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北京市中考歷史模擬預測卷四(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北京市中考歷史模擬預測卷四(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5年北京市中考歷史模擬預測卷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秋 沈丘縣期末)央視《探索 發現》欄目曾播放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我們可以通過這部專題片看到的生活場景可能有(  )
①元謀人使用簡單工具
②北京人從自然界獲取火種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
④山頂洞人會用骨針縫衣有愛美之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23秋 宿松縣期末)改革常常伴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按照商鞅變法的規定,應該獲得獎勵的人是(  )
①勤于耕織的人
②經商的人
③戰場立功的人
④固守傳統的貴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秋 無錫期末)“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則被譽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與這兩處人文景觀密切相關的歷史人物分別是(  )
A.吳起 張仲景 B.李冰 張角
C.李冰 張陵 D.李斯 張陵
4.(2020 秦都區校級一模)“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這段論述應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2024 尤溪縣三模)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認為北魏政權的衰落和滅亡緣于“漢化”政策;而當代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認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國再統一的工具”。由此可見(  )
A.《廿二史札記》的史學價值較高
B.兩部史書對孝文帝的評價一致
C.孝文帝是歷史上最杰出的改革者
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
6.(2024 泰興市一模)終洪武之世,朱元璋都在超乎尋常的勤政中度過的,即便在生病期間仍是“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  )
A.八股取士 B.廢除丞相 C.設立東廠 D.設軍機處
7.(2022春 梁山縣期末)清朝時設置的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的機構是(  )
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護府
C.北庭都元帥府 D.伊犁將軍
8.(2019 新鄉二模)它是我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書中不但總結了前人的農學成就和生產經驗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知識,其內容非常完備,有很高的應用價值。該著作是(  )
A.《本草綱目》 B.《天工開物》
C.《農政全書》 D.《四庫全書》
9.(2021 萊蕪區一模)歷史文獻是時代發展的印記。《時務報》《民報》和《新青年》所集中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
A.侵略與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
C.國民革命運動 D.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10.(2024 益陽二模)如圖呈現的是1930年部分地區黨員的成分占比情況,這一現象可以反映出當時(  )
A.土地革命的蓬勃開展
B.建黨建軍原則確立
C.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D.北伐戰爭取得勝利
11.(2024 滿洲里市模擬)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業區在《廣州日報》登載了一份人才招聘啟事,道德品質好,有大專院校理工和財經專業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語基礎者可報名。應聘成功者可獲得企業管理、外貿業務等知識培訓。據此判斷,這一現象(  )
A.推動了農村改革的開展
B.適應了經濟特區發展的需要
C.逐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
12.(2025春 青秀區校級月考)在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達 芬奇的《蒙娜麗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傳世作品廣為人知。這些藝術作品均體現了(  )
A.苦行禁欲觀念 B.人文主義精神
C.神權至上思想 D.民主共和理念
13.(2023秋 順德區期末)據如表可知,這些法案的核心精神是(  )
法案 部分相關規定
《大憲章》 沒有經過協商,國王無權征稅
《權利法案》 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王位繼承法》 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A.反對分權制衡 B.保障天賦人權
C.限制國王權力 D.確認主權在民
14.(2023春 樂平市期中)如圖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畫面中的陳望道在翻譯此書時,把墨汁當紅糖水藤粽子吃,留下了“真理的味道真甜”的佳話。下列選項與著作中“真理”內容相關的是(  )
A.“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B.無產階級要建立自己的政黨
C.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農奴獲得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15.(2024 臨沂模擬)第二次工業革命,現代化學工業和新材料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列關于該領域的成就敘述錯誤的是(  )
A.美國愛迪生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
B.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明了現代炸藥
C.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了人造纖維
D.美國人海厄特發明了賽璐珞制造技術
16.(2023春 肇州縣校級月考)牛頓出生于英國林肯郡伍爾索普村,畢業于劍橋大學,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被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他的成就是(  )
A.提出進化論
B.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C.發明了無煙炸藥
D.發現了自然界中電磁感應現象
