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中考歷史模擬預測卷一.選擇題(共17小題)1.(2023 楚雄州三模)有學者認為,文明的產生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最早的文明產生于舊大陸的大河流域,這不是偶然現象。該學者意在強調( )A.大河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頭B.文明的發展具有偶然性C.文明產生需要一定經濟條件D.地理環境決定文明類型2.(2022秋 益陽期末)公元前4世紀,他統一了戰亂不斷的希臘諸邦,征服了埃及、波斯和許多其他王國,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他東征的足跡遠達印度,征戰之處使東西方文明交融。這位古代西方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是( ?。?br/>A.伯里克利 B.屋大維 C.亞歷山大 D.查理曼3.(2018秋 思明區校級期中)亞歷山大大帝在歷史上最偉大的貢獻應該是( ?。?br/>A.他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B.他將都城遷至巴比倫C.他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D.他打了許多大勝仗4.(2024秋 邛崍市期末)莊園中有自己的鐵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織布匠。莊園里通常設有酒房,農民們可以去釀酒,就像到磨坊里去磨谷物一樣。由此可知,西歐莊園( )A.破壞了佃戶的份地保有權B.加劇了領主與佃戶的矛盾C.限制了領主的經濟特權D.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5.(2024秋 廣州校級月考)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墻,把郊區變為城區。這反映出當時西歐( ?。?br/>A.近代科技興起 B.城市工商業發展C.莊園經濟繁榮 D.莊園制度的瓦解6.(2024秋 灌云縣月考)某班歷史興趣小組在其歷史公眾號推送了探究性學習資源包,請你為該資源包命名,最適合的是( ?。?br/>A.古代歐洲文明 B.封建時代的歐洲C.古代亞非文明 D.封建時代的亞洲7.(2018 薛城區校級模擬)某班討論新航路開辟的決定因素,下面觀點你認為正確的是( ?。?br/>A.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B.商業貿易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C.葡萄牙和西班牙擁有大批航海家D.海航得到了皇室的資助8.(2024 巴中)《馬賽曲》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音樂作品,歌詞向人們展現了當時法國的危機和人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 ?。?br/>A.攻占巴士底獄 B.議會重新召開C.來克星頓槍聲 D.雅各賓派掌權9.(2024 天橋區三模)當地時間2024年2月26日,美國共產主義者在紐約宣布成立政黨——“美國革命共產黨”。他們舉著印有鐮刀斧頭以及馬克思頭像的旗幟,前往布魯克林區舉行慶祝集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科學理論誕生的標志是( ?。?br/>A.《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B.《資本論》的問世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勝利10.(2015春 萬州區校級月考)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評述如圖人物:“締造了工業革命的鑰匙,”下列屬于他的貢獻( )①萬有引力定律②微積分③力學體系④提出相對論。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1.(2024秋 夏邑縣期末)列寧參與創辦的第一家成功的黨報( )A.《思想》 B.《曙光》C.《火星報》 D.《新光線報》12.(2023秋 滑縣期末)《凡爾賽條約》簽訂后形成的凡爾賽體系是脆弱的,不穩固的。德國對戰勝國強加的和約以及隨之而來的掠奪強烈不滿,許多人懷有擺脫和約束縛的復仇情緒。這反映出《凡爾賽條約》( )A.緩和了歐洲各國的矛盾B.維護了戰勝國的利益及戰后和平C.是各戰勝國妥協的產物D.未能徹底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13.(2024 江都區二模)新經濟政策一執行,混亂和饑荒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復了生機,市場的商店又開始有商品供應了。物價也隨之下降了。這種現象說明新經濟政策( ?。?br/>A.解決了帝國主義對蘇俄經濟的封鎖B.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承和創新C.調整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失衡的關系D.適應了客觀經濟規律的內在性要求14.(2024 陽泉模擬)在1922年的法庭上,有人義正言辭的說到:愚見認為,與邪惡不合作正如與善良合作一樣,都是一種責任……我盡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既然邪惡只能靠暴力來維持,那么對邪惡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義,就是指為了不與邪惡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罰。該言辭出現的背景是( ?。?br/>A.拉美獨立運動風起云涌B.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C.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D.古巴人民挫敗美國干涉15.(2023秋 唐山期末)《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要淘汰不公平的競爭慣例……要取消不適當的生產……雇主應遵守經總統批準或規定的最高工時、最低工資和其他雇用條件。”據此可知,羅斯福新政( ?。?br/>A.延續了自由放任政策B.徹底消除了資本主義危機C.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設D.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16.(2024 雅安模擬)所謂“福利國家”,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對于西方的“福利國家”認識正確的是( ?。?br/>A.有效解決分配不平等問題B.是廣大人民長期斗爭的結果C.只會導致社會負擔的加重D.利于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17.(2024秋 蘇州期末)據有關數據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萬臺計算機植入專門軟件,監聽各國社會動態。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br/>A.信息安全存在風險 B.全球化推動信息共享C.資本主義陣營瓦解 D.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二.材料題(共2小題)18.(2024秋 連云港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稱為民主制,是因為權力不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是由全體人民掌握。——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材料二 羅馬法對后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世界歷史》材料三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發布改新詔書……(1)凡皇室貴族領有的土地(屯倉、田莊)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歸國家,成為“公地公民”……——武安隆(1)材料一中的“全體人民”指哪些人。寫出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結合所學知識,雅典的民主有何局限性。