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河南永城王莊遺址位于中原華夏集團、海岱東夷集團與南方苗蠻集團之間。其文化面貌復雜,主體遺存屬于大汶口文化,但也融入了不少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文化因素。據此可推斷( )A.地理環境決定文化的分布 B.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 D.華夏史前文化發展殊途同歸2.戰國至西漢初期,游俠之風盛行,游俠或以武力卓群聲譽鵲起,或以履信守義聞名鄉里。西漢中期以后,俠者仍存,但單純依賴武力“行俠仗義、橫議鄉閭者”日.漸稀少,為俠者多“恂恂有退讓君子之風”。這反映了西漢中期( )A.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B.王國割據勢力的式微C.儒學義利觀念的強化 D.鄉約教化力度的加強3.有學者研究發現,唐朝后期的諸多藩鎮都存在無法克服的內亂,無論是士兵嘩變、將校作亂,大多都是下克上式的反叛,這讓藩鎮內部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所以藩鎮將帥很多時候更需要來自京師的至高無上權力的認可,以及下層官兵難以觸及的王朝頂層規制來維護自身的安全。該學者重在強調( )A.政治軍事內亂始終無法克服 B.王朝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C.藩鎮割據使唐王朝名存實亡 D.中央權威的存續有其需求4.《宋史》記載:諸鄉社倉自掞之(指魏掞之)始。紹興二十年“依古社倉法,請官米以貸民,至冬取之以納于倉。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借貸)之,歲歲斂散如常,民賴以濟”。據此可知,社倉的設立( )A.實現了對基層的直接控制B.保證了地方糧價的穩定C.強化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D.創新了社會救濟的方式5.宋朝對外貿易突飛猛進,出口物品大多是陶瓷、絲綢等制品,而進口多數是原材料、香料、礦石等,宋朝在對外貿易方面不再依靠外國商人,正朝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這表明,在宋朝( )A.進口商品均為基本生產資料 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6.下表為明代東南地區四縣役銀分攤表,據表格可知,役銀分攤做法( )年份 地區 賦役總額 役銀分攤前 役銀分排后丁銀 田賦 丁銀 田賦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1582 浙江開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1585 廣東順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1621 南直隸歙縣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A.弱化了人身依附關系 B.不利于人口增長C.增加了東南地區稅賦 D.制約了商業發展7.據統計,1897年至1945年的24幅西南方志地圖中,使用西方圖例、比例尺、經緯度的地圖分別有12、15、8幅;同時,這些地圖也延續了古代地圖突出軍事使用屬性的傳統,如《馬關縣志》編纂者就一一詳錄了中法戰爭結束后會勘疆界的細節。這反映出當時( )A.近代化與民族危機交織 B.利用國際慣例維護主權C.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內地 D.西南地區成為防御重點8.下圖是《東方雜志》1915—1921年的835例外來詞語源分布數量及所占比例示意圖,該圖反映出( )A.救亡圖存運動日漸多元化 B.英日對華掠奪的矛盾加劇C.新文化運動方向發生轉移 D.語源分布狀況受時局影響9.1920年5月,蔡和森建議毛澤東等人在辦報、出雜志之外要“更進一步”,注重“根本上的組織和訓練”;1921年3月,李大釗也明確指出,應該“成立一個強固的精密的組織,并注意促進其分子之團體的訓練”。這反映出( )A.組織建設是革命成功的根本保障B.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認識逐漸趨于統一C.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已經具備D.知識分子對救亡道路的探索進一步深入10.委任統治運作由國際聯盟監督,審查委任統治國提交的殖民地年度報告并處理殖民地人民的請愿。《聯合國憲章》強調,國際托管的核心在于“促進托管領土居民的進步,逐步發展其自治或獨立能力”,同時“確保托管領土對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貢獻”。這一發展折射出( )A.非殖民化的時代發展趨勢 B.國際關系民主化機制成熟C.國聯“全體一致”原則深化 D.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11.下圖是建國以來某一因素增長曲線如圖,根據圖示推知該圖是( )A.國民經濟增長示意圖 B.人口增長示意圖C.國人文化素質增長圖 D.外貿增長示意圖12.下圖所示的瓷器發現于今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其原產于15世紀左右的中國,可用于研究( ) A.非洲的手工業 B.東非的對外貿易C.非洲的沙漠商隊 D.桑海的對外貿易13.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是在10世紀前后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初期的城市是封建主領地的一部分.城市居民要向封建領主繳納賦稅和提供勞役,受封建領主司法和行政的管轄。12世紀,在英國屬于國王所管轄領地的城市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2/3。當時英國這一狀況( )A.基于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B.有利于封建國王的統一事業C.蘊藏著近代歐洲民主政治因素 D.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王權力14.1917年革命至少要解決二重相互交叉的任務:其一是擺脫民族和國家危機;其二是要解決資本主義苦難所引發的社會發展道路問題;其三是解決政治權威的重塑問題。這表明該革命( )A.是俄國社會內外矛盾的必然產物 B.引發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危機C.肯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長期性 D.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15.如圖為1941年英國的一幅時政漫畫。該漫畫反映了當時( )A.維護正義的力量有所增強 B.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勝利C.意識形態的對立基本消除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建立16.19世紀20年代,法國第二大城市里昂及其城郊有3萬織機,是當時歐洲大陸最大的工業集聚地,人稱“法國的曼徹斯特”。