17.(2024 鳳城市二模)某同學利用如圖漫畫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結論應該是(  )
A.巴爾干是歐洲戰爭的“火藥桶”
B.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C.協約國必將戰勝同盟國
D.帝國主義集團的形成
18.(2020秋 南海區期末)如圖所示局面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
A.莫斯科保衛戰 B.反法西斯聯盟形成
C.斯大林格勒戰役 D.諾曼底登陸的成功
19.(2024秋 鄒平市期末)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對中國的社會變革和進步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以下對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同之處進行比較,正確的是(  )
A.都擁有較為廣泛的人群基礎
B.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組織領導的
C.都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D.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20.(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1951年6月起,江蘇各界掀起愛國增產遂動和捐物捐款熱潮,捐款折合戰斗機262架。工人、農民普遍開展勞動競賽,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超額完成生產任務。這一情景的歷史背景應該是(  )
A.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 B.一五計劃開始實施
C.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二.材料題(共4小題)
21.(2024秋 志丹縣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依據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快速提高的原因,并指出隨之引發的政治變化。
(2)選做題:以下兩個小題,請任選一個作答(如果兩個都答,按第①小題計分)。
材料二:絲綢是沿線國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檔貨物。原產于我國的絲綢,在古代西方國家十分名貴。在古希臘購絲綢、穿絲綢成為富有和地位的象征。……我國茶葉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陸續傳入南亞、中亞、西亞……茶葉貿易使沿線國家的貿易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及相關行業的突飛猛進,轉口貿易也隨之長足發展。
——摘編自李國強《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啟示》
①依據材料二,分析絲綢之路的作用,結合所學,指出西漢時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的歷史事件。
材料三: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再到十六國時期,北方更長時間陷入戰亂之中,人民紛紛流徙江南,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片蕭條,南方則在相對穩定條件下利用北方南遷的大批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經驗,使經濟持續發展。
——摘編自劉亞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②依據材料三,總結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3)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列舉西漢時期促進農業發展的生產工具。概括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2.(2025春 常熟市期中)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土地改革,消滅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沒有這場深刻的社會大變動,不把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從長期的封建壓迫下解放出來,中國的民主化、工業化和現代化是根本談不上的。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中國的情況是:由于人口眾多、已耕的土地不足,時有災荒,經營方法落后,以致廣大農民的生活,雖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為改善,但是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人仍然不富裕,……因此大多數農民有一種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只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
——摘編自《毛澤東選集》之《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
材料三 如表內容根據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中央一號文件整理
時間 概要
1982年 肯定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特別是包干到戶,包產到戶。
1983年 放活農村工商業,促進農業從自給辦自給經濟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
1984年 提高生產力水平,梳理流通渠道,發展農村商品生產。
1985年 取消統購派購,擴大市場調節,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
1986年 增加農業投入,強調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土地改革開始的標志。土地改革是怎樣“推動中國的民主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
(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農村的什么狀況?“聯合起來”的方法優越性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歸納1982年﹣1986年期間中央一號文件內容的共同之處。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黨和政府不斷調整農村政策的基本出發點。
23.(2022秋 鄧州市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歐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目的是追逐利益…指南針和觀象儀能幫助船員繪制更為精準的地圖和海圖…到1500年左右…這種狀態才被打破,過去處于相對隔絕的各地區才開始建立了直接聯系。這是人類社會向全世界連為一體邁出的第一步…促進了歐洲的封建生產方式迅速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近代史編》
(1)材料一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從哪些方面敘述了該歷史事件?
