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桂枝香·金陵懷古》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桂枝香·金陵懷古》所在單元聚焦詩詞學習,單元主題與語文要素引領學生感受詩詞魅力,提升鑒賞能力。此詞是王安石所作的懷古詞,上闋描繪金陵晚秋壯麗景色,如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等,展現如畫景致。下闋追憶往昔六朝繁華競逐,嘆朝代更迭、悲恨相續,以古鑒今。學習這首詞,有助于學生體會懷古詞借古諷今的特點,提升對古代詩詞的審美與鑒賞水平,感悟歷史興衰的思考。學情分析高中學生已有一定詩詞鑒賞能力,能初步感知詩詞情感與意象。學習《桂枝香·金陵懷古》,會在王安石對歷史興衰的感慨中,產生深沉的歷史思考。此詞格律嚴謹,氣勢恢宏,有一定韻律美。核心要點是把握借景抒情、用典手法,體會詞人對朝代更迭的喟嘆。難點在于理解典故內涵及作者以古諷今的深刻用意,需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剖析詞句。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賞析詞中如“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等精妙詞句,積累古代詩詞語言表達,提高語言運用能力。2.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對金陵今昔對比描寫的分析,理解詞人借古諷今的思緒,發展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力。3.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詞中描繪金陵壯麗景色及蘊含的歷史滄桑感之美,培養審美鑒賞能力,嘗試在寫作中借鑒相關手法創造美。4.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金陵所承載的六朝歷史文化,感悟詞中對歷史興亡的感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理解《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掌握詞中“繁華競逐”“悲恨相續”等關鍵語句所蘊含的歷史興亡之感。教學難點領悟作者通過“商女猶唱后庭遺曲”表達的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之情。感受王安石作為政治家在詞作中流露出的深沉歷史感慨與個人情懷。課前任務任務1:查閱資料,了解王安石的生平事跡、文學成就以及他創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要求:整理出200 - 300字左右的介紹,重點突出與《桂枝香·金陵懷古》創作可能相關的內容,如王安石的政治經歷對其創作風格的影響等,以便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任務2:反復誦讀《桂枝香·金陵懷古》,圈畫出詞中描寫景物和表達情感的詞句,并在旁邊簡單批注自己對這些詞句的初步理解。要求:批注內容可以從景物特點、情感基調、修辭手法等角度出發,每處批注不少于20字,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詞的內容與情感。課堂導入同學們,當我們登高望遠,壯麗山河盡收眼底時,心中往往感慨萬千。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于金陵這一歷史名城登高,寫下動人篇章。今天,我們就跟隨王安石的腳步,在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領略金陵晚秋景色,探尋他對歷史興衰的深沉思考。初讀課文,概括梳理【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出生于江西臨川,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風格以雄健峭拔著稱。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張變法革新,推行新法,對北宋社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文學成就同樣卓著,詩歌、散文皆有佳作傳世,代表作包括《元日》《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懷古》等。【寫作背景】王安石創作《桂枝香·金陵懷古》時正值晚秋時節,他登臨金陵(今南京)的高處,俯瞰山川壯麗之景,不禁感慨萬千。金陵自古以來便是六朝古都,繁華一時,然而歷史的滄桑變遷讓這座古城充滿了興衰榮辱的痕跡。王安石通過此詞,既表達了對金陵美景的贊嘆,又抒發了對往昔繁華不再的惆悵與反思,寄托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文學文化常識:六朝:指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它們均定都于金陵,因此金陵被稱為“六朝古都”。商女:指歌女或賣唱女子。杜牧《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之句,此處化用其意,暗諷統治者沉溺享樂,不思進取。后庭遺曲:指南朝陳后主所作《玉樹后庭花》,被視為亡國之音,常被用來警示后人。【文體知識】《桂枝香·金陵懷古》是一首詞,屬于“懷古”題材的作品。“桂枝香”為詞牌名,規定了詞的格律和形式;“金陵懷古”則是題目,點明了內容主題。詞的特點在于講究平仄、押韻,語言凝練優美,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詞通過對金陵自然風光的描繪和歷史興衰的感慨,展現了詞人深沉的思想情感。【文題解讀】“桂枝香”是詞牌名,規定了詞的音樂性和節奏特點;“金陵懷古”則明確了詞的內容主題。“金陵”即今天的南京,是六朝古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懷古”表明這是一首追憶往昔、感嘆興衰的作品。整首詞通過描寫金陵的自然景色和歷史遺跡,表達了詞人對歷史變遷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憂慮。