七月革命中,法國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全力推翻了復辟王朝。這( )A.提升了法國的城市化水平 B.為工人運動興起奠定基礎C.促進了歐洲工業化的發展 D.反映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漢書·貢禹傳》記載:“蜀郡成都、廣漢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在漢代,漆器作為“器”的藝術在儀式、飲食、外交、饋贈等文化傳統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其哲學內涵還具有在中國文化中“禮”的精神……從出土漆器看,漢漆器以黑、紅為主色;品種多有盒、盤、匣案、耳環、碟碗、筐、箱、尺、唾壺、面罩、棋盤、凳子、卮、幾等類;且工藝多有多彩、針刻、銅卸、貼金片、玳瑁片、鑲嵌、堆漆等法;漆器圖案以粗率簡練的線條或繁縟復雜的構圖表現具有樂舞般的動感與力度。——摘編自潘天波《大漆王朝:漢代漆藝文化研究》材料二 在明代,伴隨皇家對漆器的喜愛以及商品經濟的萌芽與發展,漆器再度成為中國人展示財富的物件。明代皇家對漆器的喜愛是任何朝代帝王所不能比擬的,朱棣下令在北方修建生產世界上一流漆器的果園廠,并在全國尋找一流的漆工去果園廠工作。而在民間,安徽漆工黃大成放棄科舉功名,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著述中國歷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圖書——《髹飾錄》,顯示出明代江南漆器文化的興盛。雕漆成為明朝漆器的主流,漆器的大流行是明代工匠美學思想的一次大釋放。——摘編自胡玉康《中華大漆 文明之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漢代漆器的主要特征。(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古代漆器流行的原因。三、綜合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3年度養豬雖然有較大經濟收益,但糧食統購統銷導致的飼料危機迫使農民提早出售生豬和停止養豬。為此,1954年中財委提出生豬派購政策,“規定農民在一定時間內必須向國家交售一定數量肥豬”。同時,對屠商的改造也全面推行。郴縣專區當年年末生豬存欄量銳減15%。農業合作社高級社時期,國家提高豬肉收購價格,降低稅率,增加農民養豬收益,為保障飼料供應,國家“統一計劃飼料的耕種面積”并適當地增加社員的自留地。為緩解糧食和飼料的緊張,各地一般采取改變糧食種植結構的辦法,即多種、擴種紅薯等高產農作物。一種新的養豬模式形成,1957年,全國年末存欄豬數量同比增長73.6%。破舊立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重新構建公與私、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之間關系的過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養豬業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摘編自肖安淼《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郴縣專區養豬業經濟效益考察》材料二 集體化和轉軌時期浙江某市生豬出欄量和公社內部公養豬所占比例圖——摘編自程秋萍、熊萬勝《治理交易成本與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演變》(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50年代養豬業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養豬業的發展變化,并簡析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從新中國養豬業發展史中得出的啟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492年,尋找通往印度的西行航路的三艘西班牙帆船橫渡了大西洋,在靠近美洲大陸的一個后來被命名為圣薩爾瓦多的小島的岸邊投錨。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人已經在從墨西哥北部邊境直到拉巴拉他平原(除葡萄牙屬巴西以外)的領土上鞏固地確立了他們的統治。落后的封建專制的西班牙,把它的美洲殖民地當成供應貴金屬的源泉。在西班牙開拓殖民地的最初幾十年間,征服者們享有頗大的自主。在征服了某個地區以后,這些部隊的長官就成為那里的執政者,總攬行政、軍事和司法的大權。到1800年,在整個西班牙美洲,共計不過有30萬西班牙人(宗主國生人),而當地的總人口數約1400萬人。在殖民地出生的西班牙人(土生白人)被看作劣等種族,移居美洲的西班牙人常說:他們會更愛自己的孩子,假如這些孩子是生在歐洲的話。——摘編自(蘇)米羅舍夫斯基《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解放運動》材料二 拉丁美洲革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孕育這次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眾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壓迫,是資本主義制度要求誕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這次革命以前,印第安人、黑奴、混血種人和土生白人分立主義者已發動無數次的起義和反抗。這些起義和反抗雖遭到失敗,但卻使拉丁美洲人民得到了鍛煉。他們已深深地了解到:反動的殖民主義者不會甘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除了武裝革命,別無出路。世界革命潮流對其也有巨大影響。因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封建專制統治,拉丁美洲的工業不發達,資產階級勢力很軟弱,真正的工人階級還沒有出現,克列奧地主階層中的分立主義者在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這一資產階級革命較之西歐、北美是很不徹底的。——摘編自李春輝《拉丁美洲國家史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進行殖民統治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進行評析。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C D A A D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B A A B1.