材料二:16世紀開始的“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從本國出發,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
(2)根據材料二,繪制“三角貿易”示意圖。要求示意圖中應標出三段路程的名稱、起止點和每段路程所運輸的東西。在示意圖中任選一段路程,闡述其歷史影響。
24.(2022秋 寶安區校級期中)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記錄了中一華民族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逼迫下,墜入近代的屈辱、彷徨與困惑,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結合所學闡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亥革命之間的關系?根據時間軸所列舉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補充A、B兩處的內容。
問題二: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圍繞中國近代史的特點,自擬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結論正確。
2025年北京市中考歷史模擬預測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秋 沈丘縣期末)央視《探索 發現》欄目曾播放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我們可以通過這部專題片看到的生活場景可能有(  )
①元謀人使用簡單工具
②北京人從自然界獲取火種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
④山頂洞人會用骨針縫衣有愛美之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題以《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為依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識。
【解答】①②④的說法都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圖中表示的現象相符。③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錯誤。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
故選:D。
【點評】本題以《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北京人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
2.(2023秋 宿松縣期末)改革常常伴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按照商鞅變法的規定,應該獲得獎勵的人是(  )
①勤于耕織的人
②經商的人
③戰場立功的人
④固守傳統的貴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商鞅變法的內容包括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故按照商鞅變法的規定,應該獲得獎勵的人有①③。A項正確;商鞅變法規定,經商的人因經商致貧的要受罰,②不符合題意,排除CD兩項;商鞅變法廢除貴族世襲特權,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2024秋 無錫期末)“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則被譽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與這兩處人文景觀密切相關的歷史人物分別是(  )
A.吳起 張仲景 B.李冰 張角
C.李冰 張陵 D.李斯 張陵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李冰修建都江堰、道教的興起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青城山則被譽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后期產生于我國本土的宗教是道教。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傳播道教,道教教義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統治者利用道教統治人民.治病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C項正確;都江堰的修建者是李冰,排除AD;張角創立五斗米教,領導黃巾大起義,與青城山無關,排除B。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都江堰的修建和道教的興起和傳播。
4.(2020 秦都區校級一模)“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這段論述應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讀取材料的能力.
【解答】據“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可知是儒家思想的體現。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著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的學說成為了封建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題干信息準確解讀、分析、判斷的能力.注意掌握儒家學派的思想.
5.(2024 尤溪縣三模)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認為北魏政權的衰落和滅亡緣于“漢化”政策;而當代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認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國再統一的工具”。由此可見(  )
A.《廿二史札記》的史學價值較高
B.兩部史書對孝文帝的評價一致
C.孝文帝是歷史上最杰出的改革者
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根據材料“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認為北魏政權的衰落和滅亡緣于漢化’政策;而當代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認.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國再統一的工具”可得出,清代史學家趙翼和當代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對北魏孝文帝改革評價不同,說明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故D項正確;《廿二史札記》和《中國大歷史》都是史學著作,史學價值都很高,故A項錯誤;材料中兩部史書對孝文帝的評價不同,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對孝文帝進行評價,故C項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
6.(2024 泰興市一模)終洪武之世,朱元璋都在超乎尋常的勤政中度過的,即便在生病期間仍是“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  )
A.八股取士 B.廢除丞相 C.設立東廠 D.設軍機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識分子束縛在四書五經和程朱理學之中,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與題干信息沒有聯系,排除A項;
根據題干信息“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尋常的勤政中度過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降低了國家的決策效率;是因為朱元璋為強化君主專制而采取的措施是廢除丞相職位,B項正確;
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排除C項;
清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
7.(2022春 梁山縣期末)清朝時設置的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的機構是(  )
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護府
C.北庭都元帥府 D.伊犁將軍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加強新疆地區管轄的措施,重點掌握伊犁將軍的設置。
【解答】乾隆帝時,1757年維吾爾族回部上層貴族大和卓與小和卓發動叛亂,乾隆帝下令調兵討伐,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后,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D符合題意。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是唐朝時設置管理新疆地區的機構,排除AB;北庭都元帥府,是元朝時設置的管理新疆地區的措施,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加強新疆地區管轄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8.(2019 新鄉二模)它是我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書中不但總結了前人的農學成就和生產經驗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知識,其內容非常完備,有很高的應用價值。該著作是(  )
A.《本草綱目》 B.《天工開物》
C.《農政全書》 D.《四庫全書》
【分析】本題以它是我國傳統農學的集大成之作,書中不但總結了前人的農學成就和生產經驗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知識,其內容非常完備,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為依托,考查《農政全書》。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明朝農學家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是一部實用性很強的農業百科全書,書中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理論和科學方法,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這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C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時期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
