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蘇州常熟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調研測試歷史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蘇州常熟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調研測試歷史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江蘇省常熟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調研測試
歷史卷
(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
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以上描述的是隋統一中國的(  )
A.原因 B.過程 C.條件 D.影響
2.《中華文明史》指出,科舉制度的實施,“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使得更多平民子弟通過考試進入官僚體系,從而改變了官員隊伍的構成。”這表明科舉制度(  )
A.提升了武官的政治地位
B.徹底了消除社會等級差異
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唐朝詩人皮日休曾寫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隋煬帝打造龍舟沿運河三次南巡下江南),共禹論功不較多。”這首詩(  )
A.高度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績
B.辯證地看待大運河開通對隋朝影響
C.批評了大運河開通導致隋朝的滅亡
D.認為開鑿大運河是勞民傷財的暴政
4.含嘉倉是隋唐時期最大的國家糧倉,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含嘉倉始建于隋朝,位于當時東都洛陽的含嘉城內。經考古發掘,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其中考古重點發掘的160號糧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谷粒。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國家統一的條件 B.政治制度的改革
C.文化發展的水平 D.經濟繁榮的表現
5.“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的這首詩直接反映了唐朝開元年間(  )
A.政治清明 B.經濟繁榮 C.民族團結 D.文化昌盛
6.《哈佛中國史》是一套六卷本的叢書,記述了從秦到清的中國歷史,六卷分為“秦漢、南北朝、唐朝、兩宋、元與明、清朝”。結合所學指出以下哪一卷是記述唐朝歷史的(  )
A.《早期中華帝國》 B.《分裂的帝國》
C.《世界性的帝國》 D.《最后的中華帝國》
7.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唐詩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李白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所展現出的詩歌特色為(  )
A.抒發進取精神 B.詩風淳樸厚重
C.直面社會現實 D.浪漫主義情懷
8.如圖是《649﹣760年唐朝人口統計表》,對此解讀不正確的是(  )
A.649﹣755年唐朝人口數呈上升趨勢
B.唐太宗時期唐朝人口數量達到最多
C.盛世局面的出現有利于唐朝人口增長
D.755﹣760年人口銳減是因為安史之亂
9.制作讀書摘要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該讀書摘要所反映的歷史名人是(  )
【讀書摘要】貞觀年間,孤身涉險,跋涉萬里求法天竺。十七載春秋,譯經千卷,融通佛法與文明。《大唐西域記》以信念為舟,渡文化長河。
A.阿倍仲麻呂 B.玄奘
C.鑒真 D.崔致遠
10.某同學在進行中國古代史復習時繪制了一條如下的時間軸,他正在復習的內容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11.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蕩黑暗的歷史時期,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但實際上,這一時期一直都存在著統一的因素,而且統一因素在不斷的增長……材料從整體上體現出該階段的特點是(  )
A.藩鎮割據的延續 B.混亂動蕩的時代
C.分立中孕育統一 D.各地區經濟發展
12.有史學家寫道:“科舉不重門第,對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給予應試機會,這為出身貧寒者跨人上層社會,參與政治提供了條件。”這說明該制度(  )
A.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
B.促進了教育選拔公平
C.豐富了考試內容
D.提高了官員素質
13.李華同學在研究“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這一專題時,搜集并整理了我國古代地方監察制度,其中“______”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
時期 監察制度
秦朝 皇帝派監御史,常駐郡縣以監察地方
漢朝 全國分為十三個州部,設刺史代表皇帝監察地方官吏
宋朝 設立______,監督知州
元朝 設立肅政廉訪使常駐地方,監察地方官吏
明朝 十三道監察御史負責具體監察工作
A.轉運使 B.通判 C.御史臺 D.丞相
14.下列哪一事件標志著北宋與遼朝長期和平關系的形成?(  )
A.澶淵之盟 B.靖康之變 C.紹興和議 D.宋夏和約
15.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空前遼闊的朝代。以下關于元朝疆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元朝首次將臺灣和新疆地區納入中央政權的行政管轄
B.元朝的疆域范圍西抵黑海沿岸,北至西伯利亞,東到朝鮮半島
C.元朝設立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中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
D.元朝通過“和親”政策加強與西域各族的聯系
16.歷代統治者均注重制度調整以不斷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如圖所示行政制度應出現于(  )
A.秦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7.王安石認為,國家積貧積弱的根本在于生產少,生產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以下舉措中,旨在解決國家“積貧“問題的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方田均稅法