(2)據材料二、概括羅馬法的特點。寫出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及其意義。(3)材料三所述內容是日本歷史上的哪次改革。這場改革有何特點。它對日本社會的發展有何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19.(2025 巢湖市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 關于國際秩序演變的原因……當前國際政治研究領域存在幾種較為普遍的觀點,首先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導致新老強國之間的矛盾激化,進而演變為沖突與戰爭,最終使國際秩序發生轉型。其次是兩次世界大戰。有學者指出,大規模戰爭是推動國際體系變遷的重要因素,兩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力量對比,老牌強國衰落,新興國家崛起。同時,新的國際制度也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出現。除此之外,新興大國的崛起與傳統大國之間的關系,對國際秩序的重新構建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摘編自武岑《近代以來國際秩序演變綜述》(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兩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的名稱。(2)根據材料,概括影響國際秩序變化的主要因素,并選擇其中的一個因素,結合所學史實進行闡述。(3)根據材料,你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該如何構建新型的國際關系?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中考歷史模擬預測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7小題)1.(2023 楚雄州三模)有學者認為,文明的產生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最早的文明產生于舊大陸的大河流域,這不是偶然現象。該學者意在強調( ?。?br/>A.大河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頭B.文明的發展具有偶然性C.文明產生需要一定經濟條件D.地理環境決定文明類型【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大河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材料“文明的產生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可知,該學者認為文明的產生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而大河流域適宜發展農耕經濟,正好為文明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故C正確;沒有對比,無法得出大河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頭,排除A;材料強調的是文明的發展有一定的必然性,排除B;地理環境是人類文明類型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因素,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大河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意在強調文明產生需要一定經濟條件。2.(2022秋 益陽期末)公元前4世紀,他統一了戰亂不斷的希臘諸邦,征服了埃及、波斯和許多其他王國,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他東征的足跡遠達印度,征戰之處使東西方文明交融。這位古代西方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是( ?。?br/>A.伯里克利 B.屋大維 C.亞歷山大 D.查理曼【分析】本題考查了亞歷山大東征。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發展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暴力沖突和和平交往。【解答】他統一了戰亂不斷的希臘諸邦,征服埃及、波斯和許多其他王國,東征的足跡遠達印度,征戰之處使東西方文明交融,此人物是亞歷山大。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后,歷經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這次東征,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開啟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的結合,促進了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都產生于這個時代。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亞歷山大東征涉及的地區。3.(2018秋 思明區校級期中)亞歷山大大帝在歷史上最偉大的貢獻應該是( ?。?br/>A.他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B.他將都城遷至巴比倫C.他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D.他打了許多大勝仗【分析】本題考查了亞歷山大東征.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發展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暴力沖突和和平交往.【解答】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后,歷經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這次東征,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開啟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的結合,促進了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都產生于這個時代。亞歷山大大帝在歷史上最偉大的貢獻應該是他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亞歷山大東征的時間、涉及地區與影響.4.(2024秋 邛崍市期末)莊園中有自己的鐵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織布匠。莊園里通常設有酒房,農民們可以去釀酒,就像到磨坊里去磨谷物一樣。由此可知,西歐莊園( )A.破壞了佃戶的份地保有權B.加劇了領主與佃戶的矛盾C.限制了領主的經濟特權D.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分析】本題考查西歐莊園,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題干材料說明莊園處于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故D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西歐莊園破壞了佃戶的份地保有權,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反映西歐莊園加劇了領主與佃戶的矛盾,排除B;題干材料不能體現西歐莊園限制了領主的經濟特權,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西歐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5.(2024秋 廣州校級月考)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墻,把郊區變為城區。這反映出當時西歐( )A.近代科技興起 B.城市工商業發展C.莊園經濟繁榮 D.