9.(2021 萊蕪區一模)歷史文獻是時代發展的印記。《時務報》《民報》和《新青年》所集中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
A.侵略與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
C.國民革命運動 D.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據所學知,《時務報》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宣傳維新變法的報刊,《民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的報刊,《新青年》是陳獨秀創辦的報刊,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所以《時務報》《民報》和《新青年》所集中反映的時代主題是近代化的探索。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掌握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相關史實。
10.(2024 益陽二模)如圖呈現的是1930年部分地區黨員的成分占比情況,這一現象可以反映出當時(  )
A.土地革命的蓬勃開展
B.建黨建軍原則確立
C.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D.北伐戰爭取得勝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中的時空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題干圖片信息“1930年部分地區黨員的成分占比情況”可知,1930年,該地區黨員的成分中,農民所占的比例最高。結合所學知識,1930年,中國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在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調動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A項正確;1929年古田會議在福建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排除B項;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與題干反映的農村地區黨員成分占比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北伐戰爭的時間是1924—1927年,與材料“1930年”不符,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11.(2024 滿洲里市模擬)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業區在《廣州日報》登載了一份人才招聘啟事,道德品質好,有大專院校理工和財經專業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語基礎者可報名。應聘成功者可獲得企業管理、外貿業務等知識培訓。據此判斷,這一現象(  )
A.推動了農村改革的開展
B.適應了經濟特區發展的需要
C.逐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
【分析】本試題考查對外開放,結合對外開放的影響回答。
【解答】根據題干材料“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業區”“英語基礎”“企業管理、外貿業務等”可知,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等地設立經濟特區,為了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因此這則廣告需要企業管理、外貿業務知識等的人才,符合經濟特區發展的目的,B項正確;材料涉及深圳經濟特區,排除A項;1993年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排除C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且材料反映的是對外開放,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試題考查對外開放,掌握對外開放的影響。
12.(2025春 青秀區校級月考)在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達 芬奇的《蒙娜麗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傳世作品廣為人知。這些藝術作品均體現了(  )
A.苦行禁欲觀念 B.人文主義精神
C.神權至上思想 D.民主共和理念
【分析】本題考查了文藝復興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在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達 芬奇的《蒙娜麗莎》以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作品,都是該時期的杰出代表,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它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力量,提倡以人為本,關注世俗生活,追求個性解放。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展現了人體的力量與美感,達 芬奇的《蒙娜麗莎》則通過神秘的微笑體現了人的復雜情感,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深刻探討了人性的復雜與矛盾。這些作品都鮮明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B正確;“苦行禁欲觀念”主要與中世紀的宗教思想相關,強調克制和禁欲。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更多地展現了對人性的贊美和對世俗生活的關注,與苦行禁欲觀念相悖,排除A;“神權至上思想”強調神的至高無上地位,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形成鮮明對比。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更多地關注人而非神,排除C;“民主共和理念”主要與近現代政治思想相關,尤其是啟蒙運動時期。雖然文藝復興對后來的政治思想有一定影響,但其核心并不直接涉及民主共和理念,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2023秋 順德區期末)據如表可知,這些法案的核心精神是(  )
法案 部分相關規定
《大憲章》 沒有經過協商,國王無權征稅
《權利法案》 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王位繼承法》 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A.反對分權制衡 B.保障天賦人權
C.限制國王權力 D.確認主權在民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大憲章》《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表格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大憲章》“沒有經過協商,國王無權征稅”、《權利法案》“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和《王位繼承法》“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可知,這些法案限制了國王的權力,體現的核心精神是限制國王權力,C項正確;“分權制衡”與《大憲章》《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無關,排除A項;“天賦人權”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B項;“主權在民”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大憲章》《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的相關史實。
14.(2023春 樂平市期中)如圖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畫面中的陳望道在翻譯此書時,把墨汁當紅糖水藤粽子吃,留下了“真理的味道真甜”的佳話。下列選項與著作中“真理”內容相關的是(  )
A.“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B.無產階級要建立自己的政黨
C.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農奴獲得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共產黨宣言》的內容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和影響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題干“《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正式出版。《共產黨宣言》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工人階級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他們相對日益貧困。《共產黨宣言》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即共產黨,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B項正確;10世紀開始,歐洲城市逐漸在封建主的領地上興起,為擺脫領主的控制和束縛,城市居民采取各種方式,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中世紀有人認為“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排除A項;大學的興起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排除C項;“農奴獲得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反映的是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共產黨宣言》的內容的相關史實。
