糧”的口號,這是百姓擁護李自成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而材料是指闖王提出的“不納糧”的口號,這是百姓擁護李自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5.【答案】C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這是說船只塞滿了港口,街上擠滿了行人,肩膀挨著肩膀,用于形容工商業市鎮的繁華;“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這是說數十里中,賈戶(經商的人家)有幾千家,可見商業繁榮:據此可知,題干表明當時市鎮經濟繁榮,C項正確;
材料涉及商業貿易繁榮,而不是經濟凋敝不堪,與題意相反,排除A項;
材料描述的是商業與農業無關,排除B項;
社會壓力增大一般會涉及到諸如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緊張、競爭激烈、生活困難等方面的表述,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
16.【答案】D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軍機大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只是傳達抄寫皇帝旨意,而不能夾雜自己的意見”及結合所學可知,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結合“木偶”可知,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軍機處服務于君主專制統治,D項正確;
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加強了君權,排除A項;
軍機處是皇權加強的表現,沒有神權迷信色彩,排除B項;
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但軍機大臣不是宰相,只能跪受筆錄,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代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的相關史實。
17.【答案】D
【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京劇《趙氏孤兒》表達了對忠誠的盛贊,《華容道》肯定了知恩圖報的思想,《楊門女將》《岳母刺字》褒揚了愛國的壯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京劇作品通過宣揚忠誠、知恩圖報、愛國等正面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對觀眾起到了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具有明顯的社會教化功能,D項正確;
題目中所列舉的這些京劇劇目所表達的主題,并未涉及到從其他劇種汲取長處的內容,排除A項;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這些京劇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涵,而非表演藝術方面的推陳出新,排除B項;
材料中主要突出的是這些劇目所體現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并非著重于人物的心理變化,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京劇的社會教化功能。
18.【答案】(1) 原因: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交通發達,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2) 措施: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作用: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加強對軍隊的管控,最終實現加強中央集權。
(3) 變化:從分散發展走向聯系日益密切。
政策:閉關鎖國。
后果: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 啟示:實行對外開放,堅持交流互鑒等。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繁榮的封建經濟奠定了唐文化高度發展的雄厚物質基礎”分析可知原因有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一“政治上長期的統一,社會環境的相對安定,是文化發展的條件”分析可知原因有社會安定;根據材料一“唐朝中外交通的發達”分析可知原因有交通發達;根據材料“因而采取了一條‘對外開放’的政策”分析可知原因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2)措施:根據材料二“宋太祖派遣轉運使把本路各州的稅糧、金帛等如數上交中央財政”分析可知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根據材料二“宋太祖解除藩鎮軍權,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師充當禁軍”和結合所學知識,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北宋在地方上設置轉運使,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調動軍隊,加強對軍隊的管控,最終實現加強中央集權。
(3)變化:根據材料三“從明到清前期是一個總體上處于分散發展狀態的世界各地文明,彼此交匯、撞擊,從而整個世界日益聯系成為一體的時代”分析可知從分散發展走向聯系日益密切。
政策:根據材料三“中國反而日益封閉,實行限制、某些時期甚至禁絕海外貿易的政策”和結合所學知識,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后果:根據材料三“結果就是一再失去跟上潮流發展自己的機遇,最終導致了在近代的全面落伍”和結合所學知識,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啟示: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以從閉關導致落后、交流互鑒促發展等角度作答,如實行對外開放,堅持交流互鑒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元時期的經濟發展、閉關鎖國等相關史實。
19.【答案】(1) 政治:都以華夏正統自居。思想:少數民族政權尊孔崇儒,學習漢族文化。制度: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制度,仍保留少民族制度特色。
(2) 表現: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
措施:地方:實行行省制;邊疆:對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有宣政院直接統轄;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地區;設立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地區。(任舉一列即可)
(3) 方式: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行政機構;對少數民族地區恩威并用,維護國家統一。
作用: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東南海防,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4) 認識:各民族不斷融合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政治上“宋朝以華夏正統自居。遼人為表示其華夏正統地位,以軒轅氏、炎帝后裔自居。金朝統治者也不斷申明其華夏正統地位”可知,各民族政權都以華夏族正統自居;根據材料一,思想上“遼太祖實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西夏建國后逐漸形成以漢學為主體的官學教育體系。金朝‘尊孔崇儒’,非常重視儒學教育?!笨芍?,少數民族政權尊孔崇儒,學習漢族文化;根據材料一,制度上“遼朝‘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中央官制儼然唐制‘翻版’。西夏地方行政體制基本沿襲唐、宋,但也保留了較顯著的民族特色。金朝在地方上同時推行女真制與漢制。”可知,各民族政權學習漢族制度,仍保留少民族制度特色。
(2)表現:根據材料二“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而且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可知,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把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根據材料二“元朝基本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可知,元朝實現了對西藏、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