莊園制度的瓦解【分析】本題考查了自由自治的城市,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材料“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墻,把郊區變為城區”可知,西歐許多城市增加新市場,有利于工商業發展,把郊區變為城區,擴大了城市的面積,促進了城市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城市工商業發展,沒有提到近代科技興起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城市工商業發展,材料中沒有提及封建莊園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城市工商業發展,沒有反映莊園制度是否瓦解,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4秋 灌云縣月考)某班歷史興趣小組在其歷史公眾號推送了探究性學習資源包,請你為該資源包命名,最適合的是( )A.古代歐洲文明 B.封建時代的歐洲C.古代亞非文明 D.封建時代的亞洲【分析】本題考查了封建時代的亞洲,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圖片信息,“武士道”體現了日本的幕藩體制,“先知”體現了伊斯蘭教的教義,“孝德天皇”體現了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數字”是古印度人的發明,D項正確;日本、古印度都屬于亞洲文明,排除A項;封建時代的歐洲實行的是莊園經濟和基督教,排除B項;日本、阿拉伯地區和古印度都屬于亞洲地區的文明,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2018 薛城區校級模擬)某班討論新航路開辟的決定因素,下面觀點你認為正確的是( ?。?br/>A.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B.商業貿易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C.葡萄牙和西班牙擁有大批航海家D.海航得到了皇室的資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決定因素.【解答】新航路開辟有其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但是從根本上考慮,其決定性因素應為經濟根源,B選項符合題意。因而商業貿易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決定因素。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熟練掌握步入近代的歷史事件.8.(2024 巴中)《馬賽曲》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音樂作品,歌詞向人們展現了當時法國的危機和人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 ?。?br/>A.攻占巴士底獄 B.議會重新召開C.來克星頓槍聲 D.雅各賓派掌權【分析】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信息“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結合所學可知,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開始,A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1640年英國議會的重新召開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來克星頓的槍聲是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標志,排除C項;從所學知識可知,雅各賓派掌權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與材料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2024 天橋區三模)當地時間2024年2月26日,美國共產主義者在紐約宣布成立政黨——“美國革命共產黨”。他們舉著印有鐮刀斧頭以及馬克思頭像的旗幟,前往布魯克林區舉行慶祝集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科學理論誕生的標志是( ?。?br/>A.《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B.《資本論》的問世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勝利【分析】本題考查《共產黨宣言》,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故A符合題意;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不是《資本論》的問世、巴黎公社的建立、十月革命的勝利,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共產黨宣言》,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10.(2015春 萬州區校級月考)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評述如圖人物:“締造了工業革命的鑰匙,”下列屬于他的貢獻( ?。?br/>①萬有引力定律②微積分③力學體系④提出相對論。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分析】本題以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評述為依托,考查牛頓。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評述圖片人物牛頓“締造了工業革命的鑰匙”。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在天文學上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在數學上創建微積分,在物理學上創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其中,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世界近代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11.(2024秋 夏邑縣期末)列寧參與創辦的第一家成功的黨報( )A.《思想》 B.《曙光》C.《火星報》 D.《新光線報》【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火星報》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列寧參與創辦的第一家成功的黨報的相關史實。【解答】1900年,列寧創辦的《火星報》列寧參與創辦的第一家成功的黨報,是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全俄政治報紙。C項正確;《思想》《曙光》《新光線報》與題干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火星報》的相關史實。12.(2023秋 滑縣期末)《凡爾賽條約》簽訂后形成的凡爾賽體系是脆弱的,不穩固的。德國對戰勝國強加的和約以及隨之而來的掠奪強烈不滿,許多人懷有擺脫和約束縛的復仇情緒。這反映出《凡爾賽條約》( ?。?br/>A.緩和了歐洲各國的矛盾B.維護了戰勝國的利益及戰后和平C.是各戰勝國妥協的產物D.未能徹底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分析】本題考查了《凡爾賽條約》,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凡爾賽條約》沒有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D項正確;《凡爾賽條約》沒有緩和歐洲各國的矛盾,并且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并不能反映維護了戰勝國的利益及戰后和平,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反映,不能反映是各戰勝國妥協的產物,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4 江都區二模)新經濟政策一執行,混亂和饑荒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復了生機,市場的商店又開始有商品供應了。物價也隨之下降了。這種現象說明新經濟政策( )A.解決了帝國主義對蘇俄經濟的封鎖B.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承和創新C.