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王莊遺址地處多個文化區之間,融入了其他地區的文化因素,說明這一文化遺址受到其他文化區的影響,且各文化區之間存在較遠的距離,據此可推斷,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而非文化的分布狀況,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河南永城王莊遺址的特點,而不是它的地位,排除B項;殊途同歸是指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材料與此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戰國至西漢初期,游俠之風盛行,游俠或以武力卓群聲譽鵲起,或以履信守義聞名鄉里”及所學知識可知,戰國至西漢初期,游俠在基層生活中影響較大,單純依靠武力,“行俠仗義”,在基層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到西漢中期以后,這種游俠之風日漸稀少,反映了國家對基層控制力的加強,反映了國家基層治理能力的提升,A項正確;游俠并非王國,游俠日漸稀少與王國式微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游俠“履信守義”“行俠仗義”,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儒家的義利觀,所以游俠的日漸稀少不能反映儒學義利觀的強化,排除C項;漢朝時期尚未產生鄉約,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所以藩鎮將帥很多時候更需要來自京師的至高無上權力的認可,以及下層官兵難以觸及的王朝頂層規制來維護自身的安全”可知,唐朝中后期,雖然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地方勢力作大,但是手握實權的藩鎮將帥也需要中央承認以增加其權威性,因此可見該學者重在強調中央權威的存續有其需求,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央認可對藩鎮將領任職合法性的重要性,非政治軍事內亂始終無法克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權威性,非王朝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藩鎮割據同唐王朝存續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依古社倉法,請官米以貸民,至冬取之以納于倉。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借貸)之,歲歲斂散如常,民賴以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倉設在鄉社,主要由民間力量通過勸捐或募捐儲備糧食,用來救濟和備荒。材料中社倉中的糧食來源于官府的借貸,可見官方力量參與其中,這強化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意識,C項正確;對社會基層的控制主要通過戶籍制度、基層組織建設等方式,且“直接控制”說法不準確,排除A項;社倉的設立主要是備荒救災,保障民眾的基本生產與生活,且“保證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據材料信息“依古社倉法”可知,建立社倉是因循舊制的做法,而不是創新的做法,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出口物品大多是陶瓷、絲綢等制品,而進口多數是原材料、香料、礦石等”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出口商品多是手工業品,這得益于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宋朝部分進口商品是基本生產資料,“進口商品均為基本生產資料”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西漢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宋朝外貿稅收具體情況,無法得出選項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6.A【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明代東南地區四縣役銀分攤表”可知,役銀分攤后丁銀大幅下降,田賦占比上升。這表明明朝賦役征派從倚重人丁向側重田畝轉變,以人丁為基礎的丁銀減少,使人身依附關系弱化,百姓人身自由度提升,A項正確;人口增長受多種因素制約,如醫療衛生條件、糧食產量、社會穩定程度等,役銀分攤方式與之并無直接的因果聯系,無法得出不利于人口增長的結論,排除B項;觀察表格中“賦役總額”一列,數據并沒有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說明整體的稅賦額度并沒有因為役銀分攤方式的改變而增加,排除C項;役銀分攤方式的調整在農業領域內發生,與商業活動沒有直接的邏輯關聯,不能得出制約商業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西南方志地圖采用西方制圖技術,反映了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受西方科技影響,逐步引入近代化元素,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法戰爭后,西南邊疆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而《馬關縣志》詳錄勘界細節,直接反映了邊疆主權危機,表明這一時期西南地區既面臨外來威脅,又嘗試通過技術革新強化應對能力,A項正確;使用西方制圖技術不等同于“國際慣例”,勘界記錄更多是主權宣示而非法律手段,排除B項;西南為邊疆而非傳統“內地”,材料未提及其他列強勢力對西南內地的滲透,排除C項;雖強調軍事屬性,但材料更突出技術革新與主權危機的綜合作用,而非單純防御策略,排除D項。故選A項。8.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15—1921年的中國。從圖中可以看出,英日詞匯占比遠高于其他語種,且在1915—1921年這一戰時與戰后初期的大背景下,列強在中國的影響隨國際形勢變化而此消彼長。由此可見,《東方雜志》中外來詞的語源分布并非單純出于文化或語言學因素,而是與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列強對華態度直接相關,體現了外來語分布受時局影響的特征,D項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出,外來語言的數量和占比情況,僅能反映出列強對中國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外來語言的數量和占比示更多是中國被動接受的,無法直接反映出此時國內存在何種形式的救亡圖存運動,以及救亡圖存運動是否多元,排除A項;圖中英語和日語的比重較大,說明此時英日在中國的影響較大,但無法反映出英日之間有什么矛盾,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方向發生轉移指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轉而宣傳馬克思主義,而材料中俄語的比重很小,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9.