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卷一、 單項選擇題。 (共 17題, 每題 2分,共 34分。 )15.題 15圖為周口店遺址博物館館藏的灰燼。該灰燼長570毫米,寬 200毫米,呈灰黑色鈣質,堆積致密,膠結成塊裝,距今70萬-20萬年。 該灰燼包含多種物質,其中包括()。題 15圖A. 碳化稻粒 B. 家豬骨骼 C. 動物化石 D. 彩陶碎片16. 題 16表為錢穆《秦漢史》某一章節內的小標題,該章節是()。一、 廢封建行郡縣 二、 寢兵政策之實施三、 新首都的建設 四、 郡邑巡行與馳道建筑五、 制度文字風俗之統整 六、 邊境之開拓及防御題 16表A . 秦始皇帝之政治措施 B.秦政府之覆亡c. 西漢一代之政制 D.西漢之全盛17. 南朝梁武帝時期,梁州、 益州 (今四川等西南地區) 山林深谷中的土著族群,逐漸搬出山谷來到平地,與華夏人群雜居, 并被編入戶籍。 這有利于()。A.北方人民南遷 B. 嶺南地區開發C. 農民負擔減輕 D.南方民族交融18. 宋徽宗朝規定, 使節入宋,“市舶司自合依《政和令》 詢問其國遠近、 大小強弱,與已入貢何國” 。 這反映當時宋朝()。A. 注重搜集海外信息 B. 大力發展海外貿易C. 積極應對西方威脅 D.規范海外客商行為19.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友好往來,戚繼光抗倭基本解除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萬歷年間, 日本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應朝鮮請求,兩次出兵援助朝鮮,并取得勝利。 以上共同體現了明朝()。初三道德與法治、 歷史合卷試題 第 1 頁 共 16頁A. 中央集權的政治理念 B. 維護和平的國家意志C. 經略海洋的先進觀念 D. 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則20. 某同學擬于暑假期間,前往以下遺址開展主題研學。他研學的主題是()。東莞虎門林則徐銷 深圳大鵬所城賴恩 廣州三元里平英團煙池舊址 爵振威將軍第 遺址題 20圖A. 考察閉關鎖國的利弊 B. 重溫近代抗爭的悲壯C. 探究自強運動的興起 D. 反思百年屈辱的原因21. 題 21 圖是近代中國人創作的兩幅漫畫,漫畫意在揭示()。中國分割圖 (1898年) 瓜分中國圖 (1903年)題21圖A. 洋務運動的必要性 B.救亡圖存的緊迫性C. 維新變法的局限性 D. 國家統一的必然性22.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指揮紅軍三個月內四次穿梭于赤水河兩岸,共殲敵4個師2個旅,擺脫數十萬重兵圍堵。 若以“捉迷藏”的思維類比,毛澤東指揮紅軍取得四渡赤水勝利的關鍵在于()。A. 提前掌握所有追捕者動向 B. 利用先進裝備戰勝追捕者C. 變換躲藏路線擾亂追捕者 D. 聯合其他躲藏者一起突圍初三道德與法治、 歷史合卷試題 第 2 頁 共 16頁23. 1940年 9月 ,史地教育委員會頒布《地理課程標準》 , 將培養“愛國護土之觀念”作為首要教學目標,將 “國界國防”作為重要教學內容,要求教師關注軍事形勢及交通路線、 國防國恥圖表、 我國及外國設防形勢等方面的教學。 這一舉措()。A.順應了國際潮流 B. 加快了經濟發展C. 推動了國共合作 D.適應了抗戰需要24. 題 24表是某人工智能為同一歷史事件創作的兩首詩歌,該歷史事件是山河破曉 破曉江途千帆競渡破江煙,劍指金陵掃陰天 。 萬舸沖破向敵營,鐘山霧散曙光迎。天塹難阻神兵勇,天地 自此譜新篇 。 雄師踏破長江險,華夏重光天地清 。題24表A.遼沈戰役 B. 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25. 題 25圖反映了一五計劃期間中國工業布局及主要成就,這一工業布局體現了()。題 25圖A.全局導向: 兼顧內地與沿海 B. 市場導向: 重點打造外貿產業C. 民生導向: 大力發展輕工業 D.政治導向: 交通建設靠近蘇聯26. 據 《上海三友實業社公私合營檔案》 (1955年 4月) 載: 公方代表提出年度增產 18%的計劃, 私方經理以“保持毛巾漂染工藝特色”為由建議調整,最終決議增產 15%。這一決策過程反映公私合營中()。A.照搬蘇聯強制改造經驗 B. 資方徹底喪失經營管理權C. 國家計劃代替自主決策 D. 生產經營時存在協商空間初三道德與法 治、 歷 史合卷試題 第 3 頁 共 16頁27. 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公民大會不顧更懂軍事的尼西阿斯的反對,執意作出遠征西西里的決策,并任命鼓動者亞西比德為主帥之一。 遠征期間, 亞西比德又被別有用心的人指控“瀆神”而被要求回雅典接受審判,亞西比德最終叛逃至敵國斯巴達。這反映雅典()。A.過度依賴精英領導 B. 司法遭到敵國滲透C.決策易被反復操弄 D. 軍事不被國家重視28.馬克思指出: “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 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對這句話解讀正確的是()。D.29.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下列最能體現運用唯物史觀對法國大革命進行評價的是()。A. 革命背景: 路易十六夫婦造成法國落后B. 革命原因: 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C. 革命過程: 英雄人物決定革命發展進程D. 