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曲靖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教學質量監測 九年級歷史試題卷(全卷兩個大題,共29個小題,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歷史、道德與法治合場考試,考試時間共計150分鐘。同時發卷(卡)。考試結束后,分 學科交回答題卡。2.本卷為歷史試題卷。考生解題作答必須在歷史答題卡上。答案書寫在歷史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第I 卷(選擇題,共50分)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 最符合題目要求)1. 考古學家通過對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研究,揭示了A. 遠古的傳說 B.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C. 農業的起源 D. 早期國家的建立2. 從右圖中的信息可知,當時中國推行的管理地方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縣制C. 郡國制D. 行省制3.“‘大一統’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變為現實。”下列文物可為此提供證據的是A. 司母戊鼎 B. 青銅犧尊 C. 半兩錢 D. 五銖錢4. 下圖是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的形勢圖。這一局勢形成的關鍵性戰役是A. 巨鹿之戰 B. 官渡之戰 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5. 唐代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有效提高了糧食畝產 量,有力地推動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下列各項中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是A. 樓車 B. 翻車 C. 秧馬 D. 曲轅犁6.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蘇湖熟,天下足”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欲得天下好,無 如召寇老”,以上諺語和民謠應出現在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7.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國歷代政府對臺灣行使 管轄權。回顧歷史,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A. 西域都護府 B. 北庭都元帥府 C. 臺灣府 D. 澎湖巡檢司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發布上諭稱:“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執干戈以衛社稷……人人敢死,張我國威。”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太平天國運動 C. 義和團運動 D. 武昌起義9. 以下是中國近代一位著名歷史人物的活動年譜(部分)。該名人是(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05年成立興中會1894年創辦黃埔軍校1924年在北京逝世1925年)A. 孫中山 B. 黃興 C. 宋教仁 D. 蔡鍔10.“赤水金沙輾轉渡,雪山草地等閑飛。”與詩句描述的情景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 南昌起義 B. 紅軍長征 C. 臺兒莊戰役 D. 渡江戰役11.下列兩幅圖片反映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經歷了從圖1到圖2的變 化,其對應的革命任務主要是圖1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1929—1932) 圖2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1937-1940年)A. 推翻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 B. 推翻北洋軍閥政府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C. 推翻北洋軍閥政府和抵抗日本侵略者 D. 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抵抗日本侵略者12.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 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這次會談A. 簽訂了“雙十協定” B. 避免了內戰爆發C. 實現了和平建國 D. 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13.金沖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簡本)》中說“從此,帝國主義再也不敢輕易地作出以武力侵 略新中國的嘗試,保證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得到了一個長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該評價的背景是A.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C.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4.一年一度的“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兩會”指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會議。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確立了A.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 “一國兩制” D.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5.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自1978年以來,中國企業有三次創業的高潮點,分別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第一個創業高潮點出現的原因是A.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C.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6.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產生的。與創立佛教、種姓制度、0-9數字相關的古代文明發祥地是A. 兩河流域 B. 尼羅河流域C. 黃河流域 D. 印度河流域17.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它是古羅馬國家立法的紀念碑,也是最早的羅馬 法文獻。《十二銅表法》的頒布A. 開創了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B. 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C. 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D. 成為后來許多國家民法的參照藍本18.名畫《蒙娜麗莎》是藝術大師達 ·芬奇的代表作,這幅畫的歷史價值主要是A. 印證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B. 反映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C. 彰顯理性主義理念D. 充分體現人文主義精神19.下面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歐洲人對某位歷史人物的看法,據此判斷該歷史人物是(歐洲人:他“發現”了新大陸,把歐洲文明傳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個功臣。)印第安人:他把歐洲 強盜帶到了美洲,破壞我 們的文化,掠奪我們的財 富,他是一個惡魔。A. 迪亞士 B. 哥倫布C. 達 · 伽馬 D. 麥哲倫20. 所謂的西方“大航海”以來的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西方侵略和非西方反侵略的歷史。下列屬于 非西方“反侵略”的歷史事件是A. 十字軍東征 B. 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C. 印度民族大起義 D. 十月革命21.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在交通運輸領域引發了一場革命。19世紀 80年代,德國人本茨制造的由內燃機驅動的交通工具是A. 火車 B. 汽車C. 輪船 D. 飛機22.據統計,蘇聯在1934~1935年的機器進口只相當于1931年的1/10,從1937年起就不再從國外 進口鍋爐、發電機、化工設備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初見成效 B. 新經濟政策效果明顯C. 