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1921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蔡和森建議注重‘根本上的組織和訓練’、李大釗主張成立‘強固精密的組織’并加強團體訓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從思想啟蒙轉向實踐探索,兩人均強調從理論宣傳轉向組織建設,表明知識分子對救亡道路的探索已從思想傳播深化到實踐行動,D項正確;材料僅反映探索方向的變化,未直接論證“根本保障”的結論,排除A項;當時馬克思主義者內部仍存在改良與革命、群眾路線與精英路線等分歧,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成立條件需綜合階級基礎、思想基礎、組織基礎等,材料僅體現組織層面認識,無法全面證明條件成熟,排除C項。故選D項。10.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國際聯盟委任統治由國聯審查殖民地的年度報告、處理請愿,但不直接推動獨立,本質上是殖民體系的改良版,未否定殖民統治合法性。聯合國托管制度被明確寫入《聯合國憲章》,要求“促進托管領土居民的進步,逐步發展其自治或獨立能力”,并將“確保托管領土對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貢獻”作為義務,這是二戰后非殖民化浪潮的制度化體現,與國聯的“溫和監督”不同,聯合國通過法律框架強制管理國制定獨立時間表,并賦予殖民地居民自決權,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殖民主義的否定,成為全球非殖民化的重要工具,A項正確;聯合國托管制度體現了更多國家參與國際事務,但材料核心是殖民地命運從被管理到獨立,而非國際決策機制的民主化(如否決權改革)。非殖民化是主權國家的增加,而非國際關系民主化,排除B項;國聯“全體一致”原則逐漸失效,二戰期間國家不受盟約約束,從而導致國聯集體安全機制走向衰落,排除C項;“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是冷戰后形成的,材料體現的是殖民地問題處理方式的變化,不能直接說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排除D項。故選A項。11.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①處在1949—1952年之間,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促進人口增長率上升;②處增長率明顯下降,是因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人口增長率下降;③處增長率回升,結合時間20世紀80年代,可知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長率提高;④處增長率低速平穩,是因為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B項正確;③處是20世紀80年代,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國民經濟增長應該較快,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國人的文化素質應該不斷增長,排除C項;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③④處外貿應該增長,增長曲線應該上升,排除D項。故選B項。1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坦桑尼亞)。據本題材料及圖片信息可知,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的一座陵墓中有原產于15世紀左右的中國瓷器,這可用于研究坦桑尼亞(位于東非)的對外貿易,B項正確;圖中瓷器原產于中國,不能用來研究非洲的手工業,排除A項;圖中瓷器不能證明是非洲的沙漠商隊帶到坦桑尼亞的,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桑海在西非,坦桑尼亞在東非,排除D項。故選B項。13.B【詳解】材料“12世紀,在英國屬于國王所管轄領地的城市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2/3”體現的是英國國王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這推動了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國王的統一事業,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經濟形態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逐漸走向中央集權,不是民主政治,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國王權力的削弱,排除D項。故選B項。14.A【詳解】根據材料“擺脫民族和國家危機”、“解決資本主義苦難所引發的社會發展道路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7年的俄國革命要解決多個任務,而這些任務是由俄國社會內外矛盾產生的,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西方的文明危機,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俄國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長期性無關,排除C項;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并沒有解決社會發展道路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1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1年的世界。1941年時值二戰期間。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國東突西進,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也即1941年時,英國和蘇聯實際上成為共同對法西斯作戰的盟友。漫畫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坐在并行的坦克上,相互揮帽致意,坦克車身寫有反希特勒聯盟的字樣,反映隨著蘇聯卷入戰爭,英國和蘇聯聯合抗擊法西斯,維護正義的力量有所增強,A項正確;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勝利是在1943年2月,時間不符,排除B項;英國和蘇聯之間的意識形態對立在二戰期間仍然存在,只是相比于聯合抗擊法西斯重要性下降,而非意識形態對立基本消除,排除C項;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D項。故選A項。