革命結果: 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30.20世紀30年代, 為賺取向西方進口機器設備所需的黃金、 外匯,蘇聯公民被允許以金幣、金器等到外賓商店兌換面粉、面包等商品。 1933年冬天,蘇聯饑荒最厲害的時候,外賓商店管委會卻兩次提高了大眾消費品的價格。這表明蘇聯()。A. 在執行新經濟政策B. 工業化存在掠奪性C.努力解決物資短缺問題D. 受到西方經濟危機影響初三道德與法治、 歷史合卷試題 第 4 頁 共 16頁31. 某學習小組繪制了如下思維導圖,圖中空白處的內容應為()。美蘇冷戰對峙表現 社會主義力量壯大與分化資本主義世界的重構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題 31圖A.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B. 資本主義的拓展C. 冷戰對峙下的世界 D. 走向和平的世界二、 非選擇題。 (共2題,共 36分。)32. 發式又稱發型,是指頭發梳理的樣式。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8分)材料一 中國古代發式演變情況時期 發式演變情況出土文物顯示,商代發式主要存在辮發和發髻兩 種。 周 代中原地區商周 男女普遍采用發髻。 男性成年后,需加戴冠巾,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冠禮 。秦人發式融合了中原的發髻和西戎的辮發。漢代受儒家孝道觀的影秦漢 響,重視對頭發的保護,男性多 以束發為主,女性發髻有墮馬髻和高髻等,整體呈現出端莊大方的風格。男性發式已經穩定,出現幞頭。《夢溪筆談》記載,幞頭有四腳,唐宋 按規定只有帝王幞頭用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 。 唐代女性高髻盛行,式樣有幾十種之多。北方地區與蒙古族雜居, 改變了傳統的束發,采取辮發發式。 北方元地區的漢族女性也受到蒙古影響,流行包髻。男子行冠禮時,必須加戴網 巾。在公共場合,有一定身 份地位的人明 在網巾上必須加戴冠巾 , 否則會被認為失禮; 平民百姓為求方便,用了網巾之后,一般不再戴冠巾。婦女仍然崇尚高髻。清 推行剃發令,男性剃發留辨,女性發式幾乎未受影響。摘編自付森: 《功能需求與符號生產——中國人發式演變邏輯的研究》初三道德與法治 、 歷 史合卷試題 第 5 頁 共 16頁材料二 關于近代中國剪辮的歷史漫畫漫畫 1 漫畫 2 漫畫 3標題為《非剪不可》 ,刊 標題為 《中 國的現代化一 標題為 《袁世凱剪下他的登于 1898年,圖中剪刀 —在上海, 中國人當 眾剪 辨子》 , 刊登于 1912年上刻著“世紀進步 ”,辮 辮子》 ,刊 登于 1911 年 3 月 3 日。 2月 15 日,袁子上寫著 “陳腐的傳統”。 2月 5 日 。 世凱被選為 臨時大 總統,次日剪辮。——摘自繆聰穎: 《輿論場中“民國女子頭發”研究 (1912-1937) 》 等材料三 20世紀 60年代中 期以后相 當 長的一段時間里, 女性幾乎都留著齊耳、扎鞭子等單調、 刻 板、 千篇一律的發型 。 … …20世紀 80年代以后, 人們對美的強烈渴望似乎一夜之間蘇醒了 。 男人的菊花頭、 旋子頭,女人的鳳頭式 、 爆炸式, 成為當時時尚前衛的標志。——摘編自劉揚: 《中國發式三十年 (1978-2018) 》(1) 根據材料一, 概括中國古代發式演變的特點。 (2分 )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影響中國古代發式變化的主要原因。 (6分)(2) 任選材料二中的一幅歷史漫畫,對 其進行歷史解讀。 (4分 )(3)根據材料三, 指 出 20世紀80年代前后中國發式的變化, 并分析變化的原因。 (6分 )初三道比與法 治、歷 史合態 試題 第 6 頁 共 16頁33. 某校歷史社團圍繞“歷史的必然和偶然”進行探究, 請你一起參與。 (18分 )【探究事例一: 新航路的開辟】材料一 資 本主 義商品 經濟逐 步擴 大 材料二 讓哥倫布獲益匪淺的地理認著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而繼 續擴大 知錯誤這種貿易的愿望, 引起了尋找和開辟新航路的需要。 … …土耳其人阻礙東西方貿易的這種情況, 引起了西歐對東方出現 了大量的 貿易逆差。 … …西歐一些國家的統治者或者有勢 力 的人物, 力 圖通過海外航行尋找新的領土,掠奪財富,以海外擴張來緩和國內的 ——[德]稱夫岡 ·賴因哈德:社會矛盾 。 《征服世界:一部歐洲擴張的全球史》——姚介厚、 李鵬程、 楊深: 《西歐文明》【探究事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材料三 材料四 1914年 6月 ,奧句帝 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為向塞 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 6月 28 日, 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德國 向英國發起挑戰斐迪南夫婦離開薩拉熱窩市政廳— —統編版《世界歷史 (九年級下冊) 》初三道傀與法 治、 歷史合卷試題 第 7 頁 共 16頁( 1 ) 根據材料一, 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根據材料二,為 什么說哥倫布的認知錯誤讓他獲益匪淺 (6分 )(2)閱讀材料三, 結合所學知識, 為漫畫中代表德國的士兵設計一段內心獨白。