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問卷(共7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1.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太乙真人的坐騎飛天豬憨態可掬。我國古代先民飼養家畜的歷史源遠流長,飼養家畜說明我國遠古居民()A.已掌握了鑄造技術B.以采集為主生活C.過著農耕定居生活D.建立了中原王朝2.下圖是某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分別為秦代“半兩”錢、漢代“五銖”錢和唐代“開元通寶”。這些貨幣的共同特點是()半兩錢五銖線開元通寶A.體現商品經濟的繁榮B.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發行C.材質均為貴金屬黃金D.適應了絲綢之路貿易需求3.《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漢武帝時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并在河西走廊設置郡縣。這一舉措的直接影響是()A.徹底消除了北部邊疆匈奴的威脅B.推動了西域都護府的設立C.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D.推動了西漢與匈奴的和親4.唐代詩人杜甫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詩可用于研究唐代的()A.貞觀之治B.開元盛世C.安史之亂D.對外交流5.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內閣制、清朝軍機處等機構的設立本質上反映了()A.皇權不斷加強B.文臣官員地位提高C.相權不斷削弱D.地方權力不斷弱化6.1895年,某條約簽訂后,愛國人士謝纘泰繪制《時局圖》(右圖),周局時圖中熊、犬、鷹等動物盤踞中國領土。此圖反映的歷史背景是()A.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D.北洋軍閥割據混戰不斷7.1921年,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文章指出:“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此后,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這體現了()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B.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C.國民革命運動的統一戰線策略D.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2025年九年級4月學業測評道德與法治、歷史試卷(問卷)第5頁(共8頁)8.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提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理論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哪一制度提供了依據?()A.計劃經濟體制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社會主義公有制9.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周恩來總理說:“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這一事件直接推動了()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中日邦交趨向于正常化D.美國,總統尼克松總統訪華10.20世紀80年代,深圳從一個邊睡小鎮發展為現代化城市。其發展主要得益于()A.經濟特區政策的實施B.浦東開發開放的帶動C.香港回歸的輻射效應D.西部大開發持續推進11.《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上端浮雕中,漢謨拉比站在太陽神沙馬什面前接受權杖。這一設計旨在()A.體現法律公平原則B.記錄法典編纂過程C.宜揚君權神授思想D.展示藝術雕刻技藝12.古希臘城邦雅典的公民大會對國家事務擁有最高決策權,全體公民均可參與。這體現的雅典政治特點是()A.君主專制B.直接民主C.貴族寡頭D.聯邦制度13.14世紀,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在《歌集》中寫道:“我不想變成上帝…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反映的思想潮流是()A.理性主義B.人文主義C.蒙昧主義D.自由主義14.1955年,有一位記者在萬隆會議現場采訪某國代表,讓其就“求同存異”的方針談看法。該代表表示,這一方針非常智慧,它讓我們知道,亞非國家有更重要的共同目標需要團結協作。由此判斷“求同存異”方針的主要目的是()A.化解矛盾維護亞非國家團結合作B.推動亞非國家聯合對抗美蘇霸權C.消除亞非國家間的所有政治分歧D.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新國際秩序15.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新興經濟體的合作深化,反映了國際力量格局的深刻變化。多邊主義與平等對話是應對全球挑戰的關鍵。”由此可知,世界趨向于()A.單極格局下霸權主義將主導國際事務B.經濟一體化局勢消除國家間發展差異C.區域集團化對抗正在取代全球化合作D.多極化趨勢下多種力量參與全球治理2025年九年級4月學業測評道德與法治、歷史試卷(問卷)第6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