④保甲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儒林公議》卷上記載:“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這佐證了北宋(  )
A.開創了科舉取士制度 B.注重發展文教事業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19.北宋時期,國家財政常常入不敷出,軍隊數量龐大但戰斗力不強,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決心變法,他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強中央集權 B.實現富國強兵
C.減輕農民負擔 D.發展商業貿易
20.如表為北宋樞密院正副長官出身統計(單位:人):
時期 文臣出身 武將出身
宋初 162 39
北宋中后期 208 27
這反映了北宋(  )
A.與遼保持長期和平 B.軍隊戰斗力的提升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
21.“行省制度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犬牙交錯方式劃分轄區,使地方難以形成割據勢力,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這反映行省制度(  )
A.有利于中外歷史交流 B.促進民族交流與交融
C.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D.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22.遼宋夏金時期,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不僅在政治上與中原王朝有著頻繁的互動,還在文化上進行了深度的交流與融合。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A.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的頻繁
B.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展
C.漢字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D.各政權審美呈現世俗化趨勢
23.他的部隊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軍很懼怕他們。郾城大戰中,面對身披重甲的金軍精銳騎兵,他指揮步兵手持大刀沖殺,上砍騎兵,下砍馬腿,獲得大勝。材料描述的“他”是(  )
A.韓世忠 B.岳飛 C.辛棄疾 D.文天祥
24.北宋官方修訂的兵書《武經總要》第十一卷中記載了火藥為動力的武器火藥箭、猛火油柜和鐵嘴火鷂等,用火藥制成的爆炸、燃燒、發煙的武器煙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等,第十二卷記載了火藥制作配方。這可以說明在北宋時(  )
A.戰爭中較多使用火藥 B.中國人發明了火藥
C.火藥傳到了歐洲地區 D.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
25.某校七年級(5)班問學以“隋唐時代”為主題展開探元活動,請你參與。(7分)
【政治清明】
材料一 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于統一全國后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爭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隋文帝所創隋制,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不能因為歷史短促,忽視它在歷史上的作用。
——摘編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文帝鞏固統一的措施產生的影響。(1分)
【生產進步】
材料二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經常發布詔令勸課農桑,組織興修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勞動人民還發明了連筒、筒車和水輪等新式灌溉工具。貞觀末年,全國戶數約300萬,到開元末年,全國戶數已超過841萬。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
——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下)
(2)根據圖A,歸納隋朝糧倉選址分布的特點。從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農業發展的原因。(2分)
【文教昌盛】
材料三 唐代詩人之多、詩學之盛,真可說超前絕后。《全唐詩》九百卷,凡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秦漢時期的繪畫主要應用在宮殿廟宇,唐代,山水、花鳥、壁畫在平民社會日常起居的堂屋與書房中懸掛起來。
——摘編自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
(3)依據材料三,概括唐朝文化發展所呈現的特點。(三點)(3分)
(4)綜上,談談隋唐時期社會的全面發展帶給你的啟示?(1分)
26.閱讀下列材料:(7分)
材料一 唐太宗引用這樣的比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于此,不覺惕焉震懾。
——《貞觀政要》
材料三 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安定),物殷俗阜(fù,盛、多)。
材料四 則天太后踐祚臨朝,欲收人心,尤務拔擢,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許自舉其才。所薦必行,所舉輒試……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陸贄《陸宣公翰苑集》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唐太宗這一認識觸發了他怎樣的治國措施?結合材料二,說一下唐太宗開創的治世局面與隋煬帝“一朝而敗”的關系。隋煬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也是功績赫赫,請舉例說明。(3分)
(2)史稱武則天的統治有“貞觀遺風”,這與材料中“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的局面的出現有什么關系?(2分)
(3)結合四則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唐朝前期的三位皇帝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所采取的共同政策。(2分)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一 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部編《中國歷史》七下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唐朝與各民族友好往來的事例。(2分)