15.(2024 臨沂模擬)第二次工業革命,現代化學工業和新材料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列關于該領域的成就敘述錯誤的是(  )
A.美國愛迪生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
B.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明了現代炸藥
C.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了人造纖維
D.美國人海厄特發明了賽璐珞制造技術
【分析】本題考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于19世紀70年代。
【解答】第二次工業革命,現代化學工業和新材料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關于該領域的成就敘述錯誤的是美國愛迪生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美國愛迪生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屬于電力應用方面的成就,不符合題目強調的現代化學工業和新材料技術領域。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與相關領域。
16.(2023春 肇州縣校級月考)牛頓出生于英國林肯郡伍爾索普村,畢業于劍橋大學,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被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他的成就是(  )
A.提出進化論
B.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C.發明了無煙炸藥
D.發現了自然界中電磁感應現象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牛頓的成就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相關史實。
【解答】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都有杰出貢獻。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頓出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他的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B項正確;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排除A項;諾貝爾發明了無煙炸藥,排除C項;法拉第發現了自然界中電磁感應現象,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牛頓的成就的相關史實。
17.(2024 鳳城市二模)某同學利用如圖漫畫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結論應該是(  )
A.巴爾干是歐洲戰爭的“火藥桶”
B.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C.協約國必將戰勝同盟國
D.帝國主義集團的形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線。
【解答】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激烈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使巴爾干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藥桶”,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線。題干漫畫研究的結論應該是巴爾干是歐洲戰爭的“火藥桶”。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
18.(2020秋 南海區期末)如圖所示局面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
A.莫斯科保衛戰 B.反法西斯聯盟形成
C.斯大林格勒戰役 D.諾曼底登陸的成功
【分析】本題考查諾曼底登陸。掌握諾曼底登陸的作用。
【解答】圖片是意思是東方和西方聯合夾擊,敲響了希特勒的喪鐘。結合所學,1944年,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國法西斯陷入東西夾擊之下,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可知,圖中局面出現的直接原因是諾曼底登陸的成功。
故選:D。
【點評】本題以諾曼底登陸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19.(2024秋 鄒平市期末)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對中國的社會變革和進步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以下對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同之處進行比較,正確的是(  )
A.都擁有較為廣泛的人群基礎
B.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組織領導的
C.都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D.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運動、辛亥革命的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學生、工人、商人等各個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運動,辛孩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運動,二者都擁有較為廣泛的人群基礎,故A正確;五四運動是學生、工人、商人等各個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運動,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組織領導的,B錯誤;五四運動是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運動,沒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質,C錯誤;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運動,沒有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辛亥革命的知識。
20.(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1951年6月起,江蘇各界掀起愛國增產遂動和捐物捐款熱潮,捐款折合戰斗機262架。工人、農民普遍開展勞動競賽,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超額完成生產任務。這一情景的歷史背景應該是(  )
A.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 B.一五計劃開始實施
C.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材料“1951年6月起,江蘇各界掀起愛國增產遂動和捐物捐款熱潮,捐款折合戰斗機262架。工人、農民普遍開展勞動競賽,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51年6月起,江蘇各界掀起愛國增產和捐物捐錢熱潮,之所以人民群眾如此積極,主要擁有通過勞動大力生產,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實現保家衛國,D項正確;
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是1953年的“一五計劃”,材料中涉及的是1951年,A項錯誤;“一五計劃”開始實施是1953年,B項錯誤;摧毀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但材料中并沒有涉及農業相關內容,C項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二.材料題(共4小題)
21.(2024秋 志丹縣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依據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快速提高的原因,并指出隨之引發的政治變化。
(2)選做題:以下兩個小題,請任選一個作答(如果兩個都答,按第①小題計分)。
材料二:絲綢是沿線國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檔貨物。原產于我國的絲綢,在古代西方國家十分名貴。在古希臘購絲綢、穿絲綢成為富有和地位的象征。……我國茶葉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陸續傳入南亞、中亞、西亞……茶葉貿易使沿線國家的貿易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及相關行業的突飛猛進,轉口貿易也隨之長足發展。
——摘編自李國強《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啟示》
①依據材料二,分析絲綢之路的作用,結合所學,指出西漢時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的歷史事件。
材料三: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再到十六國時期,北方更長時間陷入戰亂之中,人民紛紛流徙江南,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片蕭條,南方則在相對穩定條件下利用北方南遷的大批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經驗,使經濟持續發展。
——摘編自劉亞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②依據材料三,總結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3)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列舉西漢時期促進農業發展的生產工具。概括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分析】本題以三則材料為背景依托,考查絲綢之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