【課文誦讀】朗讀方法一:配樂朗讀 選擇一首悠揚而略帶憂傷的古風音樂作為背景,讓學生跟隨音樂節奏輕聲誦讀全詞。教師可先示范朗讀,注意語調的起伏變化,如“千里澄江似練”一句應讀得舒緩流暢,而“念往昔,繁華競逐”則需加重語氣,以突出情感的轉折。朗讀方法二:分層朗讀 將全詞分為上下兩闋,分別由兩位學生朗讀。上闋側重寫景,要求讀出畫面感;下闋側重抒情,要求讀出深沉的感慨。隨后組織全班齊讀,感受詞的整體意境。設計意圖 通過配樂朗讀和分層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同時加深對詞中情感的理解。學生互評環節可以讓學生從語調、節奏、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明確改進方向。教師總結時強調朗讀技巧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生多加練習。【疏通文意】登上高處放眼望去,正值故都金陵的晚秋時節,天氣開始變得肅殺清冷。千里長江清澈如練,翠綠的山峰簇擁在一起。夕陽映照下,歸帆遠去,酒旗在西風中斜斜飄揚。彩舟在淡云間緩緩行駛,白鷺從星河般的江面上振翅飛起,這般美景即便是畫筆也難以完全描繪。 回想往昔,六朝的統治者競相追逐奢華生活,令人嘆息的是,他們最終都因門外敵寇入侵、樓頭歌舞升平而落得悲恨相繼的結局。千百年來,人們登高望遠,面對此情此景,徒然感慨榮辱成敗。六朝舊事早已隨流水消逝,如今只剩下寒煙籠罩著衰草,凝結成一片蒼綠。直到今天,那些歌女仍然時時吟唱著《玉樹后庭花》這樣的亡國之音。研讀課文,合作探究【問題探究】問題1:“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這句開篇有什么作用? 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在閱讀詩詞的時候,開頭往往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哦。大家想一想,這里作者先點明了自己所處的行為動作“登臨送目”,又說出了時間是“晚秋”,還描繪了天氣狀況“初肅”,這樣寫能給我們營造出一種怎樣的氛圍呢?又對整首詞接下來的內容展開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大家可以結合自己平時的閱讀感受來思考一下哦。 回答預設:這句開篇通過點明登臨遠望的行為以及點明晚秋初肅的時節與天氣,營造出一種蕭瑟、清冷的氛圍,為下文描寫金陵的景色以及感慨歷史興衰做了鋪墊。教師點評:非常好,同學們能準確抓住開篇營造氛圍以及鋪墊下文的作用,這是理解詩詞很重要的一點哦。以后閱讀其他詩詞的時候,也要注意開頭部分對整首作品的這種引領作用呀。問題2:詞中描繪了金陵哪些景色?這些景色有什么特點?教師引導:大家仔細閱讀詞的上闋內容呀,作者對金陵的景色可是進行了多處描繪呢。比如寫到了江、峰等等,找一找還有哪些景色描寫,然后思考一下這些景色分別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是壯闊的呢,還是秀麗的等等,可以在文中圈畫出相關詞句來分析哦。回答預設:詞中描繪了金陵的千里澄江,其特點是像潔白的綢帶一樣(“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擁在一起般(“翠峰如簇”);還有歸帆去棹在殘陽里的景象,酒旗在西風中斜矗,以及彩舟仿佛在淡淡的云間,星河下白鷺飛起等景色。整體呈現出壯闊、秀麗且富有層次感的特點。教師點評:同學們找得很準確呀,對景色特點的分析也比較到位呢。通過對這些景色特點的把握,我們能更好地感受到金陵的風貌,這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哦。問題3:“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這幾句是如何表現歷史興衰之感的?教師引導:這幾句可是涉及到了對金陵歷史的回顧哦。大家想一想,“繁華競逐”描繪了過去怎樣的一種場景呀?“門外樓頭”又指代了什么具體的歷史事件呢?這些內容和“悲恨相續”聯系起來,作者是怎樣借此來傳達歷史興衰的感慨的呢?大家可以小組討論一下哦。回答預設:“繁華競逐”寫出了過去金陵的繁華熱鬧,人們競相追逐奢靡的生活。“門外樓頭”指代的是陳后主在隋兵已至門外時還在和寵妃張麗華在樓上尋歡作樂的歷史事件。通過先寫曾經的繁華,再引出因荒淫無道導致亡國的歷史事件,展現出歷史上朝代更迭時那種繁華不再、悲恨不斷的狀況,從而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興衰之感。教師點評:大家在小組討論后回答得很不錯哦,能準確解讀出這些詞句背后的歷史典故以及所傳達的歷史興衰之感。這也告訴我們,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對理解詩詞中的情感表達是很有幫助的呀。問題4:“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這句運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深意?教師引導:同學們,看到這句大家應該能聯想到一個著名的典故吧。想一想,“后庭遺曲”是哪首曲子呀?它和歷史上哪個朝代的興衰有關呢?作者在這里提到商女還在唱這首曲子,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呢? 回答預設:“后庭遺曲”指的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這首曲子常被視為亡國之音。作者在這里運用這個典故,是想說盡管朝代已經更迭,歷史已經變遷,但如今的歌女還在唱著這首亡國之音,暗示了當時社會上依然存在著類似當年陳后主那樣的紙醉金迷、不思進取的風氣,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現狀的憂慮以及對歷史興衰的感慨。 教師點評:很好,同學們對這個典故掌握得很準確呀,也能理解作者運用典故想要表達的深意。典故的運用在詩詞中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又意味深長的作用,大家要多留意哦。