材料二“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散,形成割據分裂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歷史創新能力培養》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遼政權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建立者是誰?材料二中圖片屬于“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發展模式”的哪一種模式?(3分)
材料三 1005年,遼與北宋議和,遼朝撤軍,宋給遼歲幣。此后很長時間,雙方保持著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合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摘編自部編《中國歷史》七下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南宋與金達成和議”,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積極作用?(2分)
材料四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習近平
(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的認識。(1分)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
材料:
(1)識讀歷史地圖,將歷史事件等置于特定的時間和具體的空間中,是“時空觀念”素養的要求。依據材料一,對比唐朝疆域,指出元朝在西南方位的版圖主要變化及原因。(2分)
材料二: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
——《元史 地理志一》
(2)依據材料二,概括元朝較之于唐朝有哪些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概括元朝的貢獻。(2分)
參考答案
1-10 DCBDB CDBBC
11-20 CBBAC CADBC
21-24 DABD
25.(1)影響: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使社會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局面;隋朝創立的制度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2)特點:大都位于大運河沿岸;集中于大興、洛陽等重要北方城市。原因: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統治者重視興修水利;生產工具的發明和使用。
(3)特點:成就高、數量多;內容豐富多彩;貴族化色彩逐漸淡化,向平民化發展;逐漸貼近人們的起居生活。
(4)政治清明和制度變革會推動封建王朝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本質上是這一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國家強盛、社會穩定、對外開放會促進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發展;我們要堅信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26.(1)舉措:減輕農民負擔;重視農業發展;提倡節儉;減輕刑罰;關系:吸取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說明:開鑿大運河,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創立科舉制,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2)武則天的統治為開元盛世的開創奠定了經濟基礎。
(3)完善科舉制度;任用賢能;重視發展經濟;改革創新;整頓吏治。
27.(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
(2)契丹族;阿保機;第二種。
(3)使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相對和平穩定的局面;加強了民族間的貿易往來,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促進了民族交融。
(4)漢族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但是和平始終是民族關系的主旋律;和平交融的民族關系有利于各民族的進步和發展;各民族應該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28.(1)變化:將西藏地區納入版圖,設置宣政院進行管轄;云南地區也成為元朝直接統治區域,相較于唐朝,統治范圍明顯擴大且管理更直接。唐朝時,西南地區部分為羈縻州,吐蕃獨立存在,并非唐朝直接管轄。原因:元朝實現了全國大一統,疆域空前遼闊,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實行行省制度,設立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元朝軍事力量強大,具備控制廣闊區域的能力。
(2)疆域方面:疆域更為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涵蓋了更多邊疆地區。地方管理方面:唐朝地方有羈縻州,管理相對松散,元朝則通過行省制度等,將邊疆地區如嶺北、遼陽、甘肅、四川、云南、湖廣等地與內地管理一體化,“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管理更為直接、有效。貢獻:政治上:實現了全國大一統,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疆域遼闊,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如設立行省制度和宣政院,奠定了后世中國疆域的基礎,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發展。民族關系上:促進了民族大交融,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开远市| 确山县| 中西区| 阿坝| 衡山县| 射洪县| 大冶市| 沅江市| 大余县| 原平市| 兴海县| 武隆县| 平泉县| 大竹县| 昂仁县| 高州市| 金塔县| 瑞昌市| 城口县| 靖边县| 宁蒗| 汪清县| 苏尼特左旗| 北辰区| 卢龙县| 东乡| 拜城县| 龙州县| 随州市| 如东县| 仁寿县| 长兴县| 遵义市| 苏尼特左旗| 祥云县| 二连浩特市| 勐海县| 眉山市| 宜章县|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