調整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失衡的關系D.適應了客觀經濟規律的內在性要求【分析】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的相關知識,掌握其內容及特點。【解答】新經濟政策一執行,混亂和饑荒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復了生機,市場的商店又開始有商品供應了。物價也隨之下降了。這種現象說明新經濟政策適應了客觀經濟規律的內在性要求。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它適應了當時俄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符合客觀經濟規律,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鞏固了新生的政權。故選:D。【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新經濟政策的內容、特點及影響。14.(2024 陽泉模擬)在1922年的法庭上,有人義正言辭的說到:愚見認為,與邪惡不合作正如與善良合作一樣,都是一種責任……我盡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既然邪惡只能靠暴力來維持,那么對邪惡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義,就是指為了不與邪惡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罰。該言辭出現的背景是( ?。?br/>A.拉美獨立運動風起云涌B.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C.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D.古巴人民挫敗美國干涉【分析】本題考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題干“愚見認為,與邪惡不合作正如與善良合作一樣,都是一種責任……我盡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既然邪惡只能靠暴力來維持,那么對邪惡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義,就是指為了不與邪惡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罰”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描述的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征召了100多萬人,運走了數百萬噸糧食和軍用物資,還強迫印度負擔幾億英鎊的軍費,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年﹣1919年,印度農業歉收,疾病流行,1000多萬印度人喪生,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在甘地的帶領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B項正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采用革命手段爭取民族獨立,排除A項;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是在1919年,排除C項;古巴人民采用革命手段挫敗美國干涉,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2023秋 唐山期末)《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要淘汰不公平的競爭慣例……要取消不適當的生產……雇主應遵守經總統批準或規定的最高工時、最低工資和其他雇用條件?!睋丝芍?,羅斯福新政( )A.延續了自由放任政策B.徹底消除了資本主義危機C.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設D.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分析】本題考查了羅斯福新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淘汰不公平的競爭慣例……要取消不適當的生產……雇主應遵守經總統批準或規定的最高工時、最低工資和其他雇用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時期為確保新政的順利進行,以法律形式確保其推行,即注重立法制度建設,C項正確;羅斯福新政改變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A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可能徹底消除,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羅斯福新政穩定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6.(2024 雅安模擬)所謂“福利國家”,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對于西方的“福利國家”認識正確的是( ?。?br/>A.有效解決分配不平等問題B.是廣大人民長期斗爭的結果C.只會導致社會負擔的加重D.利于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分析】本題考查西方福利制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建立“福利國家”的原因是調節和緩和階級矛盾,保證社會秩序和經濟生活正常運行,維護壟斷資本家的利益和統治,經過長期的斗爭終于建立起了“福利國家”,B故符合題意;題干主要強調“福利國家”是廣大人民長期斗爭的結果,未體現有效解決分配不平等問題,未涉及只會導致社會負擔的加重,排除AC;“福利國家”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西方福利制度,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對于西方的“福利國家”認識正確的是是廣大人民長期斗爭的結果。17.(2024秋 蘇州期末)據有關數據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萬臺計算機植入專門軟件,監聽各國社會動態。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br/>A.信息安全存在風險 B.全球化推動信息共享C.資本主義陣營瓦解 D.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分析】本題考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識記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相關知識。【解答】A.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體現了社會信息化,美國監聽各國動態,體現了網絡安全問題值得關注,A符合題意。B.這不是信息共享,這是安全威脅,排除B。C.資本主義陣營瓦解說法錯誤,排除C。D.材料不是旨在說明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相關知識。二.材料題(共2小題)18.(2024秋 連云港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稱為民主制,是因為權力不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是由全體人民掌握。——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材料二 羅馬法對后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世界歷史》材料三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發布改新詔書……(1)凡皇室貴族領有的土地(屯倉、田莊)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歸國家,成為“公地公民”……——武安隆(1)材料一中的“全體人民”指哪些人。寫出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結合所學知識,雅典的民主有何局限性。(2)據材料二、概括羅馬法的特點。寫出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及其意義。