1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2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法國第二大城市里昂及其城郊有3萬織機,是當時歐洲大陸最大的工業集聚地,工人階級隊伍隨之壯大,七月革命中,法國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全力推翻了復辟王朝,為以后工人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法國19世紀二三十年代工業的發展,使里昂及其城郊成為“當時歐洲大陸最大的工業集聚地”,并于七月革命中,法國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全力推翻了復辟王朝,而未涉及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數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水平的提升,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19世紀二三十年代法國工業發展及其無產階級追隨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而工業化發展僅僅是其中的一方面內容,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的變化,而是強調工業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排除D項。故選B項。17.(1)特征:政府主導漆器生產;具有明顯的實用功能;種類繁多,工藝復雜;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審美價值與藝術特征。(2)原因:漆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生產技術成熟,漆器行業興盛;統治者和政府的喜愛與推崇;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工匠的創造與智慧。【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蜀郡成都、廣漢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可得出“政府主導漆器生產”;據材料“漢漆器以黑、紅為主色;品種多有盒、盤、匣案、耳環、碟碗、筐、箱、尺、唾壺、面罩、棋盤、凳子、卮、幾等類”可得出“具有明顯的實用功能;種類繁多”;據材料“工藝多有多彩、針刻、銅卸、貼金片、玳瑁片、鑲嵌、堆漆等法”可得出“工藝復雜”;據材料“漆器作為‘器’的藝術在儀式、飲食、外交、饋贈等文化傳統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其哲學內涵還具有在中國文化中‘禮’的精神”可得出“文化內涵豐富”;據材料“漆器圖案以粗率簡練的線條或繁縟復雜的構圖表現具有樂舞般的動感與力度”可得出“具有審美價值與藝術特征”。(2) 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一“漢代漆器作為‘器’的藝術在儀式、飲食、外交、饋贈等文化傳統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和材料二“在明代,伴隨皇家對漆器的喜愛以及商品經濟的萌芽與發展,漆器再度成為中國人展示財富的物件”可得出“漆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材料一“工藝多有多彩、針刻、銅卸、貼金片、玳瑁片、鑲嵌、堆漆等法”和材料二“雕漆成為明朝漆器的主流”可得出“生產技術成熟,漆器行業興盛”;據材料二“明代皇家對漆器的喜愛是任何朝代帝王所不能比擬的,朱棣下令在北方修建生產世界上一流漆器的果園廠”可得出“統治者和政府的喜愛與推崇”;據材料二“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可得出“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明代江南漆器文化的興盛”和“漆器的大流行是明代工匠美學思想的一次大釋放”可得出“中國古代工匠的創造與智慧”。18.(1)特點:受政府政策影響大;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結合;統籌兼顧多方關系。影響:一定程度上穩定和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滿足了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需求。(2)人民公社建立后,出欄率下降,因為強調一大二公原則,削弱了農民生產自主性與積極性;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出欄率上升,因為國民經濟調整采取八字方針,公養比例下降,農民生產積極性恢復;“文化大革命”時期,出欄率相對停滯,因為這一時期強調公有制,公養比例高;改革開放后,出欄率上升,因為人民公社取消,公養比例大大下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經營自主,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欄率提高,因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現代企業制度,集團公司和規模企業實行科學化、規模化現代養殖。(3)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建設社會主義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據材料一“1954年中財委提出生豬派購政策,‘規定農民在一定時間內必須向國家交售一定數量肥豬’。同時,對屠商的改造也全面推行”,可得出受政府政策影響大;據材料一“ 1954年中財委提出生豬派購政策”“農業合作社高級社時期,國家提高豬肉收購價格,降低稅率,增加農民養豬收益,為保障飼料供應,國家‘統一計劃飼料的耕種面積’并適當地增加社員的自留地”,可得出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結合;據材料一“破舊立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重新構建公與私、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之間關系的過程”,可得出統籌兼顧多方關系。據材料一“郴縣專區當年年末生豬存欄量銳減15%”“1957年,全國年末存欄豬數量同比增長73.6%”,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穩定和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據材料一“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養豬業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可得出有利于農業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50年代,我國推動養豬業發展,能夠為工業和城市化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可得出滿足了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需求。(2)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現代(中國)。