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是實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元朝還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所以,元朝對地方和邊疆地區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為地方:實行行省制;邊疆:對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有宣政院直接統轄;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地區;設立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地區。(任舉一列即可)
(3)方式:根據材料三“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過程中,統治者通常……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行政機構?!笨芍y治者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行政機構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根據材料三“恩威并用,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賜爵位,給予厚祿,施恩籠絡,對破壞統一的叛亂割據勢力則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笨芍y治者對少數民族地區恩威并用,維護國家統一。
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加強了對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的管轄,通過管轄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由此得出作用:清政府對邊疆地區進行治理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結合相應的史實進行說明即可,如: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東南海防,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4)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各民族的不斷融合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的邊疆統治、行省制、臺灣,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20.【答案】(1) 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理解:布達拉宮的建造融合各族技藝和特色,承載藏族與各族人民交往的歷史,體現民族交流的文化成果等。
(2) 朝代:北宋。
特點:制作技術改進,傳播至世界各地,相互影響。
(3) 類型:圖像史料。
條件:制圖技術。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4) 觀點: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
論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發展的壯麗史詩。諸侯國間的頻繁戰爭加速了人口流動與文化交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價值觀的融合,形成了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質;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流進一步加強,相互征戰和交往,豐富中華文明;清朝時期,平定叛亂、設置管理機構、冊封宗教首領,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綜上,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不斷的民族交融,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質。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1)事件:根據材料“宮內壁畫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來、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時”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理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布達拉宮既體現了藏式傳統建筑風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頂、藻井等技藝和特色。宮內壁畫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來、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時,也大量記錄了各民族民間往來互動的場景”分析可知布達拉宮的建造融合各族技藝和特色,承載藏族與各族人民交往的歷史,體現民族交流的文化成果等。
(2)朝代:結合所學知識,北宋時,匠人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用膠泥刻字。
特點:根據圖片分析可知北宋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王楨改進活字技術,體現制作技術改進的特點;根據材料“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傳入歐洲”分析可知傳播至世界各地的特點;根據材料“歐洲鉛活字印刷術傳入中國”體現相互影響的特點。
(3)類型:根據題干材料“史料分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等類型”分析可知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屬于地圖,屬于圖像史料。
條件:根據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可知反映了鄭和團隊已經具備一定的制圖技術,為遠航奠定基礎。
影響:根據材料“鄭和所率領的船隊,通過商貿交流、無償贈予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了中華文化和藝術,促進了馬六甲地區科學文化技術的興盛”和結合所學知識,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4)根據題干“請你選取其中一個觀點”,以觀點①“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為例,論述側重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中華文明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以選用春秋時期的文化交流、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文成公主入藏)、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交融(政權的戰和、回族的形成)、清朝時期的民族管理(平定叛亂、設置駐藏大臣等)歷史事實進程闡述,參考示例:
觀點: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斷發展。
論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發展的壯麗史詩。諸侯國間的頻繁戰爭加速了人口流動與文化交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價值觀的融合,形成了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質;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流進一步加強,相互征戰和交往,豐富中華文明;清朝時期,平定叛亂、設置管理機構、冊封宗教首領,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綜上,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不斷的民族交融,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質。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的民族關系、宋代的科技等相關史實。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裕县| 确山县| 肃宁县| 咸丰县| 鄂伦春自治旗| 辉南县| 贵溪市| 湖北省| 盖州市| 阿巴嘎旗| 北京市| 桦川县| 昌都县| 高要市| 南昌市| 萨嘎县| 龙游县| 湘阴县| 贵南县| 保康县| 大新县| 云南省| 静安区| 锡林郭勒盟| 信宜市| 莱芜市| 荣成市| 曲沃县| 兰坪| 潼南县| 浦县| 外汇| 华坪县| 福安市| 黔西| 库伦旗| 杨浦区| 会昌县| 咸宁市| 大方县|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