(4分 )(3) 綜合以上探究, 圍繞 “歷史的必然和偶然 ”主題,提煉一個觀點, 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要求: 觀點明確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價值觀正確。 8分)初三道德與法泊、 歷史合卷試題 第 8 頁 共 16頁深圳市龍崗區 2024-2025 學年初三年級中考適應性考試歷史參考答案與評分建議一、選擇題。(每題 2分,共 34 分。)題目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答案 C A D A B B B C D題目 24 25 26 27 28 29 30 31答案 D A D C D B B A二、非選擇題。(共 36 分)32.(18 分)(1)特點:發式演變具有階段性和延續性;主要有辮發和發髻兩種形式;發式與禮制密切相關;男女發式存在差異,女性發式整體延續性更好;漢族與少數民族發式存在差異;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發式存在差異等。(答對任意一點即可,2分)原因:禮法制度的要求;儒家思想的影響;王朝更替和政治形勢的變化;民族交融;社會風氣的變化等。(每點 2分,答出任意兩點,言之成理即可,4分)(2)圖 1:近代以來,中國不斷遭受西方侵略,辮子等成為中國落后的標志。這幅漫畫見證了中國人在近代民族危亡時刻,想急切向西方學習,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訴求。圖 2:辛亥革命前夕,隨著清政府對辮子管理的寬松和革命思想的傳播,剪辮子成為一時的風潮。這幅漫畫見證了人們面對剪辮子風潮時的不同表現,有的支持和參與,有的抵觸和不安,反映了當時普通民眾對剪辮子的真實態度。圖 3: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次日剪掉具有清朝印記的辮子。這幅漫畫見證了袁世凱剪去辮子,與滿清劃清界限,彰顯贊成共和的歷史瞬間。(只選擇了漫畫而未解讀的不得分。選擇漫畫后,解讀符合漫畫主旨,結構上包含史實和結論即可,4 分)(3)變化:從單調刻板發展為多種多樣;從千篇一律到追求個性;從簡單樸素到追求生活時尚等。(任答一點即可,2 分)原因:改革開放后,人們思想得到解放;中國加速融入世界,受到外來發式的影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美的需求增加;社會環境寬松,發式選擇更加個性化等。(每點 2分,答出任意兩點,言之成理即可,4分)33.(18 分)(1)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貿易通道受阻;歐洲國家企圖通過海外掠奪轉移國內矛盾等。(每點 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4分)為什么:這一認知錯誤讓哥倫布發現了美洲。(2 分)(2)獨白:英國,你的實力已經落后于我們德國了,你不配充當世界霸主,不配擁有那么多的殖民地,我們德國要取得與我們實力相匹配的霸權地位和殖民地。(能體現“英國已經落后,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或爭奪世界霸權”這兩層意思即可,4 分)(3)示例觀點:歷史是必然和偶然的統一論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歐洲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尋求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可以說,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是歷史的必然。在這個過程中,哥倫布因為錯誤的認知,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卻是歷史的偶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列強為了奪取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展開激烈爭奪,瘋狂擴軍備戰。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成為必然。1914 年 6 月,薩拉熱窩事件爆發,這一偶然的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綜上所述,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歷史發展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邏輯進行;同時,歷史發展又呈現出多元、曲折和變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必然和偶然的統一。我們要堅持唯物史觀,充分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多樣性,深刻認識歷史,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潮流。【檔次劃分】第一檔,學生能緊扣主旨,圍繞“歷史的必然與偶然”這一主題撰寫;(6-8 分)第二檔,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聯系,僅從部分或個別角度進行論述。(3-5 分)第三檔,完全偏離題目主旨。 (0-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