對比:據材料二“1961年生豬出欄數量由50萬頭下降到1957年50萬頭的一半左右”,可得出人民公社建立后,出欄率下降;據材料二“1961年生豬出欄年的數由25萬頭左右上升到1965年超過100萬頭,公養比例由1961年的180%下降到1962年接近10%”,可得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出欄率上升;據材料二“1967年——1977年生豬出欄數維持在100萬頭左右”,可得出“文化大革命”時期,出欄率相對停滯;據材料二“改革開放后,生豬出欄數由1978年的100萬頭提高到1981年的200萬頭以上”,可得出改革開放后,出欄率上升;據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以后,生豬出欄率提高、公養比例接近0%”,可得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欄率提高。背景:人民公社建立后,出欄率下降,主要是因為人民公社建立后,強調一大二公原則,削弱了農民生產自主性與積極性;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出欄率上升,主要是因為1961年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出欄率上升,公養比例下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恢復;文化大革命時期,出欄率相對停滯,主要是這一時期強調公有制,公養比例高;改革開放后,出欄率上升,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后人民公社取消,公養比例大大下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經營自主,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欄率提高,主要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現代企業制度,集團公司和規模企業實行科學化、規模化現代養殖。(3)本題是啟示題。時空是現代(中國)。從新中國成立后,對養豬業的政策支持以及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相結合,能夠使生豬出欄率上升,可得出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生豬出欄數上升才能夠促進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的發展,可得出建設社會主義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各種產業協調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生豬出欄數停滯不前,農民積極性下降,說明搖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可得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19.(1)表現: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進行罪惡的黑奴貿易;開采金銀礦,掠奪財富;實行總督制,總督在轄區內擁有軍事、行政、司法大權;按血統劃分階層,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2)評析: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是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下人民反抗的必然結果。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也嚴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國的獨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1804年海地的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在玻利瓦爾等人的領導下,經過多年征戰,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實現了獨立。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沉重打擊了西方侵略勢力,推動拉丁美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動了國際關系的調整。但獨立后的拉美各國大都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拉美人民面臨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任務。【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美洲。由材料“落后的封建專制的西班牙”可得出實行專制統治;由材料“把它的美洲殖民地當成供應貴金屬的源泉”可得出開采金銀礦,掠奪財富;由材料“這些部隊的長官就成為那里的執政者,總攬行政、軍事和司法的大權”可得出實行總督制,總督在轄區內擁有軍事、行政、司法大權;由材料“移居美洲的西班牙人常說:他們會更愛自己的孩子,假如這些孩子是生在歐洲的話”可得出按血統劃分階層,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由材料“殖民者懲罰‘犯過錯’的黑奴”可得出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進行罪惡的黑奴貿易。(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美洲。由材料“落后的封建專制的西班牙,把它的美洲殖民地當成供應貴金屬的源泉。”“拉丁美洲革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孕育這次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眾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壓迫,是資本主義制度要求誕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可得出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是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下人民反抗的必然結果。結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歷史背景可知,分別從拉丁美洲經濟發展的影響;啟蒙思想的傳播;法國大革命對歐洲殖民者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海地的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玻利瓦爾等人領導獨立運動的勝利等方面闡述說明。結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影響可知,分別從打擊了西方侵略勢力;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動了國際關系的調整;獨立后的拉美各國大都政局動蕩;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等方面說明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