【語言賞析】問題1:“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這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教師引導 同學們,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哦。看看“千里澄江似練”,把江比作了什么呀?“翠峰如簇”又把峰比作了什么呢?這樣的比喻手法會讓我們對江和峰的印象有怎樣的改變呢?大家可以從形象生動這個角度去思考一下哦。回答預設:這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千里澄江似練”把澄澈的長江比作潔白的綢帶,形象生動地展現出長江江水清澈、綿長且波光粼粼的特點;“翠峰如簇”把翠綠的山峰比作簇擁在一起的樣子,生動地描繪出山峰眾多且挺拔秀麗的特點。通過這兩個比喻,讓金陵的山水景色更加鮮明、形象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教師點評:非常棒,同學們能準確判斷出修辭手法并且很好地分析出其表達效果呀。比喻手法的運用確實能讓我們對所描寫的事物有更直觀、更生動的感受,以后在自己寫作的時候也可以適當運用哦。問題2:“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賞析這幾句的描寫角度和表達效果。教師引導:大家看這幾句哦,想一想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的呀?是從視覺角度呢,還是其他角度呢?然后再看看這樣描寫出來的畫面給我們一種怎樣的感覺,對展現金陵的風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回答預設:這幾句從視覺角度進行描寫。“歸帆去棹殘陽里”描繪了在殘陽余暉下船只來來往往的景象,給人一種畫面感很強的感覺,展現出金陵江邊的熱鬧與繁忙;“背西風,酒旗斜矗”則通過描寫酒旗在西風中斜斜矗立的樣子,進一步豐富了畫面,讓人仿佛能感受到西風的吹拂以及江邊那種熱鬧中又帶有些許蕭瑟的氛圍,從多個方面展現了金陵的風貌。教師點評:同學們分析得很到位哦,能準確把握描寫角度并且能很好地理解其表達效果。通過對這些詞句的賞析,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金陵的具體景象以及作者描繪這些景象的用心呀。【寫作手法】問題1:詞的上闋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描繪金陵的景色?有什么好處?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再回頭看看詞的上闋內容哦。作者在描寫金陵的景色時,是不是把很多不同的景色依次羅列出來了呀?比如江、峰、船、酒旗等等,這是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呢?這種手法對于我們理解金陵的景色以及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有什么好處呢回答預設:詞的上闋主要運用了鋪陳的寫作手法。通過依次羅列千里澄江、翠峰如簇、歸帆去棹、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等眾多金陵的景色,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金陵的壯麗風貌,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對金陵的景色有一個非常直觀、完整的感受,也為下文感慨歷史興衰做了很好的鋪墊。教師點評:很好,同學們能準確判斷出鋪陳的寫作手法并且理解其好處呀。鋪陳手法在很多詩詞作品中都有運用,它能讓描寫更加豐富、細致,大家要記住哦。問題2:這首詞運用了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師引導:大家知道這首詞運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那就要思考一下,作者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是怎么把歷史和當下聯系起來的呢?比如文中提到的歷史上的那些興衰故事,和當時的社會現狀有什么關聯呢?大家可以從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詞句來分析哦。回答預設:這首詞通過回顧金陵歷史上的繁華競逐、朝代更迭以及因荒淫無道導致亡國等歷史事件,如“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然后又提到“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暗示當時社會上依然存在著類似當年陳后主那樣的紙醉金迷、不思進取的風氣,將歷史上的興衰與當時的社會現狀相聯系,從而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 教師點評:同學們分析得很準確呀,能清楚地找出借古諷今手法在文中的具體表現。借古諷今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通過回顧歷史來批判當下的不良風氣,希望大家以后在閱讀其他作品時也能敏銳地察覺到這種手法哦。總結運用鋪陳手法描繪金陵景色,全方位展現其壯麗風貌,為下文抒情做鋪墊。善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景色描寫更加形象生動,增強感染力。采用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通過回顧歷史聯系當下,批判社會不良風氣,傳達作者情感。整體上詞的結構較為清晰,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議論,層次分明。【情感主旨】問題1:從詞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歷史興衰的感慨?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要找出作者對歷史興衰感慨的地方,那就得仔細研讀整首詞哦。看看作者在描寫歷史事件的時候,或者在對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的時候,有沒有流露出那種對朝代更迭、繁華不再的感嘆呢?大家可以在文中圈畫出相關詞句來分析哦。