【解答】(1)原因: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促使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快速提高的原因為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政治變化:根據所學可知,生產力的發展促使各國積極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
(2)作用:①根據材料“貿易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及相關行業的突飛猛進,轉口貿易也隨之長足發展。”可知,絲綢之路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歷史事件:根據所學可知,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②原因:根據所學可知,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大規模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北方人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社會相對安定。
(3)生產工具: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時期促進農業發展的生產工具是耬車。重要因素: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政府(統治者)的經濟政策;區域經濟交流;生產工具的革新;優越的自然環境;等等。
故答案為:
(1)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政治變化:各國積極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
(2)作用: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原因:北方人大規模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北方人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社會相對安定。
(3)生產工具:耬車。重要因素:政府(統治者)的經濟政策;區域經濟交流;生產工具的革新;優越的自然環境;等等。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絲綢之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相關知識。
22.(2025春 常熟市期中)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土地改革,消滅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沒有這場深刻的社會大變動,不把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從長期的封建壓迫下解放出來,中國的民主化、工業化和現代化是根本談不上的。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中國的情況是:由于人口眾多、已耕的土地不足,時有災荒,經營方法落后,以致廣大農民的生活,雖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為改善,但是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人仍然不富裕,……因此大多數農民有一種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只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
——摘編自《毛澤東選集》之《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
材料三 如表內容根據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中央一號文件整理
時間 概要
1982年 肯定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特別是包干到戶,包產到戶。
1983年 放活農村工商業,促進農業從自給辦自給經濟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
1984年 提高生產力水平,梳理流通渠道,發展農村商品生產。
1985年 取消統購派購,擴大市場調節,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
1986年 增加農業投入,強調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土地改革開始的標志。土地改革是怎樣“推動中國的民主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
(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農村的什么狀況?“聯合起來”的方法優越性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歸納1982年﹣1986年期間中央一號文件內容的共同之處。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黨和政府不斷調整農村政策的基本出發點。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政策的調整和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
【解答】(1)標志:結合所學知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標志著土地改革的開始。怎樣:根據材料“土地改革,消滅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沒有這場深刻的社會大變動,不把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從長期的封建壓迫下解放出來”及所學知識,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狀況:根據材料“由于人口眾多、已耕的土地不足,時有災荒,經營方法落后,以致廣大農民的生活,雖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為改善,但是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人仍然不富裕”概括得出,土地改革后,農民生產生活狀況雖有很大改觀,但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人仍然不富裕。優越性:根據材料“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只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及所學知識可得出,農業合作化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推動農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3)根據材料“肯定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特別是包干到戶,包產到戶”得出重點關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根據材料“取消統購統銷,擴大市場調節,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得出著力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搞活農村經濟,促進商品生產;根據材料“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得出強調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4)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作為調整農村政策的出發點;改革和調整農村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依據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步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的收入;解放農村生產力,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等。
故答案為:
(1)標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怎樣: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狀況:土地改革后,農民生產生活狀況雖有很大改觀,但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人仍然不富裕。優越性:農業合作化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推動農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3)重點關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著力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搞活農村經濟,促進商品生產;強調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4)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作為調整農村政策的出發點;改革和調整農村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依據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步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的收入;解放農村生產力,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等。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政策的調整和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
23.(2022秋 鄧州市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歐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目的是追逐利益…指南針和觀象儀能幫助船員繪制更為精準的地圖和海圖…到1500年左右…這種狀態才被打破,過去處于相對隔絕的各地區才開始建立了直接聯系。這是人類社會向全世界連為一體邁出的第一步…促進了歐洲的封建生產方式迅速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近代史編》
(1)材料一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從哪些方面敘述了該歷史事件?