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D. 兩個五年計劃成效顯著23. 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 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A.《 九國公約》 B.《 聯合國家宣言》C.《 開羅宣言》 D.《 波茨坦公告》24.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開始推行冷戰政策。 為此建立的軍事政治聯盟是A. 三國同盟 B. 三國協約C.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 華沙條約組織25.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多年來,中國向44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免關稅待遇,對全球經濟增長的 年均貢獻率接近30%,讓全世界共享中國發展紅利。這說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A. 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B. 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C. 維護了國際和平與安全D. 標志著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6題10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4分,第29題14分, 共50分)26. (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地方政權, 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 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長安到西域,到中亞,到西亞,再綿延至歐洲。 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 … … 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穆濤《漢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材料二(山海關) (匈奴) (黃)嘉峪關(遼東) (明) (岷縣)甘 寧夏樓(臨流圖 一 長 城海 河淮水 長江圖二逐郡(北京)余杭(材 大運河(1)根據材料一,概括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意義。(2分)(2)請你從材料二中的圖 一 和圖二中任選 一 幅,結合所學知識撰寫解說詞。(6分)(要求:史 實準確,表述清晰,字數不少于100字)(3)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2分)27. (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這場戰爭爆發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危機四伏。西方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成為頭號 工業強國,并不斷向外進行殖民主義擴張,掠奪殖民地。——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謀求制度的變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三曾作為世界強國的清王朝,不僅無力抵御列強的侵略掠奪,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而 逐漸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的統治中國的工具,“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極力維護搖搖欲 墜的統治。——摘編自人民出版社《社會主義發展簡史》(1)材料一中的“這場戰爭”指什么 該戰爭對中國有何影響 (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先進的中國人為“引進外國器物”和“謀求制度的變革”分別 進行了什么探索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探索最終失敗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是哪一不平等條約簽訂后出現的政治狀況 (2分)(4)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近代中國人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什么 (2分)28. (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社會主義思想提出,到現在已經差不多500年時間,大致經歷了六個時段:第一個時段, 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第二個時段,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三個時段, 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并實踐社會主義;第四個時段,蘇聯模式逐步形成;第五個時段,新中國成立 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第六個時段,中國共產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摘編自張海鵬、龔云《馬克思主義豈是歷史虛無主義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是什么 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 會主義大旗的人是誰 (3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述中國共產黨在第五、六個時段(1953~1992)的重要 探索及意義。(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在第五、六個時段形成了哪些重要的思想理論 (5分)29. (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的異同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農奴制改革背景 沙皇專制統治,農奴制盛行,工商業落后 農奴制嚴重制約俄國經濟的發展目 的 改變俄國落后局面,實現富國強兵 挽救統治危機,維護沙皇專制統治時間 18世紀初 1861年內容 政、經、文、軍、社 農奴獲得自由、高價贖買土地性質 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意義 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歷程 A局限 農奴制強化,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農奴制殘余仍然存在共同點 ①都受到西歐國家的影響; ②都是為鞏固沙皇專制統治,都實現了富國強兵; ③都有利于俄國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④都是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革;材料二日本通過大化改新、明治維新、戰后改革三次“開國”,成功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 由封建社會向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由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向民主制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轉型。 而其每次社會轉型的結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國的國際“站位”,另一方面也潛伏下禍國殃 鄰之隱患。——孫立祥《日本三次社會轉型及其歷史啟示》材料三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 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 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 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四有人說:羅斯福新政是運用國家政權之“刀”給這個社會“肌體”做了一次外科手術,不是 結束其生命,而是促使其新生。(1)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一的表格中“A”處應填入什么內容 (2分)(2)材料二中的作者認為日本三次“開國”產生了什么共同影響 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明 治維新”“潛伏下禍國殃鄰之隱患”。(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的政治原因。(2分)(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2分)(5)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