回答預設:從“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可以看出作者對歷史上金陵曾經的繁華以及因荒淫無道導致亡國等歷史事件的感慨,展現了朝代更迭時繁華不再、悲恨不斷的狀況;“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也體現了作者對歷史變遷、繁華已逝的感嘆,過去的六朝舊事都已隨流水而去,只剩下寒煙衰草;“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同樣暗示了作者對歷史興衰的感慨,盡管時代變遷,但社會上依然存在類似當年的不良風氣。教師點評:很好,同學們能準確找出體現作者對歷史興衰感慨的詞句,并且能分析出其背后的含義。這說明大家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在不斷提高哦。問題2:作者寫這首詞的主要情感除了對歷史興衰的感慨,還有什么? 教師引導:我們已經知道作者對歷史興衰有很深的感慨,那除此之外,大家想一想,作者在詞的結尾提到了“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這暗示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風氣,那作者對此是什么態度呢?這種態度又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呢?回答預設:作者除了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外,還有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紙醉金迷、不思進取的風氣的憂慮。作者通過引用“后庭遺曲”的典故,暗示當時社會上依然存在類似當年陳后主那樣的不良風氣,表達了他希望社會能夠警醒、改變這種不良風氣的愿望。教師點評:同學們分析得很正確呀,能從作者引用典故等細節中解讀出其對社會風氣的憂慮情感。這也說明大家在理解詩詞情感主旨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哦。教師總結:這首《桂枝香·金陵懷古》,作者王安石通過描繪金陵的壯麗景色,回顧金陵的歷史興衰,運用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繁華不再的感慨,同時也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紙醉金迷、不思進取的風氣表示憂慮,希望社會能夠警醒、改變這種不良風氣。整首詞既有對歷史的深沉思考,也有對現實社會的深切關懷。拓展遷移拓展1: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描繪了金陵晚秋的壯麗景色,同時抒發了對六朝興衰的感慨。請結合課文內容,思考以下問題:詞中“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一句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請從高中語文教材中找出其他使用類似修辭手法的詩句,并分析其表達效果。作者通過“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表達了對歷史教訓的深刻反思。請結合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進行對比閱讀,分析兩首詩在情感表達和主題思想上的異同點。拓展2:王安石以“登臨送目”開篇,展現了他站在高處俯瞰金陵全景的宏大視野。請結合課文內容,完成以下任務:假設你是一名攝影師,需要為這首詞拍攝一組照片,請根據詞中的描寫選取三個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并用文字描述這些畫面的特點及拍攝角度。例如,“千里澄江似練”可以拍攝長江在夕陽下的平靜與遼闊,采用廣角鏡頭從高空俯拍。結合現代城市化進程,談談你對“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的理解。這一句是否讓你聯想到某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或自然景觀?請舉例說明并分享你的感受。設計意圖:通過修辭手法的分析和對比閱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王安石詞作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通過攝影任務和聯系實際的討論,引導學生將古典文學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課后任務任務一:歷史與文學融合王安石借《桂枝香·金陵懷古》憑吊六朝興衰。課后查閱歷史資料,了解六朝更替的史實,以時間軸為線索,梳理六朝的建立與滅亡,并分析這些歷史事件對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隨后,結合詞作內容,探討王安石是如何將歷史融入詞中,借古諷今表達自己觀點的,形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此任務將語文與歷史學科相融合,加深對詞作內涵的理解。任務二:藝術創作《桂枝香·金陵懷古》描繪了金陵的壯麗景色。發揮你的美術特長,根據詞中“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等寫景語句,繪制一幅金陵秋景圖,注意展現出詞中的意境與色彩。完成畫作后,在旁邊附上 200 字左右對畫面構思及與詞中景色關聯的說明,實現語文與美術的跨學科實踐。板書設計桂枝香·金陵懷古 上闋:秋景如畫 下闋:嘆昔傷今教學反思在教授《桂枝香·金陵懷古》時,態度認真,能引導學生理解詞意。但講解中有時過于注重知識灌輸,與學生互動不足。教學策略上,借助多媒體展示金陵風光輔助理解,學生興趣較高,但對詩詞情感挖掘不夠深入。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意象含義,可對歷史背景理解較淺,影響對主題把握。教學計劃容量適中,不過評價方式較單一,多為提問。后續應增加小組討論等互動環節,豐富評價方式,如小組互評等,加深學生對詞作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