材料二:16世紀開始的“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從本國出發,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
(2)根據材料二,繪制“三角貿易”示意圖。要求示意圖中應標出三段路程的名稱、起止點和每段路程所運輸的東西。在示意圖中任選一段路程,闡述其歷史影響。
【分析】本題以二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根據材料“……到1500年左右……這種狀態才被打破,過去處于相對隔絕的各地區才開始建立了直接聯系。這是人類社會向全世界連為一體邁出的第一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新航路的開辟。根據材料“歐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目的是追逐利益……”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目的;根據材料“……指南針和觀象儀能幫助船員繪制更為精準的地圖和海圖…”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根據“……到1500年左右……這種狀態才被打破,”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大體時間;根據“過去處于相對隔絕的各地區才開始建立了直接聯系。這是人類社會向全世界連為一體邁出的第一步…促進了歐洲的封建生產方式迅速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角貿易中,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非洲,攜帶槍支、雜物等換買黑奴,這是“出程”。接著,滿載黑人的運奴船到達美洲,這叫“中程”。最后,滿載金銀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歐洲,這叫“歸程”。選擇出程,掠奪了非洲奴隸,加劇了非洲的貧困和落后。選擇歸程,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本。
故答案為:
(1)新航路開辟;從目的、條件、時間、影響等方面。(任一點即可)
(2)示意圖
出程:掠奪了非洲奴隸,加劇了非洲的貧困和落后;歸程: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本。(任意一個角度即可)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等知識。
24.(2022秋 寶安區校級期中)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記錄了中一華民族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逼迫下,墜入近代的屈辱、彷徨與困惑,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結合所學闡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亥革命之間的關系?根據時間軸所列舉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補充A、B兩處的內容。
問題二: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圍繞中國近代史的特點,自擬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結論正確。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史綜合。需要考生掌握近代中國屈辱史的表現、探索史的表現,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國內反清運動高漲,孫中山成為公認的領袖,領導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統治。根據時間軸所列舉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可知,時間軸上面是列強侵華戰爭,下面是中國人民的救國探索,結合所學知識,在資產階級救國探索之前,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其背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危機。因此A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B處是洋務運動。
(2)根據材料“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及所學知識,可從中國近代史的總體特點的角度擬定論題為: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論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中國在沉淪中飽受屈辱,在屈辱中抗爭探索。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的近代史的開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列強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鎖,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通過這一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先進的中國人在抗爭中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傳播了西學,在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總之,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也是曲折的探索史,它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后。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國防建設。
根據材料“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及所學知識,擬定論題為:面對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論述: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部的愛國官員看到列強船堅炮利,主張學習西方先進軍事科學技術。林則徐、魏源就是其代表,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撰出《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們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空前深重,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實行了戊戌變法。孫中山為、黃興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最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總之,近代前期,為挽救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走過了艱難曲折的自救之路。
故答案為:
(1)關系: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國內反清運動高漲,孫中山成為公認的領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A:第二次鴉片戰爭;B:洋務運動。
(2)示例一:
論題: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
論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中國在沉淪中飽受屈辱,在屈辱中抗爭探索。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的近代史的開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列強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鎖,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通過這一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先進的中國人在抗爭中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傳播了西學,在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總之,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也是曲折的探索史,它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后。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國防建設。
示例二:
論題:面對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論述: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部的愛國官員看到列強船堅炮利,主張學習西方先進軍事科學技術。林則徐、魏源就是其代表,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撰出《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們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空前深重,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實行了戊戌變法。孫中山為、黃興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最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總之,近代前期,為挽救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走過了艱難曲折的自救之路。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史綜合,側重于考查考生閱讀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仪征市| 北安市| 天祝| 开阳县| 班戈县| 平塘县| 宣恩县| 桂东县| 新绛县| 水城县| 洪泽县| 南川市| 中西区| 锡林浩特市| 洛宁县| 武安市| 新乡市| 陆良县| 开远市| 子洲县| 达拉特旗| 太和县| 黄陵县| 大新县| 汉川市| 东兰县| 孟州市| 淮安市| 额尔古纳市| 安庆市| 南开区| 仁化县| 都昌县| 元氏县| 新昌县| 滕州市| 株洲市| 许昌县| 杨浦区|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