(3)材料三所述內容是日本歷史上的哪次改革。這場改革有何特點。它對日本社會的發展有何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十二銅表法》、日本大化改新,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1)全體人民:根據“伯里克利”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可知,這里的“全體人民”指的是指成年男性公民。最高權力機構:根據所學可知,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局限性:根據“全體人民”及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婦女、外邦人、奴隸沒有民主權利。(2)特點:根據“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可知,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成文法:根據所學可知,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銅表法》;意義:結合所學可知,這部法律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專橫,保護了平民的利益。(3)改革:根據“大化二年”及所學可知,這次改革是大化改新。特點:根據所學可知,這次改革學習中國隋唐制度。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這次改革實現了日本的封建化,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4)啟示: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例如:要堅持民主制度建設;要重視法律制度建設;要善于學習和借鑒先進的制度和文化等。故答案為:(1)“全體人民”指成年男性公民。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局限性:婦女、外邦人、奴隸沒有民主權利。(2)特點: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銅表法》。意義: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專橫,保護了平民的利益。(3)改革:大化改新。特點:學習中國隋唐制度。影響: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4)啟示:要堅持民主制度建設;要重視法律制度建設;要善于學習和借鑒先進的制度和文化。【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十二銅表法》、日本大化改新,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9.(2025 巢湖市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 關于國際秩序演變的原因……當前國際政治研究領域存在幾種較為普遍的觀點,首先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導致新老強國之間的矛盾激化,進而演變為沖突與戰爭,最終使國際秩序發生轉型。其次是兩次世界大戰。有學者指出,大規模戰爭是推動國際體系變遷的重要因素,兩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力量對比,老牌強國衰落,新興國家崛起。同時,新的國際制度也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出現。除此之外,新興大國的崛起與傳統大國之間的關系,對國際秩序的重新構建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摘編自武岑《近代以來國際秩序演變綜述》(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兩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的名稱。(2)根據材料,概括影響國際秩序變化的主要因素,并選擇其中的一個因素,結合所學史實進行闡述。(3)根據材料,你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該如何構建新型的國際關系?【分析】本題考查了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后的世界格局,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名稱: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明確兩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名稱。一戰后的相關會議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的國際關系基本特征體現出兩極格局。(2)主要因素:從材料“首先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其次是兩次世界大戰。有學者指出,大規模戰爭是推動國際體系變遷的重要因素,兩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力量對比”可知影響國際秩序的因素有兩次工業革命、戰爭、新興大國崛起、大國關系的變化等。闡述:選擇其中一個因素,結合所學史實闡述對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啟示。若選戰爭因素,要考慮戰爭的破壞及和平的重要性等;若選大國關系的變化因素,要思考新興與傳統大國如何相處等??梢赃x擇選擇大國關系的變化。闡述,可以從冷戰角度分析,結合美蘇爭霸、華約和北約以及蘇聯解體、多極化等角度分析,比如:美蘇冷戰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不斷加劇。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德國的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以美國為首的12個國家建立起北約,以蘇聯為首的8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起華約。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蘇聯解體角度: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建立一個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多極化角度:但是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3)如何構建:根據材料“老牌強國衰落,新興國家崛起。同時,新的國際制度也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出現。除此之外,新興大國的崛起與傳統大國之間的關系,對國際秩序的重新構建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知合作交流,反對霸權主義等角度分析,比如世界各國要加強團結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故答案為:(1)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兩極格局(或雅爾塔體系)。(2)因素:兩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大國關系的變化。【示例】選擇大國關系的變化。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不斷加劇。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德國的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以美國為首的12個國家建立起北約,以蘇聯為首的8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起華約。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建立一個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3)世界各國要加強團結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